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1 、传统方法: 野外调查; 土壤定位观测; 室内研究(包括 土样的分析测定、图表的编制和调查研究报告的编写等) 2 、新技术、新方法: 土样分析测试的自动化; 土壤制图的电 子计算机化; 土壤动态的遥感监测; 土壤分析的数据化等.
练习: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 液相 气相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 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 改变.
2) 、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a 、 硅酸盐、铝硅酸盐类 b 、氧化物类 c 、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⑵ 次生矿物
1)、概念 又叫粘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 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 分(粒经<0.001mm) 2) 、类型及性质
土壤的基本属性―有肥力。
② 土壤是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③ 肥机能的一类生物体 (中国—侯光炯)
特点: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
2 、土壤性质
①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② 土壤是运动着的自然体。
③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自然体。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学研 究的中心内容
3 、土壤与土地 ⑴ 区别: 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②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 份、大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劳动 的种种结果
⑵ 联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和土地的基本要素,是二者研 究的中心环节
二、土壤肥力 1 、概念: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应. ◇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三、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性质 1、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土壤中动植物的残体
及其分解产物和合成产物及活的或死的微生物的 总称叫土壤的有机质,化学成分主要有:碳水化 合物,含氮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灰分物质 (K、Na、Ca等)油、蜡、单宁物质。
2、有机质的来源:来源于动、植(包括微生 物)的残体,主要是绿色高等植物的根、茎(草 本植物)、枯枝落叶(木本植物,水溶性占 10%—15%)等有机残体及分解的中间产物和 代谢产物。(土壤中有机质一般只占百分之几, 最高不过20%)。
(二)土壤空气
1、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土壤空气(soil air) 主要来自大气。由于土壤生 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比大气中含量高,而氧含量 比大气的低。大气中CO2含量为0.03%,氧在大气中约占 20%,而土壤空气中只有10—12%。
2、土壤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
由于土壤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不同,根据气 体运动规律,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小 的地方扩大,大气中氧的浓度高,可不断进人土 壤中,而土壤中由于生物等的影响,二氧化碳浓 度高,不断向大气中扩散。土壤这种扩散机制称 为“土壤呼吸作用”。
3、土壤的通气性 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
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称为土壤通气性。 4、土壤气体交换速率的指标
土壤呼吸系数(RQ),是指土壤中产生二氧 化碳的容积与消耗氧的容积的比率,两者容积相 当时,RQ=1,如果RQ>1,土壤中二氧化碳含 量高,说明土壤通气性差。
氧扩散率(ODR),是指植物吸收,微生物 活动或为水所置换时氧的补充速率,通常以每平 方厘米,每分钟所扩散氧的克数(或微克)来表 示。
符号表示如 下:(图1.3)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土壤学研究着土壤的形成、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土壤的基本知识点。

一、土壤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自然过程。

在形成过程中,地球上的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分解、破碎,并与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物理作用主要包括风化、水浸、温度变化等;化学作用则涉及酸碱性、氧化还原等反应;而生物作用则是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部分组成。

固体部分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其中矿物质占主导地位,通常由硅酸盐矿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则是指土壤中残体、粪便等有机物的积累形成的黑色或棕色物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土壤溶液,其中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气体部分则包括土壤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物理性质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以及孔隙度等。

土壤的颗粒大小可分为黏粒、粉粒和砂粒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土壤的结构可以是块状、粒状或块、粒状结合而成的块粒状结构。

土壤孔隙度则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

化学性质指土壤的酸碱性和养分含量等。

土壤的酸碱性通过pH值来表示,对不同植物生长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在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分类土壤的分类主要有三大系统,即土壤类型分类、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类型分类是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地貌地质特征进行的分类。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揭示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壤作为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之一,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土壤必考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定义和形成土壤是指地球表层岩石经过风化和加入了有机物质后形成的一种生物活动介质。

土壤的形成是地壳活动、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土壤的成分和组成土壤主要由五个常见成分组成:固体颗粒、液态水、气体、有机质和无机质。

