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方法新探
高中语文新课程现代诗歌教学内容探讨
中 国是 诗 的 国度 。不仅 古 代 诗 歌 遗 产 光 辉 灿 烂 .
“ 五四” 新 文化 运 动 以 来 的 新 诗 也 是 成 就 斐 然 。 高 中 新 教 材 语 文 课 本除 了编 选 了 历 代诗 人 的千 古名 篇 .还 编
选 了 不 少现 代 新 诗 。 现 代诗 歌 的 教 学 历 来 是 语 文 教 学
句 是 因定 语 的 复 杂而 形 成 的 例 如 第 6节 中 “ 我 做 了 生 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 了 ! / 我 摸 着 红 漆 雕 花 的家 具 。 / 我 摸 着父 母 的睡 床 上 金 色 的 花 纹 . / 我 呆 呆 地 看 着檐 头 的
生而 又 贫 困 一 生 的 善 良农 妇 大 堰 河 .抒 情 主体 是 吸
二 是 巧 用 反复 。 反复 在 这 首 诗 里 也 产 生 两 种 艺 术 效 果 :
我认 为诗 歌 教 学 内 容 的 重 点 是 品 味 语 言 、 领 悟 感 情、 体 会 意境 三 个 方 面 。 这 是 设 计现 代 诗 歌教 学 内容 时
必须 遵 循 的 一 条 原 则 。 当然 , 由于 诗 歌 的题 材 可 能 干 篇 一 律 . 但
从 叙 事 角度 说 , 它如 同舞台上的幕 , 幕起幕落 , 形 成 间
隔, 使 诗 节 的层 次 、 意境的转换显得分明 、 自然 。 例 如 第 4节 的起 旬 : “ 你 用 你 厚 大 的 手 掌 把 我 抱 在 怀里 ,抚 摸 我” . 结尾句又是 : “ 你 用你 厚 大 的 手 掌 把 我 抱在 怀 里 .
一
用“ 我” 是 诗 人 内心 世 界 的 自我 披 露 。 人 称 的变 化 , 既 反
映了诗人思绪 的多 向性 和 复杂 性 . 也 有 利 于 调 动 读 者 的审 美 情 绪 。 四 是复 杂定 语 的修 饰 。 在这首诗里 , 除
中学教学古诗的教学方法
中学教学古诗的教学方法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古诗的教学方法既需要传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中学古诗的教学方法进行新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古诗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使用诗词欣赏音频、视频等技术,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增加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背后的故事、情感,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喜欢古诗。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可以与学生分享李白在长安流浪、孤独寂寞的生活,通过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对这首诗的思考和感受。
二、注重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字句的分割和翻译中,忽略了整体的感知。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可以从整体中发现诗歌的基本特点,例如韵律、押韵、意境等。
可以通过学生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古诗的整体意义,以达到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诗词背后的文化积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古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积淀,是古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诗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讲解《登鹳雀楼》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首描绘古代帝国盛世的诗,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辉煌和种种变迁。
四、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创作,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七步诗》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完成一首自己的“七步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一
法初搽
三、 组织活动。 让 学 生真 心爱 诗 词
利 用 一切 可 以利 用 的机 会 , 适 当组 织 一 些 活 动 , 可 以提高学生学习诗词 的兴趣 。可以主办诗 词朗诵 会, 让学 生在诵读之后相互点评 , 也可 以组织 一些活 动引导学生尝试有 这 样 一 道题 : 仿照下面的《 泥土》 , 创作一首诗 。 不要 老把 自己看成是 金子用 样时 刻会 有被 埋
二、 从分析诗词意象入手 。 明 确 课 堂 教 学 思 路
叶圣 陶先生在 《 语文教学二十韵 》中曾经指 出 “ 作者思有路 , 遵路识斯真” “ 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 章 的思路摸清楚 , 就是最好 的语文老师” 。 显然 , 在他 看来 , 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人手 。 诗词的阅读 教学 也是如此。但是诗词又不 同于小说 、 散文 、 戏剧 等文 体, 一般没有完整 的故 事情 节 , 语 言有跳跃性 , 表 意 比较含蓄。学生在感受上最容易触摸的恐 怕只有诗 词 中的意象 了。意象是诗词 的基本 单位 , 是“ 意” 和 “ 象” 融会 的复合体 , 是作者主观 的心 意和客观 的物 象相凝聚的具象 表现 。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 只有对意 象有了清晰深刻 的认识 ,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 有深 刻的理解。 分析诗词要从分析意象人手 。 教师可根据 诗词结 构脉 络或者感情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 ,让学 生在思 考问题 的基础上领略诗词的意境。
教材 新探
①
离l l 7 话支诗词教
■ 武心 坦
