传染病学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传染病学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传染病学总论1.什么叫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

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2.什么叫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传染病特点:1)有传染性;2)病程短;3)症状体征明显;4)病原体明确;5)治疗有方;6)防有措施。

二、感染与免疫1.感染的概念:传染又称为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2.构成传染的因素:取决于三个方面,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

3.传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形式:①病原体被清除②隐性感染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机体的防御机能(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

②隐性感染:又叫不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改变,也没有任何症状及生化学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已经被感染。

③显性感染:又叫临床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生长繁殖,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者少,隐性感染者多。

④病原携带状态:根据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分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有几种情况:“健康”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暂时携带、长期携带)、潜伏期携带、各种病原携带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以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⑤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一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体清除掉,与机体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在此期间也不排除病原体。

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病。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致病力取决于病原体的:侵袭力、细菌的毒力、数量、变异性4.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机体免疫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另一种是促进病理生理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学总论人卫四版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人卫四版课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第4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特异性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性 4.有免疫性
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病原体 (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 旋体、原虫等)引起的,发现病原体有利 于传染病的确诊和防治 。
2.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对病原体的 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故有一定
针对性。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 免疫应答。包括①细胞免疫、②体液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生机制
一、床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体的入侵、定位和排出 多数病原体只
有在入侵门户、体内定位适合的情况下, 才能引起病变。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②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 时期。
③症状明显期:病情逐渐加重,并表现出 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④恢复期: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 渐消退,体力和食欲逐渐恢复,直至完全 康复的这段时期。
2.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 (2)皮疹 (3)感染中毒症状
三、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 按病情轻重分 按病情特点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 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它必须具备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就不会发生 或中止。流行过程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 素的影响。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 殖并能不断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 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 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的整 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依 据。
及感染动物的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消毒 2.灭菌 3.隔离 三、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科学领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学名词的解释。

1.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例如,流感、肺结核和艾滋病都是传染病。

2. 病原体(Pathogen):指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病毒或其他致病因子。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3.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 Route):指传染病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病媒传播(例如蚊子传播疟疾)等。

4. 感染(Infection):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并繁殖引起疾病的过程。

感染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途径发生。

5.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身体的一种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外来病原体并产生抗体或细胞免疫应答来消灭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6.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原因和控制的科学。

流行病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危险因素以及防控措施。

7. 隔离(Isolation):将已经感染的人或动物与健康的人或动物隔离开来,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隔离可以通过将患者单独安置在特定场所,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来实现。

8. 感染控制(Infection Control):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这包括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环境卫生措施(如清洁消毒)和疫苗接种等。

9. 疫苗(Vaccine):一种由病原体的部分或全体制成的制剂,用于激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疾病的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以预防感染该病原体。

10. 抗生素(Antibiotics):一类抗菌药物,能够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然而,抗生素仅对细菌有效,对病毒等其他病原体无效。

11. 预防措施(Preventive Measures):为了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采取的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接种疫苗、正确使用抗生素等。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1.流行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2.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口蹄疫、布鲁氏菌病、李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

3.常用血清学实验:中和实验、凝集试验、琼脂扩散沉淀实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实验等4.免疫带建立的目的:包围疫区,提高动物特异性免疫力,防止病原扩散5.牛海绵状脑病诊断方法:脑组织做切片和染色,发现海绵状变性即可确诊。

6.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特征:体温升高,产蛋大幅度下降,头面部水肿,无毛处皮肤发绀,呼吸困难,排黄白或黄绿色粪便,全身黏膜广泛性出血鉴定:取泄殖腔或口腔拭子,病料悬液经0.2um滤膜过滤,接种9—11龄鸡胚尿囊腔或羊膜腔内,做学凝集试验。

7.猪乙型性脑炎:是典型的蚊虫传染病,具有季节流行性,妊娠母猪流产,多产死胎,公猪一侧睾丸明显肿大,阴囊褶皱消失,局部温度升高,有痛感,另一侧萎缩。

8.炭疽病变特征:尸僵不全,血液呈焦煤样,脾肿大,软化如糊状、切面呈樱桃红色、出血、淋巴结出血9.布鲁氏菌病我国免疫预防主要使用S2和M5疫苗,不能用于预防猪的布鲁氏菌病10.鸡大肠杆菌病: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管炎),病死雏鸡脐带处可见绿豆大、黄白色包囊状物,卵黄囊呈黄绿色,吸收稍差。

