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成本的分析与测算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成本分析与考虑

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成本分析与考虑

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成本分析与考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人类社会追求经济和文明的必由之路。

城市不仅是人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带,还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重心。

然而,城市化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成本也需要被重视与考虑。

一、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全球发展的趋势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尤为迅速。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工厂、交通工具和个人使用的传统能源,如煤炭和石油都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氮等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导致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上升,形成雾霾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现象。

2.水污染大量的工业活动和城市生活垃圾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和化学物质,主要以工业废水排放为主。

这些污染物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3.土地资源消耗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土地逐渐被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大量的自然植被和生态系统被破坏。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多的人口、交通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和住房需求,导致土地资源消耗加剧。

4.噪音污染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加剧和扩张,人们所处的室内和室外环境不断受到汽车和工厂等噪音污染。

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域,人们难以忍受的噪音污染成为了居民们日常生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成本分析城市化进程会对环境造成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城市化的发展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对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成本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监管和修正。

1.经济成本城市化进程造成的环境问题,将导致环境治理成本、健康支出增加,资源萎缩等经济成本的增加。

这些成本包括公共资源利用不当、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减少税收等,这将导致社会福利受到损失。

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成本的分析与估算

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成本的分析与估算

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成本的分析与估算作者:陈玉和赵晖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逐年递增,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然而,囿于城乡二元制度的桎梏,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成本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从滞后型城市化的视角,基于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个人成本和公共成本进行分析和估算后,认为,“十二五”期间,公共成本投入的增长率应该大于个人成本投入的增长率,短期内应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应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

[关键词]农村人口;滞后型城市化;个人成本;公共成本;社会系统工程[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01-08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由农民变为城市市民从而实现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我国由于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分割政策,城市化处于滞后性状态,且城市化成本的投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农村人口城市化成本的门槛过高。

因此本文拟以滞后型城市化的视角,以社会系统工程为理论基础,估算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城市化过程中的个人成本和公共成本。

一、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城市化实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环境、资源、能源约束下的自适应、自组织、自优化过程,是经济社会由结构、功能、空间的低序向高序和优序化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来源,这种复杂强大的推动力是任何个人及组织都难以理解和把握的一发展的复杂性与结构优化。

在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完善上,城市化缩小了公共服务区域半径,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服务成本,使具有外部性的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也产生了规模效益,公共服务成本的降低又把低成本服务让渡给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

城市化程度越高,其自组织、自优化的形式越复杂,最终形成一种城市和区域功能高度分化、城市问联系媒介多样、传导机制复杂、产出遵循乘数效应、新型的优化和生态化的社会系统工程。

论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

论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

论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桥梁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桥梁工程项目的成本分析与核算则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营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核算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项目成本分析项目成本分析是指对工程项目执行中所需的各项费用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通过对各种费用的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工程项目的总成本结构和各个环节的费用构成,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提供参考,并为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成本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桥梁工程项目通常涉及土建工程、材料设备、劳动力等多方面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到各项费用的构成,找出费用中较高的部分,并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从而降低整体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2. 项目核算项目核算是指对项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经济、财务上的分析与核算。

通过对项目执行中的各项费用进行核算,可以确认项目的投资规模,评估收入水平,为项目的经济效益提供依据,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项目核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桥梁工程项目的执行周期通常较长,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且涉及多个环节和多方面的支出。

通过对项目的经济、财务情况进行核算,可以全面了解到项目的投资回报情况,为项目的持续经营和后续决策提供参考。

(1)土建费用分析:包括桥梁基础工程、桥墩及墩台工程、桥梁上部结构工程等,需要对各项土建工程的费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测算。

(2)材料设备费用分析:包括各种材料、设备的采购费用、运输费用、安装费用等,需要对各项材料设备的费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测算。

(1)成本核算:包括项目总成本的核算、各项支出的核算等,需要对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进行详细的核算。

(3)经济效益评估:需要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成本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等,为项目的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1)费用分解法:将各项费用进行逐一分解,以找出费用中的各个构成环节,确定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费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拆分。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研究,探讨了影响成本的因素、构建了成本测算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资源等。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具体数据,并探讨了降低成本的策略。

