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总结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三原则。
2.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其地区差异。
3.中国主要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分布及其成因。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背景分析。
5.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主题一:“生态裂谷”►主题训练(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C)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D)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主题升华:生态裂谷与农牧交错带1.在干旱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其成因主要是对区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河流上中游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2.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总称,系农业生产边际地带,是生态脆弱带。
其成因主要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造成的。
3.中国南、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分布农牧交错地带,不同于西部牧区,也不同于东部农区。
它在地理、气候、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地位。
(1)东西部之间的过渡带:由高原向平原和盆地的过渡;由干旱地区向湿润地区的过渡;由牧区到农区的过渡;由少数民族居住区到汉族集中区的过渡。
(2)国家生态安全带: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涵养水分、净化江河的源头。
(3)国家能源矿产的主要基地。
(4)农、林、牧三大产业系统耦合的最佳地带。
主题二:生态农业►主题训练(2015·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1)~(2)题。
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1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的全部内容。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标要求】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课标细化】1、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实践3、了解公众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99,分析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的疑惑】【典型案例1】(2012重庆卷文综)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迁移案例1】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类型分析,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综合实践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答案①生态损坏②乡村③发达国家④谋求协调⑤社会连续发展⑥共同性⑦人口压力⑧资源欠缺⑨洁净生产循环经济关系图的判读[ 图表方略 ]1.常有种类地理关系表示图是一种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结相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互相联系或构造特点及演变规律的图形。
循环经济关系图是指在资源投入、公司生产、产品花费及其荒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靠资源耗费的经济增加,转变成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图示。
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类:一是表现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关系图 ( 如图一 ) ;二是生态农业可连续发展关系图 ( 如图二 ) ;三是工业园区工业部门间关系或家产关系、生产流程关系图 ( 如图三 ) 。
图一中字母的含义: a 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 b 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 c 表示供给生产活动所获取的产品给人类花费,为花费活动; d 表示荒弃物排放。
图二中切合该循环系统的①②③④⑤的含义分别是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图三所示循环系统中a、 b、 c、d 挨次为污水办理厂、棉纺织、创意家产、服饰生产;该生态工业园实现了洁净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可连续发展相协调。
2.读图流程(1)掌握主题,梳理过程如图二为我国某地域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中展现了该生产模式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产品花费及荒弃物办理的所有过程。
(2)剖析演变,找寻打破图二中①与水源、技术同属于作物栽种的区位条件,②是栽种业为畜禽养殖供给的饲料,③④分别是农业对沼气和沼渣的利用,⑤是沼气生产的原料根源。
所以,此图的打破点是按照箭头次序理清循环经济“投入—产出”的过程。
(3)增加信息,考证关系把要增加的信息挨次填入图二循环经济模式图中,从头理顺一遍,依据“资源—产品—重生产”的流程考证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经济中的合理性。
(4)联系理论,表述意义循环经济是实行可连续发展的详细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关于此类循环经济模式图的意义剖析,能够依据可连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①生态上,节俭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问题;②经济上,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升收入;③社会上,安排就业,提升生活质量。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小结与测评 ..............[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教师用书独具)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 清晰的知识网络。
持续发展[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专题一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构建出表现—■:理坏境的\协调发彰叫持续发恩中国的町持续发展实践原 因 猛 牲城山一按展中国家 —生态持鏤贅軽— ⑦I必絶1循环经济2±亠-L1⑥11⑤机共同性①持续性②区域性③生态破坏 ④崇拜自然⑤生态农业⑥资源短缺⑦社会全球性坏境问题[自我校对]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问题⑴原因①自然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②人为原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⑵分布:非洲、西亚、我国的北方地区。
(3) 危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威胁人类的生存。
(4) 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水循环利用。
[对点训练]1 •下图是几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逐蠶麒騷即・帥严磁域口A区圏浊漠分布区(1) 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对东南亚哪个国家的气候影响最大?(2) 穿越北冰洋是东亚一北美一欧洲之间海运的捷径,但目前仍未通航。
然而,科学家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条具有商业价值的海运航线就会开通,为什么?(3) 目前图中A区因为气候变化及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4) 北美东部及欧洲是全球酸雨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析】(1)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的速度会减小,所以首先会影响西太平洋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
东南亚国家中位于赤道附近的是印度尼西亚。
(2)全球气温上升,将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有可能在夏季开辟出一条西北航道,缩短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航线距离。
高中地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整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掌握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3.结合实例,分析我国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向。
专题一列表归纳主要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其解决需要世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我国“三河”(长江、黄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大城市郊外的垃圾场噪声污染建筑、娱乐、交通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科索沃贫铀炸弹的危害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的汞污染、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生森林的环境调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态破坏节功能下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沙漠扩大、南极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的春旱、南方缺水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等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西气东输的东部地区天然气短缺[例1] 读图,请连线选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含义。
(1) A酸雨(2) B臭氧层空洞(3) C全球变暖(4) D垃圾、废水、噪声等城市环境问题(5) E水土流失、荒漠化专题二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差别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经济增长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标准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当代人的最大需求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从法律上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单元综合 快乐学案 新课标人教A 必修2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课标考点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了解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概念、原则等基础知识。