剖检可见肺、肾、肝、心潮红湿润。

11.李氏杆菌病:断奶仔猪呈典型的“观星”姿势,肌肉震颤、口吐白沫,倒卧地上,四肢呈游泳状。

染色镜检呈V型排列或并列革兰氏阳性细小杆菌。

12.伪狂犬病:新生仔猪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出现神经症状,转圈运动,死亡前四肢呈划水状。

13.仔猪红痢: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特征为:出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段出现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

14.猪水泡病诊断方法:去病料直接接种1-2日龄和7-9日龄乳鼠,两组都死亡为口蹄疫,7-9日龄不死亡为猪水泡病;经Ph3-5缓冲液处理后,1-2日龄死亡为猪水泡病,反之为口蹄疫。

15.猪细小病毒主要表现为初产母猪流产,但母猪不表现临诊症状。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指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传染。

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备3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最常见)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一般而言,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若长于3个月,则称慢性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出,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但一旦出现,则容易识出。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提的作用1、侵袭力;2、毒力;3、数量;4、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二)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流行病学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疫区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决定疫源地大小的因素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传播途径的特点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 原体的状态(治愈)
玛丽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 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动物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以动物为 传染源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播给 人,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可以不依靠人 而在动物间传播、延续种属(自然疫源 性疾病)。
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一)经空气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
经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指病人喷出的飞沫直接被他人吸入而被传染
体积较小(直径15—100微米); 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短(不超过3秒); 局限于传染源周围。
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是一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的定位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完成生长、繁殖的主要场所
主要有肠道、呼吸道、血液、皮肤(粘膜)四大类。
传播机制 病原体更换宿主(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
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病原体的排出、在外界的存在、侵入另一 个宿主。三个阶段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病原体的定位的影响。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
②慢性病原携带者
临床症状消失后,超过三个月后仍能向外排出病原体
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意义 慢性病原携带者多具有间歇性排出病原体的
现象。一般认为至少连续3次检查阴性时,才 能确定病原携带状态已经消除。

传染病学 医学概念

传染病学 医学概念

传染病学医学概念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起源、传播途径、病原体特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与控制等诸多方面的学科。

它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了解和应对人类及动物种群中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和控制。

传染病学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
1. 传染病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向量传播等途径传播给他人或动物。

2. 病原体:导致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

了解病原体的特性和生物学行为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

3. 流行病学: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关键。

它包括疫情监测、疫情报告、疫情调查、病例分析、群体免疫等内容。

4. 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学的最终目标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疫苗接种、个人卫生、消毒、隔离和指导大众合理用药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5. 传染病爆发:当某一地区或社群中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时,称其为传染病爆发。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监测传染病爆发对于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这些概念的理解对于进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病原携带状态: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共同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的状态。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再燃: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病.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重叠感染:在感染了一种病原体的基础上又感染了另一种病原体而引起的感染酶胆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酶活化反而降低即出现.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混合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可同时先后发生感染,医学上将甲乙型病毒的同时急性感染称之为~。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液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其中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毒力:指病原体形成毒素或胞外酶的能力以及侵入.穿透和繁殖的能力。

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血症:指毒素入血,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免疫性.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切断传染的最有效的方式],易感人群.新的传染病法:从2004年12月1号开始实施..传染病的类型分为3类37-39种,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包括:脊髓灰质炎,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要求于发现后12小时内上报.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脑的临床表现:1.普通型中有前驱期(上消化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传染病学的岗位要求

传染病学的岗位要求

传染病学的岗位要求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

在当前全球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传染病学岗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传染病学岗位的定义、技能要求、工作内容、职业发展、薪资待遇以及在传染病学领域提升自己的方法。

一、传染病学岗位的定义与重要性传染病学岗位是指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院所等机构中,负责传染病防治、临床诊疗、科研与教育等工作的专业岗位。

这些岗位对于防控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染病学岗位的技能要求1.医学专业背景:传染病学岗位需要具备医学专业学历,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等。

2.临床诊疗能力:具备扎实的临床诊疗技能,能够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

3.流行病学素养:掌握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能够对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

4.科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展传染病相关的科研工作,为防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5.沟通协调能力:传染病学岗位需要与多部门、多学科进行沟通协调,共同应对疫情。

三、传染病学岗位的工作内容1.临床诊疗:包括传染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随访等工作。

2.疫情监测与调查:对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报告、分析和调查,查找疫情来源和传播途径。

3.防控策略制定:根据疫情特点和规律,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4.科研与教育:开展传染病相关的科研工作,培养专业人才。