本文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对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成本降低策略、农民城市化、农村转型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量农民工逐渐进入城市,这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面临着各种成本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部分,需首先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和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他们所面临的市民化成本也日益显现出来。

由于这部分人口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适应生活、就业、教育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市民化成本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供指导。

深入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的相关问题,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全面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结构。

2.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模型,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框架,量化不同成本因素的影响程度,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

城市综合体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测算方法

城市综合体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测算方法

城市综合体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测算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综合体不仅可以提供商务、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还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对城市综合体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测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城市综合体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测算方法。

第一部分经济效益的测算方法经济效益是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通常包括产值、利润、税收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经济效益测算方法。

一、总体测算法总体测算法是运用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对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全部经济效益进行估算和统计。

该方法依据城市综合体建设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计算出综合体在建设、运营和消亡周期内的总经济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由于该方法需求数据较为全面和精确,适用性不高。

二、成本估算法成本估算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预算,针对直接经济效益进行预估,包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运营成本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法,对建设后的综合体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该方法适用性较高,但需要预测准确的投资成本和收益。

三、群体作用分析法群体作用分析法是以预测产生的效益为基础,通过对建设综合体与周边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预测综合体对于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影响。

该方法可用于评估综合体对于区域经济的激励效应、促进作用等,适用性较广。

第二部分社会效益的测算方法城市综合体建设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对社区、文化、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效益测算方法。

一、社区满意度调查法社区满意度调查法是通过调查社区群体对综合体建设后的认知、评价和需求,从而测算综合体对社区的社会效益。

该方法可以得到一些客观的社会效益指标,如社区满意度、社区参与感等。

二、文化传承和提升测算法该方法主要是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和运营过程进行评估,包括评估影响等方面。

此外,该方法还可通过对文化、历史等要素的分析,评估综合体对于文化继承、传承和提升的贡献。

城市生活成本的数据分析与控制

城市生活成本的数据分析与控制

城市生活成本的数据分析与控制城市生活成本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以及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城市生活成本逐渐提升。

本文将通过对城市生活成本的数据分析,探讨如何控制城市生活成本,以便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生活成本的构成城市生活成本由多个方面组成,其中主要包括住房、食品、交通、教育、医疗和娱乐等。

以下将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1. 住房住房是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部分,人们需要支付租金或者按揭贷款。

根据数据统计,城市住房租金平均每年上涨5%左右,而购房的总体成本则更高。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房价占到了其月收入的30%甚至更高。

对于低收入者来说,由于房价上涨,经济负担更加沉重。

2. 食品食品成本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开销。

根据数据显示,城市食品价格每年都在上涨,其中肉类、蔬菜水果价格涨幅更大。

对于低收入者来说,食品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3. 交通城市交通成本主要包括公共交通费用和私家车使用成本。

数据表明,公共交通费用每年也在逐步上涨,私家车使用成本则包括油费和维护费用等。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交通成本占据了不小的比重。

4. 教育教育是家庭的重要开支之一。

根据数据统计,城市教育费用每年都在上涨,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教育成本逐渐增加。

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为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付出更大代价。

5. 医疗城市医疗成本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医疗保健费用。

根据数据显示,城市医疗费用每年都会上涨,再加上医疗保险的缺失,医疗成本对于一些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6. 娱乐城市娱乐成本主要包括电影票、演出门票、旅游费用等。

尽管娱乐成本相对于其他方面较为可控,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娱乐成本也在逐渐上涨。

二、控制城市生活成本的途径在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如何控制城市生活成本成为了重要议题。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途径。

1. 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调控房地产市场,限制房价上涨,提供住房补贴,以减轻住房成本压力。

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成本的分析与估算

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成本的分析与估算
第2 9 卷第1 期 2 0 1 3 年3 月
青岛科技大学 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 1 . 2 9 .No . 1 Ma r . 2 0 1 3
J o u r n a l o f Q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Ab s t r a c t : S i n c e t h e r e f o r m a n d o p e n i n g u p o f C h i n a , t h e n u mb e r o f r u r a l p o p u l a t i o n e n t e r i n g i n t o c i t y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y e a r b y y e a r , a n d t h e i n l f u e n c e f o C h i n a ’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i s g r o wi n g . Ho w e v e r , l i mi t e d t , y t h e s h a c k l e s f o d u a l s y s t e m
元 制度 的 桎 梏 , 农 村 人 口城 市化 的成 本 成 为了城 市化 发 展 的 主要 障碍 。 从 滞后 型城 市化 的视 角, 基 于社 会 系统 工 程 的 方
法, 对农 村人 口城市化过程 中的个人成本和公 共成本进行分析 和估算后, 认 为,“ 十二五” 期间, 公 共成本投入 的增长率

