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二叉树应用

合集下载

树和二叉树 PPT课件

树和二叉树 PPT课件

C
E
D
F
C
D
C

D
F
E F 二叉链表
E
二叉树
三叉链表
三叉链表的静态结构
root data parent lchild rchild 0 1 2 3 4 5 A B C D E F -1 0 1 1 3 3 1 2 -1 4 -1 -1 -1 3 -1 5 -1 -1
A
B C E D F
0
1 3 7 8 9 4 5
2 6
4. 二叉树的存储结构
顺序表示
1
2 4 5 6 3 7 7 4 8 2 5 9 1 3 6 10 9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10
完全二叉树 的顺序表示
1 2 3 4 0 5 6 7 8 0 0 0 0 910
一般二叉树 的顺序表示
链表表示
第六章 树和二叉树




1. 2. 3. 4. 5. 6.
树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二叉树 遍历二叉树与线索二叉树 树与森林 赫夫曼树 及其应用 二叉树的计数
6.1 树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树的定义
树是由 n (n 0) 个结点组成的有限集合。如果 n = 0, 称为空树;如果 n > 0,则 有且仅有一个特定的称之为根(Root)的结点,它只有直 接后继,但没有直接前驱; 当n > 1,除根以外的其它结点划分为 m (m >0) 个互不 相交的有限集 T1, T2 ,…, Tm,其中每个集合Ti本身又是一 棵树,并且称为根的子树(SubTree)。
特点
每个结点至多只有两棵非空子树(二叉树中 不存在度大于2的结点)
2.五种形态

5(选讲)树和二叉树解析

5(选讲)树和二叉树解析

树。所以树的定义是递归的 。
2018/10/13 8
2.树的基本术语
树的结点包含一个数据元素及若干指向其子树的分支。
1. 树的结点:包含一个DE和指向其子树的所有分支; 2. 结点的度:一个结点拥有的子树个数,度为零的结点称为叶结点; 3. 树的度:树中所有结点的度的最大值 Max(D(I)) 含义:树中最大分支数为树的度; 4. 结点的层次及树的深度:根为第一层,根的孩子为第二层,若某结 点为第k层,则其孩子为k+1层. 树中结点的最大层次称为树的深度或高度 5.森林:是m(m>=0)棵互不相的树的集合 森林与树概念相近,相互很容易转换. 6 .有序树、无序树 如果树中每棵子树从左向右的排列拥有一定的 顺序,不得互换,则称为有序树,否则称为无序树。
广度优先(按层次)遍历定义为:先访问第一层结点(即树根结点), 再从左至右访问第二层结点,依次按层访问 ……,直到树中结点全部被 访问为止。对图6-6 (a)中的树进行按层次遍历得到树的广度优先遍历序 列为:ABCDEFG。 说明: ① 前序遍历一棵树恰好等价于前序遍历该树所对应的二叉树。(6.2 节将介绍二叉树) ② 后序遍历树恰好等价于中序遍历该树所对应的二叉树。
2018/10/13 13
树的先序遍历算法描述如下: void Preorder(Btree *root) { if (root!=NULL) {printf(“%c\n”,root->data); //访问根结点 //先根遍历k叉树
for(i=0;i<k;i++)
preorder(root->t[i]); //递归前序遍历每一个子结点 }
祖父 家族关系表示: R={<祖父,伯父>,<祖父,父亲>,<祖父,叔父>, <伯父,堂兄>,<伯父,堂姐>,<父亲,本人>, <叔父,堂弟>,<堂兄,侄儿>}

斐波那契数列二叉树

斐波那契数列二叉树

斐波那契数列二叉树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数列,它的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项是1、1、2、3、5、8、13、21、34、55、89、144……这个数列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个应用就是构建斐波那契数列二叉树。

斐波那契数列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的每个节点都对应着斐波那契数列中的一个数。

具体来说,根节点对应着第n项斐波那契数,左子树对应着第n-1项斐波那契数,右子树对应着第n-2项斐波那契数。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斐波那契数列来构建一棵二叉树。

斐波那契数列二叉树的构建过程非常简单,我们可以使用递归的方式来实现。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函数fibonacciTree(n),它的返回值是一棵斐波那契数列二叉树,其中n表示根节点对应的斐波那契数列的下标。

函数的实现如下:```class TreeNode:def __init__(self, val=0, left=None, right=None):self.val = valself.left = leftself.right = rightdef fibonacciTree(n):if n == 0:return TreeNode(0)elif n == 1:return TreeNode(1)else:left = fibonacciTree(n-1)right = fibonacciTree(n-2)return TreeNode(left.val + right.val, left, right)```在这个函数中,我们首先判断n的值,如果n为0或1,则直接返回一个只有根节点的二叉树。

否则,我们递归地构建左子树和右子树,然后将它们的值相加作为根节点的值,最后返回一棵完整的二叉树。

使用上面的代码,我们可以构建出斐波那契数列二叉树的任意一棵子树。

例如,如果我们想构建第5项斐波那契数列对应的子树,可以调用fibonacciTree(5)函数,得到如下的二叉树:```5/ \3 2/ \ / \2 1 1 1```这棵二叉树的根节点对应着第5项斐波那契数,左子树对应着第4项斐波那契数,右子树对应着第3项斐波那契数。

计算机科学第5章 数据结构与算法

计算机科学第5章 数据结构与算法
开始 开始 开始 处理步骤1 处理步骤1 处理步骤1
处理步骤2
符合条件
分支条件 不符合条件 符合条件 进入循环
循环条件 不符合条件 循环结束

