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釉质鉴定_二_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古代陶瓷鉴定咬(也叫吃土):土咬是出土古瓷带来的特征,熟坑(传世品)的陶瓷不存在土咬,只有生坑(出土)的必然有土咬。
仿制者、小古玩商常常人工做作出土的假象,做假的方法有二,一为人工开片后将器物放入泥浆锅内煮,一为用粘胶水调泥浆抹在瓷器上。
前一种泥浆只进入裂缝里,后一种泥浆强粘在表层,洗也洗不了。
但是这人工做的很容易识别,而真正吃土的陶瓷器其土咬很深,它是通过釉面沁人胎骨的,在表面上看不到土,通过微观镜下可见清晰的土斑嵌在胎骨里,而是在釉下,在开片的地方有,不开片的地方也有,一般的在不开的釉下有土咬,反而开了片的地方没有土咬。
这是为什么?因为瓷器在土中不论开片与否时间长了就会沁入泥土,故开片与否都会有土咬。
由于在土中恒温,瓷器不一定开片,出土之后有冷热变化则开始开片,此时开片的裂缝中并没有吃土,就是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它。
所以鉴定真出与假出土瓷一看土咬痕迹便可知道。
结晶斑:结晶斑是与气泡互抗的,凡是唐、宋瓷都看不到气泡。
但一般都有浅色的结晶斑点,也许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胎土不纯,不洁白的原因,而明、清瓷主要瓷泥是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纯白色不存在结晶斑块。
所以对高古瓷(元早期及唐宋时期)可以看到结晶斑,如果胎质不是这样即可怀疑它是否仿制?这不是主要条件,仅可参考。
三、色彩比较法1、色彩(即釉色)是陶瓷艺术中重要的一项。
由于不同色彩则产生不同效果和美感。
但由于人工操作,人工配方各有各的秘决又由于烧制温度的控制很难划一,所以产生的色彩效果各不相同。
如青花的颜色,虽说都是青花,都是钴料(都是由"无名子"原料调制)都由高温烧成,实际上青花的色调无一相似。
元青花分前期后期,还分国产与进口料之别。
永乐青花色深,宣德青花色正,成化青花淡雅,万历青花泛紫……康熙、雍正、乾颅…各朝各代互不相同,很难用文字说得准确,所以在鉴定中常常会发生争议,有人说色调对,有人则认为不对,因为缺少标准很难统一认识。
瓷器釉质鉴定汇总
瓷器釉质鉴定汇总
1.瓷器釉质的分类
瓷器釉质按照颜色可分为青釉、白釉、黄釉、蓝釉、红釉等;按照质
地可分为晶釉、裂纹釉、汝釉、晕釉、火云釉等。
2.瓷器釉质鉴定方法
(1)肉眼观察:用肉眼观察瓷器表面的釉质,包括颜色、质地、光
泽等方面。
例如,青釉通常呈现出翠绿或青绿色,表面光泽柔和;黄釉色
泽一般呈现黄澄色,光泽较为明亮。
(2)触摸感受:用手触摸瓷器的表面,感受釉质的平滑度和光洁度。
高质量的瓷器釉质应该平滑细腻,不粗糙。
(3)音响鉴定:轻轻敲击瓷器,根据产生的声音来判断釉质的好坏。
高质量的釉质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4)显微镜观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瓷器釉质的细微纹理和晶体结构,以及是否有人工修补痕迹等。
3.瓷器釉质的常见问题与评价
(1)麻釉:釉质上出现带有小洞的细小颗粒,形如麻点。
麻釉会降
低瓷器的观赏价值。
(3)溢釉:瓷器釉质过分渗透,覆盖了瓷器的纹饰或者底部,不符
合制作工艺要求,降低了瓷器的观赏价值。
(4)烧釉不均匀:瓷器釉面颜色呈现不均匀的情况,可能是瓷器在
烧制过程中火候不均匀导致的。
烧釉不均匀会影响瓷器的美观度。
4.注意事项
(1)在鉴定过程中,应该注意使用专业的照明设备,确保鉴定的准确性。
(2)鉴定时要慎重,避免误判或者划伤瓷器表面。
(3)对于高价值的瓷器,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转载)关于出土古瓷器釉面二次开片的鉴定
(转载)关于出⼟古瓷器釉⾯⼆次开⽚的鉴定古瓷传世品很少很少,99%⼏乎都是打有出⼟的标记,由⽣坑到熟坑......百年之久.最少要经过50年......古瓷的级别往往普品易寻⽽精品不易发现,古瓷的级别决定于釉料成份,等级⾼的釉料成份亦复杂,加⼊贵重⾦属材料的釉料都是秘传,正因为是秘传它的神密⾊彩伴随它的传奇故事的终结给后⼈留下系列迷团---所有岀⼟古瓷都绕不开釉⾯氧化痕迹,⽽氧化痕迹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次开⽚.这是丘⼩君先⽣对鉴别出⼟古瓷的卓绝贡献,亦是丘⼩君先⽣集古今眼学之⼤成的伟⼤发明,亦是丘⼩君先⽣三⼗年陶瓷鉴定的绝学。
笔者今年春天有幸拜会丘⼩君先⽣,听了先⽣⼀番长谈,所谓⼆次开⽚的理论是从⼯科原理探究物质材料的化学物理与时空联接的综合反映,这个契⼊点的创新⾮⼀般⽂科⽂博系统的传统研究⽅法,它是融合实践、理论后提出的新理论课题,古瓷的开⽚原理是热胀冷缩,釉汁愈薄则开⽚愈⼩,釉汁愈厚则开⽚愈⼤。
