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课时_从“师夷长技”到明治维新变法(人教版)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②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材料: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 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 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康有为思想有什么特点?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二、仿行制度
2、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共和思想
代表人物: 孙中山 时间: 19C末20C初 主张:主张资阶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活动:辛亥革命(1911年) 结局:建立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双半状况依然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 的运动。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 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 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 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 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三、思想救国
1、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时间: 1915——1918
主张: 提倡民主科学,思想救国
活动:新文化运动 影响:
三、思想救国
2.无产阶级: 宣传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 李大钊、陈独秀 时间: 1918——1919
主张: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救国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 A、进步性: 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高二历史组第12周教案——刘鲲鹏【教学进度】完成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设置】新授课二课时跟踪训练二课时【课程名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课标考纲要求】①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②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③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学情:优势:方法初具、关注现实缺陷:知识储备少、兴趣不足、学习与运用脱节。

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教材分三目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两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新文化运动的新的发展阶段。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方面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讲授过程中,要把它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一环,突出其承转作用。

同时,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刻挖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延伸其现实意义,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目标。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②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③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②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乐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将学习西方与爱国主义、将爱国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

②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必修三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三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评价:具有反封建思想的意义,也有利
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有些偏激。
新文化运动内容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 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 ⑴、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 等、独立的原则。 • ⑵、鲁 迅: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 吃人的本质。 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1898年,维新派掀起戊戌 变法,最后失败,说明改良 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 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③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
(2) 原因
2、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论战
• ⑴、时间阵地:1905年—1907年;改良派的《新 民丛报》与革命派的《民报》
• ⑵、背景: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 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 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 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 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 • ⑶、内容: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 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
⑵、李大钊:
①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②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复辟帝制。
⑶、共
烈批判。
同:
①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
②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评价
目的是医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
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使中国成为真 正的民主共和国。使中国富强起来。

人教版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1ppt

人教版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1ppt

拓展阅读1: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 否有道理?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抵抗派(林、魏)
洋务派
①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学器物); 相同 ②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③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学习 军事、实业、教育 军事 范围 开展洋务运动 著书立说提出主张 是否 异 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实践 基本未付诸实践 直接 抵御外国侵略为主 镇压人民反抗为主 目的
2.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①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危机(太平天国危;外国侵略) (2)代表: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3)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 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 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何谓开眼看世界? 1、是打开眼界,去面对整个世界; 2、转变观念,正视中国的落后,进而学习西方。
虎门销烟的 民族英雄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 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 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夷长技以制夷” A.原因:受林则徐委托 B.内容: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C.核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内容、方法、目的) D.目的:抵御外国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倭仁(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 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 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张之洞(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 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必修3第5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3第5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3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高考扫描导入近代前期的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半殖民地道路上沉沦。

为“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各种思想流派或同台献技,或你方唱罢我登场,使思想界乱花迷眼,新论迭出。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是孵化器。

这些思想(方案)或从传统思想吸取营养,或从西方借来药方,或东、西叠加,致力于救亡图存,发展中国,共同指向现代化。

回望近三年的高考题,大多借助文献材料来考查这些思想(方案)的时代特征,形成原因,特定内涵,名家名篇,历史影响和历史评价。

近三年高考2011年:5题;2012年:6题(其中大题4个);2013年:7题命题趋势本专题常常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注意传播等主干知识,主要考查能力目标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选择题的难度中等偏上。

如2012年北京文综第16题、2012年天津文综第3题。

多引用思想家的语录或史学名家的论著及重要学术观点等作为材料,设计新情境,整体考查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历程,并注意与西方启蒙思想相联系,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41题、2012年江苏单科第32题。

2014年会延续这一特点。

备考指南首先应熟记本专题主干知识,其次可以从新史料角度分析不同时期思想解放的特点二、复习指导1.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一个主题、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其实也就是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

(2)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点整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点整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近代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学器物1、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③先进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洋枪洋炮惊醒,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代表人物:林则徐①成就:设立译馆,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与《各国律例》。