四、传染病学岗位的职业发展传染病学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包括: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临床诊疗能力和科研水平是关键。

五、传染病学岗位的薪资待遇传染病学岗位的薪资待遇受地区、单位、职务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的传染病学医生薪资水平较高。

六、如何在传染病学领域提升自己1.加强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传染病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

2.临床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完整word版,传染病学

完整word版,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就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伤。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出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行。

后遗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肾综合征出血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伤,临床表现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伤为主要表现。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隔离: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减少等。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以肺结核最常见,主要病变为结核结节,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

《传染病学》课程标准

《传染病学》课程标准

《传染病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传染病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应对各种传染病的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 能够正确地进行传染病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3. 能够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4. 了解传染病防控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包括各种传染病的概述、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讲解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

2.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参与传染病防控的实践工作,如消毒、隔离、疫情报告等,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分的30%;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占总评分的70%。

五、教材与参考书籍1. 教材:《传染病学》教材,由国内知名医学专家编写,内容全面、系统,适合学生系统学习。

2. 参考书籍:包括传染病学相关专著、病例分析、临床实践报告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分为12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3个课时。

每个单元围绕一种或几种常见的传染病进行讲解,每个课时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课程安排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七、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1. 师资力量: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需具备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把握传染病学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间传播的疾病。

这些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或水源、动物叮咬等。

传染病的传播往往需要一个传染源、一种传播途径和一个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传播、发展和预防的学科。

通过传染病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传染性、疫情动态、流行规律等重要信息,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传染病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名词需要解释:1.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病原体需要具备一定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才能引起传染病。

2. 感染:指病原体进入宿主体内并生长、繁殖的过程。

感染可以是无症状的,也可以引起明显的症状和疾病。

3.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或动物的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食物或水源传播、接触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等。

4. 隔离:将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与其他人分开,以防止传播给他人。

隔离可以是在医院中的单独房间内,也可以是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

5. 检疫:对于来自传染病高风险区域的人员、动物或物品进行检查、隔离和观察,以防止传入和传播病原体。

6. 疫苗:通过注射或其他方式输入人体的一种生物制品,可以增加人体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7.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科学。

流行病学可以帮助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的制定、疫情预测等。

8. 病例:指被诊断为某种传染病的患者。

病例报告可以帮助疫情监测和控制措施的实施。

9. 感染源:引起传染病传播的来源,可以是患者、病原携带者、宿主动物或环境中的致病物质。

10. 防控措施:包括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如隔离、检疫、消毒、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卫生宣教等。

总之,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传播、发展和预防的学科,其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这些名词和概念的解释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特点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人民卫生7版)

传染病(人民卫生7版)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7版)第一章总论●掌握1.感染: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感染的种类: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不产生或轻微组织损伤,无症状)、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长于3个月慢性)、潜伏性感染(存着,等待时机)3.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强度、分布特征)、感染后免疫。

4.临床特点:(一)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5.传染病流行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以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如胃镜)7.处理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8.病原治疗:抗生素、抗毒素、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某些免疫调节药9.对症支持治疗方法: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功能的个项目措施。

10.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2004年11.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共2病种)。

市2小时,农6小时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2小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新增)。

(共26病种)。

市6小时,农12小时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新增)。

传染病学要点

传染病学要点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总论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朊毒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等。

感染与免疫感染分类1.原发感染:即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

2.重复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4.重叠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原发感染后出现的病原体感染称继发性感染。

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主要方式:①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如胃酸的杀菌作用;②特异性免疫清除,如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人工注射的抗体和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测异常。

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诊断依赖免疫学检查检出特异性抗体。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隐性感染考点:1.三无:无症状;无体征;无辅助检查异常。

2.一有:有抗体。

3.最常见: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中最常见的。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由于病原体本身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

全有:有症状;有体征;有辅助检查;有病原;有免疫。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并生长、繁殖,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

携带者所具有的共性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无症状;带菌/毒:排出病原体—传染别人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化,但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

潜伏—择机(免疫低时)发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频度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图病原微来自物和寄生虫传播途径病原体的致病力
机体的免疫功能
外界因素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
特异性被动免疫 特异性主动免疫
特异性免疫应答 无或轻微组织损伤 无临床表现 仅有免疫学改变 大多数获得特异性
带病毒者 带菌者 带虫者 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 急性与慢性携带者 巩固免疫 非巩固免疫 小部分转变 为病原携带 状态(恢复期 携带者)
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但并 不是所有传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携带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 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 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 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 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毒、结核杆菌感染。
行性脑脊髓膜炎(隔离)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流行病学特征

