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资源错配的微观机制_基于工业企业商业信贷的经验研究

合集下载

金融低效_资本错配与异质企业两阶段创新_王昱

金融低效_资本错配与异质企业两阶段创新_王昱

金融与投资[收稿日期]2014-09-17[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1YJA790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033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136);大连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基金项目(DUT11R C (3)43);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3DJY058)[作者简介]王昱(1984-),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成力为(1960-),女,湖南津市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金融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目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持续增长和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和核心所在,金融体系能够有效支持和帮助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是金融发展金融低效、资本错配与异质企业两阶段创新王昱1,成力为2,王昊3(1.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4;3.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通过对金融发展和异质企业创新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发现,在我国金融发展增速较快的同时,从事创新决策的企业数量较少,资本错配使创新资金过度投入到创新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中,企业创新规模低是造成我国创新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

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及地区金融发展指标,结合企业异质性特征,构建理论模型和Heckit 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由金融风险甄别功能缺失导致的金融低效使得金融发展不能有效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决策过程中,降低了企业的最优创新规模;银行部门存在资本错配现象;股市发展和FDI 与国内信贷产生互补性,可以缓解创新动力较强企业的投入不足问题。

[关键词]金融低效;资本错配;异质性;创新阶段;Heckit 模型[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56(2014)10-0046-12Financial Inefficiency ,Capital Misallocation andHeterogeneous Firm Two-Stage R&D WANG Yu 1,CHENG Li-wei 2,WANG Hao 3(1.Business School,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2.School of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3.School of Economics,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4,China )Abstract:Through characteristic depictio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heterogeneous firm R&D stage,the article finds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quick,the number of innovation decision-making firms is low;capital misallocation makes the capital overflow to the SOEs with low R&D efficiency;the low scale of R&D input is the reason for R&D shortage in China.Based on the data of industrial firms and the index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combining with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we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model and Heckit model and find that,financial inefficiency caused by risk identification function deletion mak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not participate in the firm ’s R&D decision process effectively and reduce its optimal R&D scale;there is a capital misal -location phenomenon in bank sectors;the complementarity arising from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FDI and domestic credit can re -lieve the shortage of input in firms with more powerful R&D incentive.Key Words:financial inefficiency;capital misallocation;heterogeneity;R&D stage;Heckit model2014年10月第36卷第10期Oct.,2014Vol.36No.10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山西财经大学学报46··持续促进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融资约束与资源错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融资约束与资源错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融资约束与资源错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赵玉龙;祝树金【摘要】在对融资约束影响资源错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1998-2007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企业内和行业内资源错配进行测度,并进行相应实证分析,结论显示:融资约束与企业内资源错配、行业内资源错配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随着融资约束的上升,企业内和行业内的资源错配程度将会先下降后增加;在不同所有制属性、区域以及行业内的企业之间,融资约束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稳健,但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具体而言,非国有企业对融资约束的反应更敏感,东部和中西部样本中融资约束对企业内错配和行业内错配的影响存在不同,融资约束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显著的企业内错配效应,而对行业内错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最后结合行业面板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融资约束对行业内错配影响的稳健性.【期刊名称】《商业研究》【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10页(P163-172)【关键词】融资约束;资源错配;实证研究【作者】赵玉龙;祝树金【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 410079;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 41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F27要素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

Hsieh和Klenow(2009)考察了中国在资源使用方面的错配情况,指出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资源配置程度,那么将可以获得25%-40%GDP的提升。

自HK模型发表以来,资源错配问题成为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

一方面,考察资源错配是否显著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其造成了多大程度的增长损失。

例如,涂正革和肖耿(2005)发现企业生产中要素的配置效率对基于随机前沿模型而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微弱,而聂辉华和贾瑞雪(2011)则指出资源错配是导致企业生产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曹玉书和楼东玮(2012)认为资源的错误配置既影响了产出总量的短期值,同时也影响了长期内的生产前沿,如果消除所有年份的资源错配,则我国的GDP增长率平均每年可提高0.9%。

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 第九届(2023年)案例征集活动拟入库案例

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 第九届(2023年)案例征集活动拟入库案例

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第九届(2023年)案例征集活动拟入库案例摘要:一、背景介绍二、案例一:山东工商学院何圆、辛孟婷、闫恒俐《阳光之下:阳光城交叉保护条款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三、案例二:湘潭大学刘长庚、袁璟曦、沈子龙《制造业供应链掘“金时刻”——三一重工持金票“入场”》四、案例三:湖南大学周再清、李德鑫、方沁月、周钰、肖佳雯《好风如水,基建涛波,盐港坐浪头——基于红土创新盐田港REIT的案例分析》五、案例四:合肥工业大学陶爱萍、黄紫嫣、李飞霞、韦安康《建“新设”异——建设银行场景金融革新之道》六、案例五:南京农业大学彭澎、张海燕、朱丽、吴梦奇、吴敏慧《瓦解“的瑞士堡垒”:瑞士信贷破产的启示》七、总结: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在第九届案例征集活动中的成果与意义正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日益迅速,金融专业学位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举办了第九届(2023年)案例征集活动。

本次活动共收到了1116篇参评案例,经过严格筛选和评审,最终选出了5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案例。

这些案例涵盖了金融、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借鉴意义。

二、案例一:山东工商学院何圆、辛孟婷、闫恒俐《阳光之下:阳光城交叉保护条款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该案例以阳光城集团为例,分析了交叉保护条款在企业债务违约事件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通过对阳光城集团的债务结构、交叉保护条款的约定及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我国企业债务风险防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案例二:湘潭大学刘长庚、袁璟曦、沈子龙《制造业供应链掘“金时刻”——三一重工持金票“入场”》此案例围绕三一重工的供应链金融实践,探讨了制造业企业在面临市场波动和资金压力时,如何运用供应链金融手段缓解融资难题。

案例分析了三一重工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举措,为同行业企业提供了借鉴经验。

四、案例三:湖南大学周再清、李德鑫、方沁月、周钰、肖佳雯《好风如水,基建涛波,盐港坐浪头——基于红土创新盐田港REIT的案例分析》该案例以红土创新盐田港REIT为例,分析了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资本产出率扭曲、投资结构优化与经

资本产出率扭曲、投资结构优化与经

Neumann,1945)通过数学模型证明了在均衡条件下,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的条件是资本产出率等于常数[3]。
罗默(Romer,1986)通过计量分析得出均衡状态下资本产出率会收敛到一个定值,同时发达国家资本产出率 的水平大致相同[4]。当资本在各产业之间可以自由流动时,资本会从资本产出率高的产业流向资本产出率
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投资效率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资本回报水平来评价投资效率,
主要是采用霍尔 -乔根森(HallJorgenson)资本租金公式对资本回报率进行估算。比如白等人(Baietal,
2006)对中国资本回报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 1979—1992年约为 25%,在 1993—1998年约为 20%,
低的产业,最终达到各产业资本产出率相等的均衡状态①。当各产业的投资效率出现扭曲即偏离上述均衡
状态时,则会出现产业间的资本错配现象(见图 1),具体表现为投资效率低的产业获得高份额的投资比例。
从图 1中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占据了一半的总投资,但是两个产业的投资效率明显低于经济总
体的投资效率,表明中国投资结构中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并存。产业之间的资本错配会从投资的角度造成
1998年之后保持在 20%左右[25]。方文全(2012)估算了中国 1993—2007年的资本回报率,结果显示在该时
间段内税后名义资本回报率为 8% ~13.8%,税后实际资本回报率为 6.9% ~12.9% 。 [26] 第二,通过计算资
本的边际收益率来评价投资效率。由经济理论可知,资源配置的有效条件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相等,当只
本文其他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通过一个企业垄断竞争的标准模型,从产业投资效率的角度分析不 同产业间资本错配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部分应用上一部分的分析框架,通过宏观数据对中国各产业 以及经济总体的资本错配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金融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与效应

