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成功的关键在于资源整合和能力再造
“四个全面”引领军民融合的发展
“四个全面”引领军民融合的发展“四个全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则是这一总方略在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关系上的战略展开。
在当代中国,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强国兴军、聚合国力的关键所在。
从“四个全面”高度认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深谋远虑和战略运筹,需要我们从多维视角进行深刻领悟和思考。
完善大国战略体系的重要布局。
在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如何统筹安全与发展,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综合国力处于快速上升期。
我们既要维持经济发展强势,又要保持军事发展强势,倘若处理不好“大炮和黄油”的关系,就会犯颠覆性错误,甚至导致国家崛起进程受阻。
因此,在大国发展战略中把握好安全与发展的“黄金分割点”,解除“资源统筹”困境,关乎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
基于此,强调要更加注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并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现代化战略体系,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战略运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发展、改革、法治、党建,通贯内政、外交、国防,涉及现代国家治理的各主要领域,蕴含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国防已经成为一个科技高度密集、知识高度密集、资源高度密集并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复杂巨系统。
如何管理国防事业、如何治理军队,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治国能力的重要体现和显著标志。
长期以来,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不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今天,尽管我国国家实力日益增强,物质技术资源极大丰富,但如果不能有效解除军民分离二元结构,不能实现军民之间“车同轨、书同文”,未来一旦遭遇战事,国家能力仍是“一麻袋土豆”,很难快速聚合资源形成有效战争能力。
如何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战略1000字
如何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战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更高战略要求。
第一,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的必然选择。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走向强盛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否则就可能出大问题,甚至影响和改变国家前途命运。
现在,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外部制约、发展阻力、安全压力相互叠加,迫切需要国防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需要更好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统一富国和强军两大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合经济和国防两种实力,为促进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可靠支撑。
第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际科技和军事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科技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军队强。
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军力弱、国力弱。
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
近一个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战略投入,争先发展能够大幅提升军事能力和产业实力的颠覆性技术。
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赶超跨越的繁重任务,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必须把军民融合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整合国家科技资源和力量,增强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科技兴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三,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我们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很重要的是在国家治理层面构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完备制度体系。
当前,军民“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浪费国家资源,影响管理效能。
必须适应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加强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治理,完善在党领导下统筹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制度体系,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军民融合核心是资源、技术和人才
作者: 常朝稳[1]
作者机构: [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39-3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8期
主题词: 军民融合;资源整合;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工程;战略合作协议;大学建设;
摘要:不管“军转民”,还是“民参军”,军民融合的核心是资源、人才和技术的融合。
近年来,信息工程大学着眼时代大势,抢抓发展机遇,把军民融合纳入发展规划总体布局,融入教学科研具体实践,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高端资源整合。
信息工程大学率先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希望发挥双方的技术资源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测绘信息“走出去”服务,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全球空间基准军民融合工程、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与中央网信办签署合作备忘录,依托大学建设“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创新中心”,落实习主席签批的9大建设任务,通过这样的军民融合举措,为国家网络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发展策略探究
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发展策略探究【摘要】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发展是当前军工产业的重要趋势。
本文通过分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现状,探讨深度军民融合带来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市场和产品广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
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发展对于提升国防实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发展应注重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对国家和市场的敏锐把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
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军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以实现军民融合双赢。
【关键词】关键词:军工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市场拓展,人才队伍,重要性,未来发展,挑战,机遇,发展策略,展望,研究意义1. 引言1.1 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发展背景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发展背景包括军事装备的民用化和军民资源的共享利用。
随着军事需求的不断变化,部分军工企业开始将军事装备转向民用领域,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民用技术和资源也开始向军工企业引入,为其提供新的创新动力。
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发展背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对于提高军工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军事装备的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发展时代背景下,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发展将成为大势所趋,为我国军事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推动。
1.2 研究意义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发展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国防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军工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国防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军工企业需要加大军民融合力度,实现从传统军工向军民结合的转型,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 促进国防科技创新。
军工企业深度军民融合将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国防科技水平。
3. 拓展军工企业市场和产品范围。
军民融合整肃实施方案
军民融合整肃实施方案军民融合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举措。