4、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5、运用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知识体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崇拜自然时间:______时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____________环境对开人类的制约作用特点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认识:人对环境是一种______关系改造自然时间:__________时期环境问题:环境遭到破坏,地理环境_______特点:人对环境依附性________,对抗性________认识:人对环境的认识有了_________的萌芽征服自然时间:_________时期环境问题:________短缺、______,从局部扩展到全球特点:人地关系全面呈现________,人地矛盾____认识: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______-直面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占据一定的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____中去人类____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____于人类直面环境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__表现_______污染_______破坏_______短缺问题分布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地区差异地域性乡村:主要表现为____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
国家差异发达因家:主要表现为______全球性:有些问题影响____________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问题日益突出概念:既能满足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持续发展(基础)内涵 _________持续发展(目的)_________持续发展(条件)_________原则原则 _________原则_________原则三、突破要点如何区分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问题: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B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C.很多城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D.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解析】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的资源短缺和深刻的环境危机,使我国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这是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
(2017·山东青岛高一检测)读“我国某农场生态农业循环图”,完成2~3题。
2.该农场最可能位于( B )A.黄土高原B.华南地区C.辽东半岛D.华北平原3.下列最能体现该农业模式特点的是( D )①循环型②高消耗③生态化④可持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第2题,甘蔗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第3题,图示生态农业能体现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化,可持续的特点。
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生长得更好,否则就会死亡。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该造纸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土地盐碱化D.环境污染5.造纸产业链条( D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植被遭更大规模的破坏D.将一、二产业纳入有机循环之中【解析】第4题,沙柳属于旱生植物,该造纸厂所在地以沙柳为原料,故该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应为土地荒漠化。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造纸产业链条把种植沙柳(第一产业)和造纸(第二产业)纳入了有机循环之中。
(2018·青岛模拟)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炭产地。
读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A )A.原料丰富B.科技发达C.市场广阔D.交通便利7.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 B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解析】笫6题,读图可知,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必修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归纳整合教材P92活动1.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1)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2)修水坝对整条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河流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来说,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来说,减少河流流量,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问题。
(3)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①如果生活在乡村,可能看到发展种植业时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采挖甘草、发菜和放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②如果生活在城市,可能看到工厂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也可能感觉到汽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
教材P93读图思考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毁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品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
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2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知识整合新人教版必修2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短缺。
具体分析如下。
1.环境污染。
3.资源短缺。
(2011·天津高考)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资源为主的是( )
A.c B.d C.e D.f
解析:(1)从图中各生态功能区看来,abc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ab为沙漠广布的新疆和甘肃,位于绿洲地区,地形平坦。
c地光照充足、风沙强烈;e地处于青藏高原上,光照充足;f地地形崎岖,但降水较多;dg处于东北和东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林地多。
(2)e地地处青藏高原。
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有较多的高原湖泊和河流,因为该区域的生态功能主要是保护湿地和涵养水源。
其他区域主要是以保护林草和生物多样性为主。
答案:(1)D (2)C。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习目标1。
结合我国国情,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2。
理解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3。
了解中国在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课前预习知识点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中国面临着庞大的,应对着和的严峻挑战。
2。
从全国来看,以、、、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向蔓延;另一方面,以、、和锐减、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3。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的总体战略、以及。
这是全球第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4.中国摆在第一位的是要把搞上去,各项工作都要以为中心,结合中国国情,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经济发展过渡到经济发展,体现了新的发展观。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知识网络
核心归纳
(2)酸雨。
污染物 来源 ①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放出的酸性气体 ②生产、生活中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③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 物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作物减产 ③腐蚀树木,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 坏 建立酸雨污染控制区;限制高硫煤开采;开发新能源;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污染等
危害
措施
知识网络
核心归纳
2.固体废弃物污染 (1)污染途径。
(2)解决城市垃圾的措施。
减量化 无害化 资源化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 商品加工深度;改善能源结构;商品减量化包装 卫生填埋、焚烧 发电;生产沼气;生产有机复合肥料;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等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高中地理课件
本章整合BENZHANG ZHENGHE
-
知识网络
核心归纳
知识网络
核心归纳Βιβλιοθήκη 部分典型环境污染问题剖析1.大气污染 (1)可吸入颗粒物。
污染物 产生原因 危害 ①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 ②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③燃煤排放大量烟尘 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 下降,危害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
