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的交融_论莫言的贞节观

合集下载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以其独具匠心的民族化叙事,让人们领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世界。

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奇特的文学技巧和深入的人性描写,展现出一个丰富的文化图谱,其中包含着对世界性意识的深刻表达。

本论文就探讨莫言小说中表现出的世界性意识,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1. 中国文化传承与世界文化革新莫言小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寻求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在传承中不断进行革新和创新。

这种传承和创新体现着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尊重。

2. 全球化与本土性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普遍和频繁,莫言小说中对于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平衡和调和,表达了对世界文化和多元化的理解和包容。

3. 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莫言小说在表现民族化的同时,也注重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相遇,还是在思想、价值、信仰等方面的交流,展示出一种人类间共通的、极具普遍性的文化联系。

4. 人性的普遍性莫言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丰满,是对人性多样性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形象展现出的人性普遍性,即人类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共性,彰显了他对世界人性的深刻洞察。

5. 生态文化问题的关注莫言小说中所展现出的那些与自然、生态相关的人文事件,体现出他对全球生态文化问题的高度关注,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

6. 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在莫言的创作中,对未来的展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或是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改变和未来发展的展望,都是在展示莫言对于未来文化创新方向的思考。

7. 类比与想像在莫言小说中,常常采用类比和想象的方式来创造富有想像力的意境,用一种具有神话性的语言来表达出对于世界的看重和思考。

这种神话色彩的文本,是对于世界和历史的再想像。

8. 人权、和平和文明作为一个文化名家,莫言对于人权、和平和文明的关注和呼吁贯穿了他的小说创作。

欲望化的历史叙事_莫言小说创作的三向维度

欲望化的历史叙事_莫言小说创作的三向维度

收稿日期:2010-09-10作者简介:李国(1981 ),男,山东省日照市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欲望化的历史叙事莫言小说创作的三向维度李 国(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莫言的小说创作中,欲望化的历史叙事成为关注的焦点,并据此形成了独特的话语实践方式。

这涉及个体的生命欲望、性爱欲望以及最具野性的权力欲望等三个主要维度。

生命欲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一般主题和最终目的,体现了现实中的想象书写、想象中的现实记忆以及非人性物体的人性化展露等三重变奏;性爱欲望实现了历史的主观把握与审美体验,不仅有野性与激荡同生的性爱,更有理性与俏皮并存的性爱;权力欲望下形成了一种生产与压制、控制与反抗、表彰与惩罚共存的生存状态,体现为逆境中抗争权力、外在的强加权力以及精心偷取的权力等内容。

可以说,这三向维度成了莫言小说中欲望化叙事的鲜明特点,成了他揭秘历史真伪叙事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历史叙事;生命欲望;性爱欲望;权力欲望中图分类号:I 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0)06-0048-07莫言在对以往历史怀疑与颠覆的同时,也试图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性思考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欲望化的历史叙述成为关注的焦点,涉及了个体的生命欲望、性爱欲望以及最具野性的权力欲望等,成为他建构历史的主要支撑点。

他将以往作品中所失掉的作为 人 之根本的 人性 重新拾起来,在那些人们似曾熟悉但又有一定的陌生感的人物和故事中,探寻一种新的话语实践方式;从人物的话语与表达的方式中,分析人的种种欲望及其心理特征;从人的生存与生命的双重角度中,赋予历史以某种文化意蕴。

这样,莫言借助一种从容不迫的叙述方式在复杂的结构形态中将人物的命运和欲望展现出来,人们为了生存、为了欲望、为了权力而付诸行动,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欲望化历史叙事特征。

一、立足脆弱的生命之基卡西尔说, 理解人类的生命力乃是历史知识的一般主题和最终目的 [1](P233)。

莫言审“丑”之下的审美人生观构建——以《红高粱》《檀香刑》和《丰乳肥臀》为例

莫言审“丑”之下的审美人生观构建——以《红高粱》《檀香刑》和《丰乳肥臀》为例

莫言审“丑”之下的审美人生观构建——以《红高粱》《檀香刑》和《丰乳肥臀》为例莫言是当代文坛最活跃的作家之一,在他的身上有许多标签也有不少争议,尤其是在美学、道德、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

但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争议,才让我们看见了莫言作品下透露的“文革”之后新的语境下的反抗,以及在受到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影响下,莫言所做的一种创新的探索和创新,这对美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尤其是莫言小说中对审丑的表述。

1 莫言小说对丑的展现读莫言的小说你会发现,小说中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展现了一种原始的生命狂欢以及对苦难生活的或麻木或焦躁的感觉。

由于他作品中对“审丑”的展现颇多,对于“审丑”的理解和研究也就颇受专家所关注。

“丑”作为审美对象,一开始是不为人所接受的,直到雨果所写的《巴黎圣母院》出世,所带来的美丑对照原则的艺术观将“审丑”带入了对美的审视中,正视并突出了丑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审丑”价值的探讨,认为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领域也不断扩大。

许多过去被认为不可能进行审美的对象和领域(例如丑、荒诞等),现在几乎全都成了审美对象,进入审美领域。

”①它体现了在异化世界中人们对当下世界的一种反抗,表达了人们精神上的困顿。

莫言文中首先是道德伦理方面的丑。

像是《丰乳肥臀》中的上官来弟。

她先后嫁给沙月亮和孙不言,但孙不言的变态使她从鸟儿韩身上找到了慰藉,从而生下鹦鹉韩。

在这三段恋情中我想她与鸟儿韩的结合是最为人所争议的,鸟儿韩是“鸟仙”的未婚夫,当初他们二人的恋情令人惋惜,还没回过味就发生姐姐与妹夫私通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这是他们违背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的要求所体现出来的丑,可是你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发展,却又理所应当,那么具有审美意味的淋漓尽致的快感(或是痛感)。

