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_APTT_TT_Fg检测及临床应用_张春雨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指导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筛查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及其临床应用: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检查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可以评估血液凝固的速度。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它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等)。
3.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INR是用于评估抗凝治疗(如口服抗凝剂、肝素等)效果的重要指标。
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4. 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其水平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如血栓性疾病、糖尿病、炎症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可以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诊断和监测纤维蛋白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纤溶产物,其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病和纤溶亢进有关。
D-二聚体检测可以用于筛查和诊断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6.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及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指导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筛查等。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 D 二聚体(D-D)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机体内血液凝固功能的情况,对于常见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在肿瘤患者中并不罕见,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细胞产生的凝血活化物质和凝血酶,以及肿瘤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都会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增加。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血凝五项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PT、APTT、TT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外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凝血功能状态。
肿瘤患者因为肿瘤细胞产生的凝血活化物质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当患者的PT、APTT、TT 偏离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或血栓风险。
FIB 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判断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合成和分解平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血凝五项可以作为肿瘤患者手术前的凝血功能评价指标。
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凝五项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为手术方案的选择和血液制品的使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PT、APTT 时间延长的患者往往意味着存在出血倾向,需要在手术中注意凝血指标的监测和补充凝血因子。
血凝五项对肿瘤患者的抗凝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肿瘤患者因为病情的原因常常需要长期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而血液凝血功能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患者的抗凝剂剂量,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又不出现出血的副作用。
对于使用华法林或肝素的肿瘤患者,需要经常监测PT 和APTT 时间,并根据监测结果来调整抗凝剂的用量。
血凝五项也可以在肿瘤患者的化疗过程中,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化疗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的也会对机体的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时间(TT)这五项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机体的凝血功能和止血能力,对于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肿瘤患者常常伴随出现凝血异常。
肿瘤细胞释放出大量的凝血因子,导致机体内凝血过程的增强,血液高凝状态的增加。
一方面,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伴随的血栓形成可能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对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和监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至关重要。
PT和APTT是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外源和内源凝血途径活性的指标。
肿瘤患者PT和APTT 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功能低下,可能与肝功能受损或凝血因子缺乏有关。
PT和APTT的延长也可能表明肿瘤患者出现了消耗性凝血。
FIB是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肿瘤患者常伴随有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凝血激活物质有关。
FIB的检测可以用来评估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和疾病的进展。
PLT是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患者出血和血栓的风险。
肿瘤患者常常伴随有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可能与骨髓抑制或肿瘤本身对血小板的消耗有关。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患者易出血,因此对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进行监测,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治疗措施。
TT是凝血酶时间,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肿瘤患者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系统存在功能障碍,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血物质的高水平或凝血系统中的抗凝血物质的异常有关。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临床应用。