前者滿密,后者稀疏,在反原过程中,在窑温骤停时,胎釉的膨胀形成了初次开⽚的结果。
古瓷在地下与氧⽓隔绝,不管⼏百年直⾄上千年,它的釉⾯应该保持最初的状态,⼀当出⼟接触空⽓,除保留氧化过程的痕迹,迅速⼜加速了⼆次开⽚,这不仅符合理论,⽽且要找出⼆次开⽚的特征是什么?古瓷的级别愈⾼就必然存在七彩宝光,它是釉料中贵重⾦属的氧化现像,宝光多以红,绿,黄等多⾊为主,呈放射状,呈星点状,⼀般在釉⾯摩损处或聚釉处,它的⼆次开⽚在釉薄处先从右像左上⾓延伸或从左像右上⾓延伸,皆为长条⼤开⽚,长度在4⼀7cm,然后左右均向下延伸,随着时光流失,⾯积扩⼤,尤其是⾼级别,特殊釉料的古瓷都具有上述现像,我在想,深知这⼀现像亲⼿体验的⼈那是多么喜悦,多么振奋,多么⾃豪…古瓷做伪⾸判器形,次看胎⼟⽼化痕迹,底⾜修刮痕迹,⽀烧垫绕复烧⼀⼀辨之,再次察釉⾯,知深浅,晓薄厚,分垢渍侵蚀状态,上⼿过古瓷真品看赝伪⼼中有数,未触摸真东西焉知做伪?古⼈云学⽽时习之,温故⽽知新。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古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鉴定古陶瓷的方法主要包括外观鉴定、声音鉴定、手感鉴定、斑纹鉴定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简要介绍古陶瓷的鉴定方法。
一、外观鉴定古陶瓷的外观包括形状、纹饰和釉面等多个方面。
在鉴定古陶瓷时,首先要注意其整体形状是否规整,有没有明显的变形或破损。
而且,要观察其纹饰是否符合古代工艺特点,是否具有代表性特征。
还要检查釉面的质地和色泽,判断其制作年代和地域。
二、声音鉴定声音鉴定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古陶瓷鉴定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敲击陶瓷器物,判断其声音的响亮度和音调,来判断其质地和制作工艺。
一般来说,声音清脆、悠扬的陶瓷器物更为精美,而声音沉闷、单调的陶瓷器物则相对简陋。
三、手感鉴定手感鉴定主要是通过触摸古陶瓷的表面来感知其质地和温度。
一般来说,精美的古陶瓷质地均匀细腻,而且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感觉,而粗糙的古陶瓷则质地不均匀,手感较为粗糙。
四、斑纹鉴定斑纹鉴定是通过观察古陶瓷的斑纹情况来推测其年代和制作工艺。
一般来说,古陶瓷的斑纹较为细腻,颜色和纹理也相对独特,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而现代仿制的古陶瓷则往往斑纹较为粗糙,颜色也较为单一。
古陶瓷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外观鉴定、声音鉴定、手感鉴定和斑纹鉴定等多个方面,而且每种鉴定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特点。
在鉴定古陶瓷时,就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尽量减少误判的可能性。
也可以通过参考专业的鉴定书籍和资料,结合实际经验,提高自己的鉴定能力。
古陶瓷检测标准
古陶瓷检测标准一、外观检测1.造型与纹饰:检测古陶瓷的形状、大小、纹饰和装饰手法等特征,以确定其年代、地域和文化背景。
2.釉色与光泽:观察古陶瓷的釉色、光泽、开片、剥釉等情况,以评估其保存状况和窑口特点。
3.完整度与损伤:检查古陶瓷是否有破损、缺失、修补等情况,以了解其流传历程和修复状况。
二、物理性能检测1.密度与硬度:通过测量古陶瓷的密度和硬度,以鉴别其材质和工艺特点。
2.热稳定性:对古陶瓷进行加热试验,观察其热膨胀系数和耐热性能,以评估其烧制工艺和质量。
3.透光性:通过观察古陶瓷的透光现象,以判断其烧制工艺和材质纯度。
三、化学成分分析1.主成分分析:通过化学分析确定古陶瓷的主要成分,以鉴别其材质和产地。
2.微量元素分析:检测古陶瓷中的微量元素,以了解其产地和工艺特点。
3.腐蚀与污染:对古陶瓷表面的腐蚀物和污染物进行化学分析,以评估其对保存和展示的影响。
四、烧制工艺检测1.烧制温度与时间:通过热分析等方法确定古陶瓷的烧制温度和时间,以了解其烧制工艺的特殊性。
2.窑炉痕迹:观察古陶瓷表面的窑炉痕迹,以推断其烧制工艺和窑口特点。
3.原料与配方:对古陶瓷的原料和配方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烧制工艺和产地。
五、老化程度检测1.热释光测试:通过热释光技术测定古陶瓷的年代,以判断其老化程度。
2.碳-14测年:利用碳-14测年技术确定古陶瓷的年代,以评估其历史价值。
3.痕迹与痕迹演变:观察古陶瓷表面的痕迹和痕迹演变情况,以推断其历史保存状态和经历。