他们俩都是在由于自己的经历而让他们在精神极度困苦的情况下,而走到彼此身边产生感情,相互慰藉。

21-22版:预言 窗 神女峰(步步高)

21-22版:预言 窗 神女峰(步步高)

预言 窗 神女峰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麋.鹿( ) ②褥.( ) ③藤蟒.( ) ④静穆.( ) ⑤杳.鹤( ) ⑥煽.动( ) 答案 ①mí ②rù ③mǎnɡ ④mù ⑤yǎo ⑥shān(2)多音字①苔⎩⎪⎨⎪⎧ 苔.径( )舌苔.( ) ②咽⎩⎪⎨⎪⎧ 幽咽.( )咽.喉( )下咽.( )答案 ①tái /t āi ②yè/yān/yàn2.辨清字形(1)⎩⎪⎨⎪⎧ 糜( )麋( )靡( )(2)⎩⎪⎨⎪⎧褥( )溽( )缛( ) (3)⎩⎪⎨⎪⎧寥( )廖( ) (4)⎩⎪⎨⎪⎧杳( )沓( ) (5)⎩⎪⎨⎪⎧ 眺( )朓( ) 答案 (1)糜烂 麋鹿 靡费 (2)褥子 溽暑 繁文缛节 (3)空寥 姓廖 (4)杳鹤 复沓(5)眺望 月朓《预言》1.这首诗中“预言”具有怎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和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诗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

这种抽象的哲思取用了一个幻美的神话故事的外在形式。

何其芳在北大读的是哲学专业,但他对于人生终极问题思考的兴趣却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文学形象和诗歌语言的形式做出了独特的、更为诗性与感性的传达,这本身就是他在艺术上的鲜明特征和独特贡献。

2.“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

新文化运动中对贞节观的理论批判

新文化运动中对贞节观的理论批判
c a tt o c p n t e r h siy c n e ti h oy,a v c t d n w rig t i sa e t i s d o ae e ma ra e eh c nd s x eh c ,whc na l d h e s a o o e i e e ih e b e ug h d w v rCh n s wo n t e v r d a l me o r mo e g a u l y.Ofc u s o re,t o a outo ft i r blm e d d tme,b h n u n e o h w het tls l in o h sp o e n e e i utt e if e c ft e Ne l Cu t r v me to h siy c n e ti ug n mme s r b e lu e Mo e n n c a tt o c p sh e a d i au a l.
新 文 化 运 春梅
( 山东女子学院 , 山东 济南 2 0 0 ) 50 2
[ 摘要 ] 古老的 贞节观念 影响、 控制 中国女性 几千年 , 至深入到社会 的各个角落。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 意 甚 识, 更形成 了评 价女 性的价值尺度 、 道德体 系中最基本 的 内容。新文化运动 以其 巨大的 冲击力摧枯拉 朽地破坏 着
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
识 , 形成 了评 价 女性 的价 值 尺度 、 更 道德 体 系 中最 基
本 的内 容 。2 0世 纪 初 , 方 在 经 过 了启 蒙 运 动 之 西
洛伊德 、 罗素等在婚姻、 家庭、 问题上反对 旧传统 性
的观念 广 泛传播 , 争取性 别权 利 、 寻求 解放 之路 的妇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贞节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特别是在儒家传统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下,贞节观一直被视为女性美德和道德准则。

然而,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作品中,贞节观的表现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贞节观的变化和演变,并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冲击。

封建社会秩序的崩溃、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革命思潮的兴起,都给传统的贞节观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一些作家通过描写女性追求自由和个人解放的形象,对传统的贞节观提出了质疑。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女性形象阿Q的妻子贾妮儿,通过与人同居而打破传统的贞洁观念。

这种写作手法旨在探讨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以及她们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然而,尽管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中对贞节观进行了挑战,但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传统的贞节观再次受到重视。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文学作品强调家庭、忠诚和传统的美德。

乡土文学作家沈从文就在他的小说《边城》中展现了女性的贞节观。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孙思邈,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贞操,并展现了传统美德的典范形象。

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传统道德和贞节观的重视与追求。

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传统的贞节观被质疑和挑战。

一些文学作品开始探讨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强调妇女的解放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些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再仅仅是传统道德的化身,她们成为了具有独立思想和行动能力的现代女性。

例如,《白毛女》这部京剧改编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在革命斗争中的艰难成长历程。

主人公六欲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爱情与幸福,这被认为是对贞节观的新解读。

在19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更加显著的转变。

传统的贞节观和性道德逐渐被商业化、消费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所冲击。

现时政治性批判与人性的反思_莫言小说的一种解读

现时政治性批判与人性的反思_莫言小说的一种解读

言 在 《超 越 故 乡 》一 文 中 所 说 : 的最基本的 欲 求 , 揭 示 权 力 意 占民女也被 看 作 是 他 对 生 命 的
“我 的 《枯 河 》实 则 是 一 篇 声 讨 识的扭曲人 性 的 本 质 , 使 我 们 一 种 自 由 而 富 有 诗 意 的 挥 洒 ,
极 ‘左 ’路 线 的 缴 文 , 在 不 正 常 清楚地看到 , 这 不 仅 仅 是 弱 者 通过这些活 生 生 的 人 来 表 现 人
而且连狗儿、猫儿这些不具备 社会文化环境, 传统文化在人 刻画一个杀人如麻、丧失人性
人 类 思 维 的 动 物 也 躲 得 远 远 心理上的积淀直接影响人的人 的魔鬼式人物的同时, 也向我
的。他似乎不再是一个人, 抑或 性。
们展示了中国 封 建 文 化 “吃 人 ”
完全失去了人性而蜕变为单纯
三 、 在 人 性 与 现 时 政 治 性 的本质。当他告老还乡时, 带回
下都散发着阴冷之气, 走起路 恶, 还是人性之美, 都带有明显 名轻实, 盲目自大, 自我欺骗等
来 悄 无 声 息 , 不 但 周 围 的 人(包 的“中国化”痕 迹 。 因 为 对 人 性 等。而刽子手 赵 甲 的 “狂 言 ”则
括他自己的儿子和儿媳) 怕他, 的分析始终离不开人物所处的 是 从 庙 堂 语 言 的 角 度 切 入 , 在
诱惑下 不 能 自 拔 。 酒 、 色 的 诱 告诉过 我 , 我 只 有 按 着 我 自 己 了 他 的 封 闭 与 盲 目 ; 《高 粱 酒 》
惑 , 使 丁 钩 儿 人 性 中 “恶 ”的 一 的想法去办, 我 爱 幸 福 , 我 爱 力 中胶高 大 队 和 铁 板 会 的 一 场 殊
面暴露无遗, 使他从一个侦察 量, 我爱美, 我的身体是我的, 死的野蛮搏斗中, 除了表现了