为了更好地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提高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军民资源整合,实现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我们制定了军民融合整肃实施方案。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军民融合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军民融合提供法律保障。
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军民融合项目,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军民融合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二、加强军民资源整合,促进科技创新。
1. 建立军民融合的资源整合平台,促进军民资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 加强军民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军队科研院所与民用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步伐。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军民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
1. 加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鼓励军队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培养一批军民融合领域的高级人才。
2.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军民融合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四、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军民融合发展的有效实施。
1. 建立军民融合项目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项目的跟踪监管,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2. 加强对军民融合成果的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成功案例,促进军民融合的良性发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开放共赢。
1. 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加强与国外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2. 积极参与国际军民融合项目,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国际市场拓展,实现开放共赢。
总之,军民融合整肃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方案的要求,全面落实各项措施,不断推动军民融合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为国家发展和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标准
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标准## 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标准解析### 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军民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军民融合企业在国家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认定标准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围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标准展开论述,分析其背景、内涵以及相应的认定标准。
### 二、背景随着国家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军民融合逐渐成为军工企业发展的方向。
由于军民融合的重要性,相关政策和标准也应运而生。
军工企业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可以借鉴民用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的发展。
### 三、内涵军民融合企业是指以军工企业或与军工企业合作为主要形式,将军品技术与民品技术相融合,形成新的技术和产品的企业。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融合:军民融合企业通过军品技术和民品技术的相互融合,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2. 产业融合:军民融合企业通过整合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实力。
3. 市场融合:军民融合企业通过拓展民用市场,实现产品多元化发展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 四、认定标准军民融合企业的认定标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的几个主要标准:1. 技术创新能力:军民融合企业应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将军品技术与民品技术相结合,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产业整合能力:军民融合企业应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整合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关键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经济效益:军民融合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在市场中实现盈利,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4. 安全保障能力:军民融合企业应具备较高的安全保障能力,能够确保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求。
### 五、总结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标准对于实现军民融合的战略目标和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公开募集基金参与军民融合项目投资考核试卷
B.风险管理能力
C.资源整合能力
D.资金筹集能力
12.以下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非公开募集基金退出对军民融合项目的投资?()
A.项目达到预期收益
B.项目风险超出可控范围
C.项目发展前景发生变化
D.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13.在军民融合项目投资中,以下哪些做法有助于提升投资效益?()
A.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
4.在军民融合项目投资中,政策风险是最难以预测和控制的风险类型。()
5.非公开募集基金在投资军民融合项目时,可以完全依靠政府补贴来实现投资回报。()
6.投资军民融合项目时,项目的长期发展潜力比短期收益更为重要。()
7.所有军民融合项目都能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
8.非公开募集基金在军民融合项目投资中,只需关注项目的经济效益。()
B.与知名投资机构合作
C.注重项目团队建设
D.所有以上策略
17.在军民融合项目投资中,以下哪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
A.航空航天
B.新材料
C.人工智能
D.生物医药
18.以下哪个因素会影响非公开募集基金在军民融合项目投资中的决策?()
A.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B.项目的技术成熟度
C.项目的市场需求
18. ABCD
19. ABCD
20. ABCD
三、填空题
1.结合
2.技术创新、市场前景
3.财务风险
4.分散投资、深入尽职调查
5.国防政策
6.成长性、盈利能力
7.项目评估、风险管理
8.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
9.预期收益
10.贷款贴息支持
四、判断题
1. √
2. √
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引言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军民融合战略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发展重点之一。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军民融合,简单来说,就是指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共同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1. 军民融合的内涵和意义军民融合的核心在于互通有无,即让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之间的资源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实现资源优势整合,从而为国家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军民融合可以实现国家资源的协调发展,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促进民用产业的发展,推动国防工业转型升级。
2. 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目前,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类:政府引导型,利益驱动型和市场引导型。
政府引导型模式是由政府来主导军民融合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框架,以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融通与协同发展。
利益驱动型模式是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发展出来的模式,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主动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转型来实现军民融合。
市场引导型模式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来的模式,优先考虑市场和科技进展的趋势,积极引导市场,以便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三、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应用实践中,军民融合发展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1. 技术创新以军民融合技术为核心,在民用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中逐步实质化。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可根据其特殊性进行定制,例如借助民用技术,在军事系统中实现更快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为我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
2. 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是继技术创新后的重要领域。
