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步行训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结果判断: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足跟 再次着地止所用的时间,包括站立相和迈步相,站立 相约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65%,迈步相约占35%~40%。 单侧下肢站立时称单支撑期,双下肢同时站立称为双 支撑期。
特征
• 步行的 特征:双侧支撑期即一侧足跟着地至 对侧足趾离地,约占支撑期的 15%的时间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分级 1 2
3 4.
分级标准
不能步行 非功能性步行(治疗性步行):训练时用膝-踝-足矫 形器或肘拐等辅助器具能在治疗室内行走。耗能大, 速度慢,距离短,无功能性价值,但有预防压疮、血 液循环障碍、骨质疏松等治疗意义 家庭性步行:用踝-足矫形器、手杖等可在家行走自 如,但不能在室外长时间行走 社区性步行:用或不用踝-足矫形器、手杖可在室外 和所在社区内步行,并可进行散步及去公园、诊所、 购物等活动,但时间不能长,如果活动超出社区范围 仍须乘坐轮椅。
张步态 5.减痛步态:痛腿站立相缩短,长短步 6.偏瘫步态:画圈步态
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
7.剪刀步态:双膝内侧摩擦碰撞,足尖着地 8.跨越步态:足下垂致患腿迈步时过度抬腿 9.短腿步态:腿短超过2.5cm以上健腿迈步髋
膝过度屈曲踝过度背屈 10.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双上肢外展,两足间距
增宽,高抬腿,落地重呈“z”形,称醉汉步态 11.持拐步态:2点步、3点步、4点步、迈至步、
0°
0°
0 °~15 °屈曲 0 °~15 °
15 °~5 °屈曲 15 °柘屈~10 °背屈
5 °屈曲
10 °背屈~0 °
5 °~35 °屈曲 0 °~20 °柘屈
35 °~60 °屈曲 20 °~10 °柘屈
60 °~30 °屈曲 10 °柘屈~0 °
30 °屈曲~0 ° 0 °
定量分析法
• 平均步行周期时间 • 测量左右步长(50~80cm):与身高有关,反应
迈过步
步行训练
步行前的训练: • 站立适应性训练 • 肌力训练 • 单腿负重训练 • 平衡训练 • 协调训练
步行训练
步行分解训练的基本步骤:
1. 单腿负重 2. 靠墙伸髋→离墙站立 3. 患腿上下台阶 4. 患腿伸髋负重,健腿跨越障碍 5. 靠墙伸髋踏步 6. 侧方迈步、原地迈步
单腿负重
靠墙伸髋→离墙站立
步态分析
• 目测分析
• 定量分析
目测分析
• 了解病史
• 体检:肌力、肌张力、ROM、N系统等
• 步态观察:站立姿势、步态的总体状况(步行节奏、 对称性、流畅性、身体重心的偏移、躯干的倾向、上 肢摆动、神态表情、辅助具使用等)、侧面观察步态 (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关节运动情况)、正 面观察步态(髋关节内收、外展和内旋、外旋,骨盆 运动及身体重心变化)
患腿上下台阶
患腿伸髋负重,健腿跨越障碍
靠墙伸髋踏步
侧方迈步
原地迈步
步行训练的基本条件
• 肌力:单肢负重3/4以上体重 • 平衡能力: 2级以上 • 协调能力:主动屈髋屈膝
步行耗能增加情况
偏瘫 截瘫
膝上截肢
膝下截肢
(%) (倍) 单侧(%) 双测(倍) 单侧(%) 双测(%)
65 2~4 60~70 1
10 40~50
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
1. 臀大肌步态:上体后仰呈仰胸挺腰凸肚 2. 臀中肌步态:影响同侧髋关节侧方稳定性 3. 股四头肌步态:手压大腿膝过伸 4. 帕金森步态:启动困难呈刻板的前冲或慌
步态的对称性与稳定性 • 跨步长(2倍步长)/又称复步长:左跟-左跟 • 测量步宽/步距(5~10cm):两足心间距 • 计算步频(95~125单步/分)、步速(1.2m/s
) • 足角:足中心线与前进方向之夹角(6°~7°) • 测量步态对称情况:主要是测量左右步长 • 注意:一般包含6个步行周期,特别要注意安全
• 跑步的特征:双足离地腾空。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步行周期 骨盆
关节运动角度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首次着地 5°旋前 承重反应 5°旋前 站立中期 中立位 足跟离地 5 °旋后 足趾离地 5 °旋后 摆动初期 5 °旋后 摆动中期 中立位 摆动末期 5 °旋前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0 °~20 °屈曲 20 °~30 °屈曲 30 °屈曲
步行训练
南医大康复教研室 王翔
背景
• 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 行走是人的重要的转移方法,与
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步行功能评定
• 包括步行能力和步态分析
步行能力评定
• 通过对来自百度文库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 致了解患者能否步行;能否在家 庭环境或是社区环境中步行。
• 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步行不稳, 要注意保护,防止跌到
特征
• 步行的 特征:双侧支撑期即一侧足跟着地至 对侧足趾离地,约占支撑期的 15%的时间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分级 1 2
3 4.
