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域下传统科学客观性
知识与性别:女性主义经验论研究
曹剑波 (90)男 , 17., 湖南益阳人 , 门大学哲学 系副教授 , 。 厦 博士
革新 了经验论 , 并提出了 自然主 个流派交融后的产物 。由于哲学的女性主义经验论与女性 主 通过对 以上两种观点的批判 ,
奎因提 出: 1观察负 载理 () 义立场论和后现代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哈丁否认它是经验论 义知识论 。在 自然主义知 识论 中 , 的。[]5本文 的重点将集 中在对 自发的女性 主义经 验论 的 2r (
从传统 经验论者到 2 O世纪早期 的一些经 验论理论 家认
为, 经验的内容如感觉材料可用不变的 、 基本 的以及价值中立
的术 语 来 描 述 。 多数 经验 论 者 还 把 知 识 论 视 为 一 门 能 为 经验
前者为正统的女性主义经验论 ,后者为女性主义知识论 的三
的或科学的方法提供 一种超验 的或外在 的证明的学问。奎因
哲 学 的 女 性 主义 经 验 论 (hlsp ia f ns e ics 。 p i o hcl e i mp ii o mi t r m)
方法 , 我们 获得 的知识是价值 中立 的, 物理学的确定性和精确 性 的标准是科学知识的惟 一解 释模 型。女性主义经验论者认 可世界 的客观实在性 , 同知识的经验来 源 , 赞 肯定知识的价值 中立性 ,在批判 传统经验 主义认识论时强调倾 听女 性话语 的 重要性 , 并赋予女性经验在认知 中的重要地位 。
自然主义知 识论的继承 与发 展 。它接 受坚持价值 中立和客 观性 的 实证主 义的研 究原 则 , 纠了传 统知识论 中的男性 中心主 批 义倾 向, 张借助女 性的参 与 , 主 通过 严格遵 守理 想的知 识论 范式 , 建立 反映 自然和社 会真 实 面貌 的、 观的 、 客 无偏见 的知识 论 。女性主 义经验论 虽然是 一种保 守的知识论 , 并且 面临着偏见 悖论之 类的 困境 , 而女 性主 义经验论却具有 重要 的价值 . 然
女权主义哲学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年2月24日-),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酷儿理论家,女性主义哲学 家,修辞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社会活动家,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家。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 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角色扮演” 概念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也因此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以“性别”为分析范畴来重读、解构 和重建哲学,批判和检讨许多导致人类自身及自然危机的固有价值观体系,为协调和解决各种冲突,创造更为开 放、更为平等、更为自由的哲学思维空间,培育新的时代精神作出独特的贡献。近现代,女性主义哲学在西方社 会得到飞速发展,已有大量著述问世。自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进入女 性主义哲学领域翻译、介绍、梳理和研究西方学者的成果,并完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著。经过十余年来的开 拓发展,女性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在中国初具规模,而且愈发进入到主流哲学中,成为一种新兴的学术力量。
科学的文化的哲学批判
第三十四卷 总202期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Vol.34, Sum No.2022 0 1 2 第6期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 ATURE No.6, 2012*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西方反科学思潮与科学传播”(20110490470)。
〔收稿日期〕2012年6月30日;修回:2012年9月22日〔作者简介〕孙红霞(1976-)女,哲学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文化、科学思想史和科学传播。
e-mail: hongxiasun@①早在拉图尔的科学人类学研究中,已经暗示了“科学的社会研究”转向“科学的文化研究”的趋势。
“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哲学批判*孙 红 霞(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科学的文化研究”是西方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和激进生态主义等多维视角出发,以认识论的建构主义和方法论的相对主义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素。
通过对“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哲学批判,可以发现,虽然它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走向了极端,但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思想借鉴。
关键词:“科学的文化研究” 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 激进生态主义 哲学批判〔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0-0763(2012)06-0039-04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科学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在社会建构传统和文化研究的边缘兴起。
①从认识论角度看,“科学的文化研究”不仅是为了回应传统科学哲学、科学史内在论的追随者和SSK 的信徒之间的争论,而且也是为了解决科学实践和意识形态问题,即如何在民主政治的文化中进行正确的科学探究。
它以来自女性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和激进生态主义等多维视角的极具争议性的观点而受到关注。
在“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内部,虽然各家观点不一,但是在对待传统科学哲学根本原则和本质要素的态度上具有家族相似性,即从社会建构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出发,批判传统科学的客观性、价值中立、普遍性精神和二元论等。
科学技术哲学视野中的女性主义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视野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前言:针对主题的论述主要从四大方面展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引发科学技术化对女性主义的话题、女性在狭窄的空间下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客观、科技对女性哲学视野的改变、女性同胞在当今社会的出路何在。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导致了哲学领域也拥有了一个广泛的发展空间,被称为半边天的女性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女性主义哲学,它是哲学领域的新生哲学。
因此在这里开始简单地论述有关现代科技哲学下女性主义方面的研究。
关键字: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哲学女性主义哲学正文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引发科学技术化对女性主义的话题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界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的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1)科学与技术是科学技术的两个概念,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回答和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技术是操作形态的知识,主要提供“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