莫言小说的审美观叙述

莫言小说的审美观叙述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莫言小说的审美观叙述张文 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摘 要:在当代作家中莫言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在其小说中通过有效融合美与丑来打破了人们原先对于美丑的界定,对美学史及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阅读莫言相关文章时,能够从中收获许多生活中的意境,起到净化我们心灵的作用。

笔者阅读多很多莫言先生的作品,通过自己的了解与总结,在此简单叙述莫言小说中的审美观。

关键词:莫言;小说;审美观;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81-01在我国现代作家当中,莫言是独树一帜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理念与思维均呈现在莫言的行文以及小说的思维当中,且在“文革”后有所反应。

在文学界中莫言小说中的道德、文学、历史、政治以及美学等均较具有较大争议,莫言的书写语言、结构与视角等方面均具有开创性,独树一帜。

读者读来,眼前为之一亮,别开生面。

一、莫言小说中的“丑”在莫言的小说中,对待苦难的奇异感以及原始生命的狂欢均充斥其中。

而学者们对于莫言小说中的“丑”争议颇多,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在本质上来说,“丑”属于一个贬义词,其作为审美对象,先是被人们所鄙夷与排斥,随后再利用其衬托出美。

莫言小说的审美观一直都被学术界所研究与争议,既存在赞美亦不乏批判。

在80年代莫言便开始对美学进行探索。

“……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此处便能将事物的对立统一面表现出来,既有美好也有丑恶,既有单纯又存在龌龊。

在莫言的作品《红高粱》、《筑路》以及《金发婴儿》中都是进行美和丑的有效融合,而这正是其审美价值取向的体现,而这也是在莫言创作作品开始便朝着该目标而努力。

并且在后期作品中,莫言也造次阐述了其的审美价值取向。

其主要是通过女艺术家之口来表达了其审美宣言,其认为在其心中世界,存在与不存在,负价值与正价值都是相互统一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同光体―--由宋诗派在清末民初演化而来,其活动年代主要在光绪中期以后,一直延续至民国。

同光体诗人崇尚宋诗,强调学古而不呆板摹古,要有开拓创造,他们师法“力破余地”的精神。

同光体分为以陈衍、郑孝胥为代表的闽派,以沈曾植为代表的浙派,以陈三立代表的赣派。

谴责小说-----指清末出现的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黑暗的作品。

它们对现实肆意夸大,言过其实;暴露有余,批判不足;情绪渲染强烈,理性和冷静的立场不彰。

鲁迅认为这样的作品称不上讽刺文学,为之另立名目,称其为“谴责小说”。

代表作品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

鸳鸯蝴蝶派----是产生于清末民初的一个小说流派,这一派小说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失望于政治革命,沉溺于个人的趣味世界,由此而痛苦、迷茫以致颓废堕落的心路历程。

以上海为大本营,主要阵地是《礼拜六》,故此又称“礼拜六派”,主要成员有周瘦鹃、徐枕亚、包天笑、王纯银、刘半农等。

梅村体DD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创作的把李商隐诗色泽农丽的特色,元白长篇叙事诗善于铺排、流丽婉转的风格和“初唐四杰”抒情歌行的结构方式结合起来的以人物命运为中心,注重情节,腾挪跳跃,挟以沧桑浮沉之感,极尽俯仰变幻之能事的诗作被称作“梅村体”。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神韵说DD清代诗人王士G本司空图、严羽之说提出。

“神”是指表现到恰到好处的诗味,“韵”是把诗引向一种余意不尽、悠闲淡清的境界。

合起来讲,所谓“神韵”,就是要使诗歌所表现的对象具有一种远景美。

艺术上,神韵说要求诗人将情感进行加工。

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果。

格调说-----清代诗人沈德潜为匡正王士G“神韵说”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沈氏认为诗歌创作要本于诗教,“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要求蕴籍,他推尊唐诗,偏袒七子派,尤重诗歌声音的美。

桐城派-----在清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使桐城派成为清代最大的散文派别。

莫言小说的审美观叙述

莫言小说的审美观叙述

鉴赏莫言小说的审美观叙述朱赫男 天津青年职业学院摘要:莫言的小说中有很多艺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对莫言小说中对“丑”的描述是有争议的。

一方面是新历史语境的反叛,另一方面是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影响,也是莫言对新艺术的探究。

美与丑相融合是莫言的审美观,将二者有效的融合,突破了美与丑的分离,在美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莫言小说的审美观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莫言;小说;审美观莫言在当代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思维、行文中充分展现着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理念和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革”之后,历史语境受到的反叛。