分级标准
不能步行 非功能性步行(治疗性步行):训练时用膝-踝-足矫 形器或肘拐等辅助器具能在治疗室内行走。耗能大, 速度慢,距离短,无功能性价值,但有预防压疮、血 液循环障碍、骨质疏松等治疗意义 家庭性步行:用踝-足矫形器、手杖等可在家行走自 如,但不能在室外长时间行走 社区性步行:用或不用踝-足矫形器、手杖可在室外 和所在社区内步行,并可进行散步及去公园、诊所、 购物等活动,但时间不能长,如果活动超出社区范围 仍须乘坐轮椅。
张步态 5.减痛步态:痛腿站立相缩短,长短步 6.偏瘫步态:画圈步态
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
7.剪刀步态:双膝内侧摩擦碰撞,足尖着地 8.跨越步态:足下垂致患腿迈步时过度抬腿 9.短腿步态:腿短超过2.5cm以上健腿迈步髋
膝过度屈曲踝过度背屈 10.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双上肢外展,两足间距
增宽,高抬腿,落地重呈“z”形,称醉汉步态 11.持拐步态:2点步、3点步、4点步、迈至步、
0°
0°
0 °~15 °屈曲 0 °~15 °
15 °~5 °屈曲 15 °柘屈~10 °背屈
5 °屈曲
10 °背屈~0 °
5 °~35 °屈曲 0 °~20 °柘屈
35 °~60 °屈曲 20 °~10 °柘屈
60 °~30 °屈曲 10 °柘屈~0 °
30 °屈曲~0 ° 0 °
定量分析法
• 平均步行周期时间 • 测量左右步长(50~80cm):与身高有关,反应
迈过步
步行训练
步行前的训练: • 站立适应性训练 • 肌力训练 • 单腿负重训练 • 平衡训练 • 协调训练
步行训练
步行分解训练的基本步骤:
1. 单腿负重 2. 靠墙伸髋→离墙站立 3. 患腿上下台阶 4. 患腿伸髋负重,健腿跨越障碍 5. 靠墙伸髋踏步 6. 侧方迈步、原地迈步
单腿负重
靠墙伸髋→离墙站立
步态分析
• 目测分析
• 定量分析
目测分析
• 了解病史
• 体检:肌力、肌张力、ROM、N系统等
• 步态观察:站立姿势、步态的总体状况(步行节奏、 对称性、流畅性、身体重心的偏移、躯干的倾向、上 肢摆动、神态表情、辅助具使用等)、侧面观察步态 (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关节运动情况)、正 面观察步态(髋关节内收、外展和内旋、外旋,骨盆 运动及身体重心变化)
患腿上下台阶
患腿伸髋负重,健腿跨越障碍
靠墙伸髋踏步
侧方迈步
原地迈步
步行训练的基本条件
• 肌力:单肢负重3/4以上体重 • 平衡能力: 2级以上 • 协调能力:主动屈髋屈膝
步行耗能增加情况
偏瘫 截瘫
膝上截肢
膝下截肢
(%) (倍) 单侧(%) 双测(倍) 单侧(%) 双测(%)
65 2~4 60~70 1
10 40~50
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
1. 臀大肌步态:上体后仰呈仰胸挺腰凸肚 2. 臀中肌步态:影响同侧髋关节侧方稳定性 3. 股四头肌步态:手压大腿膝过伸 4. 帕金森步态:启动困难呈刻板的前冲或慌
步态的对称性与稳定性 • 跨步长(2倍步长)/又称复步长:左跟-左跟 • 测量步宽/步距(5~10cm):两足心间距 • 计算步频(95~125单步/分)、步速(1.2m/s
) • 足角:足中心线与前进方向之夹角(6°~7°) • 测量步态对称情况:主要是测量左右步长 • 注意:一般包含6个步行周期,特别要注意安全
• 跑步的特征:双足离地腾空。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步行周期 骨盆
关节运动角度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首次着地 5°旋前 承重反应 5°旋前 站立中期 中立位 足跟离地 5 °旋后 足趾离地 5 °旋后 摆动初期 5 °旋后 摆动中期 中立位 摆动末期 5 °旋前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0 °~20 °屈曲 20 °~30 °屈曲 30 °屈曲
步行训练
南医大康复教研室 王翔
背景
• 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 行走是人的重要的转移方法,与
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步行功能评定
• 包括步行能力和步态分析
步行能力评定
• 通过对来自百度文库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 致了解患者能否步行;能否在家 庭环境或是社区环境中步行。
• 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步行不稳, 要注意保护,防止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