其中,固体颗粒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液态水和气体则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它们分解的产物,无机质则由各种矿物质组成。

三、土壤类型和特征根据土壤颗粒的比例和粒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壤、粉壤和黏壤。

砂壤的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粉壤的颗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好;黏壤的颗粒较小,保水能力非常好,但通气性较差。

四、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质地、结构、容重和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合方式,结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孔隙度是土壤孔隙占总体积的比例。

五、土壤的化学特性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pH值、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

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养分含量则决定了土壤的肥力,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六、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有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微生物对土壤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动物则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通风等过程。

七、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土壤具有水分调节的功能,能够调节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供给;其次,土壤具有养分供给的功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还有,土壤还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存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化学催化聚合学说动植物残体的中间分解产物如氨基酸酚类蛋白质土壤腐殖质本质素等2两种有机质转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有机质的转化是土壤形成中最重要的过程矿质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腐殖化过程是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屑、有机质、水、空气以及生物组成的自然体系,是生物生存和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石经过风化、破碎和化学作用等过程,形成了细小的颗粒并与有机物和水以及生物一起构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岩屑:岩屑是土壤中的颗粒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碎屑岩等矿物颗粒组成。

岩屑的大小不一,从砾石、砂、淤泥到粘土都有。

2.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生物排泄物、腐殖质等。

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3.水: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也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和土壤的通气透气有重要作用。

5.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它们对于土壤的形成和营养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三、土壤的性质1.物理性质(1)粒径组成:土壤的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砂、粉砂、粘土等,其大小对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等有很大的影响。

(2)密度和孔隙度:土壤的密度和孔隙度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透气性。

(3)肥力:土壤的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2.化学性质(1)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养分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2)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3.生物学性质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对于土壤的形成和养分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岩石性质、植被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对土壤的风化和矿物质的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形的高差和坡度对于水的径流和土壤的堆积也有很大的影响。

岩石性质对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矿物质的含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植被和植物物质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的肥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1.1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 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
如图1-1所示。
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 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
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
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 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2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
1.3 土壤圈演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 了解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
3. 了解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图1-1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图解
1.1.3 土壤剖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 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
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 (据Botkin Daniel B, 1997)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4. 掌握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
5.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土壤(soil) 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圈(pedosphere)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聚合体(polypedon)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组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中,对土壤的形成、分类、特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相关的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母岩类型、生物活动和时间等。

在气候方面,温度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有利于土壤的发育。

地形也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山地的侵蚀作用会使得土壤层较薄,而平坦地区的土壤层相对较厚。

此外,母岩类型决定了土壤的矿物成分,不同的母岩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生物活动,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成分。

最后,时间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土壤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

二、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质地、结构、层次和化学性质,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系统有土壤质地分类和土壤系列分类。

土壤质地分类主要根据土壤中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的比例进行分类,如砂质土、黏土等。

土壤系列分类则是根据土壤的发育程度和母岩类型进行分类,如棕壤、黄壤等。

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和分布,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包括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大小、结构、密度、孔隙度等,这些特性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根系的生长。

化学性质则涉及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土壤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土壤的生产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

四、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例如,通过轮作、施用有机肥料、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高一地理土壤有关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有关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有关知识点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土壤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地球表层的构造、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我们需要学习与土壤有关的知识点,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些相关内容。

一、土壤的定义与形成土壤是由颗粒状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以及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地表薄层,也是地球表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陆地表层岩石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受到气象、植被、地形、地质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

有机质是由植物残体和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分解而形成的,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的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包括疏松结构、块状结构、板状结构等,不同的结构对土壤的透水性、透气性和保水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三、土壤类型和分布土壤按照成因、形态和分布特征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根据成因可分为岩石土壤、风化土壤和沉积土壤;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红壤、黄壤、黑土、盐渍土等;根据分布可分为世界土壤区系和我国土壤类型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和人类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了解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对于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四、土壤的肥力与改良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丰富程度。

土壤肥力受到土壤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的影响,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我们可以通过施肥、耕作和土壤改良等方式进行。

土壤改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来改善土壤性状和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有机改良剂的施用、石灰的施用、深翻等。

