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中医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 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 证。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 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 能症、十二指肠球炎,以及部分 肝胆疾病、胰腺炎等以上腹部疼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 辨证论治。
2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诊断及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分型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健康指导
30
31
胃阴亏虚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 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 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32
33
脾胃虚寒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 薄。
13
类证鉴别
14
辨证论治
辨寒热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辨虚实
实证: 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证: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15
辨证论治
辨气血 辩脏腑
在气:胀痛或连胁或走窜不定,脉弦,多为初病
在血:刺痛、痛有定处或夜间痛多,脉涩,多为 久病
在胃: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多属初发 在脾:胃中隐痛,进食可缓,劳倦则重,属久病 在肝:与情志有关,胀痛连胁、走窜不定、太息
23
24
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 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25
26
本型胃痛乃肝气横逆所致,故立法处方均以治 肝为重点,《临证指南医案》“治肝可以安胃, 凡醒胃必须治肝” 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阴”原则,使 木气条达,胃不受侮,毋伤肝阴,毋耗胃液。
8
林佩琴《类证治裁·胃脘痛》则概 括了胃痛之寒、热、虚、实及在 气、在血的病机、主症、治法。 从而使本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善。
9
病因病机
病因: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弱
外感寒邪,内客于胃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忧思恼怒,情志失调 禀赋不足,脾胃受损
10
病因病机
病机:脾胃受损,和降失司,气机阻 滞,不通则痛。 脾胃虚弱,胃失濡养,不荣则 痛。
5
历史沿革
金元时代,李杲在《兰室秘 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 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 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 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6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着重强 调了“气滞”这一病机并主张治 以“理气为主”。
7
叶天士《临证医案指南》指出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 气,络主血”。认为胃病不仅与 气滞有密切关系,而且“久病入 络”必然导致血行不畅,在治疗 上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1.肝气犯胃证:进食疏肝理气的食物,如佛 手、山楂、桃仁、山药、萝卜、生姜等,忌 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食疗方:金桔山药粟米粥等。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11
诊断
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
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
寒等诱因引起。
12
诊断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 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 检查,可见胃、十二 指肠粘膜炎症、溃疡 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为快
16
基本治疗法则——理气和胃止痛。 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
正虚以养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又当邪 正兼顾。 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使用散寒、消食、 理气、泄热 、化瘀 、养阴 、温阳等法。 实者祛邪使通,虚者助之使通。 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养阴谨防 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瘀宜兼理气。
温中化饮
适用于胃痛兼有风寒表证 适用于胃寒较重,兼 者或伴有呕吐者。 有水饮内停。无论寒邪 内侵之实证与阳气不足 之虚证均适用。
高良姜 辛热
专攻温中止痛 善于温散脾胃寒邪
21
22
饮食伤胃
主症:暴饮暴食史;胃脘胀满疼痛, 拒按,嗳腐吞酸。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足三里、神阙等穴 • 穴位注射:长期反复发作的胃痛,可用红花、当归川穹注
射液,或黄芪注射液于足三里穴位注射 • 其他:饮食停滞者,胃脘胀满疼痛欲吐,可用盐汤探吐以
涌吐宿食。
36
37
饮食指导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定时进食、 少量、多餐为原则,宜细嚼慢咽,减少对胃 粘膜的刺激,忌辛辣、肥甘、过咸、过酸、 生冷之品,戒烟酒,浓茶、咖啡。
27
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 杂,口苦口干。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
28
29
瘀血阻滞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 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 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17
临床分型治疗
实证 寒邪客胃证 饮食伤胃证 肝气犯胃证 肝胃郁热证 瘀血停胃证
虚证 胃阴亏损证 脾胃虚寒证
18
寒邪客胃
主症:有受寒饮冷史,胃痛暴作,恶寒 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止痛。 方药: 良附丸
19
20
姜
生姜
干姜
性味辛温
辛热
疏风散寒 温中止呕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34
35
• 穴位按摩:胃痛发作时可指压内关、足三里、合谷等穴位 • 拔火罐:适用于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 • 穴位贴敷:脾胃虚寒者,在“三伏天”给予穴位贴敷,取
穴神阙、中脘、脾俞等 • 艾灸:适用于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疼痛发作,取中脘、
3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 经》。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 肝、脾有关。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 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 不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 病者,腹缜胀,胃脘当心而痛”。
4
历史பைடு நூலகம்革
