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邛笼)
(完整版)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成为文教管理机构,下设
国子学与太学 。 唐代现书院萌芽,书院成为重要的科举预备学校。 宋代则是书院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四大书
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元明清时期私学逐渐官学化,国子监也成为唯一的
辟雍:是国子监中最华丽的中心建筑,
为北京“六大宫殿”之一。辟雍古 制曰“天子之学”。辟雍建于清乾 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是我 国现存的惟一的古代“学堂”,是 清代帝王讲学之处。康熙皇帝之后, 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作一次讲学, 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 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 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 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 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最高学府。
二、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位于北京 安定门内国子监街 (原名成贤街),是 我国元、明、清三代 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 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 的最高学府。建于元 朝大德十年(公元 1306年)。
国子监东临北京 孔庙,与孔庙隔夹道 相连,符合“左庙右 学”的古制。
国子监的布局为轴线组织的三进院落,坐北朝南,由 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辟雍.彝伦堂。
《周礼》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礼记·学记第十八》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 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宫建筑在周朝发展比较正规,称“天子辟雍”。春秋 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私学,官私学并存。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这也影响了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特点:1.川西藏南木结构的特点:四川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适应地震和山区多雨的气候条件。
川西藏南地区的木结构民居通常采用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以方便住户居住和日常生活。
2.川东平原的砖木结构:川东地区相对平原,土地肥沃,民居建筑通常采用砖木结构,以适应地理条件和改善住房质量。
3.耐震性强:四川地处地震带,因此四川民居一直注重耐震性。
传统的四川民居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以便在地震发生时提供更好的保护。
4.斗拱和剪刀撑:四川民居传统的屋顶通常采用斗拱和剪刀撑的结构,以增强屋顶的稳定性和耐震性。
5.丰富的装饰:四川民居装饰富丽而精美,常见的装饰有木雕、石雕、剪纸、彩绘等。
这些装饰物代表了四川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分类:1.川西藏南木结构民居:川西藏南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方便在多雨的气候中居住。
这些民居一般为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房屋外墙多使用木材和木板,屋顶采用石破、砖瓦等搭结构。
2.川东平原砖木结构民居:川东平原地区由于土地平坦,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以提高住宅的质量。
这些民居一般为两层楼,使用砖瓦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房屋结构更重视实用性和耐用性。
3.群体民居:四川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群体民居,它们通常由多户人家组成,具有共享的内部空间和设施,如天井、厨房和储物间等。
这种民居形式一直代表了四川人民的亲情观念和社区意识。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民居也出现在四川地区,但传统的四川民居依然是人们对家园的情感寄托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邛崃夹关古镇风景区简介
邛崃夹关古镇风景区简介
邛崃夹关古镇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邛崃市夹关古镇,是以古镇古迹为主的旅游区。
这里保留有大量的古建筑、古道、文化遗址、历史遗迹,是了解中国古镇文化的好去处。
古镇内有大量的古民居、古商铺和古宅院,保存完好。
这些建筑都具有浓郁的川西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是了解四川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此外,古镇内还有许多著名的古迹景点,如夹关石刻、夹关古道、关帝庙、邛崃故城等。
夹关石刻是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被誉为“江南第一石刻”。
夹关古道是古代重要的商贸之路,自唐代开始修建,历经改建,至今依然保存完好,为了解古代商贸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除了古建筑和古迹,古镇内的自然风光也非常优美,景色宜人。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川西地区的独特魅力。
夹关古镇风景区是一个融古镇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是来川西旅游的必选之地。
- 1 -。