"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理论分析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理论分析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支 付 的 食 品 、衣 物 、 交 通 、 用 水 、用 电 、 用 气 、 取 暖 等 费 用 。 同 时 , 由 于 农 用 地 对 于 农 业 人 口具
有 社 会 保 障 的 功 能 , 而 在 农 业 人 口 成 为 城 镇 人 口 之 后 , 他 将 脱 离 土 地 , 因 此 需 要 为 其 医 疗 、养 老 、 失业 等 支付 社会 保 障 的成本 。 ( ) 公 共 成 本 。 这 主 要 指 为 接 纳 农 业 人 口所 2 支 付 的 公 共 支 出 , 主 要 是 基 础 设 施 投 入 、公 共 管
21 0 2年 1月 第3 4卷 第 1期
当 代 经 济 管 理
CONTEMPORARY ECONO MY & MANAG E EN M T
J n. 01 a 2 2
Vo . 4 1 3 NO. 1
DO I: CNKI 1 —1 6 F. : 3 35 / 201 01 4. 5 2 1 1 07 0 9 0
帕 累托有 效 。借 鉴可 持续 发展 的理论 ,我们认 为 , 我 国城市 化 的成 本应 该从 社会 成本 的角度 去 考察 , 它 包 括 直 接 成 本 和 引致 成 本 两 部 分 ,直 接 成 本 是 指
扩 容 或 新 城 镇 的 出 现 , 城 镇 道 路 、供 水 、供 电 等 城 镇 基 础 设 施 作 为 城 镇 功 能 的 载 体 , 必 然 需 要 扩 容 或 新 建 ,同 时 ,政 府 行 政 管 理 和 治 安 、消 防 、 医 疗 、 教 育 等 公 共 服 务 也 必 然 要 应 对 城 镇 人 口 规 模 的扩 大 而增 加 投 入 。这些 基 础 设 施 服 务 、公 共 管 理 服务按 照 不 同的经 营属 性 可分 为 纯公 共 物 品 、 准 公 共 物 品 ,其 投 入 可 能 由政 府 承 担 , 也 可 能 由 企 业 承 担 ,但 都 具 有 公 共 物 品所 具 有 的 公 共 物 品 、

社会学案例分析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社会学案例分析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091班6202109010 何洋洋期中论文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背景:中国现在存在两件事情,一件是城市如何发展,我们看到城市化的体系,更多是关于城市如何发展的情况。

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20XX年城市化率是46.6%,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0XX年是全球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里面还是有些泡沫的,因为我们含了一亿多进城农民工,农民工没有市民化,而只是进了城市。

更重要的是城乡发展二元性差距大。

我们算过一个经济上的账,3.3个农民收入相当于一个市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4.5个农民的购买力、消费力相当于一个市民。

20XX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如果按47.4%算,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动力长期主要依靠于40%多一点的人口,这是个扭曲,也是难点。

城市化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小城镇理论:1.小城镇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才是我国城市化的基本途径关于农村城市化道路之争,最初是从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正确道路的立论开始的,城市规模就成了讨论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小城镇论”及与此相对的“大城市论”,随后又演生出了“中等城市论”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论”等代表性观点。

“小城镇论”立论依据主要是“国情与乡情”。

认为中国的国情国力决定大城市由于存在诸多城市问题,无法接纳众多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在当时,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渠道的前提下,由于地缘关系紧密,采取离土不离乡形式,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成本要低,这样可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

同时,小城镇在空间上接近广大农村地区,利于城乡结合,迅速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一主张既适应当时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政府的城市发展方针,影响很大,成为当时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主流观点。

城市供热管道工程的投资与运营成本分析

城市供热管道工程的投资与运营成本分析

城市供热管道工程的投资与运营成本分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供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城市供热主要通过供热管道将热能从热源输送到各个用户,为大量居民提供舒适温暖的生活环境。

