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选修1练习:4-1 社会危机四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同步课时练习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B.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D.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宋神宗陈述宋太祖以来的“以何道致太平”,即宋初以来巩固统治的措施,宋朝推行“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故B 项正确。
2.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A.加强军队建设B.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大力发展经济解析:选B。
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只有精兵简政,故选B项。
3.下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
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A.抑制B.禁止C.放任D.鼓励解析:选C。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C项正确。
4.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解析:选B。
“更戍法”规定各地驻军要经常换防,目的是加强对将士的防范,防止武将专权。
5.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A.辽B.西夏C.金D.元解析:选A。
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
6.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解析:选B。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故B项正确。
7.北宋时,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改革主张,其中心措施是()A.发展经济B.减少徭役C.整顿吏治D.增强军事解析:选C。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测试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只有宋代因事态特殊,唐末藩镇的积重难返,外寇的逼处堂奥,兵队不仅不能复员,而且更逐次增加。
”这说明宋代出现“冗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外患严重 B.藩镇割据 C.中央集权的需要 D.内忧外患2."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
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
"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A.淘汰冗员B.改革贡举C.减轻徭役D.重视农桑3.《宋史·范仲淹传》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
”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中用人不当B.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C.改革涉及面太广D.改革者优柔寡断4.北宋初期,政府派出的禁军定期轮换,因而有所谓“更戍法”。
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的禁军,三年一轮换;广西等地的,二年一轮换。
这样做的出发点是()A.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B.增强军队战斗力C.扩大军队的来源D.加强中央集权5.“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A.定期考核官员B.严格“恩荫”制C.改革贡举制D.慎选地方官吏6.“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
”宋政府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的局面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C.对人民的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矛盾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7.如果你是公元11世纪早期的大户官僚家中子弟,则可能面临()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C.按照政府丈量的田亩数交税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8.赵匡胤上台后不久就鼓励功臣宿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后强化演练1.右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
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A.抑制B.禁止C.放任D.鼓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答案:C2.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解析:题目中的A、C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答案:D3.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解析: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必须首先集中军权。
答案:A4.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解析:首先A项是军事方面,排除。
C、D两项虽然属于经济方面,符合题干要求,但是都属于表现得某一方面,不符合“根源”的限定,由于B项,才出现了A、C、D三项的表现,所以B项是根源。
答案:B5.某同学在学习十一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A.辽B.西夏C.金D.元解析: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
答案:A6.《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题干中的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训练10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选择题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三冗”问题解析:材料反映的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根据收入增加可以排除A项,根据北宋的国情可知是“冗官”“冗兵”“冗费”造成了“积贫”。
答案:D2.北宋诗人孙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解析:材料意指北宋军队纪律涣散、腐朽。
B项主要指军队数量巨大,与材料意思不符;A、C两项在材料中亦无体现;D项是指军队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经常战败,故选D项。
答案:D3.“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威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受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B.北宋送给辽国“岁币”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D.北宋要辽交纳贡金解析:由“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北宋统治者通过签订屈辱的盟约,给辽国“岁币”,以换取暂时的苟安。
答案: B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题目中的“范君”和“希文”指的是范仲淹和他的字。
他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历史选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含答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问题导学一、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卷173 材料二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 (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据材料一探究“盗贼日多”的原因。
材料三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 材料四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
——《张载集》(2)据材料三探究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3)结合材料四分析这种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活动与探究材料一辽、北宋、西夏形势(1)结合图片探究,从中你可得到哪些历史信息?图片主要反映了什么矛盾?(2)北宋主要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该矛盾?这造成了北宋的什么社会问题?材料二我的恩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
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3)“宋朝的政治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对于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1.北宋中期面临哪些主要的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激化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③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立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学案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基础达标』1.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了纵容地主兼并土地的政策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答案』 B『解析』题干中的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赵匡胤为巩固政权,曾经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2.阅读下图,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大部分人无立锥之地C.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D.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象『答案』 D『解析』如图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而积贫积弱现象的产生则源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对外战争的败多胜少上。
3.某同学对北宋“冗费”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A.北宋中央集权削弱B.北宋官僚机构膨胀C.北宋军队急剧增加D.统治者对外族妥协『答案』 A『解析』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采取一职多官的政策,分割宰相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因此,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4.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答案』 B『解析』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荒年月,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官僚机构膨胀臃肿。
上述做法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所以,在改革中要重视精兵简政。
5.范仲淹下列有关右图人物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意识②在宋神宗在位期间进行改革,历史上称之为“庆历新政”③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整顿吏治④主政期间,对官员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改革,所以②的说法不正确,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答案』为C。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四单元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习目标]1.了解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及原因。
2.理解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
3.掌握庆历新政的目的与内容。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①1.原因兼并土地(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农民负担加重。
(2)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②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③1.背景积贫积弱(1)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比较严重。
(2)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
吏治不整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
