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教育改革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从20世纪初,中国文学就在现代性的浪潮中不断前进着。

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现代性是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化。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和批评,强调种种现代化的弊端和问题。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较量,在不同层面和领域都存在着明显的痕迹。

首先,在小说创作方面,尤其是随着新生代作家的崛起,许多新作品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例如,在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中,通过以“禁忌”为线索,引人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两个重要历史阶段中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和遭遇,全面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波及和影响也逐渐在当代小说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蒋方舟的小说《白夜行》在探寻同性恋、恋童等问题的同时,还展现出她对于现代化背景下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的怀疑和批判。

这种批判意识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上,还表现在对小说形式的探索上。

王安忆的《长恨歌》则是更明显的一种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体现,她反复地使用着文本互引、自反性、叙事游戏等手法,让读者置身于一个摇摆不定、变幻不止的提醒,重新思考历史和现代的关系。

其次,在诗歌领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对比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在中国诗坛,后现代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日益显现。

例如,臧棣在其诗集《墨香图》中透过繁复的文本组合实现了对文字和符号的反思,靠着语言的滑移、句法和语法的捏合、找字玩科技等技巧,使诗歌在语言上达成动态的意义建构和视觉化效果。

还有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李志民、以文字与图像的交互为特色的温卫东等人,都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发掘和解构现代性的“真实性”。

不过,在后现代思潮大规模涌入后,部分诗歌创作也出现了轻视纯粹美学的危险趋势。

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审视

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审视
0 @ 0 0
教 育技 术 的现代 性 与后现代 性 审视
覃 志 强
[ 摘
要 ]现代社会 的现代性与后现代 性两大思想观念对教育技 术的应 用与发展都具有 不同程度 的
作 用与 影 响 ,把 握 教 育技 术 与 二 者 间 关 系合 理 的 立 场 是 : 审慎 的 教 育技 术现 代 性 和 积 极 的 教 育 技 术后
人的现代观 随着信念 的不 同而发生 了变化 。此信念 由科 学
促 成 ,它 相 信 知 识 无 限进 步 、社 会 和改 良无 限 发 展 。 哈 贝
马斯 的论 断概括 了现代性 的三个 特征 :科学 、进 步与发展 。
“ 现 代 ” 一 词 1 世 纪 就 已经 出 现 ,到 2 世 纪 7 — 0 代 . 后 9 0 0 8年
的一个 组成部分 ,教育现代化进 程离不开教育 技术 的应用
与 推 广 。后 现 代 性 是 现 代 社 会 中 与 现 代 性 相 生 相 伴 而 又 对 立 的另 一 种 思 想 观 念 ,它 同样 影 响 着 教 育 技 术 的 应 用 与 发 展 。理 解 并 把 握 好 现 代 性 、后 现 代 性 与 教 育 技 术 的 关 系 对 现代 社 会 教 育 技 术 的 发 展 具 有 重要 意 义
现代性。
[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性
教育技 术
追 求 现 代 化 已经 是 世 界 性 的 趋 势 ,教 育 现 代 化 是 其 中
源有关 。按 照哈贝马斯 的说 法 , “ 现代 ”一词是 表达一 种
不 断 变 化 的 与 古 代 性 的过 去 息 息 相 关 的 时 代 意 识 .他 指 出
世 纪的经 院神学 。一 般认 为现代 主义 的产生与 资本 主义 起 于其 选择 的 自由程度 ,这 便意味着 :学生承担 的责任 当中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教育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界说⒈现代主义从社会层面来说,现代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伴随。

它推崇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推崇知识和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艺复兴以后,现代性逐渐成为西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潮流的主轴,几乎贯穿于所有社会制度、组织架构和发展政策中,成为主导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价值趋向和思维范式。

它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制度效能、资本效能、科技效能和人的效能,为构建现代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历史发展层面说,现代主义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指涉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

现代性与传统相对立,它具有革新、新奇和不断变动的特点。

从笛卡尔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

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到重建。

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建筑学中,它的含义是指那种背离和抵制某些古典主义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这一用语被广泛地移植到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领域,用以指称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跨越时空、具有前瞻性和超时代特征的文化、哲学思潮,虽然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仍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作为一种宽泛的思潮,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

主要有以德里达、福柯为代表的结构性后现代主义和以大卫·雷·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此外,后现代主义的干将还有利奥塔、博得里拉、德勒兹等。

