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性研究与评价

合集下载

疾病的防治性研究与评价

疾病的防治性研究与评价

NNH。
NNH(The number needed to harm one more patients from the therapy):表示治疗多少病例中发生一例药物不良
事件。NNH=1/ARR
例3:某治疗措施引起的副作用发生率为64%,而在对照 组中出现类似的发生率为37%。 ARR=︳37%-64%︳=27% NNH=1/27%=4
目的是为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4)自身对照(self control)
受试者要接受前后两个阶段、两种不同的 处理措施,然后对其效果进行比较。
合格的 研究对象 对照措施 + 洗脱期 研究因素 + (第一阶段) - (wash-out) (第二阶段) -
可比性好、节约样本量,但 难以做到双盲。
5)交叉对照(intersection control)
这一点上具有简单随机分组同样的缺点
整群随机分组(cluster randomization)
优点:实际工作中易为群众所接受, 抽样和调查比较方便,节约人力、物力, 因而多用于大规模调查。
缺点:抽样误差大,分析工作量大。
七.
设立对照
原因:
• • • •
不能预知的结局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效果的真实性有所差别。
二、是否对被研究对象有明确的限定
这是防治性研究能否正确被应用的重要环节。
根据研究对象选择的纳入和排出标准,可知道研究对
象的临床特点或类型,如应用此结果于相似的患者,应获
得相同的结果。
但要注意的是对研究对象愈加限定,就越会影响用于 一般患者的外推。 试验开始时,组间的临床基线状况是否相对一致?可比 性如何?

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12.01•【文号】卫疾控发[2008]68号•【施行日期】2008.1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免疫规划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推进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我部组织制定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并研究制订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岗位责任制度。

附件: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二○○八年十二月一日附件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目录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2.国家、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工作任务一览表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工作任务、项目和内容界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基本职责┃主要工作任务┃任务数量┃项目数量┃内容数量┃┣━━━━━━━╋━━━━━━━━━━━━━━━━━━━━━━━━━━━╋━━━━━╋━━━━━╋━━━━━┫┃┃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1.疾病预防┃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3┃16┃70┃┃与控制┃┃┃┃┃┃┃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慢病防治体系及预防措施有效性评价分析

慢病防治体系及预防措施有效性评价分析

慢病防治体系及预防措施有效性评价分析慢性病(慢病)作为一种全球性卫生问题,已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超过7千万人因慢病而死亡,其中7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慢病的高发率和严重后果,使其成为人类健康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慢病,建立慢病防治体系及评价其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慢病防治体系慢病防治体系是指针对慢性疾病的治疗、管理和预防的全面性组织和措施。

这个体系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市场环境的营造、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社区的健康教育、个人的自我管理等方面。

对于慢病防治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区等各方合作: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行动计划,提高人们对慢病的认识和关注。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扶持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医疗机构提供慢病预防和管理的服务,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慢病的认知。

其次,医疗机构要加强慢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医疗机构应提供慢病的早期筛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管理。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与社区和个人进行密切合作,提供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帮助人们掌握自我管理的技能。

最后,社区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

社区可以通过开展健康宣传推广活动,普及慢病的早期识别和预防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

社区还可以组织各类健康促进活动,如健身操、义诊等,激发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预防措施有效性评价分析为了评价慢病防治体系中的预防措施的有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预防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估任何预防措施都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证据,包括大样本的研究数据和相关研究的结果。

对于预防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主要有以下几个评价指标:预防措施的适用人群、干预手段的针对性、预防策略的清晰性和可操作性等等。

通过评估上述指标,可以判断预防措施是否科学可行,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2.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价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价是判断其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课件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课件

预防感染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能 够预防感染的发生,降低并发 症的风险。
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能 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康 复效果。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
一名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经 长期服用中药汤剂结合针灸治 疗,疼痛得到有效缓解,生活 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二
一名骨折患者,采用中药内服 外用结合推拿治疗的方法,促 进骨折愈合,缩短了病程。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接受度不高
由于一些人对中医药的认识不足或者是对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导致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 中的接受度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发展。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发展策略
01
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通过加强中医药教育和培训,提高中医药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未来随着中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医药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将进一步提升。
推动骨伤科疾病预防和治疗理念的转变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理念和方法,未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普及 和推广,这些理念和方法将进一步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发展瓶颈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挑战
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机理 和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仍 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 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研究质量 不高、药物不良反应等。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 普及程度和推广力度还有待提 高。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建议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艾滋病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多年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在中国,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治艾滋病,但该病在国内仍然广泛传播。