3.措施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循资三年一次文官(1)改革 制度。
”恩荫“(2)严格。
贡举制(3)改革 。
地方官吏(4)慎选(5)减轻徭役。
(6)重视农桑。
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夭折。
大官僚大地主触犯因结果:.4①[思考] “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导致北宋出现什么现象?提示:问题: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负担沉重。
现象: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②[点拨] 北宋初年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是,其消极作用同样突出,“三冗”“两积”局面的出现就是其制度弊端的重要体现。
[思考]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
” 宋祁所反映的情况对宋政权造成何种困扰?提示:官员数量猛增,加剧冗官现象,官俸开支飞涨,开支庞大,加剧政府财政困难。
③[思考] “荫序之人,塞于仕路”“权贵之子,鲜离上国”。
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何种制度?造成了怎样的危害?提示: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恩荫”制度,恩荫制度堵塞仕途,冲击着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加剧和恶化了冗官与冗费现象。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4: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基础巩固1.阅读下图,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大部分人无立锥之地C.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D.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象『答案』D『解析』示意图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而积贫积弱现象的产生则源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对外战争的败多胜少上。
2.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能力。
D项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消失,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3.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答案』D『解析』题目中的A、C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4.某同学对北宋“冗费”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A.北宋中央集权削弱B.北宋官僚机构膨胀C.北宋军队急剧增加D.统治者对外族妥协『答案』A『解析』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采取一职多官的政策,分割宰相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因此,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北宋初年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种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有()①消除了分裂割据②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消除分裂割据是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积极影响,将含①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5: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训练『基础达标』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答案』 C『解析』依据“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等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结论,在宋代政府对土地兼并不加干涉。
故此题应选C。
2.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A.加强军队建设B.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大力发展经济『答案』 B『解析』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所以要想改革且不出现财政危机,只有精兵简政,故选B。
3.“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这一材料说的是()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冗兵现象突出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中“西戎已叛”“北虏愈强”“岁币”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夏、辽对北宋的威胁,以及岁币的负担,故选D。
A、B、C都是北宋内部的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
4.“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A.冗官问题B.冗费问题C.冗兵问题D.边患问题『答案』 A『解析』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因此,庆历新政主要是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5.北宋时,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改革主张,其中心措施是()A.发展经济B.减少徭役C.整顿吏治D.增强军事『答案』 C『解析』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
故选C项。
6. 庆历新政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答案』 A『解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这反映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故选A。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2.宋太祖的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除3.(2013·合肥高二检测)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4.“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这一材料说的是()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冗兵现象突出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5.欧阳修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A.积贫积弱的局面B.皇室非常奢侈,人民贫困C.阶级矛盾尖锐D.制度有很多弊端6.“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A.兵不在多在勇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7.(2013·内江模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8.“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解析:题目中的A、C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答案:D2.下列宋太祖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减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除——外部威胁消除解析:军权改革削弱了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但外部辽和西夏的威胁仍然存在,因此D项中“外部威胁消除”的说法错误。
故选D项。
答案:D3.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情”。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解析:“鬻技巧”“绣画”等不仅不能说明宋朝统治者注重兵员的素质,反而说明宋朝兵员不务正业,军纪败坏。
答案:A4.某同学对北宋“冗费”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A.北宋中央集权削弱B.北宋官僚机构膨胀C.北宋军队急剧增加D.统治者对外族妥协解析: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采取一职多官的政策,分割宰相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因此,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A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
”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由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强化措施的影响及所处的环境可知,A、B、C三项均符合史实,D项错误,符合题意。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选修1课件:4-1 社会危机四伏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现象比较严重。 吏治不整 。 (2)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范仲淹 、 富 弼 等 人 以 2 . 推 行 : 1043 年 , 宋 仁 宗 任 用 ________ 整顿吏治 为中心进行改革。 __________
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
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信心,改革才能 成功。 【特别提醒】 庆历新政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庆历新政失 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
下,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更大规模、更为深
刻的改革呼之欲出。
【典例2】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 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 贫”局面。 3 . 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 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所以选D项。 答案:D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
对,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而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配套习题人教版选修1练习及答案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测控1(人教版选修1)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强化训练1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①阶级矛盾②民族矛盾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A①B①③②③D①②③解析:北宋中期的尖锐矛盾主要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
答案:D2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主要是为了()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防止军事割据D限制贵族势力解析:北宋建立前,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割据。
赵匡胤自己是作为武将“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他和他的继承者们又吸取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灭亡的教训,集中军权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军事割据。
答案:3北宋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A防止武将夺权B加强禁军战斗力中央与地方禁军相互制约 D加强皇帝对军队的直接控制解析:北宋经常换防各地驻守的军队就是为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目的,这样就防止了兵将结合反抗中央,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故B项错误;与史实不符;D项是根本目的。
答案:A4与以往朝代相比,北宋统治者对土地集中的态度是()A限制土地兼并B不抑(土地)兼并土地收归国有D禁止土地买卖解析:以往朝代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一般都限制土地兼并。