这些理论家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对现代主义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并在不同程度上建构了异彩纷呈的后现代理论。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教育的使命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教育的使命

命 并 在 行 动 上 坚 守 和 践 履 教 育 的 使 命 ,都
是很有 必要 的。
收稿 日期 :2 0 0 6—0 2 6— 0
断裂 ” ,因 而 可 以 作 出 明 确 的 历 史 分 期 来 立
作者筒介 :吴松 , , 男 云南大学教授 , 博士研究生 导师。

7 - 3
念史 的形 成 和发 展 ,从 而 使 现代 性 变 得 模
糊不 清 和 难 以理 喻 了。 因此 ,现 在 的 问题
关 键 是 , 重 新 审 视 现 代 性 的 思 想 根 源 , 找
之关 联的 ,并 非 始 自罗 宾 ・ ・肖特 和福 梅
柯 等 人 ,其 实 早 在 启 蒙 运 动 刚 刚 兴 起 之 时 ,
“ 现代 化 ” 是 中 国 2 O世 纪 8 O年 代 语
汇 中 的 一 个 核 心 概 念 。 在 那 个 时 候 ,这 个 概念 的 内涵 主 要 指 科 学 技 术 以及 以之 为基 础 的生产 、 生 活 方 式 。于 是 ,复 杂 的现 代 性 问题 在 当 时 便 不 可 避 免 地 表 现 为 以 实 用 现代性 与后现 代性 论 域 的形 成 和展 开 , 据 说 是 基 于 这 样 一 个 承 诺 , 即 现 代 性 借 助 于 某 种 “ 大 的 叙 事 ” ( 称 “ 叙 事 ”) 宏 也 元 , 通 过 理 性 提 供 的 种 种 确 定 无 疑 的精 神 信 念 、 思 想 原 则 和 知 识 保 证 等 ,能 够 在 根 本 上 为
到它 与历 史 的 真 正 关 联 , 以使 现 代 性 与 后
现 代 性 论 域 有 个 可 以被 阐 释 和 理 解 的 基 础 。
欧洲 就有 一 大 批 思 想 家 在 关 注 和思 考 这 个

后现代教育对现代文学教改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对现代文学教改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对现代文学教改的启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后现代思想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教育领域向着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教育在现代文学教改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首先,后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创新化为现代文学教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往往对于学生进行一种正确的、标准的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却无法满足现代文学教育的需求。

因为现代文学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教育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真正的理解和接受现代文学的思想和精神。

因此,后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创新化为现代文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去研究现代文学,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其次,后现代教育强调的个性化和自由化为现代文学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

在后现代教育中,个性化和自由化是教育的核心,因为现代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需求,需要教育者去引导和帮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在现代文学教育中,个性化和自由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代文学不再是一种沉闷、枯燥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充满“思辨”和“想象”的教育内容,需要教育者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用一种个性化和自由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再者,后现代教育对于文化的包容和多元化为现代文学教育带来了新的背景。

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发现文化不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概念,而是一种充满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概念。

在现代文学教育中,我们也应该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要让学生了解其他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现代文学,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最后,后现代教育强调的实际性和动手能力为现代文学教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后现代教育中,实际性和动手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现代文学教育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去实践和创造,让他们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更好的理解现代文学,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浅谈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浅谈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浅谈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作者:于杰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4期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社会不断发展,追求理性与效率的现代主义不断受到人们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后便从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原有的思考与行为方式,教育领域也在其冲击下产生了后现代知识观、后现代课程观等一些新理念。

其中,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本文首先结合我国现状分析现代主义课程范式的局限性,说明后现代课程观在课程领域运用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探讨其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带来的启示。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课程观的长期影响下,工具理性在我国教学领域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严重禁锢着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效果。

怎样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促进新课改高效推进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际上盛行的后现代课程观强调破解权威,追求开放、平等、对话和发展等的思想观念与我国课改倡导的一些理念恰好不谋而合,因此,借鉴后现代课程观的相关理论并为我国课程改革所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现代性课程观及局限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在摆脱了上帝的奴役后,又出现了建立在牛顿机械论和笛卡尔方法论基础上的现代性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迷恋科学技术,推崇理性,追求效率与控制,使人们又重新沦为科学技术的奴隶。

