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案(综合版)

合集下载

《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材是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药》,主要讲述了夏琳、林海及其所在的城市这三个居民群体在不同层面的命运紧密相连,诠释了人性本质及其在现代都市中遭受考验的故事。

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此小说的阅读,深刻理解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与虚伪,明确良知与天理的重要性。

2. 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感悟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描写的现实社会的喜悦和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补充的关系。

3. 能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课程环节与设计1. 热身环节:课前调研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公开的问卷或者课前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对于该小说的了解程度,如果了解较少,可以在热身环节里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简单解读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形象。

2. 第一环节:整体感性理解小说第一环节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整理小说的基本情节,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和一些图像化的手段, 如视频和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相关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入感受小说所表达的情感信息以及相关的生命价值观。

3. 第二环节:分析关键情节在分析关键情节环节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小说“药”这个关键情节,为学生解读该场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过程,以此来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虚伪。

此环节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发掘小说中的人性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思想,加深学生们的心理认知。

4. 第三环节:独立思考与讨论在独立思考与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讨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观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思维深度,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

5. 第四环节:总结与回顾本次教学总结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主要情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并对学生们的感性认识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

《药》教案(综合版)

《药》教案(综合版)

《药》教案(综合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药物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用药观念。

1.2 教学内容1. 药物的定义与分类2. 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3. 合理用药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药物的基本概念2. 合理用药的原则与方法3. 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2.2 教学难点1. 药物的相互作用2.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与处理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2. 教学案例及参考资料3. 网络资源与学术期刊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根据课程要求,将本章内容分为4个课时进行讲解。

4.2 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药物的定义与分类2. 第二课时: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3. 第三课时:合理用药的原则与方法(上)4. 第四课时:合理用药的原则与方法(下)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教学相长。

第六章:药物的相互作用6.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影响因素,学会判断和预防药物相互作用的方法。

6.2 教学内容1. 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与类型2. 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3. 判断与预防药物相互作用的方法第七章: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7.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表现及预防措施,提高学生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7.2 教学内容1.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与表现2.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3. 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第八章: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8.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的生理特点和用药注意事项,学会为特殊人群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

药 教案

药   教案

药教案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的概念和作用;2. 理解药的分类和用途;3. 掌握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药?药是指能够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物质。

2. 药的作用:药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预防疾病,如疫苗;- 诊断疾病,如造影剂;- 治疗疾病,如抗生素;- 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如镇静剂、抗抑郁剂等。

3. 药的分类: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作用目标和用途分为中药和西药;- 按照药物来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合成药;- 按照作用的原理分为滋补药、治疗药、辅助药等。

4. 药的剂型:药可以以不同的剂型出现,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颗粒剂、口服液等。

5. 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服药之前需要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用法、剂量和疗程;- 遵循药物的使用方法,按时按量服用;- 注意药物的保存条件和期限;- 在服药期间如遇不良反应或疑问,及时咨询医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药物的了解程度,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药的概念和作用,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药的重要性。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常见的药物和其作用。

4. 讲解药的分类和剂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药的多样性。

5.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药物。

6. 进行课堂练习,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7. 结束语: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四、教学材料:- 药的分类表格;- 药物的案例。

五、板书设计:药教案一、什么是药?药的定义和作用二、药的分类1. 按作用目标和用途2. 按药物来源3. 按作用原理三、药的剂型不同的剂型和应用范围四、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新颖有趣,学生表现积极参与讨论。

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对药物分类和剂型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相关案例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掌握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和方法,注重药物的合理使用;4. 培养学生对健康和药物知识的重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3.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作用;2. 熟悉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 药物的作用机制;2. 药物的副作用。

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药物知识的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 实践操作: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你们生活中常用的药物有哪些?你们知道药物有哪些分类吗?2. 授课讲解(20分钟):介绍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

同时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让学生了解药物使用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和注意事项。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药物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等。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各组的研究成果。

4. 实践操作(30分钟):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模拟药品和相关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用药示范操作,并解答学生疑惑。

5. 观看视频(20分钟):选择相关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

视频内容可以包括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不当使用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

《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药是一种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或改善健康状况的物质。

药物的学习是生活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种类、作用、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关于药物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药物,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2. 知道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

3. 掌握一些常见的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4. 培养学生正确、合理使用药物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吃过药物?吃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内容的引入做好准备。

