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关系
政治社会化视阈中的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社会化视阈中的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陈炳提要:“政治社会化”具有双向维度,它是指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持续不断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包含政治系统主客体之间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在终极意义上,政治社会化指向于公共人格与公民政治的生成。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西方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两种重要方式。
二者在依存的社会语境、教育的内容、教育对象的范围、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通过审视二者的关系,结合中国的实际语境,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吸纳公民教育的合理部分,加强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关键词-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作者陈炳,男,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舟山316000)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在政治领域中的要求与体两种重要方式。
因此,如何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正确现,是公民从“自然人”向“公共人”转变的过程,也是政定位二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吸纳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治系统塑造和调控其成员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的过就成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理程,是政治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过程。
戴维·伊斯顿曾论问题。
指出,“一个政治体系要得以维持,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必要的能量交换,这种能量交换在输入方一、“政治社会化”与“社会化”的概念解读面主要表现为求得社会成员对这一政治制度的普遍认同和支持”(1)。
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采用教育手“社会化”这一概念始现于19世纪末的社会学和段促进本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力求构建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和谐关系。
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主人类学领域,后应用于政治学、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原初意义上,它是指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形成人要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等途径来完成的。
其中,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中西方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的社会属性,实现人的社会生活。
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本文系201i年度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青少年公民责任感生成机理和培育路径研究”(YZOil216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公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分析
公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公民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强调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通过对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的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从而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鲜明的基础上,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公民教育;思政教育;教育改革公民教育的历史悠久,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公民教育在西方发达的国家里有着坚实的根基,为西方国家培养出了一代代的高素质和强责任感的公民。
公民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小、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结合其实际情况实施公民教育之后,其经济和科技得到迅速的发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地提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民教育对提升公民的素养和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民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家领导人早早地就认识到公民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积极地组织人民依法管理社会事物、文化和经济。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学者对公民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是从现阶段来讲,我国的教育领域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
我国的现在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仔细看来两种教育模式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区别。
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国内的学者各持所见。
第一种说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范围之内;第二种说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并不相互排斥,两者相互补充。
从理论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随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写进课本走进课堂中,为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积极地作用。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公民教育是西方国家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逻辑的角度看,它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相当的交叉,又有本质的区别。
通过探究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看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条件、传输的理念、教育方式和效果四个方面的不同。
标签: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公民教育是一个舶来之物,它是西方国家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逻辑的角度看,它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相当的交叉,又有本质的区别。
探讨公民教育并将它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民及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公民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涵义也不尽相同。
公民一词最早使用于古希腊,后被古罗马所沿用。
这时的“公民”主要指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
进入中世纪以后,西方受到宗教势力和封建君主专制的束缚,整个社会陷入长时间的停滞。
教会和封建君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主宰,个人是上帝的子民和封建君主的臣仆。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公民才被明确赋予特定内涵并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当中。
