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一、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检验指标(表10-18)表10-18肝细胞损伤时蛋白质、糖、脂类代谢变化的检测指标续表二、急性肝细胞损伤的检验指标能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的因素有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药物及化学毒物中毒)、乙醇等。
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检验指标有:血清酶类的测定,血清铁的测定,F抗原等。
(一)血清酶活性的测定常用来反映肝细胞损伤以及判断损伤程度的酶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酸脱氢酶(GLDH)、腺苷脱氨酶(ADA)、鸟嘌呤酶(GU)等。
这些酶中常用的重要的酶仍为ALT和AST,它们能敏感地提示肝细胞的损伤及损伤的程度。
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时,以ALT为最敏感,而反映损伤程度时AST较为敏感。
一般认为AST大部分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ASTm),当肝细胞损伤较严重时ASTm 释放入血液循环中,AST/ALT>1。
有人主张当AST、ALT活性增高(达正常20倍)情况下,AST/ALT的比值不同类型的肝细胞损伤其比值不同。
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时AST/ALT<1;重症肝炎、乙醇性肝炎时AST/ALT>1;正常人血清AST/ALT比值平均为1.15;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或轻型肝炎时比值降至0.56,至恢复期比值逐渐上升;肝硬化代偿期AST/ALT比值为1.5-0.7,失代偿期为1.8-0.7;肝癌时比值明显上升,半数病例>3.0。
AST同工酶的测定有助于判断肝损伤病变程度。
AST同工酶包括细胞质AST(ASTc)和线粒体AST(ASTm),当肝细胞通透性增加时表现为ASTc的增高;当肝细胞坏死或线粒体崩解时,血清中ASTm明显增高;慢性肝病时若发现有ASTm升高则提示有活动性肝细胞损伤。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的测定亦可作为肝细胞损伤的诊断指标,急性肝炎时LDH同工酶谱的特点是LDH5增高,LDH1、LDH2降低。
酒精性肝炎有γ-GT增高,认为酒精可造成肝细胞微粒体损伤,导致血清中γ-GT的活性增高。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是用于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指的是与药物有关的肝损伤,可能是药物直接作用导致或者是其他药物导致过敏反应,甚至是与药物无关的溶血性肝炎等。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肝损伤,其发病率和临床症状多样化,因此,如果要有效地发现药物性肝损伤,就必须有适当的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包括动态变化、抗体和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方法。
动态变化:即指危害肝脏的药物使肝脏活动指标(如肝功能指标)显示出动态变化,通常有肝功能指标显著上升,血清谷酰转氨酶持续升高,大部分胆红素也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将为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抗体:由于自身免疫原因,药物可能与肝细胞膜中的抗原结合,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肝细胞损伤可能导致抗体产生,以及抗药性肝炎、特异抗体等,这些抗体可用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病理学检查:一般情况下,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检查会发现肝细胞的损伤,肝炎细胞的凋亡和坏死,肝细胞的增多,肝炎的活跃少,出血点的增多,内皮收缩和浸润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还包括肝脏超声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可以发现肝脏形态,肿瘤,炎症等异常改变,可以提供药物性肝损伤的动态变化,病变程度等信息。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是综合应用肝功能指标变化,抗体检测,病理学检查,肝脏超声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等多种方法,临床上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应用,针对性地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肝损伤诊断标准
肝损伤诊断标准肝损伤是指肝脏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急性肝损伤和慢性肝损伤两种类型。
肝损伤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肝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肝损伤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指导意义。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皮肤瘙痒等。
慢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消瘦、肝区不适、黄疸等。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检查。
急性肝损伤时,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升高;慢性肝损伤时,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可能轻度升高或正常。
2. 血清免疫学检查。
急性肝损伤时,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等抗体可阳性;慢性肝损伤时,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等抗体可阳性。
3. 影像学检查。
肝脏B超、CT、MRI等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脏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
4. 病理学检查。
通过肝活检,可以明确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包括肝细胞坏死、纤维化、肿瘤等。
三、其他辅助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肝素化验、胆红素代谢检查等对于肝损伤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对肝损伤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诊断。
急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符合急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ALT、AST、GGT等肝功能指标升高,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病变,病理学检查明确肝组织病变。
