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公开课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核心素养目标】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读懂作家笔下那些虚诞一一《祝福》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语言,体味本文讽刺性的语言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认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探讨人物、环境与主题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叙事方式、结构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看到作品背后鲁迅对社会问题大胆批判、推动变革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主题Q【教学难点】以正确的立场、理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分析鉴别作家笔下虚诞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不幸遭遇,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预习任务】1.识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2.知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20世纪20年代,虽然中国的帝制政权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这些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套在人民,尤其是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祝福》,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他的创作风格,理解祝福的含义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懂得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翻了身的道理。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祝福》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作品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
第三章: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祝福》的创作背景。
4.2 作品欣赏学生自读《祝福》,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情节安排。
4.3 分析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祝福》的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祝福》,了解作品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6.2 课堂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学生自读《祝福》,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情节安排。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6.3 课后作业学生结合《祝福》的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7.2 终结性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八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完整版)《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2、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3、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
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
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
因此他彷徨。
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
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于是,他就彷徨。
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
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
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
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
……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
[祝福(教案)]祝福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祝福(教案)]祝福公开课优质课教案祝福(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祝福 》教案
《祝福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小说的主题。
2.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 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 难点:探讨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3. 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归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引出《祝福》这篇小说。
2. 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 教师提问:祥林嫂经历了哪些不幸?3. 人物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 讨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4. 主题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
-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 明确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
所选小说,都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年级第六单元(必修下册)的一篇小说课文,学习小说文本,要注意分析小说中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与运用作者使用的艺术手法,思索文本内涵。
且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需要在把握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之前小说及其他文本类型篇目的学习,已经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了解表现手法中的白描手法,且对文本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所以课堂上,教师只需帮助学生选择切入点,训练学生对文本地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有逻辑地学习文本,体会文本内涵,巩固学习白描这一表现手法。
但是,学生在体会文本内涵上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以人物—情节—情感层层递进地分析,让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办法,在作品内涵分析中树立积极的青春观。
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对文本地概括能力;2.巩固学习白描这一表现手法;3.通过对情节把握及人物分析体会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情节把握及人物分析体会作品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同学们,这是谁?文第三段有对她的描写,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三段。
《祝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会对祝福的理解和掌握。
2.获得用祝福表达心情的技能。
3.培养学生心中充满祝福和关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祝福,学会用祝福表达心情。
教学难点:带有情感的祝福的表达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任课教师播放一段简短、具有感染力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或增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2.预习通过预习,帮助学生准备学习的知识内容。
建议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祝福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祝福表达自己的情感。
完成预习任务后,让学生呈现出来。
3.学习教师通过不同渠道的祝福语录,让学生了解祝福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祝福。
要求学生分析祝福的表达方式,并且选出最感人的几句话。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祝福,注重情感的传递和理解,让学生通过祝福语互相表达对彼此的渴望。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祝福类歌曲或电影,以“生日快乐”的歌曲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珍惜,让学生领悟不同祝福语背后的深刻意义。
4.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互相讲述自己所表达出的感受,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祝福价值的理解。
5.作业让学生完成独立作业,要求学生写下一封祝福信或一个祝福信的片段,充分发挥他们对祝福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小组练习情况的检查。
2.祝福语理解能力的把握情况。
3.独立作业的完成情况。
4.学生对“祝福”概念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后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科学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学科更感兴趣,产生更加自然深刻的理解。
当教师用一颗爱心去做好每堂课的设计,便会令学生成为健康、长期、积极的习惯,使学生一生受益。
初中语文祝福教案
初中语文祝福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祝福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领会祝福的含义,培养爱心、同情心。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手法。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祝福?我们平时是如何给他人祝福的?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鲁迅的《祝福》,了解祝福的含义,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爱心和同情心。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手法。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祝福的含义。
2. 强调关注社会现象,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爱心和同情心。
二、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分析课文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
三、情感教育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社会现象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 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象。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祝福的含义。
2. 强调关注社会现象,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祝福的含义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祝福》五环节公开课
学习任务: 通过品读、研讨小说的几个精彩情 节,理解典型人物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根源,把握小说的社会意义。
导入: 在鲁镇人们的眼里,祥林嫂是一个 永远带着耻辱标志的可悲可恨、可鄙可 怜、可恶可厌、可有可无的女人。鲁镇 的人们并非一开始就瞧不上祥林嫂,一 切都源于一场变故,让我们一起重温那 个改变祥林嫂一生的悲怆瞬间。
第一节: 改嫁
思考研讨题:
面对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生活 的改嫁 阿毛的故事
思考研讨:阿毛的故事内容为什么要几乎 原封不动地重复?
