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商鞅变法教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5.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方向。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7.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答案: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特点是改革力度大、影响深远。与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和彻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3.答案:商鞅变法在秦国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当时的秦国面临着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改革是秦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如古籍、文献、图片等,对商鞅变法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怀。
3.商鞅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商鞅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商鞅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时秦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2)运用比较法,分析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3)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学生改革创新的意识;(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分析;(2)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鞅能够成功地进行变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引导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分享讨论成果;(2)全班交流,总结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了解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对商鞅变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考察学生对商鞅变法前后秦国变化的认知。

2. 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回答问题;(2)小组讨论、分享观点;(3)课后作业、总结报告。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对商鞅变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辨正能力,比较能力。

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变革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原动力,使学生懂得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道理。

教学方法为任务式教学、合作探究、归纳讲授、重难点讲授。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认识商鞅变法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斗争精神。

【二】重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三】学生情况:本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商鞅变法的史实有大致的了解,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我校是北京市示范高中,学生知识面较宽,参与意识强,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学习、参与课堂的特点。

学生也较为熟悉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设备,将历史教学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加引发学生自主探求、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阶段:【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了解秦国之所以变法的历史必然性,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商鞅其人,以及地处西边,落后的秦国是如何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崛起的。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教学目标,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本节课的重难点。

)【2】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商鞅1、成长的历程“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

”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

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

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

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3)了解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2)运用比较法,分析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3)学会运用历史观点,评价商鞅变法的成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3)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背后的历史背景;(2)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曲折历程;(3)商鞅变法的成败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国需要进行变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成败;(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4. 案例分析:(1)选取商鞅变法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影响;(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商鞅变法的特点。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启示,培养创新精神;(2)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商鞅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 学生对改革和创新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变法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要求: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和“战国”,记忆铁器的使用,牛耕开始出现,私田开始出现以及社会出现的变化,井田制瓦解,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其结果及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和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补充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资料解析能力,史论结合能力。

运用分析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路认识了解商鞅变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改革是为了解决当时面对的问题,改革的内容是针对现实,改革不可避免会有局限性。

体会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改革,并且为秦的强大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既影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教学方法:讲述、谈话、讨论、自学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立木赏金的故事“立木赏金”的背景及经过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3)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3)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一、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废井田,开阡陌”,“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等历史概念;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概括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特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小话剧、视频﹑图片﹑文字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设计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决策,体会到商鞅敢于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政治勇气,学习商鞅作为杰出改革家的大抱负和大无畏气魄。

(2)在充分肯定商鞅变法进步性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认识变法手段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

培养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制度改革的特点的学科思维。

四、教学过程A 导入新课最近电视剧《大秦帝国》火爆荧屏,该剧艺术地再现了六国视秦为“夷狄”到六国畏秦如虎狼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播放《魏国君臣蔑视秦》和《秦王宣示强大》两段视频)。

请大家告诉我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生:商鞅变法)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商鞅在秦国是如何进行变法的。

(进入课题: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B 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成果反馈】完成表格,初步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具体措施二【情境体验话剧表演】历史话剧:《行伍将军与嬴氏宗亲做邻居》设计意图:1.通过话剧强化学生对变法措施的掌握,让学生全面展示学习能力.2.话剧是贯穿本课教学的主线,重难点突破和课后探究都要和话剧联系.三.【重点突出】突出军功爵制和“废井田,开阡陌”(结合话剧和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分析:话剧中不同阶层对商鞅变法的态度为什么会不同?【重点突出2】“废井田,开阡陌”结合下面材料,全面分析话剧中相关改革措施的影响。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商鞅变法这一领域,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这对于理解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
7.地图资料:秦国地图、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等。
8.角色扮演道具:古代服饰、道具等,用于模拟商鞅变法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商鞅变法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商鞅变法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1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活动过程:一、我来说背景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二、我是商鞅学生介绍商鞅三、商鞅变法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1、分组讨论:(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用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来导入本课的学习:☆《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商鞅变法的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商鞅变法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我通过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社会状况,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背景有直观的了解。然后,我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原理。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最后,我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分析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商鞅变法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秦国地图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商鞅变法产生好奇心。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的社会状况,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土地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军队制度改革等,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商鞅变法高三历史教案

商鞅变法高三历史教案

商鞅变法高三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发生背景、内容、意义;2.能够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3.能够理解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发生背景、内容和意义;2.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商鞅及其变法1.商鞅生平简介及其政治观点的形成背景。

2.《梓潼四时记》中的“盐铁互禁”和“均田制”的内容和特点。

3.商鞅变法的六项改革措施和实施效果。

第二部分: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1.积极方面:推动国家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2.消极方面:对于国家社会带来的副作用。

第三部分:商鞅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1.对于国家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发展,商鞅变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同时,商鞅变法也引发了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教学方法】1.针对性演示法,通过演示历史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及其变法背景。

2.文件分析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内容及其实施效果。

3.课堂辩论法,通过提供一些争议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互动,加深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五、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商鞅及其变法1.教师简介商鞅及其历史背景。

2.介绍《梓潼四时记》中“盐铁互禁”、“均田制”内容及特点。

3.学生分组阅读《梓潼四时记》中涉及到的六项改革内容,并撰写文件报告。

第二部分: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1.教师就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做海报展示。

2.学生自主申报课堂辩论主题,并分组进行课堂辩论。

第三部分:商鞅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1.教师就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做PPT展示。

2.学生自由阅读相关资料,进行文献分析和写作【教学效果】1.学生对于商鞅及其变法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着自己的看法。