恩格斯指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状况,那么科学的状况却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科学与技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日益呈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趋势。
因此,主流是不可逆转的,科学技术化侧重于现代意义上的方法论研究,它对女性思维方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女性在狭窄的空间下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客观虽然科学知识与获取知识的方式都赋予男性特征,男性意味着独立自主,从而讲科学与男性特征联系起来,这必然导致男性在科学的文化偏好中获得了额外的效力,而女性化的东西则成为一种辅助,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女性哲学在脱离科学的建构模式变得贬值,历史不可争辩得将男性气质定义,女性也只好将自身的女性气质斥逐在科学以外。
科学在男性框架中产生并应用与此使得科学与男性的结合最终倒是了女性被科学排斥的命运,女性哲学家也就成为了科学的边缘人。
试论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的隐喻分析方法
第24卷。
第3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01.24No.3 2007年6月Science-Tec hnology a nd D ialectics Jun.,2007·科技史·试论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的“隐喻分析方法"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摘要:近几十年来,隐喻逐渐成为ST S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尤其在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对科学技术文本中的性/I l生别隐喻进行分析和解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以对隐喻的科学认知功能的认识和重视为基础,以揭示科学与性别相互建构关系,进而对科学客观性神话进行反思与批判为目的,这一方法在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中的运用,将启发我们对新的科学编史学进路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科学隐喻;女性主义;性别;科学技术史中图分类号:N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7}03—0082—06多数学者所注意到的,在牛顿对于化学反应的描述里,我们科学隐喻及其认知功能能发现诸如“精灵”、“振起精神”、“吸引”、“结合”、“受激”等隐喻(metaphor)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格,一直是文学家、典型的隐喻语言。
[7]郭贵春教授曾将自然科学中的这些隐喻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使用与讨论的重要表达方法。
它的实质形态总结为以下几类:其一是科学概念中的“死隐喻”表达;在于,用一种熟知的对象和境况的语词隐喻地去谈论另一种其二是科学解释中的隐喻描述;其三是科学活动中的隐喻思不熟知的东西的图像,为的是力图把握它和理解它。
1维;其四科学模型与类比是科学隐喻的直观形态。
例8具体到事实上,人类的大部分概念在其起初出现时都是作为隐科技词汇中的隐喻,又有学者将其分为:视抽象概念为具体喻概念来使用的。
正如玛丽·海西(M.Hesse)所言,“一切语事物的隐喻,视无生命事物为有生命的隐喻,视微观世界为言都是隐喻的”。
幢J隐喻作为语言的本质的结构方式,其特性宏观世界的放大化隐喻等6种类型。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女性一直处在一个被男性统治的社会地位,受到了社会习俗和儒家思想的束缚,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女性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化也需要被重新审视和研究。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女性主义是指一种认为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和制度中的思想体系。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古代女性常常被视为弱势群体,面对种种排斥、贫困、压迫和谎言,她们的独立人格被压抑。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价值。
比如,古代女性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她们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和发掘人性的内在层面。
很多古代女性也是杰出的诗人、画家、作家,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文化遗产。
二、古代女性的家庭角色古代女性的家庭角色往往是与外界隔离的。
她们的任务是承担家庭的生产和繁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们鲜少有机会接触到外界信息,很难成为独立的人格。
她们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往往被严重忽视和轻视,因此她们的文化作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不过,古代女性的家庭角色也给她们带来了某些好处。
比如,她们具备教育子女和传承家庭文化的能力,这也为她们的文化传承创造了一些好的途径和机会。
三、女性的社会参与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婚姻、国家和宗族。
在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往往与她的家庭和婚姻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家庭的女性,她们必须履行严格的家庭义务,这些义务使得她们很难参与到和外界联系紧密的社会事务中。
在国家和宗族方面,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被严格限制。
她们的晋升和职位分配都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甚至没有机会获得基础教育。
四、古代女性的文化价值虽然古代女性的文化不被社会很好地认可,但是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国古代女性在文学、音乐、绘画、刺绣和史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女性在家庭社会和世俗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女性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doc
女性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女性主义运动自诞生以来,就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理论和实践方面消除两性之间的一切不平等现象,倡导性别和人际间的平等、合作与交流。
