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我更深刻认识到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习知识结构的改变对
小学到初中的改变
紧张激烈的小升初考试结束了,但孩子们的学业还在继续延伸着。
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更深刻更广博的知识,更激烈更长久的挑战。
尤其是在数学学科,学生们面对的转型不仅仅是学习方法上的,更有对过去的长达六年的思维方式的改革。
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上了初中后原本在小学优异的数学成绩屡现危机,甚至有很多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认为初中数学就是一个永远做不完的大题库,理不出头绪,找不到尽头,枯燥无味。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学生们学好初中数学,初中数学小学又与数学有哪些不同呢?一、知识范围的变化1、数的范围的扩大在小学里,数学所认识和运算的对象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数,对数的认识的范围限于正整数和正小数。
这些数都是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进了初中后,学生所认识的数逐步扩大到实数范围内,引进了有理数的概念,同时数轴、相反数、绝对值、负倒数也一一登场,进一步的数的运算也相应的从小学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上升到了乘方、开方运算,这是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2、从数到式的跨越。
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数都是从生活中来的。
在他们的印象中,数是一个具体的、能代表多少的表示符号,而在初中“有理数”知识中,引进了“式”的概念,从而研究式的运算。
这是从“数”到“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由此逐步推进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在认识上要完成两大跨越:其一为从常量(具体的数)到变量(代数式)的跨越;其二为用变量研究变量——函数问题。
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一大转折点,是从具体到一般、到抽象的飞跃,3、从认识图形到几何证明在现行小学数学里,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阶段,这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基础,但却对其相应的性质特点与相关定理不大了解。
而在初中,运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特点和相应定理进行对某一几何问题的推理论证是初中数学的一大特色,它和小学数学中的研究方法是极不相同的。
在小学数学里,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有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但在初中数学里,这是一定要经过推理论证后得出的。
初中英语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初中英语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初中英语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一」随着20xx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下文简称为新课标)的推出,容桂城西小学英语科组团队以集体教研及个人细读的形式,对新课标展开了深刻的解读。
新课标具备:“明”、“新”、“实”、“活”,四大特点。
从前言、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到主要变化,我们能感受到新课标的确立是基于以人为本出发,从更高的站位,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对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反馈的实际问题作了回应。
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性质十分清淅体现育人本质。
课程目标非常明确地对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总目标以及各学段目标的分级描述。
课程理念无论从教学观还是学习观都作了创新性的指导。
提出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英语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技术深度整合。
的确,在发展迅猛的时代,教师应确立世界观,明确要面向未来,培养出时代需求的人才来。
所以,新课标引领下,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教研教学能力。
新课标中对课程内容描述具体、实在,还增加了一项学业质量。
从课程内容的主题及相应内容与要求,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达到什么要求,都分年级细细列明,并加强了学段衔接,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课程实施,这关键到落实的一大环节,内容丰富,指导性强。
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研究与教研培训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与指示。
整体体现灵活度甚高。
纵观新课标,我们清楚发现“核心素养”这四个字贯穿全文,每一个环节都有提及到。
它的意义之重大不用置疑。
这促使我们深究: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它们相互渗透,融合互通,协同发展。
我们课程内容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或人与自然三大范畴。
国培研修学习总结
国培研修学习总结国培研修学习总结1我是一名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兼任品生科的教学工作,很荣幸参加了这次思品国培的培训学习。
这次国培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学习机会,所以我倍加珍惜,也很努力。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国培之旅将告一段落了。
在这段培训期间,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学习期间,我感觉每天都是充实的,我们学员、辅导老师和专家们一起通过六个模块的研修。
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学思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缩短和填补了理论指导和现实教学中的差距和矛盾。
在本次培训中,我按照研修活动方案的要求参加课程研修活动,通过理论学习、观看名师专题讲座和研究典型课例,我的教学理论水平得以夯实,上课技能也得到有效地提升。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敬业爱岗,认真钻研,能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学,通过浏览各位老师的精彩文章,互相交流,我深受启发。
这些都让我感到教育教学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和方法,还要不断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
在研修期间,我们在网上的交流平台上对课标和教材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知识与经验的分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和名师以及其他很多教师的差距。
以前总以为踏实工作,无愧学生就是好老师了。
国培学习后才知道,再不提升自己,就可能被时代淘汰,因此我要借助这个大好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师德修养建设。
这次培训,在网络上,我们除了能阅读大量相关理论知识文字资料外,还可以观看一些名师授课的视频,领略名师风采,还有专家帮我们答疑。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学习,这也就给了大家一个共同进步的机会。
我认为这种培训很有必要,因为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的进步是学校和学生进步的前提。
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数学心得体会初一(8篇)
数学心得体会初一(8篇)数学心得体会初一篇一初中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小学的简单计算和初步的代数知识,到初中数学的高中代数、几何和概率论等诸多知识,这些都要求初中生们要掌握大量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在我上初中的这几年里,我有许多关于数学的心得体会,这让我受益匪浅。