2. 讲解药物的定义与作用(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等媒体展示药物的定义,并详细解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

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探究不同类别药物的作用(20分钟)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物种类和作用,如抗生素、退烧药、止痛药等。

师生共同探讨这些药物的作用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4. 让学生自行查询常见药物的使用方法(30分钟)学生自行分组或个人查询常见药物的使用方法,包括药物的剂量、用法、服药时间等。

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进行查询。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并向全班分享。

5. 分组分享并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到两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查询到的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评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扩展自己的知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三、设计意图:1.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药物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查询与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行查询和整理药物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药》篇1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时数:三教时备注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三、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药》教案(综合版)

《药》教案(综合版)

《药》教案(综合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帮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小说《药》的情节概述。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和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供相关文献和评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使用在线讨论平台,方便学生交流和提交作业。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共计10个学时,每个学时45分钟。

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作业写作三个部分。

3.2 教学步骤引入小说《药》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

概述小说的情节,介绍主要人物和事件。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文献5.1 教学资源提供小说《药》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在线讨论平台,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

5.2 参考文献鲁迅.《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王瑶.《鲁迅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李健吾.《鲁迅小说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一:小说情节接龙学生分组,每组轮流描述小说《药》中的情节,要求下一组学生需以前一组描述的情节为基础继续叙述。

《药》优秀教案

《药》优秀教案

《药》优秀教案《药》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药》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药》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探究鉴赏《药》;二、教学重点:《药》的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难点:小说明暗两条线索与小说主题的交融;四、计划课时:两课时五、课型:自读课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最关注本文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整体感悟:带着以下一些问题自读文本:1.明暗两条线索如何有机交融的?明确:明线是围绕华小栓的病而展开的“买药——吃药——谈药——药无效”暗线是夏瑜的命运。

其中两线的交织是由华小栓的病牵引的,直接联系的地方是第三节“谈药”和第四节“上坟”。

2.试分析并讨论文中革命者夏瑜、华老栓夫妇、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夏四奶奶、夏三爷等人物形象,他们有些什么共性和个性?请为他们分类。

并分别说明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是采用了哪些手法?明确:悲哀的孤独者夏瑜;愚昧的慈心父母:华老栓夫妇、夏四奶奶;愚昧的茶馆谈客: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冷漠残忍的迫害者: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

动作描写:华老栓夫妇“买药”时掏钱的动作;和刽子手交易的过程……心理描写:华老栓买药的路上和回来的路上(对比分析)……3.小说许多地方都有非常出色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并探讨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第一部分第一段:“乌蓝的天”“青白的光”;明确:清冷、阴森的环境为下文奠定了阴沉的环境氛围。

最后一段:“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暗淡的金字”。

明确:参见注释④,对比,老栓治好小栓的“希望”是光明的,可“希望”对于革命者来说却是前途的“暗淡”。

《药》教案

《药》教案

《药》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药物,学习一些常见的药物名称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能力,了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药物的态度,强调它们的正确使用和合理用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习常见药物的名称和用途,掌握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药物的态度,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药物图片或带来一些药物样品,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平时遇到过哪些药物?你们对药物有什么了解?2. 讲解: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药物,药物的分类和用途。

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药物的名称和作用,如感冒药、止痛药、退烧药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药物相关的小册子或海报,要求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查找更多的药物名称和用途,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4. 总结讨论:让每个小组介绍他们找到的药物,并共同汇总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从这次活动中了解到了什么?有没有发现同一种药物可以用于不同的病症?5. 角色扮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情境,设计一些常见的疾病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对话,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6. 提醒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不要滥用药物或随意更换药物。

同时,强调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也非常重要。

7. 总结反思:向学生进行简要的总结,回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以及对药物使用的思考。

四、板书设计: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名称和用途3. 注意事项:遵医嘱、合理用药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了更多的药物名称和用途,培养了正确使用药物的能力,同时也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药物的态度,强调合理用药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活动形式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更深入的学习理解和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药》教案(5篇可选)

《药》教案(5篇可选)

《药》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药》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一明一暗的双线情节结构,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三、了解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理解作品主题。

二、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二、领悟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乌鸦”的深刻含意。

三、理解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教学方法:一、朗读法。

如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法。

如对小说的主题及“花环”“乌鸦”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研讨,自己只作相应点拨。