金融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与效应
由于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 用,金融资源错配增加了 金融体系的风险。
阻碍普惠金融发展
金融资源错配可能导致部 分群体无法获得必要的金 融服务,从而阻碍普惠金 融的发展。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增加企业融资成本
由于金融资源错配,企业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 或费用来获取融资,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降低企业投资效率
当前对金融资源错配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对金融资源错配的度量方法、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不足, 对金融资源错配的效应评估不够全面等。
展望
未来可以对金融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度量方法,并进一步评估金融资源错 配的效应,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可以结合新兴经济体的特点,研究新 兴经济体中金融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与效应。
优化金融机构组织结构
通过优化金融机构组织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 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意识,降低信用 风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01
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范
金融风险。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作者:张三 出版年份:2020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政府干预不当
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影响,但政府的干预可能 存在盲目性、短视等问题,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市场失灵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但由于市场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市场机制 可能无法实现最优配置。

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国际经验研究

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国际经验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6期21㊀作者简介:陆江源(1991-),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㊁投入产出分析㊁世界经济.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国际经验研究陆江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摘㊀要:健全财政㊁货币㊁产业㊁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改革事项,也是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举措.现代经济政策种类繁多,并且执行部门交叉错综,财政㊁货币㊁产业㊁区域等政策很容易造成政策的不协调和顺周期性.因此,高效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保障.从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㊁政策体系㊁决策支持和政策协调体系四个方面来考察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可以发现美国㊁欧盟㊁日本㊁印度基于其自身经济政治特色都构建了风格迥异的经济政策协调体系.这些国家协调体系中不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于中国改进政策协调机制具有可借鉴的意义.关键词:政策协调;国际经验;政策体系;机制设计中图分类号:F 7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21.06.0100㊀引言健全财政㊁货币㊁产业㊁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改革事项,也是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举措.现代经济政策的种类繁多,既有长期目标性的发展规划,也有短期总量调控式的财政㊁货币政策,还有中期差别化配置资源的产业㊁区域㊁金融㊁就业㊁价格等政策,政策的期限特点和主体定位既有重叠又各有区别,政策的制定部门和执行部门也涉及广泛.建立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㊁部门权责明确㊁配合有效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保障.现阶段中国已建立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但各主管经济部门之间条块分割㊁本位主义严重.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部门矛盾和摩擦严重降低了经济政策的效率,多部门博弈成为经济政策有效协调的重要障碍.多个经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一方面很容易形成政策的顺周期现象,增大经济运行的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政策之间的配套性较差,企业和居民无法获得真正的政策红利.因此加快构建经济政策有效协调的机制,推动政策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工作协同力,是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既有经济政策自身的共性,也有各国经济制度的特性.就经济政策的共性而言,经济政策都具有目标体系㊁政策体系㊁决策支持和政策协调体系四大方面.就经济政策的国别特征而言,美国㊁欧盟㊁日本作为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印度作为除中国以外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都形成各自特色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制度设计.如美国灵活的经济决策和法制化的政策实施相结合,兼顾了经济政策的弹性和执行力.欧盟以机制化委员会的模式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日本依靠深度融合的政府部门和智囊机构进行有效的政策协调.印度则是依靠严格的经济计划推动政策的协调.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协调机制对于中国改进政策协调具有可借鉴的意义.1㊀美国:依靠经济智囊和高级别会议进行灵活和法制化的宏观经济管理1.1㊀美国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与政策体系美国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可以归纳为促进经济增长㊁促进就业和反通货膨胀.抚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美国经济政策的最主要特征.财政政策㊁货币政策和细分的产业政策组成了美国经济政策的政策体系.一是以美国财政部为主,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预算的管理及其他财政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增长.二是以美联储负责的金融货币政策,其独立于政府,却与政府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它只对国会负责,但总统和政府对其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三是以行业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为指导的各类产业政策.1.2㊀美国经济政策的决策支持美国经济政策的决策支持体系可以概括为:以总统及其背后利益集团的经济思想为指导,依靠经济智囊和高级官员形成«总统经济报告»等一系列施政纲领,与国会的各类委员会进行协调,推动经济政策的法制化贯彻实施.以总统和利益集团的经济思维为指导.从罗斯福㊁杜鲁门到奥巴马㊁特朗普,历任美国总统由于出身背景㊁代表政党和利益集团㊁取悦选民群体和方式的不同,分别具有迥异的经济施政思想.这些施政思想集中体现在每年的«总统经济报告»和相应的规划纲要中.经济顾问委员会成为政府重要的决策支持机构.«总统经济报告»等一系列施政纲领由经济顾问委员会进行起草,对经济政策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总统每年一度的预算咨文要对政府的活动㊁收支做出规划.这种规划要以对下年度的经济预测为基础,而经济预测也是要由经济顾问委员会最后拍板定案.经济政策决策和执行的依靠法制化.为了使经济政策得以最终贯彻实施,总统及其顾问需要与国会的各类委员会进行有效的协调,推动经济政策最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美国法制化的经济政策贯彻执行力较强.1.3㊀美国经济政策的政策协调体系非机构化的高层协商成为主要方式.经济顾问委国际商贸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6期22㊀㊀员会需要从财政金融部门获取信息,并与这些部门协调立场.所以自艾森豪威尔时代开始,在经济顾问委员会与财政金融机构之间就有 三驾马车 和 四人会 的协调形式. 三驾马车 是指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财政部长和预算局长之间的经常碰头会. 四人会 是在上述三巨头之外再加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四人会 的作用是交换情报协调彼此的观点和行动.跨部门委员会也成为重要协调机制.除去 三驾马车 四人会 之外,还有一种由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主持或参加的跨部门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比如,在杜鲁门时期建立过跨部门的经济稳定委员会.在肯尼迪时代建立过内阁经济增长委员会,由预算局长㊁财政部长㊁商务部长和劳工部长参加.这些跨部门委员会使经济顾问委员会的触角伸展到更广阔的经济领域,便于它较快地获得信息,因而能使它更好地发挥智囊机构的作用.以机构化的 经济政策委员会 的形式加强政策协调.福特时期建立了机构化的 经济政策委员会.他认为一大堆的各种部际委员会实际上很少能起到全面协调的作用,不如将这些委员会都放进一个单一的机构中.经济政策委员会作为一个大权统揽的独立机构,被赋予三项广泛的职责:一㊁就国际国内的所有经济政策向总统提供意见;二㊁监督美国所有经济政策的制定㊁协调和执行;三㊁发挥经济决策核心的作用.1.4㊀美国经济政策协调的利弊美国经济政策协调具有两大优点:一是灵活性便于政策调整.