二、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支撑。
如果没有兴趣,那么学习数学将会是一件十分苦恼的事情。
初中的数学是基础性的,如果在这阶段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会越来越难,因为数学的高中部分涵盖了更多的难点和挑战。
我觉得,要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几个方法:1.防止交叉学习,避免错过基础;2.找到自己数学方面最关注的部分,然后集中精力在学习这一个部分;3.保持信心,坚信自己能够掌握这门学科,从而发掘出自己对数学的热爱。
三、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其实每张考卷上都会有很多新颖的问题。
通过思考和探究,我已经证明了很多不同数学的定理。
我们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探索新的数学领域和定理,并学会如何应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在我的数学学习中,我很少模仿别人思考。
相反,我会尝试私有化一些数学思想,试图使用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数学领域。
这样,我能够找到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深化了对数学规律的理解。
四、策略更重要。
在学习数学时,需要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
首先是要深入了解数学概念。
比如,在学习杨辉三角时,对于数学概念缺乏深入理解的同学,可能会失去学习的耐性,不愿再探究下去。
其次还有许多可供学习数学的策略,如利用图表、建立模型、近似法等等。
我发现,在学习代数方程等内容时,如果使用这些策略,可以更好的理解数学规律和公式。
同时,学习数学还需要构建层次性思维模型,通过思考和证明来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
五、结论。
总而言之,我的数学学习之路是充满挑战和收获的。
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实践,我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篇
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篇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篇1近日我参加了县《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网络远程培训,几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过往的教育太单一片面,而导致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所以"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因为"填充了不该填充的",所以"失去了不该失去的"。
"方向先于目标,战略先于战术。
"当今社会,人类和人工智能将重新分工。
基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基于对基础教育的反思与检讨,我们提出和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能力。
个体与他们所处的多样化情境间不断变化的互惠关系的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本质。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二十一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有关义务教育心得体会
有关义务教育心得体会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责任。
我在义务教育阶段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时光,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历和体会。
首先,义务教育是我成长的基石。
从小学到初中,义务教育为我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在这个阶段,我学习了基础的语、数、外等知识,培养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
我还通过各种科目的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这些学科的学习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培养了我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阶段,我经历了成功和失败,收获了成长和进步。
义务教育是我成长的基石,为我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义务教育是我塑造个人品质的重要阶段。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不仅学习了各种学科知识,还接受了德育教育和品德培养。
学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和活动,培养了我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
我学会了尊重师长,关爱同学,团结合作,乐于助人。
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锻炼了自觉遵守规则和纪律的能力。
这些品质的培养在我今后的人际交往、工作生活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再次,义务教育是我发展兴趣爱好的阶段。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有机会参加不同的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艺术培训、体育锻炼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特长。
我曾参加学校的乐队,学习吉他和钢琴,提高了音乐素养;我还加入了篮球队,锻炼了体魄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活动能够让我全面发展,培养了我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了我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我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最后,义务教育是我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阶段。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通过学校的课程和活动,接触到了不同的人和事,学会了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差异,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
我还参加了学校的实践活动,了解和感受社会的多样性。
这些经历让我逐渐适应了社会生活,培养了我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初高中过渡(衔接)的实践研究
中学数学初高中过渡(衔接)的实践研究中学数学初高中过渡(衔接)的实践研究「篇一」20XX年九月,我校开始进行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衔接性研究,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我深刻的体会到中小学数学知识衔接的意义,以及如何衔接都有一些想法、做法。
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
”所以在这里希望与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如何能使得中小学课堂教学衔接发挥最大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环境的改变,新知识的增加,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引发了许多新的变化。
同时,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改变,使刚刚步入中学七年级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数学成绩一般会出现明显地下降。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数学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不稳定。
七年级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开始抓起。
所以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衔接点1、教学内容的衔接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教材的联系,找出衔接点,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基础。