分支1
分支2
循环体
处理步骤N
处理步骤N
处理步骤N
结束
(a)顺序结构
结束
(b)分支结构
结束
(c)循环结构
图 5-3 算法基本结构示意图
5.1 数据结构概述
5.1.2 算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时间和空间因素可以进行相应转换,具体选择时可根
据实际需要和成本因素确定选择什么策略。 另外,需要提醒一点,不是时间复杂度高,算法的数学复杂程序就高。
使用更高级的数学方法,能够以更少的时间和空间代价获取处理结果。
这时,用于算法执行的时间虽然少了,但是用于算法设计的时间会大大 增加。如果设计出的程序有足够多的使用率,代价总体上是值得的。
5.1 数据结构概述
5.1.2 算法
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大体需要如下的步骤。 (1)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即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带有一般性的数学 问题。这一步要引入一些数学概念,精确地阐述数学问题,弄清问题的 已知条件、所要求的结果、以及在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结果之间存在着 的隐式或显式的联系。 (2)对于确定的数学问题,设计其求解的方法,即所谓的算法设计。 这一步要建立问题的求解模型,即确定问题的数据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定 义一组运算,然后借助于对这组运算的调用和控制,从已知数据出发导 向所要求的结果,形成算法并用自然语言来表述。这种语言还不是程序 设计语言,不能被计算机所接受。 (3)用计算机上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来表达已设计好的算法。换句话 说,将非形式自然语言表达的算法转变为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表达的算法。 这一步叫程序设计或程序编制。 (4)在计算机上编辑、调试和测试编制好的程序,直到输出所要求的 结果。

数据结构第5章课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数据结构第5章课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leftChild data rightChild
二叉链表
leftChild
data rightChild
22
二叉树的链表表示(三叉链表)
每个结点增加一个指向双亲的指针parent,使 得查找双亲也很方便。
leftChild data parent rightChild
三叉链表
data
leftChild
27
BinTreeNode *LeftChild (BinTreeNode *current ) { return (current != NULL )? current->leftChild :NULL; } BinTreeNode *RightChild (BinTreeNode *current ) { return ( current!= NULL) ? current->rightChild : NULL; } int Height( ){return Height(root);} int Size( ){return Size(root);} BinTreeNode *GetRoot ( ) const { return root; } void preOrder( ) {preOrder(root);} //前序遍历 void inOrder( ) {inOrder(root);} //中序遍历 void postOrder( ) {postOrder(root);} //后序遍历 void levelOrder( ) ; // 不需要递归,所以直接对外接 口调用即可。层序遍历 28
b
f
c
d
g
6
e
a
b.嵌套集合表示法: b 根据树的集合定义,写出集合划分。 { a, {b,{e},{f}}, {c}, {d,{g}} } e c d

第五章二叉树

第五章二叉树

树为空
树为空
根的左右子 树都不空
二、二叉树的性质
第1层(根) 第2层 第3层
第4层
1、若层次从1开始,则第i层最多有2 i-1个结点 2、高度为h的二叉树最多有2h -1个结点 3、任何一棵二叉树,若叶子结点数为n0,度为2的结点数 为n2,则n0 = n2 + 1
5.2.2 二叉树的性质
二叉树具有下列重要性质: 性质1: 在二叉树的第i层上至多有2i-1个结点(i>=1)。
二叉树的二叉链表存储表示
Elem val(){return data;} void setVal(const Elem e){data=e;} inline BinTreeNode<Elem>* left(){return lchild;} inline BinTreeNode<Elem>* right(){return rchild;} void setLeft(BinTreeNode<Elem>* left){lchild=left;} void setRight(BinTreeNode<Elem>* right){rchild=right;} bool isLeaf()
Elem data; BinTreeNode * lchild; BinTreeNode * rchild; public:
BinTreeNode(){lchild=rchild=NULL;} BinTreeNode(Elem e,BinNodePtr*l=NULL,
BinNodePtr*r=NULL) {data=e; lchild=l; rchild=r;} ~BinTreeNode(){}
n0,度为2的结点数为n2,则n0=n2+1。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第5章 树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第5章 树

5.2.2 二叉树的性质
➢ 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
满二叉树是指深度为h且节点数取得最大值2h-1的二叉树。 如果一棵深度为h的二叉树,除第h层外,其他每层的节点数 都达到最大,且最后一层的节点自左而右连续分布,这样的二 叉树称为完全二叉树。
5.2.2 二叉树的性质
5.2.2 二叉树的性质
性质6 对含有n个节点的完全二叉树自上而下、同一层从左往右 对节点编号0,1,2,…,n-1,则节点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1)若i=0,则节点i是根节点,无双亲;若i>0,则其双亲节 点的编号为i/2-1; (2)若2×i +1≤n,则i的左孩子编号为2×i+1; (3)若2×i+2≤n,则i的右孩子编号为2×i+2; (4)若i>1且为偶数,则节点i是其双亲的右孩子,且有编号为 i-1的左兄弟; (5)若i<n-1且为奇数,则节点i是其双亲的左孩子,且有编号 为i+1的右兄弟。
5.3.3 二叉树的二叉链表类模板定义
//根据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创建以r为根的二叉树
void CreateBinaryTree(BTNode<DataType> * &r, DataType pre[], DataType
in[], int preStart, int preEnd, int inStart, int inEnd); int Height(BTNode<DataType> *r); //求以r为根的二叉树高度 //求以r为根的二叉树中叶子节点数目
5.1.2 树的术语
(9)节点的层次:从根节点开始,根为第一层,根的孩子为 第二层,根的孩子的孩子为第三层,依次类推,树中任一节 点所在的层次是其双亲节点所在的层次数加1。 (10)堂兄弟:双亲在同一层的节点互为堂兄弟。