然而,供热管道工程的投资与运营成本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经济和环境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城市供热管道工程的投资成本主要包括建设费用和设备采购费用两部分。

建设费用涉及到土地征用、建筑工程、材料采购等方面,而设备采购费用则主要包括锅炉、换热器、泵站等设备的购买和安装费用。

这些投资费用庞大,需要政府、企业或者社会资本的大量投入。

除了投资成本,城市供热管道工程的运营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

运营成本主要包括能源消耗费用和管道维护费用两个方面。

能源消耗费用是指供热管道运行所需要的燃料、电力等能源的费用,而管道维护费用则包括检修、保养、更换管道等方面的费用。

这些运营成本需要通过用户的供热费来覆盖,因此,供热费的定价成为一个需要权衡考虑的问题。

其次,从环境角度来看,城市供热管道工程的投资和运营成本也涉及到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

传统的供热方式多是以燃煤锅炉作为热源,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改善供热管道的热源选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量,是降低环境成本的关键。

此外,供热管道工程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还需要考虑到管道的寿命和可持续性。

供热管道一般需要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以保证长期稳定供热。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注重管道的质量控制和工程管理,以防止管道的漏水、老化等问题。

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以提高供热管道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城市供热管道工程的投资与运营成本需要从经济和环境两个角度来综合考虑。

在经济方面,需要合理评估投资费用和运营费用,并制定合理的供热费定价政策;在环境方面,需要重视热源选择、能源效率和排放减少等问题。

城市交通出行时间和成本的博弈模型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时间和成本的博弈模型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时间和成本的博弈模型分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成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交通高峰期。

在城市交通中,时间和成本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制约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城市交通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的思维,分析交通出行的时间和成本的博弈模型。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这个博弈模型中的各个要素。

城市交通出行时间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所需的时间,包括路途中的交通拥堵、等待信号以及其他交通因素。

成本则是指出行所需的金钱投入,包括燃油费、停车费以及维护费用等。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我们可以将参与者划分为两个主要的角色:个体出行者和交通规划者。

个体出行者是指那些需要进行出行的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出行时间和成本。

而交通规划者则是指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他们需要制定出行政策和规划道路网络等,以确保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持续性。

从个体出行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获得最短的出行时间和最低的成本。

然而,在城市交通中,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互相制约的。

比如,在高峰期选择开车出行虽然可以节省一些时间,但是却需要支付更高的停车费用和燃油费用。

相反,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可能会节省成本,但是却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等待车辆或者换乘。

而交通规划者则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权衡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他们的目标是通过优化道路网络设计、控制车辆流量、鼓励公共交通等手段来减少拥堵和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然而,这些决策往往需要的时间较长,并且会受到各种限制条件的约束,比如财政预算、城市规划等。

因此,在这个博弈模型中,个体出行者和交通规划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个体出行者试图通过选择最优策略来最大化自身利益,而交通规划者则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规划来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于个体出行者来说,他们需要权衡时间和成本的利益,选择最合适的出行方式。

而对于交通规划者来说,他们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规划。

我国城市化成本的分析与测算

我国城市化成本的分析与测算

我国城市化成本的分析与测算城市化问题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合理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发展进程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关,准确度量城市化成本是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和选择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

中国的城市化成本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本,即每增加一名农村迁移人口,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所增加的费用。

城市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由三项内容组成:社会保障支出、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以及教育支出,经测算,2012年中国城市化人均成本为16859.3元。

标签:城市化成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

1978年到201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19881个,市镇常住总人口由5765万人上升至690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0.64%提高到51.27%①。

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采用城市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而常住人口存在着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他们虽然在城市就业、居住,但户籍仍然滞留在农村。

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城市的公共服务大多与城市户籍相捆绑,使这部分农村转移人口无法享受城市的相关服务与福利。

城市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201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指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因此,今后城市化的推进首先要确定城市化的相关成本,按照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化水平,从而健康、有序地推进城市化发展。

一、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从1867年的第一本城市化著作——Serda的《城镇化基本原理》一书开始,城市化研究至今已走过了近150个年头。

但遗憾的是,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至今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解。

(一)现有的城市化定义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不同学科均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