现代性世界观对教育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现代课程观的形成及确立,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确定、普遍、中立,强调科学管理,以追求效率、控制、标准为主旨,认为教育过程是教师围绕既定的目标与经验展开,其最典型的代表范式是“泰勒原理”。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设计理论的基本框架,围绕四个问题阐述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设计的四大阶段,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估结果”。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及其关系,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定义、特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了现代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后现代性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在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并展望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两种社会状态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区别,联系,特征,影响,启示,反思,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介绍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阶段和思想趋势。

现代性一般指的是工业化和都市化发展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心态和社会结构,具有理性、专业化、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等特征。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强调多元性、虚拟性、混沌性等新特征。

现代性注重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发展,崇尚理性思维和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后现代性则对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线性发展进行质疑,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倡导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观点。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对立。

现代性的理性思维和专业化倾向在后现代社会中受到挑战,而后现代性的多元性和虚拟性又在现代社会中引发思考。

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正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也为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今后的探讨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本质,并思考如何应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1.2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现代性一般可理解为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变革,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特征。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和固化思维的挑战。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关系。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识也 应该具有情境 性 , 它产生于西方文 化社会 , 适用 l 等 的, 真理面前是平等 的。这对改变我国 自古 以来 师 于西方 , 但到 了我国 , 毕竟我 国和西方在文化 、 社会政 『 道尊严 的传统具有积极 意义 。教师不能体罚 、 侮辱 学
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那么它还同样 【 生, 教 师不是知识 的权威 , 要允许学生质疑 , 允许学生 适用于我国的教育吗? 这个问题应该在拿来使用之前 f 有不 同的理解 不 同的声音 。这是师生主体 间性互 动
然, 这一方面是教师 自 身素质的局限造成的, 但它与 l 称主导一 主体观 ) , 并被广大教师认可和接受。但 随着
后现代思 想的相对 主义 、 虚无 主义 、 主观主义 的局 限 I 新课 改 中后 现代主义 思想 的泛滥 , 批 判“ 主导一 主体 性也是分不开的 。 再加 之国内的部分学者对其误读或 { 观” 的声音越来越 多 , 为“ 主体 间性 观” 唱赞歌 的越来
收新事物 的有利成分来 变革不好 的 ,而不是完 全颠 :
后现代主义倡 导主体间性 , 主张 “ 以主体 间性来
覆、 全新的革命。而当前的课程改革很多学者却走向 1 消除现代 主义主客二元论在人 与人 之间设置 的人我 了极端, 大有全盘否定现代教学, 不加批判地全面接 l 对立 ” 。主体 间性是一种“ 交互 主体性 ” , 强调师生之
过度诠释 , 又将这种虚无 主义 、 主观主义推向了极致 。 越多 。 一些研究者把现代 的师生观与后现代师生观对 立起来 , 那 么, 二者 真如部分学者认为 的是水火 不容 , 首先 , “ 改革” 一词, 其本身包含着继承和创新两 J
非 此 即 彼 的关 系 吗 ? 个方面,即在保留已 有事物的好的东西的基础上 , 吸 I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的反思新课程改革是向学校体系推行的新的教学实现方案,它致力于打造更加优化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时代的要求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后现代主义。

它不仅拓展了人们的知识面,而且影响了学校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教学现代化,鼓励学生建构自己的真理,促进学校去探索自己的价值,以及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水平和学习环境,以实现新教育理念。

后现代主义对新教育理念的期望是复兴传统文明和文化,促进大众教育,无论何时都要求可持续发展。

它既追求创新,又努力维护此前的优秀文化,以获得现代发展的支持。

后现代主义也在提高和提升社会的教育体系。

它旨在把教育的成熟构建性手段植根于传统文化中,以实现教育的普及和扩展,让传统文化带来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

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也有助于改革教育体系,以提升学习质量。

它主张在课程中推动学生思考和表达,鼓励他们认识问题,把常规知识融入日常学习,努力建立起更加强有力的团结与合作,以及把反思思维带入课堂,旨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智慧,并更好地贴近实践,超越自身,实现自身价值。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们既要从现在学习,也要从现在开始反思,拥抱多元性。

这就需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结合,借助现代思维去理解传统,把传统文化提炼出最终的思想价值,以便更好地继承、发展和转移。

体现在新课程改革上,则是既要把西方的新,又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让学生在传统文明的光芒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最后,要把具体的反思成果做为新课程的基础,并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学校的改革在充满文化内涵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不断前行。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中常被讨论的两个概念。