数据结构第六章二叉树的应用教案

数据结构第六章二叉树的应用教案

6.3 哈夫曼树
• • 最优树的定义 如何构造最优树
6.3.1 基本术语
路径和路径长度
若在一棵树中存在着一个结点序列 k1,k2,…,kj,使得ki是ki+1的 双亲(1≤i<j),则称此结点序列是 从k1到kj的路径从k1到kj所经过的 分支数称为这两点之间的路径长度
结点的权和带权路径长度
权 给结点赋上一个有某种意义 的实数,我们称为权。 带权路径长度 从根结点到该结点之间路径 长度与该结点上权的乘积。
23 设 key = 48
T
20 10 T 23 T 25
T T
30
T
40 35 T
bool Find(BTreeNode* T, ElemType& item) if(T==NULL) return false; //查找失败 else { if(item==T->data) { item=T->data; return true; } else if(item<T->data) //向左子树继续查找 return Find(T->left, item); else return Find(T->right, item); } //向右子树继续查找
ri r2i ri r2i 1
(小顶堆)

ri r2i ri r2i 1
(大顶堆)
12, 36, 27, 65, 40, 34, 98, 81, 73, 55, 49
是小顶堆
12, 36, 27, 65, 40, 14, 98, 81, 73, 55, 49
不是堆
子树上查找;
3)大于根结点的关键字,则继续在右
子树上查找。

5-2-数据结构——从概念到C++实现(第3版)-王红梅-清华大学出版社

5-2-数据结构——从概念到C++实现(第3版)-王红梅-清华大学出版社

念 到 实

(2)当 n>1 时,除根结点之外的其余结点被分成 m(m > 0)个
) 清

互不相交的有限集合 T1,T2,… , Tm,其中每个集合又是一棵树,并
大 学 出 版
称为这个根结点的子树。

树的定义是采用递归方法
树的逻辑特征
互不相交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结点:结点不能属于多个子树 边:子树之间不能有关系
第五章 v树和二叉树
5-2-1 树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讲什么?
树的定义






树的逻辑特征
概 念





树的基本术语
华 大 学



树的定义
数据元素
树:n(n≥0)个结点的有限集合,当 n=0 时,称为空树;任意一
数 据

棵非空树 T 满足以下条件:
构 ( 从

(1)有且仅有一个特定的称为根的结点;
在树结构中,逻辑关系表现为双亲——孩子
HI
树的基本术语
路径:结点序列 n1, n2, …, nk 称为一条由 n1 至 nk 的路径,当且
仅当满足如下关系:结点 ni 是 ni+1 的双亲(1<=i<k)


路径长度:路径上经过的边的个数

A
构 ( 从


祖先、子孙:如果有一条路径从结点 x 到结点 y,

a1
a2
ai
an
据 结 构




树的遍历:从根结点出发,按照某种次序访问树中所有结点,并

金融工程(第五版)期权损益及二叉树模型

金融工程(第五版)期权损益及二叉树模型
2. 债券支付(收益)在到期日收敛于它的面值,此外多数债券有票息支付
3. 设利率也是取二值的过程
4.设债券面值为D,半年的票息为Ci,i=1,…,2n,若把此债券看成面值 与票息分离的债券,则债券的现金流相当于2n份面值为Ci和一份面值 为D的零息债券。
债券价格树的构造 (一) 风险中性方法
1. 一年期债券的价格树 2. 一年半期债券的价格树
设股票在0时刻的价格为S(0)=S0, 在t=1 时刻价格为S(1)是随机变量,它可能的取值为S11或S12 (S12 > S11 ) 在t=2时刻价格为S(2),它可能取值为S21<S22 <S23 < S24 假设存在无风险投资,即可在银行存款,每期得到无风险回报为R(=1+r), 同时假设在银行里存款和从银行贷款,所支付的利率一样。 为了排除套利 机会,下列条件必须满足:
1 r d
q= ud
p=q
所以通常也称p为风险中性概率
例如:设S=21,1+r=1.15,u=1.4,d=1.1,X=22 ,求C。
注1.由此可知套期保值证券组合所需要的投资
21-1 1.869596=19.13
在期末所得到的无风险收益为22。
S-mC=21-1 1.869565=19.13 uS-mCu=1.4 21-1 7.4=22
它是牛市价差买卖与熊市价差买卖的组合,即购入一份执行价格为 X1 和其一中份,执X2>行X价3 格> 为X1X,2的且看涨X3期权X,1 再2 X卖2出两份执行价格为X3的看涨期权。 4.底部马鞍式组合( bottom straddle 或买马鞍式): 购入一份看涨期权和一份看跌期权,执行价格均为 X
Bd,t+1 +票息- mCd,t+1= B u,t+1 +票息- mCu,t+1

二叉树的阶乘相除问题

二叉树的阶乘相除问题

二叉树的阶乘相除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二叉树是计算机科学中常见的数据结构之一,其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和高效的查找性能。

在二叉树中,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分别称为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二叉树的阶乘相除问题是指在一个二叉树中,对所有节点的阶乘进行相乘后再相除的操作。

在二叉树的阶乘相除问题中,我们需要实现对每个节点的阶乘进行计算,并将所有节点的阶乘相乘后再相除得到最终的结果。

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1. 遍历二叉树:我们需要对二叉树进行遍历,依次访问每个节点。