本文将就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进行浅谈。

一、艾滋病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下,国内的艾滋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首先,针对HIV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助于揭示病毒的机制和特性。

科学家们发现,HIV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而微妙,这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抗病毒治疗方面,国内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常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已经进入到第三代,与第一代相比,这些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

此外,国内研发的新型抗病毒药物也已经投入临床试验,预计将为艾滋病的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此外,一些科研机构还致力于疫苗的研制。

疫苗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虽然目前尚未有可以根治艾滋病的疫苗问世,但一些前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这些研究为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并为未来的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艾滋病防治的现状尽管国内的艾滋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想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还需要加强防治工作。

当前,国内关于艾滋病的防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宣传教育: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特别是面向高风险群体的宣传,以达到减少感染风险的目的。

2. 病毒检测与筛查:加强艾滋病病毒的检测与筛查工作,尤其是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检查。

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和疾病的发展。

3. 安全用药:确保抗病毒治疗的安全和可靠性,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和指导。

同时,加强对合并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存活率。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分析与评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也日益增强。

防治性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中,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防治性研究中的证据也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决定其可靠性和应用性。

什么是防治性研究证据?防治性研究是指为了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或病因而进行的实验或观察研究。

防治性研究证据是指在防治性研究中获得的数据或信息。

防治性研究证据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

定性证据主要是指文献综述、案例报告等,能够提供一定的观察和推理依据,但无法定量评估治疗效果;定量证据主要是指基于系统性研究的实验或观察研究,能够提供定量化的证据数据,能够精确地评估治疗效果。

随着研究深入,关于防治性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也在逐步形成。

下面我们将主要讨论防治性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及其应用。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1. 可靠性防治性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是指研究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评价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可靠性:•检查研究中是否出现数据操纵或缺失等操作;•检查研究中是否详细说明研究原因、样本大小、随机化分组、研究时间等方法细节;•检查研究中是否公开研究者的财务关系。

2. 效应大小研究中效应大小是指该治疗方法的总体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评价防治性研究证据中治疗效果大小:•检查研究中作者是否公开了整个样本的数据;•检查研究中的置信区间。

3. 一致性防治性研究数据的一致性描述的是基于不同研究策略所得到的数据之间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评价防治性研究证据的一致性:•比较多个研究的强度和弱点;•检查是否存在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地方;•检查在不同研究中,相似的结果是否持续存在。

4. 直接性防治性研究数据的直接性是指研究结构是否足够精确,能够解释病因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下面是评价防治性研究证据直接性的相关方法:•检查研究的控制组的数据;•检查研究是否合理地回答了病因和治疗效果的依赖关系。

7治疗性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7治疗性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治疗目的:用最小的费用到达最大的效果
临床治疗设想的来源
➢ 通过对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流行 病学研究,寻找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 进而提出防治的设想。
➢ 通过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提出可能有效的 新疗法。
其疗效需要评价
➢ 临床治疗本身的复杂性 — 疾患的发生可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采用的治疗措施本身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作用 — 疾病本身以及机体反应性的复杂性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基线情况不一致,说明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差,可能对结论有影响。
➢一般通过严格的随机化分组可保证两组的可比性。
4) 是否采用盲法
盲法是指患者、医师或研究者不知道患者接受的是治疗措施 还是对照措施;
临床试验可在四个水平上设盲 ➢ 研究者 ➢ 病人 ➢ 负责病人治疗的医师 ➢ 负责结果评定的研究人员
5)除试验方案不同外,各组患者接受的其他治疗方法是否相同
沾染(contamination) 当对照组额外接受了治疗组措施或其他有利的治疗,结果人为地 夸大了对照组的疗效 例1:在观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卒中 的研究中,可能因对照组成员,多次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感冒而出现 沾染。 例2:在比较硬化剂疗法与β-受体阻滞剂预防食管静脉再出血时,后 一组患者出现出血时,也被送去做硬化剂注射止血,此种情况亦称 为沾染。
➢失访的定义 指在试验某一时间点上,需要测定患者结果时,却不能找到该患者
➢失访的常见原因 ✓治疗有不良反应,患者不愿继续接受治疗; ✓或患者在随访这段时间中已经死亡; ✓由于症状已缓解,患者不愿继续治疗或随访; ✓患者由于搬迁离开原地址; ✓病人拒绝接受某些检查,特别是创伤性检查 ➢失访对结果评定的影响 (失访率超过20%,研究的结果不可信)