慢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符合慢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ALT、AST、GGT等肝功能指标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病变,病理学检查明确肝组织病变。
综上所述,肝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肝病的发生。
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
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胆红素代谢异常、物质合成功能障碍以及生物降解功能下降,但不同疾病所引起的生化异常和结构改变在性质和程度上各具特征。
此外,胆道疾病亦可引起肝功能异常。
肝脏生化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主要包括ALT、AST、总蛋白、白蛋白(Alb)、球蛋白、TBil和DBil 等指标。
近年来肝脏生化检查又新增了一些项目,如铁蛋白、前白蛋白(prealbumin,PA)、透明质酸(HA)等。
各检测指标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可以将其分为四类:肝细胞损伤标志物、胆红素代谢标志物、肝脏合成功能标志物以及肝纤维化相关血清指标。
通过对这些检查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严重程度,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肝细胞损伤标志物氨基转移酶ALT和AST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生化指标。
AL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胞浆,AS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线粒体,少数分布于胞浆。
当致病因素导致肝细胞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从细胞内释放的主要是ALT;而当肝细胞严重损伤、坏死时,线粒体内的AST便释放出来,导致血清AST显著升高。
轻型肝炎发生时,AST/ALT比值下降,重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时,AST/ALT比值上升。
因此,测定血清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有利于肝功能异常的诊断和鉴别。
生理状态下,血清中ALT和AST活性较低,通常低于40U/L。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肝细胞变性和坏死都会导致细胞内ALT和AST释放入血引起血清转氨酶活性升高。
各种致病因素所致肝病会引起ALT和AST不同程度升高,因此,对于ALT和AST活性的分析可用于疾病诊断和鉴别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各种肝脏疾病都能引起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因此,中等程度以下(<300U/L)的转氨酶升高无特异性。
若ALT急剧升高(>1000U/L),提示存在大量肝细胞坏死,其最常见的疾病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毒物或药物性肝损伤、急性缺血性肝病等。
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辅导第五章 诊断酶学练习题
第五章诊断酶学一、A11、下列哪项因素对ALP参考值范围影响最大A、性别B、年龄C、职业D、饮食E、地域2、何种酶检查对肝病早期诊断有较大价值A、AKPB、ASTC、ALTD、ALPE、γ-GT3、反映肝细胞受损,膜通透性增加的血清酶是A、γ-GTB、MAOC、ALTD、chEE、ALP4、根据国际生化学委员会的规定,酶的一个国际单位是指A、最适条件下,每小时催化生成1μmol产物的酶量B、37℃下,每分钟催化生成1μm ol产物的酶量C、25℃下,其他为最适条件,每分钟催化生成1μmol产物的酶量D、30℃下,每小时催化生成1μmol产物的酶量E、在特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产生变化所需的酶量5、LD属于哪种酶类A、氧化还原酶类B、转移酶类C、异构酶类D、裂解酶类E、水解酶类6、目前公认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有价值的生化指标是A、CK-BBB、CK-MBC、CK-MMD、LD1E、LD27、CK是由2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产生的同工酶有A、2种B、3种C、4种E、6种8、关于细胞酶的释放,正确的是A、不同组织中酶进入血中途径不一B、由于Ca2+进入细胞内,使膜孔隙增大C、细胞内外酶浓度差异,影响酶流动速度D、最容易释放入血的是胞质中的游离酶E、酶流动的速度和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9、确认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应首选哪项试验A、GGTB、碱性磷酸酶C、ALTD、异常凝血酶原测定E、甲胎蛋白10、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在人体组织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器官是A、肝脏B、肾脏C、心脏D、胰E、肠11、门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可以作为下列哪种酶的反应基质A、ALTB、ASTC、ALPD、GGTE、AMY12、下列对血清酶活力测定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可测定产物生成量B、可测定底物的消耗量C、需要最适pHD、需要最适温度E、与底物浓度无关13、酗酒者常引起明显升高的酶是A、ALTB、CKC、ALPD、ASTE、GGT14、GGT增高明显的疾病是A、肝癌B、胰腺癌C、急性肝炎E、心肌炎15、人体内含AST活性最高的器官是A、肝脏B、脑C、心脏D、肾脏E、肠16、下列哪种酶与心脏功能是否正常关系不大A、ASTB、ALPC、HBDD、LDE、CK17、年龄引起酶变化最明显的酶是A、ALTB、CKC、ALPD、ASTE、GGT18、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人体何脏器细胞含量最高A、心脏B、脑C、肝脏D、肠E、肾脏19、1,4-糖苷键是下列哪种物质分子中的主要化学键A、蛋白质B、脂肪C、氨基酸D、淀粉E、以上都不是20、ALT测定显著增高时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慢性肝炎B、乙型肝炎急性期C、胆囊炎D、心肌梗死E、肝癌21、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中用到的酶有A、甘油激酸酶B、脂肪酶C、甘油磷酸氧化酶D、过氧化物酶E、以上都是22、CK同工酶由几个亚基组成A、2B、3C、4D、5E、623、诊断急性肝炎最敏感的指标是A、血总胆红素测定B、碱性磷酸盐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D、血清蛋白定量E、血清蛋白电泳24、反映肝细胞广泛受损的酶学指标是A、ASTB、ALTC、γ-GTD、MAOE、胆碱酯酶25、关于酶活性和质量测定,错误的是A、测酶质量比测酶活性灵敏度高B、可以测到以前不易测定的酶C、免疫方法特异性低D、酶质量和酶活性存在不平行E、免疫方法测定同工酶简单方便26、无黄疸病人血清ALP明显升高,应考虑A、慢性活性肝炎B、胆囊炎C、肝硬化D、肝癌E、脂肪肝27、血中酶清除快慢的主要因素是酶的A、分布B、数量C、运送D、半衰期E、以上均对28、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时,其中苯酚及4-氨基安替比林是A、氧化剂B、显色剂C、还原剂E、皂化剂二、A21、男,51岁,胸痛发作24小时,伴心悸、气短、面色苍白。
