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构想
浅谈宁夏河东灌区灌溉工程管理
浅谈宁夏河东灌区灌溉工程管理宁夏河东灌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灌溉区域之一,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灌溉工程的有效管理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
一、宁夏河东灌区灌溉工程概述宁夏河东灌区位于黄河以东,地跨多个市县。
其灌溉工程体系庞大,包括引水渠道、输水渠道、排水渠道、泵站、水闸等众多设施。
这些设施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了水资源的调配和农田的灌溉。
该灌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黄河,通过一系列的引水工程将黄河水引入灌区。
然而,黄河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优化灌溉工程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宁夏河东灌区灌溉工程管理的现状1、管理体制目前,宁夏河东灌区的灌溉工程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包括水利部门、地方政府以及灌区管理单位等。
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等问题,影响了管理效率和决策的及时性。
2、设施维护灌溉工程设施的维护工作存在不足。
由于部分设施建设时间较早,老化损坏现象较为严重。
而维护资金的投入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设施维修和更新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3、水资源调度在水资源调度方面,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调度机制,但仍存在不够科学和合理的地方。
例如,在用水高峰时期,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而在非用水高峰时期,又可能存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4、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全面、实时、准确的水资源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
这使得管理人员难以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和工程运行状况,难以做出精准的管理决策。
三、宁夏河东灌区灌溉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1、管理理念相对滞后部分管理人员仍然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对于灌溉工程的日常维护和优化运行重视不够。
这种理念导致了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难以适应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灌区管理也需要借助信息化系统来提高效率和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本文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管理、安全性和应用前景。
正文内容:1. 系统架构1.1. 硬件设备: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等。
这些设备构成为了系统的基础设施,用于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
1.2. 软件平台: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软件平台是系统的核心,包括数据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等。
这些软件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2. 功能模块2.1. 数据采集与传输:灌区信息化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实时采集灌区的水文、气象、土壤等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管理系统中。
2.2. 数据管理与处理:数据管理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整理和处理,以提供给决策支持系统使用。
同时,还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灌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3. 决策支持与优化:决策支持系统根据灌区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提供灌溉决策、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支持和优化方案,以提高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2.4. 监测与控制:监测与控制系统通过远程监测和控制设备,实现对灌区的远程监控和控制,可以实时调整灌溉水量、灌溉时间等参数,以适应不同作物的需求。
3. 数据管理3.1. 数据采集与存储:灌区信息化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采集到的数据,经过预处理和压缩后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3.2. 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控制是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去重、异常值处理等,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3. 数据共享与交流: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方便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
同时,还可以提供数据查询和报表生成功能,以满足管理者的需求。
4. 安全性4.1. 数据安全:灌区信息化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权限管理、备份与恢复等,以保护系统中的数据不受非法侵入和破坏。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管理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传统的灌区管理方式存在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提高灌区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需要建立一套灌区信息化系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的架构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网络结构三个方面。
1. 硬件设备: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网络设备、传感器等。
服务器负责存储和处理数据,工作站用于用户操作和数据分析,网络设备用于连接各个设备和用户,传感器用于采集实时的水文、气象等数据。
2. 软件平台: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软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等。
操作系统提供基本的运行环境,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应用软件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
3. 网络结构: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网络结构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两个层次。
局域网用于连接内部设备和用户,广域网用于连接不同灌区之间的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
三、功能模块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
1. 数据采集:灌区信息化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实时的水文、气象等数据,包括水位、流量、降雨量、温度等指标。
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进行存储和处理。
2. 数据处理:灌区信息化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清洗,包括数据校验、异常值处理等。