而北宋统治者在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却鼓励他们多积田,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造成北宋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这也是北宋阶级矛盾尖锐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B5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抵御少民族的进攻B平息农民起义消除地方割据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D稳定社会秩序解析:北宋政府的养兵主要是荒年募兵,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D综合应用6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①②④B①②③④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盟约是在战局对宋军有利的情况下签定的,以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为条件,换暂时的苟安。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测试
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只有宋代因事态特殊,唐末藩镇的积重难返,外寇的逼处堂奥,兵队不仅不能复员,而且更逐次增加。
”这说明宋代出现“冗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外患严重B.藩镇割据C.中央集权的需要D.内忧外患2. "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
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
”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A.淘汰冗员B.改革贡举C.减轻徭役D.重视农桑3. 《宋史•范仲淹传》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
”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中用人不当B.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C•改革涉及面太广 D.改革者优柔寡断4. 北宋初期,政府派出的禁军定期轮换,因而有所谓“更戍法”。
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的禁军,三年一轮换;广西等地的,二年一轮换。
这样做的出发点是()A.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B•增强军队战斗力C.扩大军队的来源D. 加强中央集权5. “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A.定期考核官员B•严格“恩荫”制 C.改革贡举制 D.慎选地方官吏6. “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
”宋政府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的局面B. 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C. 对人民的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矛盾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7 •如果你是公元11世纪早期的大户官僚家中子弟,则可能面临( )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C.按照政府丈量的田亩数交税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赵匡胤上台后不久就鼓励功臣宿将 ”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其主要目的是A.巩固专制统治B.奖赏功臣宿将C.鼓励土地兼并D.扩大地主队伍9•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含答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林则徐、王安石。
两句名言表达了温总理怎样的情感?不畏艰难,坚持改革。
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引言高度概括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中心内容、结果及其影响,从而使我们对王安石变法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在引言中还列举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这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三个要点,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在学习建议中,除了提供给学生的那些学习方法以外,更重在强调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己全面客观认识历史和社会的能力,避免孤立片面地来学习和认识历史.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状况不是十分理想.学生刚入学时我曾经要求他们评价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情况。
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写到由于中考开卷考试,因此初中时学习历史只是兴之所致,几乎没有形成什么总体的框架,即使有印象也是残留的片段。
这就对高中阶段基于专题模式的教学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
不过,通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
尽管如此,如何在按专题编写难度颇大的教材和基础知识缺乏的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对我而言,确实是一个很紧迫的课题.《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参考教案A课程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导言,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Word版含解析.doc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答案:D2.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其根源有()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不抑兼并的政策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④经济停滞不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③④与北宋历史发展的事实不符,宋初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发展。
答案:A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解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
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D项命题错误。
答案:B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材料中,范仲淹认为()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从题干“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与②不符合,排除;④科举制的弊端才是导致天下危困的原因之一,排除。
答案:C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课
一、选择题
1.阅读下图,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大部分人无立锥之地
C.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
D.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象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而积贫积弱现象的产生源于中央集权的过度强化。
答案:D
2.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解析:材料中“嬉游”“绣画”“骄惰”都表明了宋兵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故A项不正确。
答案:A
3.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导致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
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证
C.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D.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解析:注意从题干中获取准确信息“加强中央集权→开支增多→财政危机”,由此得出教训。
答案:C
4.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窍发,边境扰动,兼并
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目的是筹集军费镇压“盗贼”和平定“边境扰动”。
解题关键是要将选项与材料结合进行分析。
答案:C
5.下列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②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③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④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北宋吸取唐末至五代的教训,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造成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府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增加,故①②③④项都正确。
答案:D
6.“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
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
”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
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A.淘汰冗员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D.重视农桑
解析:范仲淹主要是通过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儒立”,B项就是这方面的措施之一,A项是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C、D两项都是农业经济方面的措施。
答案:B
7.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
解析: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吏治腐败,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答案:D
8.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面临危机。
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材料三(宋太宗)帝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子语类》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
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二、四对宋初改革的措施是怎样评价的?你认为应如何评价?
解析:第(1)问,紧扣材料,适当结合北宋建立时面临的形势进行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并从宋太宗的身份去思考;第(3)问,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全面评价。
答案:(1)问题:藩镇割据问题。
特点:皇帝直接控制,将地方军权、行政权、财权都收归中央。
(2)态度:认为“内患”大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
出发点: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材料分析:材料二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安定,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
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成功地
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使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这些都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形成的重要因素。
10.2013年的两会作出了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的决定,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材料二见下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冗官”现象出现的原因。
“冗官”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人物为挽救北宋统治领导了什么革新运动?他的革新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有定官无限员”及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示人物范仲淹回答,并从以民为本、从实际出发等角度分析。
答案:(1)原因:分化事权、一职多官政策;扩大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授官的规模。
后果:大批官员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形成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官俸开支庞大,造成财政困难。
(2)运动:庆历新政。
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改革者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克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