第三节
捐门槛
思考研讨:祥林嫂已经捐门槛,为什么四婶还不让 她碰祭品?
第四节 问魂灵
思考研讨:没有接受任何教育的祥林嫂为什么对 鬼神产生了怀疑?
如果真的有所谓道德法庭,面对祥林 嫂的死,你认为小说中的谁最应该受到严 厉的谴责?
课下思考:
1、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 的女人,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证据 吗? 2、有人说,祥林嫂是个童养媳, 你能从文中的相关细节推出这个结 论吗? 3、祥林嫂的死因归根结底就两条, 一是规则一是迷信,有人认为这两 条与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必然的联系, 你能联系历史知识说出它们之间的 联系吗?
第五节
死后定论
思考: 四十上下的祥林嫂在丧父失子之后就这样带 着改嫁的耻辱凄惨地死在了鲁镇的人们合家团圆 的大年夜,她的死讯传来,只得到了痛骂和冷漠, 她这一生活得好不惨然! 她模样周正、勤劳 善良,对未来充满希望,努力地想有尊严地活着, 可是命运这只大脚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将她碾 得粉碎,一个生命就这样凋零了,她短短的一生 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愿慈悲的地母能拥抱祥林嫂 悲苦的灵魂! 愿旧中国所有悲苦的灵魂在 地母温暖的怀抱里安息! 愿新时代的人们对他人的苦 难不再麻木冷漠,愿女同胞们 能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乐 观自信,尽享生命的一切美好!
祝福优秀教案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情节——内容————
• 序幕 • 结局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感受
次序
倒 叙
7/33
• 把祥林嫂悲惨结局放
倒
在开头,巧妙地设置
叙
了悬念,使读者寄予 探求事情原委,有一
定吸引力;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 《热风》等十五部
3/33
关于《祝福》
• 《祝福》写于1924年,反应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 旧中国农村妇女悲惨命运。
• 19辛亥革命,即使推翻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 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经济基础,所以中 国依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 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 级和官僚买办手里。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向来是 束缚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绳索,而农村劳动妇女 所受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但没有地位, 而且没有些人身自由;假如是再嫁寡妇,就更受 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权力也被剥夺了。
4/33
注音
xuān
• 寒暄
kăn
• 门槛 • 草窠kē
pánshān
• 蹒跚
zào
送灶
jŭjúe
咀嚼
cù
蹙缩
piē
一瞥
陈tu抟án
zĭ
渣滓
x īn
歆享
驯xù熟n
朱t 拓à
bíqí 荸荠
páoluò yăo
炮烙 窈陷
牲l 醴ĭ
tuò
唾弃
俨yă然n
xūn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本教案主要介绍了如何设计一个对学生具有积极影响力的祝福活动。
通过这个教案,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让他们在快乐
和祝福中成长。
首先,我们要明确祝福的含义。
祝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是对
他人的美好愿望和祝福。
在教育教学中,祝福是一种教育方式,可以
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温暖和力量。
其次,我们要设计一个祝福活动。
可以通过写祝福卡片、进行祝福
演讲、组织祝福仪式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适合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参与祝福
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支持。
最后,我们要评估祝福活动的效果。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馈,
了解他们对祝福活动的感受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邀请学生分享祝福
带来的正能量和成长经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通过这个教案的设计和实施,相信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积
极的影响,让他们在祝福中获得力量,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祝福是一
种无形的礼物,让我们用心传递,让爱和祝福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
祝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爱和祝福中茁壮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祝福
教案完整结束。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增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在祝福中悲惨死去的故事。
2.2 人物分析祥林嫂:勤劳、善良、坚韧,受到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压迫,最终无法摆脱悲惨命运。
2.3 主题探讨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3.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理解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氛围。
5.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5.4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6.2 课中活动1. 检查预习情况,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基本内容;2. 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讨论她在作品中的形象意义;3.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能够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异同。
(3)实践创作,以小组为单位,编写短剧并进行表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培养同理心。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祝福》的背景介绍。
2. 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命运。
3. 探讨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特点和民间文化元素。
4. 比较《祝福》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异同。
5. 实践创作:编写短剧并进行表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特点和民间文化元素。
(3)实践创作:编写短剧并进行表演。
2. 教学难点:(1)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命运。
(2)比较《祝福》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小说背景、分析主题思想等。
2. 互动讨论法:合作探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小说与其他相关作品。
4. 实践创作法:分组编写短剧并进行表演。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小说《祝福》,了解作品背景。
2.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背景,分析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第二课时:探讨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特点和民间文化元素。
4. 第三课时:比较《祝福》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异同。
5. 第四课时:实践创作,分组编写短剧并进行表演。
6. 第五课时: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特点和民间文化元素的鉴赏能力。