莫言小说的美学、文学、政治、道德、历史等都极具争议,莫言在书写结构、视角以及语言等方面是开创性的。

一、莫言小说中的“丑”莫言的小说中充满着原始生命的狂欢和对待苦难的奇异感觉,小说中的“丑”更是有很多争议,学者们对“审丑”不断进行分析和阐述。

丑其实是一个否定性的词语,它作为审美的对象,先是被人们排斥、鄙夷,然后通过丑将美衬托出来,再用丑化美。

莫言小说中的审美观受到学界的研究和争议,有赞美也与批判。

80年代,莫言就在探索自己的美学之路。

“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1]这句话中表明了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有美丽、有丑陋,有单纯也有龌龊。

从《红高粱》开始,莫言写了《筑路》、《金发婴儿》等,美与丑之间的融合其实是莫言的审美价值取向,莫言的小说从始至终都是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的。

莫言后期的作品中也对他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再次的阐述。

莫言利用女艺术家的口将自己的审美宣言表达出来,将生活中正、负价值,存在、不存在的相统一,形成莫言心中的世界,审美命题也由此开始。

从美学史上来看,莫言的美丑融合是极具开创性的。

二、美丑融合对“丑”的认识和艺术启示首先,美与丑共同构成完整的世界。

世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达到和谐状态其实就是对不同力量进行调和,真实的世界是美丑、善恶共存的。

北京市门头沟区市级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门头沟区市级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门头沟区市级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刘备打算把益州的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却认为应当归还百姓,不可夺为私赏,这体现出赵云能够审时度势,深谋远虑。

B.《呐喊》中,作者在富有生命力的少年闰土,活泼率真的双喜和阿发,自由纯真的六斤等孩子身上,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寄寓了美好的希望。

C.《边城》中,船总顺顺豪爽仁义,他帮着料理老船夫的后事,并且还邀请翠翠住到自己家中,到最后成为翠翠唯一的靠山,唯一的信托人。

D.《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葛朗台在死前都给欧也妮留有遗言,这两份不同的遗言是他们各自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表现。

E.《哈姆雷特》中,王宫中众人痛饮狂欢,通宵达旦。

哈姆雷特认为这种酗酒作乐的陋习应当革除,这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纯洁优雅的追求。

2、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根据漫画内容拟写一条对我们在工作办事方面的一句话建议。

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内容不超过40字,建议不超过20字)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料得魏延必反,便授予杨仪锦囊,嘱咐他在魏延反叛时打开,后来杨仪姜维依计行事,让马岱出其不意斩杀了魏延。

B.茶垌船家人为傩送取了一个诨名为“岳云”,这是因为傩送美丽,虽无什么人亲眼看到过岳云,却从戏台上小生岳云,得来一个相近的神气。

C.《呐喊》中,鲁迅塑造了华大妈、三太太、七斤嫂、单四嫂子等一系列可悲可怜、愚昧麻木的妇女形象,通过她们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黑暗。

D.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了梅表妹,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本想安慰他,但看到觉新一味地妥协,转而责备他咎由自取。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莫言的小说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品勾勒的时代背景里成为了典型。

莫言以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视觉角度,将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在莫言小说中不难看出莫言对追求爱情女性的赞扬,对叛逆女性的欣赏,对欲望化女性的解读,对不向苦难低头的女性的歌颂。

在对这些女性形象刻画的同时,也体现了莫言对乡土情怀深厚的感情。

关键词:莫言小说;女性形象;文化内涵作为一名男性作家,莫言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以独特的笔触描写女性世界,刻画了许多典型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在莫言作品的时代背景里,对生活抱有理想,拥有自己的追求,虽然社会环境艰难,她们还是进行了不屈的抗争,让读者感觉特别真实,引起了女性群体的共鸣。

通过对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女性形象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内涵。

一、追逐爱情的女性形象莫言作品刻画的女性主要以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为主,这样的女性是真挚的,也是真实的。

看似平凡的女性,却有着对爱情的无限向往,为了追求爱情奋不顾身,执着、勇敢的为爱情做出牺牲。

《春雨夜菲菲》中,春雨缠绵的夜晚,年轻美丽的女子坐在窗前,思念外出打工的丈夫,曾经幸福的往事历历在目。

丈夫驻守在边防,无法经常回家探望,妻子满腔思念,默默的守望丈夫的归来。

细腻的刻画手法将妻子殷切的盼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是真挚而热烈的。

虽然在情节结构上存在不足之处,但对女性心理的刻画以及细腻的情感描写,将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对爱情的憧憬彰显无疑。

《售棉大路》讲述的是售棉路上青年男女互生情感的故事。

农村姑娘杜秋妹心仪一个赶车的年轻男子,年轻男子为人热情,玉树临风,一场偶遇让两人产生了爱的火花。

两天两夜的售棉之路,曲折而又圆满,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嬗变,虽然在情节结构上相对简单,但作者对人物和场景的刻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杜秋妹这位主动争取爱情的女性也得到了作者的赞美与颂扬。