女性主义理论来自并服务于席卷全球的女性主义运动,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社会和自身的视角,对当前的学术理论和研究范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女性主义所倡导的人性化思想在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与教育学科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显然没有理由拒绝女性主义理论的参与。
女性主义理论中关于性别平等、身份认同、双性同体等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方式方法等范畴研究有共同之处,把女性主义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笔者试图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出发点,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髓内容和核心观点做出分析,指出女性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一、女性主义理论有助于完善教育对象的性别主体意识受男权文化的影响,男女性别被传统社会定义为不同的身份标签。
女性被定义为柔弱、顺从、附属等特质,这种刻板定义压制了两性(尤其是女性) 的发展,阻碍了自我的主体认知和超越能力的发挥。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流行语的出现,更是折射出当代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
主体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人格的异化和裂变,导致对自我的否定。
受教育者性别主体意识的树立,则有助于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主体性体现人的那种永远不满足于既在的生存境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以获得一个更新的精神自我的行为和意识的特征。
女性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男权文化认同,首先要树立女性主体意识,唤醒女性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女性主义意识是在被扭曲、被鉴赏的男性目光下自我主体的觉醒,是对男性世界压迫者的抨击和反抗,是对女性独立价值的自我肯定,对其在客观世界中地位、意义和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洞悉。
它是激发女性自立自强,发挥自我主动性,直面现实社会,创造美好人生的内在力量。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视角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视角下的教育机会均等作者:马迎锋来源:《决策探索》2017年第16期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作为西方教育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其自由主义女性教育、激进的女性教育、批判的女性主义教育在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中形成了系统性的观点,其教育思潮的核心是关注两性公平的教育。
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在批判传统的“父权制”的基础上,建立较公平的社会准则,彻底动摇“父权制”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现象,使男女之间能够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平等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一、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一)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是早期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其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研究的焦点聚焦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公平和民主。
其关注的焦点内容是中产阶级妇女在政治、法律和就业方面的权利和地位。
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关注于三个主题:一是女生的发展与学习成绩。
其流派关注于教育中女性的学业不良的实例以及男女性之间的学习成绩差异,特别是在数学、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成绩的差异。
二是学校在女性社会化中的作用和性格刻板印象。
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在进入学校之前,即使女性具有同样的入学权利,但是学校的显性和隐性文化并不能全面开发女性的潜能。
三是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教师在对男性和女性的评价上有差别,有偏向于男性的倾向。
其流派主张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变教育的现状:一是不断地加强宣传,提高包括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性别歧视的重视,进而有力避免教育中出现一些男女性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二是要制定针对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为女性创造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环境。
(二)激进的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流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激进的女性主义将矛头指向社会结构,其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表现在教育方面主要是从学校的结构和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批判,进而形成“反性别歧视”。
该流派的女性主义教育者把关注聚焦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批判男性对文化知识的垄断。
女性主义与SSK的科学编史学共性分析
的 问题 , 这类 问题 是我们 要正 面 面对 的 。但 是 我们 的处理 方 式 和某 些 科学 史及 大部分 的科 学哲 学 不 同。 ‘ 真理 ’ ‘ 当性 ’ ‘ 、适 、 客观 性 ’ 被 当作 是成 会 就 、 史产物 、 历 行动 者 的判 断 及范 畴 批 判 。这一度 使得 二者成 为科 学大 战及科 学批 判思 潮 内部论 争 的
漩 涡 中心 。学 术界 一般将 女性 主义 科学 元勘 归人 “ 泛建 构论” 的范 畴 。这 从
一
定程 度上 表 明 了它 和 S K 的共 性 , 主张 和 坚 持 科 学 的社 会 建 构 论 立 S 即
第 2 第 3 21 卷 期 0 2年 7 5
是 我们对 于 特定群 体 的一 系列实 践 活 动及 其 描绘 的知 识 整体 的一个 命 名 ,
会不 经反省 就 当成 资源 在 讨论 中使 用 。 l1 实 际上 , 还 明言 ,读 者应 ”l l 他 “
该看得 出 , 书 ( 利维 坦 与空气 泵 》 是一 项 科 学知 识 社会 学 的演 练 。你 本 指《 ) 可 以辩 论知识 社会 学 的可能 性 , 或者 就 直 接开 始 动手 , 们 选择 后 者 。 l】 我 ”1。 j
的 立场 , 对关 于科 学“ 内部 史” 外 部 史” 区分 、 格 式 的 编 史原 则及 “ 与“ 的 辉 进 步 主义” 学史观进 行 了批 判 。 科
关键 词 : 女性 主义 , S 科 学编 史学 , SK 共性
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特点