鲁迅《祝福》(公开课课件)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坚强,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 下,最终沦为乞丐,在鲁镇年终祝福声中悲惨死去。鲁四老爷是封建卫道士的代表,他虚伪、 冷酷、自私,对祥林嫂的遭遇无动于衷。
语言风格及艺术特色探讨
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使得小说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深 刻,富有表现力。
拓展阅读推荐
推荐鲁迅的其他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 等,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跨学科思考与探究
引导学生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角度思考《祝 福》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 维和探究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 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表现 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深恶痛绝。
作品通过祥林嫂的反抗和觉醒,表达 了作者对时代变革的强烈呼声,以及 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展现社会冷漠与麻木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对祥林嫂的悲剧命 运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嘲笑和歧视,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麻木。
深入探讨小说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以及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和对人性的呼唤。
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再认识
鲁迅作品风格特点
01
介绍鲁迅作品独特的讽刺与批判风格,以及其作品中深刻的社
会关怀和人性探索。
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02
阐述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作家
和文学流派的影响。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分组讨论:对《祝福》中人物形象的看法
祥林嫂
一个典型的旧时代农村妇女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但又深受 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最终走 向悲剧命运。
《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主要教与学活动,教学方法)设计意图课前导学___ 一、作者介绍二、文本初读,梳理情节,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一)祥林嫂人物形象初步感知____________ 祥林嫂故事情节梳理_________ 祥林嫂人物性格分析___ _________ 三、次要人物形象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旨探求____________ 鲁四老爷、鲁四太太、柳妈、婆婆、鲁镇看客、鲁家侄子形式:互相攻讦,自我辩解(导学案:你是XXX,你被认为是祥林嫂之死的幕后黑手,任务一:请撰写答辩状为自己辩护;任务二:举报你认为是真凶的人,并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提供相关证据)答辩状首部:首先写明答辩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职业、住址),其次写出答辩事由(因何事被告)。
正文:阐明答辩的意见和理由。
揭示对方提出的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的不当之处,可以全部否定也可以部分否定,并用相应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尾部:法院名称,答辩人签名,文书书写日期,答辩状副本份数。
作者介绍横尸街头的女人那个横尸街头的女人:她是谁?她曾有过怎样的人生?她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一文本,就是目击者的供词,接下来我们要从这一份供词中探索受害人和加害者的身份。
她是谁?身份调查研读文本,完成调查报告。
·“失格的赤裸生命”:祥林嫂作为女性,在三个方面失去资格。
消失的娘家:失去了女儿的身份;先后死亡的两任丈夫:失去了妻子身份;阿毛死了,无儿无女:丧失了母亲身份。
祥林嫂失去了做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资格,卫老婆子说她是一个“光身”,她就只有她的身体和她的不惜的体力。
因为她资格的丧失,她在社会眼光中是失格的,是不符合规范的,是需要被排挤和躲避的,是需要被剥夺劳动权利的。
【总结】所以此刻我们对无名姓无家庭无工作的受害人下了一个定义:死前,她是一个失格的赤裸生命,她是社会的幽灵。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能够把握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2)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培养热爱文学、亲近经典的兴趣,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把握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
2. 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 作者的创作背景与作品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祝福》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独特性。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祝福》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独特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应考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鲁迅《祝福》教案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讨论:作品中“我”形象。
作品中“我“是一个含有正义感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反感鲁四老 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 首先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 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 作用,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都是经过 “我”所见所闻来反应,“我”是事件 见证人。
21/30
24/30
4、结尾祝福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 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 前面转入回想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 与开头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 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悲凉 。最终一句有意虚写,那些“醉醺醺” 蹒跚“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 呢?买不起爆竹穷人们,得到只是无 限痛苦和悲伤。这个结尾,以“我”感 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 人本质,使结构愈加严谨完善。
14/30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对卫老婆子 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作劫她,有损鲁家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么比男人还勤劳劳 动力是不轻易。 ③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及其 书房描写。这一切可看出他是地主阶级知识 分子经典。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 改革和革命,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迫害大 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是他经过“祝福” 阻断了祥林嫂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25/30
本文环境描写几乎都同雪相 关,与“千里冰封,万里雪 飘”、“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等诗句境界相比, 本文“雪”给你留下了什么
印象,为何?