1. 现代性:现代性是指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态。

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包括理性主义、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政治、个体自由和社会分工。

现代性强调个人自主性和理性思维,追求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

2. 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性认为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科学技术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分化、制度性的不公正和环境破坏等。

后现代性强调多元性、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强调相对主义和文化相对论,认为没有普遍的真理和价值。

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总结为:
- 现代性强调普遍性、理性和科学,后现代性强调多元性、相对主义和文化差异。

- 现代性追求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后现代性认为真理和价值是相对的。

- 现代性强调个体自由和个人权利,后现代性强调集体权利和社会正义。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讨论一直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论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接

浅论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接
现代性理念对教 育技术的影响 l 给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 。 利用 多媒体教师能够拓宽 学

从文化 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 现代 主义是艺术界 I 生 的视野 , 轻松实现师生资源共享 。 此外 , 教学方式不
的艺术家们在 1 9 世纪为反对世俗的陈规旧矩而倡导 I 再局 限于教师讲学生记 的模式 , 而逐步形成多媒体课
《 教学与管理 》
2 0 1 3 年1 1 月2 0日
浅论教育 技市昀 坝代性 与后 坝代 性又 J 1 接
⑩江苏常州机 电职业技术 学院 源自王兴华 现代社会 的现代 性和后现代性是两 大既相互联 l 观 自然科学 的范式对科学发展 的影响 , 极其崇拜科学
系又彼此对立的思想观念, 它们都对教育技术的发展 J 和技术,因而毫无疑问地将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 教
息。尤其是班主任在登记班级学生信 息时, 如果用传 对传统 的批 判也为现代主义的变革提供 了重要 的支 l
撑。尽管现代主义最早兴起于艺术领域, 但是现代主 l 统的纸质汇总表不仅翻阅的时候麻烦 而且容易弄丢 、
义所呈现出来的特征( 科学、 进步 、 发展等) 对其他方 j 毁坏。 借助 网络平台或数据库既能方便查阅学生个人
思潮 , 迄今为止 , 学术界对 于后 现代主义仍然 没有一 J 现代性教育技术 以现代性教育技术 为基础追求 多样
个很确切 的定义 , 关 于“ 后” 字有不 同的隐含解释 , 如 l 性、 随意性 。 找到现代性 与后现代性思想的对接 口, 能
表示 现代 主义之后 、 超越 、 否定与决裂等意思闭 。后现 『 够促使教育技术朝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l 程 教学 、 视 频教 学等 越来 越受 到 追捧 , 各类 网站 的

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作者:覃志强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12期追求教育现代化目前已经是世界性的潮流,教育现代化进程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中与现代性相生相伴甚至对立的另一大思想观念,它同样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理解并把握好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对现代社会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思想观念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目前社会上比较有影响的两大文化思潮。

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性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科学、进步与发展。

对于后现代性,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与这些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它把世界看作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多样的、易变的和不确定的,是一系列分离的文化或者释义,这些文化或者释义孕育了对于真理、历史和规范的客观性、天性的规定性和身份的一致性的一定程度的怀疑。

”特里·伊格尔顿对后现代性的定义实际上也从对立面阐释了现代性的含义,其所说的后现代性的对立面即信仰真理、理性、同一性、客观性和普遍进步与解放等“启蒙主义规范”的思想风格即为现代性。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都是指文化的思想风格,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怀疑和批判,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则是否定现代性。

二、教育技术的现代性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的信念体现的是教育技术的现代性。

这种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业已成为体制化因素,“教育技术制高点”说便是明证。

因而体制内的教育技术实践现代性便成为主导的思想范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体制内形成实践范式。

现代性主导的教育技术实践给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1.教育技术运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条捷径,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

简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发展问题

简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发展问题

简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发展问题1 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1)教育技术网络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互联网(Internet)应用的急剧发展,远程、宽带、广域通信网络技术的重大革命,已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首先制定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的教育策略,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教学系统与教学信息设计,重视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内容与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等。

(3)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工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4)尤其重视各种最新的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设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在对于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的同时,也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教学模式。

(5)越来越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教育技术的应用可根据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和具体条件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应用层次,采用不同的应用模式。

目前在国际上,教育技术的应用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模式:基于传统教学媒体的“常规模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目前常规模式在很多国家仍然是主要的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媒体模式和网络模式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发展异常迅速,很多学校都配置了多媒体计算机并且联入了Internet,但还没有在教育上真正地普及应用。

