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合集下载

灌区信息化施工方案(3篇)

灌区信息化施工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成为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灌区信息化施工旨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灌区水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灌区管理水平,降低水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1. 实现灌区水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提高灌区运行管理水平,降低水资源浪费。

3. 为灌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水资源信息服务。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施工方案1. 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分为数据采集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1)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灌区各类数据,包括气象、土壤、水质、设备运行状态等。

(2)传输层: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平台层,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平台层:负责数据处理、存储、分析和管理,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

(4)应用层:提供灌区管理、调度、决策、信息服务等功能。

2. 硬件设备(1)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气象站、土壤水分传感器、水质监测设备、设备运行状态监测设备等。

(2)传输设备:包括光纤、无线通信设备等。

(3)服务器:负责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

(4)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

3. 软件系统(1)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负责采集各类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平台层。

(2)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分析和挖掘。

(3)灌区管理软件:提供灌区运行管理、调度、决策等功能。

(4)信息服务软件:为灌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水资源信息服务。

4. 施工步骤(1)现场勘查:了解灌区现状,确定信息化施工方案。

(2)设备采购:根据施工方案,采购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

(3)设备安装与调试:将设备安装到灌区现场,并进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系统集成:将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集成,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5)试运行与优化:进行试运行,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系统性能。

浅谈灌区信息化建设

浅谈灌区信息化建设

浅谈灌区信息化建设摘要:智慧水利是在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智慧型社会建设中产生的相关先进理念和高新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创新应用。

文章以实现智慧水利为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落脚点,探讨采取系列举措,从而提高对灌区水资源实施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完善灌区管理机制,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进程。

关键词: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体系;实现路径前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灌区,大型灌区现代化提升改造是实现水利现代化,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水利部在建设现代化灌区的目标中,提出了智慧灌区的理念,即以科技赋能管理,积极创设新型灌区运行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全面满足水资源开发需求。

信息化建设是智慧灌区的核心内容与主要途径,灌区信息化就是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灌区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最大程度的利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使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相对应的能够提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提高灌区的管理效率。

1.现代化灌区建设要求分析为稳步推动灌区现代化水平,实现水资源利用的高效化,日常管理的便捷化与整体调控的智能化,推动现有灌区管理生态提档升级,有必要从整体层面出发,依托上级顶层设计,着眼区域实际,梳理灌区建设要求,细化建设目标,廓清灌区建设基本思路。

灌区作为半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引水、输水以及配水等设施,实现对水资源区域性调配,以满足生产生活使用需求,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逐步进行灌区建设,形成覆盖面积广、数量较大的灌区建设格局。

根据水利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共有大型灌区402处、中心灌区5200多处,小型灌区1000多万处。

灌区开发建设固然能够满足区域发展要求,确保水资源空间配置能力,但是多数灌区投入使用年限较早,老化程度较高,处于超期服役或者带病服役的状态,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既影响水资源利用效能,降低灌溉效益,又极易引发安全事件,增加灌区管理风险不确定性。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摘要:为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进一步提高灌区信息化管理水平,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确保灌区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强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够提升灌区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科学调度资源节约用水,保证工农业高效生产。

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应该顺应灌区自身的特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为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保障。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探索了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优化对策,以供参阅。

关键词: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对策前言:新时代背景下,国内水利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给灌区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对此,有必要掌握好当下形势。

近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被广泛用于社会各行业领域中,信息化进程在农业领域当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对灌区信息化管理而言,也将起到关键的效用,可结合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农业灌溉节水潜力的最大化挖掘,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高效、合理运用。

1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1.1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信息化技术使用体系,没有渗透到工程管理中各个环节,甚至许多水利工程管理依然在沿用传统落后的方式,大部分的灌区信息化管理仅仅满足于基本功能,譬如水位监测和供水量统计,灌区没有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理论支持不到位,实践经验匮乏。

1.2水利信息化管理方法缺少合理性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水利工程影响着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

我国属于水利工程建设大国,特别是南方区域,水系较多,水利工程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实行了持续性的优化与改进,现代化水利工程数量及规模日渐扩增,工程管理系统愈发复杂,对水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方法亟需提高。