西方学者对“公民”的含义给出了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
狭义方面将公民认定为一个政治的概念,而且将其落归到一套特定的政治制度和价值上,强调公民身份与政治自由的关系。
广义方面的界定则是把“公民”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在狭义理解的基础上扩大了公民概念的外延。
“一方面,公民的身份几乎被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这个意义上,每当个人做出决定或者采取行动,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都是作为公民在行动。
另一方面,公民的身份又超出了国家事务的范围。
个人是许多团体的成员,是家庭、学校、宗教机构、工作场所以至世界的公民。
”〔1〕由此可见,在西方,公民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是民主政治原则向其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延伸。
在我国,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和谐互动关系研究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与 公 民教 育 的 和 谐 互 动 关 系 研 究
匡卫 红 李 湘 刚
(云 南 民族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 南 昆 明 1 云 60 0 ;湖南 城市 学 院 马 克 思 主 义 理论 研 究 基 地 . 南 益 阳 5002 湖 4 30 ) 10 0
与 实 践 的 冲 突 。 论 创 新 就 在 于 理顺 二者 关 系 , 理 论 真 实 地 理 使 反 映 社 会 实践 并 为之 服 务 。 国 际看 , 着 经 济 全球 化 和政 治 从 随 多极化发展 , 界各 国交往频繁 , 种 思想文化 相互渗透 , 世 各 使 思 想 政 治领 域 更 加 错 综 复 杂 。 此 。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面对 的 因 高 挑 战 和 新课 题 前 所 未 有 , 们 要 有 理 论 勇 气 回 答 现 实 问 题 、 我 突 破 传 统 、 于 创 新 ,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容 不 断 丰 富 。 勇 使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 容 创 新 不 是 标 新 立 异 . 是 在 继 而 承传统的基础上 , 合时代 特征而注入新鲜 血液。 内容是 : 结 其 以 理 想 信 念 教 育 为 核 心 , 行 世 界 观 、 生 观 和价 值 观 教 育 : 进 人 以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为 重 点 , 行 民 族 精 神 教 育 ; 基 本 道 德 规 进 以 范 为 基 础 , 行 公 民道 德 教 育 ; 大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为 目标 , 进 以 进 行 素 质 教 育 。为 此 必 须 做 到 :1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容 必 () 须 贴 近 社 会 现 实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者 要 深 入 研 究 与现 实相 适 应 的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内 容 . 导 大 学 生 关 注 社 会 现 实 . 正 引 用 确 的政治 思想 观分 析改 革 开放 中 出现 的一 系 列社 会 问题 。 ( )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容 必 须 贴 近 专 业 要 求 。 高 等 教 育 2高 的 目标 是 培 养 具 备 专 业 技 能 的 高 级 专 业 人 才 , 其 毕 业 后 能 使 胜 任 社 会 不 同层 次 的 岗 位 , 由 于 长 期 人 为 地 割 裂 专 业 技 能 但 同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使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在 大 学 不 受 欢 迎 , 但 与 大 学 生 专 业 学 习相 关 的 大 量 思 想 问题 却 未 能 解 决 。 因此 ,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 容 要 密 切 结 合 大 学 生 专 业 素 质 的 提 高 , 养 全 面 发 展 的大 学 生 。( )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容 必 培 3高 须 贴 近 大 学 生 思 想 实 际 。长 期 以 来 , 国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我 的 内 容 陈 旧 , 篇 一 律 . 教 成 分 太 浓 , 忽 略 作 为 思 想 政 治 千 说 而 教 育 对 象 的 差 异 性 . 致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内 容 的 说 服 力 和 导 感 染 力 不 强 。 因此 , 对 有 的 大 学 生 共 产 主 义 信 念 比 较 淡 的 针 实 际 。 行 马 克 思 主 义 教 育 : 对 有 的 大 学 生 对 国 内 国 际 形 进 针 势认 识 不 清 的现 状 , 行 形 势 与 政 策 教 育 ; 对 严 峻 的就 业 形 进 针 势 , 行 就 业 观 念 教 育 ; 对 有 的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问 题 , 行 心 进 针 进 理 健康 教育 。 之 ,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 容要 密 切 联 系 大学 总 高 生 思想 实 际 , 的 放 矢 , 正解 决其 学 习 和 生 活 中遇 到 的现 实 有 真
_思想政治教育_与_公民教育_关系辨析_武东生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辨析武东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摘 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讨论中,一种所谓应当用“中性的”的“公民教育”替代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在近来颇显“新”意、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某种共鸣。
实际上,无论就其广义指国家开展的公民意识教育,还是特指西方国家对其公民进行的教育,“公民教育”都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教育”。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开展“公民教育”在方式方法层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当然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学习和借鉴,但一般地说要由前者替代后者,则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属性的否定,这显然与讨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意识形态性[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3)04-0107-005在中国社会的民主政治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持续关注的背景下,从现代公民社会的视角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审察在近年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公民教育”似乎已经成为当前探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热门话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论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任务,这更引起了有关研究者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经过分析“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劣高下,有学者提出,在当今中国应以新的“公民教育”替代旧的“思想政治教育”。
那么,通常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显然,这是一个需要清晰阐释的问题。
本文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入手,尝试对此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回答。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理解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借鉴
各界 的广泛关 注 ,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发 卅《 关 于进 一步加 强 和改
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见 》 ( 2 0 0 4年 1 0月 1 4日) , 足 见这一 问题 的迫切性。本文试 图借鉴公 民教 育的有关理论 , 为提 高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效性开辟新 的视角 。