26/30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一个豪 迈,一个大气,“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则是一个清凉淡远,而 本文雪则是凄苦悲凉,这给全文抹 上了浓重悲剧气氛,深化了小说悲 剧主题。一样意象,不一样境界, 全由主题需要而决定。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祝福》是部编版一篇传统课文,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
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地阻碍、甚至是牢牢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
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毒害。
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祝福》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对小说文本的鉴赏解读上,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情分析】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对于人物形象能有较好的把握,但是对于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理解,由于时代的隔阂可能感受不深。
同时,也因为鲁迅作品本身思想的深刻与博大,语言风格的冷峻奇崛与独特,以及距今久远而复杂的背景,使得学生阅读起来仍有困难。
《祝福》篇幅较长,主旨隐晦,的确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高中生较强的思考探究能力,通过讨论层层剖析。
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小说语言、勾连文本,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倾情演绎,调动课堂气氛,也让课堂有“语文味"。
让学生直面文本,在研读文本中领悟其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感受其独创超绝的艺术风采,真正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知文学语言的魅力,从细节读出人物形象、心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讨论小说主题。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戕害。
高品质一等奖公开课鲁迅《祝福》教案
高品质一等奖公开课鲁迅《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祝福》,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社会现象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鲁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
教学内容1. 《祝福》的背景介绍: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
2. 《祝福》的主要情节梗概:对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概述和解读。
3. 《祝福》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作家的思想观点。
4. 《祝福》的艺术特色和阅读方法:介绍小说的艺术特点和阅读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重要作品和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和《祝福》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重要性和时代背景。
3. 情节梗概:通过讲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整体框架的认识。
4. 分析讨论: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作家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5. 艺术特色和阅读方法:介绍小说的艺术特点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更加专注地阅读和欣赏作品。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加深学生对《祝福》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祝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评估: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理解题或写作任务,评估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评估他们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合作能力。
参考资料1. 鲁迅.《祝福》.2. 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如鲁迅研究专著或相关期刊文章。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鲁迅《祝福》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的心路历程,认识其作品“色貌如冰,肝肠似火”的特点。
2、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3、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以及与祥林嫂的对话,理解“我”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2、重点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不同经历,以及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变化,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探讨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社会因素。
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
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
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
因此他彷徨。
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
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于是,他就彷徨。
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
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
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
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
……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
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便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问题: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A 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替代法)在鲁镇,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或客观看待祥林嫂;而祥林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命运会这样悲惨。
