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2

合集下载

【素材】琵琶行第二课时导学案

【素材】琵琶行第二课时导学案
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加以描写,不少于100字。(温馨提示:请运用本课学过的描写音乐的方法(至少两种),揭示乐曲的无穷意蕴。)
修改、润色
【知识链接】
连绵词:
1.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蹊跷”。
2.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徘徊”。
课题
《琵琶行》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体会音乐描写。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难点:运用所学的手法进行刻画描写。
学习方法
朗读、讨论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找出文中写了几次有关听弹琵琶,指出它们的位置。
【活动方案】
[活动一]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诵第二段。(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朗读提示:
诵读诗句要注意诗句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句的意境,读出感情。
[活动二]研读诗歌、探究诗技。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检测反馈】创造诗歌、涵咏诗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闫春霞审稿人:【学习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用)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用)

嫩江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琵琶行》第二课时主备人宋立晶审核人日期2011年3月学号姓名课前批改课后批改【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学习难点】:人物形象分析【知识链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琵琶行》课时导学案2

《琵琶行》课时导学案2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二、引导学习: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四、延伸拓展:
全诗以叙事写起,中间交叉着描写和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收尾照应的圆形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1、找出文中描写音乐的比喻句,分析各描摹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及这样写的作用?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翻译课文第二段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2

琵琶行导学案2

琵琶行导学案一、学生自学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

他倡导“________ ”运动,主张“________ ,________ ”。

著有《________》。

有“”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在文学上白居易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2、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歌、行都称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

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可叙事,可抒情、议论。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都是歌行体。

3、加点字注音琵琶..()倡.女()悯.然()迁谪.()荻.花()..()湓浦..()铮铮浸.月()悄.无言()转轴.()慢捻.()霓裳..()西舫.()红绡.()银篦.()钿.头()湓.江()呕哑嘲哳....()4、解释加点字左迁.贾人..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委身..因为凡.六百一十六言.低眉信.手续续弹间关..莺语花底滑银屏乍.破水浆迸老大..故..嫁作商人妇暮去朝来颜色如听仙乐耳暂.明凄凄不似向前..声.却.坐促弦弦转急5、逐段研究,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

琵琶行 导学案2 (学生版)

琵琶行   导学案2  (学生版)
8.“,”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9.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自己听着琵琶女第二次弹奏,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6.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7.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
1.为什么说琵琶女和诗人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2.怎样评价《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问题
2:曲调和情感的关系;
描摹音乐的手法。
1.音乐能传递人的心声,人生如歌。我们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轨迹呢?(学生朗读后再探究)
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 :
琵琶女情感:
【总结】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问题式导学理想课堂
时间:年月日名称:琵琶行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研读,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2.透过音乐看人生,分析人物形象,发现并把握主题。
二、问题导学
导学
指导
检测与课堂展示
课前
小背
背诵《琵琶行》前两自然段
问题1:分析文本,分析人物,把握主题(小组内交流)

《琵琶行(并序)》优质导学案2(教师版)

《琵琶行(并序)》优质导学案2(教师版)

《琵琶行(并序)》优教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的】1.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其中的名句;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知人论世】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原籍太原。

晚年号香山居士。

他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五六岁:开始学诗,八九岁时就能写出像样的格律诗了。

11岁:离家躲避战乱于越中,之后南北奔走,颠沛流离,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于“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迈上了创作上的现实主义道路。

17-18岁:涉足长安,以诗文谒见当时有名的名士顾况:“《古今诗话》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29岁:中进士级第。

32岁:以拔萃登科。

35岁:以四等入选由皇帝主持的特科考试,升为翰林大学士。

所以诗人自豪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38岁:因每每上书直谏,统治者怀忌在心,宪宗暗喻崔群“使求自便”,诗人不得已请求外调,做了三年京兆尹户曹参军。

41岁再度入朝,做了闲散的左赞善大夫。

43岁:元和十年六月,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朝时被平炉节度使李师道派去的刺客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