GSI技术支撑的虚拟现实模式,由于设备与软件昂贵,目前只是应用于少数军事和医疗模拟训练以及一些研究领域,但这种新模式代表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2 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浅谈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浅谈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浅谈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社会不断发展,追求理性与效率的现代主义不断受到人们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后便从各个领域影响着人們原有的思考与行为方式,教育领域也在其冲击下产生了后现代知识观、后现代课程观等一些新理念。

其中,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本文首先结合我国现状分析现代主义课程范式的局限性,说明后现代课程观在课程领域运用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探讨其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带来的启示。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课程观的长期影响下,工具理性在我国教学领域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严重禁锢着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效果。

怎样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促进新课改高效推进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际上盛行的后现代课程观强调破解权威,追求开放、平等、对话和发展等的思想观念与我国课改倡导的一些理念恰好不谋而合,因此,借鉴后现代课程观的相关理论并为我国课程改革所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现代性课程观及局限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在摆脱了上帝的奴役后,又出现了建立在牛顿机械论和笛卡尔方法论基础上的现代性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迷恋科学技术,推崇理性,追求效率与控制,使人们又重新沦为科学技术的奴隶。

现代性世界观对教育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现代课程观的形成及确立,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确定、普遍、中立,强调科学管理,以追求效率、控制、标准为主旨,认为教育过程是教师围绕既定的目标与经验展开,其最典型的代表范式是“泰勒原理”。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设计理论的基本框架,围绕四个问题阐述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设计的四大阶段,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估结果”。

现代教育系统是否需要改革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系统是否需要改革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系统是否需要改革辩论辩题正方,现代教育系统需要改革。

首先,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迅速,教育系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现代教育系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改革教育系统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改革教育系统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通过改革,可以建立更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改革教育系统也可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通过改革,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水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系统需要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的公平性。

反方,现代教育系统不需要改革。

首先,现代教育系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资源,改革可能会破坏现有的教育秩序,导致教育混乱。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有其长处,比如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纪律培养,不需要轻易改变。

其次,改革教育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而且改革的效果并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教育环境来支撑,过于频繁的改革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现代教育系统的问题并不是改革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比如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改革教育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反而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最后,改革教育系统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剧城乡教育差距。

现代教育系统已经在不断努力改善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而过度的改革可能会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系统并不需要频繁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有其长处,改革并不能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而且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摘要:后现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达在反理性主义教育之上,教育自从神坛走下来后,就受到了理性的束缚,理性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最好的哲学注解。

现代和后现代之辩成为人们理解教育的一种新的途径。

教育的重新理解和建构受到人们的关注,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观点给人们理解教育以极大的启发。

关键词:教育;现代;后现代主义;反理性主义一、教育是什么:后现代的质疑从我国来看,现代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教育领域中的权威主义。

具体来说就是过于认同教师的知识权威和人格权威,过分强调知识的“神话”。

其次是教育领域中的功利主义行为盛行。

社会上的文凭主义异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升学主义的外表繁荣回应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精神——学而优那么仕。

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代价是以牺牲群众教育为前提。

传统的教育体制及目标要求又促成了精英主义教育的开展。

如《比拟教育研究》20xx年第7期就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后现代主义对于“完人”教育的批判》。

该文作者就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目的的理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后现代主义学者吉鲁提出了教育目的要从优势文化决定的解释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定文化。

古鲁希望通过改造教育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这种公民能够认清优势文化的独霸性,并向它们挑战,进而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跨越文化边际。

现代主义教育的“完人”主张试图建立一种标准化的“完人”模式来规定人的开展,将人的开展理解为对“完人”这一标准无限的接近,这样培养的人事实上是没有差异的标准化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传统教育中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事实上是“完人”教育目的观的反映,将学生的开展理解为到达这种“完人”的目标,显然它忽视了人的开展的差异性,忽视了个体与个体的不同的多样特性。

这种“完人”教育无视教育开展的时代特点和空间地域不平衡特点,用一种“完人”的规格来塑造不同时代、地域的人是不可能、不现实的。

从人类的教育开展来看,现代性的学校教育自文艺复兴以来,在其开展的历史长河当中,除了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工具理性外,历史上的传统和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对峙就开始了。