疾病预防和治疗对策思考研究论文(共2篇)

疾病预防和治疗对策思考研究论文(共2篇)

疾病预防和治疗对策思考研究论文(共2篇)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也让很多行业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比如说疾病预防的工作吧,也是现在很多人都特别关注的,但是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本文就整理了关于疾病预防的相关论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基于新发传染病带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思考王桂花(山东省阳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滨州251800)【摘要】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与生活的改变,近些年来不断有新发传染病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常规传染疾病的特点基础上,新发传染并还具备着新品种或者外来品种的致病因子,这些不为我们熟知的特性,很难做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极易造成病情的迅速扩散。

通过做好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确保广大群众的健康,从而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本文深入的对当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反思,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有助与提高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工作;疾病控制;新发性疾病简单来讲,新发传染病通常就是指以前没有发现、近年来刚被人们发现的病原体,或者是已知病原体因为变异,成为具有新特性可以给人或动物造成传染的疾病。

专家不断研究和探索传染病伴随人类的存在过程,通过对病史的研究,他们大致上把新发传染病分成了三个类别:(1)在过去时可能没有的,但是,最近几年却十分频繁的传染病,例如霍乱和艾滋病。

(2)这种疾病或许很早就存在了,但是一直没有被发现,人们缺乏对其认知,在最近几年被确定的,比如说莱姆病、军团病以及戊型病毒肝炎等。

(3)这个疾病很早就有,人们对其也有了解,这是一直没有被当作是传染病,或者是尚没有发现和认定病原体,在最近几年,才确认这些病原体是具有传染性的,比如说消化性溃疡病、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以及突发性玫瑰疹等。

1.新发传染病特点1.1潜伏期长新发传染病对人的危害严重,具有传播速度快和潜伏期长的特点,因此,对其预防和治疗都是十分困难的。

临床研究的分类

临床研究的分类

临床研究的分类临床研究是指在人体中进行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科学研究。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临床研究分类体系也日益完善。

本文将介绍临床研究的分类,并探讨每一类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一、治疗性临床研究治疗性临床研究是最常见的一类临床研究,旨在评估不同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类研究常用于比较不同药物、手术或其他疗法在治疗同一疾病上的优劣。

治疗性临床研究通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预防性临床研究预防性临床研究旨在探索预防某种疾病的有效方法。

该类研究通常涉及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措施的实施。

预防性临床研究广泛应用于传染病控制、慢性病预防和健康教育等领域。

通过该类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疾病防治策略的有效性,为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观察性临床研究观察性临床研究是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自然病程和治疗效果的研究方法。

它与治疗性临床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观察性研究不对患者进行主动的干预,只是被动观察和记录。

观察性临床研究可用于研究罕见疾病、长期随访和疾病预后等,其结果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四、评估性临床研究评估性临床研究是对临床医学的评价和评估的研究方法。

该类研究包括对现有医疗技术、药物或治疗方案的评价,旨在比较其临床疗效和经济效益。

评估性临床研究可以促进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和改善,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五、基础性临床研究基础性临床研究是指对疾病的基础机制、分子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等进行研究,旨在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

基础性临床研究通常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动物模型研究来进行,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治疗靶点。

六、质量评价研究质量评价研究是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的一类临床研究。

该类研究旨在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包括医疗机构的管理和卫生服务的提供等。

质量评价研究可以发现医疗服务的不足之处,为医疗改革和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方案

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方案

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方案随着全球化和国际旅行的普及,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

过去几年,人类进入了一个更为危险和不确定的时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埃博拉病毒疫情席卷了整个世界,使得公共卫生事业出现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疾病的威胁,我们需要探讨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和防治方案。