可以使用递归或迭代的方式进行遍历,确保每个节点都被访问到。

2. 计算节点的阶乘:对于每个节点,我们需要计算其值的阶乘。

阶乘是指从1到该数值之间所有整数的乘积。

可以使用递归或循环的方式计算阶乘。

3. 将所有节点的阶乘相乘:在遍历过程中,我们每次计算完一个节点的阶乘后,将其结果累积到一个变量上。

4. 相除得出最终结果:我们将所有节点的阶乘相乘得到的结果再进行相除操作,即得到最终的答案。

二叉树的阶乘相除问题虽然看似复杂,但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问题。

通过良好的算法设计和程序实现,我们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并得出准确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二叉树的阶乘相除问题可以被用来解决一些与节点值有关的数学计算问题。

在某个二叉树中,每个节点的值代表一项乘积,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所有节点的阶乘相乘后再相除,得到这一项乘积的最终值。

第二篇示例:二叉树的阶乘相除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数学问题,涉及到二叉树的节点数量以及阶乘的计算。

在二叉树中,每个节点都有左右子节点,其中左子节点对应左侧的子树,右子节点对应右侧的子树。

对于一个二叉树,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其节点数量来求解阶乘相除问题。

我们来了解一下阶乘的概念。

阶乘是指从1开始连乘到某个正整数n的乘积,记作n!。

3! = 1 * 2 * 3 = 6,4! = 1 * 2 * 3 * 4 = 24。

阶乘的计算在数学和计算机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涉及到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等问题。

二叉树基本操作--实验报告

二叉树基本操作--实验报告

宁波工程学院电信学院计算机教研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熟悉二叉树树的基本操作。

2、掌握二叉树的实现以及实际应用。

3、加深二叉树的理解,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二、实验环境1台WINDOWS环境的PC机,装有Visual C++ 6.0。

三、实验内容【问题描述】现需要编写一套二叉树的操作函数,以便用户能够方便的利用这些函数来实现自己的应用。

其中操作函数包括:1>创建二叉树CreateBTNode(*b,*str):根据二叉树括号表示法的字符串*str生成对应的链式存储结构。

2>输出二叉树DispBTNode(*b):以括号表示法输出一棵二叉树。

3>查找结点FindNode(*b,x):在二叉树b中寻找data域值为x的结点,并返回指向该结点的指针。

4>求高度BTNodeDepth(*b):求二叉树b的高度。

若二叉树为空,则其高度为0;否则,其高度等于左子树与右子树中的最大高度加l。

5>求二叉树的结点个数NodesCount(BTNode *b)6>先序遍历的递归算法:void PreOrder(BTNode *b)7>中序遍历的递归算法:void InOrder(BTNode *b)8>后序遍历递归算法:void PostOrder(BTNode *b)9>层次遍历算法void LevelOrder(BTNode *b)【基本要求】实现以上9个函数。

主函数中实现以下功能:创建下图中的树b输出二叉树b找到’H’节点,输出其左右孩子值输出b的高度输出b的节点个数输出b的四种遍历顺序上图转化为二叉树括号表示法为A(B(D,E(H(J,K(L,M(,N))))),C(F,G(,I)))程序:#include <stdio.h>#include <malloc.h>#define MaxSize 100typedef char ElemType;typedef struct node{ElemType data; /*数据元素*/struct node *lchild; /*指向左孩子*/struct node *rchild; /*指向右孩子*/} BTNode;void CreateBTNode(BTNode *&b,char *str);//创建BTNode *FindNode(BTNode *b,ElemType x);//查找节点int BTNodeHeight(BTNode *b);//求高度void DispBTNode(BTNode *b);//输出int NodesCount(BTNode *b);//二叉树的结点个数void PreOrder(BTNode *b);//先序遍历递归void InOrder(BTNode *b);//中序遍历递归void PostOrder(BTNode *b);//后序遍历递归void LevelOrder(BTNode *b);//层次遍历//创建void CreateBTNode(BTNode *&b,char *str){BTNode *St[MaxSize],*p=NULL;int top=-1,k,j=0;char ch;b=NULL;ch=str[j];while(ch!='\0'){switch(ch){case '(':top++;St[top]=p;k=1;break;case ')':top--;break;case ',':k=2;break;default:p=(BTNode *)malloc(sizeof(BTNode));p->data=ch;p->lchild=p->rchild=NULL;if(b==NULL)b=p;else{switch(k){case 1:St[top]->lchild=p;break;case 2:St[top]->rchild=p;break;}}}j++;ch=str[j];}}//输出void DispBTNode(BTNode *b){if(b!=NULL){printf("%c",b->data);if(b->lchild!=NULL||b->rchild!=NULL){printf("(");DispBTNode(b->lchild);if(b->rchild!=NULL)printf(",");DispBTNode(b->rchild);printf(")");}}}//查找节点BTNode *FindNode(BTNode *b,ElemType x){BTNode *p;if(b==NULL)return b;else if(b->data==x)return b;else{p=FindNode(b->lchild,x);if(p!=NULL)return p;elsereturn FindNode(b->rchild,x);}}//求高度int BTNodeHeight(BTNode *b){int lchildh,rchildh;if(b==NULL)return (0);else{lchildh=BTNodeHeight(b->lchild);rchildh=BTNodeHeight(b->rchild);return(lchildh>rchildh)?(lchildh+1):(rchildh+1);}}//二叉树的结点个数int NodesCount(BTNode *b){if(b==NULL)return 0;elsereturn NodesCount(b->lchild)+NodesCount(b->rchild)+1;}//先序遍历递归void PreOrder(BTNode *b){if(b!=NULL){printf("%c",b->data);PreOrder(b->lchild);PreOrder(b->rchild);}}//中序遍历递归void InOrder(BTNode *b){if(b!=NULL){InOrder(b->lchild);printf("%c",b->data);InOrder(b->rchild);}}//后序遍历递归void PostOrder(BTNode *b){if(b!=NULL){PostOrder(b->lchild);PostOrder(b->rchild);printf("%c",b->data);}}//层次遍历void LevelOrder(BTNode *b){BTNode *p;BTNode *qu[MaxSize];int front,rear;front=rear=-1;rear++;qu[rear]=b;while(front!=rear){front=(front+1)%MaxSize;p=qu[front];printf("%c",p->data);if(p->lchild!=NULL){rear=(rear+1)%MaxSize;qu[rear]=p->lchild;}if(p->rchild!=NULL){rear=(rear+1)%MaxSize;qu[rear]=p->rchild;}}}void main(){BTNode *b,*p,*lp,*rp;char str[]="A(B(D,E(H(J,K(L,M(,N))))),C(F,G(,I)))";//根据树形图改写成的//二叉树括号表示法的字符串*str//char str[100];scanf("%s",&str);//自行输入括号表示的二叉树CreateBTNode(b,str); //创建树bprintf("\n");printf("输出二叉树:");//输出二叉树bDispBTNode(b);printf("\n");printf("'H'结点:");//找到'H'节点,输出其左右孩子值p=FindNode(b,'H');printf("\n");if (p!=NULL){printf("左孩子节点的值");printf("%c",p->lchild->data);printf("\n");printf("右孩子节点的值");printf("%c",p->rchild->data);printf("\n");//此处输出p的左右孩子节点的值}printf("\n");printf("二叉树b的深度:%d\n",BTNodeHeight(b));//输出b的高度printf("二叉树b的结点个数:%d\n",NodesCount(b));//输出b的节点个数printf("\n");printf(" 先序遍历序列:\n");//输出b的四种遍历顺序printf(" 算法:");PreOrder(b);printf("\n");printf(" 中序遍历序列:\n");printf(" 算法:");InOrder(b);printf("\n");printf(" 后序遍历序列:\n");printf(" 算法:");PostOrder(b);printf("\n");printf(" 层次遍历序列:\n");printf(" 算法:");LevelOrder(b); printf("\n");}四、实验心得与小结通过实验,我熟悉二叉树树的基本操作,掌握二叉树的实现以及实际应用。

