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1章第1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1 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目标定位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核心点一自然灾害概念及判断1.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把自然灾害理解为自然现象的发生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从而危害到人类社会。
例如,降水很少,雨量适中,连续大雨,都是正常的天气现象,但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来说,只适于“雨量适中”的情形。
降水很少会出现旱灾,连续大雨则会发生洪灾。
自然灾害的定义可以表示为:2.如何判断自然灾害掌握判断标准:(1)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2)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核心点二不同地区灾情的大小分析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即灾情大小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
不同区域由于自然地理背景,如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和水文条件等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强度的差异,及人文地理背景,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承灾体的差异导致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主要依据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致灾因子强度和受灾体特性。
受灾体特性包括防抗灾能力和经济密度,而影响受灾体特性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核心点三自然灾害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影响类型1 自然灾害的内涵灾害发生的强度(☆号越多,代表灾害强度越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种灾害的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2)酸雨属于自然灾害吗?请说明判断理由。
(3)灾害丙在渝成灾较小,原因是什么?答案(1)酸雨土地荒漠化寒潮水土流失(2)不属于。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1
1.2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的概念、时空分布、成因、危害,并进一步探讨预防措施。
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2.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
2.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危害及关联性。
3..掌握水文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季节和地区、危害及灾害链。
2.了解生物灾害的种类、危害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世界两条主要自然灾害带,分析各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
1.热带气旋(1)概念:发生在①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厚的②________________。
(2)形成⎩⎪⎨⎪⎧广阔的暖洋面,海水蒸发⇒充足的③ ④ 的不稳定大气层结⇒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致雨(3)分布(4)a .界定: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⑨________的热带气旋。
2.干旱 (1)干旱a .定义:因长期⑱________或⑲__________而造成空气干燥、⑳____________的一种现象。
b .成因:由较长时间的○21____________或○22______________引起。
ca .概念:在某些地区较长时段内降水○26____________,引起水分○27____________,不足以○28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29________,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b .性质:一种○30________性的自然灾害。
c .分布○31______________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32 地区旱灾最严重3.寒潮(1)概念:一种大范围○33____________活动。
(2)成因:高纬度的冷气团向○34__________方向猛烈冲击。
(3)时空分布⎩⎪⎨⎪⎧时间:深秋到○35 季节空间:北半球○36 纬度地区(4)影响:短期内气温○37________,并伴有○38________、雨雪、○39______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40______等恶劣天气。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
了解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等概念。
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和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能结合自然灾害的资料,分析自然灾害产生的条件、造成的影响及地区差异。
自然灾害【自主学习】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诱因:自然异变承受灾害的客体:受到损害的人、 财产、资源3.4.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孕灾环境自然异变一定会形成自然灾害吗?提示:自然异变不一定会形成自然灾害,当自然异变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和损失时,才构成灾害。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3日22时38分许,平凉市泾川县泾明乡驾驶人赵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沿泾川县长庆桥X521线由东向西行驶至2 km +500 m 处(泾明乡山底下村境内)时 ,因操作不当,碰撞路边桥梁防护墩,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17年1月,美国多地迎来降雪。
据报道,冬季风暴席卷了美国多地。
此外,大雪还造成航班延误和取消,南方的主要机场,包括亚特兰大和夏洛特市的机场均受到影响。
除了南部地区遭遇恶劣天气之外,美国东北部和西部也遭遇冬季风暴袭击,出现雨雪天气。
部分州际公路持续几日无法通行,有多起交通碰撞事故的通报。
(1)上面两个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2)要成为自然灾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分析材料二中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
提示:(1)材料一不属于自然灾害;材料二属于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是否以自然界异常变化为诱因;二是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资源破坏等,即对人类社会是否造成破坏。
(3)材料二中的孕灾环境:大气圈、水圈;致灾因子:冬季风暴;受灾体:人员、财产和资源。
【核心归纳】1.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自然灾害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属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社会属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
专题:降水导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种类、影响降水的要素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2、学会剖析地理图形,判断年降水量的散布规律及影响要素,拓展对降水形式的认知。
3、培育地理中心修养,提高地理学科技术,建立人地协调观。
经过阅读有关事例资料,提高获得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商讨降水的有关问题,提高调用有关地理知识,增强论述地理基来源理,剖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建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直面考题】读我国某地年降水量等值线散布表示图(以下图),达成以下各题。
1.图示地区内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是()A.960mm B.600mm C.1000mm D.1200mm2.该地域年降水量的散布规律是()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B.由周围向中间递加C.由东南向西北递加D.由西南向东北递加3.影响该地域年降水量等值线曲折闭合的主要要素是()A.海陆地点B.地形地势C.洋流D.大气环流【研究活动】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节气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较强的冷空气碰到暖湿气流时,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润湿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
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
气象上把这类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贵州省威宁县是我国“冻雨之乡”。
(1)剖析威宁冻雨多发的自然原由。
(6分)(2)并说明冻雨对当地带来的影响。
(6分)答案第2页,总3页(【自绘与降水有关知识的思想导图,成立知识网络】【课后提高】2013年12月13日,埃及开罗(30°N,31°E)的市民一早醒来,发现整座城市已经被白雪覆盖,这是开罗112年来初次下雪。
这场百年一遇的降雪还席卷了埃及、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等中东国家,造成了多地交通瘫痪。
零度以下的气温更是令200多万叙利亚难民的生活火上浇油。
1)剖析中东地域降雪稀有的原由。
(4分)2)一场忽如其来的大雪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也会带来一些利处,试列举起码三点利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政策措施及实际操作。
2.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相互交流,整合观点,形成小组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内容涵盖自然灾害的分类、成因、影响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成因、影响及防范措施,特别是地震、台风、洪水等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自然灾害分析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