一、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特征传染性疾病指的是由病原体直接传播或通过介体(如昆虫、小动物)传播并能在人群中引起持续流行的疾病。

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易传播、流行范围广、危害大等特征,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

二、传染性疾病研究的进展1. 病原体的研究通过对病原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和传播机制。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各种病原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这些研究有助于指导防治策略的制定。

2. 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可以揭示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群体传播规律,这对制定针对性治疗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目前,不少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已完成,如新型冠状病毒、寨卡病毒等。

3. 新技术的应用传染性疾病研究中出现了各种新技术,如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仿生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传染性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和工具。

三、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案1. 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疫情暴发初期。

传染病防控主要包括预防和控制两个方面。

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控制则需要加强病例监测、隔离治疗、消毒灭菌等措施。

2. 传染病治疗传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依据不同病原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病毒性疾病可以采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性疾病可以采用抗生素。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控制病人和环境的污染,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和卫生保健。

3. 公共卫生战略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公共卫生战略的制定非常重要,这需要政府、学术机构、医疗机构等多方面合作。

公共卫生战略包括信息收集和分析、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卫生教育等方面,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四章 疫情控制第五章 医疗救治第六章 监督管理第七章 保障措施第八章 法律责任第九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慢性病防治措施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慢性病防治措施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慢性病防治措施的分析与对策研究第一章引言慢性病,指病程长、病情进展缓慢的一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为了有效应对慢性病的威胁,本文将对慢性病防治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章慢性病防治现状与问题2.1 慢性病流行现状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超过41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71%。

尤其是低中收入国家,慢性病的负担更为沉重。

2.2 慢性病防治存在的问题慢性病防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慢性病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使得防治工作面临困难。

其次,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预防和早期治疗措施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此外,慢性病防治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囿于医疗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无法形成完整的治理体系。

第三章慢性病防治措施分析3.1 健康教育与宣传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是慢性病防治的基础措施。

通过向公众普及慢性病的预防知识,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3.2 早期筛查与诊断早期筛查能够及早发现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治疗,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出现。

通过提供免费的筛查服务和普及筛查知识,可以提高群众的筛查参与率,促进早期诊断。

3.3 生活方式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广健康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控制吸烟和酗酒等措施,可以减少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

3.4 医疗干预与管理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既要加强医疗干预,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又要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

通过建立慢性病管理网络,提供个体化的管理方案和健康指导,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慢性病的控制。

第四章慢性病防治对策研究4.1 建立卫生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卫生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制定健康教育大纲和教材,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健康教育能力,增加社会主流媒体对慢性病预防的宣传力度。

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试题(B卷)

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试题(B卷)