外来性 地方性 散发性流行
季节分布 地区分布 不同人群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处于常年水平
高于 范围大、跨界
流行 大流行 爆发流行
短时间内集中出现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主动免疫
终生免疫(麻疹) 暂时免疫(流感) 无保护性免疫
免疫功能正常人体 感染传染病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变化
2000-2002 90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呼吸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经血与性传染病
60年代 50年代
虫媒传染病
0
20
40
60
80
38
100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 气 生 理 象 态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 经 济
生活条件 文化水平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zoonosis):某些自

熟悉:传染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一、感染
感染(infection):病原体和人体之 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共生
机会性感染
致病
清除等
病原与人体相互斗争的表现
感染谱
感染相关概念

共生状态 (commensalism)微生物、
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相互适应、互不 损害的共生状态 机会性感染 (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 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定的 寄生部位而到达其它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 在而引起宿主损伤。如大肠杆菌进入泌尿道 或呼吸道。
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 吸血节肢动物
水\食物\苍蝇 血液\体液\血制品
手\用具\玩具 土壤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 称为易感者,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特异性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免疫应答
变态反应
保护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
天然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皮肤\黏膜及其分 泌物\血脑,胎盘 屏障
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
补体\溶菌酶 纤连蛋白\细 胞因子
T细胞
B细胞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
的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到感染。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pathogen)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有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
有感染后免疫
(postinfection immunity)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 机体内定位 入侵部位直接病变 入侵部位繁殖\分 泌毒素进入血循环 经过一系列生活史 霍乱---经口感染 肝炎病毒—肝 霍乱、甲肝---粪便 结核、SARS—飞沬 乙肝、疟疾---血液、虫媒等 排出途径
定居 繁殖 病变
不同传染病途径不同
破伤风---伤口感染
伤寒---肠道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治 与 防
传染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人 体 寄 生 虫 学


疫 学


病 理 学

流 行 病 学
药 理 学
诊 断 学
传 染 病 学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传染病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传染病
传 染 病
结核病

19世纪的白色瘟疫



疟疾 伤寒
继发性感染 (secondary
infection ) 在重叠感染中
,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如 病毒性肝炎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潜伏 显性 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中国人有近20%感染
三次传染病大流行经济损失
疾病 霍乱 鼠疫 疯牛病 时间(年) 1991 1994 1990-1999 国家 秘鲁 印度 英国 经济损失 (百万USD) 770 1,700 38,000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传染病的危害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鼠疫流行时的惨景
病原体感染。有些传染病很少出现再次感 染,如麻疹、水痘、流腮。
重复感染
(super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
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如较复杂的疟疾、血吸虫等。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感染相关概念
重叠感染 (re-infection):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
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这种情 况临床上多见,如慢性乙肝重叠感染戊肝。
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 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
传染病 感染性疾病 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发 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 的学科。
临床 表 现
诊断 依 据 鉴别 诊 断 治疗 预 防
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的能力 菌毛 定植因子 黏附作用
毒 力 :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外毒素 数
内毒素
量: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力成正比
变 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
四、免疫应答
保护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变态反应
传染病学
重庆建设医院传染病教研室 杨能学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 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 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朊毒体 立克次体 病毒 蠕虫 寄生虫
病原微生物
细菌 真菌 螺旋体 支原体
原虫
疾病
衣原体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overt
infection):病
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 过病原体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 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有的可获得稳固的免疫力,有 的不牢固、有的可再感染。 如麻疹、水痘;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感染相关概念

感染谱
(infection spectrum):病原体进入人
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 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 各种不同的表现。出现明显临床表现的感 染只占全部感染中的一部分,大多数病原 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感染相关概念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体初次被某种
流脑 白喉
中国甲骨文记载:(鬼怪)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广泛流行
世界上30多个国家流行,我国高发 1583-1618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流行
菌痢
炭疽 麻疹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已认识此病
抗生素出现前病死率为20-30% 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斑疹伤寒
传染性肝炎
守仁 诚信 拼搏 创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称为“战争瘟疫”
2003年SARS暴发
美联社报道
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1.一些新发传染病已经存在、或者流行
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猪链球菌感染、禽流 感(H5N1)、多种病毒性脑炎、肾型出血热、新型肝炎、肠道 病毒71型感染等
2.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 3.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 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