教具准备:格调悲哀低沉的相关音乐。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1分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一、导入新课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然而我们想想,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

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

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

二、介绍写作背景《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上。

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光复会”“同盟会”等到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从1906年江西萍乡县和湖南浏阳县一带的矿工、农民起义,一牟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详实的教案,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药鲁迅先生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四学时。

第一学时,解课文大意;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

第一学时,熟读课文,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他的哪几件事;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1、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

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第二学时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药》鲁迅教案

《药》鲁迅教案

《药》鲁迅教案篇一:鲁迅《药》教案《药》教案陕西科技卫生学校姚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目《药》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反思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文章主题。

难点:依据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回顾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引发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药》这一篇文章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熟悉文本,分析结构1、采用分角色、分组、小组自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复述时要求学生注意内容顺序、段落层次、重点部分、情节发展。

3、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对双线结构的教学。

①小说的结构?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这篇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明确: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③这样一个恐怖的馒头被小栓吃了,但是人血从何而来?明确:是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④对照华家,从夏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明确:夏瑜被杀害、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⑤这四部分分别发生在什么地方?明确:刑场、茶馆、茶馆、坟地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东西,通过谁将两家联系在一起?明确:通过康大叔用人血馒头将两家华、夏两家联系在了一起。

⑦华家和夏家在文章结构中是什么关系?明确: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板书设计:(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我们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分类,怎么分?明确:华老栓一家、茶客可以归结为愚昧麻木的群众;夏瑜归为革命者一类;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归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2、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要求:1.必须要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药》教案(综合版)

《药》教案(综合版)

《药》教案(综合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认识历史,珍惜当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分析。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小说《药》情节的把握。

2. 作品文学特点的分析。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四、教学难点1. 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 作品现实意义的挖掘。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分享心得体会。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4. 第四课时:案例分析,深入解读作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药》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文学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小说《药》原文。

2. 参考书目:相关学术论文、评论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资料、图片等。

九、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介绍小说《药》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十、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3. 推荐一本与小说《药》相关的书籍,简要介绍其内容及其值得一读的原因。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重新演绎《药》中的经典场景,加深学生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药》教案之一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之一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之一教案(精选13篇)《药》之一教案篇1教学建议:一、要求学生预习。

了解作品的朝代背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鼓励学生就课文的难点疑点、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提出问题,供教学参考。

二、布置一些改写练习。

A、以情节为主的。

如《夏四奶奶上坟》等B、以人物为主的。

《夏瑜的故事》、《华老栓》、《康大叔其人》等C、以环境为主的。

《坟场剪影》、《茶馆速描》等D、列出作品的情节结构图;各种人物与夏瑜的关系图等三、对作品的主题、主人公以及结尾对乌鸦的描写,鼓励学生有不同于教参的说法。

四、建议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个案加工:学法建议指导:本文学习重点有三:①理解深厚的思想内容②双线结构的安排及用意③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本文,宜先抓住上述重点,然后以此为基础突破一些难点问题,深化认识,加深对本文深厚思想内容的理解。

小说的情节比较好把握。

先了解一下“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至四题,对本文的阅读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根据“思考和练习”三通读全文,同时画出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示意图,注明明、暗线由连接到交织再到融合的细节处,并按情节结构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拟一个小标题。

在理清情节结构的同时,要将每一部分里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画出来。

关于“思考和练习’冲“为什么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一试题,教参的回答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们以为应这样理解:课文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的,故将其安排为明线;夏瑜的英勇献身而带来的“悲哀”正是由于“群众的愚昧”造成的,作暗线处理更能启发读者深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了解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二、阅读全文,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三、把握文章的人物性格教学过程:一、介绍时代背景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思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道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药》优秀教案精选三篇

《药》优秀教案精选三篇

《药》优秀教案《药》优秀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理清情节,初步理解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作品主题。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的能力。

2.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梳理情节,明确明、暗线结构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2.通过列出情节结构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标题入手导入教师用红笔在黑板左侧写“药”我们在“药”的后面加“?”文中的药为何成分?用来医治何病?疗效如何?我们在“药”后面加“!”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震惊!凶残卑劣!愚蠢可悲!我们在“药”上加“”,就充满了讽刺。

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感叹、讽刺来走进《药》中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给10—15分钟读书,可将自己梳理情节的重点记在书旁;可将质疑之点记在书旁,待读后和同学讨论。

