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政治形式: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制度: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教材补缺商汤的“仁德”政治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那些亡国的夏民,
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
他“以宽治民”,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扩展了统治区域,远居黄河上游的氐人、羌人部落等纷纷来纳贡归服。
商汤有许多轶事典故,其中“解网施仁”反映出他“仁德”治国的思想,是成语“网开三面”的历史来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4)影响
①积极
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瓦解
①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②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③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图解历史分封制的演变及影响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
的地位。
(3)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
(4)作用
①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易混易错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教材补缺西周乡遂制度
乡遂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乡遂”制度也就是“国”和“野”对立的制度。
西周、春秋时期,周王和诸侯都城及四郊以内的地区,称“国”,“国”中之人称“国人”;四郊以外的地区称“野”,“野”的居住者称“野人”,或称“庶人”“鄙人”。
“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进行管理,“乡”以下分为州、党、族、闾、比。
“遂”的范围指边远农村地区,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进行管理。
春秋中期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废弃。
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1)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2)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4)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5)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归纳总结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
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商鞅变法(选修1)
1.背景
(1)经济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
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
(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
(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
(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
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考点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贵族政治
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
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
2.“封建”的不同含义
(1)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2)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针对练1(2018·衡水中学一调,1)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和控制。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
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D.君主专制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可知,封建不是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排除B、D两项;宗法制与题意无关,A项排除。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4)在后世朝代的变异:西汉、两晋、明初、清初都曾实行过“分封”。
但上述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时代的“分封”已是过时的制度,在大多数时候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分封的“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他们只能享受衣食税租之利,没有任何实权。
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共同体意识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考点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与宗法观念
(1)宗法观念
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亲亲尊尊,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2)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的区别与联系
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
2.家国同构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1.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针对练2(2018·衡阳一模,24)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 B
解析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故B项正确;“三家分晋”是在战国时期,与A项中的时间“西周”不符,故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表述错误,均排除。
2.“兄终弟及”继承方式与“嫡长子继承制”孰优孰劣
(1)“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式,主要实行于夏朝、商朝,“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后,这一惯例基本结束。
宋元出现过这种做法的回潮。
在私有制社会,“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缺乏硬性的纽带,因为“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兄弟之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
可见,“兄终弟及”原则容易导致权力的纷争。
(2)“嫡长子继承制”根据“嫡”“长”这些先赋的条件,把王位继承资格最大限度地限制在一个人身上,确立起较明确的标准,减少了诸子争立、骨肉相残的局面。
材料一中国自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
在这种经济关系中,血缘宗法关系浓厚,以家庭内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劳动关系,使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家长专制的存在成为普遍现象。
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带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要求:根据材料分析分封现象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血缘宗法制度以及儒家伦理的共同作用。
材料二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
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
“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
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
——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编写原则:“一本”观;编撰类型、宗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地域关系等受“大宗”“小宗”观念的影响。
材料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
……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观点
答案角度2: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
角度3:教材所讲周代分封制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与材料中的盟约关系有差异。
材料西周分封形势图
要求:分析“西周分封形势图”,论证分封制是否起到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分封制的布局看,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周王室通过对血亲的权力分配,在周边地区建立起如众星拱月般的诸侯国,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
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削弱,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全国卷考题统计
1.(2018·课标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 A
解析A对:材料中,商汤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
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
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
B错: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
C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
D错: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
[解题感悟]“去教材化”是当前高考的一大命题趋势,考生只需抓住题干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周王把子弟分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这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并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故A项正确。
周朝不存在君主专制,故排除B 项;当时,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技巧点拨]巧找错点,排除干扰。
例如本题中选项的错点是“君主专制”始于秦;分封制非“直接控制”;“贵族世袭”确立于宗法制。
3.(2016·课标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B
解析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
故选择B项。
“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4.(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答案 C
解析“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命题规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命题的重点,多以文明传承视角考查;与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的夏、商、周政治经济也逐渐走进命题人的视野。
1.(2018·齐鲁名校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五,24)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
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
这说明商朝后期()
A.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
B.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
C.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
D.已出现王权至上的观念
答案 D
解析材料强调臣民对商王的服从和宣扬君权神授,不能说明政治理论形成系统,故A项错误;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关心百姓生计,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商王强调臣民对其服从体现了等级思想,故C项错误;臣民对商王的绝对服从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故D项正确。
2.(2018·衡水一中高三上学期分科考试,1)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A.形成“天下共主”的格局
B.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D.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 A
解析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且还要承担各种义务,通过这种隶属关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故A项正确。
3.(2018·广安、眉山一模,24)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
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周懿王叔姬辟方是小宗,王位回到周懿王的太子姬燮手中表明回归嫡长子继承,体现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故B项正确。
4.(2018·东莞高三上学期期末,24)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这最能反映()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
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与题干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5.(2019·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题,24)(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
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
C.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
D.周人谋求权力的合法化
答案 D
解析周初的文献主要是官府所作,并不能反映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故A项错误;儒家学派是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其经典也是在孔子之后逐渐成熟,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周初,而儒学的形成是在春秋时期,故C项错误;周初的文献把周克商说成是正义、高尚对荒淫无道的胜利,实际是在强调周克商的合法化,故D项正确。
6.(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24)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
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墓葬中的青铜礼器”表明是墓葬品,墓葬品不能反映当地生产力水平,故A 项错误;青铜礼器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赋予了政治色彩而不是宗教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分封制已崩溃,故C项错误;礼器是等级的体现,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赣州高三适应性考试,24)《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
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
答案 A
解析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意图得到其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武王
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故D项错误。
2.(2018·洛阳一模,24)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中西周时期虽然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改变,但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
3.(2018·重庆一模,2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 项正确。
4.(2019·济南调研,24)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