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推荐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特征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石器锄耕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
(2)借用牛力耕田。
(3)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4.农业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知识点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原因: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2.水利工程3.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归纳总结] 中国原始农业的特征(1)从形成时间看:起源早,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从地域分布看:形成北粟南稻的格局。
(3)从产业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名师点拨]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特点(1)制作材料上,由骨、木、石到青铜、铁等金属材料。
(2)制作方法上,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
(3)牵引动力上,主要由人力到畜力最后到自然力。
(4)农具种类上,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包括耕作、灌溉工具等。
[误区警示]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自然经济的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图示巧记] 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概念及渐趋成熟的表现[图示巧记]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主题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史料探究]1.牛耕的出现史料今使乌获、藉蕃①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②,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课标解读】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地域差别。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的演变①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②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
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概念、特点及评价(1)概念: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生产的基本目的。
⑤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很难扩大再生产。
(3)评价:积极影响:①在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时期,自耕农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农民手中掌握部分生产资料,对产品有一定的支配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土地较少,农民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消极影响:①狭隘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外界联系较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落后性: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高中历史 必修2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馀里,桑麻 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 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繇 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 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1)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2)西汉——发明犁壁,牛耕广泛推广; (3)唐朝——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水利设施 (1)水利工程
3.农学著作 数量多,技术先进; 轮作: 一季种A,下季种B; 间作: 一行种A一行种B(一行种C)依次而来 ; 休耕: 为了保肥保土保水,不进行深翻土壤、松土等 操作;
阅读以下史料,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耕作方 式?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xié)田。”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 式进行生产。(原因:生产力低下)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战国时期
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
生产力的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 主要的耕作方式
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规模的形成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 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一: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过渡: 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其 中“北方版”“有麻无稻”,这是为 什么呢?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古代的农业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1、原始农业的起源: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地域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农作物:五谷:家畜饲养:六畜:2、生产工具的变革:原始社会时期:使用木器、石器;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依然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
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犁辟出现。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翻车;唐朝发明筒车。
4、水利措施: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漕渠、白渠5、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定义:指养地方式中的土壤耕作(翻土、松土)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此以后,佯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6、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时期: 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原始公有,商周时期井田制(特点:对份田,农民只有使用权;与分封制相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承认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租佃关系产生。
秦汉时期: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聚族而居;有私人武装;劳动者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土地兼并(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了抑制兼并,统治者采取了很多均田、屯田措施来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如:三国屯田制;北魏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唐中期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但没有魏晋时期强;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明清时期: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货币地租发展起来,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经济发展)。
中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点归纳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点归纳岳麓版必修2一、农业的起源(一)概况1、起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分布: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
3、基础: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的出现。
4、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
5、家畜饲养:“六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
(二)特点:1、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一)农业生产工具(农具、灌溉工具)的发展(二)影响: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水利工程1、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战国:(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3、西汉:(1)西域:坎儿井(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四、耕作方式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2、春秋:个体农耕,铁犁牛耕(1)原因: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根本);②私有土地出现。
(2)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评价:①是什么?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积极: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③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
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
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
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2、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3、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
六、“精耕细作”的含义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
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③民族、各地区、中外之间的交流;④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完善、水利工程的兴建;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⑥国家统治者的政策。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主 要的经济政策就是重农抑商,故A项说法错误;从题干“土地兼并、 农户流亡”可知,国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拥有土地的 难度很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户被迫流 亡的问题,没有涉及百姓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税收是政府行为, 不可能为富商大贾所操纵,故D项错误。 答案:B
