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论据之后加论钩
语文学习基本的议论写作技巧
语文学习基本的议论写作技巧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还需要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
而议论写作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思辨和分析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语文学习中基本的议论写作技巧。
一、明确论点在进行议论写作时,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论点,即对某个问题的观点或立场。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需要明确自己的看法,并确保论点清晰明确。
只有明确的论点才能使文章真正有说服力,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二、提供充分的论据要让自己的观点具有可信度,需要提供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可以利用事例、统计数据、引用权威观点等方式来增加论据的说服力。
此外,还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者相关案例来加强自己的观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论据要具有相关性和可信度,不能随意编造或夸大其词。
三、合理的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有合理的结构安排,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逻辑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可以采用三段论的结构,即引出论点、提供论据和总结观点。
在展开论述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论据进行分段,在每个段落中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分析。
四、灵活运用议论手法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议论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比如,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示不同观点的优劣;可以采用引用对方观点的方式来进行反驳和驳斥;还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来解答读者的疑问,进一步加强论点的可信度。
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作为一名语文学习者,我们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写作中,应该避免模棱两可的表达,要注意用词精准,并确保句子通顺。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的连贯性,段落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而然,使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六、反复修改和完善一篇好的议论文并非一次成稿,我们需要不断反复修改和完善。
在写作之后,可以多次阅读和修改自己的文章,检查逻辑关系、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是否有冗余和繁琐之处。
通过反复修改,使文章更加清晰、简洁、有逻辑和说服力。
议论文如何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
议论文如何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议论文如何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技巧一:引用、举例相结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钉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
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
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忘不一定是坏事。
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
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
(梁实秋《健忘》) 运用指南: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白居易”三个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
这些材料事实确凿,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典型的材料,说理怎能服众呢?观点怎能突出呢?技巧二:同类互补,深刻剖析。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议论文如何使用好论据
议论文如何使用好论据议论文写作,论据使用不当,容易出现罗列事实材料、以摆代论、缺乏分析说理等问题,使说理肤浅,甚至没有说理。
用好论据,须注意两个方面:会述例,会析例。
1.述例首先贵在指向明确定义材料,显然目的就是为了注重中心,注重“话题”,注重“文题”,定义任何材料都不要忘了扣题定义和定义完结后的收题、点题。
因为人物的经历和人物性格都就是多元的,定义事例时必须始终指向中心话题、或文题、或段落分后论点。
例: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2021年高考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价值与位置》)文中点了一句“东站在诗人的边线上”,段落结尾又质问了一句“难道能够说道并无仕途做为的李白没彰显自己的价值吗?”,“价值与边线”这一话题指向非常明晰,扣题很紧。
2.述例其次贵在语意集中一个材料,宽容的信息就是多元的,述例的一个基本建议就是回去繁杂,领其所须要。
存有三个办法。
第一是剪裁舍弃法。
事实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所以叙例时,应据论点需要,对事例进行加工改造:瞄准中心,对事例进行剪裁处理,抓住需要信息,舍弃与论点无关的信息。
而且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这要求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要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