急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急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急性肝损伤是指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肝脏细胞急性病变,包括药物或毒物性肝损伤、感染、血供给不足、冷热损伤和疾病性肝损伤,以及肝硬化、门脉高压综合征等等。
急性
肝损伤的诊断有一定的标准,它的主要指标有肝功能异常、血液学改变和影像学表现。
1. 肝功能异常:可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如萎缩性肝炎临床标志物原代谢物谷丙转
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增高,该增高通常超出其标准范
围超5倍。
另外,也可检测肝细胞小体内畸形泡和其它病特定性指标等。
2. 血液学改变:急性肝损伤伴随着淋巴细胞计数增加,也有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的
情况,同时与缺血有关的血小板减少及贫血也可能发生。
3. 影像学表现:急性肝损伤可在超声检查时发现肝脏体积增大,边缘不规则,形状
和密度变化的现象,还可能发现空腔或弥漫性密度增加表现,以及肝脏其它病变性改变,
如肝性脂肪变性、胆管及血管病变等。
除了上述指标外,也可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新闻报道及求医者的主观症状,进一步排查
是否存在急性肝损伤,并结合影像学及其它检查结果,综合确定病因,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此外,肝损伤的必要治疗除了抗炎消肿,还可涉及免疫抑制、干预机制与护理等多方面的
应用。
肝功能各项指标解析
二、肝脏的排泄功能
• 生理性升高:新生儿黄疸。 • 病理性降低:见于癌症或慢性肾炎引起的贫血
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参考值 总胆红素(TBil) 0-20umol/L 直接胆红素(DBil)0.0-5.6umol/L 间接胆红素(IBil)1.7-17.3umol/L。
二、肝脏的排泄功能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最初几天,可出现 轻度的间接胆红素增多的黄疸。1~2周后逐渐 消退。 其产生机制:①新生儿UGT发育不成熟,使胆 红素酯化减少;②У蛋白相对不足,肝细胞对 胆红素摄取、运载功能降低;③新生儿一过性 的红细胞破坏,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多
• 参考值 15-121U/L;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 GGT:广泛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和胆管系统。 轻度增高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疾病,中度 增高见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 癌、显著增高见于胰腺癌等。阻塞性黄疸的患 者明显升高。
• 参考值5-50U/L;
ALT和GGT
• 在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 ALT逐渐下降,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 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常常是肝坏死 的前兆。
• 临床意义: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 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 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 黄疸。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 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 以引起黄疸。
• 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 硬化、胆道梗阻等。
二、肝脏的排泄功能
A/G比值
• A/G比值为1.5-2.5:1 ,当肝功能受损时,可出 现总蛋白降低, 白蛋白产生减少, 球蛋白是 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 当体内存在免疫敌人 时, 球蛋白产生增加, 因而慢性肝炎病人由于 肝功能减退,白蛋白产生减少,又由于体内存在 肝炎病毒这个敌人,球蛋白产生增加, 而造成 A/G比值倒置。
肝功能损害分度标准
肝功能损害分度标准一、血清酶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值为0-40U/L。
ALT升高主要见于肝细胞损伤,是反映肝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值为0-40U/L。
AST 升高也主要见于肝细胞损伤,但较ALT稍不敏感。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正常值为0-40U/L。
γ-GT升高主要见于胆道阻塞性疾病以及酒精性肝病等。
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值为30-135U/L。
ALP升高主要见于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
二、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为3.4-17.1μmol/L。
TBIL升高主要见于黄疸,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值为0-3.4μmol/L。
DBIL升高主要见于胆汁淤积性疾病,如胆结石、胆囊炎等。
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值为0-13.6μmol/L。
IBIL升高主要见于溶血性黄疸。
三、白蛋白白蛋白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值为40-55g/L。
白蛋白降低主要见于肝细胞损伤或合成功能障碍,如肝硬化、肝炎等。
四、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为11.5-13.5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为24-34s;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正常值为70-100%。
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见于肝细胞损伤导致的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消耗过多,如重型肝炎、肝硬化等。
根据以上指标的检查结果,可以将肝功能损害分为以下几度:轻度肝功能损害:ALT、AST轻度升高,TBIL、DBIL、IBIL 正常或轻度升高,白蛋白、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中度肝功能损害:ALT、AST中度升高,TBIL、DBIL中度升高或轻度升高,白蛋白稍降低,凝血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异常。
重度肝功能损害:ALT、AST明显升高,TBIL、DBIL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凝血功能明显异常。
极重度肝功能损害:ALT、AST极度升高,TBIL、DBIL极度升高,白蛋白极度降低,凝血功能极度异常。