古典诗歌是整个 中学教材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 在 高考中 占一定 的比分 。 国家教 育部颁发 的《 普通 高中 语文课程标 准》 中明确指出 : 语文课程应注重学 生人 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的整体提高 ,尊重学生在学 习过 程 中的独特体验。因此 , 学习古典诗词 , 对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 丰富思想 , 陶冶性情 , 能起 到积极 、 重要 的作用。 然而许多时候 , 我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典 诗词教学所带来 的乐趣 , 课堂气氛压抑沉 闷, 学生无 精打采 , 只有教师一人在唱“ 独角戏” 。 在诗词的鉴赏 教学中 , 教师应 当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为 目的, 引 导学生进入到诗词的美妙天地 。理性评判应该建立 在感性体悟的基础上。 学生真切体会 了诗词意境后 , 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然后尽可能 由学生 自己做出理
中学古诗文教学新探论文
中学古诗文教学新探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中学语文做了许多新的要求和规定,日渐增加了古诗文在高中语文课本所占的比例,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工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迫切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思路需改变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古诗文的教学,体验学习乐趣,首先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思维,运用新的教学思路。
笔者就尝试过将古诗文教学分为课内、课外两大部分,课内部分主要是:背景介绍、就“文”论文、启迪教育。
背景介绍就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重视与文章有关的背景知识的传授,这些知识主要涉及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生平、风格、相关作品,后一部分是作者所生活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前一部分为主,后一部分为辅。
这些知识的传授利于学生站在另类时空的角度来把握历史,把握人物的命运,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为接下来的研习文章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就“文”论文是古诗文教学的主体部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从字、词、句、段、文五个层次来研读文章,这五个层次是逐级提高的,后一层次是以前一层次为基础的。
要求学生读准、读懂每一个字、词;读顺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段落;读透、领会贯穿全文的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课本中的古诗文多是文学精品,堪称千古美文,重在意境之美。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领、启迪学生去发现美、欣赏其中的思想美。
如学习先贤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古人的认真观察事物、勤于思考的精神。
不仅如此,启迪教育更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文中人物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来树立起自己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自己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将个人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将自身塑造成祖国的栋梁之材。
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词 的 意境 。 教 学实践 中我从 以下几方 面人手 :
感情; 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 式来 表现 作品的内容 与情感 。一般 情况 下, 对于诗歌 , 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 , 读 出感情色彩, 读得琅琅上 口, 熟读成诵 ; 需 要强调课文 中的重点词 、 重点句 、 重点段 时, 应指导 学生 齐读 ; 让学生领略某篇文
语 言 , 丰 富 学生 的语 言积 累 . 激励 人 能 如
们 乐观 开 朗 的 “ 内存 知 己 ,天 涯 若 比 海
之 前用播放歌 曲《 送别》 让学 生通过音 ,
乐感 受 离别 的 悲 凉 ,进 而 达 到 鉴 赏这 首 词 的 离别 意 境 的 目的 。 用 音 乐语 言 来 诠
教 法 新探
古诗 词教 学 能 培养 学 生 的审 美 情 趣, 陶冶学生情 操 , 丰富学生 情感 ; 培养 积极的鉴赏态度 , 激发鉴赏兴趣 , 提高诗 歌的文学鉴 赏能 力。在高中语 文古 诗词 教学中,要坚持贯彻和落实学生 自主学 习的理念 ,大胆放手 ,引导学生 自主探 师范读 、 个别 朗读 、 齐声朗读 、 配乐 朗读 、 分角色朗读 等 , 让学生边读边 听, 边读边 学, 边读边 思 , 得到科学 而有效 的训练 。 营造朗读 的气氛 , 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此外 ,教师还应 加强朗诵方法的指 导, 如初读 , 读准 字音( 查字 典及结合课 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 的切入
教 学过 程 中 , 以说 诗 歌教 学 的 每 一个 环 可
慢》 《 、一剪梅 》 对比 阅读。 了解结构特 色
及 艺 术 手 法 的使 用 , 《 琶 行 》 双 线 如 琵 的
用歌声传承经典——古典诗歌教学新探
就 是 当世 的流行 音 乐 。
现 在 就 有不 少 流 行 歌 曲 是 直接 采 用 古 诗 词 配 上 音 乐 而 成 , 有王菲演唱的《 但愿人长久》 ( 苏轼 《 水调歌头》 ) , 邓 丽 君演 唱 的
古 典 诗 歌 在 内的 文 化知 识 的学 习 。 ( 2 ) 流 行 文化 和 快餐 文 化 的 冲 击, 学 生 的 阅读 空 间 、 时 间狭少 。 ( 3 ) 呆 板 的教 学方 式 , 冷 漠 的教 学 过程 , 极 大 程 度上 抹 杀 了学 生 学 习古 诗词 的激情 。