受教育者 、 教育 内容 、 教 育方式方法等不 同方 面进行改革 , 从而使思想政 治教 育的实效性切 实得 到提 高。 关键词 : 公 民教育 ; 思想政 治教 育 ; 借鉴
近几年 ,大学 生思想政治 教育 的实效 性不足 问题受 到社 会
用, 公 民教育便 是论丛 中耀眼的一支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公 民教育 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之分析 :
正 目的而言, 还有相 当大的差距 。有些领 导和教师仅把它 作为一 门知识课程看 待,而不去为这 门课 能真正发挥 作用而创 造条件 ; 相 当一部分学生则 以取得一 门课 的分数为直接 目的, 而不 是真正 地去思考问题, 领悟人 生的意义 。有少数大学 生对“ 两课 ” 抱有 厌
养符合 社会发展需要 和人 的自身需要 的好公 民;公 民教 育也是 教学生如何做 “ 合格公 民” 的教 育 , 两者的 目的是一致的。南于二 者 的紧密联 系 , 思想政治教育具备 了向公 民教育借鉴 的可能性 。
使 高校 的思 想政治教 育丁作处 于“ T作总结不 可少 , 开会讲 话 必 提到, 制 度措施都齐全, 执行不力少 实效 ” 的状 态, 悬 浮于学校整体
教育 工作 的表 面, 既不 能对全 局产生 较大 的影 响, 也极 大地 阻碍
了思想教 育 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学校 的思想 政治教育 工作, 长期
以来安于通过课 堂教学灌输政治与道德 知识 对 发号 召 、 造声 势 、 掀高 潮的活动乐 此不疲 , 习惯 于通过批 评 、 禁 止等行 政管 理手段 来规 范学生 的行 为, 经常居 高临下地 从社会 需要 发, 对学 生提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或应该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本事务,没有比发展一个有知识的、有效的、有责任的公民更重要的公民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支撑我们政治发展的根本。
我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表示该课程的性质,即“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我国公民教育的最直接课程,以培养合格公民。
世界各国自有用自己的意志理念去培养公民的惯例,宣传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观念,使公民认同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也不例外。
课程的总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我国公民教育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从我国公民教育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一、问题的提出戴维·伊斯顿曾指出,“一个政治体系要得以维持,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必要的能量交换,这种能量交换在输入方面主要表现为求得社会成员对这一政治制度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采用教育手段促进本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力求构建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和谐关系。
纵观教育这一途径,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促成中西方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的探析,可以看到,我国公民教育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与国家、社会关系,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公民教育与德育关系等方面呈现发展目标一致的趋势,彰显了两者在本体基础、教育机制、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相互融通的可能性。
因此,如何从公民观教育的视角正确定位二者之间的关系,交叉学习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就成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二、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1.古代臣民思想统治马克思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Individual),從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由氏族间的冲突和整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从最初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家庭,到后来扩大的氏族以及城邦,个人都不属于个人,而属于部落、氏族、城邦。
从原始社会的自然依赖发展到古代阶级社会,皇权共同体取代了原始的自然共同体,自然的依赖关系又转变为人身依附关系。
公民总以拥有平等的自由、权利和立人格为前提。
所以,马克思说,“只有到18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
”也就是说,公民的产生才有可能。
2.近代公民意识觉醒近代公民教育思想发展的初期,没有明确提出过公民教育的思想,而主要体现在以培养公民道德为核心的中西融合的德育观。
例如,维新派从“新民德”角度提出的“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试图在教育实践中重新诠释、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美德,积极借鉴、汲取西方之核心德性精神,以自由思想改造国民的封建落后思想,培养爱国心、公德心等,特别是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公民意识。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ti o n wi t h s t r o n g i d e o l o g i e s s h o u l d
b e r e p l a c e d b 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 h e” n e u r t l ”c a i t i z e n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 ; a n o t h e r v i e w
A Br i e f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R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I d e o l o g i c a l
思想政 治教 育与公 民教育 在内容上可以互相补充 ,相互融 合 。本 文通 过对思想政治教育 与公 民教育的 内涵及主要 内 容 等方 面进行 比较 , 探究两者的关 系问题。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5 ) 2 8 — 0 0 0 8 — 0 2
摘 要 思想政 治教育是我国特有 的,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指导下的二级学科。近年来, 在有关加 强和 改进思想政治教 育的讨论 中,西方发达 国家的公 民教 育逐渐 引起 学者们 的 重视 。在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 民教育两者的优 劣和关 系上 , 相 关学者逐 渐形成 了不同的说 法和 观点 :一种观 点认 为应该 用“ 中性 ” 的 公 民教 育代 替具 有 强 烈 意 识 形 态 的 思想 政 治教 育;另一种观 点认 为两者在 内涵和教 育的 内容方面 互为 补 充。笔者通过对公 民教 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的内涵和教育 的 主要 内容 方面着手进行比较, 分析两者之 间的关系。 关键词 公 民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关 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之辨析
形态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或者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转型? 本文就此加以阐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教育; 关系辨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码: 1672 - 0601( 2016) 08 - 0016 - 02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Civic Education”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 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 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 2 关于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 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 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
