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教案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在教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制定教案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
在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
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为他们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身能力和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做出差异化教学计划,让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并考虑到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发现知识的本质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问题导向、情境引导、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行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探究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形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通过评价制度的完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评价应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五、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讨论交流,并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并提升自我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学习科学、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导学生的主要舞台,在学生的增长知识了解自然社会中占绝对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同时也间接影响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角色。
我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自动性、积极性和活泼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好与差、知识能力掌握的多少直接受课堂教学的影响。
学生认识了这种关系,就会产生极强的驱动力,激发一种自动的积极好学的学习欲望,就会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硬板的教条式的制度来教育学生,扼杀学生的天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传为辅、学为主”的主导思想,绝不能盲目生硬地将知识灌输于学生,应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做到讲者有神、听者有趣的环境,同时更应做到将只有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讲,即将“一言堂”变为“多方堂”,这样既听取了学生的见解,又调动了学生的自动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既传授了自己必需传授的知识,又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倾向。
这样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课堂气氛不由自主地活跃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课堂教学要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好、运用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知识,而且是在建立自己纯洁的友谊,更应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上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
老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把老师讲的东西学会。
那么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为您解答!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需要。
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为根本追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如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某某某思考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利用课件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然后提问,现在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桃子?从而引出0和3相乘的式子。
这样生动有趣的引入,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
”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有了疑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善问、会问,在疑问中去探索、去发现。
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些0除以一个数的例子,有的说0÷2=0、有的说0÷5=0……这时,有个学生说0÷0=0,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0÷0也可以等于1,因为,根据商某除数=被除数,0和1相乘也得0。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趁机让学生围绕0÷0=?这道题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当0作除数时,0除以0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如何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学⽣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
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
因此,关注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教育的新动向。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呢?⼀、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学⽣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是学⽣主动获得知识,发挥主体作⽤的前提。
创造活跃学⽣思维的条件可以从以下两⽅⾯着⼿。
1.重视学⽣的实践操作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积极参加实际操作活动,如拼图、摆图、画图、制作、测量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多动⼿、动⼝、动脑,使学⽣的操作、思维和语⾔表述协同起来,从⽽得到平衡发展,并获得⼤量的感性材料,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提供⼤量的素材。
2.让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创造从疑问开始,在探究中萌发,采⽤⼩组讨论,让学⽣质疑问难,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灵活地安排与运⽤集体学习、提问、⼩组讨论及个⼈⾃学、作业等多种形式,并随时注意学⽣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从⽽为活跃学⽣的思维创造条件。
⼆、让学⽣逐步掌握与运⽤思考⽅法让学⽣逐步掌握与运⽤思考⽅法,是充分发挥学⽣主体作⽤的关键⼀步,要学⽣掌握数学思考⽅法可分三步:1.初步学会⽐较、分析和综合⽐较、分析和综合是⼩学数学教学中常⽤的思考⽅法。
在教学中,要让学⽣通过对类似知识的⽐较,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只有找出知识的共同点,才能发现知识的规律。
要求学⽣能够将整体知识分解为⼏个部分,并能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各部分知识之后能组成整体知识。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能够初步地抽象、概括以往,在⼩学数学教学中,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多数是由教师包办进⾏的,忽视了引导学⽣⾃⼰进⾏抽象、概括。
为此,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思维发展的规律,引导学⽣⾃⼰进⾏抽象和概括。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近年来,小学教育不再强调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活动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提升跟随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培养领导才能。
例如,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DIY手工制作课程、户外拓展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等等。
不仅可以带来生动的教学感受,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有很大的自主探究欲望。
教师需要在综合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导探究实践,让学生们自由发现、观察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提问,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拓展和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思想品质与心态,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三、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创新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让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己穿插其中,根据自己的答案和说法试着否定或肯定,尝试着做更多挑战和实现。