通过对这五项指标的评估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肿瘤患者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并根据异常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指标也可以用来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血凝五项仅仅作为辅助性指标,综合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更有价值。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等五个指标,是常见的肿瘤患者诊断中的重要检查项目。
本文将阐述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一、PT和APTTPT和APTT是评价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
PT主要反映凝血因子Ⅶ、Ⅹ、Ⅴ、Ⅱ、Ⅰ等的活动状态,而APTT则反映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Ⅶ、Ⅵ、Ⅴ、Ⅳ、Ⅱ等的活动状态。
在肿瘤患者中,由于癌症细胞分泌血栓形成和纤溶系统激活的分子,酚红负荷测试(PHPT)可以显示出PT和APTT异常的比例。
PT和APTT延长在一些肿瘤患者身上被广泛发现,其中肝癌和胃癌患者是两种最常见的情况。
因此,PT和APTT是肿瘤患者血凝五项测试中最重要的两项。
二、FIBFIB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测量指标,反映了肝功能的状况,也是体内凝血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在许多肿瘤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通常升高,表明体内存在某些疾病因素,例如肝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抗磷脂综合症和恶性肿瘤等。
慢性疾病肿瘤患者FIB浓度通常升高,而急性疾病肿瘤患者FIB浓度通常下降,如严重出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凝血作用性药物的使用会导致FIB降低。
因此,肿瘤患者FIB的测量重要是治疗及恢复等方面。
三、D-DD-D在血液中表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组合物,是血栓形成标志的重要指标。
在肿瘤患者中,肿瘤细胞分泌的废物和分解产物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使肿瘤患者的D-D水平升高。
因此,肿瘤患者D-D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在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D-D值均显著升高,可以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四、PLTPLT是血小板的测量指标,是评价血液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肿瘤患者往往存在血小板减少的状况,这可能是由于某些治疗方法引起的。
对于化疗及手术等治疗过程中,因溶菌效应,凋亡和缺氧而导致的血小板下降常常是常见的现象。
临床检验实验报告 PT & APTT & Fg 测定
PT & APTT & Fg 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方法。
2、掌握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的方法。
3、掌握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的凝血酶法【实验原理】1、PT是在体外满足外源性凝血全部条件后的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测定从加入Ca2+到血浆开始凝固所需时间,即为PT。
2、APTT是在体外满足内源性凝血全部条件后的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在37℃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剂)激活因子Ⅻ,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再加入适量的Ca2+即可满足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
测定从加入Ca2+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APTT。
3、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作用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因而血浆在加入凝血酶后逐渐凝固。
凝固时间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呈负相关。
【实验材料】水浴箱、试管、试管架、吸样抢、吸头、离心机、秒表、109mmol/L的枸橼酸钠、新鲜全血、血凝仪、25mmol/L氯化钙凝血活酶试剂、25mmol/L氯化钙溶液、PT试剂、KPTT试剂、凝血酶、巴比妥血浆稀释液等。
【实验步骤】1、PT测定:(一)试管法:①分离乏血小板血浆②平衡温度③温浴④测定待测血浆的PT(二)血凝仪法:按“PT”键→在放有磁珠的2号杯里加预温的0.1ml待测血浆→小杯放入右边孔内→按“TEST”键→仪器自动激活30秒钟(倒计时)→仪器鸣叫后加入预热的PT试剂0.2ml →仪器自动检测并显示结果2、APTT测定:(一)试管法:①分离乏血小板血浆②平衡温度③温浴氯化钙溶液④测定待测血浆的APTT(二)血凝仪法:按“KPTT”键→在放有磁珠的3号杯里加预温的0.1ml待测血浆和0.1ml KPTT试剂→小杯放入中间孔内→按“TEST”键→仪器自动激活3分钟(倒计时)→仪器鸣叫后加入预热的cacl2 0.1ml→仪器自动检测并显示结果3、Fg测定:血凝仪法:按“Fg”键→在放有磁珠的1号杯里加预温的1:10待测血浆0.2ml→小杯放入左边孔内→按“TEST”键→仪器自动激活2分钟(倒计时)→仪器鸣叫后加入预热的复溶凝血酶0.1ml→仪器自动检测并显示结果【实验结果】××医院报告单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22 科室:消化内科标本号:12345临床诊断:肝硬化送检标本:静脉血送检目的:PT、APTT、Fg送检医生:李四送检时间:2012年10月17日结果:PT(试管法)13s (血凝仪法)12.8sAPTT(试管法)34s (血凝仪法)32.8sFg(血凝仪法)3.35s检验医师:王二检验时间:2012年10月17日【讨论】1、注意事项:①采血用塑料注射器,贮血用塑料试管或硅化玻璃试管。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 D 二聚体测定(DD)这五个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而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血凝五项的临床应用十分重要。
一、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中的意义肿瘤患者往往伴随着血液凝血功能的改变,而血凝五项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进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都较高,因此及时监测和调整凝血功能十分必要。
二、血凝五项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1. 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功能状态。
在肿瘤患者中,PT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活性和出血风险。
PT延长可能提示肝功能不全或者凝血因子缺乏,而PT缩短则可能与肝肿瘤、败血症等疾病相关。
3. TT凝血酶时间(TT)是评估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终末反应。
在肿瘤患者中,TT可以反映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纤维蛋白原转化情况,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延长的TT可能提示患者合并纤维蛋白原缺乏或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5. DDD 二聚体测定(DD)是评估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的指标,可以反映凝血系统的纤溶状态。
