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4)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4)
诗风委婉含蓄又慷慨悲歌
归纳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 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前后加“怀古”、 “咏怀”等。
2.内容特点:(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3.思想情感:(1)感慨身世(2)感伤兴衰 (3)劝勉警戒等等
4.内容特点主要有: (1)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型、同病相怜型):怀才 不遇、壮志难酬。
昭 君
诗 人
绝代佳人,美不得宠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才华横溢,才不得用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思乡难归
(深沉怨恨)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怀人伤 己,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 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 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咏古迹以感己怀,
悲昭君以自悲也”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 仕途屡遭贬谪, 六出取西蜀,定南蛮, 失意难耐。 东和北拒
1.诸葛亮
2.诗人在诗中歌颂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 了自己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3.阶前的草独自呈现一片碧绿,隔叶的 黄鹂徒然地叫得好听。映阶碧草、黄鹂 隔叶,本来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 而一用“自”“空”所含之情大有转折, 写出了武侯祠冷清荒凉的特点。
3、昭君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是 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4、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 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主旨探究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 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 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到排挤遭 贬,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 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 怨恨,但又不便明说。此时游览昭君的出生地, 追思历史人物,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
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 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 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 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பைடு நூலகம்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
探究一: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谈谈 你的理解。
(诗眼: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 的字或词。)
探究二:前人在评论此诗时说杜甫“悲昭 君以自悲也”。你又有何理解?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 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 间的连接点。
咏怀古迹 (其三)
杜甫
诗歌按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 歌。
②咏物言志诗,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 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 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 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 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总结: 通过学习本诗,你认为怀古诗的特点是 什么?
言在此,意在彼。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 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 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 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重难点:1.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课前预习:知识链接1.昭君出塞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来王昭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

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2、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76年,这一时期正是时任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诗人回想起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理解诗歌主旨。

3.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初步掌握咏史诗的特点,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鉴赏形象,把握情感及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课题、作者)一、导入余秋雨在《人生风景》中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他告诉我们“咏史怀古”是我国传统文学中最重要的抒情主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赏读诗圣杜甫所作的《咏怀古迹(其三)》来学习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二、解题《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咏怀古迹”的意思是古人借古迹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首是其中的第三首,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王昭君(板书:王昭君)。

三、整体感知1、划出七言律诗的节奏。

生范读,其余同学注意有无读错的字。

师指出重点字音字形。

2、生结合课下注解自读,理解诗歌大意。

四、合作探究1、师范读,生找出直接点明人物情感的词语。

明确:怨恨。

(板书:怨恨)2、结合具体诗句,分组讨论:昭君为什么怨恨?明确:生讨论后写出,派几名代表读出来,师引导。

(板书)画图省识远嫁朔漠魂魄空归3、生范读、齐读,读出“怨恨”的情感。

4、为什么诗人能感觉到昭君的怨恨?明确:诗人处境与昭君相似,同病相怜。

结合背景。

PPT展示杜甫一生的几个时期。

师生讨论后明确。

(板书)怀才不遇无辜遭贬漂泊难回5、咏史是虚,抒怀是实。

咏史诗就是借用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升华限时训练: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背诵课文;
(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
(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
(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三、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导入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什么的?是在说谁?
体感知
题《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借古迹来抒发诗人心怀的,共五首。


讨诗句
(1)、找出本诗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2)、赏析四联(分组讨论)
(3)、《咏怀古迹》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的情怀,与标题“咏怀”矛盾吗?明确:不矛盾
(4
)归纳。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 其三》教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  其三》教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咏怀古迹》。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学情分析:1、高中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不强,接触也不多,应该多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这样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做好准备。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务必详细介绍杜甫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文化特征及其时代精神,便于横向迁移到其他作家作品的阅读,能够很好的知人论世。

重点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咏怀古迹》其三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下面,就让我们掀开这首动人的歌吟,共同走进《咏怀古迹》其三。

活动2【讲授】《咏怀古迹》其三赏析诗歌提问: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解释“诗眼”的含义)怨恨。

提问:虽然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呢?不是。

提问:那写的是什么?写景。

提问: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写了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的壮阔景象。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问题1: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问题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对于昭君悲剧的制造者,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那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 能力目标: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3.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

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尾篇,有关作者及创作背景信息前两篇均有所涉及,但该篇是咏史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要触动当代高中生是有难度的。

一是因为世易时移,时空间隔遥远;二是因为以学生的人生阅历难以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充分铺垫,联系类比,情感引导,让学生体验到借古抒怀的好处。