(二)教学设想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关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选择一种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分析其成因、影响及我国相应的防范措施。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自己所居住地区或熟悉地区的自然灾害空间分布图,并分析其成因。要求图文并茂,标注清晰。
3.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加强实践操作,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优质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尤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⑵了解我国90年代以来的洪涝灾害,重点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表格展示和阅读材料,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尤其是对中国的危害。
⑵通过1998年长江洪水和2003年淮河洪涝的案例,分析并总结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⑶通过分析我国中国洪涝灾害,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激发和加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
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近一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理解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水到渠成的学习。
但同时仍应注重对知识的升华,确有必要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
3重点难点
1.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2.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2018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形成条件。
2.能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及其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课本的预习,让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了解。
通过举例说明和互相交流.做好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的梳理引导,并给予积极评价.二、自主学习知识点一、自然灾害1.概念:指由于①______________造成的人员伤亡、②______________、社会失稳、③____________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一是要有④____________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发生与否的判断标准: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____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4.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知识点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2.主要影响(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能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⑦________伤害,同时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伤害。
(2)财产损失a.⑩____________损失: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受到损毁。
b.⑪____________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a.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⑫__________和⑬__________,但⑭____________和⑮____________往往更广泛和长远。
b.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a.不同地区,由于○22____________________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及形成条件。
2. 能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及其造成的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知识链接】一、自然灾害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①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②____________、财产损失、③____________、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诱因:④2.形成条件承受灾害的客体:⑤3.灾情大小的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影响因素受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衡量灾情的标准:⑥____________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2.灾害表现(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能造成人体死亡、伤残等⑦________伤害以及恐慌、忧愁、痛苦等⑧________________伤害。
(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财产的影响分为⑨________经济损失和⑩________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自然灾害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与其他损失相比,具有⑪__________和⑫____________,但影响深远。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⑬__________,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大洲,自然灾害的⑭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及影响2.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及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特别提示】不是一切自然异变都可以构成自然灾害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和异常。
它能不能构成灾害要从两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异变是否超过一定的限度,二是异变是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危害。
比如说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 ℃以上,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46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理解自然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
2.学会分析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3.掌握自然灾害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一)自然灾害1.概念:自然一场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突害的客体。
3.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 )、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 )和承受灾害的客体( )三者的共同作用。
(孕灾环境、受灾体、致灾因子)(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人类在自然灾害中除了受到伤亡等生理伤害,同时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1)直接财产损失:自然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称为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点: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更广泛和长远。
(2)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地球上不同大洲、不同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三、教学过程(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为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首要条件,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其相互联系与区别如下表:自然灾害系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要素共同组成了自然灾害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20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简案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教学设计:这一节课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本节主要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的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运用资料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
1.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教学过程:
1.导入:以汶川大地震、强台风“山竹”入手,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这个名词。
2.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什么是自然异变、自然灾害,讲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回答自然灾害的发生条件
4.结合自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让学生谈谈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5.课堂总结: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并归纳总结自然灾害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条件: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3.自然灾害与环境破坏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13
