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诺贝尔奖路在何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本土科学诺贝尔奖路在何方
近来,随着莫言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又掀起了一股高潮。

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这个奖项是世界对莫言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的肯定。

但是,中国本土科学界的诺贝尔奖之路又在何方呢?我们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到底还有多远?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这里有主观上和客观上众多问题,这是应该总结和思考的。

首先,主观上缺乏那种强烈的攀登顶峰精神;其次在客观上,我们不够重视基础性研究;第三,是因为高校科研环境的与世界科技强国的科研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看。

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精确,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有良好的求异、求新传统。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思维缺乏逻辑和数学的传统,模糊而不求精确,而且功利主义比较严重,不够注重基础研究。

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导致了科技缺少应有的地位,并且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众所周知,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最大。

儒家文化的保守性,被许多人看成是中国300年来不易吸收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的大一统的思想促成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又多是经验型的,研究自然现象往往观物比德,使之人性化、伦理化,科研又过于注重实用性,而缺乏对客观事物原理、规律的深入探索。

中国科学家想要获得诺贝尔奖,我认为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首先是要从教育改革、创新开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尊重个性、自主创新的精神。

对中小学教育来说,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他们敢于发散思维、标新立异,能够独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对高校教育来说,要更多地通过创新科研项目让学生亲自实践,参与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其次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一流科学家。

第三,需要重视高校科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高新设备的更新,科研水平的提高与这些基础工作的落实息息相关。

中国人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已经是一大突破,随着公众对诺贝尔奖的重视和国家对尖端科技理论的研究投入,可预期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断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