在肿瘤患者中,DD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纤溶状态,是判断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DD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或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三、血凝五项在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作用除了在肿瘤诊断过程中的应用外,血凝五项还可以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肿瘤治疗中,例如手术、化疗、放疗等过程中,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往往发生变化,需要及时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血凝五项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治疗过程中的抗凝和止血措施,降低手术和治疗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肿瘤患者中,由于肿瘤本身的特点和治疗过程中的影响,往往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变化,如血栓形成、DIC等并发症。
APTT、Fg、PT、TT检验在孕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36APTT、Fg、PT、TT检验在孕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曾洲榆▲,胡力,官燕飞,倪文鹏,柯家龙(中山市博爱医院检验科,广东中山 528403)【摘要】目的 探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凝血酶时间(TT)检验在孕产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600例接受产前检查的孕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200例进行体检的健康育龄期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APTT、Fg、PT、TT指标检测,对比两组APTT、Fg、PT、TT指标。
结果 两组TT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TT与PT指标分别为(28.61±2.69)、(10.08±0.42)s,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3.92±2.38)、(13.03±0.31)s,Fg水平(4.52±0.91)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1±0.39)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孕产妇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可以帮助医师判断其身体状况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且有助于预防其产后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孕产妇;凝血四项;检验;应用价值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APTT, Fg, PT, TT test in pregnant and lying-in womenZeng Zhouyu, Hu Li, Guan Yanfei, Ni Wenpeng, Ke Jialong(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Zhongshan Boai Hospital, Zhongshan 528403,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fi brinogen (FG),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thrombin time (TT) test in pregnant and parturient women. Methods600 cases of pregnant and puerpera who underwent prenat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200 cases of healthy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PTT, FG, PT, TT indexes were detected in the two groups, and APTT, FG, PT, TT index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in TT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PTT and P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28.61±2.69) s and (10.08±0.42) 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 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33.92±2.38) and (13.03±0.31) s. Fg level (4.52±0.91) g/L was signifi 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61±0.39) g/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four blood coagulation tests for pregnant and parturients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doctors to judge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s, and help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ostpartum complications, which has a high clinical promotion value.【Key words】Maternal; Coagulation four; Inspection; Application value妊娠是女性的特殊生理过程,在此过程,女性体内会产生大量的雌激素、泌乳素、孕酮,凝血、抗凝等功能也会发生较为明显变化,例如凝血因子、凝血酶的增加,抗凝、纤溶功能下降等,血液呈现高凝状态[1-2]。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等指标的检测。
在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血凝五项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PT、APTT和INRPT和APTT是凝血功能检测中常见的指标,它们反映了血浆内外凝血系统的活动状态。
INR则是根据PT值计算出来的一个国际标准化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
在肿瘤患者中,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意味着凝血功能的异常,容易导致出血或血栓的风险增加。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PT、APTT和INR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特别是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中,肝脏功能受损或癌症本身就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因此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二、FIBFIB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是凝血功能检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肿瘤患者中,FIB 的测定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FIB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浆凝血活性,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特别是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化疗过程中,FIB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化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D-DD-D是纤溶产物D-二聚体的缩写,是纤溶系统活化的标志物。