高一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的危害及成因(二)课标分析:1.自然灾害概念的分类,要求识记层次,难度较小,只要能对概念与分类能回忆再认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要求理解能比较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类型且带来的危害3.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要求简单应用,学会对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并学会灾害原因分析思路4.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成因,要求综合用,学会自然灾害分原因分析思路,并应用于其他自然灾害原因、措施、危害的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材分析】(一)作用与地位自然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放在必修1第四章,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第节,即必修1最后一节,在讲完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引出自然灾害,为自然灾害原因分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人类带来危害又过渡到人文地理学习, 在必修Ⅰ与必修Ⅱ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然灾害放在必修Ⅰ最后一节也暗示着自然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最终回归到高中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即地理学习以人为本。
(二)知识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自然灾害的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主要自然灾害和危害。
3.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PPT图片呈现的六种自然灾害,说出自然灾害名称,并结合书本知识总结出自然灾害的定义,2.通过观看图片结合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总结事物特征的能力。
3.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并结合老师的讲解,学会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措施,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说说身边的自然灾害及观看各种自然灾害,拓展学生生活体验。
2. 通过认识自然灾害的分布胃寒,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意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3. 通过对自然灾害原因、措施的分析,提高学生抗灾减灾能力,并激发学生为家乡、祖国努力奋斗之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0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自然灾害的定义、内涵、形成条件,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描述自然灾害。
2、掌握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及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1、结合实际,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归纳自然灾害的发生条件,进一步思考人地互相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三、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 ---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汶川地震;全球人在2008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
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百万人死伤或流连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自然灾害正以他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于哪些因素有关呢?板书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燃异变与自然灾害讲述:自燃异变与自然灾害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燃异变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燃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过渡: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2、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自燃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载体的客体。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探究:做教材2-3页的思考题,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运用实例判断自然灾害并归纳其形成条件。
2.结合案例分析某种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及其造成的影响。
3.比较分析同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自主预习】★通过读课本填写;在课本上标注出关键词语或语句;达到相应的要求。
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含义:2.自然灾害的形成件有哪些?--牢记3.孕育自然灾害的地理环境有哪些? ---牢记4.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牢记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灾情的大小的衡量标准有哪些?—牢记2.人员伤亡:何为生理伤害、何为精神伤害?--理解3.财产损失:何为直接经济损失、何为间接经济损失?---理解4.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牢记【课堂探究】【探究问题一】自然灾害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提示:在案例中标注出重点词语)案例1: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案例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空中喷出1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支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案例3: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荡然。
案例4: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炸死31人,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13000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险中,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
★迁移与应用: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飓风“卡特里娜”裹胁狂风暴雨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登陆时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45英里(约233千米),淹没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数个居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材料中涉及的自然异变()A.不属于自然灾害B.属于孕灾环境C.属于致灾因子D.不属于自然异变2.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 )A.自然异常变化 B.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C.自然灾害本身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探究二】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材料一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地区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6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阐明自然灾害的定义及其内涵,列举主要的危害2、通过分析,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3、能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及其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自然灾害定义,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三、教学难点:自然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四、教学用具: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给学生观看台风山竹登陆视频让学生思考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
回顾课前预习中自然灾害定义及形成条件。
课前展示:学生预习中判断以下情景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让学生根据自然灾害形成条件进一步判断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并进行改正。
(奖励赋分)上述自然灾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灾情,根据教材第2页思考:尝试以任意一种熟悉的自然灾害为典例进行分析,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分别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为例,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以及受灾体三方面进行讲解影响灾情的大小。
判断下列四幅图分别是什么自然灾害,以及受灾体是什么?自然灾害都产生了哪些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自然资源及环境破坏。