当前,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技术,如云计算等。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军民融合模式的更加完善。
3. 人才培养为了推动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大幅增加具备军民融合技术专业能力的人才。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1. 引言1.1 军民融合的重要性军民融合是指军队与民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发展。
军民融合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促进科技进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发展。
军队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人才培养等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和资源,与民用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能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军队的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可以为地方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撑,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军民融合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将军队的科研成果、装备技术应用到民用领域,可以有效提升地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军队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也具有丰富经验和资源,通过与地方高校、企业合作,可以推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军民融合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充分发挥军队的科研技术优势和人才资源,推动军民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军民融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不断加强合作交流,推动军民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1.2 地方经济发展的挑战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突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距。
一些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各方面原因,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形成了发展的“先富后富”现象,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地方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加剧。
其次,地方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依赖性较强,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和产业升级的困境。
同时,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地方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但又因为缺乏创新能力、人才短缺等问题而难以有效实现。
再者,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军民融合汇报材料
军民融合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是某某单位的李某,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单位在军民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在单位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我们单位是一家专门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主要产品涉及通信、航天、电子等领域。
在国家加强军民融合的政策引导下,我们积极响应号召,加强了与军方的合作。
通过与军方合作,我们不仅能够实现技术共享和资源整合,还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
其次,我想分享一下我们单位在军民融合方面的具体成果。
首先是研发能力的增强。
通过与军方的合作,我们得到了国家军事科研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不仅加快了技术研发的进程,还提升了我们单位的科研水平。
其次是市场拓展能力的提升。
通过与军方的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并且能够利用军方的渠道和资源来快速推广我们的产品和技术。
第三是人才培养的机会。
通过与军方的合作,我们单位的研发人员不仅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军事科技,还能够享受到军方专家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们单位在军民融合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是要坚持开放共享。
军民融合要求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只有相互信任和宽容才能够实现共赢。
其次是要注重长期合作。
军民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双方在长期
合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技术泄漏和商业机密的保护,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以上就是我所在单位在军民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简要汇报。
感谢大家的聆听!。
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国防一体化的关键一环
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国防一体化的关键一环军民融合发展是指军队与民用经济的深度融合,旨在充分发挥军民资源的互补性与协同性,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
中国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将其作为促进经济国防一体化的关键一环,为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起到重要作用。
一、军民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军民融合发展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军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开辟了新的市场。
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满足了国家军事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为民用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军民融合促进了军工企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发展中,通过技术转型和市场拓展,实现了军品向民品的转型,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再次,军民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军工产业作为高技术和战略性产业,对于相关产业链的飞机、航天、船舶、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带动作用。
同时,军民融合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升了整体产业链的竞争力。
二、军民融合促进国防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是国防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首先,军民融合提升了军事装备的研发水平。
通过军民科研合作,将军事装备和民用技术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军事装备的性能和品质,还减少了研发成本和周期。
其次,军民融合提高了国防科技实力。
民用领域的科技进步往往成为军事科技进步的基础,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充分利用民用科研资源,提升国防科技的实力和应用能力。
再次,军民融合加强了国防人才培养。
通过军事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军民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提升,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军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军民融合推动国家整体实力提升军民融合发展是推动中国整体实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两个方面,通过军民融合发展,中国能够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为军事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新常态下推动军民融合的对策建议研究
新常态下推动军民融合的对策建议研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军民融合成为当前国防建设的重要方向。
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军民融合,既能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提高国防科技水平,又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军事力量和民用产业的良性互动。
而在新常态下,只有通过创新和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常态下推动军民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军民融合,首先需要在政策法规层面上做好规划和制定。
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政策,为军民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还需要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权责和利益分配,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也需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为军民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二、加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要加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加强军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合作,共同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民融合科技成果。