2006年预防医学专业(02级)流行病学试题(B卷)考试日期:2006-9-13 下午3:00-5:00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一.单选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20分)1.疾病分布是指:()A.民族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B.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C.城乡分布、年龄分布、民族分布D.民族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E.年龄分布、城乡分布、季节分布2.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有()A.散发、流行、爆发B.周期性、季节性、流动性C.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传染性、侵袭性、易感性E.以上均错3. 衡量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是()A.患病率B.感染率C.引入率D.病死率E.续发率4. 关于现况调查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抽样调查是一种观察法B.整群抽样适用于大规模调查C.单纯随机抽样所得代表性最好D.普查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E.现况调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病人5. 高发区与低发区各随机抽一个乡进行肺癌死亡调查,该抽样方法是:()A.单纯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C.机械抽样D.系统抽样E.多级抽样6. 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是()A.是引起疾病发生不可缺少的因素B. 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C. 使疾病发生概率降低的因素D.存在时必定引起疾病发生的因素E.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生物因素7. 某20年历史陶瓷厂近年发现多例肺癌,为了尽早确定肺癌的发病是否是因接触粉尘引起的,最合适的研究方法是:()A.病例对照研究B.生态学研究C.前瞻性队列研究D.回顾性队列研究E. 现场实验研究8. 进行筛检试验时应首先考虑()A.患病率高的疾病B.发病率高的疾病C.能早期诊断的疾病D.病情严重,难以治愈的疾病E.病死率较高的疾病9. 一项饮酒与冠心病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OR=4.5, 95%CI: 2.2~6.8,对该结果的正确解释是:()A.病例组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对照组B.病例组冠心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 饮酒组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比不饮酒组增高4.5倍D. 饮酒组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是不饮酒组的4.5倍E.病例组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4.5倍10.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口服避孕药引起心肌梗塞的危险时,以下哪种情况可选作对照:()A.高血压患者B.乳腺增生病人C.脑血管意外病人D.腹泻患者E.子宫肌瘤患者11. 队列研究的对象是()A.未患某病的人群B. 具有暴露因素的人群C. 患某病的人群D. 患某病且具有暴露因素的人群E. 未患某病而有暴露因素的人群12. 哪种流行病学研究中,研究人员控制着研究因素()A.实验性研究B. 个案调查C.现况调查D.爆发调查E.病例对照研究13.在研究口服避孕药与子宫内膜癌的前瞻性定群研究中,对原始队列的选择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男性不能列入对照人群B.实验组应为未患该病的人群C.对照组应为未患该病的人群D.无子宫妇女可纳入对照组E.无子宫妇女不可纳入实验组14.制定某种疾病检疫或就地观察期限的依据是:()A.该病的潜伏期B.该病的流行期C.该病的传染期D.该病的易感期E.该病的临床期15. 传染病流行病的“三环节”是指()A.病原体、传染源、易感人群B.人间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C.病因、宿主、环境D.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6.在医疗卫生服务决策中,证据质量最好的是:()A.专家组形成的共识B.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C.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D.本机构累积临床证据E.前瞻性研究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易患性是指单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患病风险B.个体易患性的高低容易测量C.遗传度越高说明遗传因素在某病的发生中越重要D.遗传度是指子代再发遗传病的概率E.疾病的家族聚集性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18.下列哪个因素不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A.直系亲属有2型糖尿病病史B.不良饮食习惯C.胎儿或婴儿期营养不良D.病毒感染E.高血压19.乙肝的最主要传染源是:()A. HBsAg携带者B.急性黄疸型病人C.急性无黄疸型病人D.慢性乙肝病人E.感染动物20.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经日常生活媒介、性接触和血液传播B.经血液、蚊虫叮咬和母婴传播C.经吸食毒品、共用物品和性接触传播D.经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E.经血液、蚊虫叮咬和性接触传播二.多选题(下列A、B、C、D、E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的选项,每题2分,共20分)21.流行病学的特点有:()A. 群体特征B.多病因论的特征C.对比的特征D.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E.社会医学的特征22. 流行病学研究的用途包括:()A.确定有无抽样误差B.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C.研究疾病的流行及变化情况D.研究疾病的自然史E.评价现有及新的诊断、治疗或预防手段、方法、模式23.疾病的时间分布可有以下类型:()A.散发B.短期波动C.季节性D.周期性E.长期变异24.以下属于病因判断的常用标准的选项有()A.联系的时间顺序B.联系的强度C.剂量-反应关系D.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E.联系的合理性25. 开展普查应具备的条件包括()A.有足够的人力物力B.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C.疾病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术应非常先进D.检验方法的特异度不高E.检验方法的灵敏度较高26. 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有()A.暴露史可靠程度较低B.一般不能计算发病率C.病例不能代表全部病例D.不能同时调查多个因素E.易产生偏倚27.队列研究的优点有()A.能直接估计因素于发病率的联系和联系强度B.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C.投入的力量小,花费的时间短D.较适用于常见病E.暴露人年计算较易28.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有()A.它是前瞻性研究B.必须增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C.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样人群D.实验分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E.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29.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有: ()A.设计时对研究对象的入选条件进行限制B.匹配C.收集资料时有严格的资料控制方法D.以随机化原则使研究对象以同等的概率分配到各处理组中E.资料处理阶段可用一定的分析方法控制偏倚,如分层分析30.下列属于一级预防措施的有()A. 加强身体锻炼B. 合理营养C. 保护和改善环境D. 产前检查E. 康复治疗三.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31. cause of disease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

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

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慢性病是指发生时间长、发展缓慢、持续时间较久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因此,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慢性病防治效果的评估方法和重要性。