分别用《 为 了谁 》 、 《 夫 妻 双双 把 家还 》 的 曲调 来 唱李 贺 的《 李 凭 箜篌 引》 , 用《 倒带 》 《 游击 队之 歌》 演 唱杜 甫 的《 阁夜 》 , 用《 明月 几 时有 》 《 国家 》 《 送别》 《 太 阳当头 照 , 花 儿 对我 笑 》 的曲 调演 唱 杜 甫的《 登 岳 阳楼 》 , 用《 绒花》 《 我不配》 《 大地飞歌》 《 雨 过之 后 》 的 曲调 演 唱韦 庄 的 《 菩萨蛮 ・ 人人尽说江南好》 等等 , 场 面热 烈 , 叫
生学 习古典 诗 词 的兴 趣 呢 ?下 面 , 笔 者 就此 进 行 了分 析 。
1 出现 学 生对 古 典诗 词 学 习 没有 兴趣 现 象 的原 因 ( 1 ) 受 经 济 大潮 的冲击 , 读 书 的 功利 性 导致 学 生 不重 视 包括
1 . 1客 观 原 因
须 于 谱 。其 或新 声 独造 , 为世 所 传 , 如《 霓裳 》 、 《 羽衣》 之类 , 亦 不
致 了高 中生 对 古 典诗 词 学 习兴 趣 的减 退 ? 如何 才 能重 新 唤起 学
高中语文选修课古诗文教学的方法分析
、
突 出一 点 , 品味 交 流
古 诗文中有很多 “ 点” , 这些“ 点” 可 以结合 高考 的考 点来交流探讨 , 达到既提高鉴赏能力 , 又能提高 解题 能力 的一石二鸟的作用 。古诗词 中有很多涉及
前 面 所 述 是 从 内 容方 面进 行 的 尝 试 ,在 形式 上 教 师 也 可 以大 胆 开 展 一 系列 的活 动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学 生有 了兴趣 , 就能发 挥 出主观能动性 , 就能参与进来 , 从而有所 得 、 有 所
三、 面式 共 有六个单元 , 每个 单元有一个主题 , 并且 由“ 赏析指导” “ 赏析示例 ” “ 自 主赏析 ” “ 推荐作品” 四个部分组成。 如果像必修课文 那样篇篇都讲 , 时间上不允许 , 也违背 了选修课 的原 则。 和必修课课 程比起来 , 选修课课程 的学习更应当 放开思路 , 发展个性 , 更 加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学生 们从小学到高 中, 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词 和散文 , 背 诵 了许多名句甚至许多篇章 ,也领略 了许多作 品的 文采和意境 , 但《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欣赏 》 这本选修 教材 着 重 点 是 从 文 学 鉴 赏 角度 进 一 步 引 导 学 生 阅读 古代诗文 的, 通过鉴赏探究 , 感受古诗文的思想 和艺 术魅力 , 发展想象力 和审美力 , 体会 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 , 增进运用语言文字 的能力。 关于这 门选修课的 教学 方 法 应 注 重 以下 几 点 。
法。
二、 线式 展 开 。 纵 横 挖 掘
古诗文教材本身是按照一个个 主题来编排课文 的 ,有时还 涉及一个作家的多篇作 品。在具体教学 时, 我们可 以打破章节 的限制 , 就同一作家不 同时期 的作品或不同作家 同一主题的作品进行线式展开教 学, 分析它们 的异同 , 弄清它们的特点。如学 习李清 照的《 一剪梅》 时, 我们 可以比照《 声 声慢 》 来解读 , 纵 向分析李清照南 渡前后作 品风格的变化 , 运用“ 知人 论世” 的方法 , 将对词人 的理解深入化。 在学习《 阿房 宫赋》 时, 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可以结合 《 过秦论》 来 对 比分析指出对秦亡原 因的不 同理解 ,也可 以来谈 “ 赋” 与“ 论” 两种体裁 的不 同写作手法。 《 中国古代诗 歌散文欣 赏》 教材 里还 有一些登楼诗 、 闺情词 、 人物 传记 , 虽编者并未刻意将它们归 为一类 , 但教 师具体 教学时 , 可 以布置任务让学生 自己归类探讨 、 分析鉴 赏, 最后得 出结论 , 将知识 内化 、 系统化 。
分析意象 强化鉴赏——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的探讨
2 0 1 3年 5期 ( 中)
新课标下高 中诗歌教学 的探讨
姜凤菊
( 重庆教 育管理学校 ,重庆 4 0 0 0 6 6 )
摘 要 :中国有诗 的国度之称 ,诗歌教 学是 高中语 文教 学的重要 内容 。 诗歌是语 文教材 中一种 常见 的文体 ,但是也是学生学 习的一个难点,在 高中语文教学 中 占有重要 的地 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 高具有重要的作 用。诗歌语言是一种对文字的高度凝练 , 是 一种 艺术 的升 华,蕴含丰富的想象、情可 以陶冶我们 的情操 。丰 富我们 的感情 ,培 养健康 高尚的 审美情趣。 关键词 :诗歌 ;艺术 ;审 美
诗歌是 我国传统文化 的精华 ,是古代 文 明的象征 ,它具有悠 久漫长的历 史 ,历 经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在新课改 目 标的要求中 , 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 成为课 堂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 被教 师和学 生所认可和接受。多媒体教学能带 给我们直 观的感受 , 对视觉 的冲击很强烈 ,能够加深 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 忆。诗 歌是一种
质。
感 ,是我们教学的一 大难题 。这时 ,多媒 体 的运用能辅助教师解决这一难题 , 能弥补我 们人文语言叙述的不足 ,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 官 ,以声传情 ,以形传意 ,让学生全身心的 投入到诗歌教学的氛围中。合理的运用多媒 体教学 ,可以提高课 堂效率 ,有效的带动学 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 王维的 《 山居秋暝 》一 诗时 ,我们都 知道王维是一个 山水诗人 ,他 的诗被评价为 :“ 诗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诗 歌的朦胧美和含蓄美特别强烈 , 有些还远离
所寄托的情感 ,让学生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情
的文 化 ,了解 古代的生活习俗 ,传承和发扬 古代 的优秀文 明,为我们 现代诗歌的发展汲 取精华 ,从而 陶冶情操 ,培养高 尚的审美 , 丰富想象力和观察力 。 教 师要帮助和引导学 生学 习诗歌 ,激发对诗歌 的兴趣 ,培养鉴赏 诗歌 的能力 , 提高学 生的语 文素养和综合品
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和传承优秀的古代诗词文化。