学科与流派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特点刘 霓 提 要 女性主义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她们以批判传统学科中的性别歧视作为突破口,进而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建设性力量,对传统学科主题范围的扩大与重建作出了贡献,而。
明确的目的与责任、改变旧的知识生产模式、坚持真理多元论和包容尽可能多的变量是女性主义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特性。
主题词 女性主义 学术成就 过去几十年中女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尽管女性研究还未将其触角伸到学术界的所有领域中,然而在某些领域她们已是成绩斐然,这远非一些早期女性学术活动者所能想象的。
女性研究已经走了相当长的道路,虽然它尚未达到一些女性主义学者所期望的目标,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学术成就进行恰当评价。
一、向传统学科中性别歧视宣战是女性主义学术形成的突破口 对业已确立的学术实践进行挑战,这一行动看似简单然而意义重大。
当女性主义学者认识到她们所在学科的局限时,她们相信从妇女的利益出发,她们应共同工作来改正她们学科结构中的某些遗漏,然而当更多的来自不同学科的妇女进行讨论之后,她们发现这并不是某个单一学科的问题,因此,对现存知识领域中学术理论与学术实践中性别歧视和偏见的批判就成为女性主义在学术界确立自身地位的突破口。
以政治科学为例,一般认为,妇女既不是社会的主要活动者,甚至也不是政治话语的主体,她们从未被视为有关政治论题的适宜的评论者,她们不足以作出政治判断,她们从事政治活动的远见也是有限的。
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政治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有关政治参与的经典研究《平民文化》中有一段对妇女的描述就典型地代表了这样一种观点:“女性与男性之不同……仅在于她们在政治生活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诸方面更经常地表现为冷漠、狭隘、保守和敏感。
”类似的偏见和学术中的性别歧视在几乎所有学科中都有所表现,而女性主义学者也无一不是从对这些偏见与歧视的批判而开始她们自己的知识生产的。
例如在社会学中,妇女做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被遗漏或未予表现,对男性及其相关主题的偏重,社会学的类别、模式和方法都是以男性经验作为标准,而妇女的经验则被忽视和曲解。
什么是女性主义认识论
什么是女权主义认识论?桑德.哈丁戴黍、王学风译王宏维校订对女权主义知识理论加以专门发展的尝试开始于70年代,它是多种原因促成。
正如在第二章提到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在试图将妇女和社会性别纳入他们既有的知识结构时遇到了困难。
社会科学与生物学领域中的概念图式、以及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方法等处于支配地位的观念体系,往往显得非常软弱无力,或者说,在某些方面被过分扭曲,致使人们无法用它们来鉴别男性至上主义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设定与信念,更不必说清除它们了。
人们如何能够在概念图式和研究模型内,来描述和解释女性生物学或女性的生活呢?既有的概念图式和研究模型是如此系统地扭曲着这些问题的主旨。
受男性至上主义者与男性中心设定的影响,男性生物学和男人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也显示出被扭曲的迹象。
此外,在审视与批评男性至上主义和大男子主义中形成的女权主义观点,被大多数科学家看作是政治性的(作为理智与观察的对立面)。
因此,女权主义观点被科学家们视为是一种威胁。
而科学家们企图为自然与社会关系中的规律及一些基本的偶然倾向提供所谓“纯粹的”描述和解释,也受到了女权主义的质疑。
自然科学导致了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方法的模型的产生,而这些模型在生物学及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正因为这样,人们怀疑在生物学及社会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男性至上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也对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在第四章,我指出了一些流行的、但又是错误的关于自然科学的信念,这些信念使得女权主义对这个领域所作的中肯的批判变得难以理解。
因而,人们能够轻易地从一系列观念中得出结论,即关于女性和知识的概念---- 那些在社会上享有合法性的知识----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是在相互对立中构建而成的。
女性从未被赋予发言权来陈述她们自己或其他人的社会处境,也不能说明这些处境应如何改变。
那些从各种提问而产生的一般性社会知识,从来都与女性对生存的看法无关。
为了说明和改善这一状况,形成了几种系统的、具有说服力的女权主义认识论。
解读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科学知识的建构
问题 。
关 键 词 : 性 主 义 ;科 学 知 识 ;建 构 论 ;后 现 代 主 义 女 中 图 分 类 号 : 9 . C 1(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8 2 2 1 0 17 4 5( 0 0) 6—0 7 0 7—0 4
是 否 有 冲 突 , 果 有 的 话 , 种 冲 突 又 是 必 要 的 如 这
为 两 个 主 要 阶 段 : 统 女 性 主 义 阶 段 和 后 现 代 女 传 性 主 义 阶 段 。传 统 女 性 主 义 关 注 和 讨 论 的 主 题 是 消 灭 两 性 之 间 无 论 是 生 理 上 还 是 心 理 上 的 不 平 等 。 它 坚 持 认 为 有 最 根 本 , 至 是 唯 一 的 原 因 导 甚 致 了 女 性 屈 从 ( 所 谓 的 本 质 主 义 ), 将 父 权 制 即 并
收 稿 日期 :0 9—1 — 0 20 1 2 作者简介 : 朱静 ( 9 8 ) 女 , 17 一 , 杭州人 , 旦大学 博士 研究 生 , 江理 工 大学 讲师 , 究 方 向: 会学 理论 、 复 浙 研 社 文化社 会学 。
惑 。为 了能 清 晰 地 把 握 女 性 主 义对 科 学 、 识 进 知 行探 讨 的脉 络 , 者 从 后 现 代 女 性 主 义 的建 构 论 笔 范 式 出发 , 理 她 们 对 科 学 批 判 的 实 质 以 及 对 科 疏 学 知 识 的 重 新 建 构 , 这 个 角 度 来 探 讨 科 学 是 否 从 真 的存在 性别 负荷 。
对 客观 的文 明 和 主 观 的 文 化 主 体 有 了新 的认 识 ,
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女性主义科学观
通过使用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 (如调查、访谈、观察等)来 获取更丰富、多样的数据。
将定性和定量数据进行分析, 以揭示数据背后的意义和趋势 。
跨学科研究法
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解决某一特定领 域的问题。
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观点,以获得更全面、深 入的理解。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 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反抗压迫
除了性别歧视,唐娜·哈拉维还认为社会中 存在其他形式的压迫,如阶级、种族、文 化等。她主张反抗所有形式的压迫,为被 压迫的群体争取自由和平等。
对跨学科合作的倡导与实践
倡导跨学科合作
唐娜·哈拉维认为要解决社会问题,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 合作和交流。因此,她倡导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领域 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机器融合
提倡将技术与身体融合,利用技术改善身体功能和感知能力 。