人口学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定义城市化,将其理解为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

市民化成本的科学测算与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

市民化成本的科学测算与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

的参 考 依 据 。 对 市 民化 成 本 科 学 测 算 的 结 果 证 明 ,发 展 城 市群 是 我 国城 市化 最合 理 的 模 式 。城 市 群 的 发 展 ,必 须 树 立 交通 先
导 的发 展 理 念 ,构 筑 地 铁 化 运 行 的 高速 城 际轨 道 交 通 系统 ,实现 高成 本 地 区 与低 成 本 地 区优 势 的 结 合 。
目前 学 界 对 于 市 民 化 成 本 的 认 识 不 尽 一 致 。 单菁 菁认 为 ,市 民化 成本 是 指 农 民工 到城 镇 定 居 生 活 获得相 应 福 利 待 遇 和 均 等 化 公 共 服 务 所 需 进 行 的各 种经 济投 入 … 。杜 海 峰 等认 为 ,市 民化 的总 成 本是 农 民工市 民化 前 后 ,在 职 业 、社 会 身 份 、社 会 生 活等 方面 的改 变之 和 ,由农 民工 承 担 的私 人 成 本 与 政府 、企 业 承 担 的 外 部 成 本 构 成 。张 国 胜 等 认 为 ,市 民化成本 包 括农 业 转 移 人 口在 身份 、地 位 、社 会权 利 、生产 生 活方 式 、价 值 观 念 全 面 向城 镇 居 民 转化 并顺 利 融 入 城 镇 社 会 所 必 须 投 入 的最 低 资 金 量 。陆成 林认 为 ,市 民化 成 本 是 指 为农 民工 提 供 基本 公共 服 务 所 需 要 的 公 共 成 本 。傅 帅 雄 等 将 农 民工市 民化 成本 界 定 为农 民 工从 农 村 进 入 城 市 , 获得 与城 镇 居 民均 等 化 的公 共 服 务 和 社 会 保 障 等 由政 府 (包 括 中 央政 府 、输 入地 和输 出 地 政 府 )、企 业 和 个 人 所 支 付 的 最 低 货 币 成 本 。

城市交通出行成本估算与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成本估算与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成本估算与分析一、引言城市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车辆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过程中,估算和分析交通出行成本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交通的现状和问题,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交通成本的分类城市交通出行成本主要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方面。

直接成本包括车辆所需的燃料费用、车辆折旧、车辆维护保养和停车费等。

这些直接成本是交通出行必然发生的,直接反映了出行的经济负担。

间接成本则是指与交通出行相关的其他负面影响,比如交通拥堵导致的时间成本、交通事故带来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等。

这些间接成本是不直接支付的,但对社会和个人都造成了实际的损失。

三、交通成本估算方法1. 直接成本估算:直接成本估算是通过对车辆所需资源和服务的成本进行计算得出。

首先,需要确定车辆类型和使用时长,然后根据车辆的油耗、维护费用和停车费等指标进行估算。

例如,对于私家车主来说,可以根据每公里油耗、维修频率和停车天数来估算直接成本。

2. 间接成本估算:间接成本估算相对复杂一些,需要考虑到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因素。

其中,交通拥堵成本的估算可以通过分析交通流量、路段速度和时间成本来计算。

交通事故成本可以依据历史事故数据和索赔金额来进行估算。

而环境污染成本的估算则需要考虑到车辆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等。

四、交通成本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成本的高低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城市规模和密度。

大城市通常交通成本更高,因为人口密度大、车辆保有量多,导致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加剧。

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的状况。

良好的道路网络、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高效的停车设施能够减少交通成本。

再次是居民收入水平和车辆保有量。

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更容易承担交通成本,而车辆保有量过高会导致交通拥堵等问题。

路面建设的成本分析与控制

路面建设的成本分析与控制

路面建设的成本分析与控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路面建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控制对于保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效益以及提升城市交通运输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路面建设的成本进行分析,探讨成本控制的方法和策略。

一、成本分析1.1 材料成本分析路面建设中使用的材料包括水泥、沥青等。

通过对材料价格的调研和比较,可以确定最具性价比的材料供应商,以降低采购成本。

此外,还需考虑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以确保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1.2 人工成本分析人工成本在路面建设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通过培训提高工人的专业技能,减少误工和重复工作;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避免人员过剩或不足。