当前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对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不足等。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效果,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提出优化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高中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实践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升其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更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
通过深入探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可以为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成长的活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目的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
通过实践研究,旨在为高中古诗词课程的改革和提升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和借鉴,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对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深入研究,还可以探索如何在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新探[论文]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新探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进行,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诗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
诗歌教学鉴赏能力吟诵多媒体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
一、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
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
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
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
新时期高校古代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解, 增强学生的学 习兴趣 , 达到改善教学效果 的 目的。
2 . 课程生命周期评 价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评 价客 观性 的作用 以往 , 学校 对教师课程 教学效果 的评价往往 停 留在学
苏轼 和柳永词不同风格的评价也是一种 比 。古代诗歌 的 较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很难通过一 份试 卷在短时 间 内考查 出来 。 因此 。 校应该把对一 门课程教学 效果的评 学
知识和课程加大建设力度, 并适当增加课时, 购置相应的教
学设备 , 以满足教学需求。 三、 课程生命周期评价对课程教学的意义 1 . 课程生命周期评 价对提 高教学 效果的作 用 人们 以往对课程教学 的理解仅仅停 留在 ‘ 程进行过 课 程 ”并在这个 过程下 了很大工夫 , , 可是教学效 果改 善得并不 明显 。 因为它忽视 了“ 课程 开始 前调查分析 ” 的过程 , 教师对 学生 的情况不 了解 , 不知道学 生的基础如何 ,赏 中拓展 阅读 空间。 教师应该 明确
一
碰撞 。 教师所要做 的就是对学生进行适 当引导 , 教会他 们合
理归纳 , 将学生 的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 。
点, 学生诗歌 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 而就的 , 而是 一个
渐进 的过程。 古代诗歌鉴赏 教学是学生 、 教师 、 书编者 、 教科 文本之 间的多重对话 .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 交流的动态过程 。 阅读 中的心灵交流应指 向每一个学 生的个体 阅读 ,教 师应 充分关注学生 阅读态度 的主动性 、 阅读需求 的多样性 、 阅读
的兴趣点在哪儿 , 了解学 生的其他情况 , 难做到 因 更不 就很
适于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新探
如 何将 凝 聚 着 中华 民族 传 统 文化 精神 、具 有诗 情 画 意之 都 能 始终 处 丁教学 的 主导 和 主动 地 位 。教 师 高屋 建 瓴 、总 览 美 的中 古 典 诗歌 ,通 过 教 师 的 引领 ,传 授给 学 生 , 使学 生 进 入 诗境 、感受 诗情 、体 味 诗意 、深 入诗 心 ,这 是值 得 探 索
中 国 占典 诗 歌 教 学 通 常 采 用 的方 法 是 诵 读 、 分 析 和 点
的原 点 方法 。面对 ‘ 首诗 歌 , 荫读 感 知 、排 除疑 难 字词 、解
评 。 “ 读法 ”是 依据 诗 歌 的节 奏 韵律 性 而 形成 的 诗歌 鉴 赏 释 典 故 ,这 是 第一 步 。 诵
范 。文 体 在 形成 的 过程 中,逐 渐 明确 了各 自的功 能 ,形成 了 各 自的特 点 。诗 歌 、散 文 、小 说 、戏 剧 都有 各 自的功 能 I 特
区 的 少 数 民族 学 生 而 ,这 两 种 鉴 赏 和 教 学 方 法 都 不 太适 点 ,文 学 教学 就是 要 依据 不 同文体 的不 功 能和 特 点 , 设定
辨析文体入手,假设 问答,步步深入,进入诗境 ,体悟诗心,将凝 练、跳跃的诗歌意象在想象和联想中,描绘成诗 人活动于其间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感 同身受,由此感知诗人生命和心灵的律动 。这是一种 能讲出 “ 诗情画意”
的诗 歌 教 学方 法 。
关键词:少数 民族学生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 情景描绘 法