灌区信息化的技术指标

灌区信息化的技术指标

灌区信息化的技术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灌区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灌区信息化的技术指标包括灌溉自动化、远程监控、数据管理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的技术指标。

一、灌溉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是灌区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实现对灌溉过程的自动监测和控制,能够提高灌溉的精度和效率。

灌溉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因素,自动调整灌溉量和灌溉时间,实现精确的水分管理,减少能耗和水资源浪费。

二、远程监控远程监控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通信技术,实现对灌区的远程实时监测和控制。

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获取灌区的土壤湿度、气象数据、水质等信息,通过远程监控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远程监控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人工巡视和维护成本。

三、数据管理与分析数据管理与分析是灌区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灌区信息数据库,对灌区的各类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模型建立等方法,对灌区的生产情况、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进行评估和优化,为灌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指基于灌区信息化技术,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和多种决策方案的支持系统。

通过整合灌区的各类数据、模型和算法,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对灌区的运行状态、水资源利用情况、灌溉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

灌区信息化的技术指标不仅包括上述几个方面,还涉及到网络通信、传感技术、人机交互等多个技术领域。

灌区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依托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同时也需要合理规划和设计灌区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流程。

此外,灌区信息化还需要与灌区管理、决策者和农民等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灌区信息化的技术指标是现代农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灌溉自动化、远程监控、数据管理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灌区的管理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作者:顾宇平一、引言1. 我国的行业信息化进程我国的行业信息化始于1993年,其建设和发展以“金"字号工程为代表。

江泽民总书记当年提出在金融系统实施电子货币工程,即“金卡工程”开启了行业信息化的序幕,随即又启动了金桥(公共网络)、金关(海关)、金税(税务)等,合称为“四金工程”。

2002年国务院第17号文件更是把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即: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上述四金工程,启动和加快建设金宏(宏观经济信息)、金财(财政)、金盾(公安)、金审(审计)、金保(社会保障)、金农(农业)、金质(质检)和金水(水利)等八个重要业务系统,统称为“十二金”工程。

另外以各部委为主导的行业信息化建设如金卫(卫生)、金交(交通)、金人(人事)、红盾(工商)等也都积极加快步伐,力争加入国家级“金字”工程的行列.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尤其是“金水工程”列入12金工程之一,为水利行业信息化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而农村水利作为水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大型灌区信息化则是农村水利信息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2。

灌区信息化的定义给灌区信息化下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信息化"本身就是基于中国语言思维的高度概括性的词汇,具有广泛的外延。

我们参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对水利信息化的定义来概括灌区信息化的定义: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面提升灌区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它不仅仅是信息设备和软件的简单堆砌,而是几乎涵盖了灌区业务所有方面的一个全新概念,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分别描述。

灌区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生产管理,决策者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整理、分析和量化各种指标作为决策依据,避免“经验论”和“拍脑袋”决策. 灌区信息化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手段。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灌溉设施和管理机构组成的特定地域,用于供水灌溉农田。

为了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以及保障农田灌溉的可持续发展,灌区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灌区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的架构主要包括前端设备、数据传输网络、服务器端和管理终端。

1. 前端设备:包括传感器、监测仪器等,用于实时采集灌区的各项数据,如水位、水质、土壤湿度等。

2. 数据传输网络: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将前端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

可选择使用4G、5G等移动通信网络,或者搭建专用的物联网网络。

3. 服务器端:负责接收、存储和处理来自前端设备的数据。

服务器端可以采用云服务器,也可以搭建本地服务器。

数据存储可以使用关系型数据库或者分布式文件系统。

4. 管理终端:提供给灌区管理人员使用的终端设备,可以是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或者手机。

通过管理终端,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灌区的运行情况,进行远程控制和调度。

三、功能模块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远程监控与控制、报警与预警等。

1. 数据采集与传输:通过前端设备对灌区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数据传输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

数据采集可以包括水位、水质、土壤湿度等多个方面的数据。

2. 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器端负责接收、存储和管理来自前端设备的数据。

可以使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为灌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可以使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预测分析。