2.整理自己梳理情节的思路,小组讨论补充,教师巡视,发现优秀者。

让一优秀者展示修改后的结果。

教师作简要板书,或出示投影片。

重点:明确明线、暗线结构。

三、从双线结构探究主题问: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下注释,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教师或请他生稍作补充。

从明线——华家的悲剧,可见怎样的百姓?(愚昧!)从暗线——夏家的悲剧,可见怎样革命现状?(令人悲哀!)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从明线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为明线,华家为暗线合适吗?请说出依据。

(不合适。

以华家为立场命题,意味尤深。

“药”不仅是医治疾病的药方,更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病态的中国要服什么“药”?写作时为五四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需要。

四、小结回到导入的“?”“!”,“人血馒头”之药医治不了小拴的肺痨,小栓之死死于群众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鲜血制成的人血馒头,夏瑜之死死于群众的愚昧。

鲁迅《药》教案范文

鲁迅《药》教案范文

鲁迅《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
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教案(综合版)药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写作意图2、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把握情节及其整体结构3、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写法4、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体悟作品主题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小说双线结构的安排及用意2、环境描写的作用3、作品的主题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活当中,我们如果有什么病,常常要吃药。

俗话也讲:药到病除。

可见,药确实能够治病救人。

然而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他父亲给他买来的药后,却没能好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药》,看看这“药”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它有什么样的寓意。

二、写作背景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林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后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

三、写作意图参见书P49的“有关资料”说明:当时的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人物、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已。

四、题目“药”是指什么?小说是怎样围绕“药”展开情节的?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明确1、标题“药”指人血馒头。

血是被害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痨病用的。

2、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3、人物:华家:华老栓(父)华大妈(母)华小栓(子)夏家:老女人(母)夏三爷(叔)夏瑜(子)其他:康大叔(刽子手)茶客(民众)五、对华、夏两家来说,都是悲剧。

请复述两家具体的悲剧情节。

要求以课文为序。

明确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

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痨病,从刽子手康大叔那儿买了人血馒头。

当天早上华小栓吃了药,第二天就死了。

这人血来自革命烈士夏瑜。

夏瑜参加了革命,因夏三爷告密被捕,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持革命宣传,最终就义。

两人死后均埋在同一块坟地里。

六、两家的故事就有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明确小说两条线索交织的关键是买人血馒头,馒头上血的献出者和买去治病的服用者发生了关系,这就把素不相识的两家自然地联系起来。

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在四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进行的,两条线索也就是在这些场面中交织的。

在刑场上,由夏瑜被害、老栓买药而将两线连接,是情节的开端;在老栓家,由小栓服下夏瑜的血而将两线交织,这是情节的发展;在茶馆里,由谈药并谈夏瑜而将两线汇集,这是情节的高潮;在坟场上,由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同时为儿子上坟而将两线融合,这是情节的结局。

连接两条线索的物是人血馒头,连接两条线索的人是康大叔。

即通过康大叔卖人血馒头这一中心事物连接两条线索。

七、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明暗两条线揭示了什么主题?明确明线写华家的故事,是主线,通过华老栓的“买药”,华小栓的“吃药”,茶馆里茶客们的“议药”以及华小栓吃药后仍不免一死的结局,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的罪行,揭示了人民群众的愚昧、麻木、落后的社会现实。

暗线写夏家的故事,是次要的线索,通过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们议论夏瑜以及夏四奶奶上坟等情节,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颂了革命者英勇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革命者的悲哀。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八、讨论:这篇小说如果不采用明线和暗线相交织的方法来安排情节,可以不可以?比如,能否只用单线,或两条都用明线?请说出理由来。

明确(1)用单线有两种情况,一是只写华家的遭遇,这虽然也能构成小说,但主题难以深入开掘,恐怕无法超越“反迷信”、“反愚昧”的高度;二是只写夏家的悲剧,并把暗线变为明线,这当然也能构成小说,但主题难以深化或有可能是主题散而不集中。

况且鲁迅写小说的时代,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进行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的需要了。

(2)如果小说都用两条明线展开,那么时空难以处理,情节容易零散而不集中,从而导致头绪紊乱。

(3)这篇小说用明暗线索展开情节,不仅头绪清楚,而且开掘出了深刻的主题。

这个主题的深刻在于,把家庭悲剧跟重大社会问题紧紧联系起来,使人们不仅深刻认识到“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不幸”在哪里,而且激起人们去思索如何“疗救”这个病态的社会。