同时,系统还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和归档,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查询。
3. 数据分析: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时序分析、空间分析、关联分析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和趋势,为灌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决策支持: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为灌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决策需求,提供相应的决策方案和优化建议,帮助灌区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
四、实施步骤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和系统上线五个阶段。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引言概述: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灌区管理和运营中,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从系统架构、数据采集与监测、决策支持和维护管理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系统架构1.1 系统整体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前端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网络、数据处理与存储平台以及后端决策支持与管理应用。
前端数据采集设备包括传感器、监测仪器等,用于采集灌区水资源的相关数据。
数据传输网络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与存储平台。
数据处理与存储平台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为后续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后端决策支持与管理应用通过数据可视化、模型分析等手段,为灌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功能。
1.2 系统安全性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系统应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系统,并且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
同时,系统应具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设备,保护系统免受网络攻击和恶意软件的侵害。
此外,数据备份和灾备机制也是确保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以防止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
1.3 系统集成与扩展性灌区信息化系统应具备良好的集成与扩展性,能够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系统互操作。
系统应支持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接口,方便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同时,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功能扩展和升级,满足灌区管理的不断变化和提升需求。
二、数据采集与监测2.1 传感器网络灌区信息化系统的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网络由多个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与存储平台。
传感器节点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长寿命的特点,能够实时、准确地采集灌区水资源的相关数据,如水位、水质、土壤湿度等。
2.2 数据质量控制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引言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的一种系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由前端设备、数据中心和管理平台三个层次组成。
1. 前端设备层: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设备,用于实时采集灌区的环境数据和执行灌溉操作。
2. 数据中心层:负责数据存储和处理,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数据采集服务器和分析服务器等,用于存储和分析灌区的历史数据,并提供决策支持。
3. 管理平台层:提供用户界面和功能模块,包括监控界面、数据查询和报表分析等,用于实时监控和管理灌区。
三、功能模块1. 实时监测:通过前端设备实时采集灌区的环境数据,包括土壤湿度、气温、降雨量等,实现对灌区的实时监测。
2. 远程控制:通过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对灌溉设备的远程控制,包括灌溉阀门的开关、水泵的启停等,实现对灌区的远程控制。
3. 数据存储:将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和操作记录等存储到数据库中,实现对历史数据的存储和查询。
4. 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服务器对存储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灌溉效果分析、水资源利用率分析等,为决策提供支持。
5. 报表生成:根据用户需求,生成各类报表,包括灌溉计划报表、水资源利用报表等,用于管理和决策参考。
四、数据管理1. 数据采集:通过前端设备实时采集灌区的环境数据和操作记录等,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数据存储: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架构,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数据传输:采用加密传输协议,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篡改或者泄露。
4. 数据备份: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或者损坏,保证数据的可恢复性。
五、安全保障1. 用户认证:用户登录系统时,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确保惟独授权用户才干访问系统。
2. 权限管理: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设置不同的用户角色和权限,保证用户只能访问其具备权限的功能模块。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引言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进行管理和监控的系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的架构设计、功能模块、数据管理、安全保障以及实施计划等。
二、系统架构设计1. 总体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其中服务器端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客户端负责用户的操作和界面显示。
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可以实现多个灌区的数据集中管理和统一控制。
2. 硬件设备服务器端采用高性能的服务器设备,具备足够的存储容量和计算能力。
客户端可以选择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挪移设备,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3. 软件平台服务器端采用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Server或者Linux,配合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
客户端可以选择Windows、iOS或者Android等操作系统,开辟相应的应用程序。
4. 网络通信系统通过局域网或者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采用安全加密协议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可以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建立安全的通信通道。