性别、种族与阶级的交织
性别歧视
批判性别歧视在科技发展中的体现,提倡 消除性别差异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VS
种族和阶级问题
关注种族和阶级问题在科技发展中的体现 ,呼吁科技发展应惠及所有人。
赛博格女性主义与其他女性主义流派的区别
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差 异
02
赛博格女性主义的理论观 点
生物政治与性别政治
生物政治
赛博格女性主义强调对生物性别和生殖系统的控制和改造,以实现对性别和生命 的自主权。
性别政治
主张通过科技手段改变身体与意识之间的传统界限,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二元 性别观念。
身体、机器与认知的融合
身体认知
认为身体是认知和感知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意识的载体。
THANKS
实践跨学科合作
唐娜·哈拉维不仅倡导跨学科合作,还积极实践。她与其 他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这种 跨学科合作的方式有助于产生新的思想和解决方案。
科学哲学中的女性主义
科学哲学中的女性主义摘要科学哲学中的女性主义是后现代科学哲学走向之一,其中又分数路。
此派对科学中的性偏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科学的“男性中心”的本质的揭示而建构出科学中女性诸角色。
本文旨在对这一流派作一番检讨,并对其主要论点提出批评。
关键词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性偏见优越的知者异化的知者科学哲学,行至本世纪末,已呈百家争鸣势态。
实在论、反实在论、自然本体论态度(noa)、自然主义倾向、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人们把科学看作一种“话语”,故诸家都可给出自己的解说。
科学哲学中的女性主义(feminism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又称女性主义科学哲学(femin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是女性主义关注科学话语的结果。
此派与罗蒂(f.rorty)的“后哲学文化”,法因(a.fine)的noa以及利奥塔德(lyotard)的理论彼此呼应,共同构成所谓“后现代科学哲学”。
作为后现代话语之一,女性主义是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反动。
它的立足点是“性别”,所用方法则多借鉴同宗别派,比如西马的“否定意识”和“批判性话语”;解构主义对二元对立的消解及对既定等级秩序的颠覆;哲学解释学对历史文本的“重读”等等。
女性主义者把科学看成是“男性中心”的典型领域之一,她们对科学的批判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揭露科学的过程中充满着性偏见(ender bias);二是把科学的“本性”建构成“男性的”;三者,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大都是女科学家,懂科学、懂哲学,又有深切的体验。
本文试图对这一学派作一番检讨,并对其主要观点作出批判。
一、对性偏见的揭露女性主义者把科学的运作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是产生问题,第二是实验操作,第三是解释数据,最后是解决问题。
她们的研究表明,科学过程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性偏见。
我们首先看看问题的产生。
科学研究总是从选择问题着手的,杰克琳(jacklin)认为这里性偏见随处可见而且根深蒂固。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女性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深入反思与研究。
我们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梳理和解读,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分析中国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存状况,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们将首先概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女性解放道路的积极探索。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回顾中国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分析其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与地位。
我们将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进步与成就,以及她们在家庭、职场、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通过对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性别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女性的发展和权益。
我们将提出推动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全面发展的具体建议,以期为中国女性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框架,它旨在揭示和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理论支持。
该理论框架认为,性别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产物,是阶级压迫和性别歧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视域下,中国女性的生存发展问题被置于更为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审视。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阶级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被视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往往从事着低薪、低地位、高风险的工作。
同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也承受着多重角色的压力,既是家庭的照顾者,又是社会生产的参与者。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领域,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个领域中,女性主义视角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性别议题。
一、女性主义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女性主义视角是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论,它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主义视角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当时,一批女性作家如徐志摩、陆小曼等开始关注女性的自我解放和独立意识,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她们的观点和诉求。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分析1. 性别角色的重塑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视角常常关注性别角色的重塑。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作家们试图突破传统的性别框架,呼吁女性的自由和平等。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妹妹,她勇敢地站出来反抗父权制度,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2. 家庭与职业的冲突女性主义视角还关注家庭与职业之间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主要责任人,而忽视了她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追求。