1.3 设备成本分析路面建设需要使用各种设备,如压路机、铺装机等。

购买或租赁这些设备都需要考虑成本因素。

在决定购买设备时,可以综合考虑设备的价格、使用寿命、维护保养费用等因素,以选择最经济的方案。

在租赁设备时,需要与供应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比较,以获取最佳的租赁价格和服务。

二、成本控制2.1 技术优化控制在路面建设中,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例如,可以使用新型的路面材料,提高路面的耐用性和承载能力,减少日后的维修和更换成本。

同时,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工艺,优化施工流程,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2.2 资源合理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在路面建设中,需要合理分配材料、人力和设备等资源。

根据施工进度和需求量,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和供应,避免库存过多或供应不足。

同时,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周期,合理分配劳动力和设备资源,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2.3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降低成本并保障工程效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避免后期修复和维护造成的额外成本。

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工艺,以确保路面建设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

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

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

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城市规划是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需要人们考虑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以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就更加重要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则需要考虑到建设效益。

在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包含了建设物资、劳动力、工程机械、土地等多方面成本。

其中,土地成本是建设成本的一大因素,需要考虑到规模、位置、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

而建设效益则包含了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贡献。

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生产力,促进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城市的形象提升做出贡献。

那么,如何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呢?首先,需要细致地研究和分析待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建设地点,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成本。

比如,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建设地点的选择要与城市交通流量的密度相符,同时要考虑到城市中心区域周边的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建设规模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做出合理的规划设计。

其次,需要对建设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

在建设成本中,劳动力成本、物资成本、土地成本、工程机械成本等是主要的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需要将监理成本计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成本中去。

在分析成本时,还需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建设方式和建设周期,直接影响到建设成本的高低。

最后,进行建设效益分析。

建设效益分析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需要考虑到城市发展需要,看看该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来的发展机遇。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用户需求,这是衡量建设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交通建设、城市供水、城市照明等方面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到其对于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方法论文(五篇模版)

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方法论文(五篇模版)

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方法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方法论文摘要: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的建设工作与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具有紧密的关系,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管理,需要结合具体的城市建设工作来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为了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了解,本文展开了研究,首先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分析,然后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相应的原则,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提出相关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促进成本核算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成本核算;策略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要结合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来进行,所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水平,本文首先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了概述,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核算原则、相关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进行分析,并针对成本核算工作提出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和把握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成本费用核算的适用范围、完善成本核算管理机制等策略,希望对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工作有所启发。

一、成本核算工作概述。

进行项目工程建设,必须要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核算,整个工程的成本核算能够对工程建设作出重要的指导意见,同时可以对工程建设的领导提出相应的工作决策依据。

面对工程建设工作,必须要将整个工程建设与工程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另外一方面,进行工程建设和规划,需要结合工作的具体流程来进行成本核算,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结合项目工程建设市场进行。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中,就必须将整个工程建设的成本核算与整个市场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对社会行业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依据来进行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将整个成本核算与新型的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促进整个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科学健康的发展。

城市规划与城市化进程的投入产出分析

城市规划与城市化进程的投入产出分析

城市规划与城市化进程的投入产出分析1. 引言城市规划是指规划师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目标,对城市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衡量经济活动影响的方法,用于评估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本文旨在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探讨城市规划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

2. 城市规划对城市化进程的投入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规划和实施。

首先,城市规划需要投入人力资源,如规划师、设计师和工程师等,来制定和落实规划方案。

其次,城市规划还需要投入财力资源,用于购买土地、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

此外,城市规划还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等非物质资源,以确保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3. 城市规划对城市化进程的产出城市规划对城市化进程的产出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规划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交通网络,可以提高生产和交流的效率,吸引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其次,城市规划有助于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城市规划还能够提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4. 城市规划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城市规划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和依赖。

首先,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进程的引领和指导,通过规划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方向,以避免无序发展和城市病的产生。

其次,城市化进程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实施的基础和市场需求,促使城市规划对城市化进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后,城市规划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互动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

5. 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与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既定的经济分析方法,用于衡量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它通过构建投入产出矩阵,分析投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各项经济指标。