异甘草酸镁治疗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害的疗效
异甘草酸镁治疗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害的疗效摘要】目的:探析异甘草酸镁对于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害的疗效。
方法:从本院2014年07月~2015年07月化疗后出现肝损害的血液肿瘤病例中选择7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异甘草酸镁与硫普罗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TBIL、AST与ALT指标及治疗总有效率依次为(12.65?4.69)?mol/L、(30.37?14.39)IU/L、ALT(36.01?14.47)IU/L、 91.89%,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优,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血液肿瘤患者,异甘草酸镁在其化疗后肝损害上的疗效性较高,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硫普罗宁;血液肿瘤;化疗后肝损害血液肿瘤治疗多以化疗手段为主,伴随化疗药剂在使用上的不断深入,该病症治愈与缓解比率均不断增加,令患者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然而化疗药物皆含带毒副反应,在所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中,以肝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两种最常见[1],不利于化疗药效的顺利发挥,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如何治疗化疗后肝损伤成为当下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本院2014年07月~2015年07月化疗后出现肝损害的血液肿瘤病例中选择7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41例;年龄21~70岁,均值(44.8?8.9)岁;急性白血病16例,多发骨髓瘤11例,高危MDS7例,NHL43例。
随机分作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资料经比较,均有P?0.05,可对比。
1.2 纳入标准经由骨髓细胞学诊断、病理学诊断与免疫流式诊断等被确诊为血液肿瘤同时接受化疗者;同肝脏药物损害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者;机体KPS评分不低于70分者。
1.3 排除标准化疗前肝功能既已受损者;知情同意书不予签署者。
1.4 治疗方法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异甘草酸镁与硫普罗宁治疗。
肝功能损害标准
肝功能损害标准引言肝功能损害是指肝脏受到损伤导致其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
由于肝脏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代谢、解毒、合成等功能,一旦发生肝功能损害,会对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准确评估肝功能的损害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肝功能损害的标准。
一、临床检验指标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损害指标主要包括肝酶、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
1. 肝酶肝酶是指在肝细胞中存在的若干种酶类,其活性的改变往往意味着肝细胞的损伤。
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
正常值范围为:ALT 8-40 U/L,AST 5-40 U/L,ALP 45-115 U/L。
2. 转氨酶转氨酶是肝细胞内的重要酶类,其释放到血液中的量与肝细胞损害的程度相关。
常用的转氨酶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范围为ALT 8-40 U/L,AST 5-40 U/L。
3. 胆红素胆红素是由肝脏合成并排泄的一种物质,其水平的升高往往是肝功能损害的标志。
正常值范围为总胆红素 2-17.1 μmol/L。
二、肝功能损害标准肝功能损害的判断标准多种多样,各国、各地区的标准略有差异。
在国际上,常用的标准有美国肝病协会(AASLD)标准、欧洲肝病协会(EASL)标准、亚洲肝脏研究促进会(APASL)标准等。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标准。
1. AASLD标准AASLD标准主要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根据ALT和AST的水平将肝功能损害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正常:ALT和AST水平正常;•轻度损伤:ALT或AST水平轻度升高;•中度损伤:ALT或AST水平中度升高;•重度损伤:ALT或AST水平重度升高。
2. EASL标准EASL标准主要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的程度以及肝脏功能的受损程度。
根据ALT、AST和胆红素的水平将肝功能损害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正常:ALT、AST和胆红素水平正常;•轻度损伤:ALT、AST和胆红素水平轻度升高;•中度损伤:ALT、AST和胆红素水平中度升高;•重度损伤:ALT、AST和胆红素水平重度升高。
轻中重度肝损伤分级标准
轻中重度肝损伤分级标准
肝损伤分级标准通常是根据肝功能检查和临床表现来确定的。
一般而言,肝损伤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肝损伤通常指的是肝功能轻微异常,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比如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在肝功能检查中,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转氨酶升高,比如ALT和AST略高于正常范围。
此时,肝脏的损伤程度较轻,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
中度肝损伤则意味着肝功能受损程度较重,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症状,比如黄疸、腹胀、肝区疼痛等。
在肝功能检查中,转氨酶和胆红素等指标会显著升高,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和调理。
重度肝损伤则是指肝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肝性脑病、肝昏迷等。
在肝功能检查中,转氨酶和胆红素等指标明显升高,凝血功能异常,肝细胞坏死严重,需要紧急进行治疗,甚至可能需要肝移植。
总的来说,肝损伤的分级标准是根据肝功能检查和临床表现来
确定的,轻度、中度和重度肝损伤分别对应着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和临床症状表现。
及时发现和治疗肝损伤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和保护肝脏功能至关重要。
临床药师参与1例药源性肝损伤诊治实践
痒 、 泻 等 。 病 例 就 诊 时 出 现 皮 肤 、 膜 黄 染 , 黄 , 症 状 加 腹 本 巩 尿 且 重 , 饮 食 不振 、 胀 、 次 增 多 、 稀 溏 等 不 适 。 II 伴 腹 便 便 DL 的生 化 检 查
