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政治形式: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制度: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教材补缺商汤的“仁德”政治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那些亡国的夏民,

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他“以宽治民”,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扩展了统治区域,远居黄河上游的氐人、羌人部落等纷纷来纳贡归服。商汤有许多轶事典故,其中“解网施仁”反映出他“仁德”治国的思想,是成语“网开三面”的历史来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4)影响

①积极

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瓦解

①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②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③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图解历史分封制的演变及影响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

的地位。

(3)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

(4)作用

①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易混易错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教材补缺西周乡遂制度

乡遂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乡遂”制度也就是“国”和“野”对立的制度。西周、春秋时期,周王和诸侯都城及四郊以内的地区,称“国”,“国”中之人称“国人”;四郊以外的地区称“野”,“野”的居住者称“野人”,或称“庶人”“鄙人”。“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进行管理,“乡”以下分为州、党、族、闾、比。“遂”的范围指边远农村地区,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进行管理。春秋中期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废弃。

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1)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2)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4)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5)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归纳总结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

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商鞅变法(选修1)

1.背景

(1)经济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

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

(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

(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

(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