好大学在线MOOC慕课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测试满分答案-成考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满分答案)好大学MOOC 慕课[多选题]从下面哪些符号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文化背景?A、头发颜色B、眼睛颜色C、语言D、饮食E、宗教信仰参考答案:C、D、E、题目解析:头发颜色和眼睛颜色是个人基因,不是成长环境。
而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不是由他个人基因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成长环境决定的。
真棒,答对了!2[多选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张艺谋导演展现给世人的中国符号有:A、北京天坛B、丝绸之路C、中国国旗D、大熊猫E、四大发明参考答案:B、E、题目解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张艺谋导演展现给世人的中国符号有四大发明、书画、汉字、茶、瓷器、太极、建筑、丝绸之路等。
真棒,答对了!3[多选题]下面哪些选项为中国符号?A、佛教B、大熊猫C、圣诞节D、京剧E、长城参考答案:B、D、E、题目解析:佛教是印度符号,圣诞节为西方信仰基督教的文化符号。
真棒,答对了!4[多选题]下面哪些选项为西方的文化符号?A、茶B、风水C、牛仔D、鸡尾酒E、快餐参考答案:C、D、E、题目解析:茶和风水都是中国符号。
真棒,答对了!5[多选题]下面哪些属于中国八大建筑流派?A、江南民居B、川西民居C、蒙古包D、北京四合院E、书院建筑参考答案:A、B、D、E、题目解析: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为:北京四合院、江南民居、岭南风格、徽派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川西邛笼建筑、书院建筑真棒,答对了!6[多选题]西方四大建筑风格分别是:A、巴洛克式建筑B、美国式建筑C、罗马式建筑D、哥特式建筑E、洛可可式建筑参考答案:A、C、D、E、题目解析:西方四大建筑风格为: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洛可可式建筑。
真棒,答对了!7[多选题]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可以用以下哪12个字概括?A、金碧辉煌B、雕梁画柱C、飞檐斗拱D、亭台楼阁参考答案:B、C、D、题目解析: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可以用亭台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柱12个字来概括。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川西林盘
简介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这种历史形成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符合行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大家称为“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它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
成都地处古蜀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广大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
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这一生产生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
川西林盘的生态学价值1.城市森林的外延“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这己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同时,城市森林建设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木构筑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林盘聚落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随着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也必然成为构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广袤的乡村农田肌理作为本底,林盘结构可视为现代大都市范围内众多斑块状的绿岛,作为人、植物、动物和谐共生的载体。
在发挥其绿岛效应的同时,配合建设城市森林所提倡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等要求,为最终形成城郊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2.生物多样性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耳房:正房两侧的两间房间,高度低于堂屋,如果院落狭长,厢 房通常也设有耳房。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3-单体建筑
后罩房:通常是最里面的一进院落,靠近边界的房子,通常为女 眷居住。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因此房屋尺度和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倒座房:这是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 排房子,临近胡同,一般不开窗。 其中的房子一般都是仆人居住。
垂花门:又称为二门,开在内外 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中轴线 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 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垂花门可以 说是四合院中装饰富丽的建筑。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3-单体建筑