如“机遇”这一话题作文,我们以科幻作家凡尔纳为例进行剪裁舍弃:原材料: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知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
存有一次,他出席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
怎样使论据更巧妙地为论点服务
怎样使论据更巧妙地为论点服务作者:赵幸法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5期【摘?摇要】使论据更巧妙地为论点服务,就是要处理好叙述语言和分析语言的关系,一是先叙后议,二是先议后叙再议,三是叙议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论据和论点完美统一。
【关键词】论据;论点;完美统一近来,见到许多报刊上刊登了关于怎样选择论据的文章,学生看后确有收益。
但却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找到了正确而又典型的论据,可用在文章中时,还是不能有力地来论证论点。
也就是说,不能使论据更好地为论点服务,做到论点和论据完美地统一,这里就涉及到怎样使用论据的问题。
其实,使用论据,也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
论据语言包括两种:一是叙述语言,一是分析语言,即议论语言。
那么,什么叫叙述语言?什么叫分析语言呢?叙述语言,就是简明扼要地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性的语言,而不是像记叙文中那样具体而详尽地叙述。
这种高度概括的语言一定要围绕中心论点来叙述,而不是盲目地叙述。
分析语言,也就是议论语言,即在材料的基础之上围绕观点来议论分析。
这种语言就是把材料和观点统一起来的语言。
一般要精炼准确,使材料为观点服务,同时又使观点得到升华。
上述这两种语言,在使用论据时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前者,则材料仍是材料,与观点脱离。
如果只有后者,则分析语言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洞浮泛。
那么,在使用论据时,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1.先叙后议写议论文时,一般都是先叙述材料,然后在材料的基础之上展开议论。
这里以原高中语文第四册的第四课中守贤同志的《思考的威力》的有关段落为例来说明:“要有强烈的志趣。
对于某个问题的强烈志趣,来源于对革命事业的强烈的责任心。
农民科学家吴志昌,为了实现周总理的嘱托,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不顾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强烈的志趣,日日夜夜苦苦思索。
他在瓜园里偶尔发现,当地菜农给甜瓜打顶是在甜瓜苗刚长出两片真叶时就着手打的。
鞭辟入里循逻辑:议论文举例论证后的分析方法
鞭辟入里循逻辑:议论文举例论证后的分析方法作者:牛锐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5年第10期以事例代替说理,是同学们写作的通病。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立意肤浅,结论草率。
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不仅要举事例,还应对事例进行分析。
分析说理是梁柱,援引材料是墙瓦。
如果分析不透彻,说理不充分,材料即使再多,也只不过是一堆没有骨架的肉,一摊没有枝干的叶。
我们应该认识到,议论文质量的高低,除了论点的正确与否、论据的典型与否外,最主要看分析是否全面、深刻、辩证。
同样一个论点,所用的事例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分析的深入程度不同,其质量就大不一样。
那么,如何对事例进行分析呢?一、揭示原因,发掘内涵也就是举了事例之后,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样的事例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如下面的作文片断: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
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也被依军法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
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这个片断作者并没有举例一举了之,而是进行了恰当的分析。
这段话运用的是因果分析论证法。
文章先列举了三国时马谡失街亭的事例,然后深入分析街亭失守的原因是马谡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一观点。
二、假设分析,反面论证假设分析就是举出典型事例后,故意假设出一种与事例相反表现的情况,从相反方向进行议论。
议论文写作之论点与论据的勾联ppt
劣质的议论文:
观点+例子
优秀的议论文: 观点+例子+分析
油水隔离式
水乳交融式
• 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 要想使议论文论证严谨有力,就必须 对论据进行分析。有些同学写的议论 文,尽管论点正确、鲜明,论据也典 型、可靠,但是由于在举例之后没有 进一步挖掘事例包含的事理,缺乏必 要的分析,导致论点和论据联系松散, 给人以罗列论据之感。所以,举例之 后的分析是少不得的。
分析: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 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 表现了当朝宰相的高风亮节,体现了作为宰相的智慧。
意义分析架桥梁
论点:面对困境,要学会忍辱负重。
论据:项羽被刘邦穷追不舍,不肯过江东,乌江边自刎而死; 勾践被吴王俘虏,忍辱负重,恢复越国。
分析:项羽面对困境,只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个固执 的理由,舍生保所谓霸王气概,实乃逞一介武夫之勇, 白白错失了东山再起的良机;勾践面对困境,放下一 国之君的尊严,忍辱负重,终成复国之梦,真可谓能 屈能伸乃大丈夫也!
生有所依,思想便会放纵,惰性便会滋长; 只有生无所依,生命才会绽放绚丽的光彩,生命 才因此而壮美,生命才会生生不息。(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 点评:本文的基本架构是非常简单清晰的,每 一个环节都做得恰到好处,绝无枝蔓。先是引材 料,稍作分析后鲜明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是 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均有一个恰当的事例论 证,叙例之后都作了较精当的例后分析,最后是 简洁的结论。每一个部分都很简洁实用。文章简 洁清晰的背后是思维的简洁清晰。文章虽然简单 清晰,却不单薄,因为文章用了三个事例和精当 的例后分析,并且,分论点和论据能紧密勾联。
论据:唐太宗面对魏征的批评;商纣王面对比干的批评。
辩论赛中驳论的常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辩论赛中驳论的常用技巧和注意事项辩论赛中驳论的常用技巧和注意事项驳论的常用技巧一:以理服人,正面反驳这是最常用的反驳手法。