4. 远程监控与控制:通过管理终端,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灌区的运行情况,并进行远程控制和调度。

例如,可以实时监测水位,根据需要远程开启或关闭水泵。

5. 报警与预警:系统可以设置各种报警和预警机制,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向管理人员发送报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8
要实现信息的存储、管理和维护首先要把信息 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 管理和维护,一般借助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如Oracle、 SQL Server等。
应用包括信息查询、统计、报表输出、闸门/ 水泵的控制,以及为灌区建设管理中各项业务工作 (如水资源调配)的决策分析提供依据等。
1、《“十一五” 期间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指导意见》 编制;
2、《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出版; 3、《大型灌区 “十一五” 信息化试点建设总结》编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4
1 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编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5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编制规划、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获批后再进行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编制。
如何取舍,要根据需求,以符合灌区实际。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23
2.3.2 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除了通信链路建设外,为了实 现联网,还要建设广域连接和局域连接的计 算机网络。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24
局域网络一般是在灌区管理局/管理处建设信息中 心,在信息中心配置若干台服务器和交换机、路由器等 设备,把局/处的计算机互联在一起,构成数据和软件 共享的硬件环境。同时通过路由与需要互联的外部机构 (上级机构或异地的下属机构)和分布于各处的信息点 (监测点、监视点和控制点等)互联以构成广域网络。
信息存储、管理和表达除了要满足业务管理的功能化需求外, 还必须特别注重数据安全保护等非功能化需求。例如,泄漏保护、 病毒防范、入侵阻挡等等。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30
2.3.5 应用软件
灌区信息化建设中,其他建设内容都看得见、 摸得着,就是计算机软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 软件又是信息化建设能否发挥作用,取得效益的关 键内容。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一、引言灌区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灌区也不例外。

本文将探讨灌区信息化方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灌区信息化的意义1. 提升灌溉管理效率: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灌区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减少人力投入,提升灌溉管理效率。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信息化技术收集和分析灌溉用水、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信息,可以合理调整水资源供给,避免浪费,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

3.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及时、准确的灌溉可以使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灌区信息化方案1. 灌溉监测系统:1.1. 传感器网络:在灌区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关键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

1.2. 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提供实时数据监测、查询和预警功能。

1.3. 移动应用程序: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看灌溉数据,掌握作物生长情况,并进行远程控制。

2. 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2.1. 数据收集与整合:整合来自灌溉监测系统、气象局、农业部门等各方的数据,构建全面、多元化的数据源。

2.2. 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潜在的规律和关联性,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决策支持:根据分析结果,为灌区管理者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支持,包括灌溉计划、水源调度等。

3. 公众参与平台:3.1. 农民培训: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意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和应用。

3.2. 农民服务:建立农民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咨询、技术支持和问题解答等服务。

3.3. 农民互动:建立农民互动平台,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种植经验和信息。

四、预期效果1. 提高灌区管理效率:通过自动化监测和远程控制,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灌溉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2.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灌溉用水供给,减少用水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灌区信息化设项目设计方案

灌区信息化设项目设计方案
灌溉采集监测监控系统: 包括水情监测、闸门监控等子系统。可实现对灌区渠道水位、流量等的实时监测, 及对闸门的监测;为灌溉调度提供及时的现场数据与快速的执行手段。
灌溉经营管理系统: 暂不建设
3.8.8.1
3.8.8.2
灌区综合数据库是灌区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数据是应用的基础, 为了掌握灌区水雨墒情信息、水费计收信息、工程运行信息等满足灌区水量调度、防汛抗旱的需要, 依据“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管理、数据共享”的原则, 参照《全国大型灌区基础数据库建设指南》, 开发出适合本灌区应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为灌区信息化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
1
灌区信息化设项目设计方案
XXXXXXXXX灌区
总干渠监测系统
设计方案
XXXX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5月
编写: XXXX
校对:
审查:
批准:
文档修订历史
版本编号
变化状态
简要说明
(变更内容和变更范围)
日期
变更人
C XXXX
初稿
*变化状态: C――创建, A——增加, M——修改, D——删除
2
2.1
1.根据需求分析, 我们确定出本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下面的五大部分: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XXXX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应用, 对区内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无弊。这是因为建设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目的, 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有针对性地提高灌区管理手段, 这本来就是一项对区内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活动。同时, 在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无须对区内地表植被等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说, 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应用, 对区内环境影响是有利无弊, 将给灌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理想的正面影响。