正房:四合院的正房一般都是三间,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 所。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1-历史渊源 江南水乡民居历史可以追 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 渡文化,之后随着战乱, 大批人口迁移南方,带动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使得 经济中心逐步南移。到了 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 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 区,因此达官贵人、文人 雅士纷纷在此建宅定居。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木构架为主 徽派古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注重装饰,
一般以桐油饰之,彰显古朴典雅。立柱用料也很大,斜撑等大多饰 以花纹、线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徽派情怀
2-建筑特色
注重装饰 在装饰上面,大多采 用砖、木、石雕工艺, 让整个建筑显得如诗 如画,融古雅、简洁、 华丽于一体。
二、徽派情怀
3-徽州三雕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所谓四合, 是一个院落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一 、 中国文教建筑发展概况 汉代出现了“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到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 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成为文教管理机构,下设 国子学与太学 。 唐代现书院萌芽,书院成为重要的科举预备学校。 宋代则是书院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四大书 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元明清时期私学逐渐官学化,国子监也成为唯一的 最高学府。
岳麓书院祀孔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 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 “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 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 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南宋时期张栻主教, 湖湘学派发展到最盛;乾 道三年(公元1167年), 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 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 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 学术传统。元承宋制,书 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 趋完备。但因元末战乱, 书院毁于战火。
岳麓书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 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及赫曦台、爱晚亭等。
岳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 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 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 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 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 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中国建筑流派之川西邛笼建筑
中国建筑流派之川西邛笼建筑一、邛笼的分布与分类1 邛笼的分布岷江上游走廊以松潘县与南坪县交界的弓杠岭岷江发源为起点,贯穿松潘,茂县,汶川三县,长约340公里。
自战国以来,该走廊为南下的羌人占据。
由于该地区比较集中分布了羌族的碉房建筑,尤其是坐落山顶达十余丈的高碉,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然后仔细考察横断山脉区其他的两条通道,即西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走廊和中部的大渡河走廊,就会发现“凡川西诸土司直至西藏,人民所居皆同此制”。
2 邛笼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方式有不同的侧重点,邛笼的分类方式有多种:一种就是按照建筑的具体形态进行区分,邛笼的造型按外观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四种。
现存石碉中以四角碉最为常见,大多建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
平面通常呈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立面呈由底向上逐渐内收的方锥形高台。
底部边长5-8米、墙厚0.70-1.10米,碉楼高度低者巧米、高者逾50米,其中以高27-37米者居多。
四角碉属最为古老的一种石碉造型。
五角碉则多因建碉地点为斜坡地,为增强石碉临坡地下方一面墙体的受力强度,将该面墙体逢中线部位砌出一道突出墙面约0.10-0.20米的角以支撑墙体中部,属于四角碉的变形。
五角碉在平面上皆呈近方的“回”字形,第五角位于临坡地下方的长边中部。
砒秤石碉数量较少,其中以羌族地区略多见,最高有达34米者,一般高度在20余米。
六角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六角形,角与角之间呈内凹的弧形,六个角明显突出,立面上呈下大上小的六棱柱形。
石碉的内部平面呈圆形。
六角碉通常较高大,低者20余米、高者30余米,内部分隔为9-13层。
石碉底部每边边长(角两侧边)3-3.50米、墙厚0.70-1米。
六角碉从数量上亦较少见,现存嘉绒藏族地区的六角碉皆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修建,羌族地区现存六角碉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修建。
八角碉是各种石碉中造型最美、建筑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种,流行于清代嘉庆——咸丰年间。