六、真伪鉴别1.材质鉴别:通过对古陶瓷的材质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以鉴别其真伪。
2.工艺鉴别:观察古陶瓷的烧制工艺、纹饰和造型等方面的特点,以鉴别其真伪。
3.出土痕迹鉴别:根据古陶瓷表面的出土痕迹和修复痕迹等特征,以鉴别其真伪和修复状况。
七、修复与保护状况检测1.修复记录与评估:对古陶瓷的修复记录进行查阅和分析,以了解其修复历史、方法和效果。
2.保护措施有效性:对古陶瓷采取的保护措施进行评估,以了解其保护效果和维护状况。
古代陶瓷鉴定
一鉴定的目的:古陶瓷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陶瓷的内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
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
二鉴定的内容: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
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
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
鉴定的方法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1. 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转载]古陶瓷釉面老化痕迹鉴定
[转载]古陶瓷釉面老化痕迹鉴定
古陶瓷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釉面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内因也有外因的作用,它的自然老化现象,有的用肉眼能看出,有的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分辨出来,这是目前鉴定古陶瓷新和老最有效的方法,它方便易行(百倍放大镜即可),准确率也非常高。
做旧只能做在外表而无法做到釉面里边去,人为做旧的东西所留下的痕迹也没有历史的层次感,自然老化痕迹有历史的层次感丰富感。
古陶瓷釉面及釉内自然老化痕迹,据我用百倍放大镜观察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化气泡:破口泡、变色泡、死亡泡(干煸气泡)、结晶泡等。
2、结晶体:釉表结晶体、釉内结晶体。
釉表结晶体:分鱼子状结晶体(其中有个体也有群体分布)、片状结晶体、网状结晶体和酸碱结晶体等。
釉内结晶体:釉内分未融化的结晶体和已融化的结晶体。
结晶体
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冰花状、棉絮状、颗粒状等,有白色、粉色、褐色、黄色等。
3、沁蚀痕迹:有土沁、水沁、酸碱沁等痕迹(人为做旧的痕迹都浮在表面没有历史的层次感和沧桑感)。
从不同窑口和不同年代毫无疑问的老瓷片和老瓷器中用百倍放大镜获取的釉面老化现象作为参考依据,再和传统鉴定经验与理论结合到一起,来鉴别新老瓷器是目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
任何把传统经验和釉面老化痕迹鉴定以及其它科技鉴定相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有片面性,只有把传统经验和老化痕迹鉴定结合到一起的观点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此二者缺一不可。
即用瓷器胎釉的自然老化现象断新老,用古陶瓷传统的经验断窑口和年代,是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俗话说:“胎是骨,釉是衣”、“人靠衣服马靠鞍”。
陶瓷表面通常施有一层或两层与玻璃相似的釉,使产品美观而实用,并能提高器物的强度与表面的硬度,以及抗化学腐蚀能力。
自瓷器诞生之日起,釉就不离其左右。
对釉的鉴定也是古陶瓷鉴定的重要内容。
它大致包括对釉料性质和施釉方法两个方面的鉴定。
以当代化学分析为基础的釉料研究告诉我们,釉料主要是由基料、色剂、熔剂和辅料四种化学物质组成。
基料,顾名思义就是形成釉的基础材料。
基料中首先要有的化学物质就是硅。
二氧化硅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形成无色透明的均质体玻璃。
在绝大多数釉的组成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占50%以上。
它在釉中能与很多氧化物化合,特别是与盐类更易化合,形成复杂的硅酸盐。
混以适当物质,能制成带色或乳浊的过冷溶液。
三氧化二铝也是基料中的重要成分,一般采用分散性较大的黏土或高岭土。
