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以情感为重点的文本分析方法,学会分析论述文献中人物情感,研究小说的内部结构和叙事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荷塘月色》的主题和情感,学会进行情感分析。

2.学会运用情感分析法分析文献中人物情感。

3.学习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技巧,统观小说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1.学习新的情感分析法,了解文本分析方法和技巧。

2.透视《荷塘月色》的结构及情节,掌握如何整合和分析小说内容。

四、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文学必修二。

2.工具: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五、教学流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展示夜晚荷塘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和安静。

2.引导学生分享在夜晚或月夜下最美好的记忆或感受。

第二部分:文本阅读(30分钟)1.学生自读《荷塘月色》,在读后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生阅读完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小说中的情感和情节内容。

老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小说有哪些情感和情节的线索?•有哪些情感和情节是主要的,总体上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情节和线索传达情感?第三部分:情感分析(30分钟)1.老师让学生进行情感分析,分析文献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和行为。

2.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每个人物中都列出以下信息:•这个人物在文本中的地位和角色。

•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个人物有哪些情感和情节,这些情感和情节是如何影响故事结局的。

第四部分:总结(10分钟)1.老师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和情节进行总结,并从文学角度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技巧。

2.老师扩展教学,讲解《荷塘月色》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六、教学评估1.经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将情感分析法应用到其他文献阅读中?2.老师可通过将未知文献内容细节,让学生通过情感分析法解析,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文本分析方法和技巧。

3.以小组形式互相评价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 必修2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目标3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文:一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三: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苏教必修2苏教《荷塘月色》课题荷塘月色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本文是苏教版必修二《一花一世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高一学生认识问题仍较浅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表达“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苏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苏教版 必修2

荷塘月色(1)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二.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与作品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

〔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

〔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

〔现代作家。

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

祖籍某某某某,生于某某东海,长于某某。

1916年考入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

“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

先后任教于某某第一师X、某某第六师X,某某中国公学,某某上虞春晖中学等。

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

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

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X〞。

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某某运动。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荷塘月色教案》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荷塘月色教案》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附背景资料)•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3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4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6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7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8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9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10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12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散文精练的言语、笼统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形融合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示先生思想,惹起想象,激起兴味,提高写作技艺。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融合,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思。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佐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伸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明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生疏,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

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与民主运动。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事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惧掩盖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徘徊中。

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

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普通的意境,这就是我们明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显露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到达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同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迹。

哪位同窗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迹。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早晨在院子里纳凉,想起白昼常经过的荷塘,决议去看一看。

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离开荷塘,欣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2课 荷塘月色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2课 荷塘月色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第12课荷塘月色第12课荷塘月色(节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

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

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

1947年,他因北平当局任意捕人而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

同年,因病在北京去世。

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评价中国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

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人物轶事朱自清改名自策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

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至于改字“佩弦”,则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

晚年的朱自清先生也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闻一多被刺,他义愤填膺,冒险参加追悼会,做演说,写挽诗;又签字于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签名呼吁和平宣言;与学生一起扭秧歌,否定“中间路线”;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直保持了改名的初衷。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事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高一语文专题三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5篇范例]

高一语文专题三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5篇范例]

高一语文专题三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5篇范例]第一篇:高一语文专题三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 2012届高一语文专题三第14课《荷塘月色》应用体验之旅教案苏教版必修2(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明眸(mïu).独处(chù).B.宁静(níng).曲折(qǔ).C.脉脉(mî).倩影(qiàn).鹢首徐回(yì).悄悄(qiào).妖童媛女(yuàn).霎时(chà).缕缕清香(lǚ).煤屑(xiè).蓊蓊郁郁(wěng).乍看(zhà).D.羞涩(sè).踱步(duï).解析:A项,“处”读chǔ;B项,“曲”读qū;C项,“霎”读shà。

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幽僻羞涩凝碧没精打彩 B.丰致酣眠惦记专心致志 C.渺茫弥望稀蔬豁然开朗 D.幽静风姿斑驳游目骋怀解析:A项,彩—采,B项,丰—风,C项,蔬—疏。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文人能从一根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根枯藤具有不经修饰的自在雅逸的________,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②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特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与那些蹩脚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_______的胃口。

③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_______的境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可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待。

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

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

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三、教学难点1.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 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放《荷塘月色》的音乐)同学们都有自己疏导心情的办法,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在遇到心理不平静的时候是如何疏导的。

