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成功散文
读《成功》(出自《季羡林谈人生》)
读《成功》(出自《季羡林谈人生》)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成功一词言简意赅的定义。
但看了《季羡林谈人生》中有关成功的文章,我发现他对成功的定义却不那么简单。
他把成功定义为:天资+勤奋+机遇。
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生也是这样一个成功的过程。
季羡林6岁时入私塾,7岁时念小学,10岁时开始学英文,12岁时考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学德文,从此开始对外文的兴趣。
18岁时转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也是一位翻译家。
季羡林也说过,他的学问全是拜此国文老师所赐,这让他毕生难忘。
19岁时,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事各种文学诗词的研究,并有多位名师教授为其授课。
像朱光潜,朱自清,俞平伯等人。
又与众多同学好友结交。
有吴组缃,林庚,李长等。
这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40年因战事归国无路,只得留在德国渧歌城。
这次机遇让他有机会在哥廷根大学做文学研究,并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这正是他学术生活中的黄金期。
从那以后他的事业变得顺利起来,各种荣誉称号接踵而来。
但他却从来都这么沉稳低调。
2009年98岁的高龄的他不幸逝世。
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一开始他的天资和勤奋使他获得了多项优异成绩,令人瞩目。
但光靠天资和勤奋却到不了成功。
因此一次偶然的机遇令他有了奔向成功更好的道路。
中国的抗战和德国的法西斯战争令他对人生有了重新的认识,异国他乡,思乡念母。
因此他的文学才有了那么一点点伤感,为他的成功指引方向。
回到现在,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如何才能把握住成功的秘诀呢?天资,只要你有一颗没有任何毛病的大脑,你就天生有天资。
我看这天资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有,但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非同一般,所以他的天资也不同凡想。
但光靠天资是活不下去的。
勤奋的双手和成功的机遇才能你的天资发挥的淋漓尽致,超凡脱俗。
正是这样才有了孔子,老子等思想教育界的圣人。
孔子教导我们:学而时习之。
不思者罔。
古人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教导我们要勤奋。
季羡林最著名的散文
季羡林最著名的散文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其中,他最著名的散文作品之一便是《记忆与追忆》,这篇散文以记忆和追忆为主题,深情地回顾了一位故友的离世,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散文的标题《记忆与追忆》已经给读者一个很好的提示,我们可以从这个标题出发,进一步展开文章内容。
首先,我们可以从记忆的角度入手,回忆季羡林先生的经历和成就。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学者,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成果丰富而深入,被誉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泰斗”。
他的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古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等都是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可以谈到追忆这一主题。
季羡林先生在散文中回忆起了一位他曾经非常亲密的朋友,这位朋友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
文章中描述了他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一起探讨学术问题的情景,以及朋友离世后他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朋友的追忆,不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怀念,更体现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通过这篇散文,季羡林先生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更表达了对友情和生命的思考。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感情,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
散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读完这篇散文,人们不禁会思考起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对逝去时光和珍贵友情的思念与追忆也会涌上心头。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他的文字洋溢着智慧和深情。
他通过散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面镜子,让人们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和他的思想观点。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学术成就,更体现了他对友情和生命的独特见解。
读完这篇散文,人们会被深深地触动,思考起自己的生命和价值,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3篇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3篇导语:季老,一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可老人却写了《辞泰斗》、《辞国宝》,老人说太过了,他不是什么泰斗,也不是什么国宝。
当我开始写这篇日志时总在想应该怎样为这篇心得定一个主题,头脑中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季羡林老人那历经沧桑却依旧睿智的面容。
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季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而这种平静是人生的一种提炼,一种人文思想的沉淀……季老在他的《感悟人生》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人生?何谓人生?季老告诉我们,人生是生命的轨迹,是在这段轨迹中蹒跚的步履,磕磕畔畔的途径。
季老说:做人,应当朴质、平易、应当骨头硬,心肠软……季老的一席话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季老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国外的知识分子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永远关心国家大事。
听了这句,说实话,我很愧颜,作为一名青年,一名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我们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在“国”与“己”中,我们选择了后者,读书为的是拿文凭,找工作为的是比别人用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很难着实为“国”而想。
在许小的时候,我们说过为“四化”而建设,我们说过,为中华民族、人民而建设,可是现在,我们又有谁能比的上这位耄耋老人呢?老人在接见温总理时直言不讳的说到,我们国家更应当注重人文主义的建设,老人在展望新的一年时也曾说过,人文建设是他的一个夙愿。
而我们谁又能比的上这位老人呢?在耄耋之年,心中惦念的依旧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而这种惦念却是一种品格,我们又有谁有这样的品格呢?季老,一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可老人却写了《辞泰斗》、《辞国宝》,老人说太过了,他不是什么泰斗,也不是什么国宝。
面对荣誉,老人选择了辞别,老人的话让我感动,我记得老人曾在他的书中写到:……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
季羡林论述散文摘抄三篇
季羡林论述散文摘抄三篇季羡林论述散文摘抄三篇导语:季羡林老先生说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从他的散文中就不难发现这一点,真情通过文字倾泻出来。
不同时期的散文表达了他真实的心路历程。
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季羡林的论述散文,希望你们喜欢。
散文一:《容忍与限度》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的。
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气写了一百个“忍”字。
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
这个故事非常有名。
在旧社会,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
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但是容忍也并不容易。
1935年,我乘西伯利亚铁路的车经前苏联赴德国,车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停车四小时,由前苏联海关检查行李。
这是无可厚非的,入国必须检查,这是世界公例。