眼 ”、 赏 析 意 象 ,将高 度 概 括 的 意 象 和 凝 练 的 词 语 “ 点 化 ”,使 人感 受 到 诗歌 语 言和 意象 无 尽 的 意蕴 之 关 。但 是 ,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几种课型 ——以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为例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几种课型——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为例摘要: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逐步回归,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传统的讲授—诵读—背诵式教学课型已显单一,在分析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学情的基础上,作者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和教学实践,谈谈对诗歌教学课型的看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课型中国古典诗词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具有典型性、人文性、艺术性,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数量达到94篇(首),其中诗词曲达到40首。
古诗文内容的增加,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笔者根据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和一些教学实践,谈谈诗词教学中课型选择问题。
一、课型划分和选择的依据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共选了43位作者的62首唐诗宋词,分成12个单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如能把它上好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极有帮助。
但现实中老师们往往会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一些老师采用千篇一律的讲授—诵读—背诵式教学法,导致老师和学生都陷入审美疲劳中;二是一些老师认为诗词没什么好讲的,把诗词教学变成简单的诗歌鉴赏习题讲评课。
可想而知,采用这两种方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低迷。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可以试着确定几种诗词教学的课型。
那么,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根据有三点:一是教学内容。
诗词课文内容不同,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讲。
二是教学学情。
一首诗词,有的学生善于思考,学习力强,能够深入地学习;有的学生不善于思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只能进行浅层内容的学习。
不同学情的班级,所采用的课型应该有所不同。
三是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设定其实是在综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最终结果。
它必须抓住核心的教学内容,又照顾到学情,并在这两者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
高中诗歌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高中诗歌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教案的开头部分应该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为学生构建一个宏观的诗歌知识框架。
可以从诗歌的起源、发展、流派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案应详细阐述本次课程的重点——诗歌的表现手法。
这一部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比喻、拟人、象征、夸张、对比、反复等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
每一种手法都应该配以具体的诗句例子,并分析这些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
在讲解了表现手法之后,教案需要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诗歌赏析中去。
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识别并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然后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案还应该包含诗歌赏析的标准和步骤。
这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如何赏析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
通过这些标准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案还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活动,如创作自己的诗歌、收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教案的结尾部分应该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可以是通过小测验、课堂提问或者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把握新诗特点,掌握品诗方法——以《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教学为例
把握新诗特点,掌握品诗方法———以《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教学为例文|鲍禹一、教材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现代诗,被纳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为“青春激扬”。
诗歌通过描绘“我”在雪峰之侧的境遇,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赋予青春积极向前的力量。
这首诗以“我”在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中保持坚定信心的形象为切入点,通过抒发“我”在命运的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凸显了青春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不屈精神。