第5章 树和二叉树

第5章 树和二叉树
A
B A
C
D
E
F
G
H
I
J
K
L
T1
T2
M
2015年10月20日
T3
树的其它表示方式
A D K L F C G E B H M J I
A
A B E K L F C G
B C D
嵌套集合
E
D H M
F
G
H
I
J
I J
K
L
M
凹入表示
(A(B(E(K,L),F),C(G),D(H(M),I,J)))
广义表
2015年10月20日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
2015年10月20日
二叉树的链式存储
PARENT
lchild
data
rchild
DATA
lchild
data
parent rchild
LCHILD
RCHILD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
2015年10月20日
二叉链表
A A ^ B D lchild data rchild
B
C
E
G
F
二叉树的五种不同形态
2015年10月20日
练习
具有3个结点的二叉树可能有几种不同形态?普通树呢? 5种/2种
2015年10月20日
二叉树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ADT BinaryTree{ 数据对象D: D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关系R: 若D=Φ,则R= Φ ; 若D≠Φ,则R= {H};存在二元关系: ① root 唯一 //关于根的说明 ② Dj∩Dk= Φ //关于子树不相交的说明 ③ …… //关于数据元素的说明 ④ …… //关于左子树和右子树的说明 //至少有20个 基本操作 P: }ADT BinaryTree

树结构习题及答案

树结构习题及答案

第5章树【例5-1】写出如图5-1所示的树的叶子结点、非终端结点、每个结点的度及树深度。

AB C D EF G H I J图5-1解:(1)叶子结点有:B、D、F、G、H、I、J。

(2)非终端结点有:A、C、E。

(3)每个结点的度分别是:A的度为4,C的度为2,E的度为3,其余结点的度为0。

(4)树的深度为3。

【例5-2】一棵度为2的树与一棵二叉树有什么区别?解:度为2的树有两个分支,但分支没有左右之分;一棵二叉树也有两个分支,但有左右之分,左右子树的次序不能交换。

【例5-3】树与二叉树有什么区别?解:区别有两点:(1)二叉树的一个结点至多有两个子树,树则不然;(2)二叉树的一个结点的子树有左右之分,而树的子树没有次序。

【例5-4】分别画出具有3个结点的树和三个结点的二叉树的所有不同形态。

解:如图5-2(a)所示,具有3个结点的树有两种不同形态。

图5-2(a)如图5-2(B)所示,具有3个结点的二叉树有以下五种不同形态。

图5-2(b)【例5-5】如图5-3所示的二叉树,试分别写出它的顺序表示和链接表示(二叉链表)。

解:(1)顺序表示。

(2)该二叉树的二叉链表表示如图5-4所示。

【例5-6】试找出满足下列条件的所有二叉树:(1)先序序列和中序序列相同; (2)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相同; (3)先序序列和后序序列相同。

解:(1)先序序列和中序序列相同的二叉树为:空树或者任一结点均无左孩子的非空二叉树;(2)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相同的二叉树为:空树或者任一结点均无右孩子的非空二叉树;(3)先序序列和后序序列相同的二叉树为:空树或仅有一个结点的二叉树。