加强技术转移和转化,推动科技成果向军民融合产业转化,进一步促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
通过加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军事技术水平,促进军民融合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推动军民融合的关键因素。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一大批军民融合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
加强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培养军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还要加大引进和培养海外留学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军民融合事业中来,为我国军事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军民融合人才队伍,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运营水平信息化是推动军民融合的重要手段。
军民深度融合与军工资源整合
军民深度融合与军工资源整合作者:谢杰来源:《军工文化》2018年第05期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使人们对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模式与特点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与此同时,世界各军事大国也深刻意识到,未来战争不仅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竞争,还是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竞争,是国防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
为了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军备成本,并保持国防工业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落实军民融合,对国防工业实施资源整合。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坚定实施包括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内的七大国家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为此,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应围绕军民深度融合,着眼于军品科研生产的能力再造与结构调整,实施资源整合,建立具有活力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整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现实资源又包括潜在资源,既表现为有形资源也表现为无形资源,既涵盖实物资源也涵盖虚拟资源,既强调内部资源也强调外部资源,既涉及国防工业资源也涉及国民经济的其他资源。
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实践中,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提升并不是自发实现的,它要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再造来实现。
因此,国防科技工业能力的提升不仅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更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
军民深度融合,建立具有活力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资源整合,是国民经济各行为主体对构成其市场行为的不同资源要素进行开发利用和调整重组的过程。
国防科技工业通过资源整合使潜在资源得以发掘重组,使分散资源能够集中利用,使核心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从而在构筑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能力。
资源整合强调资源要素的系统互动,比如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需要有相应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条件,但是武器装备的发展仅有这些资源条件是不够的,还要有可供拓展的市场、过程实现的管理、武器装备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以及提升武器装备品位而必需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些同样是给予武器装备开发和发展以影响的资源条件。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富国强军双赢之路
军报: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富国强军双赢之路中广网2009-08-04 10:08 [打印本页] [字号大中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
●发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抓住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1引言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所谓融合,是指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使其比单一事物更有价值或更具效能。
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可以说,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
2 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
冷战结束后,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越来越多地利用国家资源和整体力量来实现防务能力的整体跃升。
例如,美国实行军民一体化战略,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个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依靠这些计划,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相继涌现,始终保持超前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至两代的领先地位。
而冷战时期的苏联,“要大炮不要黄油”,各种资源过度向国防建设倾斜,使经济建设陷入困境,这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深层原因。
以色列强调“以军带民”模式,建立了完善的军用技术转民用机制,用军用技术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实质也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当今世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已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而不仅仅是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军民融合是指军队和民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旨在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建设。
一、背景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不仅有大量的人员伤亡,还有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动荡。
为了重建国家,中国需要军队和民众共同努力。
因此,军民融合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军民融合的意义军民融合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军民融合可以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通过军民融合,军队可以从民众中获取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提升自身的战斗力。
其次,军民融合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军队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民用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最后,军民融合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军民融合,民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军队的辛勤付出和保卫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民众的爱国情感。
三、军民融合的实践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推动军民融合的实践。
首先,中国成立了军民融合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军民融合的各项工作。
其次,中国鼓励军队和民众之间的交流合作。
军队组织军民联谊活动,向民众展示军队的建设成果和军人的风采。
同时,军队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民众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最后,中国加强了军民融合的法律保障。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军队和民众的权益和义务,为军民融合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军民融合的挑战军民融合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军队和民众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军队应该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让民众更加了解军队的工作和贡献。
其次,军民融合的机制和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军队和民众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和渠道,以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最后,军民融合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军民融合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为军民融合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五、展望军民融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途径。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军事技术的不断更新,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的重要方向。