明清时期
三、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实施时期 目 的 不同点 内 容 不同点 相同点 相同点 重农抑商政策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 个封建社会 维护封建统治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 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 活动 海禁政策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 护封建体制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 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单 元 整 合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 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 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纺织业、陶 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中国古代商业 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相辅相成。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 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 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的机遇。
试题回放 1.(2018课标全国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 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 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 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综合解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发祥地之一。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益成熟。
然而,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有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和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都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单元主要从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概况,主要呈现如下发展特征:1.农业生产体系形成。
原始农业产生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作物种植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以种植业为主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大规模简单协作向个体农耕的转变。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向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转变,再由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井田制)向土地私有的转变,最终形成以土地私有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
3.以生产技术、人口、农作物种植和自然条件为划分依据的多个经济区的出现和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4.中国古代手工业在规模、技术上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冶炼、纺织、陶瓷制造业;同时还形成了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的手工业经营方式,私营手工业逐渐取代官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
5.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中心经常伴随政治中心的变动而转移;重农抑商政策长期推行;形成以国内商业为主,对外贸易为辅的商业格局。
6.明清时期的经济呈现传统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交织的特点。
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时对点练习岳麓版
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 (2017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交子”广泛使用B. 坊市界限严格C. 商业发展繁荣D. 商帮活动频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扬州在唐代“雄富冠天下”可知其商业发展繁荣,故 C 项正确;“交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商帮是在清代出现的,故排除A、D两项;坊市界限严格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手工业发展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形成更为广阔的市场,促使商业的发展,故C 项正确。
3. (2016 •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 草市中有夜市B. 江南市镇兴起C. 村寨出现草市D. 专业市场出现答案A解析据材料“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项正确。
4. (2017 •嘉兴期末)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见唐代( )A. “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 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C. 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 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答案D解析“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反映出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故D项正确。
5. (2016 •贵州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A. 具有一定“防伪”功能B. 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 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D. 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A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复习课件岳麓版必修2-精选文档
家庭
个体农户 产品供自己 一直存在 的副业劳 消费和缴纳 于社会经 赋税,很少 动 进入市场 济生活中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传统手工业的比较 生产关系萌芽资 本主义 生产 目的 生产 组织 购买劳动力增 值利润而进行 的商品生产 官办手工工场 传统手工 作坊
只供官府、 贵族消费
自给自 足 规模小, 生产能力 有限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统 明清 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 创造新的财富
重农抑商松动,鼓 励海外贸易,官商 分利政策
商人地位 提高
抑商, 盘剥商人
不能遏制民间商品经 济,但阻碍新经济因 素的成长,导致落后
——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①耕地面积扩大;管理水平提高; ②生产技术领先;扩种双季水稻; (1)农业发展③引进新的品种;棉花广泛种植; ④衣食结构变化;赋税制度成熟。
(2)手工业发展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①白银成为普通流通货币。 (3)商业发展 ②商业资本活跃。 ③江浙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
生产形式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 发展概况 影响评价
各历史时期的 商业
城市的 发展
古代的对 外贸易
重农抑 商政策
商业和城市
1.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1)农耕工具
原始
木、石、骨 质耒(lěi)耜(sì )等
耕作模式 刀耕火种
商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唐朝
为主, 木、石、骨、蚌 出现 青铜农具 农具(重大事件) 铁 出现 耕( 犁) 牛 铁 耕推广 牛 犁(标志步犁定型) 曲辕 筒车 、 ____
铁犁牛耕
翻车 (2)灌溉工具: ____
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自给自足,生活稳定 生产积极。在封建社 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 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水平,推动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
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解读】1、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本课分析】本课作为经济史的第一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对以后章节也起到引领和奠基的作用。
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重点: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难点:自耕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何为“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何时形成的?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称为“精耕细作”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展示材料)图1 神农尝百草图2 制耒耜、教民农作教师:从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传说中,思考中国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总结: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教师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两个农业中心的形成(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教师: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在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方面差异很大,那么中国南北方的种植经济有何地域差别呢?学生总结: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
★教师点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这也形成了北方面食、南方米食的不同风俗。
★阅读提示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
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知识的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知识的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讯
高一
历史学习是有技巧的,在掌握了每单元重要知识点后就可以很好的学习高一历史为以后
高考
文科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是高一历史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出现:“刀耕火种”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耕和养牛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蜀国知事李炳秀修建都江堰,秦国郑国修建郑国运河。
都江堰