如在数与代数方面,小学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在由数的认识与运算过渡到代数式的认识与运算;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
这种飞跃给学生认识带来了困难,迟迟内化不了老师所讲解的内容。
集中复习一些与初中数学紧密联系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
2022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七篇模板
2022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通读《义务教育数学程标准(2022)》,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从“双基”、能力到核心素养,新标准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贯穿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素养目标的“三维叙写”——通过……理解……形成……,为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指导。
此次标准中出现了关于“学业质量”的评价,并给出了具体要求。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绩综合表现,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并且也对每一个学段有具体的要求。
一是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
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被细化到小学阶段的11个,初中阶段的9个心词关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二是课标以核心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意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
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综合与实践”部分课标最后还提供了对应学段可参考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更具有指导性。
三是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从课标的教学内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对于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这一改编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素养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接下来的时间要加强新标准和新方案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今年暑假我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农村小学数学一线老师,如何落实2022版新课标教学理念,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结合我对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谈谈我对新课标指导下如何展开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一、引入数学绘本,营造真实有趣的教学环境。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7篇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7篇《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一今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课程名称从“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信息技术课程向信息科技课程转变,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突显了素养导向的重要地位,体现课程时代性。
近期我又一次学习了2022版信息科技新课标,收获颇多。
一、强化育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将侧重点置于素养导向,即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度,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描述事物、总结事物、探寻规律。
二、加强了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系统性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为高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合理安排不同学习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境界性,适应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和结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倡导倡导真实性学习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字化环境规划自我管理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多样性,个体性发展。
四、注重评价育人,强化素养立意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基本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综合运用纸笔测试,上机时间作品创作等方法,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的实施,会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改变其在中小学阶段不被重视或不开课的情况,或者硬件不到位的情况,教师提升学习的机会将得到改善。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欢迎大家参考!《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篇1最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
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
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作为一名教研员,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感触很多,特别是担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七年级教学研究工作以来,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不适应。
教师教得精疲力尽,学生学得苦不堪言。
面对这样的现状,深感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中小学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
本文主要努力解决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之间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一小学生进入初中,过渡衔接不好的主要原因1.从教材内容不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
到了中学,教材体系一下增多,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
2.教师授课不同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老师反复讲、反复练。
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中学教学容量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而且初中教师大多都是从九年级下来的,对初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前提、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全面,了解不透,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对学生估计过高,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
师生协调适应差,下力不少,收获不大。
3.学生特征不同从小学进入初中,在成人眼里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但在一个十二三岁孩子的眼里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