他在釉料中主要起固熔剂作用,调节釉的熔融温度和高温黏度,增大釉面硬度和抗化学侵蚀能力,增强色剂的稳定性。
绝大部分釉都具有颜色,即便是白釉和透明釉也会多少有一点颜色,如:淡青色、牙白色等。
真正无色透明的纯玻璃釉在古陶瓷中是不存在的。
釉的颜色是由其中所含色剂决定的。
熔剂,又叫助熔剂。
俗话说:“无灰不成釉”,最原始的釉就是用草木灰做熔剂的,其中含有大量钾、钠、钙、磷等化学元素,它们都可以起到降低瓷土中石英熔点的作用。
辅料,虽然在某些釉料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但也不可小视,它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人们通常根据釉料的原料组成、制作方法、烧成温度以及外观特征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配料成分不同,可分为灰釉、石灰釉、长石釉、铅-硼釉等;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生料釉、熔块釉、挥发釉;根据外观特征不同,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结晶釉、纹片釉、无光釉等;根据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
上述四种分类方法,都不能明确反映中国古瓷制釉历史的发展脉络,也不能充分表述当代古陶瓷釉质鉴定的基本思路。
古陶瓷釉面鉴定方法
古陶瓷釉面鉴定方法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
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
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
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
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
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
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
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
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
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
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
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
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
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
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图一、宋代耀州窑碗)。
釉与器物年代鉴定同一窑口的器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釉的成分组成、烧成温度、窑内气氛的变化,或者工艺技术的改进,会使产品的釉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老瓷器的釉面鉴定方法
老瓷器的釉面鉴定方法嘿,你问老瓷器的釉面鉴定方法啊?这可有点门道呢。
先看看釉面的光泽吧。
老瓷器的釉面光泽一般比较柔和,不会像新瓷器那么刺眼。
要是釉面亮晶晶的,那可得小心了,很可能是新仿的。
可以拿个手电筒照一照,从不同角度看看釉面的反光。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瓷器,釉面特别亮,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
后来仔细一看,果然是个仿品。
再看看釉面的颜色。
老瓷器的釉面颜色往往比较自然,不会过于鲜艳。
而且颜色会有一些变化,不是完全均匀的。
如果釉面颜色很单一,或者特别鲜艳,那就可能有问题。
可以多找几个老瓷器对比一下,看看颜色的差别。
我有个朋友,买了一个瓷器,说是老的,但是釉面颜色特别鲜艳,我一看就觉得不对。
后来找了个行家一看,果然是新做的。
还有釉面的纹路也很重要。
老瓷器的釉面一般会有一些自然的纹路,比如开片啊、气泡啊什么的。
这些纹路是在长时间的使用和存放过程中形成的,很难仿造。