张仲景《金匮要略》涉及到 胃痛的论治,提出“按之不 痛者为虚,痛之为实”的辩 证要点。创立了大建中汤、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 中汤、吴茱萸汤、芍药甘草 汤等治疗胃痛有效的方剂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 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 证。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 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 能症、十二指肠球炎,以及部分 肝胆疾病、胰腺炎等以上腹部疼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 辨证论治。
2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诊断及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分型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健康指导
30
31
胃阴亏虚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 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 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32
33
脾胃虚寒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 薄。
13
类证鉴别
14
辨证论治
辨寒热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辨虚实
实证: 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证: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15
辨证论治
辨气血 辩脏腑
在气:胀痛或连胁或走窜不定,脉弦,多为初病
在血:刺痛、痛有定处或夜间痛多,脉涩,多为 久病
在胃: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多属初发 在脾:胃中隐痛,进食可缓,劳倦则重,属久病 在肝:与情志有关,胀痛连胁、走窜不定、太息
23
24
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 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25
26
本型胃痛乃肝气横逆所致,故立法处方均以治 肝为重点,《临证指南医案》“治肝可以安胃, 凡醒胃必须治肝” 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阴”原则,使 木气条达,胃不受侮,毋伤肝阴,毋耗胃液。
8
林佩琴《类证治裁·胃脘痛》则概 括了胃痛之寒、热、虚、实及在 气、在血的病机、主症、治法。 从而使本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善。
9
病因病机
病因: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弱
外感寒邪,内客于胃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忧思恼怒,情志失调 禀赋不足,脾胃受损
10
病因病机
病机:脾胃受损,和降失司,气机阻 滞,不通则痛。 脾胃虚弱,胃失濡养,不荣则 痛。
5
历史沿革
金元时代,李杲在《兰室秘 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 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 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 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6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着重强 调了“气滞”这一病机并主张治 以“理气为主”。
7
叶天士《临证医案指南》指出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 气,络主血”。认为胃病不仅与 气滞有密切关系,而且“久病入 络”必然导致血行不畅,在治疗 上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1.肝气犯胃证:进食疏肝理气的食物,如佛 手、山楂、桃仁、山药、萝卜、生姜等,忌 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食疗方:金桔山药粟米粥等。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11
诊断
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
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
寒等诱因引起。
12
诊断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 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 检查,可见胃、十二 指肠粘膜炎症、溃疡 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为快
16
基本治疗法则——理气和胃止痛。 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
正虚以养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又当邪 正兼顾。 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使用散寒、消食、 理气、泄热 、化瘀 、养阴 、温阳等法。 实者祛邪使通,虚者助之使通。 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养阴谨防 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瘀宜兼理气。
温中化饮
适用于胃痛兼有风寒表证 适用于胃寒较重,兼 者或伴有呕吐者。 有水饮内停。无论寒邪 内侵之实证与阳气不足 之虚证均适用。
高良姜 辛热
专攻温中止痛 善于温散脾胃寒邪
21
22
饮食伤胃
主症:暴饮暴食史;胃脘胀满疼痛, 拒按,嗳腐吞酸。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足三里、神阙等穴 • 穴位注射:长期反复发作的胃痛,可用红花、当归川穹注
射液,或黄芪注射液于足三里穴位注射 • 其他:饮食停滞者,胃脘胀满疼痛欲吐,可用盐汤探吐以
涌吐宿食。
36
37
饮食指导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定时进食、 少量、多餐为原则,宜细嚼慢咽,减少对胃 粘膜的刺激,忌辛辣、肥甘、过咸、过酸、 生冷之品,戒烟酒,浓茶、咖啡。
27
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 杂,口苦口干。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
28
29
瘀血阻滞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 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 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17
临床分型治疗
实证 寒邪客胃证 饮食伤胃证 肝气犯胃证 肝胃郁热证 瘀血停胃证
虚证 胃阴亏损证 脾胃虚寒证
18
寒邪客胃
主症:有受寒饮冷史,胃痛暴作,恶寒 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止痛。 方药: 良附丸
19
20
姜
生姜
干姜
性味辛温
辛热
疏风散寒 温中止呕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34
35
• 穴位按摩:胃痛发作时可指压内关、足三里、合谷等穴位 • 拔火罐:适用于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 • 穴位贴敷:脾胃虚寒者,在“三伏天”给予穴位贴敷,取
穴神阙、中脘、脾俞等 • 艾灸:适用于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疼痛发作,取中脘、
3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 经》。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 肝、脾有关。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 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 不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 病者,腹缜胀,胃脘当心而痛”。
4
历史பைடு நூலகம்革
张仲景《金匮要略》涉及到 胃痛的论治,提出“按之不 痛者为虚,痛之为实”的辩 证要点。创立了大建中汤、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 中汤、吴茱萸汤、芍药甘草 汤等治疗胃痛有效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