五、土壤侵蚀与防治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因水、风等自然因素的侵蚀而流失的过程。

土壤侵蚀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植物的重要生长基质,也是生物圈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它是由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体系,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一地理上学期的土壤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和物理变异:地球上的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力作用,破碎并形成碎屑岩,然后逐渐分解成粉砂、粘土和砾石等颗粒。

2. 土壤的化学变化: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经由水、空气等的化学作用,矿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3. 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分解、腐殖、矿化等过程形成胶体稳定的有机物质,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的性质1. 颜色:土壤的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成分、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关。

通常有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肥力。

2. 质地:土壤的质地主要由颗粒大小决定,包括沙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3. 含水量: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的好坏对根系呼吸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放。

5. 肥力:土壤的肥力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和微生物等相关。

良好肥力的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土壤的分类1. 按照起源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母质土壤、演化土壤和沉积土壤。

母质土壤是直接由岩石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演化土壤是在母质土壤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演化和发育的土壤,沉积土壤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土壤。

2. 按照土壤的物理特征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粉砂土壤、粘土土壤和壤土。

沙质土壤中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粉砂土壤与沙质土壤相比有更多的细颗粒,保水能力较沙质土壤更强;粘土土壤颗粒更细,保水能力较强,但通气性较差;壤土是由沙、粉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绪论/第一章1.土壤剖面:自地表直至母质的土壤纵切面2.单个土体:它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是土壤类型基层单元的最小体积单位。

3.聚合土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所组成的群体。

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6.土壤生产力土壤在一定的管理系统下能生长某种植物或植物系列的能力。

原生矿物是指土壤中各种岩石只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均未改变的矿物。

次生矿物定义: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次生矿物的分类:1)简单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

2)次生氧化物(类型及其特性)氧化硅类:土壤新生体(蛋白石-玉髓)。

氧化锰类:土壤新生体,使土壤具有金属光泽。

氧化铁类(包括氢氧化铁):种类较多,使土壤染色:红色、砖红色、棕色、黄色氧化铝类(包括氢氧化铝):调节土壤的酸碱平衡,起到“两性胶体”的作用。

2)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包括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

它们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

结构:晶体是由硅氧四面体片和铝氧八面体片是由四个氧原子围绕一个硅原子,形成具有四面构造而得名。

一系列的硅氧四面体通过共同氧原子联结成平面,形成一个片状的四面体层,或称硅氧片。

两种基本晶片连接而成的薄片层状结晶体。

根据晶层结构分类为:1∶1型非胀塑性矿物典型代表是高岭石和埃洛石。

2∶1型膨胀性矿物典型代表是蒙脱石和蛭石。

2∶2型膨胀性矿物典型代表是伊利石、蛭石。

土壤有机质定义:是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分类:普通土壤有机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类等。

土壤腐殖质: 胡敏酸、富里酸等,60-70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的枯枝落叶、根系;2.施入的有机肥;3.动物残体、微生物残体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成腐殖物质(特殊有机质)(60-70%)非腐殖物质(普通有机质)(30-40%左右)1)普通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后形成简单化合物):①碳水化合物:糖类,生物的能源物质。

《土壤地理学》课件

《土壤地理学》课件
强调土壤保护、减少土壤侵 蚀和退化的重要性,如植被 恢复和合理农耕方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
探索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策略,如土壤生和轮作技 术。
结束语
1 土壤的价值与意义
强调土壤对农业、生态 系统及人类生存的重要 价值。
2 土壤地理学的未来
发展方向
3 掌握土壤地理学的
重要性
展望土壤地理学领域的 最新发展、技术和挑战。
鼓励听众深入学习和应 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关 注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发 展。
土壤的化学性质
土壤的pH值与养分
介绍土壤的酸碱性对养分 吸收的影响,并解释土壤 中养分的含量及其意义。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探索土壤中微量元素的重 要性,如铁、锌和硒,对 生物体的健康发挥着关键 作用。
土壤的污染与修复
详解土壤受到的污染及修 复方法,保护环境与人类 健康。
土壤的生物性质
土壤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展示各种土壤生物,如细菌、 真菌和蠕虫,对土壤的丰富贡 献。
土壤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探索土壤生物在土壤营养循环 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土壤生态系统的构成与 稳定性
认识土壤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 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生态平衡。
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土壤对环境的影响
深入探究土壤对水循环和气 候调节的关键作用。
土壤保护与治理
了解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类方法,包 括红壤、黄壤、黑土和盐碱土。
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结构与质地
揭示土壤的结构特征以及质 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土壤的颗粒分布与 形态
探索土壤颗粒的组成和形态 特征,了解土壤颗粒对土壤 性质的影响。
土壤的水分与通气 性质
解释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 通气性,对土壤生态系统至 关重要。