这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冲动和激情。
二、学情分析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思维活跃,对人生和社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态度。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深受学生喜爱。
而“青春”作为主题则直接触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发学生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共鸣。
由于这首诗的难度并不大,学生在阅读后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其语言之美。
然而,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文学素养,引导他们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诗歌意象与抒情,探讨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诗歌写作。
三、教学目标1.了解新诗在文学形式方面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运用、结构和风格等,以此培养学生对新诗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理解新诗的艺术表达方式。
2.学会识别并理解当代新诗的写作风格、主题和思想内涵,领会新诗对语言和形式的创新,形成对当代文学的独立见解。
3.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感性、语言、节奏和矛盾等方面,对新诗进行细致品鉴,使学生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运用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情境导入首先,通过回顾学生编辑的新诗集《新诗语》,教师将学生的创作与实际的文学创作活动联系起来。
这一举措使学生生发了对自身文学成就的认知,使他们在新诗学习中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责任心。
其次,将新诗品鉴会的筹划展示给学生,将学习置于实际社会活动中。
放飞想象,感悟诗情——古诗词教学新探
到 同学们欢迎 的就是 “故事 大王”。
深地 、美 美地走进 阅读殿 堂 ,享受最美好 的滋养 ,让每
(2)“朗读 之星 ”:在班级开展的朗读竞赛活动中,敢 一 个孩子 的阅读之树根 深叶茂 ,花 团锦簇 。
就 能大大帮助学生加深 对诗 歌内容的理解 。形象 的语 珍惜劳动 成果 (不光是粮食 )。诗歌学过 之后 ,每 个孩
言加上适 当的图片 、实物 ,并 辅 以多媒体技 术 ,能 给学 子都知道要 爱惜粮食 ,但仍 有不少孩 子有浪费粮 食 的
1.自定 目标 ,自我评 价 。许 多老师 常常抱 怨学 生
心 理发展 的特 点来看 ,小学 生的思维处 于以具体形 象 来 ,明理成 了“灌 ”理 ,学 生“知”理而不 能“懂 ”理 ,更不
思 维为主要形式 ,直观 的东西易 学易懂 。因此教学 中 , 能 明理 。究 其原因 ,主要缺少吃苦教育 ,缺 少对生活 的
教 师如能用 大量生动直观 的图片 、实物来辅 助教学 , 深刻体验 。如《锄禾》一诗告诉 孩子们劳 动的艰辛 ,要
到保证 ,变 “老师要 我读 书”为 “我要 读 书”,而且 逐 步 功 的喜悦 ,从而获得激励 ,对 自己充满 自信 ,不 断增强
提 高阅读 的 自觉性 。
课外 阅读 的兴趣 。
2.奖励 各种各样 的先进个人 。
让 阅读 成为 习惯 ,成 为爱好 ,成 为生活方式 ,就能
(1)“故事大 王 ”:在班级 “故事会 ”中所讲故 事 受 改变人生 ,改变 自己。让 我们引领孩子 在童年就 能深
每 日的阅读时间进行 自
作 ,我们 设计 了一份 每月 阅读 时间表 :让 学生 把每 天
此外 ,在 “手抄 报 ”、“读 书笔记 ”、“读书 成果 个人
新课改下高中诗歌有效教学探索
口 广 东省惠 州市华 罗庚 中学 周铭 耿 发 现 了遗 失 的珍 宝 , 对诗 歌感情 与声 音 的交融有 了更深切 的领会 。 2 激发 联 想想 象潜 能 , . 促使 学 生调 动生活积 累, 深刻地感悟诗句内涵
【 关键词 】 新课 改
教 学
高中诗歌
一
学 生 通 过语 言体 会 诗 句 的情 感 和声 韵 美, 而是讲解 加分析 , 直接告诉 学生诗句
的感情 , 分析 什 么 叫韵 脚 , 歌 如何 押 诗 韵, 实际上这一教法收效甚微 。 为把情 感领悟 与声音美感 的体会结
合在一起 , 我在教学时 , 会特别 安排诗歌
朗读 讨论课 , 求学 生 以小组 为单 位来 要 讨论探究 。这一做法促使 学生不 断去斟 酌 朗读声 音 的分寸 , 时刻思 考是 否准 确
题, 引导 学生开展 有效的讨论 课 文 的诗 歌是 培 ( 下转 第6 9页)
讲 多练 。上课 前教 师要 求学 生预 习 , 明 确要 求学 生借 助工 具 书 , 对照 注解 初步 扫 清 字词 障碍 。上课 时教 师 对 字词 不 必 字 字落 实 , 应精 讲 : 假 字 , 通 多义 词 , 典 型的虚 实词 , 词语语 境义 。如 《 口技 》
的诵读 , 让全班学 生深受感染 , 好像 忽然
体学生 明白 , 这种想象 属鉴赏 中的跑题 ,
要引以为戒。
读诗后写 些旁批 。其 次需要教 师对诗歌
有 自己 的阅读 理解 和感 悟 , 而不 应 只会 转述教参或 某名家 的分析 。第 三是 需要
3 凭借课 文诗 歌 , 计有 梯度 的 问 . 设
来点评 , 促使其进 一步去反思 与提高 , 完
古诗词教学现状和策略新探
古诗词教学现状和策略新探作者:徐大涛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1年第01期摘要: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古代诗歌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中大量研读古诗词,归纳出四种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即因声求气、对话文本、含英咀华、个人修养。
希望可以解决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困境,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核心素养;四种教学策略近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雷海为、彭敏成了众多年轻人的偶像,掀起了全民学习诗词的热潮。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
当人们将视线转到古诗词教与学的前沿阵地时会发现课堂教学并不“热”。