经济顾问委员会配合 三驾马车 和 四人会 的非机构化的经济决策模式,方便了历任美国总统组建符合自己经济哲学的智囊决策机构,也有利于根据美国经济现实适时调整经济决策人员配置和决策动向.二是法制化利于政策实施.美国的经济政策基本都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依靠法律法规的进行执行,使得政策的贯彻力较强.美国经济政策协调也具有两大弊端:一是政府和美联储的配合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在格林斯潘时代,格林斯潘和历届美国政府保持了较好的私人关系,使得政策协调比较顺畅.但是一旦出现了政府和美联储之间扯皮和争斗,这种建立在私人关系上的协调机制就很容易破裂.二是宏观决策机构容易被利益集团游说.决策机构的非机制化和决策人员的 大权独揽,很容易导致利益集团对于决策个人的游说㊁笼络和收买.2㊀欧盟:以机制化委员会的模式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2.1㊀欧盟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与政策体系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的组织,其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激发地区经济活力并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出于这样的政策目标,欧盟建立了统一的货币联盟,约束性的财政纪律以及包括一体化地区㊁竞争㊁研发㊁产业和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一揽子宏观政策体系.欧盟经济政策的基本框架可以由三个方面来概括,一是统一的货币政策,由欧盟层面负责制订和实施;二是有统一规则协调的分散的财政政策,由各成员国政府按照统一规则自行订制实施;三是其他经济政策,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则,但成员国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相互协调.2.2㊀欧盟调控的决策支持欧盟经济政策的决策依托于五大机构:欧盟委员会㊁理事会㊁欧洲议会㊁欧洲法院和欧洲审计院,但经济政策的决策权主要集中于欧盟委员和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实施成员国让渡出来的那部分主权,是欧盟主要的决策和执行机构;欧洲理事会是政府间机构,实施成员国未上交的那部分权力.欧盟委员会是欧盟核心的决策机构,实施重大的政治㊁执行㊁立法㊁行政和监督任务.欧盟委员会政策实施的职能表现在制定规则,监督政策的实施和协调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每年欧盟委员会起草一份共同体预算草案,并参加财政预算的过程.理事会分为欧洲理事会和欧盟理事会.欧洲理事会是欧盟各国政府首脑的会议,关注和确定欧盟的目标和战略方向.欧盟理事会是成员国部长级的会议,负责将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指导方针付诸实施.2.3㊀欧盟经济政策的政策协调体系对成员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协调和监督.欧盟委员会负责监督成员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公共债务的变化情况,监测赤字的变动.如果某一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可能超过或已经超过3%的限制,欧盟委员会就会着手整理起草有关该国经济和预算的报告,提交欧盟理事会和该成员国政府.欧盟理事会在接到欧盟委员会有关成员国财政赤字可能超过或已经超过3%的报告后,必须在三个月内就该成员国是否已经存在过度财政赤字做出决定.一般情况下,成员国必须在四个月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过度赤字,欧盟理事会的建议不对外公开.对违反财政规则的惩罚.一旦确定某国出现过度财政赤字,该国需要在一年内纠正,再加上审议和决策时间,就可以达到两年.如果两年后仍存在赤字,就要面对惩罚.罚金由固定部分和附加部分两部分组成.固定部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2%.附加部分则按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出3%的部分的1/10,最高罚金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0.5%.2.4㊀欧盟宏观政策协调的利弊机制化和规范化是欧盟宏观经济政策的最大优点.通过建立欧盟委员会㊁欧洲理事会㊁欧盟理事会等机构,欧盟将成员国上交的经济权限和未上交的经济权限进行统筹协调,协调和议事流程规范化和法制化.欧盟的这些机制化的协调会议定期召开,极大地推动了欧盟的机制化运作和一体化进程.协调成本过高和灵活性差是欧盟政策的最大问题.无论是欧盟委员会㊁欧洲理事会还是欧盟理事会,协调成本十分高.首先,语言沟通成为较大障碍.重要文件要翻译成所有成员国的语言,光是文件的阅读㊁修改和沟通就构成了极大的成本.其次,达成一致的难度较大.在重要的议题事项中,随着成员国数量的增长和内部国家差异性的增大,欧盟各大会议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不断降低.3㊀日本:以积极的部门和社会协调进行阶段性经济管理3.1㊀日本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与政策体系日本经济政策的目标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了极大的调整,因而采用不同的政策体系和决策支持.这种变化的经济政策与中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总体而言,日本的经济政策目标可以分为恢复生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6期23㊀产㊁经济增长和收入倍增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㊁内外经济平衡㊁经济结构改革㊁经济复苏和产业振兴多个阶段.经济政策的政策体系也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演变相适应.日本战后恢复期和高速增长期的宏观政策体系主要以经济计划的产业政策为主导,配合以财政投资的区域开发政策.在经济社会协调和内外均衡时期,则主要采用立法加强消费者保护和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且配套汇率和货币政策降低内外经济的失衡.在结构改革和产业复兴阶段,大规模政府投资㊁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政策组合的首选.3.2㊀日本经济政策的决策支持政治内阁和职业次官双层制保障经济决策的有效制定.日本内阁的首相和各省主官主要是政党选举和任命的政治家,根据内阁集体负责的原则,内阁会议的意见也就是所有部门主官的意见,从而在内阁会议层面进行了政策的政治性协商.而各省的次官则属于职业官僚体系,是各省工作的实际协调和执行人.次官会议一般在内阁会议前一天举行,由内阁官房长官(总理办公厅主任)主持.次官会议主要讨论业务性㊁技术性的工作,对于政策进行技术可行性的协商.内阁会议与次官会议的模式,分别对经济政策进行技术可行㊁政治肯定的保障,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决策.以强势经济部门主导经济政策制定.日本政府内部以经济企划厅㊁大藏省㊁通产省为主力,形成经济发展计划㊁财政金融㊁产业规划的部门主导式协调机制,并形成一批对经济决策具有影响力的官厅经济学家团体.经济企划厅曾先后参与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㊁新长期经济计划㊁国民所得倍增计划等,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企划厅与各个政府部门进行整体的协调磋商,并最终形成总领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白皮书».大藏省则是对财政㊁金融体系进行管理.通产省建立系统的产业政策.在各部门的协调中,这些部门成为主导和协调的主力.3.3㊀日本经济政策的政策协调体系国会与政府以委员会形式进行衔接.在日本国会中设有各类常任委员会,主要有内阁㊁地方㊁法务㊁外务㊁大藏㊁文教㊁社会劳动㊁农林水产㊁商工㊁运输㊁递信㊁建设等多个与内阁各省对口的委员会.各省次官也会经常出席常任委员会中进行政策沟通与协商.综合经济协调的政治支持.综合经济协调需要一定的权限,无论是安定本部㊁审议厅还是企划厅都拥有一定的协调权限.这就需要政治力量的支持.日本政治家中不少人主张强势政治,都为审议厅和企划厅撑腰.部门人员借调和交叉任职.比如在统制经济阶段时期,安定本部计划室的综合组组长来自日本银行,交通组组长来自交通省,农业组组长来自农林省,财政金融组组长来自大藏省.在统制经济结束以后,这些部门的人员尽管回归原本的岗位,但是部门之间的借调和交叉任职制度一直保留.比如在一个重要文件审议时,遇到文部省的质疑,经济企划厅就会从文部省借调人员参与文件起草.政府智囊的居中协调.日本的政府经济智囊往往是离退休的政府高官,与现届日本各经济部门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校友㊁同事网络建立起来的日本经济学界和政策界时常进行各种形式㊁各种主题的经济恳谈会.这些经济会议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探讨会,对于部门之间经济政策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㊀日本经济政策协调的利弊日本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与自身经济要求相适应.日本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模式随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而发生变化,体现了符合日本国情的经济政策体系,并且衍生出了独具日本特色的经济管理和经济政策哲学日本官厅经济学.这是一种以日本政府官员为主导的,广泛借鉴西方经济学思想,并结合日本经济现实的经济管理思路.日本经济政策中的政府本位主义严重.日本的政府机构,时常争夺法定权限和财政预算权限,以及操纵这些权力资源的人事权限,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各政府机构首先维护的是本位利益,随着机构的演进,各省厅之间乃至各省厅内的厅局的争斗愈演愈烈,严重削弱了日本政策的协调能力.4㊀印度:以强大的经济计划贯彻国家经济战略4.1㊀印度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与政策体系长期以来印度的宏观经济目标是建设现代工业化强国.为此,印度实行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形成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的宏观经济管理机制,但更强调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施加诸多限制.1991年以来,印度政府实施 私有化㊁自由化㊁市场化㊁国际化 为主基调的政策组合,对印度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和调整,从而使传统的 尼赫鲁模式 逐渐向 市场经济模式 演变.4.2㊀印度经济政策的决策支持和政策协调国家计划委员会一度长期主导印度宏观经济政策.1950年,印度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都由政府总理兼任,使印度实际上存在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计划机构.改革前的计划委员会不仅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发展速度㊁主要生产指标㊁积累比例㊁投资规模以及资源分配等国民经济重大问题,而且还有权审批和确定中央各部的规划㊁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各邦的计划规模和计划开支.