一些作家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与职业之间的挣扎,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两位女主角,她们分别代表了传统家庭与现代职业的冲突,展现了女性在这个问题上的困境和挣扎。
3. 性别歧视与暴力女性主义视角还关注性别歧视与暴力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中,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长期存在,对女性的发展和权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些作家通过揭示这些问题,呼吁社会对性别歧视和暴力进行关注和改变。
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女主角茉莉就是一个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的受害者,她的遭遇引发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女性主义视角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历史重新解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历史重新解读在过去的历史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因为传统历史学往往是由男性来书写和解释的,而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常常被淡化或简单化。
然而,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开始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并对过去的事件和人物进行重新解读。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历史中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并试图揭示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真实地位和作用。
前言女性主义是一种关注女性权利、性别平等和女性角色发展的思想体系。
在传统历史学中,女性往往被视为次要角色,她们的贡献常常被忽略或歪曲。
然而,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历史,并发现其中隐藏的女性力量和价值。
古代历史中的女性在古代社会,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她们往往受制于男权社会中的各种限制。
然而,在这个看似男权至上的历史背景下,仍有一些杰出的女性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比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则天,她作为唐朝唯一一位女皇帝,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并大力倡导文化艺术。
在欧洲历史上,伊丽莎白一世作为英国女王,她成功地维护了英国的独立,并开创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杰出女性在传统历史中常常被称为“异类”或“异常”,但通过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她们的生平和事迹,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她们在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近现代历史中的女性运动随着近现代社会对于人权、平等权益的关注不断增加,女性开始逐渐走向公共舞台,并发起了一系列重要的运动。
比如妇女参政权运动、性别平等运动等等,这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对于女性权益的认知和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杰出领袖,比如美国妇女权益倡导者苏珊·安东尼、印度独立运动领袖因迪拉·甘地等等。
通过对这些杰出女性领袖及其所代表的运动进行重新解读,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女性在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当代社会中的女权主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当代社会中的女权主义思潮日益兴起。
包括但不仅限于反对暴力、争取平等工资、推动反歧视立法等方面。
科学其实也分男女
文/ 阮帆传统上认为,科学是中性的,是完全客观的,是独立的对自然的一种真理的认识。
而新一代的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只是一个神话。
实际上,近代科学从诞生之日起,也就被深深打上了性别的烙印。
科学不是一种纯粹中性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以男性标准为主体的。
女性科学家想要在“男性”科学标准下成功,就要严格遵循男性价值观。
今天,我们来讲讲女性主义与科学这个话题,也可以叫性别与科学。
同学们也可能会有疑问,因为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科学是“客观”的“真理”,怎么会与性别有关系呢?女性科学家少,是女性出了问题,还是成功的标准有问题?像早期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波伏娃所说的,对这个世界的表征就像世界本身一样,是男人们的作品。
长久以来,是一个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所以,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
联系到科学,人们会首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杰出的女性科学家人数非常少?已往当人们注意到这个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女性不适合从事科学工作,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对性别问题的关注,研究者认为,以往由于以男性的意识形态为中心带来的歧视,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很多妇女在科学中所作的贡献。
于是他们就去发掘那些被遗漏的、被忽略了的伟大的女性科学家。
但现在,人们开始用一种女性主义的不同视角来看这个问题:我们追溯和寻找被遗忘了的女性科学家,这实际上也暗含了一个假定———原来的评价标准还是正确的,只不过在性别上有些歧视。
可是,如果我们假定女性这边是正常的,那会不会意味着,我们对于成功、成就的评价标准,同样也是在以男性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文化背景中建构起来的,这个评价标准可能就有问题。
现代科学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深深的男性烙印。
在传统的哲学里,我们会对事物采取一种典型的二分法,分成对立的、矛盾的双方,比如说,理智的和情感的,心灵的对自然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公众与私人、工作和家庭、抽象和具体等。
女性主义在哲学领域的作用