它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简单的逻辑推理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
这种方法适用于己方准备充分而对方又未加以充分证明的观点。
正面说理反驳由于颇费口舌,在辩论场上只宜用于与辩题最紧密相关的论点上。
需要注意的是,简洁是正面说理反驳致胜的关键。
驳论的常用技巧二: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辩论场上,倘若对方辩友妙语连珠,千万不要慌张。
针锋相对的思想就是让观众把给对方辩友的掌声加倍偿还回来。
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对方精彩的言辞引导下,立即找到一个相似的却对己方有利的事实出来,回敬之,则给人技高一筹之感。
这样反驳不在于展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在于表现辩手临场的机智。
要想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辩手要在平时注意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是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到在对已不利时保持冷静与乐观。
当然,这样的较量回合太多也不好,一来给人跑题的印象,二来有哗众取宠之嫌。
驳论的常用技巧三:顺水推舟,将计就计这一招与前一招一样,都是借对方之力攻其自身。
所不同的是,前面以牙还牙是借对方语言的魅力。
而这一把顺水推舟是借对方逻辑的力量。
说白了,就是用对方的论据证明我方的论点。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关键在于透彻的逻辑分析。
如果我们能设计一个两难问题,也就可以顺水推舟了。
驳论的常用技巧四:巧作类比,一针见血在很多情况下,单纯的说理正面反驳枯燥无味,而且艰涩冗长。
而运用类比,既能活跃气氛,又能使反驳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但要注意:①类比的两对象要相似性强,免得观众、评委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应不过来。
②类比的格调要高,切忌想到什么就比什么,以免起反作用。
③类比的事物一定要大家熟悉,否则毫无效果。
驳论的常用技巧五:未雨绸缪,先发制人一般情况下,反驳在后,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但这里,我要介绍的一招是反驳在先。
一即我料定你的论点了,在你发言之前,我就先把你的这个论点驳得体无完肤,当你再抬出这个论点时,已如吃现成饭般索然无味。
高考作文的论证技巧(上)
高考作文的论证技巧(上)作者:韩延明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2年第28期高考作文聚焦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主张。
其命题形式主要有事件类、关键词类、名言警句类、漫画徽标图表类、话题主题类等。
根据高考作文抽样分析,考场作文暴露的问题涉及论证方法的主要有:1.运用例证时以叙代议。
举例论证时不厌其烦引述事例,以致于叙多议少,论证无力。
2.论证方法单一。
论证时多是主观说教,难以令人信服。
3.引言单薄或不当。
有的文章通篇没有名言警句,或者所引名言与观点不符。
4.运用对比论证选例不当。
用来对比的事例不属于同类事物,无法形成对比。
论说文贵在因事说理,而要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讲得令人心悦诚服,就必须借助有效的论证方法。
写作时要谨遵以下方法:1.举例论证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即举例论证。
这里的“例”,就是用来说理的事例。
所用的“事例”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新颖性。
在数量上,一篇之中以3-5例为宜;在范围上,应包括古今中外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
运用举例论证,一要有详有略,点面结合,即当事例较多时,选取最新颖、最有力度的重点叙述、论证,这叫“点例”;其余数例,一例一句,组合排列,增强气势,此为“面例”。
二要轻叙述,重议论。
叙例要懂得舍弃,抓住要害,言简意赅;叙例之后的论证要充分展开,深刻全面。
真题解析以2022高考全国甲卷“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为例,写作时,首先要精准立意,从“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中任选一个或数个确定立意,阐述自己的思考。
就本题而言,立意并不难,难在如何使论证有力度。
可以重点运用例证法,让事实说话,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为自己代言。
选例要注意典型性、鲜活性;用例要注意详略有致,繁简得当。
满分作文《援古诚可贵,求新价更高》这样论证:罗曼·罗兰说:“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
”是的,遇事不囿古,有思考,有怀疑,有挑战,更有创新。
如何运用托词和反驳增强文章逻辑总结
如何运用托词和反驳增强文章逻辑总结在写作中,为了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我们可以使用托词和反驳的手法。
托词是指在陈述观点或论证时,先引入对立观点,并在之后加以驳斥或推翻;而反驳是指对读者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或异议进行反驳和解答。
本文旨在总结如何运用托词和反驳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一、托词的运用1. 引入对立观点在文章的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引入对立观点,这样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不同的看法,并加深对我们的观点的理解。
在引入对立观点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托词的词语,如“尽管”、“有人认为”等,来明确表达对立观点。
2. 驳斥或推翻对立观点在引入对立观点之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驳斥或推翻,以展示我们观点的正确性和说服力。
这一步可以使用一些托词的词语,如“然而”、“但是”、“实际上”等,来引出我们观点的论据和证据,并对对立观点进行反驳或推翻。
二、反驳的运用1. 预测读者反对意见在进行反驳时,我们需要提前预测读者可能会提出的反对意见或异议。
这样可以让我们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准备,并能更好地应对。
在预测读者反对意见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词语,如“也许有人会认为”、“或许你会说”等,来引出读者可能的反对意见。