2.上节课我们预留了预习本文时代背景的任务,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白色背景北大任教内心迷茫惶惶然面临选择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3.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美(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教师指导朗读(2)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4.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5.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夹杂在一起的思想感情。

2.仔细揣摩语言,欣赏动词和叠字运用的精妙,体味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先请大家听三篇文章的片段,然后请大家说说它们的篇名和作者。

a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c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提示:a段《春》,b段《背影》,c段《匆匆》,作者均为朱自清)这三篇文章都是散文,但并不是同一类散文,《春》以写景为主,《背影》以叙事为主,《匆匆》则以说理为主。

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秀丽朴素,比喻形象生动。

著名作家郁达夫这样评价他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文学研究会——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茅盾、朱自清、叶绍钧、冰心、郑振铎、许地山等。

他们提出了“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阵地为《小说月报》。

另一个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是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他们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创作主张,阵地为《创造》季刊)今天,我们再和大家来学习一篇朱自请先生贮满诗意的散文《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揣摩《荷塘月色》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认识修辞方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四、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荷塘月色》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认识修辞方法及其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第二部分,主要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清楚了《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写作线索(出示幻灯片);在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二、复习上堂课让同学们回去背诵第4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集体背诵一遍,待会再分别请两位同学单独背诵。

(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

)三、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好,相信同学们在会背诵第4自然段的同时,对荷塘美景也比较熟悉了,在这里我有个建议,就是给在座的各位同学三分钟的时间听一段音乐,闭上眼睛想象下当时朱自清月下漫步的整个画面,提示:可以通过想象朱自清先生的着装打扮,心情、所见景色等入手(站在曲曲折折的塘岸上看荷池,头上是淡淡的月光。

看荷叶、荷花,闻荷香,赏月色)。

结合文章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罗列出荷塘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很好,同学们都非常有想象力,同时大家也都很详细地提到了月下荷塘的美景,我们一起归纳出来也是这五个方面: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出示幻灯片)作者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 必修二 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 必修二 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三)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版块一《荷塘月色》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版块一《荷塘月色》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荷塘月色》精品教案从容说课《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文章借助丰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当时漫步荷塘时内心的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之情。

这种淡淡的喜悦与哀愁极具作者情感体验的个性色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景语〞去揣摩、领悟作者内心的“情语〞。

采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研讨等学习方式,去品味文章所营造的朦胧素淡之美,认识一代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练习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X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师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 苏教版 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 苏教版 必修2 教案

荷塘月色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②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①整理课堂笔②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四、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案(1)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案(1)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初中时,大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对于朱自清,大家应当记住他有四个值得自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他一人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六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的美景的。

二、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一)理出心情(披情)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二)领会意境(入境)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

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二,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哀愁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

本文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胧,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必须到位,所以必须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熟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象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学情分析
本文学习主体是高一学生,本文又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的困难,课前先让学生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先生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首先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反复让学生诵读,读书韵味,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其次针对学生不善于朗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设计听说读写的各种学习情景,对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全面的锻炼,师生共同探讨最感兴趣的内容,对接生活,积累经验。

当学生在欣赏独具匠心的描写时,可能对文本流露的思想倾向,隐藏的情感,特别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障碍,教学时应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握文本。

此外,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把时代背景、《采莲赋》和《西洲曲》内容的理解交给学生探索,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总结。

然后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情感与态度:
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点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手法的运用。

六、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讨论法、探究法。

八、教学工具
多媒体
九、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后反思
本堂课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诵,再放录音的突然转变,我发现我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由于我的工作经历不长和工作经验不足,“让学生动起来”并不容易。

于是探索如何让学
生“动起来”,这是极为重要的。

我以为有这几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动起来”;二是就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三是让学生去整体感知,及时点点评和引导。

问题的设计,每个都是紧紧围绕散文《荷塘月色》的,并且结合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展开。

当然,有些问题是顺势而提,是学生在帮助我提问,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和体会,但也是这里让我感到一些不足,问题基本上是我提出来,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本次课上我没有直接介绍朱自清作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因为传统的模式是“解题——背景介绍”。

我认为这种方式太生硬,发挥不了学生的探索思维,阅读主动性,学习积极性。

其实,教师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探究气氛浓郁,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主动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教学,尤其是散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