事实上,在半管制经济模式中,印度计划委员会通过制定指标和分解指标㊁下达任务㊁分配资金和监督执行模式成了企业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印度以强大的经济计划总领各类经济政策.印度中央政府定期制定全国经济发展计划,各地方政府制订地方经济发展计划,甚至各经济部门也制订部门经济发展计划,形成完整的计划体系.全印度经济发展计划需经国会审查批准,还要经过由国家计划委员会㊁财政部㊁中央银行等中央政府主要部门负责人和各邦首席部长组成的国家发展委员会的批准.每个五年规划文件都要规定计划期内国家实现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㊁各主要社会经济部门应达到的社会经济指标,以及计划期间的投资总额和公私部门㊁各政府部门㊁各地方政府的投资额.在印度中央政府,计划执行部专门处理经济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实现.国家计划委员会 改革成为 国家转型委员会.2015年1月,印度政府根据改革议程建立 国家转型委员会 取代1950年建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 .国家转型委员会的定位是 政府首要智囊机构 ,为印度政府提供长期性和战略的政策计划.从强制性的经济计划国际商贸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6期24㊀㊀制定部门转变为战略政策咨询部门,国家转型委员会迈出了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步伐,但改革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4.3㊀印度经济政策协调的利弊强大的经济计划十分利于政策的贯彻.印度的宏观经济政策集中体现在一揽子的经济计划中.在经济计划的准绳下,政策的落实和部门的协调得以有效进行.采用国家计划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干预,也成为印度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特点.但是经济计划过于僵化.经过反复推敲和广泛协商的经济计划,一经出台,就需要不折不扣地实施.但一旦遭遇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突变或者国内经济问题的爆发,五年经济计划很少有调整和回旋的余地,从而不利于有效应对内外部冲击.5㊀中国经济政策协调的问题及国际经验的启示5.1㊀中国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问题和挑战部门政策协调存在一定障碍,政策配套性不足.尽管存在部级至处级的各部门非正式政策协调机制,但部门利益和固有的体制机制约束导致了这些协调会议难以真正形成有效的协调.重大经济问题和政策存在特设办公室进行协调,但重大战略的覆盖面有限,大量经济政策处于协调困难的局面.部门之间也尝试进行一次性协调,但经济问题的周期性和反复性使得一次性协调往往难以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而组织多次协调的部门协商成本则过高.部门印发的文件很难要求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配套性还存在一定不足.联合印发的文件也由于受到各部门既有法规的约束,而无法最大限度地得到落实实施.部门政策在地方层面难以协调落实.产业㊁就业激励政策需要财政金融性配套,但这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制约.部门的政策在地方层面往往存在较大的沟通不畅,很难通过跨系统去引发,导致理应配合的部门没有起到配套作用.而联合引发的文件推行力度就大打折扣,牵头部门往往较易落实,而配合部门则很难配合落实.短中长期政策系统衔接性较弱,政策缺乏退出机制.长期规划与短中期宏观调控,区域和产业的生产力布局政策缺乏有机衔接.除了发展规划以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缺乏明确的期限性,导致短中期调控工具的混用.与此同时,财政政策缺乏退出完善的机制,短期激励和长期结构政策缺乏明确的界定.经济政策的市场预期引导作用不够理想.经济政策类型过于繁多,发布频繁,执行部门过于分散,各部门之间的政策缺乏系统全面的信息披露平台,使得市场需要主动收集和整理各类经济政策信息,从而导致市场产生政策 繁多而变化快 的感觉.经济政策的预期引导不足,极大地影响了经济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多部门政策集中实施具有顺周期效果,不利于经济金融稳定.多部门对某一经济问题实施的激励或者抑制政策,往往容易导致用力过猛,引发顺周期效果.这一现象在金融领域尤其严重.宏观调控应具有逆周期调节效果,应尽量部门竞争式行政监管导致的顺周期效果.5.2㊀完善中国经济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建立健全经济政策协调组织机制.在国务院内部设立经济政策委员会,协商办理涉及国务院多个部门职责的事项,由重要经济部门负责人组成,各成员单位按照共同商定的工作制度,定期举行会议.建立经济政策制定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基于当前的部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我国政策制定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为部门首长提供平台就各方政策协调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建立经济政策委员会机制.在经济政策制定部门内部,仿照央行内部货币政策委员会组织模式设立供决策服务的政策委员会.各委员会除了本领域专家参加外,还需其他部门有关负责人㊁其他领域有关专家参加.完善一整套经济政策循环体系,建立政策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经济形势协同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监测分析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完善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机制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落实目标责任㊁强化督查问责.根据经济政策的期限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明确的退出机制,引导市场预期.重点加强各类经济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加强国家规划以外的各类规划与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加强多个部门㊁多种政策对战略㊁规划中的重大政策㊁重大改革㊁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国债吞吐等财政金融交叉领域的相关规则和操作机制.创新财政政策对产业㊁区域㊁民生㊁安全等政策的支持保障方式.处理好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平衡协调,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处理好兼顾经济增长等多目标与价格稳定目标的关系,关注更广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参考文献[1]戴维 B 马格莱比.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沃尔特 E 弗克默尔.美国政府[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杨文武,张立,李好,等.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4]野口悠纪雄.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M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5]张建雄.欧盟经济政策概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I n g oL i n s e n m a n n ,C h r i s t o p hO.M e y e r ,W o l f g a n g T.W e s s e l s ,E Gc o n o m i cG o v e r n m e n t o f t h eE U A B a l a n c eS h e e t o fN e w M o d e so f P o l i c y Co o r d i n a t i o n [M ].N e w Y o r k :P A L G R A V E MA C M I L GL A N ,2007.[7]J o h nB a c h t l e r ,P e t e r B e r k o w i t z ,S a l l y H a r d y a n dT a t ja n aM u r a v s Gk a ,E U C o h e s i o nP o l i c y :R e a s s e s s i n g 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D i r e c t i o n [M ].N e w Y o r k :R o u t l e d g e ,2017.[8]M i n o f l lN a k a n o ,T h eP o l i c y -m a k i n g P r o c e s s 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J a pa n [M ].N e w Y o r k :P A L G R A V E MA C M I L L A N ,1997.[9]O E C D E c o n o m i cS u r v e y s :E u r o pe a n U n i o n2016[M ].O E C D P u b l i s h i n g,P a r i s ,2016.[10]O E C D E c o n o m i cS u r v e y s :I n d i a2017[M ].O E C D P u b l i s h i n g,P a r i s ,2017.[11]O E C D E c o n o m i cS u r v e y s :J a p a n2015[M ].O E C D P u b l i s h i n g,P a r i s ,2015.[12]O E C D ,P r e v e n t i n g P o l i c y C a p t u r e :I n t e g r i t y inP u b l i c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M ].O E C DP u b l i s h i n g,P a r i s ,2017.[13]S i x t e nK o r k m a n ,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y i nT h eE u r o pe a nU n i o n [M ].N e w Y o r k :P A L G R A V E MA C M I L L A N ,2005.[14]T a k a y u k i S a k a m o t o ,B u i l d i n g P o l i c y L e g i t i m a c y i n J a pa n :P o l i t i Gc a lB e h a v i o u rB e yo n dR a t i o n a l c h o i c e [M ].L o n d o n :MA C M I L GL A NP R E S SL T D ,1999.。

