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大一轮复习地理课时规范训练:第1部分-第5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下题。
1.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解析:选C。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表经外力作用后形成沉积岩。
2.(2013·高考广东卷)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山地,岩层弯曲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应为地壳水平运动导致的岩层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沉积、岩浆喷出、褶皱、岩浆侵入
C.沉积、岩浆侵入、褶皱、断裂、岩浆喷出
D.岩浆侵入、褶皱、断裂、岩浆喷出、沉积
4.①②③④所示地质现象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泥沙沉积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D.④—水平挤压
解析:第3题,图中断裂切穿了所有的岩石,说明断裂形成时间最晚;岩浆岩1切穿了岩浆岩2,说明岩浆岩2的形成早于岩浆岩1;沉积岩1将岩浆岩2的火山锥的底部埋住,又被岩浆岩1侵入,说明沉积岩1形成在岩浆喷出之后,岩浆侵入之前;沉积岩2位于最下层并发生褶皱,形成时间最早。选A。第4题,图中①是火山锥,由岩浆喷发冷凝而成,A 错;②是溶洞,由流水溶蚀而成,B错;③是断裂,由内力作用而致,C错;④是褶皱,由内力水平挤压而成。选D。
答案:3.A 4.D
(2015·高考安徽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5.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
解析:选C。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湄公河的入海口处,该处形成了湄公河三角洲,该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湄公河从上游进入下游后,地势变缓,水流变慢,泥沙大量沉积。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常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流水侵蚀往往形成峡谷,不会形成三角洲。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B.③①④
C.④②①D.④①③
7.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解析:第6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在海洋沉积环境下,形成石灰岩层;石灰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抬升形成陆地;地下石灰岩层遭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暗河;随着地壳进一步抬升,地下暗河被抬升到地表形成溶洞;在流水溶蚀、沉积作用下,溶洞内部形成石钟乳、石笋等。故D正确。第7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环境:浅层石灰岩层,湿热的气候条件。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土层较薄,土壤贫瘠;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岩层破碎,地表水贫乏。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6.D 7.C
8.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
A.侵蚀—搬运作用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测点在距大坝下游很近的地方,由于大坝的建设,水流落差变大,大坝附近水流速度加快,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将原来河床沉积物中细小的颗粒侵蚀搬运到下游,较大颗粒留在原地,A正确。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9~10题。
9.2008北京奥运会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B.③
C.④D.⑤
10.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Ⅰ—⑥
解析:第9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表,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玉石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故选D。第10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死之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然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故选A。
答案:9.D 10.A
11.(2014·高考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b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解析:选C。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2.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的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
(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解析:本题利用景观图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第(1)题,吐鲁番盆地是断裂下陷形成的,天山是板块挤压形成的,都与内力作用有关;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的形成与风力有关,属于外力作用。第(2)题,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是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第(3)题,雅丹地貌也叫沙蚀丘或风蚀丘,是一种典型的风力侵蚀地貌;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典型地貌。
答案:(1)吐鲁番盆地和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2)吐鲁番盆地是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13.(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首先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为河北北部及其附近地区。第(1)题,从图中看出,M地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沉积作用明显,沉积物提供了沙源。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河流水量不稳定,枯水季节沉积物露出水面变成干燥的沙源。第(2)题,该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位于河谷交汇地区,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第(3)题,选择一种观点,关键是论据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