由二者的概念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 育虽然针对主体相同,但是具体形式内容与目标 接近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研究观念 2. 1 替代说
“替代说 ”敢 于 直 面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弊 端 与 问题,并积 极 探 索 解 决 方 法,这 种 态 度 有 可 取 之 处。但是,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都是政 治社会化的途径,可以传递社会的价值导向,但二 者所依托的社会结构不同。我国的公民社会虽然 在发育,但就目前而言并不成熟,且带有政府主导 的色彩。目前公民教育在我国的完全应用尚缺乏 成熟的现代社会结构。因此,在我国当今社会,思 想政治教育无法被公民教育完全取代。 2. 2 转型说
0 引言 党的十七 大 报 告 在 讲 到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时,明确提出 了“加 强 公 民 意 识 教 育 ”问 题,这 是 中国社会民主政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也 让人们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到一起, 引发热议。那么究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 育”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简述 1. 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浅论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浅论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李 欢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公民教育的开展为切入点,在准确理解与分析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基本含义、特点基础上,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提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公民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科学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 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伴随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呼唤从公民教育角度来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认识公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开展公民教育,有利于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有利于公民社会的科学建立。
但是要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的、科学的开展公民教育,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对二者之间关系认识的不足也是产生当前部分高校公民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鉴于此,笔者欲就从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角度进行探寻和梳理,在准确理解分析二者基本含义、特点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科学开展。
一、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1.大学生公民教育概述。
公民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发展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其荫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过中世纪初期中期的沉寂重生于中世纪末期。
公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为西方社会培育了大量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意识的公民,他们主动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之中。
就西方社会而言,公民教育不仅仅表现为严格的学科化教育,也表现为某一种单一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如法学意义上的公民教育,着重培养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这与我国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西方著名的教育学者凯姆利卡曾言,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为每一代新人履行其“公民职责”做准备,建立公共学校教育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见地、有责任感的公民。
从以上所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与公民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论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当代价值
论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当代价值作者:王东强来源:《中国德育》2010年第03期一、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关系厘清(一)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区别公民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那时候公民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好公民,即他的所有能力得到和谐发展,而且具有节制、勇敢、宽容和正义的公民美德。
中世纪,在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下,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使得公民身份不复存在,培养公民的教育就此中断了。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尊崇宗教神学的禁锢统治,西方社会的市民意识开始觉醒。
到18世纪末,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相继建立,一些政治家、思想家为巩固政权纷纷主张对民众实施公民教育和训练。
最早提出“公民教育”这一概念并论证了公民教育理论的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
他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领会个人之间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懂得健康的法则,并能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自我控制、正义和履行义务的实践中,应用于那种蕴涵着强烈的个人责任感的明智生活中。
“政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党的政治工作。
1902年前后,列宁在创立布尔什维克党的时候,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这两个概念。
1940年3月19日,陈云同志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生毕业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其内涵主要是指端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957年5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阐述,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治性思想工作,突出了其政治性和思想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
通过历史考察,我们发现,公民教育的实践内涵比政治教育要早得多,政治教育作为一定阶级的政治领导者为实现自己提出的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政治教育和组织协调方面的活动,与公民教育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政治教育是实现政治目标、提高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保证。
公民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民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2010-06摘要大学生是公民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
