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城乡对接合作路径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县(市)。
为促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同时突出三市七县(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和沿淮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加上淮北市濉溪县,以下简称三市七县)这个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三市七县的扶持力度,现提出如下意见。
1、编制皖北地区发展规划。
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由省发改委牵头编制皖北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
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结合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皖北地区城镇建设发展相关研究。
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完成新一轮皖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2、加强重大项目支持。
支持皖北大力发展资源优势项目。
重点支持皖北地区煤电项目建设,优先向三市七县倾斜,发展坑口电站、煤化工、农产品加工、劳动力密集型和优势旅游等重点项目。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大用户直供电。
推进区域内已规划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造。
加快三市七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试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从2010年起连续3年,省财政对三市七县(三市以及24个县、市、区)每年补助从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
对三市七县依法生育的农村双女户在规定时间内自觉落实绝育措施的,一次性奖励标准从3000元提高到4000元,省财政负担75%。
继续加大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强化金融服务支持。
编制皖北地区系统性融资规划,确保每年信贷保持较高增长水平,逐步提高三市七县存贷比。
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保到2012年每年新增设立农村金融机构。
支持开展农民资金合作组织试点。
省支农再贷款额度优先安排用于三市七县。
支持保险机构到皖北地区开展保险业务。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皖政办[2013]47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皖政办〔2013〕4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加快皖北振兴战略,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皖北地区纳入《规划》范围,并明确相关支持政策,为皖北地区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为促进皖北地区加快振兴,建设美好安徽,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为动力,围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协调发展路子,把皖北地区建设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耕地面积保持在207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5亿公斤以上,工业化率达到48%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7%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800万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四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安徽省北部的地区,包括六安、池州、宣城等地。
作为中国的内陆地区,皖北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相对落后,且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推动其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皖北地区的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滞后:皖北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
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2.交通设施不完善:与其他地区相比,皖北地区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道路网络不发达,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交流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3.资源条件较好: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等。
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4.农村发展不均衡:皖北地区的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有效的扶贫措施。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持续滞后,存在较大的贫困问题。
二、推动皖北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1.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皖北地区的投资力度,支持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引入更多的资源和技术。
2.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皖北地区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服务企业落地,引导当地企业转型升级。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皖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地区的互联互通能力。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发展内陆河、水运等水路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地区之间的联系,还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扶贫工作:针对皖北地区农村存在的发展不均衡和贫困问题,政府应加强农村扶贫工作。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的北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推动其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黄金等。
这些资源为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皖北地区需要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措施,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皖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由于交通不便,地区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