3.秦:灵曲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大运河开通。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022高考指南:热门专业院校收费标准、招生办公室联系人数、高考分拣、高考招生安排。
【配套K12】[学习]lvkAAA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4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学习目标]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制造(1)时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
(2)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2.钢铁冶炼(1)成就: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作用: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燃料的变化: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时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思维点拨]1.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夏朝已能铸造较讲究的青铜器,商朝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春秋战国秦汉的青铜器铸造技艺进一步发展。
2.青铜器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二、衣被天下1.丝织技术: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发明了缂丝技艺,丝织品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
2.棉纺织技术(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先进技术的推广,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明代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概念阐释]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三、从烧陶到制瓷1.陶器(1)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2)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彩陶、黑陶和白陶等。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1课件岳麓版必修2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知识结构认读
Hale Waihona Puke [认读要领] 一项“经济制度” :指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奴隶社会 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两项“经济政策” :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 三大“经济部门” :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外 贸经济。 四大“经济现象”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私营手工业的艰难崛起、城市商品经济的突破、资本主义 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针对训练] 1.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 外,许多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 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 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该铜版可以证实宋代发行了纸币,①正确; 该铜版可以反映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纸币铜版不 是纸币交子本身,不能视为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③不 正确;纸币的发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该铜版见证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正确。故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重要历史线索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1)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 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是中国封建社会 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 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解题肢→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 产组织形式——田庄, 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 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 故 D 项符合题意。
解题肢→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 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 人共同劳作的情景,A 项错误;农事图体现 的是多人共同劳作, 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 耕细作, B 项错误; 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 C 项错误。 明答案→答案选 D 项。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学习总结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一、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且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特点(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影响(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不同。
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配套K12】[学习]zqtAAA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2.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4.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学习目标]一、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地域差别: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思维点拨]中国原始农业(1)从形成时间看:起源早,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从地域分布看: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生产工具改进2.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3.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思维点拨]1.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人类在早期农业耕作过程中,都是以人力作为动力,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使用畜力。
因此,它的出现是农用动力的一次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精耕细作”的含义所谓“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兴修了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学习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且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特点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影响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1.发展规律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
(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不同。
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
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化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三、影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发达的农业。
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明朝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3)发达的商业。
大中城市的兴起,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4)充足的货币条件。
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5)科技优势。
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2.不利因素
(1)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
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2)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
手工业缺乏资本积累,难以扩大再生产。
(3)封建制度的束缚。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4)对外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5)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生产手段落后、保守,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近代前夜中西方历史差距比较
典例分析 (2018·课标全国Ⅰ)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闭关锁国)
二抓关键:题干中“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第二步:逐项分析
答案 B
题型解读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考查学生通过思维分析,在某一史实基础上或者在某一历史现象基础上,能表明或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得出某一历史结论的能力;说明论证是选择题的最高考查形式,与材料题中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相当;题干往往是历史现象,题肢是某一道理或观点,要求考生通过“现象”说明“正确的观点”。
解题技巧
1.直接对应法
适用于题干与正确选项之间有必然联系,只通过题干信息经过推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其他干扰项不是正确选项的变式,其他选项通过所学知识即可排除。
2.题肢对比法
适用于多个被选项都与题干有一定的关系,在诸多被选项中通过比较,得出一个最适合本题题干的正确选项。
此种情况的答案之间有较强的迷惑性,要认真比对和甄别。
变式训练
1.(2018·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解析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D项正确。
2.(2018·江苏卷,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故选C项。
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可知,北宋仁宗年间,对于偷税的商人,不仅没收其货物,而且对“捉到人”给予“赏钱”,可见官府重视商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江南商业环境恶劣,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农本商末观念也没有体现,B、D两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