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我国军事现代化的需求,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空间。
军民融合是指军队和民间资源之间的战略合作以及发展新型技术和应用的整合。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创新。
创新所带来的进步是驱动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
军民融合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方面。
技术创新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首要领域。
对于军事、科技领域,技术创新是关键。
军方需要在研制核心技术上保持领先优势,而民间技术力量也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思维为军事技术的研发和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正逐渐应用于军事领域,以提高情报分析和战略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战略创新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核心。
此种创新包括战略规划、组织改革以及能力提升等。
随着国家强军战略的实施,军队已经完成了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加强了对战略的规划和研究。
同时,政府也在推进国家安全战略和人民安全战略,为军民融合创新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例如,“中国制造2025”与“强军计划”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国家和军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机制创新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基础。
公共资源的配置、市场的开放与合作、制度的完善是军民融合创新的要素之一。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军民融合创新的扶持和鼓励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政策以及制度等多方面的保障。
同时,军民融合创新中可以采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竞争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例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程序可以扶持军用电子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军用电子产业的创新。
通过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我国将能够实现军队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统一,提升了国家的安全和国民的福祉。
同时,也将促进合作和交流,为国家走向强盛创造新的机遇和潜力。
建节如何推动的军民融合发展
建节如何推动的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是富国强军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实现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节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整合资源、促进创新、加强协同,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建节有助于打破军民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
长期以来,军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体制分割和机制障碍,导致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和共享。
通过建立健全的节制度和政策体系,可以消除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军民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转移和资源共享。
例如,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得军民产品能够相互兼容和通用;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军地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效果。
建节能够促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化。
军事技术往往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但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推广相对不足;民用技术则具有市场适应性和创新性,但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通过建节,可以搭建军民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动军事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同时引导民用技术为军事需求服务。
比如,在航天领域,一些原本用于军事目的的卫星技术,经过转化应用于气象预报、通信导航等民用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一些民用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经过改进和优化,也能够满足军事装备的需求,提升国防实力。
建节有利于整合军民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军队和地方在资源方面各有优势,军队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地方则具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市场机制和创新活力。
通过建节,可以将军民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例如,在军工企业的改革过程中,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军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利用军队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势,支持地方企业的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建节能够加强军民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创新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建节,可以建立军民协同创新的机制和平台,整合军地双方的创新资源,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领域研究。
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键期
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键期作者:褚振江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7年第9期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9月22日,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强调,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好长远,强化需求对接,强化改革创新,强化资源整合,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总揽战略全局,把握发展大势,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科学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
作为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崛起之道,军民融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量变、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标识了军民融合发展在推进强军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6月20日,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
接受记者采访时,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永光认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必须充分认清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制约军民融合迈向深度发展的突出矛盾问题,在审现状、察理据、究得失、探趋势、明路向中加快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往哪里“深”2015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高校科研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契机与路径
高校科研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契机与路径【摘要】高校科研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满足国防需求,提升军事技术水平,还可以促进民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高校科研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契机在于其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科研设备,能够为军民融合提供支撑和保障。
高校科研还可以通过建立联合研究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途径,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
未来,高校科研还需加强与军方的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国家的军民融合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高校科研对于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方向将在未来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
【关键词】高校科研、军民融合、发展、契机、路径、作用、具体举措、意义、重要性、未来方向1. 引言1.1 当前高校科研的重要性当前高校科研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高校科研人员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高校科研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科研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开展前沿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高校科研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高校科研的成果不仅可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解决方案。