加快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打通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有助于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融合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皖北地区还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的投入。
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相对较低,这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加大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有助于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本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地区还需要加强城乡发展的协调。
在城市化进程中,皖北地区的农村地区有可能被忽视,导致城乡差距加大。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皖北地区应积极与周边地区和国际接轨,寻求合作和发展机会。
通过加强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交流合作,可以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市场,促进经济的互利共赢。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皖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有很多机遇。
通过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对基础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城乡发展协调以及寻求合作和发展机会,可以推动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人口与产业
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劳动 力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一 定的产业基础,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背景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皖北地区经济 发展的政策,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 了有力保障。
区域合作
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 进,皖北地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 高产业附加值,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 的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
皖北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发展新能源、新材 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
促进产业融合
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全产业 链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
05
结论与展望
总结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皖北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 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城乡发展不平衡
皖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对农 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人才流失严重
皖北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导 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 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对策建议与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皖北地区概述
01
02
03
地理位置
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 ,包括淮北、亳州、宿州 、蚌埠、阜阳和淮南六个 地市。
自然条件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
安徽如何协调皖北地区的发展
作者简介 : 张谋贵 。 安徽省社 会科 学院副研究员。
1 5
的发 源地 ,有 5处 国家 级 、8处 省级文 物 保护 单 l 位 。全 省旅 游发展 “ 十一 五 ” 划 中把 以亳 州为 重 规 点 、 两淮一蚌 ” 主轴 、 “ 为 历史文化 为 主题 的新 皖北 区域性 旅游 区作 为全省 三大板 块之一 ,首 次列 入 全省旅 游发 展的 战略层 面 。但 皖北旅 游受 经济 发 展水平 、经 营管理 体制 和政策 资金制 约等 方 面的 影响, 于“ 处 一流 资 源 、 二流 服 务 、 流开 发 ” 三 的起 步 阶段 。 2制 约皖北发 展 的 因素 . () 1 传统农 业 为主 ,三农 ” “ 问题 突出 。皖北 地 区是 我 国的粮食 生 产基 地 , 皖北 地 区有 2 l 6万 l- 3 公 顷的耕 地, 农业 基本 上是 种植 水稻 、 麦 、 小 棉花 、 油料 等传统农 作物 , 农业 比较效 益较低 。另外 , 皖 北地 区人 口较 多 ,0 7年 户籍 人 口共 2 l . 20 8 75 6万 人 ,农业 人 口占 8 .%,农业 人 V人均 耕 地仅 为 77 1 1 8亩 。农 业无法 规模 经营 ,大量农 业劳 动力 剩 . 2 余 ,三农 ” “ 问题 在 皖北地 区非 常突 出。 ( ) 济水 平低 , 、 产业 落后 。2 0 2经 二 三 0 7年 皖 北地 区人 均 G P为 6 7 D 8 9元 ,是 全省 平均 水平 的 5 %; 次产 业结 构 的 比为 3 .6 3 . :5 O 一 7 三 2 :1 4 3. , 7 8 4 产 比重高 于全 省平 均水 平 l.6个 百分 点 ,是 全 64 省平 均 水平 的二 倍 , 、 产业 十 分落 后 , 其是 二 三 尤 工业 发展滞 后 , 约着 皖北地 区的发 展 。 制 () 3 城市 化进 程缓慢 , 缺乏 大城市 的带 动 。按 照 人 口城 市化 公 式 测 算 ,皖 北 地 区 城 市 化 率仅 2 %左右 , 0 城市 化严重 滞后 。 区域 中心城 市发展 缓 慢 且不 平 衡 ,城 市对 区域 经济 的带 动 能力 不 强 。 “ 两淮一 蚌 ”其 自身 的发 展就 比较缓 慢 , 聚度 很 , 集 弱 , 争力也 不强 。虽 然 比毫州 、 阳和宿 州 的带 竞 阜 动 力稍 强,但与 整个 皖北 地 区发展 的需 要 相 比仍 显 得相 当单薄 。由于规模 偏小 , 辐射能 力更是 不 其 强, 尚难 以带 动整 个 皖北 地 区 的经 济发 展, 在资 本 集 聚 、 口集 聚 、 模 效应 、 射 带 动效 应 等方 面 人 规 辐 都 无法发 挥较强 的带 动作用 。皖北 城市群 内部 中 心 城 市 与 周 边 的地 市 以及 县 城 经 济 联 系 不 够 密 切, 分工互 补关 系 尚没 有建 立起 来, 向联 系 薄弱, 横 经 济效率 较低 。 () 4 水资 源不 足和 生态 环境 恶化 , 制约 着经 济 发 展步伐 。 皖北地 区水资 源 问题 非常严 峻, 首先 , 在 水 资源人 均拥有 量上 就 已经 接近 严重缺水 地 区 的 标 准; 其次 , 体受 到严 重 污染, 加重 了水 资 源短 水 更 缺和生 态危 机; 再次 , 区域 内水 资源调 蓄 能力 差, 降 水 时 空变 化大 , 以做 到 以丰 补欠 , 难 现有 外 调水 工 程 供水 能力 和范 围偏小 ,也不 能 满足 安徽 皖北 地 区 的需 要 。 然皖北 地 区煤 炭资 源丰富, 是矿产 虽 但 资源 的开 发利 用方 式 比较 粗 放, 用 率较 低, 利 对资 源 的破 坏和 浪费 比较 严重 ;而且 由于忽 视 矿 山生 态环境 和地 质地 貌 自然景 观 的保 护,矿 山生 态环 境 的破 坏和污 染加剧 ; 矿造成 的土地 、 采 植被 破坏