在肿瘤患者中,D-D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纤溶状态,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D-D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和纤溶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
它们是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血凝五项能够反映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对于判断凝血功能异常的类型、程度及原因起着重要作用。
在肿瘤患者中,肿瘤细胞产生的凝血因子活化物质以及组织因子的释放能够引发全身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常见于肝癌、胃癌、肺癌等几种常见肿瘤。
血凝五项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血凝五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通过测定PT、APTT和INR可以判断患者的凝血时间,并筛查有无凝血功能异常。
PT、APTT和INR的增加,提示凝血时间延长,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降低,可以反映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释放异常,从而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血凝五项可以用于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
凝血因子的异常活性与出血风险相关,通过测定PT、APTT和INR等凝血功能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表明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存在患者出血的风险。
血凝五项还可以用于监测肿瘤患者治疗的效果。
凝血功能异常的纠正是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定期监测血凝五项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非常重要。
它们能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还可以用于监测患者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合理选择血凝五项进行检测,并结合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凝血系统在人体内起着维持血液凝固平衡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凝血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病理状态的出现,因此对凝血功能进行特殊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主要介绍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常规凝血检测项目,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
它们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可以对出血与血栓病变进行早期筛查。
PT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活性,APTT则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和Ⅱ的活性。
这两个项目的指标异常可能提示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帮助医生确定出血或血栓的病因。
此外,PT和APTT还被用于抗凝治疗监测,例如肝素治疗过程中的调整。
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FIB是评价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合成和降解状态的指标,它反映了凝血系统的整体功能。
FIB测定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对出血和血栓疾病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肝功能异常以及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估等。
通过FIB测定结果,我们可以了解纤维蛋白原合成和储存状态,帮助医生判断凝血系统的整体活性。
三、凝血酶原活力测定凝血酶原活力测定主要用于评估凝血酶原因子的功能,一般检测凝血酶原因子Ⅱ(前凝血酶原)、Ⅴ、Ⅹ以及与之相关的辅助因子等。
凝血酶原活力测定广泛应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
一些患者在手术或其他情况下会出现凝血活性异常,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活力可以评估其血凝状态,指导抗凝治疗的进行。
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FDP是体内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形成的产物,通过测定FDP水平可以评估纤维蛋白的降解状态。
FDP测定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情的诊断与监测。
正常情况下,FDP 的水平较低,而在血栓形成或出血性疾病时,FDP水平会升高。
因此,通过测定FDP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状态。
五、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之一,其水平升高通常与凝血活性增强有关。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常规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预测出血和血栓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种常用的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体内外凝血通路的功能。
PT是测量从血浆中提取的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其结果可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态。
PT 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活性下降,可用于检测和监测这些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并诊断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治疗的反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一项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况。
APTT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存在抗凝因子的影响,可用于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DIC)以及肝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PLT)是衡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也是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参数之一、血小板是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的细胞成分,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PLT的测定有助于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对于评估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中华法林(warfarin)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为0.9-1.1,如果INR超过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过强;反之,如果INR低于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不足,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1.评估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延长情况,可以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提供参考。