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跟不上,走弯路,学习成绩出现滑坡。
4.学习习惯不同学生在小学阶段习惯好、能力强的同学,进入初中后,能够较为迅速地适应初中学习,这些同学的优点是:对语文学习有热情,积极性高。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中学就不会学习。
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学不会,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
浙江省瑞安市锦湖第二中学初中教学论文 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变
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变初中数学知识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是小学数学知识的扩展和发展,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即初中数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基础。
小学数学知识犹如高架桥一个个桥墩,初中数学知识犹如桥墩上的路面,而高中数学知识犹如在高架桥上行驶的车辆;只有这一个个桥墩是坚固结实的,铺在桥墩上的路面才能是平稳的,此时行驶在高架桥上的车辆才能安全快速的行驶。
因此,每一阶段的数学知识都是以上一阶段的数学知识为起点,进行巩固和拓展,为下一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习是一个连续而又分阶段的智力活动过程,从小学到初中的跃变,要求学生们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都加以改进。
初中数学是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我们应找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接轨点,解决好衔接问题,使学生们逐步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的,达到更快更好更顺利的适应中学生活。
因此,我们需要在初中阶段做好一下几方面的衔接。
一.钻研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应对初中数学逐渐加深和扩宽的内容,需要学生们在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上的转变,更需要教师们深入钻研教材,找出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共通点和扩展处以及新起点,以此使得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实现拓展以及更快更有效地接收新知识。
分析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数学只是要求认识较简单的非负有理数,并进行四则运算。
到了初中,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实数集合,数的运算又引入了乘方、开方。
同时,初中数学的代数式,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字母表示的公式、定律、数量关系,较之以前数的运算,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些抽象了。
小学数学中的形体知识也比较简单,初中几何在概念、识图和推理等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跟不上学科要求,思维结构和知识结构产生了矛盾。
此外,每节课的容量也大于小学。
这一些从小学到初中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巨”变,都要求着教师们要做好小学和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更可以看出做好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小学步入初中的感受
从小学步入初中的感受初中,是每个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小学毕业步入初中,意味着离开了温馨的小学校园,迈进了更大、更陌生的学习环境。
此时,我心中涌起了无数的感受和期待。
初中的校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进入校门,我就被高大的校舍和宽敞的操场所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上课铃声响起时,同学们鱼贯而入,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
这里没有了小学时代的单一班级,而是充满了更多陌生的面孔,让我感受到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全新挑战。
初中的学习方式与小学有了明显的不同。
小学时,老师主导教学,知识的灌输更多是通过听课和背诵来完成。
而初中,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老师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我们思考,鼓励我们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
这样的方式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也让我懂得了合作、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初中的学习内容也相对较多,学科知识开始分科教学。
我渐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不同学科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到英语、物理、化学等专业学科,学习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
上课、写作业、考试成了我每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管理和学习计划变得尤为重要。
初中还是一个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阶段。
在小学时,我们都是和班级里的同学相处较多,而进入初中后,班级轮换制度让我们有机会结识更多的同学。
在新的班级中,我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一起探索未知的知识。
通过团队作业、社团活动和班级交流,我逐渐学会了与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初中在塑造我性格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刚步入初中时的我比较内向、胆小,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也缺乏自信。
但是通过和老师、同学的交流和互动,我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老师们的鼓励和赞扬让我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去。
总的来说,步入初中给我的感受是多样而丰富的。
初中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都与小学有所不同,这让我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通过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知道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这个方面包含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核心素养。
1、人文底蕴,是古今中外现成的、成熟的文化体系的学习,是学生一切发展的基础。
只有有了人文积淀,基本的知识才能沟通和发展;只有有了人文情怀,做人做事才更有“人情味”,提高幸福度;只有有了审美情趣,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才能对美好事物追求,成就美好生活。
有了“核心素养”的明确后,教师一定继续做实细致,严把学生的“人文底蕴”关,对学生的一生美好奠基。
2、科学精神对于人文底蕴来说,就更多了些方法、技巧,少了情感投入了。
情理是不分家的,讲“情”的同时,还要“理”。
科学精神就是理,它建立在基本的科学原理之上,影响着学生对世间万物的'理解。
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是这个核心素养的三个基本点。
以数学学科为典范的课程学习,学生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就是在阐述理性思维;学生做学问,除了学还要问,对于问题,学生能管理好自己的问题,独立思考,设法分析、解决问题这就是批判质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屈不挠,不断尝试,直至问题解决这就是勇于探索。
3、学会学习,拥有学习力。
即便是再新的东西和知识,都在学习意识的指导下,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巧妙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掌握住。