高校科研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军民融合是当前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力量,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军民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科研人员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为军队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
当前高校科研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科研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加强对高校科研的支持和引导,提高高校科研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推动高校科研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积极贡献。
1.2 军民融合发展的背景军民融合是指军队与国民经济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机统一的战略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民融合成功的关键在于资源整合和能力再造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使人们对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模式与特点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与此同时,世界各军事大国也深刻意识到,未来战争不仅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竞争,还是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竞争,是国防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
为了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军备成本,并保持国防工业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落实军民融合,对国防工业实施资源整合。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坚定实施包括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内的七大国家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为此,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应围绕军民深度融合,着眼于军品科研生产的能力再造与结构调整,实施资源整合,建立具有活力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整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现实资源又包括潜在资源,既表现为有形资源也表现为无形资源,既涵盖实物资源也涵盖虚拟资源,既强调内部资源也强调外部资源,既涉及国防工业资源也涉及国民经济的其他资源。
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实践中,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提升并不是自发实现
的,它要在提升不仅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更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
军民深度融合,建立具有活力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资源整合,是国民经济各行为主体对构成其市场行为的不同资源要素进行开发利用和调整重组的过程。
国防科技工业通过资源整合使潜在资源得以发掘重组,使分散资源能够集中利用,使核心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从而在构筑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能力。
资源整合强调资源要素的系统互动,比如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需要有相应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条件,但是武器装备的发展仅有这些资源条件是不够的,还要有可供拓展的市场、过程实现的管理、武器装备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以及提升武器装备品位而必需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些同样是给予武器装备开发和发展以影响的资源条件。
着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正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的要义。
从资源积累和资源利用的角度对国防军工能力再造和结构调整行为加以定位,对于实现军民深度融合,谋取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资源整合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功能则主要地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的调节自发实现的。
但是,这种调节带有相当程度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因而,市场作用下的资源
配置,也仅仅是一种后市场化的配置,不可能形成超前主动的创新调整。
资源整合强调的是超前主动的调整,是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创新调整。
在相同资源条件下,资源配置的结构组合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国防科技工业的兴衰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资源配置,并尽可能的取得最优化。
否则,或接受市场强制力的作用而艰难维持,或被市场所淘汰。
目前国防科技工业所进行的结构调整,实际上进行的是对行业或企业资源的配置和重组,这是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的市场地位所必须的。
但是,这种调整是基于单纯的组织、产业或产品结构的调整,还是基于资源积累和资源利用的调整,实施效果恐怕很难一致,对此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调整资源形态
我们所面对的资源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的,同时,不同形态的资源又是可以流转和变换的。
调整资源形态是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既通过推动资源流动、配置、重组和形态变换来实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效率最大化。
比如,国家为搞好国有军工企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为一些产业发展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了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政策法律资源,但这些资源又是以潜在资源的方式存在着的,企业不加以开发利用,不善于将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将导致资源闲置,甚至资源浪费,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将会因此而失去机遇。
国防军工企业大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防军工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由于体制性障碍的存
在,企业在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着与产业地位不相称的问题,改变这种状况须依靠制度的创新。
对于制度创新,企业有着许多可供利用的资源,包括政策法律资源,其中有些资源是潜在的或间接的,企业只有将这些潜在或间接的资源转换为现实或直接的资源,才能在制度创新上有所作为,而这方面的资源整合更加带有根本性。
可见,适时调整资源形态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关键,也是拓展资源利用层面的有效途径。
3培育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独特资源,它是国防科技工业在科研、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过程中所依赖,并具有独特优势的资源。
包括核心技术、专有能力、传统市场、用户认同、法律定位等个性化的资源。
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资源不是永久资源,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资源始终处于流动、变化和重组中,对核心资源的维系和拓展需要加以培育,这种培育的过程即是对核心资源的整合过程。
培育核心资源首先要进行资源定位,要确定哪些资源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资源,这些资源价值增加的能力以及经营空间,以避免资源整合的盲目性。
此外,培育核心资源还应注意资源的继承性,着眼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效率和拓展空间,以获得竞争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国防科技工业在进行结构调整时,应把培育核心资源放在突出地位,强化“主业”意识,力戒多头出击、盲目铺张,克服浮躁,放眼长远,从产业存亡和地位升降的战略上,
积累和经营核心资源。
4开发潜在资源
资源整合不仅是对现实资源的整合,更重要的是要开发潜在资源,潜在资源对国防工业的超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开发潜在资源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路。
潜在的资源往往是未被认识的资源或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的资源,没有创新的意识便不可能去主动地开发这些资源,没有创新的思路便不可能找到主动开发这些资源的途径。
我们的国防科技工业自身条件很好,也有优势,但就是目前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国防现代化的要求,一些单位或部门在找原因时,不是强调市场竞争的残酷,就是强调外部环境的不好。
深究起来还是在潜在资源的开发上有差距,在创新经营的意识和思路上有差距,开发潜在资源是资源整合的重心,这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实现资源整合和能力再造是落实军民融合的关键
军民融合关键在于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能力。
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实践中,军品能力、特别是军品核心能力的提升并不是自发实现的,它要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再造来实现。
因此,能力的提升不仅是一个研制开发过程,更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
资源整合对于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再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防科技工业能力的构成要件出发,实施能力再造应着力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