三、功能模块1. 灌区监测与控制该模块实现对灌区水文、气象、土壤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获取各项参数的数据,并将其上传到服务器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
同时,系统提供远程控制功能,可以对灌区的水泵、阀门等设备进行远程操作。
2. 灌溉调度与管理该模块实现对灌区灌溉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系统根据灌区的土壤水分情况、作物需水量和天气预报等信息,智能地制定灌溉计划,并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启停。
同时,系统提供灌溉记录和统计功能,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灌溉效果的评估和分析。
3. 水资源管理该模块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管理和分配。
系统根据灌区的水源情况、水量计量数据和水价政策等信息,进行水资源的分配和计量。
同时,系统提供水资源使用情况的统计和报表功能,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监管。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标题: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引言概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灌区管理也逐渐向信息化方向转变。
灌区信息化系统是一种集成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提高灌区管理的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本文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架构、功能模块、实施步骤等内容。
一、系统架构1.1 硬件设施: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硬件设施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传感器等,用于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
1.2 软件平台: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软件平台包括数据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控系统等,用于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支持。
1.3 通信技术:灌区信息化系统的通信技术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等,用于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远程监控。
二、功能模块2.1 数据采集: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灌区水文、水质、水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监测。
2.2 数据处理: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为决策提供支持。
2.3 远程监控: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灌区设备和水资源的远程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三、实施步骤3.1 系统规划:首先需要进行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规划,确定系统的目标、功能和实施步骤。
3.2 系统建设:根据规划,进行系统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的建设,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性。
3.3 系统运行: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的调试和运行,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并满足管理需求。
四、应用效果4.1 提高管理效率: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灌区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4.2 降低成本: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减少人力和物力投入,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
4.3 优化决策: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分析,帮助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果。
五、未来展望5.1 智能化发展:未来灌区信息化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灌区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5.2 一体化管理:未来灌区信息化系统将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系统进行一体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引言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以提高灌溉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系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数据分析与决策子系统和用户界面子系统。
1. 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该子系统负责采集灌区内各种环境数据和设备数据,并将其传输至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
采集设备可以包括气象站、水位计、水质监测仪等,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灌区内的环境状况。
2. 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数据存储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系统,以满足大规模数据的存储需求。
数据管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和数据备份等工作,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与决策子系统该子系统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决策。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以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决策可以包括灌溉调度、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决策,以提高灌溉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 用户界面子系统该子系统提供给用户一个友好的界面,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地查看和操作系统。
用户界面可以包括Web界面、挪移应用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用户可以通过界面查看灌区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操作和设置。
三、功能模块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块、数据分析与决策模块和用户界面模块。
1.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该模块负责采集灌区内各种环境数据和设备数据,并将其传输至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块。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灌区内的气象、土壤、水质等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方式进行。