《民间音乐》里,酒店女老板花茉莉出现在读者视野。

批判视野下的莫言作品分析

批判视野下的莫言作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 认 为 中 国现 代 小 说 模 仿 西 方 痕 迹 明显 对 此 她 很 不 满 意 也 不 满 意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对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否 定 但 她 是 个 美 国人 在 中 国先 后 生 活 的三 十 七 年 中 她 对 中 国有 一 个 十 分 直 观 的把 握 她 看 见 了 中 国人 她 体 会 了 中 国人 但 她 终 究 不 是 中 国人 一 个 人 的背 景 文 化 对 其 思 想 有 着 很 深 的影 响 尤 其 是教 育 背 景 她 虽 然 长 于 中 国 但 家 庭 教 育 由她 的母 亲进 行 即使 后 来 有 了一 位 中 国先 生 教 学 也 是 与 母 亲 的 西 化 教 育 同 时开 展 赛 珍 珠 可 以 很 了解 中 国人 但 她 的 体 会 不 可 避 免 地 带 有 西 方 人 的 眼 光 她 对 于 中 国和 中 国人 的认 识 是 站 在 外 来 人 的角 度 进 行 的 同样 这 也 造 成 了她 对 中 国文 化 知 识 性 掌 握 很 足 但 内在 意 蕴 把 握 却 不 能 够 深 入 鲁 迅 自小 接 受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教 育 其 思 想 也 根 源 于 此 但 先 生 却 猛 烈 评 判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几 乎 全 盘 否 定 这 当 然 要 放在 当时 的 背 景 和 语 境 中来理 解 (二 ) 写 作 目的 不 同 “ 赛 珍 珠 写 作 《 大 地 》 的 初 衷 是 写 在 中 国所 看 到 ” 所 感 受 所 有 兴 趣 的生 活 当一 个 人 处 于 异 质 文 明 中 时 近 距 离 的体 验 必 然 会 得 出十 分 直 观 的 感 受 会 渴 望 表 达 向不 了解 不 知 晓 的本 民族 成 员 分 享 感 悟 “ 她 致 力 于 为 西 方 人 描 画 出一 幅 中 国和 中 国人 的 真实

莫言小说的审美观叙述

莫言小说的审美观叙述

莫言小说的审美观叙述作者:朱赫男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2期摘要:莫言的小说中有很多艺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对莫言小说中对“丑”的描述是有争议的。

一方面是新历史语境的反叛,另一方面是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影响,也是莫言对新艺术的探究。

美与丑相融合是莫言的审美观,将二者有效的融合,突破了美与丑的分离,在美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莫言小说的审美观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莫言;小说;审美观莫言在当代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思维、行文中充分展现着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理念和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革”之后,历史语境受到的反叛。

莫言小说的美学、文学、政治、道德、历史等都极具争议,莫言在书写结构、视角以及语言等方面是开创性的。

一、莫言小说中的“丑”莫言的小说中充满着原始生命的狂欢和对待苦难的奇异感觉,小说中的“丑”更是有很多争议,学者们对“审丑”不断进行分析和阐述。

丑其实是一个否定性的词语,它作为审美的对象,先是被人们排斥、鄙夷,然后通过丑将美衬托出来,再用丑化美。

莫言小说中的审美观受到学界的研究和争议,有赞美也与批判。

80年代,莫言就在探索自己的美学之路。

“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1]这句话中表明了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有美丽、有丑陋,有单纯也有龌龊。

从《红高粱》开始,莫言写了《筑路》、《金发婴儿》等,美与丑之间的融合其实是莫言的审美价值取向,莫言的小说从始至终都是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的。

莫言后期的作品中也对他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再次的阐述。

莫言利用女艺术家的口将自己的审美宣言表达出来,将生活中正、负价值,存在、不存在的相统一,形成莫言心中的世界,审美命题也由此开始。

从美学史上来看,莫言的美丑融合是极具开创性的。

二、美丑融合对“丑”的认识和艺术启示首先,美与丑共同构成完整的世界。

世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达到和谐状态其实就是对不同力量进行调和,真实的世界是美丑、善恶共存的。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一、本文概述《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一文旨在探讨贞节观念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表现与变迁。

贞节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社会伦理道德对女性行为的规范,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学表现、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贞节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贞节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源与发展,指出贞节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伦理道德内涵。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贞节观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学流派和作家对贞节观的塑造与解读。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文章将揭示贞节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多维度呈现,包括批判、反思、重构等。

文章还将深入探讨贞节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贞节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另一方面,贞节观也与社会变革、女性地位等议题紧密相连,成为文学作品中探讨现代性、女性主义等主题的重要视角。

本文旨在通过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贞节观的深入研究,揭示贞节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意义与影响,以期对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20世纪初的贞节观与文学表现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贞节观,既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贞节观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面貌。

一方面,传统的贞节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许多文学作品仍然强调女性应当坚守贞节,将贞洁视为女性最重要的品质。

在这些作品中,贞节往往与女性的名誉、家族的尊严紧密相连。

例如,一些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在面对诱惑或困境时,选择了坚守贞节,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这种对贞节的坚守和颂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贞节观念的重视。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社会的进步,一些先进的文学家开始对传统的贞节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贞节观的出现频率较高,它通常被用来表现女性的坚韧和牺牲精神,强调女性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这种贞节观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不仅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也体现了女性作家们对自我实现的渴望。

贞节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在一些作品中,女性角色为了坚守贞节,往往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压力。

例如,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角在面对婚姻和爱情的矛盾时,选择了守寡,以保持对丈夫的贞节。

而在其他作品中,贞节观则被用来塑造革命者的形象。

例如在《青春之歌》中,女主人公在革命事业中保持了贞节,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文学批评中,贞节观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一些批评家认为,贞节观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它使得女性角色更加丰满和立体。

而另一些批评家则指责贞节观为当时的文学作品带来了保守和传统的气息,限制了女性角色的塑造。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主题。

它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期待,也展现了女性作家自我实现的努力。

尽管贞节观在当时的一些作品中引起了争议,但它的存在无疑为20世纪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作为读者,我们应当在欣赏文学作品的也要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

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变迁与挑战在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的重要转变。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一发展历程,揭示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轨迹。

在20世纪初,中国文学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此时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青春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热切期待。

这种“少年情怀”式的作品,以梁启超、陈独秀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清新明快,用文字表达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这一时期,中国刚刚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文学作为新思潮的一部分,发挥了启迪民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开始经历一场“中年危机”。

《莫言批判》:文艺评论界对莫言作品的反思与评论(2)

《莫言批判》:文艺评论界对莫言作品的反思与评论(2)

《莫言批判》:文艺评论界对莫言作品的反思与评论(2)精彩文摘直议莫言与诺奖(李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然而,诺贝尔文学奖却是将“世界性”和“全球性”当做自己的追求目标的。