因此,“公民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在厘清该课题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沿着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因到对策的逻辑路线,阐述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较客观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状,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教育缺失的原因,并为大学生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可操作的对策。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公民、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公民”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概念,但本文主要采取其政治和法律方面的涵义。
“公民教育”的涵义同样具有复杂性和争议性,本文主要取其狭义,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学校公民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包括继承性与创新性两个方面。
这些概念的厘清与界定为全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以发展的眼光阐释了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其必要性在于:第一,公民教育是改革和创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第二,公民教育是丰富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第三,公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其可行性表现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第三部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述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其尚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合格而成熟的大学生公民群体;第二,缺乏理想的学校教育环境;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公民教育的不足。
并分析了导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教育缺失的原因,既有历史上政治体制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法律制度和教育体制方面的因素,还有教育操作层面的原因。
通过前面三部分的分析论述,在第四部分中提出了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选择:第一,树立全新的公民教育理念;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或强化公民教育的内容;第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渗透公民生活;第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公民教育的先进方法;第五,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四位一体的教育VI环境,促进公民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摘要】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两个方面。
公民教育主要着重培养公民意识,发展个人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
两者的内容和目的各不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比如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二者在当代社会教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未来,应该更加注重二者的结合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内容、目的、异同点、重要性、实施方式、综合分析、社会教育工作、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概述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是指国家对公民进行的一种全面教育,旨在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参与能力。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指对人们进行的一种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旨在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认识政治、社会和历史。
两者虽然在目的和内容上略有不同,但都是为了提升公民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意识和行为。
公民教育强调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感,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
这两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建设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觉悟的公民,但在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上存在差异。
对比分析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更好地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提出对比分析的目的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两个重要的方面,二者在教育内容、目的、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通过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高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
高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高中教育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
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的内涵、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探讨高中教育中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公民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公民,使其具备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的目标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公民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的实施方法1. 多角度的知识讲解。
在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内涵和实践意义。
2.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实践教育的开展。
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更需要通过实践教育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
1两者的教育目标是~致的 公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每个个 体都能达到完善。从而适应变化的社会。 公民教育的实质,就是让每个公民都能过 上美好的生活,这也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让每个人都能实现全面的发展的内在要 求不谋而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国家 层面的教育.是国家基于个体在社会上 形成的发展规律对国家的每个成员施加 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让整个国家和社会上的个体具备一定的 思想道德,从而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活 动。从这个层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更 注重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让每个人 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2】。 2两者在内容上互通有无 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 还是有些许不同的,具体可以将公民教育 的内容归纳到这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 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历史政治教 育等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偏向民主与法