三重点难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有《杜工部集》。

(三)整体感知1通读全诗,整体感悟:诗人怀念的是谁?主要写了她的什么经历?明确:王昭君出塞2 诗人笔下王昭君对其“出塞”之事有何感受?明确:怨恨(四)赏析诗歌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着一“赴”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2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23)
(1)“映阶碧草”,虽然春色盎然,却独自泛绿无人来赏, “隔夜黄鹂”虽然声音动听却空自婉转无人来听 (2)以乐景衬哀情,突出了武侯祠环境的寂寥、冷清,更流露出 诗人的孤寂情怀。
二、体悟情感,诗人为什么怀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找准对接点 抒情的诗句?
挖掘二者对接点
人物 角度
时代 才情
诸葛亮
战争频繁 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设问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用典抒情 咏史怀古
学以致用,完成下列高考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 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 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 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体悟情感,诗人为什么怀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找准对接点
3、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出师未 捷身先死”的结局会“长使英雄泪满襟”呢?表现了他怎 样的思想感情?(5) (1)“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含恨而终的仁人志士, 也包括诗人自己
(2)诸葛亮一生一心报国,半生戎马,两朝宰相,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却未能实现他的伟大抱负,郁郁而终。杜甫忧国 忧民却始终不得重用,政治上一事无成,因此只能怀着对诸 葛亮的仰慕而泪落沾襟。 (3)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诗人借以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 亮自况。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 佩与赞美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 的壮志未酬。在自比中流露出失 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抒 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人教语文必修3《5咏怀古迹(其三)》[史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人教语文必修3《5咏怀古迹(其三)》[史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小组合作探究: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
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 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 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 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 重用。安史之乱爆发,流亡 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 参军。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 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 得归。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内容: 情感: 表现手法: 鉴赏方法: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关键: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内容:吟咏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凭吊古迹。 情感:抒发个人情怀,讽刺时事。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 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任选一首诗歌赏析: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连接点—人生经历) 注: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 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这女首如诗花歌满的春主殿旨,是只什今么惟?有(鹧连鸪接飞点。—人生经历) 这这是是李李白白的的一一首首最最有有代代表表性性的的怀怀古古诗诗之之一一,,它这主首要诗传歌达 怎的样主的旨主是旨什?么?(连接点—今昔对比)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4)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4)
“朔漠”对“黄昏”:
对仗——昭君怨
“一”对“独”: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连”对“向”:
“朔漠”对“黄昏”:
对仗——昭君怨
“一”对“独”: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连”对“向”: 大漠无边、 悲伤无边、
“朔漠”对“黄昏”:
对仗——昭君怨
“一”对“独”: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连”对“向”: 大漠无边、 悲伤无边、 思汉之心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 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
诵读感知: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 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主旨的词语
昭君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一怨:远嫁异邦,故乡千里; 二怨: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画图省识春风面”
三怨:画师无耻,世事不公。

【课堂探究】昭君远嫁对她个人 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 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试从对比或对仗的角度分析)
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对比——昭君怨
“一去”对“独留”,一生一死,反差 强烈,令人不忍深思。可见,昭君是多么哀 怨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 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悬殊,反衬了昭君 的悲剧命运。
对仗——昭君怨
“一”对“独”: “连”对“向”:
体悟感情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 ,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 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24)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24)

咏怀古迹
(其三) 一怨 :有倾国 倾城之色,入宫却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不得明宠幸妃。 尚有村。 二怨 :远嫁异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域 生,不青怀能念归冢故土向,黄却 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诗 圣”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终于 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而触怒 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 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 佞。
人物 特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情怀
王昭君 绝代佳人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 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拓展延伸
咏怀古迹【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4、领悟感情:诗君人的借出咏塞王,昭远君嫁不异被,帝 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
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 故、人物等,即历史遗迹。
2、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到的 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 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
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
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
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
咏史怀古诗
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 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6)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6)