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釉面的纹路,看看是不是自然形成的。
要是纹路很整齐,或者一看就是人工做出来的,那就要小心了。
我有一次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一个瓷器,釉面的开片特别整齐,我就觉得有问题。
后来一问,果然是仿品。
另外,摸摸釉面的手感也能分辨出一些端倪。
老瓷器的釉面手感一般比较温润,不会很光滑。
如果釉面摸起来很滑,像玻璃一样,那很可能是新瓷器。
可以用手轻轻地摸一摸釉面,感受一下它的质感。
我记得有一次,我摸到一个瓷器,釉面特别滑,我就觉得不太对。
后来仔细一看,果然是新的。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有一次我去一个古玩店,看到一个瓷器,老板说是老的。
我就按照上面的方法看了看釉面,觉得有点可疑。
后来我找了个懂行的朋友来看,他一看就说这是个仿品。
从那以后,我就更加小心了,不敢轻易相信别人说的老瓷器。
所以啊,老瓷器的釉面鉴定方法要多学多练,才能分辨出真假。
下次你看到老瓷器的时候,可别被忽悠了哦。
古陶瓷的辨别与鉴定
古陶瓷的辨别与鉴定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如今,有许多仿冒的艺术品。
那么,我们怎么去辨别陶瓷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陶瓷的辨别与鉴定,希望能帮到你。
传统外观鉴定是古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方法。
它主要依靠丰富的经验,通过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对被鉴定陶瓷的外观、重量、声音以及制作工艺等进行仔细观察,结合以往的丰富经验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其真伪作出判定。
如是真品,则还可考证出其年代、产地及窑口等。
这种方法简便、快捷、广泛、全面,一般来说,也比较可靠。
但由于它的标准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的经验又往往存在许多局限性,所以这种鉴定结论也时有错误发生。
老化鉴定古陶瓷表面的釉子由于长期遭受空气中的紫外线或土壤中的水以及其他酸碱性物质的物理化学作用,受到腐蚀会发生老化。
釉子随时间推移,内部结构不断自行调整,也会发生“自然老化”。
老化了的釉子色泽比较柔和、温润,有的会出现不同形态的微裂纹,被称为陶瓷器的“年轮”。
新品釉子的光亮度与透明度均高于古代真品,有一种“贼光”和“火气”。
现在,专家们采用现代量子物理学检测技术,通过测量釉子的老化系数来判定古陶瓷真伪,准确率较高。
元素鉴定不同时期、不同窑口、不同品种的陶瓷器其内部所含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都是不同的。
当代造假者虽然仿制技术高超,在常量元素的把握上能接近真品,但对一些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的准确控制仍无能为力。
专家们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陶瓷器中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就可鉴定出其真伪,鉴定的准确度较高。
目前,老化鉴定和元素鉴定法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成为一种可以单独存和依靠的鉴定方法。
要对古陶瓷品作出准确的鉴定,必须把以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只有三种方法结论一致为真品,才可作出真品认定。
如果其中有一项结论相反,且证据确凿就可以断定是赝品。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古陶瓷在中国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古陶瓷的鉴定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鉴定古陶瓷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对器型、胎体、釉色、纹饰、窑口、底款等方面进行综合甄别和分析。
鉴定古陶瓷还需要参考古陶瓷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技术特点,结合考古学、文物学和艺术史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以确定其真伪和价值。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古陶瓷鉴定方法。