2. 进行反驳和解答在预测到读者可能的反对意见后,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反驳和解答。
在进行反驳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反驳的手法,如提供更多的论据和证据,进行逻辑推理,或引用专家观点等。
同时,在进行解答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解答的词语,如“事实上”、“其实”、“从长远来看”等,来强调我们观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三、增强篇章逻辑总结通过运用托词和反驳的手法,我们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托词的使用可以引入对立观点,驳斥或推翻对立观点,从而突出我们观点的正确性;而反驳的使用可以预测读者反对意见,进行反驳和解答,以进一步加强我们观点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在运用托词和反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托词和反驳需要合理、有力地支持我们的观点,不应过于片面或情绪化。
高考语文议论文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
议论文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议论文的写作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缺一不可。
这其中,论点是统帅,赞同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可含糊其辞。
论据是支撑,无论是引用理论论据还是引用事实论据,目的都是为论证论点服务,为充实内容服务。
那么,在实际写作中,在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时又有哪些误区?该怎样正确地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呢?论据使用的误区误区一:不合主题,牵强附会。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叛军即将攻入长安,唐玄宗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逃往蜀地。
逃亡途中,随行将士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
于是他们杀死了杨国忠并要处死杨贵妃。
这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但是众怒难犯,唐玄宗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好狠了狠心,作出了痛苦的选择,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她。
于是才出现了马嵬坡上那一幕:杨贵妃泪眼涟涟,唐玄宗掩面不救,一群大雁在空中低飞……(选自高考三类文《那一滴晶莹的泪水》)误区揭示:这个材料写的是“马嵬坡事件”,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论据,但是,读罢这个材料我们感觉到能证明的观点是“选择”或是唐玄宗“忍痛割爱”,而与本文的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毫无关系。
作者牵强附会,非要以此来论证主题,就犯了材料、观点不相符的毛病了。
此类现象在考场作文中颇多,值得关注。
误区二: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是谁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他通过分析当时中国的形势,认识到只有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才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不能依靠外国的力量。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可谓危在旦夕,而国内又发生内战,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
后来历史事实证明了他的分析,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我们终于胜利了。
(选自高考三类文《读历史》)误区揭示:事实论据在运用时要注意事件人物、时间、背景和过程的准确性。
有的考生由于记忆不准,时常出现语焉不详、张冠李戴的现象。
这种“硬伤”一般难逃阅卷者的法眼,成为影响得分的重要因素。
高三语文 浅谈如何做到 “论据充实”
浅谈如何做到“论据充实”细读大纲发现:写作中增加了“材料丰富,论据充实”的说法。
这说明近几年的考生作文存在材料贫乏、说理不充分等问题。
大纲变化在今年的阅卷中势必有所侧重。
在作文的备考中须有相应的指导。
多数同学的作文中存在“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
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
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举例之后的分析是少不得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论据的方法。
一、揭示实质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
如:徐霞客一生只走一条路,一部《游记》映千古;司马迁一生只写一本书,一部《史记》绝唱人间;李时珍一生只种草采草写草甘为“草民”,《本草》一书堪为巨典。
一生中,只做一件事,一件对人民有益的事,一件无愧于心的事,更可谓光耀千古的事,是缜密的勇者最终的目标。
只有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成就胸中酝酿已久的事业!(2006河北高考优秀作文:做缜密的勇者)这段中举三个事例后,点明了其中共同的道理,使中心论点“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成就胸中酝酿已久的事业”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二、正反对比法这种方法,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从而揭示材料的意义,发挥事例的论证作用论证观点。
如:于是想日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高该认识自己的实力,再行忘我奋斗。
于是想日本。
自明治维新以后,国家综合实力大增,又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时值清政府腐败无能之际,颇得了些甜头。
于是野心大增,在军国主义的教唆下,妄图称霸世界,实为可笑,可怜。
最终在二战中一几涂地。
这便是没有认识自己的实力的结果,虽为达到目的,孤注一掷,也可说成“义无反顾”到头来只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是战后的日本,我们却应刮目相看。