皖北“四化同步”的路径选择--以宿州为例
市, 辖砀山、 萧县 、 灵璧 、 泗县 、 蛹桥 区 、 6个 省级 开
发 区 、宿 马现代 产 业 园和高 新技 术产 业 园 ,面积 9 7 8 7平 方公 里 , 户籍 人 口 6 5 1 . 7万 ( 2 0 1 2年 末 ) 。 市 内土地 、 矿产 、 农业 、 劳动力 、 历 史人 文等 资源 丰 富, 是历 史 古 城 、 文 化名 地 、 交通 枢 纽 、 农 业 大市 ,
为新 时期经 济社 会 的全 面协调 可 持续 发展 创 造更
广阔的空间。 “ 四化 同步 ” 在 中国 未来 经 济社 会 发 展 中 的重 要性 是 不言 而喻 的 。各地 都在 加 速 推 进“ 四化 同步 ” 发展 . 而在 不 同发展 水平 、 不 同发 展 阶段 的地域 则 面临着 不 同 的路 径 选择 。作 为 欠发 达 的传 统 农 区 的 安 徽 省 宿 州 市 必 须 结 合 自身 实 际 ,走 出一 条有 别 于发达 地 区 、具 有 自身 特 色 的 “ 四化 同步 ” 发展 的新 路子 。
一
距, 在 安徽 省 长期 处 于 “ 人1 : 3 数 量靠 前 , 经济 总 量 居 中, 人 均 水 平靠 后 ” 的 位置 , 一直 是 安徽 省 主要 的连 片欠 发 达地 区 。2 0 1 2年 宿 州市 所辖 砀 山县 、
萧县、 灵璧县、 泗 县 均被认 定 为全 国扶 贫开 发重 点 县. 所辖 蛹 桥 省主 体功 能 区规划 ,宿州 市除蛹 桥 区被 列入 安 徽 省重 点开 发 区域外 ,其 他 县域则 被 列入 限制 开 发 区域 。 2 0 1 2年 1 1 月 1 7 1 3, 国务 院正式批 复 《 中
动、 城 镇 化 和农 业 现代 化 相互 协调 , 促进工业化 、
城镇化背景下探索皖北乡村旅游发展途径-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城镇化背景下探索皖北乡村旅游发展途径-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6%,安徽省城镇化率达到46.3%,皖北地区城镇化率为40.8%,其中阜阳、宿州、亳州三市分别以34.9%、34.8%、33.0%低于地区平均水平.皖北兴,则安徽兴,加快皖北城镇化进程,成为安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皖北城镇化进程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皖北城镇化,首先描绘的是一幅产城一体、四化同步的宏伟蓝图。
2012年2月,安徽省颁布皖江与淮河牵手共建皖北的实施方案,鼓励先进带后进,合肥与阜阳、芜湖与亳州、马鞍山与宿州、铜陵与固镇、芜湖与濉溪、蜀山与寿县、宁国与凤阳联手共建现代新型产业园区,共同打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示范区。
不仅引入产业,同时还将城市相关功能融入产业园区,配套完善,产城一体,当地农民纷纷进园区上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首先城镇化,保证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皖北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滞后。
推动皖北城镇化进程,单靠产业园区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内在拉动力。
据国际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测算,地区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即可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增长4.3元;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即可带动相关行业增加6个岗位.旅游业的带动作用能够快速地向地区内各个产业领域延伸,迅速拉动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
国家已经注意到了乡村旅游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因此,2012年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要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旅游局也把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旅游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
据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全省接待游客约4 3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77%;旅游总收入超过139亿元,同比增长31.06%.节日期间,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以及各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景点推出湿地公园游、农家乐、漂流探险游、森林氧吧游等产品,倍受游客青睐。
安徽和村并镇实施方案
安徽和村并镇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安徽和村并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安徽和村并镇面临着许多发展和改革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制定并实施一份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展目标。
1. 经济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2. 社会目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强乡村治理,促进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3. 环境目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实施方案。
1. 加强产业扶持,通过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2. 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3. 推进乡村治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加强村民自治意识和能力,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化、法治化,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4.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和保护机制,保护好农村的生态资源。
5.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农村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
四、实施保障。
1. 资金保障,加大对安徽和村并镇发展的资金投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2.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为农民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3. 人才支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 督导检查,建立健全实施方案的督导检查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五、总结。