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化进程的分析中,可以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评估城市规划的投入和产出情况,从而判断其对城市化进程的贡献和效果。

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本浅析

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本浅析

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本浅析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本浅析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活力源泉。

城市规模的大小,人口的多寡,用地的增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实质上都取决于城市经济实力的强弱。

城市经济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最基本的依据。

城市发展是有成本的,需要资金投入,形成城市经济成本的资金投入包括直接的生产投入和大量的公共投入。

如果资金投入低于城市的最低经济成本,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会受到制约。

在发展中国家,资金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也是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所以,对城市发展资金的需求进行分析,即对城市发展进行经济论证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目前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加强城市化发展战略中的经济论证,已成为城市经济研究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城市规划中,分析城市化的经济成本,进而预测城市发展的资金需求,可以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合理目标和速度提供依据,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以重庆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城市化经济成本城市化经济成本指的是城市建设、发展对资金的最低需求量,它是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为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而付出的必要的经济代价。

这一成本主要体现在区域为提高城市化水平所付出的经济投资上面。

从投资的角度上说,城市化的经济成本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涵。

从宏观意义上说,城市化经济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所花费的经济投资总量。

从微观意义上说,城市化经济成本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每解决一定数量的城市化人口所花费的经济投资数量。

前者不单是考虑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经济成本,还要考虑已经城市化的那部分人口在城市化水平提高时所花费的经济成本;而后者仅研究农村人口转化为新增城镇人口时所花费的经济成本。

因此,我们又可以把宏观意义上的城市化经济成本称为城市化的广义经济成本;把微观意义上的城市化经济成本称为城市化的狭义经济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化成本的分析与测算作者:杜帼男蔡继明来源:《中州学刊》2014年第10期摘要:城市化问题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合理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发展进程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关,准确度量城市化成本是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和选择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

中国的城市化成本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本,即每增加一名农村迁移人口,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所增加的费用。

城市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由三项内容组成:社会保障支出、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以及教育支出,经测算,2012年中国城市化人均成本为16859.3元。

关键词:城市化成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0-0033-06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

1978年到201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19881个,市镇常住总人口由5765万人上升至690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0.64%提高到51.27%①。

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采用城市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而常住人口存在着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他们虽然在城市就业、居住,但户籍仍然滞留在农村。

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城市的公共服务大多与城市户籍相捆绑,使这部分农村转移人口无法享受城市的相关服务与福利。

城市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201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指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因此,今后城市化的推进首先要确定城市化的相关成本,按照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化水平,从而健康、有序地推进城市化发展。

一、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从1867年的第一本城市化著作——Serda的《城镇化基本原理》一书开始,城市化研究至今已走过了近150个年头。

但遗憾的是,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至今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解。

(一)现有的城市化定义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不同学科均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

人口学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定义城市化,将其理解为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

赫茨勒(1963)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的过程,最终导致人口在城市集中”,Wilson (1985)在《人口学词典》中将城市化定义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

社会学将城市化理解为其带来的多方面的社会转变,Wirth(1938)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转变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人类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改变”,孟德斯拉(1991)指出“城市化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农村人享受了城市人的舒适生活”。

经济学聚焦于产业转型,Hauser和Schnore(1965)将城市化定义为“社会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即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换,尤其要重视生产蔡继明,男,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3)。

要素(资本、劳动力等)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

地理学着重分析城市化带来的地域变化,山鹿城次(1986)指出“城市化就是原有城市、街道、地区的再组织、再开发,从而使城市地域扩大,并产生了城市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有学者认为,单一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只着眼于单一角度,应赋予城市化更全面、多角度的定义,许学强(1988)采用罗西在社会科学词典中对于城市化的论述,“城市化包含四个层次:一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二是农村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三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区域的增加和每个集中区域的扩大;四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

沃纳·赫希(1990)从城市化的动态变化过程来阐述其内涵,他认为“城市化是从人口稀疏、空间分布均匀、劳动强度大且个人分散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为与其对立的经济过程和方式为特征的城市经济的变化过程”。

由于中国的城镇设置基于行政审批,也有学者(杨重光和刘维新,1986;郭书田和刘纯彬,1990)将城镇数量这一变化纳入城市化的定义之中,认为“城市化以人口向城市集中为基本特征,这种集中不仅包括人口规模的扩大还包括了城镇数量的增加”。