一、器型鉴别古陶瓷的器型是鉴别其真伪的关键之一。
具体而言,包括器物的形状、纹饰、结构等方面。
这需要对古陶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不同朝代和不同类型的古陶瓷,其器型往往具有特定的特征。
鉴别古陶瓷器型需要结合实物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其时代背景和制作工艺,辨别其真伪。
二、胎体和釉色鉴别古陶瓷的胎体和釉色也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点之一。
胎体的鉴别主要从胎质、胎色和胎质混杂等方面进行分析。
釉色的鉴别主要包括釉料的种类、质地、颜色和施釉工艺等方面。
古陶瓷的胎体和釉色必须真实与时代和地域相符,否则很可能是赝品。
通过对古陶瓷胎体和釉色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
四、窑口和底款鉴别古陶瓷的窑口和底款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参考点。
窑口的鉴别主要包括窑口的形状、结构和特殊标志等方面。
底款的鉴别主要包括款识的字体、笔法、内容和格式等方面。
通过对古陶瓷窑口和底款的分析,可以了解其制作的地域和年代,从而推断其真伪和价值。
古陶瓷鉴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结合考古学、文物学和艺术史等学科知识,参考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细致观察和分析古陶瓷的器型、胎体、釉色、纹饰、窑口、底款等方面,进行综合甄别和评估。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让更多的人对古陶瓷鉴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古陶瓷的文化遗产。
古代陶瓷——旧貌鉴定
古代陶瓷的旧貌鉴定“火光”或“贼光”是鉴定者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词汇,是指瓷器釉面过于光亮。
通过复制实验证明,在化学成分和烧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仿器物釉面确实要比古代真品光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界物质的侵蚀,一是釉质本身的脱玻化现象。
土壤中的酸、碱、盐和空气中的紫外线,长期作用于陶瓷釉面,就会使其受到侵蚀。
脱玻化是釉质本身长期自我调整的结果,年代越久脱玻化现象越严重。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使陶瓷釉面逐渐失去光泽,对仿品进行消光处理是人工作旧的首要任务。
尽管陶瓷釉质是一种较坚硬的物质,但在长期使用和流传中也会造成各种损伤。
划痕是最普遍的损伤现象之一。
传世古陶瓷上的自然划痕,多半是一些纷乱无序的“牛毛纹”,也会有少量的硬划伤。
那些硬划伤往往呈现长短不一、方向不同、深浅有别、污旧各异的特征。
我们虽然不能肯定富有变化的划痕就一定是自然旧貌,但是呆板雷同的划痕一定是人工所为。
从地下挖掘出土的陶瓷器物上会普遍存在土锈。
一般来说,在光滑坚硬的陶瓷釉面上,如果没有其他介质的辅助作用,土是不可能长久牢固附着在上面的。
真正的土锈是靠地下水分中的钙镁离子的长期作用,聚集结晶的结果。
显微镜观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果土锈中没有碱类晶状物,或用小刀等锐器轻轻刮削釉面上的附着物,其表面泛白或刮下的土锈像刨花一样打卷,就说明有问题,属人造土锈。
真正的土锈在用小刀刮削时,会成鳞片状向下剥落。
剥釉,顾名思义即釉面剥落之意。
它是古陶瓷最常见的旧貌之一,最易发生在那些胎釉结合不牢的品种上,如:汉绿釉、唐三彩、磁州窑器等。
将仿制品的局部釉面进行剥釉处理,也是人们常用的作旧方法。
其实,自然剥釉与人工剥釉之间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前者釉面的剥落是由里向外发生的,首先是釉与胎之间产生自然分离后才有可能剥落。
而后者的作用力是由外向里,釉与胎之间并未产生分离现象。
自然剥釉有两大特征,一是剥釉后的露胎处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凹凸现象;二是剥落后的釉面边缘与胎骨之间相互垂直。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之施釉工艺