做好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才算是学会学习,“选择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信息飞速发展,“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下,学会自觉、有效地使用信息,势必要事半功倍的。
这也和二七教育的“信息化”紧密相连,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可以共享开源,让所有的学生学习都能够高效,在数字化时代,更具活力。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必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受之父母。
要自我保护,适当锻炼,拥有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课间操的坚持,站姿、坐姿的标准,书写的习惯等都是小学生要知道的。
对于小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还需更多的锻炼,健全的人格正在形成,小学学生做好对于人生大局观的认识即可,为成长打好基础。
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自我鉴定
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自我鉴定
《成长之路》
从小学到初中,我经历了许多成长和变化。
在这段学习的旅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各种知识和技能,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在小学阶段,我学会了基础的语数外知识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老师们的耐心教导和家长们的关心呵护,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初步的学业。
同时,我也参加了一些兴趣班和课外活动,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
进入初中后,学习的压力和难度明显增加。
我需要更多地自我调节和管理时间,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阶段,我学会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我逐渐变得坚韧和自信。
我还主动参加了一些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的来说,小学到初中的学习经历,让我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和内化。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从小学到初中语文的变化有哪些
从小学到初中语文的变化有哪些语文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科目,它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随着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语文教育也会有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从小学到初中语文的变化。
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从小学到初中语文的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识字、词语的认读和基本的语法知识。
而初中语文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课程内容涉及文学作品的欣赏、写作技巧的培养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例如,初中语文中会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其次,学习方法方面,从小学到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侧重于记忆和背诵。
而初中语文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培养思考能力。
此外,初中语文还鼓励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和写作,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在评价方式方面,从小学到初中语文的评价方式也有所变化。
小学语文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和考核作业为主,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测试。
而初中语文的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除了考试成绩外,会加入口头表达、写作、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此外,初中语文也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综合性评价来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从小学到初中语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
初中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写作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逐步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并通过综合性评价来全面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
相信通过这些变化,学生们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知识与能力学生心得体会
知识与能力学生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成长的双轮驱动器,是我们未来成功的有力保障。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识与能力对于我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
首先,知识是我们成长的基础,也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或是去创新。
知识的获取需要我们不断地扩充视野和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每一次的知识积累都是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能力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在当前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的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能力是真正实现知识价值的手段。
具备了丰富知识和实用能力的人,才有机会成为未来的佼佼者。
在实践中,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地锤炼和实践,尤其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加以运用。
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我们自信、沉着和智慧,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最后,知识与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时间的沉淀和坚持的追求。
对于任何一项技能或者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
并且,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尝试学习新的观念和技能,并坚持下去,努力不懈,这才能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总之,知识和能力是人生发展的双轮驱动器,如何拥有优秀的知识和能力将是一个人终身追求的目标。
把握好自身的发展取向,同时有意识的学习和积攒各方面的知识,坚持实践掌握并运用各种技能和经验,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小学到初中的几个转变
小学和初中有很多区别,这里就其中的几个转变谈一下1. 小学升初中后的学生面临五大转变第一,进入初中,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
在小学,学习科目少,学习任务不太重。
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
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生物,一下子增加了好几门,而且难度增大,学科内容的普通常识性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却越来越强,因此刚进中学的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不适应。