一、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方法1.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病率、分布、传播以及影响因素的科学。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监测慢性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指标评估:设置与慢性病相关的监测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慢性病的防治效果。

同时,还可以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阶段的监测数据,掌握慢性病的变化趋势和防治效果的差异。

3. 医疗服务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对于慢性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评估医疗服务的覆盖率、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指标,来评估医疗机构的慢性病防治效果。

同时,还可以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

4. 制度建设评估:慢性病防治的有效性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建设。

评估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等方面。

通过评估制度的健全程度和执行情况,可以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保障和指导。

二、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的重要性1. 指导政策制定: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通过评估慢性病防治效果,可以了解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

2.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慢性病防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评估慢性病防治效果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目前的投入是否足够,从而进行适当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防治效果。

3.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通过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可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实际评价,找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4. 激发社会参与积极性:评估慢性病防治效果的过程中,可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循证医学-五年制-5-3- 防治预后证据的评价-2012

循证医学-五年制-5-3- 防治预后证据的评价-2012
可信区间可以提供关于研究结果精确性的信息,能告诉我
们有关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 可信区间的范围大小实际上由样本量大小决定,样本量越
大,95%可信区间范围就越窄。
循证医学 防治与预后证据的评价
教师
孙奕
如何应用证据解决患者的问题
一、患者情况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的患者情况相似
二、这项治疗能否用于自己的患者
=(61%-26%)/26%
=57 %
说明患者服普萘洛尔两年中发生首次出血的危险性较
对照组减少57%。
循证医学 防治与预后证据的评价
教师
孙奕
评价临床意义的效果指标
4 .相对危险度 (relative risk;RR)
用于观测某种危险因素暴露组的事件发生率 (如发病
率或死亡率)和对照组相同事件发生率的比值比,其用
主要结果指标:病死率、治愈率、缓解率、复发率、致残 率和生存率等。 按是否暴露于可疑预后因素,将研究对象自然分为两个或 多个队列,进行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比较确定结果事件 的差异。
循证医学 防治与预后证据的评价
教师
孙奕
明确观察的“起始点”
研究设计明确规定的起始点(或称零点, zero time),即是
RRR=(23%—11%)/23%=52%(P=0.09)
样本量根据RRR=70%计算,因此再出血率可显示统计学
上意义。
30天死亡率的RRR=52%,按再出血率的RRR估计的样本
量就太小,不足以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
循证医学 防治与预后证据的评价
教师
孙奕
( 三) 治疗疗效的精确性(可信区间)如何
还是对照药。
盲法对于结果变量是主观评价的指标时(如腹痛、头痛、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征求意见稿)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最新范本,供参考!疾病控制中心(CDC)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国家、省、地、县CDC基本职能一览表最新范本,供参考!国家、省、地、县CDC基本职能一览表(续)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国家、省、地、县CDC基本职能一览表(续)最新范本,供参考!国家、省、地、县CDC基本职能一览表(续)最新范本,供参考!国家、省、地、县CDC基本职能一览表(续)最新范本,供参考!国家、省、地、县CDC基本职能一览表(续)6.1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最新范本,供参考!CDC基本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6.1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CDC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最新范本,供参考!。

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一大挑战,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通过综合运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疗效,成为慢性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1.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经验总结。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系统等,这些理论基础为中医药防治慢性疾病提供了指导原则。

中医药认为疾病是由内外因素导致的体内失衡所致,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经络通畅等方面来治疗患者。

这一理论基础使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具备独特的优势。

2. 慢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疗效。

以高血压为例,传统中医药疗法例如针灸、汤药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降低血压,改善病情。

此外,针灸还能减少患者对降压药物的依赖程度,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草药也是慢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例如中药合剂复方丹参片在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中的应用已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此外,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在慢性疾病防治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采用中医药辅助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中草药可以明显降低血糖水平,并对缓解病症起到积极作用。

再如,中医针灸对于慢性疼痛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

3. 中医药的优势和挑战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具备诸多优势。

首先,中医药强调疾病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注重综合调理,与传统西医药治疗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模式。

其次,中医药草药疗法多样,覆盖面广,既包括常见的中药材,也包括贵重的中药材,满足了不同患者的需求。

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

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

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一、职业病的定义和分类职业病是由工作环境中特定的有害因素引起的、多年累积作用下产生的疾病,属于一种社会健康问题。