《土壤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土壤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土壤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土壤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1. 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1) 土壤由三相物质五种组分构成:固相一一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命有机体;液相一一土壤水和土壤溶液;气相一一土壤空气。

⑵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液相和气相经常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

2. 次生矿物有哪些类型?对土壤特性有哪些影响?(1) 可分成三类: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矿物和次生铝硅酸盐矿物 (黏土矿物)。

(2) 既是土壤中黏粒和无机胶体的组成部分,有些可作为黏粒薄膜包裹着粉粒和沙粒,使它们染上各种颜色,并起着胶结剂的作用,使粗细颗粒互相黏结形成聚集体;也是土壤固体物质中最有影响的部分,土壤颗粒大小与其有一定关系。

3. 土壤有机质由哪些成分组成?对土壤有哪些影响?(1) 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

(2) ①有机质是作物氮、磷及硫等营养元素的给源,并且作为生理活性物质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②有机质特别是腐殖质本身的胶体特性对土壤的吸收性能、阳离子代换性能、与土壤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以及对土壤缓冲性能等产生巨大的影响;③有机质还与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而它们又是影响土壤水分渗透、水分含量、耕性、通气性、温度、微生物活性,以及植物根的穿透性的主要因素。

4. 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的概念有何不同?腐殖质的性质涉及哪些方面?(1)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一个重要组分,它的含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0% —65% ;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

(2) 元素组成、功能团含量、分子大小和形状、化学结构、与其他物质之间的作用和生理活性。

5. 什么叫做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它对土壤的特性有哪些影响?(1) 土壤有机一无机复合是有机物质与矿物质(或黏粒)通过各种力的作用相互结合的现象。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壤的固相:土壤固相由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组成,包括一些微生物。

2.土壤溶质势:由土壤溶液中的溶质离子吸水使土壤水分失去部分自由活动能力,这种由溶质所产生的势能称为溶质势,它的值就等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但符号相反,为负值。

因溶质使水势降低。

3.土壤基质势:在田间持水量范围内,土壤作为吸水基质,水分被土壤这一机制吸附后,其自由活动能力就被大幅度降低了,即基质吸力使水势降低,所以基质势是负值。

它的变化范围很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至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为零。

4.矿质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二氧化碳、水、氨气、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过程。

5.腐殖化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6.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也称饱和持水量。

是指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最大含水量。

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7.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

8.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9.土壤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紧密联系,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不断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

10.土层:土层是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的水平层状构造。

11.诊断层:诊断层是指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2.诊断特性: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taxon)、在性质上游戏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3.土壤矿物:土壤矿物是土壤中各种无机固态矿物的总称。

14.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15.土壤活性酸: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6.土壤潜在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7.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剖析第二节 土壤组成 - 土壤有机质1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剖析第二节 土壤组成 - 土壤有机质1

2NH3 3O2 亚硝酸细菌 2HNO2 2H2O 661.5焦耳 2HNO2 O2 亚硝酸细菌 2HNO3 175.8焦耳
硝酸与硝酸盐可被植物生长利用,而改良酸性土壤中多添加石灰。
c.反硝化:
土壤通气条件较差,如土壤淹水或紧实时,且土壤PH值较高,C/N也大 时,易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造成N的固定,植物无法利用。