例如,在进行手工制作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同时,鼓励学生随机综合活动并创造性地去尝试和创新。
四、建立和谐氛围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建立一个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若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作用首先应当转变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己努力,教师无法包办代替。
所以教师不能把要讲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要想办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学习知识,渴望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其他任何人,包括家长和老师。
作为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等方面,要置于教学的动态过程中去考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课堂教学方式也要相应地改变从现代教学理论的观点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在自然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设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讨论直接获取知识。
学生利用教师为他们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进行探究、进行研究,积极地去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集体讨论,从而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三、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也起着重要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是主体性原则内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仅以最常见的课堂提问为例: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把简单的问题让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中等难度的问题由中等学生来回答,使他们的学习成果也得到认可,而难题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更能激发好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于同等难度的问题,正确的提问方式应是先给全体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从较差的学生问起,让中等以上的学生补充,最后再让好学生补充纠正或完善答案。
这样循序渐进地得出正确答案,让思维较缓慢、反应较迟钝的学生也有一个深入思考、充分表达的机会,并让他们将自己的回答与其他同学进行对照,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充实和改进自己的短处,在他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体系。
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如何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结合自己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调动学生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乐学的境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设置了情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才会乐于学习知识。
2.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电视和多媒体等,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景,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二、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1.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没能让学生去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
记得我一次去听一位教师的课,她采用多媒体上课,几乎整节课都是她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和不停地演示,很少提出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气氛很沉闷,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几乎都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毫无兴趣。
对此,我们必须将教学变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去参与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研究者,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豪感。
主体教育要注意什么事项
主体教育要注意什么事项主体教育是一种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育理念。
在实施主体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展开。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主体教育的核心,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性。
学生需要在学习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主动实践,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领导力等。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机会,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主体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效率等方面。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和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五、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主体教育的实施需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学生需要在安全、自由、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主体性。
教师需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堂氛围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主体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积极地讨论,自信地表达,使学生在主动投入的状态下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1、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体现学生主体。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之一。
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
如自读、放声读,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读,对话朗读,比较朗读等,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朗读形式,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师无论采用哪些朗读形式,都要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合作学习,讨论探究,体现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究思考题的科学设计,既要体现前后连贯原则,又要保持难度相对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在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探究思考题进行独立思考、讨论探究的时候,教师也不能成为教学双边活动的旁观者,教师应该在小组之间进行点拨与启发,同时兼顾对小组中后进生的帮助,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深入开展。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笔者按照循序渐进和重点突出的原则,紧扣住教学重点设计了这样一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题:“(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课文用了什么写法?(2)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文章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手法来描写济南的山?(3)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文中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4)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笔者以这样一组贯穿全文、突出重点、紧扣关键,并且逐层深入的问题为提纲,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刺激了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传授效果和学习成果取决于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发挥是否成功与学生主体性角色是否得到体现。