相反,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乏味、低效,缺少活力。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对古诗词教学倾注了很多的热情,针对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总结概括如下:教师:方法不当,效率不高。
方向的引导主要是教师的工作。
但不少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去欣赏、感悟、整体把握,而是用琐碎的分析代替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逐一分析,往往把一首有韵味、有意境、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乏味的文字符号。
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诗词本身的审美情趣,也忽视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
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
学生:兴趣不浓,动力不足。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方法引导。
如果仅满足于字词句的梳理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搬教参,读课件,不利于学生鉴赏习惯的养成。
长期以来,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被动,诗词教学变成了教师的解读、表演,少了学生的诵读、欣赏、感悟,久而久之,失去的就是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历经多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其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引人关注,更给语文教研、教学指出了新方向。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探究——以山水田园诗为例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探究——以山水田园诗为例【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高考中也是主要的考察内容。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按照的传统方法进行教学,而应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新方式。
【关键词】新课改古典诗歌山水田园诗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现代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古典诗歌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对古典诗歌教学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学生能更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此外,新课标还提出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强调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古典诗歌教学要发挥其育人的价值,就需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要求展开,引导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在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在对内容进行深入研讨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同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需要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典诗歌的题材、情感、表达技巧、语言等特点多种多样,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
在高中阶段,古典诗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要达到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要求,同时也要应对高考的考察。
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使古典诗歌教学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困境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在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讲授法、串讲法等简单的方式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诗歌教学方法新探
发表时间:2016-06-06T14:25:26.9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9期(上)作者:何伟
[导读] 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四川省蓬溪县任隆中学蓬溪 629100)
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因此,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建设转化审美对象,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达到“会心”的中级审美体验。
美感应称这阶段为“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
一、借助物像
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一些挂图,并联系诗歌内容,详细地讲解画面,例如《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林尽染;漫江碧透,百秧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制作两幅课件物像:一幅是“湘江秋景”,突出秋天的景物特征:色调鲜明、微型机勃勃;一幅是“独立寒秋”,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意气风发、壮志勃勃。