森林土壤:酸性有机质(acid organic mater)
草原土壤:中性有机质(neutral organic mater)

一般植物残体数量:森林>草原>荒漠 森林植被中: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寒温带针叶林
植物残体的成分及含量大致如图1-16
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的化学组成
矿化率一般在1%~3%。由于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与有机氮的矿化率
同步,因而可通过测定土壤有机氮的矿化率来代表有机质的矿化率。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矿质化的因素
1、温度(temperature)
25-35℃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最为旺盛,利于OM矿质化 分解,提供作物所需养分。
2、通气状况 (aeration status)
含硫蛋白质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分解产生硫酸。
含硫蛋白质 含硫氨基酸 H 2 S H 2 SO4 2H 2 S O2 S2 2H 2O 热量 2S 2H 2O+3O2 2H 2 SO4 热量
2. 脂肪(fattiness)、树脂(pitch)、蜡质(waxiness)、单宁(tannin) 的矿质化
如:甲酸3.2×10-3 M、乙酸4.6×10-3 M、 正丁酸7×10-4 M,就
会对植物根系产生较严重的危害。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一章:土壤剖析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一章:土壤剖析

第一章土壤剖析第一节土壤形态定义:土壤形态指土壤外部特征,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与外部表现,例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状态等,可通过观察来认识。

意义:土壤形态是区别土壤与其它自然体、不同土壤类型的根据;对研究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分类具有重要意义;野外土壤形态研究是室内土壤理化分析的基础,是土壤研究工作的起点。

一土壤剖面(一)土壤剖面概念:土壤剖面:由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是由不同发生学土层组成。

土壤发生层:平行于地表,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土壤层次:由非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土壤层次。

单个土体:近似六边形, 1-10m2土壤性态一致(面积取决土壤变异程度:1)若变异幅度<2 m,土层厚度、特征一致,单个土体面积为1m2;2)水平方向间歇或波浪状变异,重现间隔2-7m,侧向延伸范围1-3.51 m,单个土体面积为1-10m2;3)重现出现>7 m,为多种土壤复区,单个土体面积仍为1 m2。

) 单个土体垂直面为A+B层总合,称土体层。

单个土体是土壤分类的基本单位(美国:土系或土型;我国:土种或变种)聚合土体:为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由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

土壤剖面、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的关系图1-1,1-2。

P9(二)土层:成土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发生分异的结果,由颜色、结构、质地、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划分。

每一土壤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土壤剖面。

1土壤发生层划分和命名1) 19世纪、道库恰耶夫:腐殖质聚集表层(A)、过渡层(B)、母质层(C)。

2) 1967,国际土壤学会: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R)。

P93) 我国:O层:有机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粘粒、Fe、Al分别或一起淋失,石英、砂粒、粉砂砾相对富积,一般位于O层或A层之下。