但是,当时的苏联大概认为,我们这一帮人,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到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必须严查,以防万一。
检查其他行李,我决无意见。
但是,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却成了被检查的首要对象。
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层铁皮决藏不下一颗炸弹的,然而他却敲打不止。
我真有点无法容忍,想要发火。
我身旁有一位年老的老外,是与我们同车的,看到我的神态,在我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 is the greatvirtue(容忍是很大的美德)。
我对他微笑,表示致谢。
我立即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看来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
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有一个界限。
我们到了德国以后,就碰到这个问题。
旧时欧洲流行决斗之风,谁污辱了谁,特别是谁的情人,被侮辱者一定要提出决斗,或用手枪,或用剑。
普希金就是在决斗中被枪打死的。
我们到了的时候,此风已息;但仍发生。
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相约:如果外国人污辱了我们自身,我们要揣度形势,主要要容忍,以东方的恕道克制自己。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优秀作文
《季羡林谈人生》阅读后的优秀作文《季羡林谈人生》阅读后的优秀作文(一)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
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下他头上的三顶帽子,比如中文硕士。
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期阅读笔记。
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现在还不清楚在希望的第九年生活是什么。
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
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纪先生用非常简单的话来谈论生活的起起落落、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坐在圣殿里的哲学家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人类发展的前后衔接,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对生活的另一种解读。
季羡林被选入课文的作品
季羡林被选入课文的作品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
读其文,可见其人。
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其选入课文的作品如下:
1、《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怀念母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3、《夹竹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
4、《小苗与大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5、《清荷雅韵》(冀教版高一语文课本)
6、《月是故乡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7、《我的童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8、《谈成功》(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幽径悲剧》
10、《做人与处世》
11、《永久的悔》
12、《忘》
另外选入中高考阅读和作文的有《海棠花》、《三思而行》、《燕园盛夏》等11篇;选入大学语文课本的有《二月兰》等。
季先生并不强作才子姿态,口吐莲花满纸锦绣,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时济世。
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
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季羡林:漫谈散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
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
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
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
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体。
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
英文称这为essay,familiar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显然是一个字。
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
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
法国蒙田的Essai,中国译为“随笔”,英国的familiaressay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
中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
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名,我正不了。
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
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
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晨星。
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
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
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性颇有关联。
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
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
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散文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散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散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
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
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
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
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
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
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
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
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
季羡林经典散文十篇
季羡林经典散文十篇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史学者,他的文章笔锋犀利,思想深邃,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下面就来一起欣赏季羡林经典散文十篇。
第一篇,是季羡林所著的《中国文化小史》。
在这本书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对我国文化进行了概括性阐释。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统一性强,他对中国文化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
第二篇,是季羡林所著的《道家思想与中华文化》。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强调了道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塑造作用。
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文化底蕴。
第三篇,是季羡林所著的《论读书》。
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对读书的态度,他认为读书不仅要求时间投入,还要有经验支撑和心态支持。
他的观点引人深思,提醒人们在读书时要有正确的心态。
第四篇,是季羡林所著的《论古人与今人》。
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古人和今人的差异以及应该如何看待古人的贡献。
他认为,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和吸收,但也要看到时代背景的不同和现实需求的不同。
他的思考提醒我们不要一味的模仿古人,而是要应对时代前行的需求。
第五篇,是季羡林所著的《有感而发》。