高中地理 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5.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wèiyú)(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答案】 3.B 4.C 5.C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解析】 第3题,主要考查了赤潮产生的原因。赤潮是 一种水体污染现象,主要是由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增 多,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fánzhí),水体缺氧形成水体污染, 故B项正确。第4题,主要考查了赤潮发生的条件。水温高有利 于赤潮生物生长,故B、D项错误;风力偏大有利于水体污染物 的扩散,不易形成赤潮,故A项错误,C项正确。第5题,主要 考查了赤潮发生海域的特点。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质是 导致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赤道附近人口稀疏,赤潮现象发生 较少,故A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故B项错 误;高纬近海地区温度较低,不易形成赤潮;中、低纬近海水 温较高,人口、城市分布密集,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易形成赤 潮,故C项正确。
第三页,共31页。
知识(zhī shi) 网络构建
综合素质(sùzhì) 提升
高考(ɡāo kǎo)真 题演练
第四页,共31页。
知识网络构建
第五页,共31页。
第六页,共31页。
A : ________ B : ________ C : ________ D : 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G:________ H: ________ I:________
提取。图示区域种植水稻和甘蔗,因此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
闽浙丘陵。河套平原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黄淮平原、辽东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对策.3。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4.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5.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明确个人和社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课前预习1。
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认真阅读课本P90~P91文字,完善识记下面表格。
2.环境问题的产生(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索取,超过资源时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超过时形成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4。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2)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的需求,而又不危及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可持续发展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章归纳整合
教材P92活动
1.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1)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2)修水坝对整条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河流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来说,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来说,减少河流流量,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问题。
(3)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①如果生活在乡村,可能看到发展种植业时因大水
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采挖甘草、发菜和放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②如果生活在城市,可能看到工厂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也可能感觉到汽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
教材P93读图思考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毁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品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
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
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的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
教材P95读图思考
1.发达国家多为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染等。
发展中国家多为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
2.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有些问题已影响到了全球,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等。
教材P97~98活动
1.本活动的目的是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
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1)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
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
(2)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
(3)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
2.“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3.(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人类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4)、(5)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6)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7)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教材P100活动
本活动旨在加深我们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性的认识。
(1)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是因为我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其主要表现为:①庞大的人口数量、较低的人口素质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
②资源人均占有量小而需求量大,使我国长期存在着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
同时,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紧缺程度。
③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得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环境污染由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农村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等达到更高经济发展阶段,拥有更大的经济实力以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是发达国家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这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例如,20世纪出现的重大公害事件就是由此而引起的。
因此,这条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
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是不可取的。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因此,不可能以高投资、高技术的模式解决问题。
教材P104活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和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实施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图6.16中所列举的个人行为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有意义的。
例如,拾粪回田既可减少污染,又增加了有机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骑车工作和购物也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可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采用节水措施可以节约水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①积极参加植树活动;②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③节约能源;④节约使用自然资源;⑤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饮食习惯;⑥尽量利用公共交通,短途旅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以步当车;⑦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
⑧爱护每一块绿地;⑨动员周围的人为环保尽心尽力;⑩亲近大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⑪关心并积极参与科技事业,使之成为改善状况的动力;⑫从事每项活动前,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
教材P105~106问题研究
资料1 资料分析
1.受调查的居民中大部分对绿色食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一些细节性的知识掌握不够。
2.多开辟传播渠道,不能局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资料2 资料分析
1.居民大多数都很乐意接受绿色食品。
2.39%的居民可能因为价格原因不购买绿色食品,一方面说明了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说明有些人对绿色食品的优越性还没能充分认识,当然也可能与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有关。
资料3 资料分析
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力度。
当前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发展绿色食品,因为绿色食品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做到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而且有利于加强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绿色食品在市场上难成气候,主要是宣传和扶持的力度不够。
绿色食品对环境、生长过程、加工过程以及运输等过程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很多环境相对优良的地区大多是边远落后的地区,因此政府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这样才能降低成本,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