B层:淀积层,(1)粘粒、Fe、Al、腐殖质、碳酸盐、石膏、硅淀积;(2)碳酸盐淋失;(3)氧化铁铝富积;(4)氧化铁铝富积胶膜,彩度高,色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土壤的通气性 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 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称为土壤通气性。 4、土壤气体交换速率的指标 土壤呼吸系数(RQ),是指土壤中产生二氧 化碳的容积与消耗氧的容积的比率,两者容积相 当时,RQ=1,如果RQ>1,土壤中二氧化碳含 量高,说明土壤通气性差。 氧扩散率(ODR),是指植物吸收,微生物 活动或为水所置换时氧的补充速率,通常以每平 方厘米,每分钟所扩散氧的克数(或微克)来表 示。 土壤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在单位压力下,进 人单位体积土壤中的气体总量,主要是氧气和二 氧化碳。常用单位是毫升每平方厘米每秒,通气 量大表示通气良好。
土壤水分的消耗主要有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和 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损失等,其中地面蒸发和 水分渗漏最为重要。 降水到达地表后,先由土壤孔隙吸收水分,孔 隙充满水后,多余水分受重力作用向下渗漏,这 种孔隙吸收水和重力作用的渗漏水分,叫做土壤 透水性。 2、土壤水量的平衡 Δ水=水收入-水支出 3、土壤水分类型及其特性 水分进入土壤后,受到重力、分子引力、毛管 力等作用,存在不同的形态和运动形式,通常把 土壤水分划分为:固态水、汽态水、吸湿水、膜 状水、毛管水、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吸湿系数
土壤含水量(%)
凋萎系数
田间持水量
最大持水 量
物理分类
土壤颗粒
吸湿水 内层毛管水 外层毛管水 重力水
吸湿水
毛管水
重力水
生态分类
土壤吸水力(atm) 10000
无效水 31 15
有水 0.1
过剩水 0
4、土壤水的能量概念 土壤水和自然界中其他物体一样,
含有不同数量和形式的能,经典物理学分别出两种主要形 式的能:动能和势能。 (1)基质势pm:土壤固体颗粒作为吸水基质,水分被土壤 基质吸附后其自由活动能就降低了,即基质吸力使水势降 低,所以基质势是负值。 (2)溶质势ps:由土壤溶液中的溶质离子吸水,使土壤水 分失去部分自由活动能力,也称渗透势。 (3)压力势pp:土壤水在饱和状态下,使土壤水所承受的 压力不同于参照水面万以自由水面作为参比标准,这种水 势的变化即为压力势。压力势均为正值。 (4)重力势pg:土壤水分受重力影响而获得的位能,产生 的水势称重力势。 土壤总水势以上各分势的总和,即Pt=Pm+Po+Pg…。在饱 和土壤水运动中,决定土水势的是 Pp与 Pg,在不饱和土 壤水的运动中则是Pm与Pg。
(1)固态水:固态水是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水 分。固态水不能为植物所利用。 (2)气态水:一般情况下,土壤中存在着气 体状态的水分。 (3)化合水和结晶水:化合水和结晶水统称 为化学束缚水。化合水是指参与粘土矿物晶格组 成,并被矿物所牢固保存的水,如Fe(OH)3、 Al(OH)3等。结晶水是和矿物晶格相结合不够牢 固的水分,如石膏CaSO4· 2H2O、芒硝 Na2SO4· 10H2O等。这两种水分不能直接参与 土壤的物理作用,也不能为植物所利用。 (4)吸湿水:由土壤颗粒的表面张力所吸附 的水汽的分子,称吸湿水。
一、土壤是一个组成十分复杂 的多相分散体系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 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 相物质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 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二、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 物两大类。 (一)土壤矿物质的类型及性质 1、原生矿物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自然界的各种 岩石在物理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未改变化学成分和 结晶构造的造岩矿物。如石英、长石、辉石、角 闪石、云母、橄榄石等。 2、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经风化 作用后重新形成的改变了化学成分及结晶构造的 新矿物。特点是: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 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2、富里酸的组成和性质:
(1)富里酸是一类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黄 色或淡棕色)分子量较胡敏酸小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的组成结构与胡敏酸近似,但较为简单; (2)它的组成元素也是碳(44—48%)、氢 (3.5—5%)、氧(44—48%)、氮(34%),其中含碳量比胡敏酸低,而氢、氧含量 比胡酸高。并含有多种功能团(即5种基),其中 羧基含量比胡敏酸多、故酸性较强; (3)富里酸的一价、二价、三价盐都溶于水, 只有与铁、铝生成的盐在中性土壤中易沉淀; (4)富里酸的缩合程度比胡酸小,故分子量 也小,分子结构也较简单; (5)富里酸与金属离子的交换能力比胡敏酸 为低。
(四)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二者的关系) 1、有机质中的(氮、磷、钾、钙、镁、铁、 硫和微量元素)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2、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因新鲜的 腐殖质是促进团粒结构的胶结剂。 3、有机质能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和酸碱的缓冲 性,因土壤腐殖质多为有机胶体,它能吸附和保 持大量的可溶性养分。 4、有机质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5、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三、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性质 1、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土壤中动植物的残体 及其分解产物和合成产物及活的或死的微生物的 总称叫土壤的有机质,化学成分主要有:碳水化 合物,含氮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灰分物质 (K、Na、Ca等)油、蜡、单宁物质。 2、有机质的来源:来源于动、植(包括微生 物)的残体,主要是绿色高等植物的根、茎(草 本植物)、枯枝落叶(木本植物,水溶性占 10%—15%)等有机残体及分解的中间产物和 代谢产物。(土壤中有机质一般只占百分之几, 最高不过20%)。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土壤形态指土壤的外部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