0c12f3c 易博 来自我将食物放于碗中予狗吃时,它却有些左右为难
浇釉分正浇和反浇两种。一般来讲,浇釉是 要将器物放置平稳,将釉浆从器物上部浇下称为 正浇;把器物倒置,口沿朝下,釉浆由底部或下 半浇流向口沿称反浇。浇釉又分手工浇釉和慢轮 烧釉两种。慢轮烧釉是将制品置于能够旋转的慢 轮上,一边转动慢轮,一边将釉料浇于坯体上, 在器物表面会留下起始痕迹。元代青花大罐就采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之施釉工艺陶瓷的釉料原本呈粉末状颗粒要使其附着在坯体表面就需要加入适量水调成液状利用坯体的吸水性将其施着上待水分蒸发后再经高温煅烧熔融成玻璃状釉面
陶瓷的釉料原本呈粉末状颗粒,要使其附着 在坯体表面,就需要加入适量水调成液状,利用 坯体的吸水性将其施着上,待水分蒸发后再经高 温煅烧,熔融成玻璃状釉面。古陶瓷的施釉方法 有多种,其中包括涂釉、浇釉、浸釉、漂釉和吹 釉等。采用什么方法施釉,需要根据釉浆的性能、 坯体的强度、器物的大小以及施釉的部位等因素
而定。坯体在施釉前均应适当干燥,使之具有一 定的吸水性,同时应打扫干净,清除灰尘。不同 的施釉方法产生于不同年代,在陶瓷表面也会留 下不同痕迹。它就为我们判定古陶瓷的制作年代 和真伪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
浇釉是将釉浆浇到坯体表面,然后除去多余
我将食物放于碗中予狗吃时,它却有些左右为难
的釉料。浇釉最早出现在原始青瓷的施釉工艺 中。原始青瓷釉料的颗粒相对较粗,掺和其中的 草木灰又未经陈腐处理,所以草木灰和瓷土之间 易产生分离现象,且悬浮性差。在施釉过程中必 须用釉勺不断搅动釉料,使其均匀,再将釉浆浇 到器物上去。除此而外,汉绿釉和唐三彩等琉璃 釉器也多采用浇釉工艺,这是由于琉璃釉本身也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
古陶瓷的鉴定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综合考虑陶瓷的材质、形状、纹饰、釉色、胎体、工艺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古陶瓷的鉴定方法。
一、观察釉色
古陶瓷的釉色是鉴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观察釉色的深浅、光泽、透明度等特点,可以初步判断出陶瓷的制作年代、来源地区和制作工艺。
苏州窑的青花瓷釉色青翠透亮,而汝窑的釉色灰绿光泽。
二、观察胎体
古陶瓷的胎体是指未经釉饰的器物本体。
观察胎体的质地、断面和施釉方式可以初步鉴别出陶瓷的真伪。
真品汝窑胎体通透细密,而仿品胎体粗糙呈壳状;真品钧窑胎体呈青白色,而仿品胎体多为黄褐色。
三、观察纹饰
古陶瓷的纹饰是指在器物表面上的装饰图案。
通过观察纹饰的线条、造型、题材和布局,可以初步判断陶瓷的制作流派和风格。
唐三彩釉下彩的纹饰多为人物、动物、花卉等多彩绚丽的图案,而宋代的青白瓷纹饰则多为简约的植物纹样。
四、观察造型
古陶瓷的造型是指器物的形状、比例和结构。
通过观察造型的端庄、优雅、圆润等特点,可以初步判断陶瓷的制作工艺和审美风格。
唐代三彩马踏飞燕的造型典雅华丽,而元代青花白瓷的造型则多为粗犷朴实。
五、辅助手段
除了直接观察陶瓷的釉色、胎体、纹饰和造型外,还可以借助辅助手段进行鉴定。
比如可以利用光线、显微镜、紫外灯等工具进行观察和检测,以获取更多的细节信息。
同时还可以进行化学分析、放射性测年、样品对比等实验,以获取更科学的鉴定结论。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在上篇《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文章中我们讲了如何区别青釉、白釉、黑釉和红釉,本篇继续讲一下如何区别其它釉色。
蓝釉瓷器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明宣德霁蓝釉盘蓝釉器以天然钴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明代宣德时期发展成熟,同“祭红”一样,由于多用作祭器,又称为“祭蓝”或“霁蓝”,明宣德时在霁蓝的基础上还创烧出洒蓝、天蓝等蓝釉新品种。
最为人称道的宣德霁蓝,其釉色亮如宝石,皆为祭天用器。
清代高温蓝釉烧造技术在平稳中有所提高,此时霁蓝釉仍以钴为呈色剂,釉面洁净平稳,色泽深沉厚重。
由于祭天用蓝色瓷器,蓝釉瓷器的规格都比较高,器型以高足碗、盘、尊等祭器为主。
除素面器物外,还有暗刻花纹和描金彩装饰。
官窑霁蓝多有官款,民窑霁蓝多是庙里祭器,均无官款,但有书纪年款的。
明宣德洒蓝釉钵清雍正霁蓝釉撇口尊清代康熙时期恢复了明代宣德以后中断的洒蓝釉瓷器烧造,并进一步发展出洒蓝描金、洒蓝五彩等新品种,其新颖的作品大量外销至国外。
康熙洒蓝器以盘、碗为主,胎体轻薄,其釉面呈现莹润的蛤蜊光泽,色泽浅淡、清新,犹如洒满雪花状,又有“雪花蓝”之称。