他们确实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他们用了30年又重新崛起。
高考议论文中论据的使用技巧
•••••••••••••••••高考议论文中论据的使用技巧高考议论文中论据的使用技巧作为议论文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论点和论证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在论据的使用方面确实有不少独到之处,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立、摆、议结合立,就是亮出论点;摆,就是摆出事实;议,就是讲明道理。
其中,议中扣题至关重要。
【示例】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能盲目地追求。
(这是立)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爱国诗人屈原在其一生中都保持了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他宁愿自投汨罗江,也不愿玷污其追求。
(这是摆)屈原在人生追求面前,从来没有忘记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这是议)二、叠用论据叠用论据就是将同类论据叠加使用。
叠用论据不仅可以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活跃的思维,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值得注意的是,叠用论据时,所用论据都必须紧扣论点,文字必须简练,叙述必须有条理;否则,就会使文章结构混乱,论证矛盾或烦琐。
【示例】找准位置,是张骞行出的驼铃阵阵,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这是叠用论据)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
(这是紧扣论点论证)三、繁例简例结合繁例,就是详细地叙述一个事例;简例,就是叠用许多同类论据。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繁例简例结合论证,繁例与简例必须同类或相关。
【示例】“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交迫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屈原束手无策,于是他纵身跃入了涛涛江水中;屈原是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的他只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怎样在论据之后加论钩【方法提示】纵观同学们的议论文,不少人存在一个通病:论据列举之后不会分析。
所以,同学们大量的议论文都是属于“观点+例子”的油水隔离式,而不能成为“观点+例子+分析”这种水乳交融式。
我们不能小看论据之后的几句分析,它至关重要。
因为同样一个论据可以用来说明不同的论点,而它的针对性要靠分析来限制。
若论据列举之后不加分析,那么它与论点的关系往往就比较模糊,甚至脱节。
那么,论据之后的那些分析的话应称作什么呢?我想打个比方,如果把论点比作火车头,论据是车厢,那么这些分析的话实际是起着联结论点和论据的作用,相当于火车头与车厢之间的钩,就姑且叫它论钩吧。
论钩是怎样组成的呢?请看吴晗《谈骨气》一文: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论钩: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论据的简括) (联系词) (论点的要素)不难看出,论钩的实质是指明论据对论点所起的作用。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论据的浓缩,有时还可用“这”、“此”来表示;第二部分联系词起连接作用;第三部分是论点或论点的要素。
简括之:论钩=“论据的简括”或“这”+联系词+论点或论点的要素论钩的三部分位置可以变化。
常见的论钩有以下几种:1. 直接钩:直接点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方式:这(论据)+表现、说明+论点或论点的要素例:如上述《谈骨气》。
2. 反问钩:用反问来强调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方式:这+岂不是说明、不是表现+论点或论点的要素吗例:论点:研究任何学问,欲求造诣深邃者,也不可不有几分呆气。
论据:牛顿思考问题时,将手表当成鸡蛋放入锅中煮。
论钩: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以上两种论钩适用于意义比较明显,内容比较简单的事实论据,后者更为有力。
3. 假设钩:退一步说,假设在另一种情况下,就不会有这种结果,从反面证明这个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方式:假如、如果不具备论点要素1+那么就不会有论点要素2例:论点: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
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意义尤其深刻。
论据:李自成未采纳李岩谏言的一段史料。
论钩:假使初进北京时,李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笼络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
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为抗清的战争……个人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深刻的。
这种论钩适宜内容较复杂的事实论据,能使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被揭示得更充分。
4. 析因钩:分析论据中哪些要素属于论点中的原因,哪些属于论点中的结果。
方式:这(论据)+因为论据符合论点要素1+所以产生论点要素2例:论点:接近好人能使一个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一个人变坏。
论据:太原市有张氏兄妹均被判刑。
论钩:这是因为大的结交了坏人,所以不但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自己的弟妹,一同走上犯罪道路,危害之大,不可不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钩类似前一种,不同在于前者是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就已经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同样适宜对事实论据的分析。
5. 点睛钩:抓住论据的关键词加以强调,揭示其与论点关键词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方式:论据的关键词就是论点关键词的意思。