城市化的准确定义是城市化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分析视角。

人口学从城市化的起源与本质入手,将城市化锁定为人口迁移的过程;社会学着重研究城市化的社会效应,人类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改变均为人口转移后融入城市生活的自然转变,不应将其定义为城市化本身;而经济学将城市化理解为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混淆了城市化的本质与现象,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化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后其就业方式改变的必然现象;而综合观点则是对各学科的总括,并不具有自身的独特理解。

(二)本文对于城市化的定义人口是城市存在的必要基础,城市是人口聚集的表现形式,城市的变化是伴随着人口的变化而产生的。

产业划分、空间利用、职业特征等都是由于人口聚集而自然引发的结果,以人口聚集为基本前提。

因此,城市化的定义应以人口为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与此同时,城市二三产业崛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迁移,由此产生了城市化现象。

城市拥有着先进的公共设施,包括便利的交通、整洁的环境、高水平的医疗和教育条件等等,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收入水平的追求,使得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升高。

随着农村人口迁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人口比重不断缩小,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升高,最终导致了人口在城市的集中。

综上所述,城市化的起源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动力是农村人口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收入水平的追求,即农村居民市民化的追求,最终的结果则是人口在城市的集中。

因此,城市化的定义必须包含其起源、动力及结果,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在本文中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和集中的过程,即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二、城市公共服务的户籍差异二元户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人口管理制度,旨在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

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但受到现行户籍制度的制约,迁移人口完成了地域的转移却未能实现身份的转变,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工作,却无法真正在城市定居,在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尚不能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同等的待遇。

(一)二元户籍制度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这标志着中国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正式以立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1961年,公安部改变以往的人口统计指标,第一次明确将中国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性质的户籍。

20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严格限制户口迁移行为,先后发布了《关于处理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等多个文件控制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的条文删除。

同时,公安部向各级政府机关下达了严格的农转非指标,即“每年批准从农村嵌入市镇和转为非农业人口职工家属人数,不得超过农业人口数的千分之一点五”(殷志静、郁奇虹,199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于户口迁移的限制逐步松动。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两个文件的发布,首次打破了农村居民到城市落户的限制。

199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指导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户籍制度改革走上轨道。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允许人口的自由流动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1997年,《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规定“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开始。

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规定“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固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自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②但在由小城市向大城市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仍然阻碍重重,由于受到公共服务与公共资源的限制,大城市的户籍制度始终未全面放开,并逐步从紧,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强调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但对于不同规模城市的户籍放开程度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二)城市公共服务的户籍差异公共服务是指通过政府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所提供的服务。

具体来说,城市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

1.社会保障的户籍差异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对其采取强制性社会保险政策,并辅助各种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待遇,但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采取任何强制措施。

2011年,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3.9%、23.6%、16.7%、8%、5.6%,除工伤保险外,农民工在社会保险其他项目的参保率均不到20%(国家统计局,2012)。

2010年,农民工平均参加社会保险率为17.7%,而非农业人口平均参加社会保险率为33.3%,相差15.6%。

以城市户籍为基准,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至只达到了其53.15%的水平(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

目前,中国农村务工人员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尚不存在看病及养老等问题,所以没有主动参加社会保险。

而有些用工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免除其为雇员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这些都导致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水平长年处于较低水平。

2.住房的户籍差异住房是成家立业的根本,近年来,大中城市房价飙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成本,还大大降低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农村流动人口的情况则更为突出。

中国外来农民工的主要住房来源是单位提供的免费集体住房,居住条件较差,而城市户籍人口中则有将近一半已经购买了商品房或得到保障房。

2011年,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的比例分别高达36.5%和39.8%,这些行业工资标准较低,且计酬方式多不规范。

艰苦的经济条件导致农村务工人员无法承受城市的高房价,无法靠购房商品房来解决居住问题。

对于保障性住房,户籍条件就如同一道鸿沟把流动人口排挤在政策之外:《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限价商品住房供应对象为本市中等收入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家庭、征地拆迁过程中涉及的农民家庭及市政府规定的其他家庭,申请人须具有本市户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