安徽和村并镇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张明明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30%。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皖北地区的区域优势比较明显,这将有利于其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皖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业,打破行政区的限制,建立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皖江地区协调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安徽省经济的跨越发展,实现中部崛起。
一、皖北地区概况(一)皖北地区地理概况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有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共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9%;总人口284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1%。
(二)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呈现相对发展滞后1、从发展速度看,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慢于全省。
近年来,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皖江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而与之对应的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8年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
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元,占全省比重65.7%,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
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
2、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综合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一,财政收入相对水平下降。
近年来,皖北地区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29.6%下降到2010年的24.1%。
其二,企业效益水平不高。
皖北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除蚌埠市(133.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88)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都在100以下。
其三,城乡居民收入较少。
皖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皖北地区是安徽省北部的地理区域,包括六安市、宣城市、池州市和亳州市。
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一、经济发展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目前,皖北地区主要依赖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如钢铁、建材等行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对环境污染较大,且面临市场需求不稳定的问题。
2.农村经济面临困境: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完善,产业结构落后,农村人口流失较为严重。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相较于发达地区,皖北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缺乏高科技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二、对策建议1.转变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加强农村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产业发展能力。
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育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4.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交通建设,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水平。
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保障措施1.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引导和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2.强化教育培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安徽皖北的发展趋势
安徽皖北的发展趋势
安徽皖北地区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区位优势逐渐显现:作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北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
该地区紧邻华北、东北等经济重心区域,连接中欧经济走廊的徐州港、淮安港等重要物流节点也位于皖北地区,为该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皖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
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并加大对现有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3. 人口流入加速:随着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该地区。
这些新的人口不仅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推动了交通、旅游、教育等行业的发展。
4. 乡村振兴成为重点: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政策的重要方向,皖北地区的乡村振兴也正在加速推进。
政府加大投入,鼓励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总的来说,安徽皖北地区的发展趋势是向着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流入加速、区位优势显现和乡村振兴等方向发展。
皖北农村集体经济引领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皖北农村集体经济引领乡村振兴路径探究作者:袁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26期袁杰21世纪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非常庞杂,这就要求参与乡村振兴的人、资金、科技的全方位投入。
本文从萧县永堌镇吴庄村的发展经验来看,人才是乡村进行战略实施中最重要的角色。
笔者就以萧县永堌镇吴庄村集体经济带动乡村振兴事例,分析当前我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亟待化解乡村振兴与解决路径。
一、关于萧县永堌镇吴庄村集体经济引领乡村振兴的调查2014年萧县永堌镇吴庄村由党支部领办“萧县海宏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党的基层组织站到集体经济发展的前沿,党组织带领群众一起干,转变以往村集体经济简单发包的单一模式,把村集体经济主导权牢牢把握在手里,把村党支部工作全面融入到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脱贫、群众与集体增收之中。