女性主义在哲学领域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各种议题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其中,女性主义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议题。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女性主义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而在哲学领域中,女性主义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在哲学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对哲学研究的影响。
首先,女性主义的出现与发展对于哲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女性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哲学中男性视角的论述习惯,呼吁将女性作为哲学探讨的主体。
通过挖掘女性的真实经历,以及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女性主义形成了一种针对性别的、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考方式带来的正面效应是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多元化,开拓了原本局限的话题和视角。
而由此引发的反思和争议,也让哲学在理性的基础上更为注重人性的关怀,强调在社会中包容不同的存在和观点。
其次,女性主义对于哲学中的议题创新和理论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女性主义思想强调批判性和实践性,这种思考方式致力于寻找和探讨更为复杂和真实的话题。
比如,女性主义哲学家对于权力和伦理的探讨,常常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弥补了传统哲学对于性别议题的忽视和漠视。
而对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女性主义的研究也拓展了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知识产出。
另外,女性主义在哲学研究中也带来了对传统哲学路线的挑战和改变。
传统哲学中,人普遍认为只有男性才能从事哲学思考。
这种思想体系导致女性在哲学领域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而女性主义的出现,形成了一股强烈且嘶吼的声音,呼吁诸多女性哲学家参与讨论,并在哲学理论和实践方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这种呼唤,不仅为女性哲学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挑战了传统哲学中对于正义、平等、普遍性的概念等问题的论证方式。
女性主义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推动了思想的进步和哲学的发展。
在浩瀚的哲学海洋中,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的焦点,为人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 第2期2012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Vol.31No.2Apr.2012 文章编号:1001-4373(2012)02-0062-04女性主义视域下传统科学客观性探析*张慧霞(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 要:几个世纪以来,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科学成为无所不能的神话。
但是,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近年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日益严峻。
女性主义以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科学的客观性进行批判,揭示传统科学中的主客二分和价值中立原则导致了科学研究中的父权制意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
女性主义探索和重构有效合理的科学知识,设想建立一种女性主义的科学。
文章以对传统科学客观性的解读为基点,探讨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科学观,并对女性主义的科学观进行反思。
关键词:科学观;女性主义;批判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志码:A “科学”通常被视为典型的、真实的和无偏见的知识体系。
在传统科学观中,科学以实证主义为基础,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标榜科学观察与结论是客观的和理性的。
女性主义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对传统科学的客观性进行批判,揭示主流科学高扬的客观性,实质上是为在父权制文化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男性群体服务的。
女性主义认为,传统科学中蕴含着客观性与主观性、理性与情感等二元论思想,是男女两性这种最基本的二元论区分的产物。
男性意味着客观、理性,女性则同主观性、非理性等密切相关。
在女性主义看来,科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会在被研究问题的选择、决定用何种方式进行研究、以及对所收集的资料和发现的证据如何进行解释等三个领域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因而保持纯粹客观性是不可能的。
[1](p141)一、传统科学观的科学客观性“科学”最早源于希腊的理性科学,追求自由和内在性,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和真理的内在推演。
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是近代欧洲诞生的一种科学类型,重视数学运用和实验,亦称为数理实验科学,是一套逻辑严密的推理体系。
从希腊理性科学到近代欧洲的数理实验科学的发展,构成了“科学”的正宗来源。
[2]“科学”是指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理性、客观性及普遍必然性为其主要特征。
其中,客观性是科学的关键标志,是划分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的标准。
传统科学的客观性,一是指科学理论提供了世界中发现的实体和过程及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真实的说明,二是指科学研究包含了接受或拒绝假设时对非专制和非主体准则的依赖。
[3]科学客观性的第一层含义所规定的理论与实在、知识与客体之间的真理符合关系,源于传统认识论中的镜像哲学。
镜像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普遍的、一元的,是人类进步和解放的载体;第二层含义主张科学认识论的价值中立原则,并以此作为判断知识有效性的标准。
同时,传统科学观认为人类的语言符号具有描写客观世界的功能,并能与客观世界达成一致,不同理论之间进行评判时可以找到一种中性语言。
培根(FrancisBacon)作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和对科学研究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张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科学研究过程应排除任何主观因素的干扰,完全通过中立客观的观察,按照严格的步骤进行归纳,从经验数据中得出普遍的自然规则,从而使结果具有严格的客观性,因此获得的科学知识是与客观自然规则相符的。
培根认为,科学是力量型的和有用的科学,科学的目的是造福人类,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
培根的思想实际上为近代实验科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哲学依据,实验科学背后的根据,就是要通过对自然的揭秘从而掌控自然,征服自然,为人类服务,核心精神是人类中心主义的。
洛克(John Locke)发展了“间接实在论”,洛克根据知觉理论将实在的性质区分为,独立于心灵而存在的客观性和依赖于心灵而存在的主观性,世界被二分为表象世界和真实世界。