果 药师对 药源性肝损 伤的预防、 断和药物治疗有 了实际体验 , 深 了理解 , 诊 加 增长 了知识。 结论 临床 药师参与 药物 治疗, 既提 高了
自身知 识 水 平 , 使 临床 用 药 更加 合 理 。 也
关 键 词 : 源性 肝 损 伤 ; 药 临床 药 师 ; 药物 治疗 中图分类号: 92 R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9 1 2 1 )3—0 5 0 10 4 3 (0 2 1 0 7— 2
临床 药师参与 1例药源性肝损伤诊治实践
李 蓉蓉 , 宋小骏 , 倪江洪 , 周晓东
( 国人 民解 放军 南京 军 区南京 总 医院 药 品科 , 苏 南京 2 0 0 ) 中 江 1 0 2
摘要: 目的 发 挥 临床 药 师在 治 疗 中的 作 用 。 法 方 参 与 1 药 源 性 肝损 伤 治 疗 , 分 考 虑 药 物 和 患 者 因素 , 出个 体 化 用 药 建议 。 例 充 提 结
21 0 2年 7月 5日 第 2 卷 第 1 l 3期
Vo. 1 No 1 ,uy5 2 2 12 , . 3 J l , 01
中l 茜
Chi a n a m ac u ia s r e tc l
・h r c u i /Ad nsr # n c miiI o a
肝损伤名词解释
肝损伤名词解释:肝损伤是指肝脏受到损伤,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也可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
这些原因包括病毒、酒精、药物、自身免疫性、遗传代谢性等。
肝损伤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药物性肝损伤,包括抗结核类药物、抗甲状腺类药物引起的急骤的肝细胞坏死,甚至表现为肝衰竭;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引起的长期、慢性肝脏炎症的反复发作和活跃,最终有一部分病人形成肝硬化;酒精性肝损伤,长期大量饮酒引起肝脏损伤越来越重,最终也可引起肝硬化、肝腹水,甚至肝衰竭;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通常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产生针对肝细胞的自身抗体,从而引起肝损伤,最终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可以进展为肝硬化。
急性肝损伤 诊断标准
急性肝损伤诊断标准急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急性肝损伤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肝细胞损伤,临床上可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肝细胞坏死等症状。
对急性肝损伤的及时、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科学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肝性脑病等。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指标。
在诊断急性肝损伤时,需要重点关注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LP等)、血清胆红素、凝血功能指标(PT、INR等)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水平可以提示肝细胞损伤的程度和类型,对于诊断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2. 病毒学检测。
部分急性肝损伤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在诊断时需要进行相关的病毒学检测。
常见的病毒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通过检测病毒的抗体和核酸,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因,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三、影像学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急性肝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发现肝脏的异常改变,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四、病因诊断。
在诊断急性肝损伤时,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饮酒史、暴露史等。
有些药物、毒物、酒精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调查,以明确病因。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因调查的结果,可以制定出急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
一般而言,需要符合以下条件,①急性肝功能异常;②肝细胞坏死的证据;③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只有符合以上条件,才能够明确诊断急性肝损伤。
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肝损害的诊断标准摘要:一、肝损害的诊断方法二、肝损害的诊断标准1.生物化学指标2.临床表现3.影像学检查4.组织学检查三、肝损害的鉴别诊断四、诊断肝损害的重要性五、总结正文:肝损害是指肝脏细胞受到各种原因引起的损伤,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肝损害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以及鉴别诊断。
一、肝损害的诊断方法1.生物化学指标:主要包括肝功能试验,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这些指标升高提示肝脏受损。
2.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体重减轻等。
此外,皮肤瘙痒、黄疸、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也可见于肝损害患者。
3.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发现肝脏大小、形态、密度等方面的异常,为肝损害的诊断提供依据。
4.组织学检查:通过肝穿刺活检,观察肝脏组织的细胞损伤程度、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从而确定肝损害的类型和程度。
二、肝损害的诊断标准1.生物化学指标:血清ALT、AST等酶学指标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2.临床表现: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影像学检查:肝脏大小、形态、密度等方面存在异常。
4.组织学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细胞损伤、炎症和纤维化。
三、肝损害的鉴别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与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
四、诊断肝损害的重要性准确的诊断对于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五、总结肝损害的诊断依据包括生物化学指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
诊断肝损害的重要性在于为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肝损伤诊断标准
肝损伤诊断标准