金融科技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基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银行业竞争视角

金融科技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基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银行业竞争视角

《金融发展研究》第1期金融科技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基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银行业竞争视角何 涌 张 影(湖南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摘 要:基于2011—2021年沪深A 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覆盖广度的作用效果大于数字化程度。

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银行业竞争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

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有效、面临高融资约束时,金融科技发展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的效果更显著。

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金融科技的经济后果和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因素类文献,实践上为强化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部门协同推进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

关键词:金融科技;期限匹配;短债长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银行业竞争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4)01-0070-09DOI :10.19647/ki.37-1462/f.2024.01.008一、引言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务违约事件频发。

例如,2019年,方正集团的超短期融资债券“19方正SCP002”违约。

2022年,华晨集团因14只债券违约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通过分析违约原因发现,以“短债长用”为代表的激进型投融资策略是不可忽略的内因之一。

企业为满足经营资金流动性需求,大量依靠短期债务,且短期债务比例持续大幅高于短期资产比例。

相应地,长期债务比例持续显著低于长期资产比例,最终导致中国企业存在严重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现象(刘晓光和刘元春,2019)[1]。

企业采取这一激进型融资策略,虽然能够通过利用多期连续短期负债满足长期资产投资的资金需求,但期限匹配理论认为,当融资期限小于投资期限时,企业可能由于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用以偿还到期债务和利息,被迫选择以更高昂的融资成本进行短期贷款续借,以满足资金周转需要(Morris ,1976)[2]。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一:1、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6、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1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21、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沿线国家产业层面数据的反事实模拟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35、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二: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2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51、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演变52、湖南省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演变53、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54、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社会风险探究55、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57、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58、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59、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60、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61、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62、“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63、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64、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65、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366、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67、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68、基于VAR模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9、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70、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1、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72、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三:73、财政激励、政府偏好与地区经济增长7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75、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7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7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8、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79、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80、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8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8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83、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84、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85、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的经贸效应模拟分析--基于GTAP模型及偏效应分解8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87、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88、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489、中国经济增长与三个产业能源消耗的结构调整90、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91、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2、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区间非线性经济调度研究93、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9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95、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96、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97、金融发展缘何抑制了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98、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99、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100、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101、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2、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1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104、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与其城市经济的偏移增长及重心耦合态势研究105、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转换研究106、中国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10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108、经济转型视野的“去库存”与房地产市场稳健性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四:109、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110、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5111、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112、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113、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114、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5、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11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117、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118、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11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溢出性120、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121、“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2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和规律123、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124、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125、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126、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127、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128、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129、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130、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CGE模型1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132、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133、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134、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供给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6135、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136、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模型的实证137、浅析体验经济环境下服装品牌的体验设计方法138、经济因素对服装流行色趋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9、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140、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141、中国经济的“双重”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142、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143、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144、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五: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146、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14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148、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149、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151、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关系及发展前景15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析15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5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其效应分析155、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5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7157、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158、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159、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160、基于通用分布的含风电电力系统随机动态经济调度161、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162、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163、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164、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165、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6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67、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68、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169、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170、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71、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172、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以江苏省为例173、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174、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175、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176、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公司治理对其影响177、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178、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9、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180、要素重新配置型的中国经济增长181、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89。

2011—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文献综述

2011—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文献综述

2011—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文献综述小组作业摘要本文以中国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对2011年-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以时间顺序厘清近五年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对以上所指5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回顾,对各学者的观点按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分析、创新驱动战略几个方向进行整理综合。

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一、引言2011年以来,在实体经济放缓,金融资源的错配与金融价格的扭曲快速恶化,资金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大幅度弱化,虚拟经济大量侵蚀实体经济的利润,上游垄断性基础产业大量侵蚀下游生产性产业利润,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融资环境和财务绩效等方面发生分化。

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如期的结构调整,刺激计划带来的后遗症在开始大规模显现,需求结构、供给结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并没有出现改善的迹象,中国宏观经济所固有的结构刚性有所强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企稳回升过程中,但基础尚不牢固.回顾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30余年的“结构性增速”逐步转向“结构性减速”轨道。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从重经济增长速度,切实转变到全面提升质量、微观经济效率、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上;我国经济运行的指导方针从“平稳较快”转变到“稳速增效”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从侧重需求管理,转变到全面供给管理上。

二、正文(一)经济增速放缓从2011年至今,我国宏观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宏观经济进入了失衡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既有通胀的潜在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严峻威胁,是双重风险并存。

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资本回报率来自我国工业企业的研究

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资本回报率来自我国工业企业的研究

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资本回报率来自我国工业企业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资本回报率之间的关系,并以我国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金融错配是指资金在市场中的非效率配置,表现为资金不能有效地流向最有效率的使用者,从而影响整体经济效率。

所有制结构则是指不同所有制形式在经济中的比例和分布,包括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类型。

资本回报率则反映了资本投入的经济效果,是评价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

文章首先将对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资本回报率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利用我国工业企业的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统计方法,探讨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在金融错配环境下的表现差异。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资本回报率关系的理解,而且对于优化我国工业企业的融资环境、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还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以推动我国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文献综述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资本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基础。

在金融错配方面,早期研究主要关注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问题,认为金融错配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金融错配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机制,如所有制歧视、政策干预等。