PT、APTT、Fg测定的标准化操作
PT、APTT、Fg测定的标准化操作摘要:对ICSH、ICTH或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委员会(NCCLS)等国际以文件形式公布的有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三项实验的标准化及其重要性作了简单叙述。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标准化由于血栓与止血实验的特殊性,因此迄今仅有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等三项实验有了标准化的试剂(如PT)、标准品(如Fg)、质控品和统一的报告形式等;其他,如血小板功能、抗凝因子和纤溶成分等检测尚缺乏成熟的标准化方案。
本文仅就经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或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标准委员会(NCCLS)等国际组织以文件形式公布的有关PT、APTT和Fg三项实验的标准化问题作一简介。
一、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所谓血栓与止血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是指采用统计学原理,运用规范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对血栓与止血实验的技术、操作、仪器、试剂和标本等项的质量水平,进行合理的管理、检测和评价,以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来堵绝误差,提高实验的精密度、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1、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是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和条件。
实验结果若为假阳性就会造成误诊、误治;若为假阴性就会造成漏诊、漏治;实验结果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影响医师对病情和疗效的判断。
2、提高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效率和价值: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形式就是进行各种实验。
实验可靠性好,就能揭示血栓与止血的客观规律,甚至可带来重大理论突破及(或)社会、经济效益;若实验可靠性差或有错误,则会造成假象或错误理论。
糖尿病PT、APTT、FIB、TT检测的临床意义
心、 肾及其他疾 病的健康 者 , 采集标 前 1 周未 服用任何 药物。 病 例排 除条件 : ①1周 内进行血 液透析 或腹膜 透析 、 输过 血
或血制 品者 ; 1 内服用过影响凝血 机制的药物如 维生素 ② 周 K 肝素 、 、 阿斯匹林等者 。 12 仪 器与试 剂 . 仪器为 A L70 C 0 0血凝分析仪 , 自动血 全
2型 D M组 的 、 P IFB r' A r’ I 、 I 、 r 与正常组 比较 , 有显著性差异( 0 0 , 0 0 ) P< .5 P< . 1 。结论 动态观 察糖尿疾病的病情 变化 、 预后估计及治疗均具有重要 的临床 价值 。
凝血 因子的检测对
【 关键词 】 糖尿 病 凝血 四项
性, 同时也受 I、 V、 Ⅱ、 X的影响 。1 监 测弥漫性血管凝血 T r ( I ) 肝素治疗 、 DC 、 纤维蛋 白原数量 和质量异常 , 溶活性增 纤 强。FB是评价糖尿病 , I 、 脏疾病 、 症及 肿瘤 的有效 I DC 肝 炎 指标。 ] 【
表 1 果表 明 D 组 与正 常对 照组 相 比 P 、P rT 结 M TAT 、r
现代 医院 2 0 0 9年 2月第 9卷第 2期
专 业 技 术 篇
Moe H sil e 09V l o d m opt b20 o 9N aF 2
糖 尿 病 P 、 P T FB T T A T 、 I 、T检 测 的 临床 意 义
张杨 华 郑定容 周 伟
CLNI I CAL SI GNI IANCE O F P AP _ , I T C ON F R DI FC T, 1r FB DE E TI O ABE S P I NT TE AT E S
注: 与正常组比较,’ 00 ,P( .1 P< .5 00 ’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项目检查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功能的项目,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凝血系统是维持人体内血液凝固和止血的重要系统,其中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多个组分。
凝血项目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凝血项目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和INR是评估外因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和调整剂量。
PT和INR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I、V、VII、X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因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功能的指标,常用于监测低分子肝素、肝素和抗凝酶等抗凝药物的疗效。
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VIII、IX、XI、XII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速度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纤维蛋白稳定性的异常。
TT延长可能是由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用于评估血栓溶解过程的活性和血栓形成的程度。
D-二聚体水平升高常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炎症状态。
5.血小板计数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
APTT-A是通过测量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后的凝血活性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
6.非特异性凝血指标(PTA、APTA、FIB):PTA(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A(部分凝血活酶活性)是描述凝血系统功能状态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可以反映纤维蛋白生成的能力。
1.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凝血项目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
PT、APTT、TT、Fg检测及临床应用
PT、APTT、TT、Fg检测及临床应用作者:张春雨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g)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1:9枸橼酸钠抗凝的静脉血,充分离心后通过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TT、Fg。
结果经检测发现PT、APTT、TT、Fg能反映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疾病。
结论 PT、APTT、TT、Fg检测可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治疗和药物监测。
【关键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临床应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检测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最常用的筛查方法,不仅是术前患者必须做的常规检测项目,也用于指导人工瓣膜和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应用抗凝剂的使用剂量及凝血系统疾病(如甲、乙型血友病等)的诊断指标。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3年1~6月住院患者凝血四项测定标本共计4865份,其中PT 异常的标本36份,检出率0.74%;APTT异常的标本28份,检出率0.58%;TT异常的标本8份,检出率0.16%;Fg异常标本19份检出率0.39%。