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程

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程

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程越发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

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灌溉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意义1.1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信息化建设技术和设备设施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1.2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灌区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灌溉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指标2.1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灌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水资源信息化、土地资源信息化、作物资源信息化、气象资源信息化、农业机械信息化、灌溉系统信息化等多个方面。

2.2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标灌区信息化建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些关键技术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数据传输速率、信息处理能力、系统稳定性、网络安全性等方面的指标。

三、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和设备3.1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包括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无人机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多个方面。

3.2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设备灌区信息化建设需要配备一些关键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多光谱遥感设备、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站设备、自动灌溉控制器等。

四、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果和前景展望4.1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果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灌溉智能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效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

4.2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前景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前景十分广阔。

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一般包括:
1. 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建设灌区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实现对灌区水量、水质、土壤温度、湿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灌区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灌溉效益。

2. 智慧灌溉系统:采用智慧灌溉技术,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对灌溉水源、灌溉设备、灌溉时间的智能化控制,提高灌溉的精准度和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灌区工程、水资源、灌溉计划、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灌区管理的效率和精度,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4.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建设智能化农业大棚、智能农田监控系统等,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5. 大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灌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农业生产数据等进行分析和挖掘,为灌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支持,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6. 智能化设备:采用智能化设备,如智能水泵、智能水表、智能阀门等,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7. 社交媒体宣传: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加强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上是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实现可以提高灌区的管理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与设计系统介绍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与设计系统介绍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与设计系统介绍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与设计系统(简称灌区信息化系统)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为全国大型灌区提供综合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信息化系统。

该系统通过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灌区相关数据,实现了灌区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为灌区规划、决策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灌区信息化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模块:1.数据采集和存储模块:通过传感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时采集和监测灌区的水文、气象、土壤、作物等各类数据,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进行合理分层、分级和分类管理。

2.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块:在采集和存储数据的基础上,系统通过数据分析算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分析灌区的水文特征、水资源利用效益、水质安全风险等因素,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3.决策支持模块:系统根据灌区的规模和管理需要,提供多种决策支持工具和模型,如水资源配置、灌溉调度、水权交易、灌区规划等,帮助灌区管理者进行决策和调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4.监测预警与管理模块:系统实时监测灌区的水文、气象等指标,利用模型和算法进行预测和预警,对灌区的管理进行智能化和精细化,帮助管理者及时响应和调整灌溉方案,应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风险。

5.信息共享和协同模块: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等方式,实现灌区内部和灌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促进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

6.可视化展示与综合查询模块: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将灌区的各类数据和指标以图表、地图、动画等形式进行展示,提供直观的数据分析和查询功能,帮助管理者了解灌区的整体情况和运行状态。

7.安全管理和权限控制模块:系统设置严格的安全管理和权限控制机制,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通过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实现灌区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绿色增长。