只有去除了主观偏见的表象才是关于客观实在的知识的构成部分,而知识是一种准确的表象,通过筛选掉主观投射于表象内容中一切可能影响而获得。
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逻辑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科学理论是由基本的经验命题构成的逻辑体系。
自然科学从可确证的经验提出理论假设,通过逻辑或数学方法推演出各种经验或实验预测,然后进行实验观察,最终通过实验观察来证实或证伪,因而具有严格的客观性和理性特征。
经*收稿日期:2012-02-10作者简介:张慧霞(1977-),女,陕西周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第2期张慧霞:女性主义视域下传统科学客观性探析验的可检验性、可靠性确保科学命题的真理性,逻辑推导则确保了思维的真理性,因此结论具有客观性。
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家内格尔(Thomas Nagel)认为,客观性是对我们自己、对世界以及对我们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更不偏不倚的理解,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知识,是以脱离人类背景的方式而获得的。
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卡尔纳普(FudolfCarnap)认为,科学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约定来构造研究对象,然后再通过经验来研究对象其他非构造的特性和关系。
就概念体系而言,科学知识没有任何限度,即没有任何问题是科学在原则上回答不了的。
[4]逻辑实证主义主张从科学中消除价值拒斥世界观,剔除主观判断与感情的影响,认为科学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建立在事实逻辑基础上的客观知识,它不受社会价值的影响,也无善恶之分,是价值中立的和客观的。
逻辑实证主义极度推崇科学的价值无涉的客观性,遭到历史主义的批判。
汉森(N.R.Hanson)提出著名的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的观点,认为科学研究活动的观察,是视觉意识及其陈述的混合,是渗透了科学理论的。
库恩(Thomas Kuhn)提出“范式”理论这一动态科学发展模式,揭示了科学发展中社会、心理等传统上认为理性之外的因素的重要性,随着范式的更迭,经验本身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并不存在着中立客观的感官经验,科学活动往往要受到科学家的旨趣、价值观、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反对科学的客观主义理解,通过对古希腊“理论”一词原意的考证指出,价值与事实分离,保持价值中心的做法,违背了古希腊注重伦理的传统。
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罗蒂(Richard Rorty)认为,科学是平权文化,科学本质上并不是追求与实在符合的真理。
科学是理性的楷模,但客观性实际上应该归结为亲和性,即理性讨论之后达成的一致意见,科学作为理性楷模的唯一意义在于,它是人类亲和性的一个样板。
巴恩斯(Barry Barnes)认为在知识的创造过程中,社会因素是内在的影响力量,在归纳、证实和学习过程中,在解释和确定传统、信念和经验之间的逻辑关系上,离不开社会协商,社会互动和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女性主义对传统科学客观性的批判女性主义对传统科学的客观性提出质疑,认为传统科学的客观性存在认识论误区。
女性主义认为科学本身是社会建构的产品,科学家处于社会情境中,必然受社会背景的影响。
科学提供的是具体的、情境的和带有文化偏见的对自然的解释,而不是一个无偏见的、确实可靠的对自然的表象。
女性主义学者凯勒(Evelyn Fox Keller)认为科学知识是负载价值的,理论与实在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符合关系。
客观性是心理自由意志的认知对应物,必须根植于人类及其存在空间中来理解。
没有任何科学方法可以保证知识与现实直接一致,也没有任何科学方法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纯粹客观性。
伊丽莎白·菲(Elizabeth Fee)认为,客观的科学知识携带着一种男性的权威,反映了男性对自然的控制、分离和操纵的理想和对情感的漠视。
客观性的概念意味着真正的知识必须是自治的、脱离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抽象的和非个人的。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传统科学的客观性概念暗含着这样一个理念,即男性气质比女性气质更能产生客观性。
因为客观性被理解为必须具有中立性,而中立性被编码为男性气质。
女性主义认为,男性主体常以性别中立的形式被视为人类的主体,女性则被建构为倾向于无序和激情,在政治和经济上依赖于男性,因此,科学知识暗含着科学目标所设立的社会和政治情境中形成的父权制意识。
乔治·希美尔(George Simmel)认为,客观性本身具有很长的男性认同史,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从其实际的历史结构看,自始至终都是男性的。
女性主义著名代表人物哈丁(Sandra Harding)认为,客观主义方法提供了关于客观性的神话,这个神话被占统治地位的群体运用并广泛传播。
科学价值中立的神话使科学本身失去了反省和自我批判的能力,科学的巨大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所期望的自由和解放,普遍的社会公正和富裕也并没有实现,反而加重了人类对未来的忧虑。
女性主义认为,正是这种对客观性的尊崇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
女性主义经验论认为现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从而造成“坏科学”的结果。
经验论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坏科学”,旨在通过修正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中的性别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偏见,追求科学自身要求的客观的、无偏见的“好科学”。
女性主义立场论将批判深入到“常规科学”,试图对占统治地位的认识论传统进行根本性的挑战。
立场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情境化的,而客观性是有立场的。
立场论否定传统认识论所恪守的客观性标准,认为情境化的知识相对于情境,客观性则相对于立场。
哈丁提出“强客观性”,将剔除所有价值、社会和文化要素的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视为“弱客观性”。
哈丁认为并非所有的价值观都是负面的,有些价值观可以得出更公正的信念,[5]社会文化条件是科学知识的一个构成条件,从科学中消除所有的文化要素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强客观性不仅要批判性地考察科学程序和成果本身,还要把科学共同体的背景假设、辅助假设、研究所在的文化情境纳入批判之列,通过对它们进行反思、批判和修正达成更大的客观性,即要“把知识的主体和客体置于同一个位置,都要展开因果性的批判”。
[6]强客观性要求把整个科学共同体及其背景预设纳入其中,认为女性主义立场有助于揭示那些潜藏在主流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诸多社会价值背景,对之进行批判和改造,从而推进一种更加公正、更加真实的科学研究。
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科学的批判表现出一种彻底的批判精神和解放精神,质疑作为整体的科学,反对任何“宏大叙述”,主张对启蒙认识论传统进行彻底解构,放弃特权立场和客观真理主张,批判知识创造和权力捍卫之间的关系。
[7]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对科学的实在论图景进行了批判,认为是语言创造了实在,知识来源于社会物质世界中主体的权力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