2.学生理解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质课教案_0

第2课商鞅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商鞅变法的各方面内容,理解各项内容的内涵。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能够概括具体的变法措施。

材料分析:展示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总结变法的内容。

创设情景:创设情景,让学生创越时空回到当时,站在新兴封建地主、奴隶主贵族和农民的角度谈对变法内容的认识,由此深化对变法性质的理解。

分析比较:通过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认识两者改革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商鞅变法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关注改革的意识,从历史中汲取改革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全面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结合背景和内容理解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地主阶级利益的。

难点: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变法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方法:小组探究、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商鞅的经历,由此导入新课。

一、变法的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以巩固统治。

如何才能富国强兵呢?二、变法措施展示材料,概括变法措施。

材料一: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食货志》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商鞅)平斗桶权衡仗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四: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斩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五: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材料六:(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七:商鞅认为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撰写历史小论文:请同学们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角度,如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影响等,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历史角色扮演:分组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商鞅变法时期的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百姓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探讨商鞅变法的利与弊。要求每组撰写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战国时期,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落后,战争频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
(1)理解商鞅变法中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历史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历史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情景模拟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商鞅变法在现代社会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史记·商君列传》、《战国策·秦策》中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
-视频资源: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国历史大讲堂:商鞅变法》。
-扩展书籍:《法家思想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等。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以上材料,观看相关视频,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和历史意义。
-法制
-轻徭薄赋
3.法家思想运用
-法治
-严刑峻法
-权术
4.商鞅变法影响
-政治影响:中央集权
-经济影响:国家实力增强
-军事影响:战斗力提升
-文化影响:法家思想普及
5.商鞅变法历史意义
-推动历史进程
-影响后世改革
6.变法启示
-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的勇气与智慧
板书设计采用层级结构,清晰展示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法家思想运用、影响和历史意义,以及给现代社会的启示。简洁明了的条目,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美观的字体,增加板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学生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拓展学习,共同讨论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形成小组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精品高二历史选修 商鞅变法学案.doc

精品高二历史选修 商鞅变法学案.doc

选修1第2单元商鞅变法I【课标及学习要求】课标内容学习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大事名称。

3.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II【知识结构】—、商鞅变法的背景(-)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阶级关系方面: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一是“破",即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一一废井田和摧残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一一世卿世禄制度。

这是变法的两大要害问题。

二是“立”,即维护、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既得利益和权利。

4、思想文化方面: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私学兴盛,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主张依法治国的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一、教案概述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深入理解和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短视频或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及其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6. 总结评价:对商鞅变法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商鞅变法背景1. 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尖锐,诸侯割据,战乱不断。

2. 秦国的崛起: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落后,但在崛起过程中,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3. 秦孝公的雄心:秦孝公为了实现秦国崛起,积极寻求变革,以求国家富强。

三、商鞅变法内容1. 土地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开荒种地。

2. 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商人地位,禁止商人买卖粮食。

3. 法治建设:制定《秦律》,实行法治,强化中央集权。

4. 军制改革:实行军功爵位制,激发士兵战斗力。

5.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四、商鞅变法影响1. 经济发展: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2. 政治变革: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 社会进步: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 军事优势: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最强国家。

五、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1. 勇于改革:商鞅变法体现了改革者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2. 实事求是:商鞅变法立足国情,注重实效,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借鉴。

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3.习题讲解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强调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学习商鞅的创新精神。
8.教学评价: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பைடு நூலகம்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和相关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出问题:“为什么秦国能够在战国七雄中崛起?”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指出:秦国的崛起与其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密切相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商鞅变法。
(三)教学设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国时期秦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商鞅变法中的典型事例,深入剖析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内涵。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商鞅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②兴修水利: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途径:变革(4)措施: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时间国家改革者变法内容作用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战国魏国李悝变法经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楚国吴起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成为强国)其它诸侯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备注:1、齐国“相地而衰征”:《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这样,农民就不迁移。

如果不分土地好坏都收一样的税,住在坏地的农民就想往有好地的地方迁移,所以“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2、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履亩而税”:含义是:按亩收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

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3、“尽地力之教”:战国时代,李悝关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

意思是: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建议:将一部分荒地分给农民,国家因此增加什一之税的收入。

4、“平籴(dí)法”:背景:三家分晋后,于公元前445年,魏国的君主魏文侯即位。

不久他就认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

这次变法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平籴法”。

目的: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质:发展封建经济内容: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

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

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

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

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

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

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

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5、《法经》:《法经》是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系统总结各诸侯国成文法的基础上编定的,是魏国变法的重要内容。

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1)《法经》的指导思想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即将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人身安全及统治秩序作为首要任务。

(2)《法经》共有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

其中《杂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

《具法》的内容是“具其加减”,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其他五篇皆“罪名之制”,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则。

(3)《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其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后世中国的封建法典均以《法经》为蓝本。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

6、吴起变法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

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

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的政治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

变法的内容散见于典籍中,归纳如下:(1) 均爵平禄。

楚国爵禄是世袭的,即先辈如有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亦可承袭享有爵禄;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极大地伤害了将士的积极性。

吴起乃“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另外,“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吴起要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

(2)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

(3) 春秋至战国时期,楚国用武力灭掉许多国家,开濮地、伐杨粤等,得到了广大领土,但都未及开发。

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

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

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

”这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

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

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

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是可以想见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

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共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贵族射杀了吴起,也射中了王尸。

按照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

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春秋时期的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