根据病因、流行病学特征和病理生理表现等方面的不同,职业病可分为尘肺病、放射病、职业中毒、噪声聋和职业性损伤等5类。

二、职业病的危害职业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个人健康的危害。

职业病可以攻击人体的各个系统,引起多种身体损伤和机能障碍,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2.对社会的危害。

职业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导致造成不良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对医疗系统和社会保障制度都会带来巨大负担。

3.对职业安全的危害。

职业病的发生会影响生产效率和劳动安全,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三、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的重点1.职业病危害评价技术研究。

对各类职业病危害物质进行归纳、分类、评估及对策和控制措施的建议。

2.职业病监测技术研究。

职业病的监测是职业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研究职业病的监测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

3.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职业病防治技术和防护用品研发,开发针对不同职业病的防治方案,提高企业职业病防治能力和水平。

4.职业病康复技术研究。

职业病的康复需要个体化的方案,需研究康复技术、器材和环境,提高职业病患者的康复能力。

四、职业病防治技术的应用1.职业病评估。

采用职业病危害评估技术,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危害物质和情况进行评估,从根源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

2.防护用品。

职业病防护用品是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手段,其研发制造与应用推广,能有效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3.职业病防治诊断技术。

对职业病患者进行较为准确地诊断,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借此提高患者治愈率和康复率。

4.职业病防治教育。

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职业病防控意识,调动职业病预防和控制的积极性。

五、结语当前,职业病防治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成效还亟需进一步加强。

疾病筛查效果评估报告

疾病筛查效果评估报告

疾病筛查效果评估报告根据题目所要求,我们将就疾病筛查效果评估报告进行回答,下面是一份超过1200字的回答。

疾病筛查效果评估是为了评估筛查试验所达到的效果和结果。

这种评估通常通过统计学方法来进行,目的是确定筛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筛查试验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指标,即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灵敏度是指筛查试验能够正确检测出患病者的能力,特异度则是指筛查试验能够正确排除非患者的能力。

阳性预测值是指在筛查试验呈阳性结果时,被诊断为患病者的概率。

阴性预测值是指在筛查试验呈阴性结果时,被诊断为非患者的概率。

对于疾病筛查效果评估,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价。

第一种是以已知疾病状态为基准,评估筛查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与“金标准”进行比较来确定筛查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第二种是以疾病的发病率为基准,评估筛查试验的预测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判断筛查试验的有效性。

在进行疾病筛查效果评估时,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

首先,需要确定样本规模的大小,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其次,需要考虑到疾病的自然发病率和预测能力的变化情况。

此外,在进行评估时,对于不同疾病的不同筛查试验方法,也需要有不同的评估指标。

评估疾病筛查效果的结果可以提供给决策者和公众,以便制定合理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对疾病筛查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疾病,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降低疾病病例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此外,通过对疾病筛查效果的评估,还可以优化筛查试验的方法和流程,提高筛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疾病筛查效果评估报告是评估疾病筛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通过评估筛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

同时,在进行疾病筛查效果评估时,还需要考虑到样本规模、疾病的自然发病率和预测能力的变化情况等因素。

评估结果可用于制定合理的策略和措施,优化筛查试验的方法和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5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例2 某报载,应用XX研制的WS-生物频谱治疗仪治疗有关疾 病,临床效果令人满意。为此,国家科委成果管理办公室 专门发文(92国科办第110号)要求在医疗单位和家庭中 推广使用WS-生物频谱治疗仪。现将该报登载的几例临床 疗效考核报告抄录如下,请对此几例临床疗效考核报告加 以评述。
12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安慰剂效应
某些疾病患者,因依赖医药而表现出一种正向心 理效应。当以主观症状的改善情况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时,其 “效应”中可能包括安慰剂效应。
只有设立对照,才易于对治疗效果下结论。
13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正在进行的研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常是有利的影 响)。
研究对象知道研究工作的内容,常影响其行为。 如研究对象因迷信有名望的医生和医疗单位,而产生 的一种心理、生理效应,对干预措施产生正面效应。也有 因厌恶某医生或不信任某医疗单位而产生负面效应。
14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 向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
即一些极端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有向均数回归 现象。如血压水平处于特别高的5%的人,即使不经 过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血压可能会降低一些。
18
选题立项
确立研究目的
实验组 对照组
无效
统 计
有效 分
结 论