浅谈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趋势

浅谈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趋势

标 准 化 ,信 息 化 建 设 专 家 组 跟 踪 监 督把 关 , 保 证 国家 投 资 和 地 方 配 套 经 费 用 到 实 处 ,产 生 最 大 的 效 益 。 非 试 点 灌 区 也 可 以 自筹 一 些 经 费或 在地 方 支 持 下 进 行 探 索 性 建 设 ,参 照试 点 灌 区 的 规 划 ,请 专 家 组 成 员 担 任 顾 问或 帮 助 设 计 ,针 对 骨 干 工 程 或 关 键 控 制 点 进 行 信 息 化 建 设 的 探 索 , 为 国 家扩 大试 点 面 打 下基 础 。
厂 _ ]
竺里
浅谈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趋势
赵 飞 解 瑞
( . 疆 维吾 尔 自治 区 水 利 水 电勘 测 设 计研 究 院 ,新 疆 乌 鲁木 齐 8 0 0 ;2甘 肃 捉 业 工 程 咨 询 设 计 所 , 甘 肃 兰 州 7 0 7 ) 1 新 50 0 . 3 0 0 摘 要 : 灌 区 信 息 化 技 术 是 计算 机 自动 控 制 技 术 、 互 联 网技 术 、 多媒 体 技 术 、 通 信 技 术 、 传 感 测 量 技 术 等 多项 先 进 科 技
与 国外 先 进 国 家 相 比, 我 国灌 区 信 息 化 建 设工 作 总 体
上 还 处 于 起 步 阶 段 。 目前 也 有 些 灌 区 在 信 息 化 建 设 方 面 做
了不 少 工 作 ,取 得 了 初 步 成效 。 甘 肃 景 泰 J 电 力 提 灌 工 程 灌 区 通 过 实 施 “ 4 ” 项 I I 98 目 ,建 立 了灌 区 用 水 信 息 管 理 及 泵 站 计 算 机 监 控 系 统 , 加
式 、服 务方 式 以及 工 作 作 风 转 变 的 重 要 手 段 。 首 先 , 对 于 试 点 灌 区 ,试 点探 索 阶 段 的 建 设 目标 主 要

灌区信息化实施方案

灌区信息化实施方案

灌区信息化实施方案
灌区信息化实施方案是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灌区管理的全面监管和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在制定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系统建设:根据灌区特点和需求,建立灌溉、水位、气象、土壤、作物等监测系统,实现信息化数据的采集、分析和传输,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

2. 数据管理:对数据采集和分析后的数据进行长期管理和保存,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管理体系,保证数据安全和可靠性。

3. 接口联通:整合各类系统的数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数据的联通和相互调用。

4. 可视化展示:采用地图、表格、图表等方式对灌区的水位、水文、土壤水分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管理人员实时了解灌区情况。

5. 优化调度: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建立灌溉调度模型,整合气象、土壤、作物等多种要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优化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

6. 技术培训:对灌区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确保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转。

总之,灌区信息化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灌区的特点和需求,以实现全面覆盖、数据安全、量化管理和科学调度为目标,为灌区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1. 引言1.1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的意义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大型灌区进行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调度,以提高灌溉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

通过建立数字化的监控系统和智能化的调度平台,实现对灌区内灌溉设备和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了人为误操作和管道漏损,提高了水利利用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农田设施的管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农田土壤、作物生长情况等关键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分析,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有利于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促进灌区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1.2 研究背景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大型灌区进行管理和运营的过程,旨在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率,实现灌溉水平衡、节水高效灌溉和农业生产智能化。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大型灌区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传统管理模式落后、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数据孤岛问题突出等,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需求。

因此,加强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对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我国也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国内外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国内外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国内外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国都开始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其中灌区管理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信息化建设在灌区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国内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我国在推动灌区管理信息化方面积极进取,从现有业务的体系建设、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着手,旨在全面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以下为国内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

1. 现有业务体系建设在现有业务体系建设方面,我国通过推广现代灌溉技术和灌溉工程建设来提高灌区的现代化水平,并逐步完善了管理主体、灌区组织、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2. 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方面,我国建设了广泛的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灌区水资源监测系统、缺水预警系统、灌溉排水控制系统、联网平台等。

这些信息化系统可以为灌区管理员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帮助,提高了信息管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 信息化应用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我国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实现了水量计量、水质监测、数据采集、流程控制等多种功能,综合利用信息化手段防止水资源的浪费、节约能源和规范灌溉管理。

同时,国内企业也积极研发符合国内灌区管理的信息化产品,推动了我国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二、国外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国外对于灌区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也给予极大重视,以提高海外灌区管理效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美国美国采用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科技创新来增加灌溉面积和管理效率,利用先进的GPS、远程遥感和数据分析技术,对灌溉活动进行全流程监控和管理。