【例5-7】如图5-5所示的二叉树,要求:(1)写出按先序、中序、后序遍历得到的结点序列。

(2)画出该二叉树的后序线索二叉树。

解: (1) 先序遍历序列:ABDEFC 中序遍历序列:DEFBAC 后序遍历序列:FEDBCA (2)其后序线索二叉树如图5-6所示。

数据结构 第六章-树

数据结构 第六章-树

20
A B C D
E
F
G H
I J
A
E F H
G
B C
D A
I J
A
B C F
E H
G
B C D F
E G H I J
21
I
D
J
5. 二叉树转换成树和森林
二叉树转换成树 1. 加线:若p结点是双亲结点的左孩子,则将p的右孩 子,右孩子的右孩子,……沿分支找到的所有右孩 子,都与p的双亲用线连起来 2. 抹线:抹掉原二叉树中双亲与右孩子之间的连线 3. 调整:将结点按层次排列,形成树结构7Fra bibliotek6.3.2
树和森林的存储结构
树的存储结构有很多,既可以采用顺序存储结构, 也可以采用链式存储结构。但无论采用哪种存储方式, 都要求存储结构不仅能存储各结点本身的数据信息,还 要能惟一地反映树中各结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双亲表示法 孩子链表表示法 孩子兄弟表示法
8
1.双亲表示法 除根外,树中的每个结点都有惟一的一个双亲结点,所以可以用一 组连续的存储空间存储树中的各结点。一个元素表示树中一个结点, 包含树结点本身的信息及结点的双亲结点的位臵。 A B E F C G H D I
}CTBox;
//树结构 typedef struct {CTBox nodes[MAX_TREE_SIZE]; int n, r; }Ctree
12
3. 孩子-兄弟表示法(树的二叉链表)
孩子兄弟表示法用二叉链表作为树的存储结构。将树中的多支关系用 二叉链表的双支关系体现。 ※ 结点的左指针指向它的第一个孩子结点
//孩子结点结构 typedef struct CTNode
1 2 3 4 5 6

二叉树的5种基本形态。 -回复

二叉树的5种基本形态。 -回复

二叉树的5种基本形态。

-回复二叉树是计算机科学中常见的数据结构之一,它由节点和连接节点的边组成。

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分别称为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基于节点连接的不同方式,二叉树可以存在多种基本形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二叉树的五种基本形态,并详细介绍它们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如何构建和遍历。

一、满二叉树满二叉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二叉树,每一层节点都达到了最大数量,而且所有的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

满二叉树的特点是每个节点要么没有子节点,要么有两个子节点。

满二叉树中的节点数量可以通过公式2^n - 1来计算,其中n为树的高度。

满二叉树的构建通常是基于完全二叉树进行。

满二叉树的应用场景包括:数据索引结构、哈夫曼编码。

二、完全二叉树完全二叉树是一种叶子节点除了最后一层可以不满外,其余的层节点都达到了最大数量的二叉树。

与满二叉树不同的是,完全二叉树的叶子节点总是尽量靠左分布。

完全二叉树可以通过数组来表示,节点的索引与数组中的位置一一对应。

完全二叉树的应用场景包括:堆数据结构、哈夫曼编码、优先队列。

三、二叉搜索树二叉搜索树(Binary Search Tree,BST)是一种有序的二叉树结构,其中左子树的所有节点值均小于根节点的值,右子树的所有节点值均大于根节点的值。

对于二叉搜索树的任意节点,左子树和右子树都是一棵二叉搜索树。

二叉搜索树的应用场景包括:快速搜索、有序数据存储、二叉排序树。

四、平衡二叉树平衡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搜索树,它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

通过保持树的平衡性,平衡二叉树可以提供更快的搜索和插入操作。

平衡二叉树的应用场景包括:数据库索引、动态变化的数据集。

五、二叉链表二叉链表是一种常见的二叉树实现方式,它使用节点对象保存值和左右子节点的引用。

每个节点对象都包含一个值和两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用链表来存储和表示二叉树。

二叉链表的应用场景包括:树的遍历、树的操作。

二叉树的二进制编码

二叉树的二进制编码

二叉树的二进制编码对于一棵二叉树,我们可以使用二进制编码来表示每个节点的位置。

具体来说,对于每个节点,我们将它的左孩子编号为0,右孩子编号为1。

然后,从根节点到该节点的路径即为它的二进制编码。

例如,对于下图所示的二叉树:```1/2 3/ /4 5 6 7```节点4的二进制编码为00,节点5的二进制编码为01,节点2的二进制编码为10,节点1的二进制编码为11。

这种编码方式有许多应用,例如哈夫曼编码、前缀树等。

在实现二叉树的二进制编码时,我们可以使用递归的方法。

具体来说,对于一个节点,它的左孩子的二进制编码为它自己的二进制编码后面添加一个0,右孩子的二进制编码为它自己的二进制编码后面添加一个1。

对于根节点,我们可以将它的二进制编码初始化为空字符串。

下面是使用Python实现二叉树的二进制编码的代码:```pythonclass TreeNode:def __init__(self, val=0, left=None, right=None):self.val = valself.left = leftself.right = rightself.code = ''def binaryTreeEncoding(root: TreeNode):if not root:returnif root.left:root.left.code = root.code + '0'binaryTreeEncoding(root.left)if root.right:root.right.code = root.code + '1'binaryTreeEncoding(root.right)```这个函数接受一个二叉树的根节点作为参数,将每个节点的二进制编码保存在它的`code`属性中。