②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②主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以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清朝统治.(4)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西学的广泛传播。

(2)含义:中学为体: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清王朝统治(3)代表: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洋务运动(时间、口号、内容、结果、影响)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建立三只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结果:失败。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失败原因:中体西用,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二)近代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仿制度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_早期维新派。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共30张PPT)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 之上,独火器万不及……中国欲 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 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 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以下材料说明曾国藩办洋务 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勤剿通必一继之覃购尤购中今 远发行为二而匠思成属买外日曾 略捻之中年试,之之名外贸和国 。,物外,造始士后正洋易议藩 ”可,官火,而,,言器有既说
--
要之才变
梁 启 超 《 变 法 通 议 》
其立之法 大,兴之 成在,本 ,变在, 在科开在 变举学育 官。校人 制而;才 。一学;
切校人
梁启超
严复
三、维新变法思想
1.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原因
2.维新派的主要思想主张
3.对维新思想的评价
①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②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 觉醒。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表现
(1)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 《各国律例》;
(2)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 并仿制西方战舰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 (2)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报; (3)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4)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 想落篱,以新的眼光看世界
1.洋务派的产生及主要思想主张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原因: 内忧外患 代表人物: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思考争鸣: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 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 道理?
抵抗派
洋务派
直接目的 抵御外国侵略为主 镇压人民反抗为主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A.林则徐、魏源等人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D.慈禧、光绪等
3、右图所示著作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师夷长技以制夷
B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4、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 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 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 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2)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 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 快失败。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3、意义(影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 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 诸实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
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 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 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 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 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 史的悲剧啊。
②早期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1)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 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必修三专题五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复习)

必修三专题五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复习)

单 器物 元 线 索 制度
维新派(戊戌变法)
资产 阶级
君主立宪 革命派(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思想文化
一、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1.背景:Fra bibliotek雾里看花
材料1: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 思考:四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级的什么观 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念?说明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2: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 无。——乾隆 “贵华夏,贱夷狄”,“夜郎自大” , 材料3: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 以“天朝上国”自居。 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 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清朝统治者闭目塞听, 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更令人啼笑皆非 虚骄自大,无知惊人。 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 所未有,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材料4: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 背景:⑴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 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林则徐、魏源 2.代表人物:
思考:林、魏当时找到了什么药方? 该如何评此药方?P68
3.评价
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 要的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 一步。 ②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能付诸实践和 形成时代风气。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
《海国图志》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但终被束之高阁,未能被统治阶级所采用。 《海国图志》1850年流传到日本,人们争相诵 读,对日本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时 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如西乡隆盛等人都受到此 书影响,使得日本维新潮流日趋高涨,倒幕府 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868年酿成了著名 的明治维新运动,推翻了封建的幕府统治。 思考:洋务派在什么背景下又找到了什么药方?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件:单元整合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件:单元整合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5)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
-3-
单元整合
一二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2.第二阶段——制度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时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 政体方案)。 (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5)特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 封建文化进行彻底批判。
-5-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一二
二、中国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 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除“八股”、提倡西学、改革 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 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暴力 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等问 题,开展了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 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以民主和科学作为指导思想,动摇 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单元整合
-1-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2-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一二
一、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第一阶段——器物阶段(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 (1)时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程度上瓦解
了自然经济
甲午战争后,
1898年掀起
在维新变法运 变法维新,
帝国主义掀
戊戌变法,

动中由一些开 兴民权,实
起瓜分中国
但由于慈禧

明士绅和爱国 行君主立宪,
的狂潮,中
太后发动戊

知识分子组成,改革教育制
国民族危机
戌政变,变
属于资产阶级 度
空前严重
法最终失败
一次救亡图 存的爱国运 动,是近代 中国一次思 想解放潮流
依据材料“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B项 ”“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可知追求新 正确
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
材料只是提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已
C项
排除
经成为国民共识,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广告宣传而已,谈不上推进文明,况且在近
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文明的推进有待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8
谢谢欣赏!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9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解题规范 一明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抓关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 也”。 三析选项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
A项
排除
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2.第二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1)主要内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2)指导思想:由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发展为“三民主义”。 (3)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 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 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师夷长技”到明治维新变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2010·黄桥中学高三期中考试)“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A.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B. 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2. (2011·启东中学模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①开始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④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3. (2010·南通三模)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