并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地理信息系统、土壤信息系统和降雨信息系统,并逐步普及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设备,推动其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

2. 欧盟欧盟于2013年出台了《水做好管理框架指令》,将水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欧洲水资源管理指南》和《欧洲水利管理实践标准》等政策。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是农业灌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灌区管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提高灌区管理的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制定一套灌区信息化方案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方案的目标1. 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实现智能化的灌区管理。

3.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灌溉时间安排。

4. 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加强决策依据。

三、信息化方案的主要内容1. 传感器网络布设通过在灌区内部布设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气象数据、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建立灌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和分析报告,以供灌区管理人员参考。

3. 智能化调度系统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开发智能化调度系统,根据气象数据、土壤湿度情况和作物需水量等因素,自动调控灌溉设备,实现智能化的灌溉决策。

4. 移动终端应用开发移动终端应用程序,使灌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等设备实时监测灌区情况,随时随地进行灌溉调度和管理。

5. 数据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确保灌区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

四、预期效果1. 灌溉效率提高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精确控制灌溉的时机和水量,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

2. 农业生产优化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灌溉决策,合理调控灌溉设备,提高作物生长质量和产量。

3. 节约人力成本通过自动化的灌溉调度和移动终端应用,减少了人工巡查和监测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成本。

4. 提高水管理水平依靠数据支撑和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实现对灌区内部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五、推进措施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

2.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信息化技能和应用水平。

3. 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确保信息化方案的顺利实施。

4. 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成果和解决方案,不断推进信息化进程。

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我国的农业灌区大多建立于上世纪中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体制的原因,这些灌区运行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运行成本远高于水价;设备老化破损不配套;灌区的维护经费不足,财政经费不能足额到位;水费方式收取不合理,甚至部分灌区还在按灌区面积收费;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等等。

随着全球性水资源短缺,能够使灌区走向高效节水、科学管理、良性运行的灌区信息化建设,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1国外农业灌区信息化的发展概况国外发达国家灌区信息化发展较早,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高于国内,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它们把计算机、系统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控制、GIS 等技术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在水管理领域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调控渠系输水与配水,集信息采集、处理、决策、信息反馈、监控为一体,足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灌溉系统的优化调度[1]。

2国内农业灌区信息化现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就开始进行农业灌区自动控制技术的研发,并对自动计量、自动预测预报也进行了相关探索。

这些技术对当时的灌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系统一直应用到现在。

由于技术、经济等条件制约,当时原本就粗放的灌区自动化技术也一直停留在初期阶段,随着灌区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灌区管理手段仍然较为落后、标准也较低。

3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型灌区管理能力的建设与提高相对滞后,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具有自身的综合性和持续性,一般的私人资金又因为无利润回报不会投向灌区[2],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相关系统工程的建设不能配套,难以发挥已建工程的效益和作用。