我们可以在构建二叉树的过程中调用这个函数,例如:```pythonroot = TreeNode(1)root.left = TreeNode(2)root.right = TreeNode(3)root.left.left = TreeNode(4)root.left.right = TreeNode(5)root.right.left = TreeNode(6)root.right.right = TreeNode(7)binaryTreeEncoding(root)print(root.left.left.code) # 输出'00'print(root.left.right.code) # 输出'01'print(root.left.code) # 输出'10'print(root.code) # 输出'11'```这个程序将输出节点4、5、2、1的二进制编码。

中序遍历例子

中序遍历例子

中序遍历例子中序遍历是二叉树遍历的一种方式,它的遍历顺序是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遍历右子树。

下面是一些例子,展示了如何使用中序遍历来遍历二叉树。

例子1:假设有一个二叉树如下所示:```1/ \2 3/ \4 5```按照中序遍历的顺序,我们应该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遍历右子树。

所以,按照中序遍历的顺序,上面的二叉树应该输出4 2 5 1 3。

例子2:如果我们有一个更复杂的二叉树:```5/ \3 8/ \ \1 4 9```按照中序遍历的顺序,应该输出1 3 4 5 8 9。

例子3:如果二叉树为空树,那么中序遍历的结果应该是空。

例子4:对于只有一个根节点的二叉树,中序遍历的结果就是根节点本身。

例子5:如果二叉树的左子树为空,那么中序遍历的结果就是根节点和右子树的遍历结果按顺序排列。

例子6:如果二叉树的右子树为空,那么中序遍历的结果就是左子树的遍历结果和根节点按顺序排列。

例子7:对于一个完全二叉树,中序遍历的结果应该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输出所有节点。

例子8:对于一颗平衡二叉树,中序遍历的结果应该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所有节点。

例子9:对于一颗非平衡二叉树,中序遍历的结果可能是乱序的。

例子10:对于一颗二叉搜索树,中序遍历的结果应该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所有节点。