无效
17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设计的内容
❖专业设计 指运用专业理论技术选择恰当的处理
和结局效应而进行的设计,主要阐述科研实验的创新 性和有用性,体现研究的深度和学术水平。
❖统计设计 指运用统计学方法来进行的设计,主
要是为了减少或控制误差。
具体设计技术路线见图1。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James Lind (1716-1794)
维C 缺乏-坏血病 (1747) Vitamin C deficiency--scurvy
1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
10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基本原理
应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阐明处理因素作用于 研究对象的真实的受试效应。
如“多沙唑嗪对临床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疗 效分析”,降压药物多沙唑嗪(处理因素)、临 床高血压病人(研究对象)、血压变化(试验效应)。
11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疾病的自然史
目前对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自然病程不完 全了解,预后判断困难。临床医生往往根据疾病自然 病程或病人预后,评价各种治疗措施效果;且疾病多 有一定的自愈率,“疗效”可能与疾病自然病程相偶 合;再如,慢性非自限性疾病如SLE的病程长,病情 可出现自行缓解和活动性,呈现波浪形曲线,若没有 对照,可将病情的缓解误认为疗效。
✓ 偏倚效应(bias effect)
临床试验中各种人为造成的偏倚可歪曲真实的 疗效,包括选择偏倚、观察偏倚和混杂偏倚。
15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通过严格设计,优化各种实验条件 (随机分组、设立对照、应用盲法等),可 以正确地评价处理因素的实验效应。
16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设计模式
处理 有效
研究 随机 人群
毕鹏. 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的现场试验. 见:钱宇平, 李立明, 主编. 流 行病学研究实例 (第3卷).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p97-1307.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问题与讨论
1、试述“观察性研究”的局限性? 2、何谓实验?“实验”和“观察”的区别? 3、如何评价某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4、如何评价某疫苗的预防效果? 5、如何评价饮水加氟的预防效果?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防治性研究的设计
在人为控制或改变研究对象状态的条件 下,阐明研究对象在处理因素作用后所产生 的效应。
三要素—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受试 效应进行的周密计划和安排。
7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 处理因素
三要素
指对受试对象人为施加的外部因素,是研究者 观察、研究的因素。
处理因素的性质: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社会心理等。
2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Edward Salk
Thomas Francis,Jr
脊髓灰质炎疫苗(poliomyelitis vaccine)现场试验 (1955)-美国+加拿大 疫苗组(vaccine)200,745 人,安慰剂组(placebo)201,229 人 保护率(Protective rate):60-90%
4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例1 有人将施行剖宫产手术1562例中的735例在剖
宫产同时放置宫内节育器,作为实验组,其适应 症 是 : 破 膜 和 总 产 程 都 不 超 过 24 小 时 , 无 感 染 (无阳性体征、血常规正常)以及第一胎产后本 人同意放置节育器者;余827例作为对照组,仅单 纯行剖宫产术。比较两组对象的术后出血、恶露 干净时间和术后副反应等指标。
处理因素的强度、施加方法等对实验结果有较 大影响,实验设计时应严格限制,并进行标准化。
8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受试对象 病人(临床试验),正常人
(现场实验),社区(社区干预试验)
❖受试效应 指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后产
生的一系列变化或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指标 来反映。
9
疾病防治性研究及评价
☺ 设计原理 ☺ 设计的内容 ☺ 设计的基本原则 ☺ 设计主要类型 ☺ 设计的几种技术 ☺ 防治性研究的评价(标准)原则
(1)治疗感染性腹泻
解放军31医院侯生录等报道:用WS-生物频谱治疗仪 治疗感染性腹泻108例,治愈率72.22%,总有效率89.81%。
(2)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肌纤维组织炎
云南省人民医院理疗科许丽辉,谢竹青报道:使用 WS-生物频谱治疗仪治疗风湿性关节痛83例,总有效率 93.93%,治疗肌纤维组织炎50例,总有效率98%。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