2. 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数据存储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系统,以满足大规模数据的存储需求。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标题: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引言概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灌区管理也需要借助信息化系统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就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以帮助灌区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灌区管理水平。
一、系统架构设计1.1 系统整体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应用展示等模块,以实现信息的全面管理和利用。
1.2 数据采集设备:应选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现对灌区内水文、气象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1.3 数据处理平台: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处理平台,包括数据清洗、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功能模块设计2.1 灌溉管理模块:包括对灌区内水源、水质、水量等信息的监测和管理,实现对灌溉系统的智能控制和优化调度。
2.2 水资源管理模块:包括对灌区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作物管理模块:包括对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等信息的监测和管理,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
三、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3.1 数据分析功能:系统应具备数据统计、趋势分析、预测模型等功能,为灌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2 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应结合灌区管理的实际需求,为管理者提供灌溉调度、作物种植、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决策支持。
3.3 智能优化算法:系统应集成智能优化算法,实现对灌区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四、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4.1 数据安全保障:系统应具备数据加密、备份、恢复等功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2 系统稳定性: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系统故障对灌区管理造成影响。
4.3 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应具备灾害监测和应急响应功能,确保在灌区发生灾害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五、未来发展方向5.1 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灌区信息化系统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灌区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引言概述: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管理和控制灌区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资源的能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系统架构设计1.1 数据采集与传输灌区信息化系统需要采集大量的实时数据,包括水位、水质、水压等信息。
可以通过传感器、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服务器。
同时,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1.2 数据存储与管理灌区信息化系统需要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以便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管理。
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数据仓库,将数据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和存储,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1.3 系统安全与可靠性灌区信息化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和存储,同时建立备份和冗余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
二、功能模块设计2.1 实时监测与预警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灌区内的水资源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
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手段,提前预警灌区内可能浮现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2.2 水资源调度与控制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和预测模型,对灌区内的水资源进行调度和控制。
可以自动化地控制水泵、阀门等设备的开关,实现对水资源的精准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决策支持与优化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灌区内的水资源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决策者提供优化方案和决策建议。
三、应用案例展示3.1 灌溉系统优化通过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灌溉系统的优化和调整。
可以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因素,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关,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果。
3.2 水质监测与管理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质状况,并进行水质管理。
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
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摘要: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水利工程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原则。
在信息时代,灌区管理中应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灌区发展,进而推动农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大灌区信息化建设力度,本文首先说明了灌区信息化建设相关概念和现状,然后重点对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灌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规划1. 灌区信息化建设概念所谓灌区信息化建设,通常指的是综合应用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射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灌区整体作业水平,并且形成独立、智能的运行模式。
灌区信息化建设实际是建设信息化的系统,其中涵盖了诸多内容,比如灌区数据库信息收集、信号传输、通信计算机网络硬件保障系统、闸门控制系统、用水调度系统、业务服务系统等。
受到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技术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建设信息化灌区,并且建设试点在不断增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不断加大。
2.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一方面,缺乏统一完善的灌区建设规划标准。
当前很多地方按照监督方案制定灌区信息化建设方案,每年不同非中标公司负责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而不同公司在研究水平、规划方向、公司资质方面差异性明显,不同服务公司有着不同的服务体系,各个公司之间无法全部透明地进行技术交底和实时沟通,导致重复建设的情况以及设计空白等问题时常发生。