色、质地、结构、结持性等。
一、土壤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单个土体面积为1—10平方米,在此范围内任何土层 在性态上是一致的。单个土体的垂直面相当于土壤剖面的 A十B层的总和,称为土体层(solum)。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polypedon),又称土壤个体(soil individual),土 壤实体(soil body)等。
土 壤 剖 面 图
土壤剖面、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可 用(图1.2)表示。
二、土层
1、土壤发生层 的划分和命 名
2、 土壤发生 层特征的划 分 土层附加 符号表示如 下:(图1.3)
3、土壤剖面构型
土壤剖面构型是土壤剖面构造类型的简称。 根据土壤发育程度的弱强把土壤剖面分为(A)C剖 面,AC剖面、A(B)C剖面、ABC剖面,按水成 作用影响分出AG剖面。这种表示土壤剖面发育的 剖面构型划分,在土壤调查工作和科研上被广泛 应用。 土壤剖面构造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壤形 成的特点以及土壤的形成演化过程。
(三)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1、微生物: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承担 者。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1)细菌 (2)真菌 (3)放线菌(4)藻类 2、有机残体的组成和性质对有机质转化的影 响:如:有机质的碳氮比过高、过小,都影响有 机质的转化。 3、土壤条件影响主要是: ①土壤的通气状况 ②土壤水分状况 ③土壤温度 ④土壤的酸碱性影响
三、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 下内容和原理:土壤剖面,土层,土壤是一个组 成十分复杂的多相分散体系,土壤矿物质,土壤 有机质,土壤水分与空气。
八、思考与作业题
1、土壤形态?通常包括哪些方面? 2、土壤剖面、单个土体、聚合土体的概念? 3、土层含义?它是怎样划分的? 4、土壤剖面构型是什么?土壤剖面有哪些类 型? 5、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如何?
(5)膜状水:被吸附在吸湿水膜外层的水分 称膜状水,解决不了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6)毛管水: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 水分称毛管水。毛管力来源于水的表面张力和毛 管壁对水分子的吸力,即弯月面力,弯月面力吸 收的水分。 (7)重力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 量时,多余的水分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土中 的非毛管孔隙向下渗透,称为重力水,植物不能 吸收利用。 从上述各种土壤水分可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 响,只有一部分水分是植物可以吸收的,能够被 植物所吸收的水分,称为土壤有效水。
五、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 解以下内容和原理: 1、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及腐殖质来源与组成; 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3、土壤水分、土壤空气的来源、类型; 4、土壤组成物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组成:①碳水化合 物和有机酸(如:草酸、柠檬酸);②纤维素和 半纤维素(属多糖类)不易溶于水;③木质素: (其分子中含有笨环,在空气中易被氧化);④ 树脂单宁:油蜡(化学分解和物理分解都比较困 难);⑤含氮化合物:是挥发性物质;⑥灰分元 素如:K、Na、Ca、Mg、Fe、Al等。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可向下列两个方向转化: 即,矿物质化和腐殖质化。 1、矿物质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把复杂 的有机物质变成简单的无机物质的过程。 2、腐殖质化——指土壤微生物把分解后的简 单有机质合成为复杂的有机质的过程。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 质
第一节 土壤形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土壤形态的观察和讲授,了解土壤剖面及构 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特性、孔隙状况; 2、通过实习观察使学生学会在野外辩认土层、单个土 体,聚合土体。 3、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了解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 各组成物质间有何联系?
二、教学重点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 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 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 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 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土壤剖面及其构型
三、教学难点
①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的概念; ②土壤颜色及所含物质的辨别
四、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