洒蓝器除康熙朝外,在清代其它时期比较少见,光绪朝偶有仿制。
黄釉瓷器黄釉器也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
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颜色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显橙红色泽,唐三彩中的黄釉即属此类。
早期的低温铅釉主要有棕黄色和绿色两种,其中棕黄釉的着色剂是氧化铁,绿釉为氧化铜。
在历经唐、宋、辽、元、明、清各代的发展,低温黄釉的种类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唐黄釉绿彩执壶低温黄釉伴随着汉代铅釉的出现而出现,后来在唐三彩及元、明琉璃上都有表现。
唐代烧制低温黄釉瓷器的窑口主要有安徽寿州窑、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郑县窑,陕西铜川窑,山西浑源窑和河北曲阳窑等。
但早期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且色泽较差,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是通过对古代陶瓷的造型、纹饰、质地、窑口、釉色、款识、重量、比重等方面进行鉴别,判断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过程。
古代陶瓷鉴定的方法包括眼看、手摸、耳听、鼻闻、舌舔、刀刮、印模等。
其中,眼看是观察陶瓷的形状、纹饰、釉色等方面;手摸是感受陶瓷的质地、重量、比重等方面;耳听是听陶瓷的敲击声、摩擦声等;鼻闻是闻陶瓷的釉色是否有刺鼻气味或烧焦味;舌舔是感受陶瓷的釉面是否含有化学物质;刀刮是刮擦陶瓷表面,观察釉面是否有剥落和硬度变化;印模是使用软质物体在陶瓷上压印,观察压印出的图案和文字是否清晰。
在古代陶瓷鉴定中,还需要注意假器的制作方法,如仿古釉面、仿古造型、仿古底足等。
要识别这些假器,需要了解真器的特征,并仔细观察陶瓷的细节和微妙之处,以发现假器的破绽和瑕疵。
总之,古代陶瓷鉴定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需要耐心、细心和认真地进行鉴定工作。
【收藏鉴赏】古瓷釉色的辨别小结
【收藏鉴赏】古瓷釉色的辨别小结瓷瓷器釉面系玻璃相,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此为脱玻化现象,同具钙化迹象,釉面宝光内蕴,其状如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油润的玉质感,有的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
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
有的古瓷积釉处,能发出盈盈湖绿色,恬静飘逸,给人以美的享受,凡古瓷釉面用手抚之一定有种细腻软滑的质感。
古代釉药熔点低于现代釉药,在窑内煅烧时因釉药流动,古瓷釉面凸处釉薄易显现地色,既胎或化妆土之色,凹处积釉现象明显。
古瓷这种苍老幽深的质感状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异样感受;用十倍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晶莹剔透,丝状如网,有幽深玄妙之感;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伴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而无变幻之美。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薄不同,玻化后透明度也不同,文博界一般认为石灰碱釉始自南宋龙泉窑,笔者认为石灰碱釉应始自北宋早期,手中有北宋官窑器物的朋友可能会支持这一观点。
当然,做为新观点的确立还有要经过否定、论证、认同的过程。
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脱玻化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
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五行学说,南火、北水、东木、西金,中为土、为黄,土黄代表神权,代表中央,代表集权,封建集团崇尚这种色调,直至封建社会结束。
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留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