根据三个材料,依次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31.0°N,103.4°E),发生震级为8.0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截至7月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难: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失踪18624人。
紧急转移安置1500.6341万人,目前累计受灾人数4624万人,还造成了社会心理动荡、失业等问题。
根据教材第3页文字,结合生活实例,小组讨论:从人员伤亡角度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2009年8月10日中国沿海地区受强台风“莫拉克”影响。
浙江省因“莫拉克”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3.9亿元人民币。
目前,该省已有上万的厂企停工或者半停工。
莫拉克”带来的狂风和暴雨致使浙江大棚农业、水产养殖等产业受到很大损失,电力通讯广播线路、堤防、水电站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一、课标要求: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形成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法。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灾害观念。
四、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难点:1.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2.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
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04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05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一、自然灾害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概念、特点和类型;2.了解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灾害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掌握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
二、教学内容1.定义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2.分类介绍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等常见自然灾害;3.讲述不同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4.探讨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5.研究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3.自然灾害防范和减灾措施。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讲授;2.互动式探究;3.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1.概念和特点1.定义: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其特点;2.特点:自然发生、时间性、不可预测性、区域性。
2.分类介绍1.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2.气象灾害:台风、龙卷风、洪涝、旱灾、冰雪灾、暴雨、干热风、沙尘暴等;3.水文灾害:洪水、旱灾、涝灾、渍涝等。
第二节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1.地质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2.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3.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2.气象灾害的影响1.地质灾害的影响相对较小;2.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3.农业、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4.环境受到破坏。
3.水文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2.农业和城市建设受到严重破坏;3.水质受到污染。
第三节自然灾害防范和减灾措施1.防范措施1.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测;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3.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2.减灾措施1.灾后重建;2.加强环境保护;3.强化公民意识和教育。
六、教学评价1.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2.能分析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产生的影响;3.掌握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4.学生能够深刻认识自然灾害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学准备】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缺勤登记: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2008.5.12汶川大地震……。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 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讲授新课]
一、自然灾害(板书)
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
2、形成具备两个条件:
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属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社会属性)。
定义表述为:
[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 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点拨] 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所以说,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 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学生活动]: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思考]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3、灾情大小的判断
灾情大小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受灾体——是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
的自然异常变化。
通常用自然因子是否经常发生异变(频率)、异
变的程度或是灾变能量大小(强度)[致灾因子的风险性]。
如多少年一遇的洪水、震级的大小等;
灾情——是指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 人员伤亡
2008.5.12汶川大地震,根据官方数据估计,最终死亡人数超过8万人,37万多人受伤、数千万人心理受创
⑵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
(二)财产损失
⑴直接经济损失:
⑵间接经济损失:
汶川大地震还表现在财富受损(年初雪灾造成的损失为
1516.5亿元,这次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有6000亿元。
远不是唐山地震、1998年水灾和今年的雪灾能够相提并论的。
)
济运行中断、社会系统运行受阻,及其其他很多方面。
结合课本P4图理解:说明了不同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 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灾情不同。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承转]那么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呢
⑴生理、心理方面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请大家看课本第二个大标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设问]同一种自然灾害,对不同
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危害程度是
否相同?
[学生回答]:不同。
同一震级的
地震,发生在日本,可能毫发未
伤,但对其他国家来讲可能伤亡
惨重。
[学习方法]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和受灾体的易损性。
异变频率、能量大小,受灾体的易损性等。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四)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点拨]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一定灾强下,防灾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损失;经济发展
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
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该考虑到灾害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
较小,即灾情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
较快。
所以,应该说,防灾抗灾能力强使得灾害危害程度低;
一旦受灾,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
且防灾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量小、
相对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危害程度高。
以唐山为例,1976年唐山地震后,国家提出了五年重建计划,
但直到十年之后的1986年才宣布完成重建任务。
但汶川大地震
的灾后重建则要比这长得多。
[点拨]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自然灾害的内涵,
了解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并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因
一个地区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而异。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
积极应对,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其灾害损失。
【作业设计】
优化设计;同步测控
【教学反思】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
[引申]:目前人类虽然难
以改变致灾因子,面对自
然灾害,我们人类怎样才
能减少灾害损失?
[学生活动]根据图1.8,想一想,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灾、抗灾能力强,灾害危害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