九、小说以“药”为题目有什么作用?明确(1)揭示主题。

“药”的表层意思是人血馒头不是治痨病之“药”,它是使人早日丧生的迷信之药。

但它的深层意思还在于让人们思索如何去探索济世良方。

题目语带双关,小栓得了痨病服错药而死,“病态”的社会要服什么“药”才有“疗救”的希望呢?民众是愚昧的、痛苦的,革命者是悲哀的、寂寞的,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人们需“上下而求索”。

十、小结《药》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探索主题,应了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

双线结构的安排便于表现作品主题。

十一、作业思考:课后第一大题,明确作品主题。

第二课时一、通过讨论,把握《药》的主题思想。

明确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说明:详见教参P50二、分析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说明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华老栓、康大叔和夏瑜。

1、华老栓(1)华老栓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明确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靠经营小茶馆为生,经济困难,生活艰辛(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满脸赔笑)。

(2)华老栓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明确他愚昧,落后,麻木,善良,忠厚。

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好儿子的病,他为能买到这种“神奇”的药而深感爽快(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而且路也越走越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他又感到幸福(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

他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对革命丝毫不关心,更不理解,他哪里知道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那红的还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的麻木无知。

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质,每天一大早就起身忙碌。

拿钱买药时,他从华大妈的手里接过一包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颤抖地装入衣袋,还郑重其事,非常谨慎地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充分说明他很辛苦,钱也确实来之不易。

(3)作者鲁迅对他采取了什么态度?明确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

(4)鲁迅为什么要刻画华老栓这样一个人物呢?明确鲁迅先生刻画华老栓这样一个愚昧、麻木、落后的人物是有其用意的,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活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因为当时的国民就是这样愚昧,不觉悟,只有刻画出国民的落后、不觉悟,才能启发群众的觉悟,才能唤醒民众起来斗争。

2、夏瑜(1)夏瑜的身份、家庭及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明确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家境贫寒(红眼睛阿义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

他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在狱中仍宣传革命(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他说阿义不觉悟可怜。

(2)作者对夏瑜采取了什么态度?明确作者对夏瑜是既赞扬他的革命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

即他的主张、行动乃至牺牲,也没有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及同情。

他讲的道理,茶馆听众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疯话;他挨牢头毒打,他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他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一般”去看热闹。

甚至他自己的母亲也对他不理解,为他感到羞耻。

他的死是悲凉的、寂寞的,体现了革命者的悲哀。

但他的死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的清明节时,他的坟上平空多了一个“不很精神,倒也整齐”的花环,就说明群众中有他的知音,有人仍在怀念他,革命后继有人。

(3)塑造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明确作者所要描写的人物,没有正面出场,而是通过茶客们的议论来描写的,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3、康大叔(1)康大叔是个什么身份的人物?他的社会地位又是怎样的呢?明确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革命者夏瑜的凶手,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的贪得无厌的流氓刽子手。

(2)康大叔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这些性格又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来的?明确康大叔具有凶狠、残暴、蛮横、贪婪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特征通过他的肖像、动作、语言等等的描写表现出来。

如在茶馆,正当茶客们兴致勃勃地谈论人血馒头时,闯进“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的布衫,敞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地捆在腰间。

”这段肖像描写,刻画出这个刽子手蛮横、凶暴的流氓形象。

在刑场交换人血馒头时的“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句个性化的语言以及他的动作(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人血馒头,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嘴里哼着)的描写,都十分精当地刻画了康大叔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那种凶残、贪婪的流氓刽子手的形象。

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可采用精彩的肖像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三、作业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2、如何理解文中(1)夏瑜坟上“一圈红白的花”(2)关于“鸭”的比喻第三课时一、关于环境描写1、运用环境描写烘托环境气氛,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如第一部分里和第四部分里就有许多出运用了环境描写,是就下列描写进行分析。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气氛,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恐怖,同时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气氛。

(2)“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子。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老栓拿到药后的高兴心情,以及他的愚昧、麻木、落后、不觉悟。

而且通过反衬,使以后小栓的死显得更加凄凉。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卖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明确这段景物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本质,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表现了作品所揭示的主题。

(4)“微风早经停息了;枯枝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