吴庄村党支部先后荣获“五星级党支部”称号,在干事中树立党组织的威信,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党支部的组织力与战斗堡垒作用在乡村振兴中体现出来。
二、基本情况村情简介:吴庄村位于萧县县城东南15公里,距离永堌镇政府5公里,东接白土镇,西临丁里镇,北靠龙城。
全村人口人5257,耕地面积4940亩,10个自然村(吴庄、郑庄、西项场、东项场、毛寨、小毛庄、小马庄、大南庄、冯庄、卢庄),24个村民小组,属于永堌镇三个贫困村之一。
党建情况:吴庄村共三个党支部(吴庄党支部、毛寨党支部、上海务工党支部),141名党员。
三、当时存在的问题2014年,吴庄村党支部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不断夯实主业主责,持续强化各项保障,大力推进工作创新,党组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但随着“三农”工作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该村的基层党建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
1、党员结构老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区域间人员的流动性,农村地区中青年劳力外出寻求发展机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留守在家的以妇女、老人和小孩为主,被称之为“386061部队”,造成有些村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展对象。
关于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皖北发展的对策建议 (
关于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皖北发展的对策建议近几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地区的发展,针对皖北发展较落后的现实,作出了“振兴皖北”的重大决策,制定了《关于促进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发…2014‟18号),把加快皖北振兴上升到事关全省发展大局战略性任务的高度,有力地促进了皖北地区的发展。
客观讲,纵向比,皖北六市近几年各项经济指标都得到较大提高,进步明显,但横向看,其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与省内先发地区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今年以来,由于受经济下行复杂局面影响,制约皖北发展的先天不足逐步显现,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多重挑战,多项经济指标在趋势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叠加作用下,呈“波浪式”下行趋势。
传统主导企业利润出现“断崖式”下跌,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面对这种形势,深化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现阶段,皖北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而理性的顶层设计,并且通过结合皖北各地的创新实践,以问题为导向,从制约皖北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远谋近施制定出可行方案,近要遏制住经济下滑势头,远则着眼解决制约皖北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尤其是体制、机制和“四化”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矛盾,用创新的思路找准主攻方向,以破釜沈舟的决心打好攻坚战,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具有皖北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摆在皖北各地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皖北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皖北地区底子薄、基础弱、经济总量偏小由于受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皖北地区积贫积弱,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偏小且发展缓慢,占全省排名一直较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内生支撑和动力,发展路径主要依赖于资源禀赋所形成的“白加黑”产业链,主导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粗放式增长仍是主动力源,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极易受市场变化的冲击,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严重不足,转型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2、产业结构失衡,质量不优,聚集度不高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体现在产业机构方面,首先是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较弱,产业层次总体不高,对经济的支撑力普遍较弱;其次从企业层面看,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发展能力逐步弱化,新兴产业尚处于孕育期,对现实经济未形成支撑力量,服务业由于发展不充分,目前对经济下行虽然具有一定缓冲作用,但因市场融合度不够,平均规模不大,对经济贡献率有限;再从区域内开发区情况看,虽然开发区遍地开花,但主导产业不鲜明,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金和技术投资分散,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偏短、集聚度不高,贡献率不大。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各地区的逐步开放,加快皖北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所重视的重要任务。
为此,本文将围绕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问题,提出若干具体意见和措施,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只有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我们应重视皖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外的物流和信息流动效率,增强皖北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
二、推动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是皖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加大对皖北地区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要通过加强产业对接和合作,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皖北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扎实推进皖北地区的发展,我们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平台,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进入该地区。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储备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皖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四、加强区域合作与开放皖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周边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城市,具备发展的巨大潜力。