二是灌区维护管理不到位,养护成本偏高。
在灌区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使用的设备设施较多,这些设备设施存在一定的差别,一些早期的灌区在建设中需要不断更新老旧设备,如果维护资金短缺那么会导致一些设备难以及时更换,导致后期维护难度增加,维护频次提升,进而造成维护成本增高。
这不利于灌区的长远发展。
3. 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3.1 规划阶段第一,就灌区信息化规划设计质量给予高度重视,保证科学地完成灌区信息化建设,节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在保证灌区高效运行的同时节约成本。
关于青铜峡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浅议
较低外,其他各型设备均存在设备故障频发问题,大部分设备的测 量精度有待进一步探索验证。另外,现有的测控一体化设备均未完 成国家计量标准认证。
3.4 软件系统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我处目前应用的管理软件有 4 款,分别是北京慧图开发的秦汉 渠灌溉管理平台、广东凯通开发的“智慧秦汉”、武汉河海大学开发 的秦汉渠综合管理平台,还有水利厅配置的遥测统一接受平台,这 些管理软件均是围绕着生产和灌溉开发的,功能上大同小异,但是 均因为基础采集点的建设渠道不同,数据集成整合兼容存在问题, 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 3.5 设备维护管理不够到位 维护管理责任不清晰,存在建设方、施工方、运行方相互推诿 现象。比如,在建设期大多采取设计施工总承包形式,在系统集成 商统一协调下,完成相关水利工程建设、设备安装及调式、软件开 发应用等工作,一旦出现工程和设备不匹配,发生设备故障时,工 程建设方、设备供应方、系统集成方往往三方扯皮,不能高效解决 问题,加之工程交付使用后运行管理单位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既 不能有效保证信息化建设质量,又不利于信息化产品长效稳定发挥 效益。 3.6 信息化建设整体效益发挥不充分 从去年秋天到今年春季,利通区在本处管辖的 4 条干渠上新建 140 套潞碧垦测控一体化闸门,其中秦渠安装 33 套,汉渠安装 90 套,东干渠安装 17 套。这些测控一体化闸门既没有统一管理的信息 化平台,也不能接入本处开发的秦汉渠灌溉管理平台,仅仅能够现 场操作,解放了一点劳动力,和现代化灌区管理暨测控一体化的本 质要求存在质的区别。 3.7 段点“消盲”工作滞后 自水利厅开展基础所段网络消盲工作以来,本处 46 个段点大部 分完成了网络消盲工作,实现了电子政务网全覆盖,但是,在两市 县交会的个别段点,如农场渠所的龙三段、三跌水段、四跌水段、 荀桥段等,至今未通网络,部分已建的视频监视和闸门监控系统, 因此不能正常传输数据,影响了灌区信息化建设纵深发展。 4 措施建议 4.1 加快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的完善灌区的发展,让灌区 发展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首先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而这也是 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是第一步,完善工作流 程和步骤,加强对工作内容的监督管理。其次,健全岗位人员设置, 积极完善每一个岗位人员配置,尤其是对维修养护人员的设立,必 须保证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巡查,确保灌区发展不受 影响。最后简化管理流程,结合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技术,将落后的 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废弃,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制定适应不同 地区灌区发展的管理模式,采用创新型发展加快灌区发展脚步。 4.2 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按照所有工程都要具备信息化管理功能总要求,以灌区精准高 效供水为目标,按照“互联网+水利”的数字治水理念,引领灌区信 息化建设和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加快配套建设厅、处、所、段四 级联网配套终端数据传输与信息管理系统,同步进行“一网一库一 平台”应用扩展,大幅提升灌溉调度信息化能力和水平。针对工程 管理缺位、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应大力推业的“人”做专 业的“事”,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良性运行。
浅谈宁夏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
浅谈宁夏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当代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改革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建设也是灌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河东灌区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建成的信息化管理成效和技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信息化水平建设与管理一、灌区基本情况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属国家大型二等灌区,隶属于宁夏水利厅直属单位宁夏秦汉渠管理处管辖。
灌区总灌溉面积874km2。
最大引水能力160m3/s,年均引水量9.49亿m3左右,在册灌溉面积6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06万亩左右。
灌区现有河东总干渠1条。
骨干渠道4条:分别是秦渠、汉渠、东干渠和马莲渠,另有农场渠和波浪渠2条支干渠,管辖渠道总长223公里,渠系建筑物总数为1071座。
河东灌区辐射范围包括青铜峡市的青铜峡镇及峡口镇、吴忠市利通区全境、灵武市全境的共计18个乡镇,1个开发区,8个大中型国营农(林)场。
二、灌区信息化建设历程灌区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现代化生态灌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改造及信息化建设,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始于1964年,灌区管理采用有线磁式电话机进行通讯联络,架设专用有线电话线路160多公里。
配备30多门磁式电话交换机,初步形成了灌区的通讯网络。
1981年和1997年,河东灌区分两次引进安装400MHZ和800MHZ模拟集群系统,建成了河东灌区水量调度和防汛预警通信无线网络。
2007年,由自治区水利厅投资在灌区建成了水情遥测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接收,数据微机自动、储存等功能。
灌区信息化施工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成为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灌区信息化施工旨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灌区水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灌区管理水平,降低水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1. 实现灌区水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提高灌区运行管理水平,降低水资源浪费。
3. 为灌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水资源信息服务。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施工方案1. 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分为数据采集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1)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灌区各类数据,包括气象、土壤、水质、设备运行状态等。
(2)传输层: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平台层,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平台层:负责数据处理、存储、分析和管理,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
(4)应用层:提供灌区管理、调度、决策、信息服务等功能。
2. 硬件设备(1)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气象站、土壤水分传感器、水质监测设备、设备运行状态监测设备等。