这些研究指出,金融错配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可得性,还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创新能力和资本回报率产生重要影响。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资源获取、政策支持、市场地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资本回报率和经济绩效。

厦门大学金融学院导师介绍——蔡庆丰

厦门大学金融学院导师介绍——蔡庆丰

厦门大学金融学院导师介绍——蔡庆丰蔡庆丰男金融系教授金融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访问学者(师从行为金融学著名学者,原高盛资产管理首席投资官KentDaniel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学位,2006年留校任教,2007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2010年至2011年到县市两级政府挂职副县长和市政府办副主任,上市办主任。

研究领域为:金融市场与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投资银行与金融风险管理),已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和《财贸经济》等权威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前已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金融危机应急课题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福建省社科基金2项、软科学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1项,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福建省发改委、厦门市思明区及多家省级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

工作经历2006年-2008年厦门大学金融系助理教授2008年-2011年12月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1月-2012年7月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8月至今厦门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经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ColumbiaUniversity,GraduateSchoolofBusiness,NewYork,NY),访问学者,合作导师系行为金融学“大牛”学者、原高盛公司资产管理联合首席投资官KentDaniel教授。

近年来发表的学术文章[1]超常规发展的机构投资者能稳定市场吗?,《经济研究》,2010年1期[2]是谁在“捕风捉影”:机构投资者VS证券分析师——基于A股信息交易者信息偏好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3年第06期[3]公司地理位置影响其现金股利政策吗?,财经研究,2013年第07期[4]业绩排名、市场状态与基金经理的风险调整行为:“争名”还是“逐利”?,金融评论,2012年3期[5]信息提前透露、知情交易与中小投资者保护——对我国证券研究业“潜规则”的实证检验与治理探讨,财贸经济,2012年5期[6]羊群行为的叠加及其市场影响——基于证券分析师与机构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2期[7]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与金融部门的自我膨胀,光明日报(理论版),2011年11期[8]代理投资模式要求修正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4日[9]证券分析师缘何复述市场信息?,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7期[10]迟滞资本问题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11年7期[11]机构投资者与市场定价效率的检验与反思,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12期[12]金融中介的利益冲突、自我膨胀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与理论反思,金融评论,2009年6期[13]金融机构利益冲突问题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9年05期[14]金融虚拟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及其市场影响: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思考,经济学家,2009年03期李子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微观银行理论、投资银行与公司金融、资本市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资源错配的概念及其测算的三种方法-国民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资源错配的概念及其测算的三种方法-国民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资源错配的概念及其测算的三种方法-国民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理论渊源和早期经验结果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资源配置,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是国内外经济学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融通加快了这一进程,经济增长成为经济研究的持久主题。

在解释穷国为什么穷?富国为什么富?这一问题时,经济学家们达成共识,认为正是国内企业生产率的差异造成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而生产率的差异则源于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多寡。

自Solow 在1957 年提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概念,TFP 就成了技术水平的代名词,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开始将TFP 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标准,用来解释一个经济体是否高效运转,以及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

随后,Syrquin(1986)推广了Solow 的核算框架,将TFP 的增长分解为行业自身TFP 的增长和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效应。

Syrquin 的研究发现,如果固定各行业的TFP水平,只要改善要素在各个行业之间的配置,也能极大地改进整个经济体的生产率状况。

因此,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研究是探寻经济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

二、资源错配的概念及其对TFP 的影响的研究综述如果资源可以充分自由流动,实现帕累托最优,那么就是有效配置,而错配(Misallocation)则是偏离了这种理想状态。

对Misallocation一词,国内有部分学者如杨振、陈甬军(2013)和聂辉华(2011)将其译为误置,本文遵循袁志刚和解栋栋(2011)、陈永伟和胡伟民(2011)、史晋川(2012)等人文献的译法,将其译为错配。

不健全的市场化机制加剧了要素配置的扭曲程度,资源错配成为制约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从技术角度来看,错配可以分为两种。

陈永伟(2013)做了比较准确的界定:内涵型错配和外延型错配。

分享挑战杯优秀论文

分享挑战杯优秀论文

附件第十五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
获奖情况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附件:第十五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获奖情况1.优秀组织奖(8个)
财政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税务学院保险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获奖作品(共65篇)
(一)经济类(31篇)
一等奖(10篇)
二等奖(8篇)
三等奖(13篇)
(二)管理类(19篇)
一等奖(6篇)
二等奖(6篇)
三等奖(7篇)
(三)其他类(15篇)
一等奖(6篇)
二等奖(4篇)
三等奖(5篇)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第5章金融功能理论

第5章金融功能理论
➢ 第一,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为稳定,即金融功能随时间和经济体的变 动较少;
➢ 第二,金融机构的形式以功能为指导,即机构之间的创新和竞争将导致 金融体系功能效率的提升。
1.金融功能观的理论框架
• 博迪和默顿等(2009)把金融机构基本核心的功能概括为六项: ➢ 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 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 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实现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 ➢ 提供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 提供价格信息; ➢ 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金融体系的功能分析
• 金融功能的分析框架可以运用于金融体系的设计与选择。表1对商业 银行与资本市场的金融功能进行了比较。
•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表明, ➢ 在传统经济体系或者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传统产业,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
功能更有优势; ➢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资源配置则更有效率。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金融功能比较
20
485
39
300 43
25
51 31
28
344
70 733
38
33
86 823
23
34
113
186 30
38
142 812
26
43
案例分析
• 假设你拥有某一生产专利,估计需要投入100万元才能购买相关的厂 房和设备生产产品。但你自己只有20万元储蓄可以投资,但你并不想 全部用来投资。为了获得投资生产所需的资金,你成立了有限责任公 司,从银行获得50万元的贷款,投资机构投入40万元的权益资本。
• 委托代理:所有权和决策权相分离会造成委托代理问题。拥有所有权, 承受与决策相关风险的人被称为委托人,获得决策权的是代理人,由于 代理人对于自身权利、地位的追求,他们可能会做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 决策。例如购买豪华办公设备、兼并收购毫无价值的公司等。

金融科技对绿色信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视角

金融科技对绿色信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视角

《金融发展研究》第7期收稿日期:2023-04-13修回日期:2023-05-24金融科技对绿色信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视角黄磊黄思刚杨承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能否赋能绿色信贷发展,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实现数字化绿色转型?本文创新性地从商业银行内部视角出发,基于2012—2021年22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利用文本挖掘法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探究金融科技对绿色信贷的影响。

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调整信贷配置和降低信贷风险显著促进了绿色信贷的投放。

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绿色信贷投放的促进作用在规模小、资本充足率高的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因此,商业银行应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发展,以助力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金融科技;绿色信贷;商业银行;文本挖掘;信息不对称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3)07-0073-10DOI :10.19647/ki.37-1462/f.2023.07.009作者简介:黄磊,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绿色金融;黄思刚(通讯作者),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银行金融;杨承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

一、引言生态环境问题是“十四五”规划中着力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作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扩张进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一项信贷政策(田超和肖黎明,2021)[1],绿色信贷政策逐渐成为国内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

但与此同时,投放力度不足、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存在使绿色信贷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张小可和葛晶,2021)[2]。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贷投放方即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