第二,是学习方法的变化.随着学科多样和深刻化,中学生比小学生要求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
中学的任课老师多,每位老师教的学生多,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个老师,而且各个老师的教法不一样.他们不可能采取像打篮球那样“人盯人”的方法。
中学老师比较重视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环节。
孩子读小学时,家长下班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作业做好了吗,如果孩子回答“做好了”,家长也就放心了。
这种课后只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就不能满足中学学习的要求了.第三,是学习心理反应的变化.小学生多数能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老师讲课深信不疑,而中学生一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重视、信赖,另一方面他们的自信心、自主性加强了,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不是一味地“打收条”.第四,孩子生理的变化。
小学时,孩子身体发育一般。
进中学后,绝大多数孩子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处在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
他们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整个个性特征发生急剧变化。
第五,是集体关系的变化。
与小学相比,中学生的集体关系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也有许多不同。
在学校和班级集体里,班主任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照顾得具体而细致,实施方法不再是“包班制",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课老师。
这样,让孩子自己料理的事情、支配的时间多了。
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 小学升初中后家长面临的三大转变第一, 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十二三岁的孩子难免不贪玩,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这些贪玩的同学,就会发现在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所进行的活动全凭兴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最好办法是制订学习计划.督促、指导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学会给自己提出目标,并能按目标要求选择方法和途径,以便使他们在比小学艰巨、复杂的学习任务面前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比较主动.如按时完成作业方面,不管老师检查不检查,按计划做到“天天清”、“段段清",即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欠账”。
从小学生到初中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从⼩学⽣到初中⽣学习⽅法的转变经常有学⽣家长抱怨,说⾃已的⼦⼥在⼩学读书时是⼀个优等⽣,科科成绩很好,但是⾃从上了初中以来,越读越差,越读越不想读,你说他不⽤功吗?不是!他仍象⼩学时⼀样,对学习⼗分⽤功,就是成绩上不去,这怎么了啊!学⽣本⼈亦觉得冤枉,在学习上⾃问并没有偷赖,甚⾄⽐读⼩学时还要⽤功,不知为什么成绩就是不如⼩学时好。
从⼩学六年级到初中⼀年级,不但学习环境变了,更主要是学习内容变了,科⽬多了,各科的深难度亦增⼤了。
⽼师的教学⽅法不再是象⼩学那样抱着⾛,⽽是采取⽐较放⼿的教法。
教学要求⼩学注意背诵,中学重视理解、运⽤,形成技能,把知识系统化。
每堂课学习的内容多了,⽼师讲课时间也多了,有些内容不易听懂,课内和课外作业量不但多了,⽽且都⽐较难,做得对不对,不能当即知道,要隔天甚⾄隔⼏天才知道,如果错了,要改正就不那么容易了。
刚上了初中的学⽣,仍沿⽤对付⼩学学习的⽅法,不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所以出现成绩上不去,就是很⾃然的事了。
因此要做⼀个好的初中学⽣,必须掌握好适宜初中的-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课外作业--学业考试”⼏个部分。
重点是掌握以阅读能⼒为核⼼的⾃学能⼒。
⾃学能⼒,特别是阅读能⼒,这是今后⼀学习⽅法。
它包括“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的学习基础,⼗分重要。
⼀、制订学习计划?要给⾃已制定⼀个具体可⾏的学习计划,必须做到以下⼏点:1、学习计划必须全⾯具体。
⼀个具体的学习计划,既要安排好学习时间,⼜要安排好⾝体锻炼和娱乐时间;既有长计划⼜有短安排。
长计划就是说⽐如对这个星期、这个⽉或这个学期,要做好哪⼏件事情,怎样做,预先有个⼤概的打算。
短安排是指具体到⼀天或近⼏天的做法。
既有各科的统筹兼顾,也有某科的详细安排。
在⼀天的⾃修时间⾥,课后复习占多少时间、课外作业占多少时间、第⼆天即将上课的课前预习⼜要占多少时间,都有⼤体的预算。
这样才能防⽌顾此失彼,不但保证能以充沛的精⼒及较⾼的效率进⾏学习,⼜可以保证睡眠、娱乐和锻炼的时间,这样就可以避免学习⽣活单调乏味,从⽽顺利地完成各科的学习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了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难点与有效策略之后,使我更深刻认识到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习知识结构的改变对学生的
巨大影响。
初一学生在进入初中生活之后都有怀有很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万事开头难,假如初一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已经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合理的方法,学生就会轻松进入学习的角色
难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画图、想象、制作模型的认识过程。
初中数学知识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是小学数学知识的扩展和发展,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说初中数学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知识更加强调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1)注意联系实际,教学时,要从实际例子出发,结合实例来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性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时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实验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来探索图形的性质,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出图形的性质后,还要求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如“方格纸中画等腰直角三角形→画一般直角三角形→不用方格的弦图”层层展现给学生,学生经历操作、分析、判断、推理得出勾股定理,这样的学习活动是丰富的、有意义的.整章书图文并茂,又安排了足够的课时,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得又轻松又扎实,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
自己的身边。
(3)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展示知识的迁移变化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形成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和想象等探索过程,注意小学里学生还非常习惯用形象思维来思考和观察问题,此时,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向逻辑思维进行转化,当然,两者是不能完全独立的,而应该有机结合在一起由平面几何学科特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会遇到不同困难,但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处理得法,不但使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而且学习几何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也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