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呢?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性呢?一、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一是精准的编导认真备好课程。
教师要对教材体系进行认真的梳理,对知识体系进行认真的编导,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精准地将教材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教师要成为合格的导演。
认真备好学生。
教师有必要在备课时备好学生。
让学生在成功的回答和失败的回答中掌握知识。
认真补好短板。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地给学生们补好漏洞和短板。
二是正确地引导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要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难点、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抓住教与学的牛鼻子。
引导学生学习要有一定技巧。
可先给学生营造学习的基调和氛围,保证一定的新鲜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预加一定的任务,如学习目标清单;还可以互动式引导,师与生交互过程中引出知识内容。
三是科学地指导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概念的正确理解、公式条件的正确梳理、关系的正确表达、结果的正确表示,都应该科学地指导学生。
对学科后进生,给予较具体的指导或者方向引导;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的点拨及大方向的指引。
四是成功的疏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梳理,要对知识的衔接进行梳理,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对技能技巧进行梳理。
使学生学习更具有条理性。
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知识突然出现断层,出现新知识学习障碍,这就需要对新旧知识的疏通引导,连贯导通新旧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控好课堂,教育学生自律和他律,疏导学生,调适情绪。
五是严格的督导一是课堂纪律要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二是学生的学习也在教师的督导之下。
使学生学习不至于失去方向,失去目标。
督导学生学习的任务是否是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督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有没有进入状态,那么教师严格地督导,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教育是一种有力量的行为。
它让人们得到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的一份子。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应该倡导“主体教育”,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本文将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加主动、自主,并最终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潜能。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习资源丰富。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书籍、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成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通过转变教师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
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与智慧潜能,这样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提问,才能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二、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比如学习完老舍的《草原》老师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赞美草原的歌曲有哪些吗?诗呢?散文呢?想不想画一幅画呢?想不想多多了解大草原呢?那就自己去探讨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他们课下收集了有关草原的歌曲《草原夜色美》《情恋草原》等,还收集了南北朝民歌《敕勒歌》,韩愈的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同学还画了有关草原主题的手抄报。
课上同学们自己交流心得和收获,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美丽的大草原。
三、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
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教师用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画面,促使学生自主体验角色,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找到情感共鸣点,让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教学中应当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在图声并茂的环境下得到合作、探究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古诗《枫桥夜泊》的时候,让学生在家提前预习,通过看课文注解、查找资料,粗略明白诗意及单个词的意思(体现自主学习),然后课堂上设计问题:请你找出这首诗中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景物,分别用三角、圆圈、椭圆形画出来并交流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学生则被动地接受信息。
然而,这样的关系容易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材料和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倾听他们的声音,培养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关键。
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地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评估,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 提供学习导向的任务: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任务可以是开放性的,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帮助他们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相互沟通、协作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依靠教科书和教师的讲授来获取知识。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1、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往往会产生一个错误,令学生处在一个客体的位置上,被动地接受知识。
很多的老师认为自己灌输了很多的知识,却发现学生没有从老师的教学中掌握多少。
这正如一种翻斗车,它虽然载有很多的货物,想把货物倒入别的载体中,首先就要对准位置,打开载体的盖子,如果盖子未揭开,结果是你即使把货物全部倒出,而载体却没有从它接受什么。
耶稣曾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7)。
作为教师也该认识到:"课程是为学生设立的,学生不是为课程设立的。
"所以,你的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一个主体的位置上。
2、培养学生爱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爱好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的方法有很多,但要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每个教学环节化解为几个小环节,且做到亦精亦小,每个小环节都紧扣教学内容,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接近,为学生搭好学会的台阶,感受学会的乐趣。
同时,教学环节可以多变化,使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得到满足。
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活动才真正成为主体活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对有效地进步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有其独特上风:能够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组织和治理各种知识信息。
这些上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还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表现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即知道学习什么,从哪里学和怎样学,能够通过人机交互往主动发现、探索和思考。
3、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读读不但能让学生掌握内容,也能锻练学生的口才。
读,能记住经文;读,能领会经文的要旨;读,能体会当时的气氛;读,能领略文学语言的优美。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烈;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
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不是自发产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很少有提出疑问或异议的。
长此下去,学生不敢想,不敢说,只会随声附和,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从自我做起,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激励的话语不断地传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愉快、轻松的学习。