肝损伤是指肝脏组织受到结构性或功能性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它可以由外部因素引起,也可以是内部的疾病导致的,无论如何,肝损伤是一个严重的疾病,可以危害患者的生命。
肝损伤的诊断性标准是确定肝损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肝损伤诊断标准非常重要。
首先,在做肝损伤诊断之前,应该先确定患者的可能病因,以便排除其他疾病,然后再做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肝损伤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测出某些酶的水平,如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从而诊断一些与肝损伤相关的疾病。
此外,一些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超声,也可以用来帮助诊断病人的肝损伤。
其次,病历的调查也是辅助诊断肝损伤的重要手段,比如询问患者的暴露史,帮助确定潜在的外部因素,收集有关肝损伤抗原表达的信息,这些都可以帮助诊断肝损伤。
再次,生化检查也是帮助诊断肝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血清学检查,包括血清谷草转氨酶检查、尿素氮检查、血清胆红素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和乙酰转移酶等,可以测定肝脏损伤的情况。
最后,临床表现也有助于诊断肝损伤。
患者由发热、乏力、嗜睡、肌肉酸痛和口苦等症状,当然,这些症状可能表明患者患有别的疾病,所以需要通过正确的诊断方法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肝损伤。
综上所述,肝损伤的诊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
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肝损伤的准确诊断,帮助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肝损伤病人在治疗前一定要经过科学准确的诊断,这将会有助于疾病的早期检测,从而避免病情发展,最终得到治愈。
因此,了解肝损伤诊断标准是很重要的,以便更好地治疗和管理患者的病情。
肝脏损害的诊断标准
肝脏损害的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包括合成蛋白质、储存能量以及分解有毒物质。
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遭受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肝脏损害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肝脏损害的常见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肝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常见的症状包括黄疸、恶心、呕吐、腹部疼痛、食欲减退、乏力等。
黄疸是肝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患者眼睛和皮肤会呈现黄色。
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1.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等指标的检测。
ALT和AST 是肝脏损害的早期指标,升高可能表明肝细胞损伤。
ALP和总胆红素升高则可能与胆道阻塞有关。
2.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的检测。
肝脏损害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现PT和PTT延长的情况。
3.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核心抗体等标志物的检测。
这些标志物对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4. 肝脏超声或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肝脏肿瘤、脂肪肝、肝囊肿等病变。
三、肝穿刺活检在一些情况下,如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不明或需要进一步确诊时,肝穿刺活检是必要的。
医生通过穿刺取材,镜下观察肝脏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特征,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四、其他检查1. 透射法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血管的情况,排除肝脏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
2. 磁共振胆道造影(MRCP):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胆囊、胆管和胆总管等结构的情况,排除胆道梗阻等情况。
通过以上各种检查手段,医生可以对肝脏损害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肝脏健康,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避免滥用药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肝损害诊断标准
肝损害诊断标准
肝损害诊断标准是为诊断患者是否患有肝损害而制定的一套诊断
标准,主要包括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生化检查中,一般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
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ALT和AST高于正常值,就可
以说明肝细胞受损,TBIL高于正常值则意味着肝细胞内正常的胆红素
排泄受到损害。
如果所有的指标都高于正常值,则说明肝脏功能有明
显障碍,可能患有肝损害。
影像学检查是用来检测肝脏是否受损的有效手段,其中CT表现
为肝变硬或变脆,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时会出现明显的变形;MRI则可用来检测肝脏的功能,包括检测肝实质中血肿水肿、脂肪变性、肝癌等,从而排除或诊断肝损害。
通过以上生化和影像检查,医生可以有效诊断肝损害,但最终诊
断结果仍要由医生最终确定。
肝损害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
它可以有很多原因造成,所以医生应该多方面考虑,而不仅仅依靠诊
断标准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临床肝损伤诊断标准
临床肝损伤诊断标准临床肝损伤诊断标准是医生评估和诊断肝脏损伤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一、症状肝损伤患者通常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右上腹不适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肝脏受损后的生理变化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二、体征医生在检查患者时,会注意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以及皮肤、巩膜黄疸等表现。
此外,医生还会注意患者的肝脏大小、质地、表面光滑度等情况,以判断肝脏损伤的程度和性质。
三、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等指标。
当肝脏受损时,这些指标通常会发生变化,如ALT和AST升高,胆红素升高,ALP和γ-GT 降低等。