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我们应积极与周边地区展开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通过加强与上海、南京等核心城市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皖北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和经济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要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投资和贸易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皖北地区投资和创业,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五、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护和改善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施。
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帮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调研报告
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帮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调研报告本调研报告旨在对皖北地区的结对合作帮扶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研背景结对合作帮扶是当前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各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共同解决贫困地区面临的问题。
而皖北地区,作为全国扶贫攻坚和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之一,结对合作帮扶工作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更好地了解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帮扶的实际情况,本调研报告对该地区的结对合作帮扶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全面了解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帮扶的情况。
具体的调研内容包括:结对帮扶的对象、帮扶的方式和内容、帮扶效果的评估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经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的结对合作帮扶工作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在结对帮扶中,由于各方面的利益和理念等差异,往往会导致沟通与协调上的困难,影响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2.帮扶方式单一。
大多数结对帮扶都是以物质资助为主,而缺乏对贫困地区的产业、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使得帮扶的方式比较单一,效果不大。
3.评估体系不健全。
当前,对于结对帮扶工作的评估主要是以帮扶金额、帮扶项目数量等量化指标为主,而缺乏对帮扶效果、实际帮扶需求等方面的考量和评估,不利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建立结对合作帮扶的联络员制度,在帮扶单位、帮扶对象之间建立信息交流和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多样化的帮扶方式。
在给予物质资助的同时,也应该为贫困地区提供其他形式的扶持,如技术支持、产业帮扶、人才引进等,为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3.完善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注重评估帮扶效果、实际帮扶需求等方面,以更客观地反映帮扶工作的实际情况。
五、结论皖北地区的结对合作帮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路径研究
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文章详细阐述了产业集群在培训活动组织、参与情况及培训效果方面的实施情况,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成果分享,总结了经验教训,为其他区域或行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融资渠道拓展与金融支持方案设计方面,文章解读了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剖析了金融机构合作模式,并探讨了民间资本参与途径,为产业集群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
同时,文章还构建了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产业集群稳定发展。
文章强调,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规模得到了显著扩大,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文章还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部署,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总体而言,本文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目录第一章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现状 (1)一、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1)二、特色产业分布情况 (2)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3)四、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3)第二章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4)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4)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5)三、产业链整合与优化升级策略部署 (6)四、典型模式案例分析及其启示意义 (7)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与推进 (8)一、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8)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及效果评估方法论述 (9)三、循环经济模式在县域产业集群中实践举措 (10)第四章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体系建设 (11)一、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规划制定 (11)二、高端人才引进政策设计及实施效果评价 (12)三、技能型人才培训和提升计划推进情况回顾 (13)四、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及成果分享 (14)第五章融资渠道拓展与金融支持方案设计 (15)一、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政策解读 (15)二、金融机构合作模式剖析及案例分享 (16)三、民间资本参与途径探讨 (17)四、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和完善举措 (18)第六章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19)一、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19)二、经验教训分享交流活动安排 (20)三、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机遇挑战分析 (21)第一章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现状一、产业集群发展概况皖北地区近年来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上,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帮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调研报告