由于信息不对称,“标绿”企业和“染绿”项目的骗贷案例层出不穷(张可等,2022)[3],为避免损失,商业银行收紧绿色信贷投放,绿色信贷陷入发展停滞期。

企业杠杆率与技术创新:促进还是抑制?———基于渠道机制与结构异质性的经验证据

企业杠杆率与技术创新:促进还是抑制?———基于渠道机制与结构异质性的经验证据

企业杠杆率与技术创新:促进还是抑制?———基于渠道机制与结构异质性的经验证据◎任 玎 吴 非 常 曦内容提要 基于中国技术创新转型的需求,本文采用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企业杠杆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属性杠杆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影响。

研究发现,企业整体杠杆率攀升确实不利于技术创新,这主要是通过恶化企业财务状况,挤出企业有效投资来冲击技术创新活动的。

基于杠杆结构属性划分后发现,商业信用杠杆和经营性杠杆能够有效驱动企业技术创新,而银行杠杆和金融杠杆则有明显抑制作用,债券杠杆尽管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但更多地是低端创新泡沫;基于企业属性划分后发现,国有企业和非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会由于企业的加杠杆行为而受到更大的负面冲击。

有鉴于此,不能简单地对企业杠杆进行“一刀切”All Rights Reserved.式的管理,应根据不同属性特征的杠杆行为,分别进行“去杠杆”“稳杠杆”乃至“加杠杆”,纳入结构化的思维对企业杠杆进行优化,有助于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动能,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杠杆率 技术创新 渠道机制 结构差异〔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8-0050-10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由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国内经济腾飞,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有形生产要素投入逐步边际收益递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然不可持续。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①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在国家战略版图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等微观主体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国家实现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复旦大学论文格式 完整版

复旦大学论文格式 完整版

学校代码:10246学号: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XXXXX应用系统实现论文英文题目院系:软件学院专业:软件工程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07年2月17日目录摘要............................................................. I I ABSTRACT .......................................................... I II 第一章绪论.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本文的主要内容 (2)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2)第三章设计与实现 (30)3.1 总体框架层次 (30)3.1.1 图的使用例如 (30)3.2 系统实现功能 (30)3.2.1 表的使用例如 (30)3.3 程序实现 (31)3.3.1 程序书写例如 (31)第五章结论 (67)5.1 系统运行发现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67)参考文献 (68)致谢 (71)摘要一篇好的摘要能把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梗概反映出来。

中文摘要字数在400到500之间,中英文摘要内容要一致。

目前收到的文章,大多数摘要写得偏短,而且内容主要是文章的背景材料,看不出作者在文中所作的贡献。

我们这里特向作者提醒,撰写摘要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要开门见山。

从第一句开始就把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基本观点概要地叙述清楚,侧重于:方法、结果和结论;要排除本学科领域中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重复文章标题中已有的信息;不写背景材料,不作自我评价,不包括作者的未来计划;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如:“进行了……”、“得到了……”,不应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除结论外,作者对工作的描述应采用过去式;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摘要举例:“基于工作流的PDM-ERP集成系统研究”一文摘要通过对产品数据管理(PDM)和企业资源计划(ERP)在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总结了PDM和ERP这两个领域内在的区别和联系;借助工作流技术和相应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在目标一致、资源共享、过程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了PDM和ERP的集成;构建了PDM-ERP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系统运作框架图,从信息流和物流集成的角度实现了企业设计领域和制造领域的全局集成。

思考建议: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

思考建议: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

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这里谈几点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重大意义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低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我国。

现在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

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现在必须也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需求方面看,以往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境外需求和国内投资需求高涨带动的。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一直艰难曲折,国际贸易更是多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国内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也处在调整减速期,大量低端产能又不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因而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实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均衡,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信贷配给-详解

信贷配给-详解

信贷配给-详解什么是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目录• 1 什么是信贷配给• 2 信贷配给理论发展简述[1]• 3 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探析[2]• 4 信贷配合的类型• 5 信贷配给存在对宏观经济及其主体的影响• 6 解决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设想•7 参考文献什么是信贷配给信贷配给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定义。

就宏观上的信贷配给而言,它是指在确定的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大于供给。

就微观角度而言,它又包括两个方面:①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当中,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即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②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例如,一百万的贷款申请只能贷到五十万)。

信贷配给理论发展简述[1]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8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信贷配给理论最早可追溯到 Adam Smith(1776)的《国富论》,他在论述高利贷的最高数额时曾扼要地探讨过信贷配给:“法定利息率若低于最低市场利息率,其结果将无异于全然禁止放贷取利的结果。

如果所取得的报酬少于货币使用之所值,则债权人便不肯借钱出去,所以债务人得为债权人冒险接受货币使用之全值而支付一笔费用”。

虽然他没使用“信贷配给”一词,但说明了利率受到抑制时信贷的非价格配置。

到了 19 世纪 20 年代,英国银行学派与通货学派讨论多种金银块和货币问题时也曾涉及过信贷配给问题。

1833 年贷款利率管制法令被废除前,英格兰银行受贷款利率上限管制所限,无法调节贴现利率,只能以限制贷款供给作为政策工具,因而信贷配给曾经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问题。

此后近一个世纪里,信贷配给问题淡出人们视野。

1930 年,Keynes 在《货币论》中对“未被满足的借方需求”的讨论,描述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银行以非价格手段独立地配给信贷资金的现象。