走近作者 ,知人论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 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 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 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是,他没有屈服 于权贵,而是以诗文明志,表现了他刚 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 易齐名,世称“刘白”。晚年曾任太子宾 客,后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 “诗豪”。诗风苍劲有力,作品传诵甚 广。他的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 远,他被奉为“咏史大家”。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 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 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 (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 (2)“咏史”与“言志” 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 情;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 反
导入新课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 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行者无疆》
学习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及特点。 ❖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理解借古喻
今 的表现手法。 ❖ 二、过程与方法 ❖ 1、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 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明确:体现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
回顾总结,温故知新
点面:几回伤往事
借 古
怀 古
渴望四海统一
感今:
喻 今
反对藩镇割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9)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9)
“群山万壑赴荆门”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 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 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 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 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 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 她写得惊天动地。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 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 “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
下面这首苏轼的词写的是谁?只是写这一 历史人物吗?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
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就去这”么对两“独句留工”整的对偶, “内紫涵台”却对相“当青丰冢”富:上句写 “她连生”对前“的向不”幸与孤苦,下 “句朔写漠”她对死“后黄的昏孤寂与冷落, 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 悲剧。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 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
•“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
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
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
‘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
以写己怀也。”
《杜诗言志》
——佚名
杜甫
“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 “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
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 回乡无望的绝望 不被赏识的苦痛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课件)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课件)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马。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出,慷慨应诏。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
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黄金美玉等贵
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2021/10/10
13
•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 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 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 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 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 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 此得名。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 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 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 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 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 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 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 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 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 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 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 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 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 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 怀古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1)
引领学生结合写作背
六、探究诗词主旨
提问:杜甫为何与 其他诗人表达的情 感不一致呢?或者 说,为何杜甫可以 触摸昭君的真实内 心呢? 提问:杜甫与王昭 君有哪些相同或相 似之处呢?
结合诗人的际 遇、才华进行思 考。
景来赏析诗词,对内 涵及情感的把握能够 更贴近于客观与真 实。
从相同的情感入手, 思 考 二 人 的 个 对不同人物进行对比 性特征、人生际 分析,挖掘写作的现 遇与命运结局。 实意义,铺垫主旨。
感,激发学生的同情、
哀伤与悲愤。
提问:这三首诗歌 表达了作者对王昭 君怎样的情感呢? 提问:与杜甫笔下 的昭君相比较,你 认为哪种情感更为 真实呢?
对比阅读三首 诗词,交流评价 作者的情感。 体会杜甫沉郁 顿挫的写作风 格。
赞美与歌颂只是作者 一厢情愿,并非女子 的真实内心。通过加 深杜甫诗词的悲剧印 象,为本诗的写作情 感作铺垫。
种恨,仅仅体现在 文 字 的 内 涵 和 目的。
尾联之中吗?
表达力量。
了解王昭君的命运,
提问:昭君在怨什 讲 述 王 昭 君 的 为人物真实内心世界
么?她又在恨什么 传说和故事。 的探究作准备。
呢?如果你是昭
为探究杜甫的写作风
君,你会有怎样的 归纳昭君“怨” 格作铺垫。
想法呢?
归纳昭君“恨”
创设“和亲”的现场
七、课堂总结
提问:咏怀古迹, 四个字表现了怀古 诗怎样的特点呢? 提问:鉴赏怀古诗 词的步骤或是方法 应该是怎样的呢?
思考怀古诗词 的作用——借 古喻今,或借古 讽今,点拨学生 将古今结合,进 行对照分析。
根据本课诗词赏析实 例,总结步骤和要点, 获取能够实际运用的 方法,为此后的人物形象,理解诗词内容; 重点 2.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探究情感形成的缘由及诗词写作目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3)
作者: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 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马。 此时作者漂泊西南,穷困潦倒,却受北方战事不断 影响,有家难回。

❖ 昭君事迹,从晋代的石崇开始,就一直有人 在咏叹,但杜甫此诗却被评为“咏明妃第 一”,可见此诗在境界、遣词造句、技法上 都高人一筹,请自选一联,从用词、手法等 角度以小组为单位赏析。
拓:比较《咏怀古迹》(其三)与《王昭君》、 《昭君曲》的异同。
王昭君
唐•张仲素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昭君曲
明•莫止
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 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 作者说昭君借琵琶之音传达自己“怨恨” 的情感,昭君最后贵为匈奴族的王妃,受到 匈奴两代单于的宠爱,她的“怨恨”由何而 来?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并解释。作者极写昭 君的不幸,有何目的?

昭君生平与作者生平
昭君:汉元帝广选秀女,昭君离乡进宫,在汉宫三年 不得见帝王。呼韩邪单于求亲,昭君被嫁给呼韩邪 单于。曾多次上书,请求回乡省亲,皆不许。呼韩 邪去世,请求回汉,帝不许,要求昭君服从匈奴习 俗,嫁给呼韩邪的儿子。昭君最后死于大漠,匈奴 族人民为其建青冢以作纪念。
语文
咏怀古迹
落雁 汉代 王昭君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美丽、孤独、 思乡、愁怨、坚强、
勇于献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 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 很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 11年内,杜甫过着漂泊的生活。770年冬,杜 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支离 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谢谢
千 载 分琵 明琶 怨作 恨胡 曲语 中 论
•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 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悲惨生活。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3 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 (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的心思是什么?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 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那么,造成王昭君悲剧 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