白居易时为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但他出于义愤率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言诗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说他在母亲赏花坠井死后做赏花诗和新井诗,有伤明教。

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正如诗人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46岁:被除为忠州刺史(四川忠县),为力排“天教抛掷在深山”的郁闷心情,他在那里种花养性。

50岁:转杭州刺史,他大力兴修水利,筑堤保护钱塘潮,泄引湖水,灌溉良田,造福于人民百姓,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人民成这条堤为“白堤”。

但他心中总排除不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他说:“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2课时)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2课时)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第1课时编写:李乐民卜庆凯【学习目标】1.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浔阳枫叶瑟瑟慢捻霓裳六幺嘈嘈切切2.文体知识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问题探究】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琵琶行导学案2

琵琶行导学案2

琵琶行学案(第2课时B版)制作:门鹏飞审核:高一语文组1 包科领导:张亚军【学习目标】1.背诵第一、二节;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

2.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知识导学】《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__________”作侧面描写。

【合作探究】(一)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二)有感情地诵读第二段,回答下边的问题,品味诗中的意境。

1.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6分)2.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6分)3.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分)【巩固提升】------(一)诗句填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_____________,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添酒回灯重开宴。

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

___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________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

_____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

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_____。

《 琵琶行》导学案2

《 琵琶行》导学案2

高一语文导学案B案编号:13 命制时间:2012.4.27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第一段二、品读第二段,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体会琵琶曲之美,然后有感情的诵读,体会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

三问题探究: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C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找出文章中精细描述琵琶曲旋律声音的语句诵读,并探讨诗人运用了那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

(1)运用比喻手法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以形绘声,(2)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使音节悦耳动听(3)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

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4)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余音绕梁: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3 进一步诵读,体会乐曲的旋律变化。

情感起伏变化(曲中带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不只文章可以反应人的内心世界,音乐同样也可以。

在琵琶女的演奏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出她的曲调是随着她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第2课时)导学案

琵琶行第二课时课前预习【预习自测题】1、一词多义感斯人言.①凡六百一十六言.②命自言本是京城女.遂命酒.命曰《琵琶行》.使快弹数曲.③数④暂一曲红绡不知数.凝绝不通声暂.歇如听仙乐耳暂.明转轴拨弦三两声.⑤拨曲终收拨小心画.2、词类活用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命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商人重利轻分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由于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整改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导学案2

琵琶行导学案2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2.遂命酒。

3.商人重利轻别离。

4. 歌以赠之。

5. 血色罗裙翻酒污。

(污,被动,被玷污)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古:
2.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
3.暮去朝来颜色故。


4.凄凄不似向前声。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6.似诉平生不得志古:
7.凝绝不通声暂歇古:
8.老大嫁作商人妇古:
9.整顿衣裳起敛容古:
通假字
1.钿头银篦击节碎:。

2. 家在虾蟆陵下住:
3. 曲终收拨当心画:
文言句式
1.歌以赠之。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3.转徙于江湖间。

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5.使快弹数曲。

6.送客湓浦口。

7.感斯人言。

课堂探究
一、检查背诵第一段。

二、朗读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1: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思考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二、学生朗读第三、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课后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诗。

《琵琶行》导学案2

《琵琶行》导学案2

《琵琶行》导学案编写:韩海锋 审核:闫惠军 实施: 时间:2015.4.8【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及其表达的内容。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在写昭君怨恨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思的情感。

【重点及难点】运用对比法试着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感。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是借用典故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

比较典故和诗人自己遭遇的相似点,就找到了诗人在故背后所抒发的自己的情感。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对比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故事导入: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 并序》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预习案】写作背景:《琵琶行 并序》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教育资料】《琵琶行》导学案2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琵琶行》导学案2学习专用

《琵琶行》导学案2《琵琶行》导学案预习学案【目标设置】1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积累基础知识2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一、给划线字注音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六幺()二、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1、醉不成欢惨将别,。