体公民。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较高层次 的教育,主要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 这部分的对象就包括了青年学生,也就 是大学普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二、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 的启示
公民教育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 思想,因此对于现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 育来说,应该将教育的主体立足到具体 的人上,这就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 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现阶段大学 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脱 离实际。课堂上所灌输的东西太过不切实 际。如果想改变相关问题。就要让思想 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回归到“育人”上来, 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对自身的判断力,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H。
区域治理
思政研究与党建
“思想政治教育”与 “公民教育”关系
蔡春锡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具有公民意识和公共美德的公民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所起到的帮 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可以作为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共同为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和自我意识,起到关键性 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天之骄子,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应该将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量齐观,认清其相互 关系,为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形成一定的启示。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例子
• 日本 • 以“忠君爱国思想教育” 为典型特征,宣扬爱国主 义一直是其公民教育的主 线; • 新加坡则“多元文化塑造 • 美国强调“个人自由主义 好公民”为特征,从正面 教育”,它通过“介绍本 培养国家是,以“避免被 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西方价值观所淹没”。 灌输‘美国是世界上最成 • 中国“四有公民” 功、最强大的国家’、 ‘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 其他国家的国民更好’等 观念 • 英国突出“情感教育”, 确立了一种公民的国家认 同观念及提高公民意识与 责任感的重要性;法国的 “教授公民资格教育”, 它同样凸显民族意识、重 视社会整合和实践能力的
• • • • 与网络交往相结合 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与网络娱乐相结合 与网络购物相结合
意义
• 取长补短 • 可以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提供诸 多有益启示。
•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似之处 • 了解其关系的意义
关于两者关系的几种流行观点
• • • •
无关论 代替论 融合论 借鉴论
第一,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教育、 核心价值教育、思想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政策方 针教育、道德教育、心理 教育、生命教育、交往教 育、诚实守信教育、国际 意识教育等
第三,两者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 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教育,亦都是政 治社会化的手段
• 教育总是与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相关联的, 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纯粹的超越意识 形态的教育
第四,两者在历史向度和历史价值 潮流上也存在共通点
•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 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势是必然的如维护人的 尊严、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等这些 字眼都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共同追求
• 公民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法制 教育、公民意识培养、 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权利与义务教育、价 值观教育、历史教育、 政治教育、经济教育 等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3.1当前关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几种看法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及公民社会逐步发育的背景下,伴随着西方公民教育理论的引入以及人们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逐渐被提上讨论日程。
对于二者关系,理论界存在“替代说”“转型说”“融合说”几种不同的呼声,本论文在分析这几种主张后,比较赞同“融合”这一说法,并进一步讨论分析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3.1.1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替代说”部分研究者,从我国社会急速转型和时代变化发展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强烈主张用公民教育理论和做法来修正思想政治教育。
他们一致认为思想政治课应当以公民教育为发展形态,甚至应该被公民教育取代。
(笔者称此类观点为“替代说”)持“替代说”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身份“从‘革命者’到‘公民’目标的转换,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教育必将被现代公民教育所融合”,“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社会化’途径一一传统的政治教育大当代发展就必然要向着‘公民教育’转化”。
们的基本主张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以公民教育为基本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向公民教育延伸转与轨,并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公民教育服务。
他们一方面指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民主社会中面临的缺陷以及公民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指出国外公民教育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在现代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与功能上的相似性,从而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了,应当以公民教育来修正甚至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结论。
“替代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直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敲响了警钟,并且有利于寻找思想政治教育陷于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但是"替代说"取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也挑战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
公民教育与院校思政教育
公民教育与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取代公民教育的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1982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提出“要养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1985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