虽然 Adam Smith 和 Keynes 等较早地注意到了信贷配给现象,但没有深入地研究下去,甚至针对信贷市场的分析都很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 表中的数值表示某一类企业财务指标( 比如应收账款) 总量与这一类企业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率( % ) 。
从理论上讲, 只要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缺陷, 商业信贷就可以起到增进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的作用。即使是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 , 融资渠道比较畅通的大企业通常也会向小企业提供 商业信贷, 从而改善资金的配置效率。比如 Peterson 和 Rajan ( 1997 )
④ 我们的数据分析表明 , Lardy, 1998 ②; Cull 和 Xu, 2005 ③) 。 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发达国家恰恰相反。 资金相对紧张的民营企业不仅没有从商业信贷中获得金融支持 , 反而通过商业信贷向国有企业提
供资金。 表 2 还给出了现金流指标。2005 年至 2007 年, 国有企业现金流比率波动比较大, 而民营企业 却相对稳定, 保持在 8% 至 9% 的水平。我们还可以把现金流分成经营现金流、 投资现金流和筹资 现金流三个部分。从现金流构成情况看, 民营企业依然表现稳定。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筹资现金流 比率。国有企业筹资现金流比率不仅水平较高, 而且波动较大。2005 年至 2007 年, 国有企业筹资 而民营企业只有 4. 1% , 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融 现金流比率平均达到 9. 1% , 2006 年国有企业筹资现金流比率接近 12% , 资渠道。此外, 比 2005 年和 2007 年分别高出 5 个和 3 个百分点, 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有企业融资的影响 。2006 年 12 月, 银行新增贷款 ⑤ 2144 亿元, 远远超过 2005 年和 2007 年同期 1273 亿元和 485 亿元的规模。 与之相对应的是, 民 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与宏观调控政策关系不大。 营企业筹资现金流比率保持在 4% 左右, 表 2 中的加总数据表明国有和民营企业在商业信贷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 国有企业应收 账款低于应付账款, 而民营企业应收账款高于应付账款 。从加总数据得出的商业信贷失衡与一般 理论的推断恰好相反。不过, 加总数据会掩盖一些可能的微观机制 , 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某 而民营企业正好集中在这些行业 , 这种组合效应会直接导致加总 些行业可能要求较多的应付账款 , 数据出现民营企业商业信贷失衡的情况 。再比如, 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能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 , 降低对于商业信贷的需求, 这也会导致加总数据出现系统性偏差。 因此, 考虑到上述可能性, 我们 需要从企业微观数据出发, 分析商业信贷失衡是否与行业或企业特征有关 。 为了减少异常值对估计结果的影响 , 我们删除了工业增加值和从业人数小于等于 0 、 应收账款 0 1000% 、 0 1000% 中工业增加值比率小于 和大于 应付账款中工业增加值比率小于 和大于 以及现
⑥ 删除的样本数量为 37308 个, 占样本总数的 金流中工业增加值比率绝对值超过 1000% 的样本。 4. 2% 。 此外, 。 , 463263 我们只保留国有和民营企业 因此 样本数量进一步下降到 个, 平均每年 15. 4 万家企业。附录中的表 A. 1 给出了应收账款净值—工业增加值比率( 以下简称应收账款净值 ⑦ 与表 2 一致, 从附录中也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商业信贷失衡的严重 比率) 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注: 表中的比重是指某一类企业工业增加值( 或从业人员) 总和占全部工业增加值( 或从业人员) 的百分比。
表 2 给出了上述两类企业的一些总体财务指标 , 表中的数值表示某一类企业财务指标 ( 比如 应收账款) 总量与这一类企业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率 ( % )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 在商业信贷方面,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存在着显著的不对称性 。 国有企业应收账款比率低于民营 而应付账款比率却高于民营企业 , 导致这两类企业在应收账款净值比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企业, 2005 年至 2007 年, 国有企业应收账款净值比率在 - 11% — - 12% 之间波动, 而民营企业应收账款 净值比率却高达 4% 以上, 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两者之间 15 个百分点以上的差异令人震惊。 过去的理论强调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商业信贷这一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 。 具体说来, 在销售产品的 过程中, 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 大企业向中小企业间接输出无法从正常融资渠道获得的流 动资金。表 2 的数据说明中国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民营企业不仅没有从商业信贷中获得金融支 反而通过商业信贷向国有企业提供资金 。 持,
金融资源错配一直是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 众所周知, 虽然中国民营企 , , 民营 业生产效率在总体上显著超过国有企业 但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 相对于国有企业, 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融资约束 。 这种金融资源的错配造成生产资源 企业很难获得外部融资, ① 直接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为什么生产效率较高的民营企业反而得 的错配, 不到更多的外部融资? 中国特有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市场显然是一个原因 。 但是, 除 了所谓的 “融资歧视” 外, 是否还有其他被忽略的因素? 为此,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企业间商业信 贷行为来研究中国金融资源错配之微观机制的新视角 。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正式融资渠道, 企 分析影响企业间商业信贷的 业间商业信贷长期以来一直是配置金融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 因此, 决定因素有助于揭示金融资源错配背后的机制 。
20
应收账款净值( 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之差) 与销售额之比为 6. 9% , 远远高于小企业的 2. 9% , 说明 商 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通过商业信贷向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 Fisman 和 Love ( 2003 ) ① 进一步发现, 促进企业成长。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存在严重扭曲现象 , 民营 业信贷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问题 , 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商业信贷对于中国信贷资金配置的影响 ( 比如 企业很难通过正规渠道融资,
一、数据分析
本文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数据 。2005 年之前的数据没有现金流指标, 所以我们只能使 用 2005 年至 2007 年这三年的数据。样本总数为 885437 个, 平均每年包括近三十万家企业。 本文 141 、 143 和 151 ) 和民营企业 ( 代码 171 — 关注两类所有制企业: 国有企业( 登记注册类型代码 110 、 174 ) 。国有和民营这两类所有制企业样本数分别为 33325 个和 448805 个, 占样本总数的 3. 76% ② 和 50. 69% 。


杰Hale Waihona Puke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
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解释中国金融资源错配的微观机制 。 根据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调查数据, 我们发现: 第一, 融资相对困难的企业( 主要是民营企业) 通过商业信贷向资金相对充裕的企 业( 主要是国有企业) 提供资金, 这是一种典型的金融资源错配 。第二, 利用投入产出表信息, 我们构建 了各个行业上下游的集中度和国有经济比重, 发现它们会显著影响企业的商业信贷 。 而且, 这种影响在 说明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 民营企业的谈判能力处于相对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有很大差异, 。 。 弱势地位 我们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并对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 [ 关键词] 中国工业企业商业信贷 金融资源错配 上下游产业
表2 年份 2005 2006 2007 所有制 国有 民营 国有 民营 国有 民营 应收账款 25. 94 33. 67 22. 98 30. 57 25. 33 28. 42 应付账款 37. 05 29. 40 34. 66 26. 09 36. 38 23. 71 总体财务指标( % ) 现金流 4. 72 9. 88 9. 34 10. 54 7. 04 8. 37 经营现金流 22. 76 8. 88 12. 45 9. 98 15. 20 8. 11 投资现金流 筹资现金流 - 24. 62 - 3. 36 - 15. 01 - 3. 59 - 16. 94 - 3. 62 6. 58 4. 35 11. 90 4. 15 8. 77 3. 88 应收账款净值 - 11. 10 4. 27 - 11. 68 4. 48 - 11. 04 4. 71
19
表 1 给出了上述两类企业工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的总体情况 。表中的比重是指某一类企业工 2005 业增加值( 或从业人员 ) 总和占全部工业增加值 ( 或从业人员 ) 的百分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 年至 2007 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比从 2005 年的 26% 上升到 2007 年 的 29% , 工业增加值占比的上升速度更快 , 从 2005 年的 19% 上升到 2007 年的 26% , 两年提高了 7 个 百分点, 说明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平均水平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有经济的萎缩 。 2007 年则下降到 11% 和 13% 。 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和工业增加值占比 2005 年分别为 15% 和 16% , 2005 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相差不多,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而到了 2007 年, 国有企 业工业增加值仅为民营企业的一半 。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FUDAN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2012 年第 1 期 No. 1 2012

中国金融资源错配的微观机制
— — —基于工业企业商业信贷的经验研究 余
( 复旦大学 [ 摘
[ 0406 收稿日期] 2011[ 作者简介] 余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 罗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


“985 ” : “中国式增长的过去与未来: 资源再配置的道路” ( 项目批准号: 本文是复旦大学 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1SHKXZK003 ) 的研究成果。 ,“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这方面的研究参见: Franklin Allen,Jun Qian,and Meijun Qian Financial Economics 77 ( 2005 ) : 57 - 116 ; BoyreauDebray,Genevieve and ShangJin Wei ,“Pitfalls of a StateDominated Fi”NBER Working Paper 2005 , 11214 ; Song, Zheng, Kjetil Storesletten, and Fabrizio Zilibotnancial System: The Case of China, ti ,“Growing like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 ( 2011 ) : 196 - 233 。 : 《中国工业企业商业信贷: 货币政策的一个传导机制 》 , 本文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与余婧( 2010 ) 一致。参见余婧 复旦 2010 年。 大学工作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