2、东船西舫悄无言,。

3、,往往取酒还独倾。

4、来去江口守空船,。

三、一词多义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命遂命酒()命曰《琵琶行》()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暂凝绝不通声暂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四、古今异义因为古义今义老大古义今义向前古义今义五、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遂命酒()商人重利轻离别()理解感悟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 )段,内容(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 )段,内容(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 ) 段,内容( )2、前两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课内探究学案【目标设置】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第一课时(一)速读全诗,整体把握,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第二课时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2、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

琵琶行导学案2学生版

琵琶行导学案2学生版

三、合作探究
(1)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填空
过程 前奏曲
诗句
表现手法、情感
寄寓无限哀思 表达无限心事 叠词
音乐特点
低沉抑郁 曲中带情
开 始 : 大弦嘈嘈如急乐 语。
以喻摹声 (深情回 B、
曲)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 忆)
C、
盘。
过渡 (沉 思曲)
以形绘声 对比和对 乐声婉转流畅、乐声
《琵琶行》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第二段 2、了解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 第二段理解性默写 难点: 诗人运用一系列手法对音乐精彩描绘
第二课时
一、导入目标
复习、背诵第一段,讲述本节课任务
二、自主预习
附翻译: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
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 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 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 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 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 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 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 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 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 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 白白秋月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导学案设计者:陶晖审核人:李菁班级:姓名:备课时间:2014/2/19第一课时一、认定学习目标:自学目标: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全诗。

互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诗人深沉的感情。

了解和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法。

综合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二、引导自主学习:(一)自学预习1.白居易,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朝)诗人。

作品有_______,______等。

2.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

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3.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迸()咽()浔()荻()浸()捻()帛()管弦()乍()破霓裳()()(二)1、思考:通读序言,概括内容。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并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三、课堂互学探究诵读第二段,思考:1、在琵琶女的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2、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乐曲高潮在哪里?参见《阳光课堂》精讲点拨:(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视觉、听觉融通——通感)(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诵读第三段,1、思考:请讲述琵琶女的故事,并概括她的形象特点?2、诗人为什么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

人悲,己怜;伤人,更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

)3、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阅读课文“寻声暗问弹者谁”至结尾,完成练习。

1、下列对所选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的心情:本不愿意出场但又不得不出场。

B、自“转轴拨弦三两声”起十二句起写弹琵琶的全过程。

从调弦、弹奏到收束,写得非常具体。

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C、自“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绿腰》”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是对琵琶的正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2、对《琵琶行(节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排比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调、音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琵琶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诗人写音乐旋律的变化时,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C、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D、全诗的主旨体现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上。

诗句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沦落”二字,他们都有从兴到衰的不幸遭遇,诗人借以抒发了他被贬后失意消沉的抑郁情绪。

这一诗句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仕途的险恶。

《李商隐诗两首》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内部结构;背诵这首诗。

2.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3. 体会诗中各典故的运用。

一、知识积累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2、文学常识:⑴李商隐,字,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和杜牧合称“”,与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

3、李商隐名句集锦:①,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③春心莫共花争发,。

④天意怜幽草, 。

⑤夕阳无限好, 。

⑥嫦娥应悔偷灵药,。

⑦桐花万里关山路, 。

二、合作探究:阅读《锦瑟》思考问题1.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2.《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说明:阅读《马嵬(其二)》思考问题3.谈谈你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4.《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常识补充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3、文学常识:⑴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

4、李商隐名句集锦: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桐花万里关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二、合作探究:阅读《锦瑟》思考问题1.揣摩《锦瑟》各联所传达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描述:【明确】第一联,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

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尽管时隔多年一切都变得朦胧凄迷,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达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

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给人以无限的悲伤无奈与怅惘。

这里具体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很珍重这份“感情”。

“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明确】《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

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

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3.《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说明:【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也有区别。

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却极难追究其具体所指。

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阅读《马嵬(其二)》思考问题4.谈谈你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诗人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5.《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三、拓展探究.谈谈你对李商隐诗中用典的看法: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

①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②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

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则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