从此公民教育被视为我国政治文明的一个基础,越来越被重视。
2007年同志在十七报告中更明确地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阐明了公民教育的核心内涵。
我国公民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
但是在公民教育实施中我们仍然遇到很多困惑和困难,至今人们对什么是公民教育,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什么关系,高职院校要不要进行公民教育以及如何进行公民教育等问题仍有不同看法。
因此,为了在高职院校更有效地推进思政教育,必须正确处理思政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将两者有机融为一个整体,这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公民教育的内涵及发展趋势“公民是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辞海》)这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概念。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经指出:“公民应该指的是这样一些人:无论能力大小,都必须工作,只知享受而不工作,不仅不是有用的公民,而且是不道德的;个人应将所任的职务看作是郑重的公事,看作是对于社会团体应尽的义务,而不只是专为个人的生活,专为个人的道德主张去做;在职务完成以外,还要借着工作去完成他的特殊人格的价值,以协助他所所属的国家达到伦理化的理想方向。
”[1]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既要有本人个性上的完善,还要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公民教育是一个比公民概念更复杂和很具争议性的概念。
大体可以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看法。
广义上的公民教育即国民教育,指对所有国民实施的思想、文化、科学素质、知识、技能的教育。
如台湾师范大学张秀雄教授认为,公民教育是指培育与民主生活方式有关的态度、行为模式,发展个人担负公民责任的技能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 其他 个人 单 独特 性 的影 响 , 一 律平 等 。 公 民 的政 治
作者简介 : 张灯( 1 9 8 3 - ) , 男, 河南虞城人 ,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博 士生 。
第4 期
刍议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关 系
第3 6卷第 4期 2 0 1 6 年 1 2月
西 北工 业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E S T E R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 3 e s )
8 1
属 性是 指公 民是 国家这 一政 治 共 同体 中积 极 活动 的 共利益高于私利 ,通过公 民的社会参与型塑公 民美 德。 随着 近代 资本 主 义 的产 生和迅 速 发展 , 为 了适应 政 治行 动者 。
公民教育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基本 历史任务 , 资本 主 义市场 经 济模 式 和政 治 民主 化进 程 ,公 民教 是 通 过培 养使 公 民成 为依 法享 有 权利 和 履行 义 务 的 育思潮开始 由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向以洛克为代表 责权主体, 成为在政治、 经济及社会生活 中有效成员 的 自由主义 公 民观 转 变 ,并逐 渐 发展 为西 方 社会 主 的过 程[ 2 1 。 公 民教育概念包括 的基本内容为 : 公 民是 流意识形态和思想传统。 自由主义公 民教育观强调 公 民教 育 的主体 ; 目标 是 使 被教 育 者成 为在 政 治 、 经 个人平等 自由权利 的合法保障 ,注重培养个人的 自 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有效成员 ; 全 民教育 、 终身教育和 决 的能力 ,认为个人生活只有在 自己选择并做出决 2 O 世纪末形成公 民教育 基 础教 育 的性 质 ;狭义 公 民教 育 常特 指一 门基 础教 定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 的。 多元 化 思潮 ,针 对 自由主义 对个 人 权 利 的过于 注重 育 阶段课 程 。
作用 , 公 民教 育 无 法 取 代 思想 政 治 教 育 『 1 ] 。 公 民 教 育 格 ,法 律确 认 任何 公 民在 社会 参 与 中享 有 的权 利 和 宗教 、 阶级 、 党派 、 性别 、 财 产 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历史发展 、 社会结构 、 文化传统 承 担 的 义务 不 受 种 族 、 的不 同而呈 现 出不 同的特 点 。
改 革 开放 三 十多 年 以来 ,随着 市场 经 济作 为 资
一
源配置 的有效手段被 引进并开始充分发挥作用 , 中
国经 济进 入 了快 速稳 定发 展 的新 阶段 。市 场经 念厘 析
“ 公民” 一词 , 最早 出现一 般认 为是 在古 希 腊 。 古
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又进一步促使 中国社会结 希腊是城邦的社会 ,其 中注重军士教育的斯巴达和 构 由传统 向现代转型 。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 注重城邦参与的雅典是两种典 型代表 ,人们将在城 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分化 的加速使人们 的价值观念 邦 中拥有政治参 与和决策权 的那 部分平 民称 之为 公民” 。 但在古希腊城邦中 , 成为公 民的条件并不是 不断趋 向于多元化 ,计划经济时代的共有价值观受 “
育, 以公 民教育之利诊治思想政治教育之弊 , 进而将 利 、现代 国家的产生 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 其取代。 然而 , 公 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依凭不同的 确立 , 具有 自由 、 平等 、 独 立人 格 的现代 公 民 出现 。 在现 代社 会 里 , 公 民具 有 自然 、 法 律 和政 治 三个 社会结构 , 是两种 不 同社 会 语境 下 的产 物 。 公 民教 育 的 目标是培养能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公 民,它的 方 面 的属 性 。公 民的 自然 属性 反 映 出公 民 首先 是基 出场依凭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 于生理规律 出生和存在 的生命体 ,然后依照各个 国 带有政府主导的色彩 ,中国当下社会结构现状决定 家所规定的不同原则成为该国的公民。公民的法律 着 由国家 推行 的思 想政 治 教 育仍 旧发 挥 着 重要 社会 属性是 指公 民是法律 赋予 自然人 的一种身份 和资
的特点 。 中国社会 正处 在 由传统 向现代的转型期 , 应在公 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借鉴 的基础上 , 坚持 以现代思想 政治教育为主体 , 实现 中国特色公 民教育本土化并以此为重要补充 。 关键词 : 公 民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 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 : G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2 4 4 7 I 2 0 1 6 ) 0 4 — 0 0 8 0 — 0 6
社会结构 、 作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 公民身份从而担当起保卫城邦的职责 。尽管公民概 转 型过 程 中遇 到 了困境 ,因此 不少 学 者 提 出应 当在 念最早要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时期 ,但是现代意义上 中国大力发展更适合于民主社会土壤的西方公民教 的公 民身份却是始于近代。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
Vo l 36 No. 4
De o . 2 0 1 6
刍议公 民教 育与思想政治教 育之关 系
张 灯, 蒲 瑶
(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 与经法学 院,陕西 西安 7 1 0 0 7 2 )
摘要 : 公民教育 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的产物。 二者在发展趋势 、 教育 目标 、 教育 内容和社会功能上 有 着~ 定的相似性 , 而在教育对象的范 围 、 教育内容的范围与侧重 、 教 育方法 的选择 和教育效果 的渗透 上则呈现 出不 同的特点。 从社会结构和公共 空间的视角分析 , 公 民教育依托于异质化 、 碎裂性 的现代社会结构 , 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 同质化 、 整体性的传统社会结构。 二者在不同社会结构 中依据不 同的社会需 要形 成各 自的理论教育体系而体现出不 同
到 了前 所 未有 的挑 战 。 与 此 同时 , 由于 西方 价值 观 的
一
成不 变 的 。 一般 来讲 , 相 对稳 定 的和平 时 期 对公 民
逐渐渗透 以及 网络信息急剧发展所带来 的信息公开 身份的要求较高 , 拥有公 民身份 的人较少 ; 在战争或 其他特殊时期则限制较少 ,自由民几乎都可 以享有 等 因素 的影 响而 衍生 出诸 多 复 杂 问题 。立 足 于传 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