在这篇文章中,他以情感真挚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他对当下现实的深刻把握和对未来的关注,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第六篇,是季羡林所著的《谈学问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态度,追求真理和知识是一种信仰。
他强调了认真阅读、积累经验和思考的重要性。
他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第七篇,是季羡林所著的《四世同堂的家庭风范》。
在这篇文章中,他讲述了他自己的宗族家庭的故事。
这个家族有几代人都住在一个院子里,共同生活,互相帮助。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的和谐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他对家庭的理解和表达,让我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
第八篇,是季羡林所著的《怎样读快读好》。
在这篇文章中,他阐述了什么样的阅读方式是高效的,他认为快读需要先了解材料的结构,清晰明了地了解阅读的目的和重点,从而达到快速且准确的阅读效果。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1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我们经常看到,所以熟视无睹,而就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容易忽略。
如果我们换一种看法去看待这个事物,不去忽略它,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季羡林先生写的《槐花》正如此。
槐花在北方经常见,“我”虽然也陶醉于它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树——因为已经看惯了。
“我”的一位印度朋友来参观北大校园时,由“我”带他参观。
当他见到槐树,问道槐花的香味时,他很吃惊,赞美槐树的美。
而这位印度朋友的话使“我”忽然懂得:自己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槐树。
之后,“我”改变了对熟悉的人和事物一贯的看法。
我们也经常忽略自己身边普通的、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事物。
就像水,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用水时尤其在用“公家”的水时经常把水龙头开得很大,而且用完水时水龙头有时都拧得不紧仍在滴水,但是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不以为然。
但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件事,假如有一天,水没有了该怎么办?书上说过,只要人七天不喝水就会死去。
现在水资源已经慢慢枯竭了,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看熟悉、习惯的东西越容易忽略、视而不见。
一个熟悉的事物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就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定格,再见到那个事物时,还会那样想。
但如果我们与存在的事物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去观察、去发现,去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事物,你就会发现不同。
作文季羡林散文读后感2晴好的午后倚窗而坐,轻轻拨弄着阳光透过树梢间散碎的光片,看无数光点在手中这本季老的著作上跃动。
细细品读,文字清新而雅然,淳朴隽永又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这真是平淡的文字里有着深深的震撼。
大概是受了奶奶总是碎碎念叨的俗语“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的影响,我对猫也就无多少好感了,但读了季老的这篇温情洋溢富有哲思的《老猫》,观点便有了些许偏向,也更喜欢上了那“两只眼睛颜色不同,一黄一蓝。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引导语:《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散文名篇,写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的赏析文章。
赏析:(一)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
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
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为壮观。
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
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
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
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
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
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
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
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此时,达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
季羡林经典散文(通用7篇)
季羡林经典散文(通用7篇)季羡林赞“代沟”代沟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然而,根据我个人的感觉,好像是“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倘若有人要问:“你对代沟抱什么态度呢?”答曰:“坚决拥护,竭诚赞美!”试想一想:如果没有代沟,青年人和老年人完全一模一样,人类的进步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再往上回溯一下,如果在猴子中间没有代沟,所有的猴子都只能用四条腿在地上爬行,哪一只也决不允许站立起来,哪一只也决不允许使用工具劳动,其中一类猴子如何能转变成人呢?从语言方面来讲,如果不允许青年们创造一些新词,我们的语言如何能进步呢?孔老夫子说的话如果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这种情况你能想象吗?人类社会在不停地变化,世界新知识日新月异,如果不允许创造新词儿,那么,语言就不能表达新概念、新事物,语言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这种情况是可取的吗?总之,代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它标志着变化,它标志着进步,它标志着社会演化,它标志着人类前进。
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总是要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还要存在。
因此,我赞美代沟,用满腔热忱来赞美代沟。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精选3篇)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精选3篇)人生季羡林读书心得篇一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
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
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
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
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课题。
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
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奋,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美好的未来。
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
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
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他特别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
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
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
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
国学大师季羡林经典散文-九十述怀
国学大师季羡林经典散文-九十述怀(1)九十述怀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
"对旧社会来说,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符合实际情况。
但是,到了今天,老百姓却创造了三句顺口溜:"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兮,九十不稀奇。
"这也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符合实际情况。
但是,对我来说,却另有一番纠葛。
我行年九十矣,是不是感到不稀奇呢?答案是:不是,又是。