此种石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八角形,立面呈下大上小的八棱柱形,底部每边边长(角两侧边)多在2米左右。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二、徽派情怀
3-徽州三雕
木雕 主要出现在旧时建筑物和 家庭用品上,宅院内的屏 风、栏柱、桌椅、文房用 品上都可以一睹木雕的风 采。徽州木雕的题材颇为 广泛,人物、山水、花卉、 回纹、各种吉祥图案等, 应有尽有。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 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 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 ,院落占地面积较小。其 中水系是江南民居特有的 景致,江南民居因水而有 了灵气。
2-总体格局
传统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 格局大小不一,小到只有一进, 大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形成两 个四合院宽的跨院式。小四合院 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的房间 为25~40间。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3-单体建筑
影璧:在四合院中通常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和突出大门。通常由 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构成。四合院的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 璧。
二、徽派情怀
1-历史渊源
古代徽州各村 均有独立宗祠,家 族思想浓厚,加之 地理位置及文化的 影响,徽州建筑形 成独树一帜的特点, 加之徽商的崛起, 出现大量优秀的豪 华住宅、园林、书 院等。
二、徽派情怀
2-建筑特色
徽州建筑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也是坐北朝南依山伴水。布局 以中轴线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有“天 井”,用于采光通风,也有“四水归堂”的寓意。
陈家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中 轴线两侧为厅堂,每座单体建筑以青云巷隔开,建筑之间用长廊连 通,六院八廊穿插,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
四、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
在陈家祠中,木 雕、石雕、砖雕、 陶塑、彩绘等传 统建筑装饰的应 用让人应接不暇。 既有粗放精简、 成片的豪迈,又 有精雕细琢的细 节,庄重大气而 不失精致典雅。
成都市内古建筑景点
成都市内有许多古建筑景点,以下是部分推荐:
石盘镇万寿宫旧址(状元桥):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石盘街道,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
四川齿轮厂防空洞(川齿记忆馆):位于双流区西航港街道莲花社区内,始建于1969年底,是掘开式、单建式工程,洞内结构保存完好,承载着“三线”建设以及当年人防建设的历史记忆。
望江楼古建筑群: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东南部,传为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旧居,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以崇丽阁为主,还有吟诗楼、浣笺亭、五云仙馆等。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纪念诸葛亮的专祠,在这里可以了解诸葛亮的事迹和成都在历史上的变化。
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宝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处的新都区,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在这里可以领略唐代诗歌文化。
刘氏庄园旅游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金桂街15号,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青城山古建筑群:道教名山之一,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
成都市望丛祠旅游景区:为了纪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人丛帝而修建的祀祠。
青羊宫: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唐王殿等,宫内还有一部《道藏辑要》,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
如需更多信息,可查阅成都市政府网站或其他相关旅游网站。
川派建筑——依山傍水融自然
川派建筑——依⼭傍⽔融⾃然有⼀种尊贵,只有中国⼈才懂,那就是中国古建筑。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们不同的⽣活习惯,中华⼤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的建筑。
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化积淀,书写着各⾃的故事。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法超越的。
⼤体可以分为以下六⼤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川派、晋派。
本期【建筑风情】栏⽬,古村君带⼤家去感受川派建筑味道与风情。
川派建筑建筑关键词:巴楚⽂化、民族特⾊川派建筑有三宝,⽵楼妙,⿎楼好,吊脚楼⾼作为巴楚⽂化的建筑巨擘,依⽔傍⼭,就地⽽起民族特⾊,川韵悠然传承了⼏千年的巴蜀⽂化,在这⾥形成不拘⼀格的建筑风貌。
川派建筑,其实不限于四川,⽽囊括了云南贵州等地,是既有少数民族特⾊的建筑风格。
这其中,尤其以傣族的曼妙⽵楼,侗族的巍然⿎楼以及川西的吊脚楼最闻名遐迩。
川派建筑散发着⼀种沁⼈⼼脾、⾃然朴实的迷⼈魅⼒。
四川的建筑既古典,⼜现代。
古⼈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川派建筑别具⼀格的技艺和⽂化魅⼒。
