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三作业
———————————————————————————————— 作者: ———————————————————————————————— 日期:
ﻩ
模块三作业 活动 1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doc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包括了以下几部分: (1)呈现先行组织者(2)呈现新学习内容(3)知识的整合协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同时结合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模
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对折纸张来算纸张
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动机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时,引入了小学里学过的正方 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体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效地
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所学知识的保持。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表现在:陈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方有个清晰的印象,在计算
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形象、直观。 (4)自主学习教学策略。陈老师设计了一些运算题,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接着启发学生思 考:从这些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5)探究式教学策略。本课的实际操作性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如“当底数 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
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不认同陈老师的设计。多媒体虽然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应该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和知识系统的需要,看看是否需要运用多媒体。陈老师本课讲授的有理 数的乘方,课前他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对折纸张,并观察纸张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学生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兴趣明显高涨,总结出了有理数乘方的书写方法,教学的效果已经达到, 教师没有必要再使用多媒体。数学课堂上,对于一些抽象的、深奥的、空间的、语言表述不太易 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在上课之前,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亲手做一做: 动手对折纸张,并观察纸张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孩子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在老师的指引 下,探究意识逐步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讲课之前要认真备课,这叫做预设。陈老 师的几个问题设计刚好体现了这些特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目标和多媒 体、教学练习如何联系在一起,如何进行课外拓展等,考虑得比较详细全面,为上好一节课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的拓展来源于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灌输了一种学习观念,数学是来源于生
活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好它可以解决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实际的问题。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建议:
我认为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观 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说得不完整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而不
是由教师总结出来。 活动 2
可选案例上:《“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1. 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呢?王老
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答: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对学生出 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引导学生把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启发学生从已有的
或相似的知识点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节课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出现困难一筹莫展时,王老师采取了缩小观察范围,转移学生 注意,开拓学生思路,打破定向思维的方法,促进学生唤醒已有知识,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圆心角” 移开,去另寻途径,集中于“圆弧与圆周的比”这一关键点上。最后,终于解决了问题。 在发现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以突显学习者的自主 地位,达到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的能力提高目的。因此,我认为,王老师的引导及时降低了难度,
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成功的。 2. 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否合适呢?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和更合
理的分组方法呢? 答: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活动,我认为合适。这种活动是 建立在“自主探究”环节基础上的巩固提高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活动设计。分组的方法是两个同学为
一组,进行一次比赛,要求大家不许拆开圆锥模型,利用手头的测量工具,求出它的侧面积,因为测 量和计算,任务简单,所以两个人就能操作任务简单,一个同学负责测量和记录,另一个同学负责 计算, 2人足以完成。当然也有“更好”的分组方法,如自由组合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 强组际竞争,但可是会造成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而且对于学困生不太理想,会加重学困生在学习 上的挫折感,严重不利于学困生的个体发展和班级的整体发展。总的来说,王老师的做法是很成
功的。
3. 在课堂上总是会有像王楠那样反应快、基础好的学生,也会有像李默那样成绩较差的学生, 怎样将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
与开动脑筋呢?
答: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 中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要让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后都要有所得,无论 得到的是高层次还是低层次,都是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护学习者的学习热 情,树立学习者的自信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
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⑴教师合理设计课堂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性,能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 答,且有机会回答。对于较难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想到了,不要急于让他回答,再给点时间让 反应慢的学生也再思考一下;对于简单的问题,多把机会给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感受到老
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使他有自信。
⑵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理分组,各组内应该有好、中、差成员,给各个成员明 确分工,学习能力强的为组长,负责指导与辅导,表达能力好的负责发表小组观点,较差的可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