以上是一些使用中序遍历来遍历二叉树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序遍历的概念和应用。

中序遍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二叉树遍历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访问二叉树的节点,从而实现对二叉树的各种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二叉树的应用
Huffman编码树及其应用 编码树及其应用
20
哈夫曼树及其应用
1. HaffMan树的定义 树的定义
扩充二叉树外部路径长度: 扩充二叉树外部路径长度: 外部路径长度
1. HaffMan树的定义 树的定义 2. HaffMan算法构造最优二叉树 算法构造最优二叉树 3. HaffMan编码 编码
2 4 2 3 3 4 11 2 11 3 4
11
WPL=1x11+2x4+3x(2+3)=34
WPL=2x3+3x(4+11)+1x2=53 WPL=2x(2+11+3+4)=40
22
对于扩充二叉树,外部结点个数=内部结点个数+1。 对于扩充二叉树,外部结点个数=内部结点个数+1。 +1 另外,从上面图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扩充二叉树中,为了WPL 另外,从上面图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扩充二叉树中,为了WPL 值尽可能小,必须是: 值尽可能小,必须是:加权值较大的外部结点应尽可能地靠近 路径长度短),这样才能使得总的WPL值降低。 ),这样才能使得总的WPL值降低 根(路径长度短),这样才能使得总的WPL值降低。 给定一组加权值,有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来寻找WPL最小的 给定一组加权值,有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来寻找WPL最小的 WPL HaffMan树 HaffMan树?
10
3 6
建堆示例
Step 3. 8 7 3 6 6 5 5 8 9 9 9 4 7 4 N=└3/2┘+1= 2 elements
11
2 3
1 1
4 2
建堆 & 筛选
void BuildHeap() { for (int idx = CurrentSize/2-1; idx >= 0; idx--) SiftDown(Idx); } void SiftDown(int toSift) { while ( !isLeaf(toSift) ) { int MaxChild = leftChild(toSift); //判断哪个子女较大 if (MaxChild < CurrentSize -1 ) && (heapArray[MaxChild ]< heapArray [MaxChild+1])) MaxChild ++; //判断是否需要筛选 if (heapArray[toSift] >= heapArray[MaxChild]) return; //若需要,与较大的子女交换 tmpItem = heapArray [toSift]; heapArray [toSift] = heapArray [MaxChild]; heapArray [MaxChild] = tmpItem; toSift = MaxChild; } }
2
满足某种特性的二叉树
最大值堆( 最大值堆(max-heap) 任一个结点的值都大于 或者等于其任一子女的 值 根结点存储着树中所有 结点的最大值
根结点含有大于或等于 其子女的值, 其子女的值,而其子女 又依次大于或等于各自 子女的值
3
堆的定义 (heap) )
一个关键码序列{ 一个关键码序列 K0, K1, …, Kn-1},如果满足 , Ki≥K2i+1 / Ki≤K2i+1, Ki≥K2i+2 / Ki≤K2i+2, (i = 0, 1, …, n/2) 堆序性)则称其为堆 (堆序性)则称其为堆。 即: 最小值堆( 最大值堆 /最小值堆(根据数据间的大小关系) 最小值堆 根据数据间的大小关系) 或称大根堆/小根堆 或称大根堆 小根堆
12
SiftDown的时间代价 的时间代价
最坏情况,进行: 最坏情况,进行: 两次比较(判断子女的大小,及结点是否需要筛选) 两次比较(判断子女的大小,及结点是否需要筛选) 一次交换 一个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最多具有logN 层 一个 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最多具有 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 因为每次循环把目标结点移动一层, 因为每次循环把目标结点移动一层,故循环最多为 logN 次 的最差时间代价为O(log N) 所以 SiftDown 的最差时间代价为
23
哈夫曼树构造
(1)根据给定的n个权值{w1,w2, ,wn},构成n棵二叉树的集合 1)根据给定的n个权值{w1,w2,…,wn} 构成n 1)根据给定的 {w1,w2, ,wn}, F={T1,T2,…,Tn},其中每一棵二叉树Ti中只有一个带权为wi的根结点, F={T1,T2, ,Tn},其中每一棵二叉树Ti中只有一个带权为wi的根结点, ,Tn} Ti中只有一个带权为wi的根结点 其左右子树为空。 其左右子树为空。 (2)在F中选取两棵权值最小的树作为左右子树以构造一棵新的二叉树,且新二 在 中选取两棵权值最小的树作为左右子树以构造一棵新的二叉树, 叉树的根结点的权值为其左右子树根结点权值之和。 叉树的根结点的权值为其左右子树根结点权值之和。 (3)在 中删除这两棵树,同时将新得到的二叉树加入F (3)在F中删除这两棵树,同时将新得到的二叉树加入F中。 (4)重复(2)和(3),直到F中只含一棵树为止。 (4)重复(2)和(3),直到F中只含一棵树为止。 重复(2)
7
筛选法( 筛选法(siftdown) )
从堆的最后一个分支结点 从堆的最后一个分支结点 最后一个分支 开始, (kn-1/2)开始,自底向上逐 步把以各分支结点为根的子树 调整成堆 当调整到某一个位置k 当调整到某一个位置 pos时, 由于其子树都已经是堆
如果它也正好满足堆定义, 如果它也正好满足堆定义,则 不用调整; 不用调整; 否则取其子树结点中较大的与 kpos交换; 交换; 交换后此子树根可能不满足堆 定义(但其子树还是堆); );这 定义(但其子树还是堆);这 样,可以继续一层层交换下去, 可以继续一层层交换下去, 最多到叶停止(过筛) 最多到叶停止(过筛)
13
删除根结点
堆最常做的操作是删除根结点, 堆最常做的操作是删除根结点,并在删除后保持堆的特性
保持堆序性, 保持堆序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成新的根
14
删除示例
删除99 删除
8 7 3 6 6 5 5 8 9 9 9 4 7 4
2 3
11
4 2
15
删除示例
把最后的42替换到根结点 把最后的 替换到根结点
4 2 8 7 3 6 2 3 11 6 5 5 8 9 4 7 4 2 3 3 6 11
二叉树的应用
堆与优先队列 哈夫曼树及其应用
1
满足某种特性的二叉树
21 81
42
最小值堆( 最小值堆(min-heap) 每一个结点存储的值都 小于或等于其子女存储 的值 根结点存储了树的所有 结点的最小值
83
55
79
83
73
90
93
97
84
根结点含有小于或等于 其子女的值, 其子女的值,而其子女 又依次小于或等于各自 子女的值
16
9 4 8 7 6 5 5 8 7 4 4 2
插入新值
插在堆的最后, 插在堆的最后,然后逐步向上与其父结点进行比 若不满足堆序性则往上拉( ),直到 较,若不满足堆序性则往上拉(SiftUp),直到 其父结点的值不再小于它
94 94
8 7 36 65 5 8
7 4 42 36
8 7 65 5 8
8
建堆示例
按42 23 74 11 65 58 94 36 99 87 Step 1.
2 3 1 1 6 5 5 8
4 2
7 4 9 4 Last half (N=10/2) 5 elements
9
3 6
9 9
8 7
建堆示例
Step 2.
4 2 2 3 9 9 9 4 8 5 7 7 8 4 N=└5/2┘+1= 3 elements 1 1 6 5
7 4 42
23
11
23
11
93
17
优先队列实现特点
根据需求,放松了全局排序, 根据需求,放松了全局排序,实现了局部排序 利用顺序表的随机访问特性 利用交换而非插入操作 重用前面的构建结果 交换操作的步骤不是线性的,而是2的倍数的 的倍数的, 交换操作的步骤不是线性的,而是 的倍数的,加 快数据的稳定效率 抽象数组为完全二叉树, 抽象数组为完全二叉树,通过完全二叉树的特性 保证交换的完备性。 保证交换的完备性。
5
建堆示例
(a)和(b)均建 成一个堆,但经过 的步骤大不相同, 故而效率也就不同
(a) (4-2) (4-1) (2-1) (5-2) (5-4) (6-3) (6-5) (7-5) (7-6) (b) (7-3) (5-2) (7-1) (6-1)
6
如何建堆? 如何建堆?
不必将值一个个地插入堆中,通过交换形成堆。 不必将值一个个地插入堆中,通过交换形成堆。 交换形成堆 以最大值堆为例,假设根的左、右子树都已是堆, 以最大值堆为例,假设根的左、右子树都已是堆,且根 可能: 为R。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可能: 。这种情况下, 两种可能 (1) R的值大于或等于其两个子女,此时堆已完成; 的值大于或等于其两个子女, 的值大于或等于其两个子女 此时堆已完成; (2) R的值小于其某一个或全部两个子女的值,此时 应与 的值小于其某一个或全部两个子女的值, 的值小于其某一个或全部两个子女的值 此时R应与 两个子女之一,譬如,值较大的一个交换, 两个子女之一,譬如,值较大的一个交换,结果得到一 个堆,除非R仍然小于其新子女的一个或全部的两个 仍然小于其新子女的一个或全部的两个。 个堆,除非 仍然小于其新子女的一个或全部的两个。这 种情况下,我们只需简单地继续这种将R“拉下来 拉下来” 种情况下,我们只需简单地继续这种将 拉下来” (siftdown)的过程,直至到达某一个层使它不小于它 )的过程, 的子女, 的子女,或者它成了叶结点 提出) 筛选法 (1964年Floyd提出) 年 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