2.肝炎病毒检测:肝炎病毒是引起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
医生会检测患者是否感染了肝炎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3.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的肝病,医生会检测患者是否存在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等。
4.其他检查:如血液常规检查、尿液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四、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肝脏的大小、形态、质地等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肝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2.CT和MRI检查:CT和MRI检查可以更精确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如肝脏密度变化、肝实质不均匀性改变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对肝脏损伤进行精确诊断。
3.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肝脏的血管情况,帮助医生了解肝脏是否有血管病变。
五、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脏损伤的金标准。
医生会通过细针穿刺或手术切除部分或全部肝脏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肝脏损伤的性质和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胆红素代谢异常、物质合成功能障碍以及生物降解功能下降,但不同疾病所引起的生化异常和结构改变在性质和程度上各具特征。
此外,胆道疾病亦可引起肝功能异常。
肝脏生化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主要包括ALT、AST、总蛋白、白蛋白(Alb)、球蛋白、TBil和DBil 等指标。
近年来肝脏生化检查又新增了一些项目,如铁蛋白、前白蛋白(prealbumin,PA)、透明质酸(HA)等。
各检测指标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可以将其分为四类:肝细胞损伤标志物、胆红素代谢标志物、肝脏合成功能标志物以及肝纤维化相关血清指标。
通过对这些检查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严重程度,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肝细胞损伤标志物氨基转移酶ALT和AST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生化指标。
AL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胞浆,AS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线粒体,少数分布于胞浆。
当致病因素导致肝细胞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从细胞内释放的主要是ALT;而当肝细胞严重损伤、坏死时,线粒体内的AST便释放出来,导致血清AST显著升高。
轻型肝炎发生时,AST/ALT比值下降,重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时,AST/ALT比值上升。
因此,测定血清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有利于肝功能异常的诊断和鉴别。
生理状态下,血清中ALT和AST活性较低,通常低于40U/L。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肝细胞变性和坏死都会导致细胞内ALT和AST释放入血引起血清转氨酶活性升高。
各种致病因素所致肝病会引起ALT和AST不同程度升高,因此,对于ALT 和AST活性的分析可用于疾病诊断和鉴别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各种肝脏疾病都能引起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因此,中等程度以下(<300U/L)的转氨酶升高无特异性。
若ALT急剧升高(>1000U/L),提示存在大量肝细胞坏死,其最常见的疾病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毒物或药物性肝损伤、急性缺血性肝病等。
此外,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肝豆状核变性也能导致转氨酶急剧升高,但同时伴有自身免疫性抗体升高或铜代谢异常。
如果致病因素持续存在,肝细胞长期遭受损伤将会引起转氨酶长期升高,常见疾病有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药物性肝损伤;少见疾病有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在我国,由于HBV感染率甚高,因此慢性乙型肝炎是导致转氨酶长期、反复升高的主要原因,这类患者转氨酶升高以ALT为主,并且AST与ALT的比值(AST/ALT)常<1,结合病毒学检查容易快速明确诊断。
而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通常<400U/L,并且以AST升高为主。
对于长期大量饮酒者,AST/ALT>2提示酒精性肝病可能,AST/ALT>3更具有诊断意义。
另外,药物性肝损伤也是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
长期服用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氮唑类抗真菌药以及抗抑郁药等均可引起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停药后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
除了肝脏病变外,其他系统的疾病也能导致血清转氨酶持续性升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性腹泻、神经性厌食症、Addison病以及肌病等。
这些疾病引起的血清转氨酶升高往往处于中低水平,当原发疾病被有效控制后,ALT 和AST亦逐渐恢复正常。
表1列举了常见的引起转氨酶升高的疾病。
碱性磷酸酶(ALP)血清中ALP主要来自于肝脏、骨骼和肠道,临床上测定ALP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
胆道梗阻时,血清中ALP显著升高,并与胆道梗阻程度和时间呈正比,而此时ALT升高不明显,因此ALT/ALP比值较小,通常<2;在肝细胞损伤时,ALT显著升高,ALP不升高或轻度升高(<3倍正常值上限),ALT/ALP 比值较大,通常>5;而当ALT/ALP介于2~5时,提示肝细胞和胆道均受累及。
值得注意的是,多种因素可引起正常人血清ALP显著升高。
正常小儿ALP活性可达正常成人的2~5倍。
餐后(尤以高脂餐)小肠分泌的ALP进入血中,一般可增高30U/L或更高,在B或O血型人中可持续12h。
妊娠亦可引起ALP升高,可达2~3倍正常值上限。
因此,在分析ALP升高时应排除以上几种特殊情况。
图1为ALP升高时的诊断流程图。
γ-谷氨酰转肽酶(GGT)GGT主要分布于肾、肝、胰腺,但肾脏释放的GGT主要经尿液排出;血清GGT主要来自于肝脏,而肝脏GGT主要分布于胆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膜管腔面,二者在发生变性和坏死时会导致GGT大量溶解释放入血,引起血清GGT升高。
因此GGT升高提示肝脏疾病,尤其是胆道疾病。
肝外胆汁淤积(由胆结石、胆管炎、胰头癌引起)和肝癌的GGT明显增高,可高达5~30倍正常值上限。
梗阻初期,GGT/AST比值为3~6,长期梗阻GGT/AST比值常>6。