也许是为了补偿它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对中国文学的轻忽和怠慢,竟然在12年的时间里,两次将该奖颁给身份不同的中国人。

最早的那一次,就不去说它了,现在单说最近的这一次。

那么,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为什么会最终选择莫言呢?根据“诺奖”评委会10月11日公布的“实际内容仅两行文字”的说法,是因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在我看来,莫言的写作,就其文体风格和精神本质来看,并没有多少“中国传统文学”的因子,而且在处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结合问题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多少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激情和勇气。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中国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其言直,其事核”的写实性——即清代学者蒋彤所说的“文洁而事信”和“无虚假无疏漏”的“坚实”,是对“白描”技巧的倚重,是紧紧贴着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来刻画人物,是追踪蹑迹地追求细节描写的准确性和真实感,是强调文学的伦理效果和道德诗意,那么,莫言的小说不仅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而且几乎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

莫言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文芜而事假”,——芜杂、虚假、夸张、悖理,这些就是莫言写作上的突出问题。

莫言的作品中,没有中国文学的含蓄、精微、优雅的品质,缺乏那种客观、冷静、内敛的特征,缺乏那种以人物为中心、从人物出发的叙事自觉。

相反,莫言的写作,是极为任性恣纵的;他放纵自己的想象,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写人物,常常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人物,让人物说作者的话,而不是人物自己的话;让人物做作者一意孤行要他们做的事,而不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处境、性格和心理定势可能做或愿意的事。

眼中的莫言和不能释怀的文学 莫言诺贝尔文学原因

眼中的莫言和不能释怀的文学 莫言诺贝尔文学原因

眼中的莫言和不能释怀的文学莫言诺贝尔文学原因先说明一下,我不需要沾莫言那大红的光。

也许有人要问,如此口气,你是哪根葱?我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否以事实和真理激发你的兴趣与认知。

全球掀起一阵莫言热,势所难免了。

国内相关议论悄然升温,网上有,网下也不少,好像没说出来的更多。

中共中央李常委发了贺信,外交部发言人也讲话了,对莫言的文学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而莫言本人很低调,说获诺奖并不代表什么,自己仍然老实写作,显然不愿树大招风,或待在火炉上。

但还是有人莫名其妙地怀疑诺奖给中国人是不是有黑幕,甚至有人说这是敌对势力在拉拢汉奸、瓦解中国,也是顺便打了中国政府的脸,还让中国政府不得不说好,真牛逼,至于说此诺奖只是个名号、无聊以及莫言还不如网络写手等等酸话的就更多了。

而海外异见者则认为瑞典文学院这次完全昏了头,搞错了。

有关莫言的话题,我本不碰,认识他三十多年,我公开的文字中涉及他的仅一个文学小评;就连战友聚会时我也尽量回避莫言话题,当战友向他人介绍我是莫言的真传弟子时,我有点羞愧,是他有点偏爱的弟子倒也不假,真传就不敢说了,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大动作,闷声不响,或多或少辜负了莫言的期望。

我现在跳出来说几句话,当然是因为喜见老师终于问鼎诺贝尔,更由于我觉得很多中国人对莫言并不了解,而有些对莫言有所了解的人却在背后说怪话,如果不懂文学倒也罢了,若是行内人就不正常,其心态有问题;谁能说没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表面对莫言示好,骨子里却恨得咬牙切齿,瑞典文学院的话音刚落,有些人就要找安眠药。

我建议这些人在内心深处将自己跟莫言做个对比。

莫言好学而谦逊。

他少年辍学务农,当兵两年后给新兵教数学,又两年,他给军校学员教政治,其知识当然是来于嗜书自学。

1981年他在地区级文学刊物《莲池》发表了小说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可算为自学的第一个学术成果,此前投稿屡遭退,提干无望,也曾极度悲观,几乎丧失生活的勇气,但他在不断的自学中挺过了那个大坎儿;就在这时,我有幸于河北易县狼牙山附近的一所军校里做了他的学生,那时听到有关他的第一信息是此人在宿舍里啃完了《资本论》,不管他懂多少,仅其自学精神就令人惊讶。

莫言小说中的_复调_与_对话_莫言小说的肌理与结构特征研究

莫言小说中的_复调_与_对话_莫言小说的肌理与结构特征研究

收稿日期:2010-01-10作者简介:张 灵(1965-),男,陕西洋县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现当代文学、编辑出版学研究。

莫言小说中的 复调 与 对话!!!莫言小说的肌理与结构特征研究张 灵(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100084)摘 要: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待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上。

莫言作品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复调 与 对话 如同一种肉体的肌理普遍分布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在整体上,他的作品常常采取了 对话 的结构方式。

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在作品形态上的一种 全息 式表征。

关键词:莫言小说; 复调 ; 对话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6152(2010)03 0035 07文体是作家作品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艺术动机、话语蕴涵的表现形式、存在之家。

巴赫金指出: 在艺术中,意义完全不能脱离体现它的物体的一切细节。

文艺作品毫无例外都具有意义。

物质、符号创造的本身,在这里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1]因此,作家对生活的发现、对人生的体验以及艺术上的创新往往 物化 在作品的肌理、结构等文体方面,或者说流溢在形式结构上或通过独创的组织结构形式表现、呈示出来。

而美国文论家马克肖莱尔更直截了当地指出: 现代批评已经证明,只谈内容就根本不是谈艺术,而是谈经验;只有当我们谈完成了的内容,即形式,即作为艺术品的艺术品时,我们才是作为批评家在说话。