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用婉转的语言指出,特别是不讽刺、挖苦后进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产生兴趣,发展个性。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需要在学习中,学生只有自觉自愿地渴求知识才能主动地探索求知。
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当教学任务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望时,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愉快感,在学习中将会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导入、提问、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产生任务需要。
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大海的景色,在学生发言后,我说:“你们所说的都是海面上的景色,那么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你想知道吗?”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地说:“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潜水员一起到海底去游览一番。
”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去学习课文,将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深深地留在他的脑海里。
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一、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
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惜、良好的悄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拘谨心态。
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学习活动时,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倒了,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
学生一开头就碰了壁,要让他再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位教师借班执教观摩课,上《鹘鹅》第二课时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大家的心悄有点紧张吧?老师带大家来做儿次深呼吸,把这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
(带学生做深呼吸)怎么样,心惜平静下来了吧?(学生点头)我们四年级同学的心理素质真不错!下面哪位同学把刚才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给老师听听?生:上课了,有很多老师坐在后面听课,我的心情很紧张。
后来,老师带我们做了儿次深呼吸,我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师:谁能在最后一句中用上《禹鹅》这一课中的一个词语?生:我的心情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师:(板书“恢复”)非常准确!你能说说“恢复”的意思吗?生:就是回到原来的样子。
师:能不能根据“恢复”的意思,说说你的心悄刚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生:上课前,我的心悄是平静的,上课后我的心悄变得不平静了,现在乂变得平静了。
生:现在乂恢复了平静。
师:说得很好!《卢鸟掰》这一课最后一句说“湖面恢复了平静”,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推想一下刚才湖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上述片断中,教师把导入新课与“课前预热”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心情有点紧张这一特定情境,找到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言语交际训练”,并巧妙地抓住了“恢复”这一关键词,课始就营造了一个小小的教学高潮,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轻松的氛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张莉芳
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
教的目的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的自学,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人类生产与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出智能、创造才能、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因而素质教育的口号应用而生。
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过程处于被淘汰的边缘,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逐渐在教师们的心中扎根。
教学改革,课堂创新势在必行。
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要由"教"的地位转向"导"的地位,不是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传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是教师总结出各篇章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抄去记,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把握,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
这里所说得“动”,主要指学生的脑力劳动。
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背诵、写作、记笔记、回答问题等都要有思考伴随,不要把课堂表面的活与学生积极的思考等同起来,教师应该有这个判断力。
具体操作中,我感觉下面几种方法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1、让学生概括性地复述课文或写简短的读后感。
学生要想完整地复述下来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认真阅读然后思考整理,最后组织语言表达出来。
经过这样一番脑力劳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就比较熟悉了,听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一般有情节的,条理性比较突出的文章让学生复述,比如《老山界》、《都市精灵》等。
抒情、描写成分多的写读后感,如《阿里山纪行》,写读后感可作为预习作业,字数不求多,目的是通过这一劳动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对文章的写作特点有一个直觉的印象,事后再去接受老师的点拨引导效果就比较好。
2、让学生列提纲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可以用这一方法,列提纲的过程是学生对要阅读或写作的文章的宏观把握过程,先从宏观上认识事物,这是很好的一种思维习惯。
比如我在教学《我的母亲》这一课时,事先没有让学生预习。
这个题目通俗浅显,一上课我就把这个题目板书到黑板上,对他们说:“如果让你们写这篇文章,你们怎么写,思考然后列出提纲,要用到的表达方式也标出来。
”七、八分钟后学生们完成了这一工作。
我又让他们前后左右交换着看,选出构思好的全班共同简评,经过这一番思考交流,学生已有了要读一篇范文的欲望,这时让他们打开课本读课文并提出列提纲、标示表达方式的要求,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这一任务,并自觉地与他们自己列的提纲作比较,很快就说出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截取几个片断写母亲、叙述中穿插议论、语言质朴、感情细腻。
最后作业布置也水到渠成:修改自己的提纲并完成这篇作文。
当下课铃响的时候,我和学生都有被从梦中惊醒的感觉,遗憾的是这种感觉不是经常有。
3、课堂上的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
让学生多想一会儿,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让他们自己在相互启发中去捅破思考理解过程中那层越来越薄的纱,老师尽量不要在学生思考得快有结果的时候着急说出答案从而剥夺了学生脑力劳动的成果,使他们失去了体验成功的机会,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二、课堂上教师更要积极地动起来
课堂上教师必须积极地动起来,否则让学生动起来便是一句空话。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密切地注视学生的神情和举动,像一个侦探家一样去判断他们是否在进行脑力劳动,进展如何,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一旦发现开小差的,马上用如炬的目光警示他,用含蓄的语言引导他,用严峻的神情感染他------,总之,要让那些思想的懒汉行动起来。
监督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思考,思考学生的表述有无道理,该作出怎样的评价,思考课堂上出现了而在备课时没有备到的问题该怎样合理地处理,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总之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思考的前沿,而不是自己要讲的东西(这些应该是早已烂熟于心的)。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各环节中。
这样才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毅力等,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每位教师随时要提醒自己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
在设计每一课时都应该因教师的自身条件制宜,因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宜,因每一课的特点制宜,灵活掌握,随机应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0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