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帮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
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国在扶贫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其中结对合作帮扶也是其中的一项措施。
然而,调查显示,在皖北地区实施结对合作帮扶中仍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帮扶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存在一些帮扶对象没有得到实质帮助的问题。
因为有些扶贫小组没有真正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对于他们给出的帮扶措施并不符合实际需要,导致援助效果不明显。
因此,需要加强对帮扶对象的摸底调查工作,在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更符合实际需要的帮扶服务。
其次,存在帮扶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跟进不到位的问题。
该地区的某些地方政府,单位在帮扶工作前期积极性较高,但是在后期跟进较少,导致部分贫困户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的责任担当,同时加强对帮扶过程中的督导和监管,确保各项帮扶措施得以落实。
第三,困难户对帮扶措施适应性不强,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
当前的扶贫工作过程中,大多是以某些具体的捐赠或帮助为中心。
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帮扶对象不仅需要短期的物质资助,也需要一些长期的产业发展支持。
因此,需要基于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加强帮扶措施的可持续性,这样才能真正为贫困户带来更长远的发展和帮助。
综合来看,“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帮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调研报告并没有对帮扶措施本身做出太多的质疑或者批评,而是在逐步优化,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能更有效的层次措施。
这些措施在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好生活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教育,鼓励更多爱心人士的加入,为脱贫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合作帮扶安徽方案
合作帮扶安徽方案1. 引言安徽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地处长江中游和华东地区之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制定了合作帮扶安徽的方案。
本文将介绍该方案的主要内容。
2. 目标和背景合作帮扶安徽的目标是促进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安徽省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滞后等。
通过合作帮扶,我们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
3. 合作领域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合作:3.1 农业现代化安徽省的农业产能过剩,面临着市场销售困难的问题。
我们将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安徽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来提升附加值。
此外,我们还将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
3.2 产业升级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占比较高。
我们将帮助安徽省实施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我们还将引进外资和高端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促进安徽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3 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我们将加大对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
我们将帮助安徽省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并改善水利系统,加强防洪措施。
3.4 教育和人才培养安徽省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人才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将加强对安徽省的教育支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改善学校和教育设施条件,提高教师培训水平。
此外,我们还将鼓励人才交流和合作,帮助培养安徽省的专业人才。
4. 合作机制为了实施合作帮扶安徽方案,我们将建立以下合作机制:4.1 资金支持我们将向安徽省提供资金支持,包括贷款、补贴、投资等形式。
这些资金将用于农业现代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2 4 [ 基金 项 目] 2 0 1 3 年 宿州 学 院服务 地方 经济 社会 发展 能力 提升 项 目: 以“ 皖北城乡—体 化研究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项 目编号 : s z x y f w d f 2 0 1 3 0 8
第3 0卷
第 1期
邢台学院学报
J 0URNAL OF XI NGT AI UNI VE RS I T Y
VO 1 . 3 0 . No . 1
Ma r .2 01 5
2 0 1 5年 3月 皖 北 地 区城 乡对 接 来自 作 路 径 周 冲
( 宿州学院 ,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 中心 ,安徽宿J I I 2 3 4 0 0 0 )
2 0 1 3 年 宿州 学 院优秀 青年 人才 基金 重 点项 目 : “ 产城 融 合 ”视 角 下皖 北地 区新 型城 镇化 发展 路径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2 0 1 3 X Q R W 0 6 :
2 0 1 4年 安徽 省高 校人 文社 会科 学重 点研 究基 地项 目: 皖 北地 区 “ 城乡对 接 合作 建 设美 好乡 村 ”路径 研究 . 项 目编 号 : S K 2 0 1 4 A I 2 0 [ 作 者简介 ] 周 冲 ( 1 9 8 0 ), 男, 山东高 青人, 硕 士研 究生 , 宿州 学院 讲师, 研 究方 向为 管理 学与 经济 学.