形成原因①⾃然条件:四川地形复杂,平原、丘陵、⼭地、⾼原分布其间,各地⽓候差异极⼤,建筑为适应地形、⽓候条件⽽出现区域性的差异。
同时,四川的⾃然资源⼗分丰富,建筑⽤材⼗分⼴泛,建筑宜⽊、宜⼟、宜⽵、宜⽯、宜砖等,因地⽽别。
②政治经济:四川⾃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不同的民族,产⽣了不同类型的古⽂化。
加之,四川的各个民族在经历了⼏次⼤移民后,促进了各民族⽂化的交流和发展。
川派建筑包括局部的装饰、纹理和处理⼿法上也形成了新的特⾊和模式,故后⼈有“蜀地存秦俗,巴地留楚风”之说。
③⽂化特性:四川的城市,基于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多依于⾃然,融于⾃然,融于⼭⽔,实为“⼭⽔城市” ,具有⽔光明媚、层次迭宕的风姿。
所在城市多与⼭、⽔、江、河有关,这与巴蜀的⼭⽔⽂化⽆不关联。
建筑特点①鲜明的⽂化特性:川派古建筑是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形式多样,姿态万千。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张国雄(五邑大学华侨研究所广东江门 529020)摘要:中国碉楼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时期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至迟在汉代已经广泛分布。
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碉楼的称呼、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都有所不同。
本文从语意的角度,通过国内外不同类型碉楼的比较,揭示了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和特征,首次对碉楼进行了定义。
关键词:碉楼乡土建筑定义中国作者简介:张国雄(1955—),男,江苏宜兴人,武汉大学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广东五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华侨史,乡土建筑。
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碉楼这种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碉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乡土建筑?则是至今乡土建筑史研究还没有讨论而有待确定的问题。
本文准备就此进行考察,提出初步的意见,求教于方家!一,语意学的考察从字义上考察,“楼”字的使用最早,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已经出现。
《说文解字》收录的是时俗常用字,共有9 543个,“楼”字就是其中之一。
其语义为“重屋也”,也就是多层的房屋。
中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的《尔雅》其“释宫”篇云:“陕而修曲曰楼”。
这里的“陕”与“狭”相通。
同样成书于汉代,主要探讨字词由来的《释名》在其“释宫室”篇中对“楼”字有这样的解释:“楼,言牖户、射孔娄娄然也”。
它进一步描述了楼的建筑形体特征:不仅有门、窗等建筑设施,而且有防卫建筑设施射击孔。
在汉代,尤其是东汉,随着构架式楼阁建筑技术的成熟,居住型、储藏型、警卫型等各种功能的楼普遍出现①,最高的有7层(16米),一般为2层(5米)至4层(9米)②,这应该是“楼”字得以成为汉代日常用字的社会基础。
在英文中,“楼”为“Tower”,建筑形体上首先也是指多层的“塔”或“楼塔”,同时又有“城堡”、“碉堡”的含义,即不仅突出了建筑的形体而且增加了建筑功能的内容。
这一点是与中文不同的地方,中国的“楼”没有城堡、碉堡这样的军事建筑的含义。
邛崃文脉坊简介
邛崃文脉坊简介邛崃文脉坊,位于四川成都市邛崃市南街街道办事处,是一座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城市综合体。
作为邛崃市的文化象征之一,邛崃文脉坊已成为邛崃地区乃至整个川西文化的代表性区域,其底蕴深厚,气氛浓郁。
文化邛崃文脉坊以“文化”为核心,它是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集合了川西方言、川剧、羌族文化、竹文化、黑嘴子民居等多种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邛崃文化。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川西文化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达32米的仿明代风格建筑——邛崃纪念塔,其拔地而起的深色体量和红色部分相得益彰,寓意着邛崃文化的丰富和源远流长。
广场还设有川剧展览馆、羌绣博物馆等,让人们深入了解邛崃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旅游邛崃文脉坊融合了“城市”和“自然”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座集游客观光、文化交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城市。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邛崃市丰富的人文历史,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
文脉坊被赏识为成都市南部最值得一游的地方,它与邛崃市内的邛海湖、羌笛湖及周边景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环线。
休闲文脉坊集文化、旅游、休闲等于一体,让人们在这里尽情地感受邛崃的文化氛围,同时享受着休闲的时光。
这里有茶坊、书屋、餐厅等设施供人们休息、品尝当地美食。
此外,文脉坊每年也会举办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邛崃文学节、邛崃国画展、巴蜀民间音乐会等,届时市民和游客都可前来参观体验,感受到邛崃独特的魅力。
总之,邛崃文脉坊在文化、旅游、休闲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成为邛崃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和旅游特色,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在未来的发展中,文脉坊将继续以文化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拓展更多的文化交流与旅游项目,发挥它在邛崃地区和整个川西地区的重要作用。
邛崃市名胜古迹游
邛崃市名胜古迹游
邛崃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的城市。