不是者,我没有感到不稀奇,而是感到稀奇,非常的稀奇。
我曾在很多地方都说过,我在任何方面都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我不会说大话,不敢说大话,在年龄方面也一样。
我的第一本账只计划活四十岁到五十岁。
因为我的父母都只活了四十多岁,遵照遗传的规律,遵照传统伦理道德,我不能也不应活得超过了父母。
我又哪里知道,仿佛一转瞬间,我竟活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又进入了耄耋的境界,要向期颐进军了。
这样一来,我能不感到稀奇吗?但是,为什么又感到不稀奇呢?从目前的身体情况来看,除了眼睛和耳朵有点不算太大的问题和腿脚不太灵便外,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写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倚马可待。
待人接物,应对进退,还是"难得糊涂"的。
这一切都同十年前,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李太白诗:"高堂明镜悲白发。
"我不但发已全白(有人告诉我,又有黑发长出),而且秃了顶。
这一切也都是事实,可惜我不是电影明星,一年照不了两次镜子,那一切我都不视不见。
在潜意识中,自己还以为是"朝如青丝"哩。
对我这样无知无识、麻木不仁的人,连上帝也没有办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怎么能会不感到不稀奇呢?但是,我自己又觉得,我这种精神状态之所以能够产生,不是没有根据的。
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教授年龄是六十岁到七十岁。
可是,就我个人而论,在学术研究上,我的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
开了几十年的会,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政治运动,做过不知道多少次自我检查,也不知道多少次对别人进行批判,最后又经历了十年浩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自己的一生就是这样白白地消磨过去了。
季羡林:漫谈散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季羡林:漫谈集文对付集文,尔有偏偏爱,又有成见。
为何有偏偏爱呢?尔感觉正在各类文教文体外,集文最能失口应脚,灵敏光滑油滑。
而成见又何去呢?尔对集文的观念战写法差别于续年夜大都的人罢了。
尔出有读过《文教概论》一类的册本,尔没有知叙,博野们怎么界定集文的外延战内涵。
尔小我私家感觉,“集文”那个词儿是很是含糊的。
最狭义的集文,指取诗歌对坐的一种不消韵又出有节拍的体裁。
再窄狭一点,便是指取骈文相对于的,不消四六体的体裁。
更窄狭一点,便是指取随笔、小品文、纯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呈现比力早的体裁。
英文称那为essay,familiaressay,法文鸣essai,德文是Essay,隐然是一个字。
然而那些洋字也打消没有了尔的困惑。
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
法国受田的Essai,外国译为“随笔”,英国的familiaressay译为“集文”或“随笔”,或“小品文”。
外国亮终的私安派或竟陵派的集文,已往则多称之为“小品”。
尔陷入了五面雾外。
子曰:“必也邪名乎!”那个名,尔邪没有了。
尔只孬“王瞅摆布而言他”。
外国事世界上集文第一年夜国,那决没有是“王婆售瓜”,是必需认可的事真,正在欧美战亚洲国度外,状况也有不合。
英国集文名野辈没,灿若列星。
德国则黯然失色,集文野寥若朝星。
印度今代,说理的集文是有的,抒怀的则如百里挑一。
世上万事万物有因必有果。
那种状况的起因安在呢?尔一时借说没有分明,只能说,那取平易近族性很有联系关系。
再入一步,尔便贫辞了。
那且没有来管它,尔只谈咱们那个集文年夜国的状况,并且重点搁正在面前的状况上。
“五四”静止是外国远代史上的一件年夜事。
正在文教范畴内,改文言为口语,也是外国文教史上的一件年夜事。
七十多年以去,外国文教创做获得了少足的提高。
然而,据尔小我私家的观念,各类文体间的开展是极不服衡的。
小说,囊括少篇、外篇战欠篇,以及戏剧,正在模式上彻底欧化了。
那是祸?是福?尔借出睹到有博野探讨过。
季羡林散文之成功
季羡林散文之成功季羡林散文之成功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文公。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体裁。
下面请欣赏店铺带来的季羡林的《漫谈散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
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
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
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
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体。
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
英文称这为essay,familiar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显然是一个字。
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
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
法国蒙田的Essai,中国译为“随笔”,英国的familiaressay 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
中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
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名,我正不了。
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
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
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晨星。
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
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
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性颇有关联。
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
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季羡林经典散文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季羡林经典散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羡林先生的散文,时时流露出真切的情感,处处可见深深的寂寞。
从散文中可以看出先生的一生是多情的一生,对母亲,对朋友,对故土,对国家……在这些深情的笔墨中,寄托了先生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道德信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篇一:不完满才是人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极大,娇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
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
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落得一个全尸。
季羡林散文语段摘抄及出处
季羡林散文语段摘抄及出处1、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八十抒怀》2、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人生》3、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
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游石钟山记》4、我认为,我是认识自己的,换句话说,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我经常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剖析自己。
然而结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点过了头,我的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候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贤行润身》5、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忘》6、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是甜。
——《人生》7、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毁誉》8、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9、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论坏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谈成功散文
(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下面一起来听听季羡林谈成功的。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号召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文公。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