文章编号 :1 6 7 2 . 4 6 5 8 ( 2 0 1 5 ) 0 1 — 0 0 9 6 . 0 2
城 乡对接合作,也即城 乡互动合作发展 ,是指 平湖市新仓镇芦湾村成立了村综合服务社,内 通过资本、劳动力、物质 、信 息等社会经济要素在 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站、便 民服务站、配 城 乡空间的双 向流动而形成的一种空间关联的地域 送连锁超市 、农贸市场、休闲公园。通过打造一体 关系 。 化的服务体系,提升村 民的生活便利程度。服务社 皖 北地 区推 行城 乡对接 合作 工程 的 意义 还设有老年活动室、社 区卫生室、乒乓棋牌 室、篮 ( 一 )有 利 于推进 城镇 化进 程 球场 、图书室、健身活动场等。除 了 建 立村级综合 皖北地 区虽然国土面积约 占安徽省的 1 / 3 ,总 服 务社 ,平 湖 市委 、市 政府还 鼓励 基 层供 销社 积极 人 口约占安徽省的一半,但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以 发挥传统的经营网络优势,拓宽涉农服务领域 ,带 宿州市为例 ,2 0 1 2年宿州市城镇化水平全省倒 数 头组织专业合作社,为农产 品走 向市场搭建桥梁。 第 2 ,仅 为 3 4 . 8 % ,相 当于 2 0 0 0年 左右 的全 国水 新仓镇供销社率先创 办 了 蔬菜 专业合作社、大利果 平。通过城 乡对接合作 ,可 以实现城 乡资源的合理 蔬专业合作社等。通过推广新仓镇供销社的做法 , 分布,促进资源、技术 、人才在城 乡之间的有序配 平湖市先后成立农业合作社 4 3家,并有 5家注册 置,从而促进城 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皖北地 区城镇 了统一商标 。这种专业化水平提 高了农产 品的附加 化进程 值,提升 了 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 ( 二 )金 昌市经验 ( 二) 有利于促进城乡 之间 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皖北地 区作为安徽省欠发达地 区,在经济发展 1 . 推进组织对接 ,筑牢城 乡协作的坚强堡垒 中受到 “ 人、地、钱”等诸多 因素的制约,可 以总 具体 实践 中,在农村成立农村社 区,将城市先 括为 “ 人多缺人、地多缺地 、钱多缺钱”,各类资 进管理理念直接嫁接到农村 ,实行 由村支部书记、 源没有形成有序的配置,致使资源闲置与资源短缺 社工委主任 、村委会主任等开会商议处理的形式。 并存。通过城 乡对接合作,为各种资源提供一个交 强化党支部领导核心、社工委服务村 民、村委会发 易的平台,促使各种资源都 能够找到 自身发挥作用 展经济的作用;在城 市社 区整合组建 “ 大工委 ”, 的切入 点,促进城 乡的协调发展 。 实行 “ 兼职委员制”与辖 区单位 “ 手拉手”共驻共 ( 三 )有 利 于打造 畅通 的物 流运输 体 系 建 ,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技术信息等 皖北地 区作为农业生产 的主产 区,其农作物产 公 共 服务 。 量及农产 品加工量在安徽省均处于前列。农产 品生 2 . 推进资源对接 ,建立城 乡互助的共建体系 针 对工业化 、城 镇化加快推进 和 “ 农村 空心 产 由于缺乏稳定、畅通的输出系统,每年都造成很 大程度的浪费。通过城 乡之间的农超对接、农社对 化、农业兼业化、农 民老龄化 ”现象 日益突 出的实 接、农校对接等城 乡农产 品对接合作形 式,可 以有 际,打破 “ 资源不均衡、工作两张皮”的桎梏 ,以 效地促进农产 品的有序转移,实现农业生产输 出环 体化思路谋篇布局,做到城 乡党建、资金、信 息 节的畅通,从而保 证农业生产组织体系的完整性与 等资源优化组合和一体化配置” 。 有效性。 3 . 推进人才对接,实现城 乡人才的互动共进 二 、 国 内在城 乡对接合 作 方面 的经 验借鉴 积极推进城 乡之 间的人才交流,实施城 乡各层 ( 一 )平湖 市新 仓经验 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积极选派优秀的农村基层
摘
要 :首先 ,阐述了 皖北地 区推 行城 乡对接合 作有 利 于推进城镇 化进程 ;有 利于促进城 乡之 间各类 资源的合 理配
置;有利 于打 造畅通 的物 流运输体 系。其次 ,对 国内在城 乡对接合 作方 面的经验 进行 了归纳总结 。最后 ,从推 动工业 园 区与 乡镇 结对 合作发展 、深化 产业 园区带动 的城 乡对接合作发展 、积极推 动城 乡文化一体化 进程 、促进城 乡对 接合作 的 组织机制建设 等方面提 出了皖北地 区实施城 乡对接合作 的路径 。 关键词:皖北地 区;城 乡对接合作 ;路径 中图分类号:F 1 2 7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