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片胡言”。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 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C.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D. “中体西用”的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4. (2010·江苏羊尖中学高三模拟)《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A. 谭嗣同B. 林则徐C. 李鸿章D. 陈独秀5. (2010·姜堰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在《海国图志》中,“志于英夷特详”。

这是因为英国当时是()A. 中国最主要的敌国B. 中国最重要的平等贸易国C. 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D. 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国家6. (2010·潍坊高三一模)“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材料描述了中国近代的()A. 《海国图志》B. 《新学伪经考》C. 《资政新篇》D. 《狂人日记》7. (2010·金陵中学月考)“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是下列哪位历史人物()A. 林则徐B. 曾国藩C. 洪仁玕D. 康有为8. (2011·桐城模拟)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乃是着眼于()A. 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B. 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为满族效力C. 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D. 学术上,洪破除旧迷信,曾尊孔扬孟9. (2010·南京一中最后冲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

下面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 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10. (2010·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二模)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 改革社会风尚B. 吸收世界文明C. 发展近代交通D. 主张机器生产11. (2010·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二模)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

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师夷长技以制夷C. 军事为主,民生为辅D. 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12. (2010·无锡高三质量调研)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这则材料()A. 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 反对宣传西方民主启蒙思想C. 呼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 指出启蒙思想影响的有限性13. (2010·镇江高三一调)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 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 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 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 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14. (2010·栟茶中学高三统考热身训练)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A. 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 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 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 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15. (2010·金陵中学模拟)“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

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照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上述材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近代翻译西方著作蔚然成风B. 近代所译西学著作数量颇多C. 当时所译著作尚未涉及政治领域D. 译书活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二、非选择题(共20分)16. (2009·南通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

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材料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

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丈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分)王韬认为他“实倡先声”是指什么?(2分)(2)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

(2分)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6分)(3)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2分)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3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3分)答案:1. C【解析】本题考查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当时处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更别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D不符合要求。

2. D3.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林则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D项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

4. A【解析】“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

5.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根据题意可知,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中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萌发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而英国是当时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和主要敌人,所以应该选A。

6. B【解析】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等文章,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威望,减少变法的阻力。

这一做法被顽固派看穿,说他是“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7. 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学习“西方器物”“以新卫旧”,应该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选B是正确的。

8. B【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满人”,称曾国藩为“汉奸”即可判断。

9.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判断分析。

理论到实践是洋务运动,照搬照抄到结合国情是中共开创的民主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故选D。

10. B【解析】本题主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康有为要求剪发辫,易服装以适应“机器之世”,实际上是要求中国的生活方式符合世界工业文明的要求,故选B。

11.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材料中梁启超批评某个派别“只知有兵事、朝廷”而不知“民政和国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评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12. D【解析】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有效信息:“晚清”“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漂浮在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说明这种思想没能深入影响民众。

13. B【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看出谭嗣同的思想明显受到西方科学家的影响,同时又把儒家“仁”的思想与西方思想相结合,故选B。

14.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借用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论证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显然是为维新变法服务的,表明维新派讲究斗争的策略,变法维新的目的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15.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从洋务派到维新派都主张编译西方书籍,A、B两项直接从材料中得出,D项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是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一时期向西方学习明显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

故选C 符合题意。

16. 【答案】(1)观点:提出学习西方,但认为封建制度和文化不能改变。

(2分)含义:对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分)(2)观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2分)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对西方文化认识肤浅;中国落后。

(6分)(3)观点:批判吸收。

(2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分)(4)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