例: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论据:毛主席的话:“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分析,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论钩:这里说的“只有”、“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论钩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了论据的核心,使其意义更明显,适用于道理论据的阐述。
6.递进钩:把论据的意义再加深一层。
方式:论据的要素+尚且如此+论点要素+更何况+论据的要素例:论点:要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论据:获得诺贝尔奖的外国科学家盛赞儒家文化论钩:外国人尚且如此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更何况我们自己呢?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才无愧于炎黄子孙!7.扩展钩:把论据意义扩展开去。
方式:由此可见+包含论点或论点要素的排比句例:论点:思考是发明创造的决定性因素。
论据:瓦特通过思考而发明蒸气机。
毕升通过思考而发明活字印刷术。
论钩:由此可见,思考是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探索大自然秘密的侦察兵,是创造发明之花的阳光雨露,是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思考的威力》)这种论钩文辞优美,很有气势,将论据的意义阐述得酣畅淋漓,适用几个论据后综述。
8. 嵌入钩:将论点关键词嵌入论据中加以强调。
方式:论据要素+论点要素+论据要素例:论点:要有入迷精神,才能发挥思考的威力。
论据:牛顿忙于计算月球轨道,把请朋友吃饭的事抛到九霄云外。
论钩:他入迷到了这种废寝忘食的地步。
这种论钩将论据和论点彻底融为一体,连联系词都不要了。
它适用于事实论据的阐述。
9. 喻理钩:当论据是用来比喻时,点明喻体与议论的本体的关系。
方式:(1)议论的本体皆(是)喻体之类。
(2)将喻体加引号来运用。
例:论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据:守株待兔。
论钩: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
例:论点: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论据:孙行者变小虫战胜铁扇公主;小老虎战胜黔之驴。
论钩: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
(高中语文第六册《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例:论点:由于一点点的疏忽,漏掉了一个因素,以致一着之差,全盘失误。
论据:千里金堤,溃于蚁穴。
论钩:思想上的“金堤”,也可以溃于对某一项因素疏忽所造成的“蚁穴”。
(《金堤蚁穴》)这种论钩着重找出两个互不相关的事物的相似点进行融合。
论钩当然不止上述这些,它有待于不断充实完善。
总之,一个好的论钩应是能体现论据和论点的结合点,是论据抽象化和论点具体化的统一体。
上述几种论钩在使用时并非截然分开,常常混合使用【例文】(2009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知之.行之.思之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曰:“大象希形”。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亮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已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所以对于常识,要思之。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以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评析】本文的最闪亮之处就是在三个主体段的论据之后有三个明显的论钩: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所以对于常识,要思之。
使每段的论据意义十分显豁,紧扣论点,使论据和论点融为一体,结构十分紧凑。
当然它的语言特色也十分鲜明,那就是具有典雅简练的文言风格。
【练习】给下列论据加上不同的论钩,使之与不同的论点相适应。
1.论据: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道数学难题,演算用了六麻袋的草稿纸。
论点(1):只争朝夕,奋力拼搏,才能实现远大理想。
论钩(1) 那六麻袋稿纸,张张留下了争分夺秒的拼搏印记,张张都是驶向理想彼岸的风帆。
论点(2):勤奋出成果。
论钩(2) 可以说,他采到的数学“明珠”是他演算六麻袋稿纸流下的汗水凝成的或者说是勤奋苦根上结出的甘果。
论点(3):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论钩(3) 那六麻袋稿纸,每张都是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产物,都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证明。
论点(4):只有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才能不断前进。
论钩(4) 这六麻袋稿纸不正是他在挫折与探索中不屈不挠前进的纪录吗?论点(5):科研要有献身的精神。
论钩(5) 这六麻袋稿纸张张凝聚着他的满腔热血,页页闪耀着他为数学献身的光芒。
2.论据:镜子能如实地照出一个人脸上有没有污点。
论点:我们需要批评,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喻理钩:批评正是一面帮助我们发现缺点和错误的镜子。
3.论据:巴甫洛夫说:“不管人家对你们评价多么高,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知识的人。
”论点:在成绩面前要谦虚谨慎。
点睛钩:这里所说的敢于在别人赞扬声中承认自己“毫无知识”,实质就是提倡一种把成绩当作零,当作新起点的谦虚谨慎的态度。
扩展钩:谦虚谨慎是防止骄傲自满的清醒剂,是避免在人生道路上摔跤的法宝,是产生前进动力的加油站。
递进钩: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尚且如此谦虚,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4.论据:孟母三迁论点: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反问钩:孟母三迁不正是为孟子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吗?论点:人才的成长,主要靠本身的主观努力。
假设钩:假如孟子是一个不思上进的顽童,即使孟母四迁,迁进孔府,孟子也不见得就能成才。
5.论据:爱因斯坦初到美国时,有个司机经常载他到各处去作“相对论”的学术报告。
每次爱因斯坦在台上演讲时,这个司机就坐在台下旁听。
有一天,爱因斯坦又要去作报告了,司机问他内容是不是与上次相同,爱因斯坦说是,司机便说:“爱因斯坦先生,你怎么老是作这个报告,说实话,你那报告的内容我都说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