[2]43不言而喻,我们除了从内容层面来理解莫言文学的意义外,还必须从文体的角度来观察和发现莫言文学的独特之处,如此才能达到对莫言文学的透彻把握。

莫言作品的普遍肌理和整体形式结构或体裁性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复调 对话 如同肉体的肌理普遍分布在作品中,组织结构上也采取了多角度、多层次的 对话 格局。

一、 复调 与 对话何为 复调 ?它与 对话 是何关系?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梳理的一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的交融)))论莫言的贞节观宁明摘要:在莫言的作品中,女性自尊自强、敢做敢为、坦荡无羁,她们冲破惯常的婚姻束缚,追求传统舆论所不容的爱情和性欢乐。

这在莫言的描述里,已经超越了塑造单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成为向传统宣战和彰显生命能量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于捆绑女性的传统贞节观,莫言是一位理性的控诉者和批判者,但莫言又是一位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男性作家,无法脱离传统观念的隐性影响,他或明或暗地歌颂、赞美了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从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相互交织、融合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莫言;女性;传统贞节观;爱情忠贞;理性批判;感性认同莫言有着浓郁的女性崇拜情结,在很多作品中赞美、歌颂了女性,认为/女人代表了爱,代表了繁衍0¹。

莫言打造的那个文学的/高密东北乡0,就像5红楼梦6里的大观园一样,有一群争芳斗艳的女子,她们虽不如金陵十二钗般婀娜诗意,却独有一种健硕红高粱般的生命激情,是/高密东北乡0的灵魂所在。

她们健康美丽,独立自由,刚强不屈,寄托着作家对女性美好的理想和对健康生活的想象。

她们的行为与传统贞节相去甚远,作家也从未用贞节去框架他钦慕的女性,并在5红高粱6中借奶奶之口/我的身体我做主0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莫言对传统的/满口的仁义道德0一向冷嘲热讽,对压抑了女性数千载的三从四德更是恨之入骨,但这只是莫言的理性批判和价值取向。

事实上,在莫言的一系列作品中,延续了千年的贞节观或隐或现,仍然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对传统贞节观的理性批判何谓贞节?胡发贵对此作了高度概括。

他认为,古代的贞节观念有三层含义:(1)不适二夫,即从一而终;(2)洁身,即彻底杜绝一切非婚姻的性关系;(3)性羞耻,即否定一切非生育目的的性行为,认为性肮脏。

º这种不适二夫、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肇始于秦朝,但唐代以前,人们对女性贞节尚无苛刻规定;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的繁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0的主张畸形催化了贞节至上观念的盛行,/国人对贞节的崇拜逐渐上升到神圣和宗教的地步。

0»到了封建制度末期的明清,贞节观念发展到了极致,对女性的控制和束缚可谓登峰造极。

物极必反。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旧观念发起了最猛烈的抨击,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声音越来越壮大,贞节观念中卑陋的一面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中国女性以积攒了数百年的能量爆破式成长。

待到新中国成立,妇女撑起半边天成为社会的现实;而在新时期,伴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女性自我收稿日期:20100913作者简介:宁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100)。

¹莫言:5说吧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访谈对话集6,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年,第284页。

º胡发贵:5痛苦的文明)))中国古代贞节观念探秘6,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

»程春梅:5中国古代社会贞节观念的变迁与文学表现6,5山东社会科学62009年第11期。

147意识的深入,中国女性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也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尊重。

莫言创作至今的3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歧视女性的贞节观念早被社会主流所抛弃,而莫言更是走在时代前列,塑造出了一群风风火火、敢爱敢恨、有胆有识的女性。

莫言在谈到小说5红高粱6时曾经说过:/山东是孔孟之乡,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地方;尤其是在爷爷奶奶的年代,封建礼教是所有下层人、尤其是下层妇女的铁的囚笼。

小说中爷爷奶奶的-野合.在当时是弥天的罪孽,我之所以用不无赞赏的笔调渲染了这次-野合.,并不是我在鼓吹这种方式,而是基于我对封建主义的痛恨。

我觉得爷爷和奶奶在高粱地里的-白昼宣淫.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和报复。

0¹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和批判。

其中的封建制度自然包括与人性背离的贞节观念和贞节制度。

而在小说中,莫言更是通过故事和人物彻底地颠覆了传统的贞节制度。

性,作为贞节观念的核心关键词包括婚前性、婚内性(包括愉悦的性和为了生育目的的性)和婚外性。

贞节观念唯一肯定的是生育目的的婚内性,可是在莫言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轻松地读到作家对于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所有性爱的肯定和赞扬。

作家用审美的眼光描述了一段段发自生命本能的、真诚的、激动人心的性爱,不管它是婚前的还是婚外的,都充溢着生命的热情和爱情的力量,间接地批判了旧有贞节观的荒谬和无道。

莫言笔下的性爱,源于婚外情的很多,这其中既有出轨的已婚女性,也有被世俗所不容的第三者。

前者,由鼻祖戴凤莲带头,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群体。

5檀香刑6里的孙媚娘,5丰乳肥臀6里的母亲,5红蝗6中的四老妈,5金发婴儿6中的紫荆,这些人本都是传统本分的女子,在她们的生活字典中没有/反抗0二字,可是在遇到愚笨、无能、冷漠、背叛自己的丈夫时,她们没有退却。

描写婚姻中出轨的女性还有很多,比如5红树林6中的林岚,5白狗秋千架6中的暖,5筑路6中的白荞麦等等。

经常地,这些性情中的女子遭遇的却是一个无能或者失职的丈夫,而在另外一个男人身上,爱情的火花不由自主地燃烧。

于是,美好的性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下一步,成为她们生命能量和热情的一种诠释。