那么,能不能设置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如果这样就不会有“我”的故事了,而“我”也是毁灭祥林嫂最后一线希望的关键点,失去了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反思。
鲁迅创作《彷徨》,越到后期创作,“我”的形象就越多。
在叙述角度上有所突破,把“我”和作者剥离开,代替了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
B “我”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文学形象,不能与作者等同;线索人物,以一个远道回乡的、有正义感、有同情心,但面对社会的黑暗又深感无奈乃至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形象。
C 以“我”为叙述者妙在何处?鲁四老爷也是识字的人,为何祥林嫂不问他灵魂的问题?“又是出门人”,鲁镇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千年不变的地方,而“我”是见识过新世界的人。
“我”不会以鲁镇人的角度看待祥林嫂,因为我是一个“剩”下的人,较为客观。
“我”能够以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祥林嫂的悲剧。
“我”原本与旧世界割裂了,但想不到遇到深层次的问题时,会变得软弱胆怯甚至需要逃避。
“我”的心理活动说明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反思社会的人,是一个“寻路者”的形象,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文学为人生”。
D 在结尾处,“我”的叙述态度较之前是否有了改变?(课后思考)“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是什么:A 鲁镇的环境使“我”窒息B 鲁四老爷的面孔令“我”憎恶C 祥林嫂的惨状让“我”不安(以下逐一分析这三个原因)三、鲁镇的环境(1)作者将环境描写置于“祝福”的特定背景下,有什么作用?明确: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祝福”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作者围绕它叙述祥林嫂生死际遇;作者把祥林嫂的死置于祝福的欢乐气氛中,以乐写哀,用反衬的手法深化小说主题,要读者看到封建礼教是如何将一个人活活吞噬的。
四、鲁四老爷的面孔(1)书房摆设(2)三次皱眉思想僵化,维护帝制,反对社会革新;以读书人自居,道貌岸然,实则虚伪迂腐;封建伦理观在思想上根深蒂固,对死去的祥林嫂也不宽容,足见其冷漠残忍。
五、祥林嫂的惨状梳理小说情节:结合学生作业“祥林嫂小传”倒叙的作用: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写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氛围,突出了小说主题。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提出本文核心问题——祥林嫂的“生”与“死”: a祥林嫂是怎样生存..的?b祥林嫂是怎样走向死亡..的?第二课时一、“大家都叫她祥林嫂”1、鲁迅小说中无名无姓的人物阿Q:有名无姓孔乙己:有姓无名祥林嫂:无姓无名【等郎媳】“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
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
”2、第一次到鲁镇(1)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
电影片段:第一次到鲁镇祝福场景(2)她被婆婆和卫老婆子抓走后,鲁家作何反应?体会“可恶!然而……”的言外之意。
明确:补充心理描写,“这两人真是胆大包天了,光天化日,想抢就抢,哪里把我鲁家放在眼里,可恶!然而婆家抓回逃走的媳妇,也不能说是无理的。
”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1)祥林嫂改嫁后本应叫做“贺六嫂”,“仍然”有什么意味?(2)大家是如何看待祥林嫂改嫁一事的,祥林嫂自己又是如何看的?大家:仍指鲁家。
仍然:似乎因为习惯,实则指认改嫁的非“法”性。
此次被收留纯因祥林嫂勤快。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
人生悲戚,一至于此!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
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
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3)体会祥林嫂的语言“我真傻,真的……”这是祥林嫂深深的自责,对阿毛的忏悔。
叙述主语是“我”而不是“阿毛”,祥林嫂真正想说的是自己的悲惨故事,试图得到旁人同情和安慰。
三、“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不同”(1)“音调”和先前有怎样的不同,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改变?镇上的人们:对立范围扩大了。
也仍然:礼教文化固执地达成共识,彻底否定祥林嫂。
音调:人际关系微妙变化,她渐渐被边缘化。
【看客心理】猎奇心,偷窥欲,或冷漠旁观,或将一切悲剧事件转化为闹剧(笑料),在喧闹中把被看者挤兑到边缘位置甚至绝境,然后,扔掉这个陈旧的玩物,心满意足地走开,遗忘。
(2)柳妈的人物形象柳妈以祥林嫂的伤疤为笑病理学意义:肉体的伤痛,将愈未愈,欲遮不能遮,处于疾病与康复的临界点上。
心理学意义:看客咀嚼赏鉴的材料,精神耻辱的记号,被迫“凝视”的伤口。
柳妈宁愿去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
柳妈的可怕在于她能使祥林嫂把别人的罪过转化为自己的罪过。
祥林嫂说起往事时笑了,屠格涅夫曾说“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
”祥林嫂的这个笑容就更多的含着一份苦涩。
可就是这么个可怜的微笑也撕碎在柳妈的眼光里,她盯着祥林嫂额角的伤疤,提醒她的不能守节的耻辱的见证,用犀利的目光将匕首刺入祥林嫂的心里。
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有地位的女人,她又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祥林嫂,将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把伤疤一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鉴赏祥林嫂的痛处。
四、总结祥林嫂的外貌和精神变化(表格)总结:鲁迅“要极检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
”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三次描写对照鲜明,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压迫。
第三课时一、从捐门槛到希望破灭(朗读)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
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
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电影情节:祝福、砍门槛二、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小组讨论交流)(1)祥林嫂自身(2)鲁迅(3)“我”(4)鲁四老爷(5)柳妈(6)鲁镇人引名人评论小结:丁玲《“五四”杂谈》“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在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往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悲哀的命运的。
假如不是这样,那就只是人的问题,换了一个人祥林嫂也会幸福起来的,但鲁迅就不是写这些;不是写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写封建吃人,写旧社会吃人,只要是封建统治着的地方,祥林嫂就是没有出路的。
——这样的作品,一句教训人的话没有,可是你读了以后不深深觉得封建可怕吗?不觉得要把这个旧社会打倒吗?”鲁迅《灯下漫笔》“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吃掉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