(2)传输设备:包括光纤、无线通信设备等。
(3)服务器:负责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
(4)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
3. 软件系统(1)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负责采集各类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平台层。
(2)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分析和挖掘。
(3)灌区管理软件:提供灌区运行管理、调度、决策等功能。
(4)信息服务软件:为灌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水资源信息服务。
4. 施工步骤(1)现场勘查:了解灌区现状,确定信息化施工方案。
(2)设备采购:根据施工方案,采购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
(3)设备安装与调试:将设备安装到灌区现场,并进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系统集成:将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集成,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5)试运行与优化:进行试运行,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系统性能。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基础设施,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前端终端、数据中心和应用服务器三个层次。
前端终端负责数据采集和传输,数据中心负责数据存储和管理,应用服务器负责数据处理和应用服务。
1. 前端终端:采用物联网技术,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通信模块。
传感器用于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环境信息,数据采集设备用于采集传感器数据,通信模块用于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
2. 数据中心:采用云计算技术,包括数据存储、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等功能。
数据存储使用分布式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数据管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和数据备份等操作;数据分析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3. 应用服务器: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包括灌溉控制、作物生长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功能。
通过与数据中心的交互,实现对灌区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
三、功能模块灌区信息化系统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 监测与预警模块: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环境信息,实时监测灌区的水资源状况。
当水资源短缺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时,系统能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农民和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2. 灌溉控制模块: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等数据,自动控制灌溉系统的开关和水量,实现对灌溉过程的精确控制。
同时,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制定灌溉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作物生长管理模块:通过监测土壤养分、作物生长指标等数据,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
系统可以提供作物生长模型和决策支持,匡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和管理。
4. 水资源管理模块:对灌区的水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和管理。
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标题: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引言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也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灌区信息化系统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智慧农业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农业生产管理者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一、系统架构设计1.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包括前端界面设计、后台数据库设计、服务器端设计等。
1.2 数据采集与传输: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采用传感器、监测设备等进行数据采集。
1.3 系统安全性设计: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手段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攻击。
二、功能模块设计2.1 灌溉管理模块:实现对灌溉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实时调整灌溉方案。
2.2 施肥管理模块: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作物需求,智能化调整施肥方案,提高施肥效率。
2.3 病虫害监测模块: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传感器监测等手段实时监测病虫害情况,提前预警并采取控制措施。
三、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3.1 数据分析功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各类报表和图表,帮助管理者了解生产情况。
3.2 智能决策支持: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管理者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优化生产方案。
3.3 预测模型建立:根据历史数据和气象预报等信息建立预测模型,提前预测灌溉、施肥等生产活动。
四、移动端应用与远程监控4.1 移动端应用开发:为农民提供移动端应用,方便其随时随地查看灌区信息,进行操作和管理。
4.2 远程监控功能: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远程监控灌区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4.3 实时通知与报警:系统能够实时向相关人员发送通知和报警信息,保障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系统维护与升级5.1 系统维护策略:建立健全的系统维护机制,定期对系统进行巡检、备份等工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5.2 系统升级与优化:根据用户反馈和技术发展需求,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提升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引言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管理进行全面、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灌溉管理的精细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等目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由前台数据采集子系统、中台数据处理子系统和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组成。
1. 前台数据采集子系统前台数据采集子系统负责实时采集灌区各个节点的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水质等信息。