1. 2 仪器与试剂仪器: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社生产的Sysmex CA--500型全自动血凝仪试剂: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血凝试剂。
1. 3 方法使用1:9枸橼酸钠抗凝试管,采取静脉血1.8 ml (对于标本量不足和溶血、脂血的标本需要重新采集,以免影响结果),充分离心后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
PT、APTT标本原则上是要即采即送,从采血到实验完成一般不超过4 h,室温摆放过久,会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结果延长[1]。
2 检测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2. 1 PT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2. 1. 1 原理在待检测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激活因子Ⅹ成为Ⅹa,后者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凝血酶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凝血六项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它包括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
下面将逐个解析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凝血酶形成的时间,它反映了凝血系统中的外部凝血途径(经血管损伤及组织因子将凝血过程启动)。
其检测对肝脏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凝血因子减少或功能障碍可以导致PT延长。
此外,PT还用于监测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治疗的患者,确保抗凝效果在治疗范围之内。
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根据PT计算得出的一个标准化数值。
INR的主要临床应用为华法林(一种抗凝药物)治疗监测。
不同实验室之间PT结果的差异较大,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INR被引入使用,以保证不同试剂盒和实验室间的比较性。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内部凝血途径的功能(包括活化因子以及凝血酶形成)。
APTT的检测广泛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抗凝药物使用或是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相关。
4.纤维蛋白原(FIB):FIB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其检测可以反映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能力。
FIB检测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纤维蛋白生成情况,对肝功能衰竭或凝血因子疾病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凝血酶时间(TT):TT是血液凝固起始到形成凝血块的时间,检验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
TT的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抗凝药物的使用有关。
因此,TT的检测对于临床判断凝血功能状态以及评估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6.血小板计数(PLT):PLT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在血管损伤时迅速聚集起来形成凝血栓,保护破损血管。
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低血小板计数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易出血。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肿瘤是指机体内部或表面组织的一种异常生长性疾病,它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和血液凝血功能的异常。
在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血液凝血功能的监测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而血凝五项是常见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测项目之一,它在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血凝五项的临床应用概述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等五项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患者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助于评估血栓形成风险、监测抗凝治疗效果、指导手术用药方案、评估和预防出血风险等。
在肿瘤患者中,血液凝血功能往往发生异常,包括血栓形成倾向和出血倾向。
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接下来将分别从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两个方面阐述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二、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的临床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通过监测和评估患者的PT、APTT和FIB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如果这些指标明显偏高,就说明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倾向,需要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治疗。
而对于已经发生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及时的评估和监测血凝五项,有助于指导抗凝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有效地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监测和评估血凝五项指标,可以有效地评估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
与血栓形成风险相反,肿瘤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样值得关注。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手术治疗中,患者常常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这些治疗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而血凝五项中的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状态、纤维蛋白溶解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从而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F o r p e r s o n a l u s e o n l y i n s t u d y a n d r e s e a r c h;n o t f o r c o m m e r c i a l u s e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体外肝素对血浆PT、APTT影响因素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体外肝素对血浆PT、APTT影响因素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翟春玺;张风菊【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年(卷),期】2004(011)003【摘要】目的:探讨体外不同浓度肝素及不同浓度硫酸鱼精蛋白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了解该实验对PT、APTT真实结果及正确分析和判断。