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相,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鲜艳的色彩《浓重的红和浸透的碧》;感受到澎湃的激情。
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
二、借助绘画
苏轼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首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耐人寻味的佳作,如同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寓有情节、富有情味的绘画。
诗歌讲究画面感,绘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把诗、画、事结合得完美的,莫过于唐代的王维,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未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王孙自可留。
”
这首诗中有明月、清泉、松竹、溪石、水莲等,描绘了一组清静、美的画面;然而在静的环境中,又有人的活动——浣女欢笑,可能还有作者的旁观。
教师可以根据这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说一段话或描述一个故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语段或故事,画出一幅,乃至好几幅画。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反过来促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使绘画作品更富有情节性,从而使“文”与“画”相互促进,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在说、写、画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可以理解诗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也可以通过字面来理解李清照对一个人(新婚丈夫赵明诚)的思念而带来的“闲愁”。
但如果借助音乐(配乐),学生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将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明白何谓“与我心有戚戚焉”。
而且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并且会脱口而出: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
四、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所指“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
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
如《琵琶行》:大弦如风雨,小弦叨叨如私语。
叨叨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寂冷弦弦绝,凝绝不遐声暂歇。
别有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当心面,四弦一声如裂帛。
……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因为这是用文字描写音乐的佳作),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琵琶女的“晚年沦落”和作者的“谪居卧病”,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五、借助习作
这里的习作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想象,把诗歌(尤指古诗词)改写成一篇具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的白话“美文”。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可以让学生描写词人与恋人惜别的凄切场面。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领悟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六、借助移情
我们常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这是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外界的事物,把无生命或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这就是“移情作用”。
在“移情作用”。
在“移情”时,物我达到了高度的同一,主客之间相互对流。
正象征派诗人波德菜尔所说:“你取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浑然记忆自已的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为一体了。
你注视一棵身材停匀的树在微风中荡漾摇,不过顷刻,在诗人心中只是一上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中就变成一件事实:你开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齐借给树,它的荡漾摇,也就变成你的荡漾摇,你自己也就变成一棵树了”。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移情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美感认知。
让学生中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可由物生景,由景生情,也可以是由物直接到情。
如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拾起头望前面。
这首诗中的“老马”是旧中国受难的农民的象征,他忍辱负重、忠厚善良。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老马”不单是本义上的老
马,更是被压迫农民的象征,那抽下的鞭子,是抽在穷苦农民身上的,抽在我们祖辈父辈们身上的,让学生感受到被鞭抽的痛苦,最终达到“移情”的效果;激发学生对被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旧社会的愤怒和诅咒。
再一次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