采集方式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实时获取数据,并通过通信设备将数据传输到中台数据处理子系统。
2. 中台数据处理子系统中台数据处理子系统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展示等功能。
该子系统具备实时性和高可靠性,能够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提供实时的数据监测和预警功能。
3. 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负责对系统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数据的备份、恢复、清理等操作。
同时,该子系统还负责对用户权限的管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功能模块灌区信息化系统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 实时监测与预警该模块实时监测灌区各个节点的数据,并根据预设的阈值进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灌溉的安全和高效。
2. 水资源调度与管理该模块通过对灌区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3. 灌溉管理与控制该模块通过对灌区灌溉设备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对灌溉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4. 决策支持与优化该模块通过对灌区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建议,匡助灌区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效益。
四、数据管理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系统还具备数据备份、恢复和清理等功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管理进行全面、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化改造。
该系统的目标是提高灌区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精细化水平,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前端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决策支持与管理模块以及用户界面模块。
1. 前端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该模块负责采集灌区内各类传感器、监测设备等的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后端服务器。
数据采集包括水位、水质、土壤湿度、气象等参数的实时监测。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该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建模等功能。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灌区的水资源状况、灌溉效果等,并提供预警和预测功能。
3. 决策支持与管理模块:该模块为灌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工具。
主要功能包括灌溉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水资源调度与分配、灌区运行状态监测与管理等。
通过该模块,管理者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用户界面模块:该模块提供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PC端和挪移端。
用户可以通过界面进行数据查询、报表生成、系统设置等操作。
界面设计简洁直观,操作便捷,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三、系统功能灌区信息化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 实时监测与预警功能: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灌区内的水位、水质、土壤湿度、气象等参数,并根据设定的阈值进行预警。
当参数超过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送报警信息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2. 灌溉计划制定与调整功能:系统根据灌区内各类作物的需水量、土壤湿度等因素,自动生成灌溉计划,并提供给管理者进行调整。
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灌溉计划进行修改,确保作物得到适量的灌溉。
3. 水资源调度与分配功能:系统根据灌区内各个水源的水量、水质等因素,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调度与分配。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引言概述: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一种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阐述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分别是: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处理、监测与预警、决策支持与管理以及系统安全与可靠性。
正文内容:1. 数据采集与传输1.1 传感器技术:利用传感器采集灌区内的环境数据,如土壤湿度、气温、降雨量等。
1.2 通信技术: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如无线传输、有线传输等,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中心服务器。
1.3 数据标准化: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数据存储与管理2.1 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灌区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库,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2.2 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2.3 数据权限管理:设置不同的权限级别,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和修改数据。
3. 数据分析与处理3.1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去除异常值和噪声,使数据更加准确可靠。
3.2 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为灌区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3 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地图等可视化方式,将数据呈现给用户,便于用户理解和分析。
4. 监测与预警4.1 实时监测系统: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对灌区内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
4.2 预警模型建立:基于历史数据和预警指标,建立预警模型,对灌区内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警。
4.3 预警信息传递: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人员,以便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灌区灾害的发生。
5. 决策支持与管理5.1 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为灌区管理者提供决策分析工具和决策支持模型。
5.2 智能化决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灌区管理和决策进行优化和智能化。
5.3 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对灌区的运行情况、维护记录等进行管理和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构想
本文在分析秦汉渠管理处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管理处信息化建设的构想。
标签:信息化建设探讨