后者由5红高粱家族6的第二女主角恋儿带队,作为并不光彩的第三者,她们却都忠诚于内心的执着,不为外在的压力所动,甚至选择了不顾一切的私奔。

恋儿与余占鳌的爱情是典型的婚外情模式:从喜欢到暧昧到越轨。

5四十一炮6中的野骡子,她从未正面出场,但从人们的话语间,从老兰与罗通的争斗中,从她的绰号里,我们就能想象到她的风姿和脾性;5生死疲劳6中的庞春苗与恋儿、野骡子都不一样,也有别于莫言笔下大多数女性的泼辣干练,她家庭条件优越,成长之路平顺,为人善良而柔弱,性情浪漫而纯美,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唯一出格的事情就是做了蓝解放的情人,但正是因为她的单纯,更加印证了爱情的高洁。

未婚少女的性爱,也是作者笔下美丽的故事。

5流水6中的牛玉珍,坚定地向哥哥坦白了未婚先孕的事实;5天堂蒜薹之歌6中的金菊在逃婚的路上,与高马水乳交融;5白棉花6中的方碧玉在棉花垛里对李志高以身相许;5透明的红萝卜6中的菊子姑娘和小石匠的爱情也委婉地发生在黄麻地里。

在这些为传统贞节观念所不容的性爱里,因为拥有两厢情愿的爱情基础,莫言让读者看到了美,看到了女性在性爱过程中的愉悦和美丽。

如果说各种非婚内的性爱属于形式上的叛逆的话,那么,愉悦的性,则是莫言笔下女性对贞节观念的本质颠覆。

然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什么力量也阻止不了他们了。

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庄严的签押房里,没有象牙床,没有鸳鸯被,他和她蜕掉蚕壳,诞生出美丽,就在方砖地上,羽化成仙。

º在马洛亚感人肺腑的赞美声中,在马洛亚温存体贴的抚摸下,母亲感到自己的身体像一片天鹅的羽毛一样飘起来,飘在高密东北乡湛蓝的天空中,飘在马洛亚牧师湛蓝的眼睛里,红槐花和白槐花的闷香像波涛一样汹涌。

»同类的描写几乎出现在每一场真挚的爱情中。

在两性关系中,女性从被动的经受转变为主动的选择和享受,这是她们从容应对坎坷人生,敢做敢为、自由不羁的人格特征在两性事件中的自然呈现。

在5丰乳肥臀6中,除了/母亲0之外,莫言还塑造了另外两个特殊的人物形象。

一个是独乳老金,她为所欲为,浪荡不羁,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她的行为符合自由派女权主义者的主张,因为后者主张/女性应自由地享受性148¹º»贺立华、杨守森:5莫言研究资料6,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11页。

莫言:5檀香刑6,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88页。

莫言:5丰乳肥臀6,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第422页。

带来的快乐,宽容各种形式的性表达0。

¹另外一个是龙青萍,这个39岁的处女最终在性渴望的落空中自杀而亡。

但是,在老金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莫言对她的非议或者批评,而更多的是描写了她的自信和洒脱;同样的,/我0在龙青萍尚有感觉的时候与她发生关系,得到了/母亲0的认可和鼓励。

/母亲0对龙青萍的同情,也是作家对性苦闷者的理解。

王安忆曾经说过:/如果写人不写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

不写性就不能写到人的核心。

如果你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无法回避。

0º而对于莫言来说,性爱描写中所体现的贞节观不仅是透视他笔下人物)))尤其是女性)))的重要媒介,也是深入理解他大书特书的红高粱精神、酒神精神的重要视角。

在莫言所创作的文学高密东北乡里,草莽(男女)英雄是其灵魂,他们对权贵财势的不屑一顾,对既有规范的嗤之以鼻,对世俗眼光的熟视无睹,都是让读者们对其心向往之的理由。

而性爱自由就是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莫言决不可能让他的女主角们为旧式的贞节观左右。

毋庸置疑,莫言主观上是要对贞节观念进行理性批判的,但是作为一名生长在齐鲁大地,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男性作家,对于束缚女性的贞节观、对于女性追求的更深层次的自由,莫言还有尚待思考的空间。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在/爱情贞节观0面前不幸沦陷。

二、对爱情贞节的感性认同徐志祥在5杜十娘与爱情贞节观6一文中,提出了/爱情贞节0这个概念。

他说:/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代以后,一个女人只能爱一次,这才符合贞节的要义。

虽然从来没人提出爱情贞节的概念,可实际在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里,对爱情贞节是给予肯定和赞扬的。

0»李奉戬则在5明清小说中的妓女与爱情贞节6一文中对/爱情贞节0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说:/-爱情贞节.的核心要义是女子一生只能把自己的情爱奉献给一个男人,并矢志不移。

即使后来发现对方有什么恶行,也决不再移情别恋。

,,我们之所以把杜十娘等人的一生只爱一个男人的行为,命之为爱情贞节,是因为它与官方提倡的贞节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二者是一对孪生姐妹。

前者是后者的衍生物。

0¼在传统观念中,爱情贞节是指一个好女人一生只能爱一个人,不管面临多大的外在压力,不管能否长相厮守,能够享有她的爱情的男人只有一个,这种执着和深沉的爱等同于宣告了她的真挚和忠诚,否则就有了水性杨花的嫌疑。

如果说,官方的贞节制度是外在的对女性性爱自由的纲性束缚,爱情贞节却浸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因为约定俗成而成为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只爱一个人还是爱多个人,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固定的必然的答案。

所以,莫言笔下的这些女子,在爱情发生之后从一而终,也就无可厚非,只能说明她们的爱之深、情之切。

但问题在于,在获得爱情之后的两性关系中,她们却失去了曾经拥有的那份我行我素、敢做敢为的不羁品格,甜蜜的爱情把原来自由、独立、果敢的一面消解了,她们变成了男人的陪衬,回归到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身份之中。

当她们的爱人喜新厌旧或者临阵脱逃的时候,为了留住爱情,她们选择的是忍耐和退让,客观的结果就是为她的爱情守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