肝实质性疾病如急性肝炎时:GGT通常轻度升高;脂肪肝、肝硬化活动期时:GGT一般轻度升高;慢性肝炎及肝硬化非活动期:GGT可见正常。
此外,血清GGT主要来自于肝脏,因此其可以用于辅助判断ALP的来源;ALP升高,GGT正常,表明ALP来自于骨骼或肠道;若二者均升高,表明ALP来自肝脏,提示肝胆系统存在疾病。
胆红素代谢标志物胆红素由肝脏产生,经胆道排泄,肝在胆红素代谢中具有摄取、结合和排泄作用。
胆红素测定包括TBil和DBil,二者之差为间接胆红素(IBil),多种致病因素可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导致黄疸。
临床上将黄疸分为四类:(1)溶血性黄疸;(2)梗阻性黄疸;(3)肝细胞性黄疸;(4)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
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或红细胞大量破裂时,体内产生大量IBil而超过肝脏的摄取和代谢能力,血中IBil显著升高,引起溶血性黄疸,而此时DBil、ALT、AST和ALP基本正常;当胆道因为结石、肿瘤或周围肿物压迫致其梗阻时,肝细胞分泌的DBil排出受阻,由于胆管内压增高致使DBil逆流入血液,因此出现血中DBil显著升高,IBil不升高或轻度升高,且伴肝脏酶学改变,此为梗阻性黄疸。
而当肝细胞受损时,一方面肝脏无法完全摄取和结合IBil,另一方面肝细胞内的DBil会从受损的肝细胞释出,因此导致血液中DBil和IBil均升高,同时转氨酶也显著升高,即导致肝细胞性黄疸。
此外,Gilbert综合征因肝细胞摄取IBil障碍以及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导致血液中IBil显著升高;Dubin-Jonhson综合征主要因为肝细胞无法将DBil排泄至毛细胆管而致DBil升高。
上述3种胆红素代谢障碍性肝病均不引起肝脏酶学显著改变。
据此可初步判断黄疸的类型和原因。
图2为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流程图。
肝脏合成功能标志物白蛋白(Alb)肝脏是人体合成Alb的唯一器官,合成后供机体需要,且几乎不被排出,其在血浆中的半衰期约为21d,因此Alb 的高低反映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和储备功能,也是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Alb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
在正常饮食和肾功能正常情况下,Alb降低可能与肝功能异常、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下降有关。
Alb<30g/L时部分患者出现或将要出现腹水,至25g/L以下时预后不良,降至20g/L时预后极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Alb半衰期长,其不能用于评估急性肝损伤。
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PT是评价肝脏合成功能的另一指标,该指标检测血液凝固时间,它需要肝脏产生的II、V、VII、IX因子的参与。
当肝细胞广泛受损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导致PT延长,超过3s以上为异常;4~6s时,表明严重的肝损伤且预后极差。
在反应肝功能急性损伤方面,PT优于Alb。
由于在肝脏疾病早期仅有VII因子合成减少,因此PT 出现延长早于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PA和血清假性胆碱酯酶(pseudocholinesterase,PChE)二者均由肝脏合成,半衰期分别为1.9d和10d=。
其中,PA由于半衰期短,能快速、敏感地反映肝细胞的损伤和肝脏的合成功能。
研究表明急性肝炎时PA异常率为34%,而Alb 异常率仅为17%,因此PA能更灵敏地反映肝细胞损伤,可作为判断急性肝损伤的灵敏指标。
此外,动态监测PA能反映肝衰竭患者肝脏合成功能的好转或恶化情况,动态观察PA升高明显者预后好,降低或升高不明显者预后差,故观察PA 早期动态变化能作为肝衰竭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肝纤维化相关血清指标透明质酸(HA)HA是一种分布在细胞外基质的氨基葡聚糖,主要由肝星状细胞或纤维母细胞合成,由窦状内皮细胞降解,在众多的肝纤维化指标中,HA的敏感性最高。
急性肝炎时血清HA多正常,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肝脏代谢能力下降,HA清除减少,使血清HA水平升高,并且其升高水平与肝脏炎症或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IV型胶原(type IV collagen,C IV)和层黏蛋白(laminin,LN)C IV与LN均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当肝脏持续损伤时,二者合成增加,而肝脏对其降解能力降低,出现毛细血管化。
同时,血清中C IV与LN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相关性。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1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的肝星状细胞活化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与其他细胞因子处于一种网络平衡状态,共同维持肝脏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肝脏慢性炎症时,Kupffer细胞大量浸润并分泌TGFβ1,TGFβ1进一步激活星状细胞和其他间质细胞分泌TGFβ1,因此导致血循环中TGFβ1水平升高,并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逐渐升高。
此外,Ⅲ型前胶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α巨球蛋白等指标亦具有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
上述各血清指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单一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作用有限,因此常联合检测多项指标诊断肝纤维化。
近年来国内外建立了一系列基于各种血清指标的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模型,代表性的有FibroTest(其参数包括α巨球蛋白、血清载脂蛋白A1、GGT、胆红素及肝内珠蛋白)、APRI指数(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和Forns指数(其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GGT、年龄和胆固醇)等。
国内同行也提出SLFG模型(其参数包括α巨球蛋白、年龄、GGT和HA)、S指数(其参数包括GGT、血小板和Alb)等评价慢性HBV感染所致肝纤维化。
这些诊断模型能较好的区分S2及以上肝纤维化,但对更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作用极其有限。
肝功能异常诊断思路(1)病史采集,包括肝炎病毒接触史、饮酒情况、不洁饮食、药物毒物史、家族史等;(2)体格检查,包括皮肤巩膜颜色、肝脏大小、肝区触痛、Murphy征等;(3)实验室检查,包括生化常规、病原学检测、免疫球蛋白分类定量和自身抗体等;(4)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B超、CT、磁共振成像等;(5)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对于病因不明或需要进行评估病情的患者,有必要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