灌区信息化建设是灌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手段促进灌区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水管理信息系统,为灌区水量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为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1 秦汉渠管理处信息化建设情况
随着自治区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秦汉渠管理处水利信息化工作也不断提高,管理处以灌溉调度、防汛为重点,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稳步有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上台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管理处信息化现状
管理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7年由水利厅投资安装800MHZ模拟集群电话,先后在管理处和各所、段安装57部,实现了处、所、段无线通讯,结束了灌区灌溉通讯依靠有线磁式电话的历史。
同年,由水利厅投资在灌区建成了水情遥测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集水情、雨情数据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及预报作业的实时自动测报系统,在干渠的测水交水断面布设了7个遥测水位观测站,自记式雨量站点2个,建成中心站1处。
管理处安排专人对站点的日常运行进行维护,管理处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目前,管理处共有水情遥测站20个,雨量遥测站5个。
1.2 管理处信息化建设情况
1.2.1 网站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水利事业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增强水利信息的时效性,拓宽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管理处投资于2009年12月正式开通了“宁夏秦汉渠管理处网站”。
这标志着管理处综合性的、统一的信息产权门户网站正式建成。
经过一年的投入使用,管理处网站及时上传我处各项水利信息动态,在服务群众和为领导决策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1.2.2 内外网现状
2006年,管理处搬迁后,为了提高信息化水平,通过综合布线,建立了一套局域网(外网),同时,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安全性,2010年11月,
管理处投资3万元对机关各科室32台计算机进行了内网与外网的隔离,通过物理隔离卡和外挂硬盘,实现了内网办公,外网上网的功能。
1.2.3 渠道安全运行数字信息系统
2009年6月,针对管理处渠道水情遥测系统落后不能适应快速调度的情况,管理处与河海大学达成协议,利用河海大学的技术优势,投资55万元建成了一套OA办公自动化系统,即渠道安全运行数字信息系统。
该系统在现有水位遥测和雨量站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运行安全和防汛度汛进行完善。
以管理处渠道为管理基础对象,结合采集雨情和渠道水位信息,对防洪预警,同时结合管理处、所、段用水、配水流程对灌溉过程进行跟踪管理。
系统以灌区水情遥测系统、雨情监测系统和水位报警系统为基础,将数据分门别类进行采集、整理和统计,通过中央数据处理中心(管理处调度中心)进行数据筛选和处理,并将处理指令自动反馈到二级调度(管理所调度)或三级执行岗位(管理段),确保对灌区水情处理、汛情处理的及时性,实现灌区干渠渠道的安全运行。
这套系统为管理处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场所,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和知识管理的自动化,该系统包括办公管理模块、渠道跟踪管理模块、防洪管理、防洪预警系统、财务管理模块、车辆管理模块。
目前,该系统已在管理处建成水情遥测站一处,通过今年冬灌的试运行,效果较好,明年将对管理处的其它遥测站点进行改造。
1.2.4 东干渠渠道水位视频监控点
近年来,由于东干渠沿线的无序开发,导致灌域面积激增,灌溉矛盾突出,对水量调度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管理处经过多方调研,计划在数字水利系统的建设中,通过光揽、微波等传输方式将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利用,从而建立一个覆盖整个灌区的信息化系统。
水利视频监控点正是数字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系统调度人员可以在监控中心(调度室)进行实时监控,代替过去微波传输数据,以提高数据的准备性和时效性。
利用干渠水位实时视频监测可以保证水位安全运行,干渠交水断面、水闸使用视频监控,避免干渠交水不稳及误操作;利用视频监控山洪多发点,及时预防突发事件。
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6个干渠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
2 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灌区的灌溉管理,仍延续传统的人工职守、人工调控、手工操作的方法,管理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新技术应用少,已不适应节水灌溉与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面对严峻的形势,在灌区的灌溉管理中,管理处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在历年的工作中都将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人员、资金上优先考虑。
但是由于灌区渠道点多面广,有限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已经不能适应灌区的灌溉发展要求,同时受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水利工程投资缺乏连续性,逐年减少,管理处自身资金紧张的影响,信息化建设没有大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较多。
2.1 干渠直开口水量观测计量自动化改造迫在眉睫
灌区实行水费改革以后,受益单位和农户的节水意识不断增强,由于灌区的干渠直开口的测量水主要是建筑物量水,现行的直开口管理模式是由计量人员依据配水计划或管理所、段直开口开关指令,人工调控闸门开启(关闭)高度,每四小时左右现场观测记录一次上下游水位,每晚22:00前手工结清当天的直开口供水量并逐级上报汇总。
目前的直开口管理体制,因监控手段落后,运行管理过程中私开口事件时有发生,给实际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由于水情信息人工采集频率低,人工观测水位误差大,造成测量水精度不高,灌区用水户、受益单位对此意见大。
2.2 灌区雨量遥测预警系统不完善,亟待解决
河东灌区所辖的东干渠是一条沿牛首山山麓而建的旁山渠道,渠道全长54公里,设计流量54m3/s,多年以来,东干渠特别是其上中游渠段一直受牛首山突发山洪的直接威胁,每遇雷阵雨或连雨天气,山洪入渠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东干渠的运行安全和受益灌区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东干渠的防洪排洪体系也破坏巨大。
现在管理处自筹资金在沿山设立了3个遥测雨量站,但是不能满足突发山洪的预警作用。
2.3 通訊系统老化,急需更新
国家信息产业部已发文规定800MHz模拟集群通信设施到2005年底全部停止使用,导致灌区基层管理机构(处、所和段)间的通讯不畅。
为此,管理处不得不投入资金给具备安装条件的单位安装程控电话,增加了运行费用。
2.4 信息化建设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
3 管理处水利信息化建设构想
针对存在的问题,着眼于灌区的长远发展,在灌溉管理工作中,管理处积极推进灌区信息化的建设,在灌溉管理科成立了信息化管理组,安排专人负责灌区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遥测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处理,储存,传输方面的强大能力,促进灌区科学合理的调配有限的水资源和计划用水,提高灌区灌溉管理水平。
3.1 在灌区改造老化失修工程改造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水利厅投资,逐步改造现有遥测设施,实现管理处水情信息化管理。
3.2 根据灌区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程建设,优先建设基本水情(水文)站网、水情(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逐步的建设重点干渠直开口远程控制、防汛会商系统、重要水利图像监控及防汛决策支持服务系统。
3.3 进一步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业务技能,促进管理处灌溉管理迈上新
的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