方法:采用0.1U/mL~2.0U/mL肝索,1.0μg /mL~20μg/mL硫酸鱼精蛋白,测定240份随机标本分成的各组血浆标本的PT、APTT及加入上述试剂后的PT、APTT时间。
结果:肝素活性在2.0U/mL 以下时对PT无明显影响,硫酸鱼精蛋白在10μg/mL以下时对PT、APTT亦无明显影响。
肝素在0.2U/mL时时APTT影响非常明显,两者呈相关(r=0.98,P<0.05)。
讨论:临床上可采用回归方程△APTT—1.22+30.41A(A为肝素活性U/mL)回归方法验证,也可以用加硫酸鱼精蛋白中和后复测APTT的方法来纠正肝素时APTT的影响,对DIC的动态监测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272-273)【作者】翟春玺;张风菊【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临清252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3.2【相关文献】1.APTT法监测体外循环中血浆肝素含量及临床应用 [J], 张明金2.体外肝素对PT和APTT的影响及硫酸鱼精蛋白纠正效果观察 [J], 姚红3.体外肝素对血浆PT、APTT影响因素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J], 翟春玺;张风菊4.不同APTT试剂检测凝血因子血浆及肝素的敏感度分析 [J], 唐代明5.心肺功能衰竭患儿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期间抗因子Xa和APTT与肝素用量的相关性 [J], 顾萍;张帆;王静;潘秋辉;傅启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实验室检 ①查血白细胞>10×109/L 11例; 血沉增高24例, 值介于35~155 mm/h。
②甲状腺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TSH):T 3、T 4增高, TSH 降低者13例; T 3、T 4正常 , TSH 降低者1例;甲功正常者2例; T 3、T 4降低, TSH 增高者8例。
③甲状腺摄碘率:22例下降, T 3、T 4升高与131I 摄取率降低呈双向分离现象15例, 所有患者同时做甲状腺核素扫描,其中23例不显影或显影不清, 1例孤立冷结节。
④甲状腺穿刺:6例做甲状腺针吸活检可见特征性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样改变。
1. 3 治疗方法 患者均行卧床休息, 多饮水。
8例轻症患者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消炎痛25 mg, 3次/d, 疗程约2~4周。
16例患者全身症状重, 伴有高热, 甲状腺肿大伴疼痛显著, 给予强的松20~40 mg/d 治疗[1], 待症状完全缓解(体温正常, 疼痛消失, 甲状腺肿大明显减小, 血沉恢复正常)并持续1~2周后可逐渐减量, 每1~2周减5 mg, 根据症状、体征、血沉的变化缓慢减量, 直到5 mg/d, 维持4~6周, 总疗程不少于6~8周。
甲亢期甲亢症状明显者予以普萘洛尔口服, 症状减轻可停药;甲减期给L-T4 片50~150 μg/d 或干甲状腺片20~60 mg/d 甲功恢复即可, 短期小量用药, 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需长期服药。
2 结果19例4~8周治愈, 3例12周治愈, 2例16周治愈。
随诊1年有1例复发, 再次给予强的松规律治疗仍有效。
3 讨论SAT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 发病率占甲状腺疾病的0.5%~6.2%, 发病年龄以40~50岁为主, 男女比例为1:3.11。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反应和遗传因素等有关系。
发病前患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 常在夏秋季发病。
典型本病整个病程可分为早期伴甲状腺毒症期、甲减期以及恢复期三期[2]。
当患者处于不同病期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极易引起误诊。
所以, 确立诊断应重视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 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排除其他甲状腺疾病。
医院提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标准[3]为(符合下述四条即可诊断):①甲状腺肿大、疼痛、质硬、触痛, 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体征(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颈部淋巴结肿大等);②血沉加快;③甲状腺摄131I 率受抑制;④一过性甲状腺毒症;⑤甲状腺抗体:TgAb 或TPOAb 阴性或低滴度;⑥甲状腺细针穿刺或活检有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改变。
本病应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疾病鉴别:①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局部或邻近组织红、肿、热、痛;全身显著炎症反应;临近或远处感染灶;白细胞显著升高, 核左移;甲状腺功能和摄碘率正常;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②桥本氏甲状腺炎:少数患者甲状腺疼痛或触痛, 但多不剧烈, 活动期血沉可轻度异常, 并可出现短暂甲状腺毒症及摄碘率降低;但无全身症状, 不发热, 病程较长。
TgAb、TPOAb 阳性;③甲状腺癌:当亚甲炎表现为冷结节时应和甲状腺癌鉴别, 但亚甲炎血沉快, 可自行缓解,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④结节性甲状腺肿出血:突然出血, 可伴甲状腺疼痛;出血部位伴波动;无全身症状;血沉升高不明显;甲状腺超声可确诊;⑤无痛性甲状腺炎:轻中度甲状腺肿, 部分患者无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及131I 摄取率衍变经过类似;无全身症状;无甲状腺疼痛;血沉升高不显著;必要时甲状腺穿刺细胞学检查。
本病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 一般预后良好, 通常经过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均可以治愈。
糖皮质激素过快减量、过早停药易复发。
放射性碘摄取率持续降低, 提示炎症反应继续, 应延长使用糖皮质激素。
复发率2%~4%, 停药或减量过程中复发者, 仍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很少数患者会发生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10%~15%)。
故对于亚甲炎患者应定期随访, 复查甲状腺功能, 若发现患者发生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应长期以甲状腺激素替代。
综上所述, 通过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本病诊断比较容易, 对本病的治疗要根据其临床症状, 重症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可缓解, 症状轻者可不予处理或应用非甾体抗炎药。
参考文献[1] 陆召麟. 宁光内分泌内科学研究生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5.[2] 葛均波, 徐永建. 内科学.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96.[3]宁光.内分泌学高级教程.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20.[收稿日期:2014-11-26]作者单位:114031 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医院检验科PT、APTT、TT、Fg 检测及临床应用张春雨【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g)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方法 采用1:9枸橼酸钠抗凝的静脉血, 充分离心后通过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TT、Fg。
结果 经检测发现PT、APTT、TT、Fg 能反映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疾病。