比如有的灌区建设了水情信息采集点和闸门控制点,受资金制约还没有开发业务应用软件,采集的数据也就无法应用;有的灌区仅用几万元建立一个简易软件,应付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2
“十五”、“十一五” 两期信息化试点建设的大型灌区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3
大型灌区信息化两期试点的成效和收获是肯定的,特别是 第二期试点在第一期试点 摸索 的基础上,无论是规划设计还 是建设实施,直至维护管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特别具 有 “里程碑” 意义的有三件事:
大型灌区在 1998 年开始的 “续建配套节水改造” 项目基础上,于 2002 年启动了信息化试点建设,至今 已经历了 “十五”、“十一五” 两期试点建设,共有 51 座灌区参与(参与的程度不同而已)。
其中,第一期试点 30 座灌区,共投资 1.8564 亿元,第二期试点 36 座灌区(其中 15 座由一期延续 下来),共投资 2.3162 亿元。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9
2.3 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归纳为:信息获取、信息 传输、监控、信息存储、管理和表达、应用软件、 配套设施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不单是针对灌区, 对其他领域也是适合的。实际上,它们也是目前广 义信息系统的常规内容。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20
2.3.1 信息获取
下面通过两个例子具体说明规划和初设的编制过程。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7
示例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塔里木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8
示例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下野地 灌区2014年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9
2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0
(数据驱动,软件执行)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4
2.2 灌区业务数据
(1)数据分类
比较好的数据分类方法应该是对各职能部门所管 辖的业务数据进行抽象,建立独立的数据源,统一进 行分类,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工作只是从这个独立、公 共的数据库中去获取(按权限)自己需要的数据。也 就是说要实现数据与应用的分离,这样,无论是数据 还是软件的维护都更加容易而且高效。
1、《“十一五” 期间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指导意见》 编制;
2、《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出版; 3、《大型灌区 “十一五” 信息化试点建设总结》编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4
1 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编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5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编制规划、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获批后再进行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编制。
信息获取首先要讨论获取哪些信息,然后确定 获取的方式,这是技术方案的依据。
《指南》基本列出了灌区涉及的所有信息,但 是各灌区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所增删、取舍。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21
例如:
担负生活供水的灌区,可能需要获取水质信息; 含沙量大的灌区可能要增加含沙量信息的获取; 提水灌区要侧重于泵站运行信息的获取; 有防汛任务的灌区要注重汛情信息的获取等。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详细描述了规划、可研 和初步设计的编制内容、深度控制和格式要求。当然也可以参 考《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SLZ331-2005)》 和《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定(SLZ332-2005)》, 最后以水利部下发的针对具体项目的编制大纲为准,例如 《“十一五”期间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第二批)年度实施方 案编制大纲》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5
右图所示的分类法 仅供参考,因为灌 区不像水文专业那 样有数据分类和编 码的标准和规范。 但是,可以参考“ 中心”编制的《大 型灌区基础数据库 设计指南》,这是 目前较为规范的灌 区数据分类和结构 定义。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6
(2)数据处理过程 从应用领域这个角度出发,信息处理的方式与 具体的业务内容和管理方式有关,但是,就信息自 身而言,无论哪一类信息,其处理过程都可以分为 获取、整编、存储(管理维护)和应用四个过程。
业务内容是静态的,业务流程是动态的。 业务内容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组成,而业务 流程则表达了信息流向以及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控 制关系。这些都是灌区信息系统技术方案设计的重要 依据 。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2
用信息流表达的灌区建设与管理的业务流程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3
基于信息流的灌区建设与管理业务流程的执行过程
建设内容的确定是灌区信息化建设最为重要的 一环,它对整个信息化建设起到 “承上启下” 的 作用。
“承上” 是因为它是需求分析的结果,这从 《指南》的 2.1 节灌区建设与管理的业务流程就 可以体现出来。“启下” 则是技术方案的对象和 依据。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1
2.1 灌区建设与管理的业务流程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8
要实现信息的存储、管理和维护首先要把信息 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 管理和维护,一般借助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如Oracle、 SQL Server等。
应用包括信息查询、统计、报表输出、闸门/ 水泵的控制,以及为灌区建设管理中各项业务工作 (如水资源调配)的决策分析提供依据等。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6
按照完整性要求,规划和设计报告应包括综述、灌 区概况、指导思想与编制原则、建设意义、需求分析、 建设内容、建设(技术)方案、投资估算(概算)、建 设与运行管理、效益分析与评价等内容。但是,其核心 主要是建设内容、建设(技术)方案和投资估算(概 算),当然,这些内容要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指 导思想和灌区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指导编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7
其不同之处是:
获取可以实时自动,或人工观测,或对历史数据整 理后成批导入,或通过软件交互输入,或者引用第三方 资源等等。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根据不同信息对传、均值化、注释等,但是, 不同属性的数据,整编的方式(与业务专业有关)也会 不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22
现阶段还不可能实现所有的信息都自动采集,所以 要特别强调可以手工采集的要手工采集,可以通过巡检 (如水质信息采集)获取的不一定采用自动在线获取。 墒情尽量在 “试验片”(灌溉试验站或与大田中的试验 点相结合)的模拟田块中获取,通过模拟田块与大田间 的关系模型,辐射到整个灌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