邛崃
市不仅风景优美,还有许多令人向往的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本文将
带您一览邛崃市的名胜古迹之美。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邛崃市西北部,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以
险峻的地势、幽静的氛围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登上山顶,远眺群山环绕,清泉瀑布
飞流直下,让人心旷神怡。
山上的青城宫更是古色古香,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三苏祠
三苏祠是邛崃市的一处文化古迹,供奉的是唐代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三兄弟。
祠内建筑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展现着古代建筑的魅力。
三苏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
要场所,也是邛崃市的文化符号。
邛崃古城
邛崃古城是邛崃市的历史文化古迹之一,城内保存着大量古建筑和文物。
漫步古
城街道,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古代邛崃的繁荣与历史。
城内的古城墙、古井、古
宅等建筑,展现着古城的风采和传统文化。
邛崃市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每个景点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
了一场心灵之旅。
欢迎您来到邛崃市,探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古老城市的魅
力与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二、邛笼民居
1. 邛笼民居的建造
对于邛笼的建造,李心衡《金川琐记》卷二中就有记载: “蛮俗造屋尽用土,盖先砌石作墙,架巨木为梁,以杂木横 搭之,盖土于其上,筑之令极坚,虽倾盆大雨不能漏,唯淫 雨数日,须加土再筑。其碉楼及一切墙垣俱乱石,远望作小 裂纹,顿齐如倒削,虽汉人登之不能动寸步。 在修房前,首先要考虑的是房屋的向阳背风。如羌族,为 了饱暖通风,住房多采取向阳背风、封闭及层高较低的等方 法。住屋的方向、门窗的开口,大都避免常年主导风向,向 南方或朝东南,楼层的背面,东面和西面墙身及底层各墙都 不开窗。由于住屋层数多而层高较低,墙壁较厚,窗洞矮小, 以致下面各层室内采光、日照、通风均感不足。因此他们便 利用梯井、天井、天窗等方式以弥补侧窗之不足。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一、邛笼的分布与分类
1. 邛笼的分布 岷江上游走廊以松潘县与南坪县交界的弓杠岭岷江 发源为起点,贯穿松潘,茂县,汶川三县,长约340公 里。自战国以来,该走廊为南下的羌人占据。由于该地 区比较集中分布了羌族的碉房建筑,尤其是坐落山顶达 十余丈的高碉,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然后仔细 考察横断山脉区其他的两条通道,即西部的金沙江与雅 砻江走廊和中部的大渡河走廊,就会发现“凡川西诸土 司直至西藏,人民所居皆同此制”。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至今,由马尔康至金川沿梭磨河下游、金川江而 下,在公路沿线便可见到无数当年战后残留的石碉及 石碉残基。建于一些视野良好的高山山岭、山脊、半 山、河湾台地上的石碉,则往往为专用预警烽火碉。 这种石碉与建于要道、关卡、村寨的石碉一起构成预 警系统。一旦发现敌情,守碉者于碉顶点燃烽火,碉 碉首尾相应,数十公里之外亦清晰可见,可迅速将敌 情按照约定的信号传达给下一座碉的守碉者(若石碉与 石碉之间相距较近,亦可用传声示警),通知人们作好 相应的防御准备。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B 主要生活层面的具体布局
邛笼建筑一般空间高度多在2.3—2.6米之间。中间 层面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一般由主室、储藏 室、卧室及楼梯间组成,基本上各有定型。早期的房屋 较为简单,多无卧室,家人的活动均在主室中,共睡一 屋,如夏日游牧之帐篷(另外有在基本模式上衍化出带 有夏日卧房的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底层无圈养牲畜而直接 住人的模式,这可能是生产方式更加趋近农耕使然。) 顶层的罩房和平台事实上是室内空间的延续,在日常生 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十几个平方米的台面在不平的 山地中创造了平整的空间,是农事的延续的场地,是活 动的场所,是私家的领域,同时也是祭祀、敬神的地方。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也可以按照邛笼的砌建材料分类,即片石材、鹅卵 石材、版筑土材、板筑木材等,了解修建过程中人们对 于材料的利用;还有按照建筑的等级分类,一种为普通 的平民居住生产用房,一种为土司奴隶主使用的官寨, 可以了解比较普通和特殊之间的关系,顾炎武说:“威、 茂、古冉驰地,累石为巢以居,如浮图数重,门内以楫 木上下,货藏以上,人居其中,畜圈于下,高二三丈者 为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也就是说,分为高低两部 分,高者为防卫储藏用,低者为日常生活用。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2 地理地貌对邛笼建筑形式的影响 任何一种能长期存在、广为流行的民族建筑形式,皆 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看,嘉绒藏族和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区皆 崇山峻岭,山区丰富的石材和木料资源为满足建筑的需要 提供了建材保障。特殊的地址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天然材料。 以岷江上游为例,向北沿江而上,一过都江堰,就可以发 现遍地的鹅卵石和片状的云母石。另外又如理塘、新龙、 甘孜、道孚、巴塘等地,有深厚的有机质泥炭土和黄土, 土质黏结坚硬,当地的人们用它来夯筑墙身,铺筑屋面,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然的材料是最好的筑屋材料。在寒 冷的地区,墙身多是是石材砌筑和黄土砌筑。越往南走, 就渐有板砌木材出现在墙体上,以至占了主导因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四土各寨防铲烟传递信息的迅速使理番县县长始 料不及,最终得知藏民们依靠在石碉顶燃放烽火及传声 预警,且按约定的烽火信号、传声信号可通知来人的数 量、位置距离、行进方向等,只好取消了派兵西行铲烟 的行动。建于土司官寨旁或与上司官寨建筑连为一体的 土司官寨碉,其主要功能为:遇警时是军事防御堡垒, 平时则作为土司权力地位的象匪,并且是土司祭祀自然 神灵和占卜的神坛。土司、土舍、上屯守备、千总、大 头人等各级土司、土官的官寨、衙署皆建有官寨碉。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六角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六角形,角与角之间呈内凹的