结论 PT、APTT、TT、Fg 检测可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治疗和药物监测。
【关键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临床应用DOI :10.14163/ki.11-5547/r.2015.07.07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检测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最常用的筛查方法, 不仅是术前患者必须做的常规检测项目, 也用于指导人工瓣膜和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应用抗凝剂的使用剂量及凝血系统疾病(如甲、乙型血友病等)的诊断指标。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6月住院患者凝血四项测定标本共计4865份, 其中PT异常的标本36份, 检出率0.74%;APTT异常的标本28份, 检出率0.58%;TT异常的标本8份, 检出率0.16%;Fg异常标本19份检出率0.39%。
1. 2 仪器与试剂 仪器: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社生产的Sysmex CA--500型全自动血凝仪试剂: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血凝试剂。
1. 3 方法 使用1:9枸橼酸钠抗凝试管, 采取静脉血1.8 ml (对于标本量不足和溶血、脂血的标本需要重新采集, 以免影响结果), 充分离心后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
PT、APTT标本原则上是要即采即送, 从采血到实验完成一般不超过4 h, 室温摆放过久, 会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结果延长[1]。
2 检测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2. 1 PT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2. 1. 1 原理 在待检测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 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激活因子Ⅹ成为Ⅹa, 后者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凝血酶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 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
该试验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疾病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也可用于口服抗凝剂的治疗监控。
2. 1. 2 参考值 PT:成人延长11~15 s; 新生儿延长2~3 s;早产儿延长3~5 s。
2. 1. 3 临床意义2. 1.3. 1 PT结果↑ PT大于正常对照3 s就定为延长。
多见于: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缺乏及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Fg 0.5 g/L)。
②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 例如DIC(PT是DIC实验室筛查诊断标准之一)、肝病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 K缺乏等。
2. 1.3. 2 PT结果↓ 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其他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2. 1.3. 3 用于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药的监测 以维持PT值在参考值的2倍左右即25~30 s 将INR为2~3时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时的适应范围。
当INR>4.5时, 如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仍正常, 则提示抗凝过度, 应减低或停药。
当INR< 4.5时, 同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低时, 则可能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肝病等所致, 也应减低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口服抗凝剂达到有效期时的INR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5~2.5, 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脏瓣膜置换、复发性系统性栓塞症为3.0~4.5。
2. 2 APTT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2. 2. 1 原理 将待测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溶液, 在Ca2+参与下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 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时间。
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见的筛选试验, 同时可用作肝素治疗监控。
2. 2. 2 APTT的参考值 25.0~35.0 s(通常<35.0 s)。
2. 2. 3 APTT的临床意义 ①APTT↑:大于正常对照10 s 即定为延长。
APTT延长可见于乙型血友病、FⅪ和FⅫ缺乏症, 血中抗凝因子抑制物、狼疮抗凝物、华法林或肝素水平增高以及其他疾病(如肝病)等。
在中轻度FⅧ、FⅨ、FⅪ缺乏时, APTT可正常。
现在临床用作监测肝素抗凝的重要指标, 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 APTT在正常的1.5~3.0倍为宜。
②APTT↓:高凝状态, 血栓性疾病, 例如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2. 3 Fg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2. 3. 1 原理 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
2. 3. 2 参考值 Fg:成人:2~4 g/L, 新生儿:1.25~3 g/L。
2. 3. 3 Fg的临床意义 ①增高: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出血术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和应急状态等。
②降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2. 4 TT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①原理:将待测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 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②参考值:16~18 s;③TT的临床意义:大于正常对照3 s定为延长, 见于低(无)纤维蛋白血症、血中有肝素存在。
3 讨论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g)、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因素也很多。
文献要求PT和APTT在22~24℃只能保存2 h, 所以对于标本要做到即采、即送、即测定[2], 将误差缩至最小范围。
另外, 标本是否凝固标本量过多或过少对于测定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在输液侧采集标本, 以免标本过度稀释, 导致结果延长, 造成对疾病的错误分析。
所以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在采集、接收标本时首先要判断标本是否合格, 不合格的标本一律要求重新采集;已经合格的标本要及时分析, 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测, 异常结果经重复测定准确无误后尽快通知临床, 为临床提供可靠、准确的检验依据, 控制采血量, 避免随机误差及系统误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