弧形,六个角明显突出,立面上呈下大上小的六棱柱形。石 碉的内部平面呈圆形。六角碉通常较高大,低者20余米、高 者30余米,内部分隔为9-13层。石碉底部每边边长(角两侧 边)3-3.50米、墙厚0.70-1米。六角碉从数量上亦较少见,现 存嘉绒藏族地区的六角碉皆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修建,羌 族地区现存六角碉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修建。八角碉是各 种石碉中造型最美、建筑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种,流行于清代 嘉庆——咸丰年间。此种石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八角形,立 面呈下大上小的八棱柱形,底部每边边长(角两侧边)多在2 米左右。外部八角突出,内部则呈圆形,结构与六角碉相同。 八角碉的高度低者20余米、高者达43.20米。石碉内部按高 度分隔成9-13层。各种石碉的大门除极个别在底层开设外, 大多在2-4层设置碉门,碉门距地表高7-10米以上。中、上 部各层则于不同方向的墙面上错位开设通风、观察、射击孔。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2. 地质条件
邛笼的分布地带多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板块、太 平洋板块之间,受到这些板块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挤 压,形成了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地质构造复 杂,地震频繁。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3.居住的模式
研究平面功能的布局是研究居住模式的重要组成。 这里面包含两个主要内容: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乾隆第一、二次用兵其地时,清兵多为扼守关卡要道的 石碉所阻,守碉之人常常只有数人或十数人,而进攻清军虽 成百上千亦难奏其功,损兵折将,伤亡惨重。清军攻打大金 川土司辖下葛尔寨东的一座四角石碉,守碉之人不过十余人, 清军上百人历时半年不能克,最后因偶然发现并截断了距石 碉千米之外埋于地下的陶引水管,才迫使守碉之人投降。鉴 于此,清军只好掳掠了一批嘉绒藏族男女带回北京,命其修 建石碉,以备清军演练攻拔石碉之用。清军有了前车之鉴, 了解石碉的性能、结构之后,铸造了大批大炮,用重十余斤 至数十斤的铁弹将座座石碉的中、下部轰出一个个巨大的弹 洞,断绝石碉通向外界的陶引水管,迫使守碉者投降。倘有 仍然负隅顽抗者,则由大炮轰开的石碉弹洞中火攻,烈火沿 着石碉内的木质楼架层层上窜,无情地将守卫者吞噬。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2. 邛笼的分类
不同分类方式有不同的侧重点,邛笼的分类方式有多种:
一种就是按照建筑的具体形态进行区分,邛笼的造型按外观 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四种。现存石碉中以 四角碉最为常见,大多建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平面通常
呈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立面呈由底向上逐渐内收的方 锥形高台。底部边长5-8米、墙厚0.70-1.10米,碉楼高度低者 巧米、高者逾50米,其中以高27-37米者居多。四角碉属最为 古老的一种石碉造型。五角碉则多因建碉地点为斜坡地,为 增强石碉临坡地下方一面墙体的受力强度,将该面墙体逢中 线部位砌出一道突出墙面约0.10-0.20米的角以支撑墙体中部, 属于四角碉的变形。五角碉在平面上皆呈近方的“回”字形, 第五角位于临坡地下方的长边中部。砒秤石碉数量较少,其 中以羌族地区略多见,最高有达34米者,一般高度在20余米。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嘉绒藏族地区在18世纪-20世纪上半叶曾是四川西 北部著名的鸦片种植区。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理 番县政府(县治在今理县东部的薛城)为了肃清县境内的 鸦片烟毒,曾多次派兵西赴县境西部的梭磨、卓克基、 松岗、党坝四土司地(俗称“四土”)铲烟。然而,每当 县政府铲烟军队一出动,不足半日,四土境内各种烟村 寨便尽知铲烟队伍已然出动,早早地便作好了各种应付 准备。当数日后铲烟队伍到达,眼见扑空,只有望天兴 叹。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三、邛笼石碉作为军事建筑
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军事防御始终是石碉的主要 功能,修建于交通要冲、关卡、村寨人口或村寨内、石碉 房后部的石碉一般皆是此种军事防御石碉。当发现有敌人 来攻之时,人们还可利用石碉顶部燃放烽火或传声示警。 此种功能的石碉造型以四角碉最常见,皆碉高墙厚,加之 多依山守险,易守难攻。清朝乾隆十一年至四十一年 (1746-1776年),因大、小金川土司之争而导致朝廷三次 用兵其地的“大、小金川之役”,用兵历时13年、动用 17省兵力、耗银七千万两,号称“盛世”的乾隆朝为之 府库一空,亲王温福亦阵亡其地,最终还是在嘉绒藏族其 他土司军队的协助之下才平定了大、小金川“弹丸之地”。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八——
川西邛笼建筑
通常在修建官寨碉时,多同时修建两座石碉互相呼 应,二座石碉或位于官寨左右,或分布于官寨前后,或一 座碉在官寨旁、另一座碉在官寨外扼守往来的交通要道。 每当遇有外敌来攻,土司官寨碉便作为土司及其家眷临时 避难、储藏贵重物资的场所。石碉内储藏可供食用数月的 粮食,并有陶水管由外部将水引入石碉内,以便土司及其 家眷、护卫士兵有足够的时间在石碉内坚守到敌人撤退。 石碉的高低、大小,与土司的等级、势力大小相应。当人 们远望见高耸的土司官寨碉的时候,就能根据石碉的高低、 大小对该土司的等级、势力大小作出判断。当土司将要出 征、远行、进行某件重要事情,便可在石碉的顶部燃烧柏 树枝祭祀天神、祖先神灵,祈求保佑,扯索卦占卜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