教育领域中的现代与后现代问题

教育领域中的现代与后现代问题

现代教育:由萨顿开始的推演(2)
现代社会发达而独立的职业体系 → 职业教 育的体系化及其兴盛——职业旨趣与学问旨 趣在教育领域中的并行——教育作为一种行 业的进一步职业化——教师教育的专门化 现代社会“团体”的广泛存在 → 教育部门 自身的团体化(如教师工会、学生会等)— —教育领域团体利益冲突较之个人利益冲突 更加突出——教育内容本身对社会团体存在 的高度重视
后现代教育?
Ivan Illich:对现代教育的第一次诘难 现代教育改革的普遍困境 我国的教育改革:往往运用错误的方法去解 决虚假的问题 现代教育的反思与根本出路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配合与超越:未雨绸缪与 脚踏实地 重提中国教育实际与发展潜势
衷心感谢您的耐心倾听!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现代教育:由萨顿开始的推演(扩展)
现代社会文化的理性主义 → 科学在教育领域 占据突出地位——理性主义在教育理论和教育 过程中的支配地位(包括教育评价强调理性和 忽视非理性方面) 现代社会家庭功能下降 → 家庭教育功能的弱 化——社区社会教育功能的弱化 现代社会成员强烈的成就动机和能力至上观 念 → 人的能动性的突显——对人的主体性的 强调——对学习的强调——教育筛选人才功能 的增强——考试的广泛应用及其局限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项 贤 明 (010)5880 8310 xiangxm65@
现代工业社会
1)普遍主义的、专门化的、自治 性的规范占据支配地位 2)大量的社会流动(在一般意义 上,不一定非得是“垂直流动”) 3)发达的职业体系,并独立于其 它的社会结构 4)以抽象的职业成就模式为基础 的“平等的”阶级系统 5)“团体”的广泛存在,这些团 体在功能上是专门化的,其结构 是非先赋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于 控 制 的 知 识 。而 且 , 制 的 观 念 还 阻 碍 了人 控
李 朝 晖 ( 育科 学研 究 院 博 士 生 ) 教
现 代 社 会 经 过 数 百 年 的 发 展 正 在 进 人 一 个 物 质 空 前 丰 富 的 时 代 ; 而 物 质 的 极 大 丰 富 并 没 然
们 对 人 际 关 系 中 新 发 展 的 控 制 形 式 的 觉 悟 , 制 控 的真 正对象是人 。 作 为 一 个 历 史 过 程 , 代 性 的 发 展 隐 含 着 一 现 种 内 在 的 悖 论 : 在 高 奏 征 服 自然 凯 歌 的 同 时 , 它 也 常 常 导 致 了 天 与 人 之 间 的 失 衡 ; 突 出 工 具 理 在
维普资讯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当 代 社 会 思 潮 ( 题 讨 论 之 三 )・ 专
【 者 按 】 一 期 是 前 两 期 我 校 文 科 博 士 生 专 题 讨 论 辑 的 延 续 。 本 期 论 坛 以 “ 代 性 、 现 代 性 及 教 编 这 现 后
代 社 会 思潮 ” 程建 设 的部 分教 研 成果 。 课
现 代 性 、 现 代 性 与 教 育 改 革 问 题 探 讨 后
口 李 朝 晖 等
“现 代 性 ”的 哲 学 表 征
整 个 世 界 为 达 到 自身 目 的 的 手 段 。 克 斯 ・舍 勒 马 因此 而认 为近代 科学本 质 上是 一种 “ 制 学 ” 控 即
有 相 应 地 带 来 精 神 的 满 足 , 们 反 而 越 来 越 陷 人 人
孤 独 和 空 虚 状 态 之 中 。要 解 决 这 个 “ 代 性 ” 现 悖 论 , 学 的清理工作 势在必行 。 哲 1 实证 、 从 哲 学 的 逻 辑 演 进 看 , 证 主 义 的 实
理 论 先 导 可 以 上 溯 到 近 代 西 方 的 经 验 主 义 , 其 而 更 广 的 历 史 背 景 则 包 括 近 代 科 学 的 发 展 。 验 论 经 传 统 的 制 约 , 实 证 主 义 将 哲 学 的 领 域 主 要 限 制 使
程鹏 ( 济 学院博 士生) 经
政 治 经 济 全 球 化 作 为 一 种 取 代 了 现 代 化 的
用 主 义 者 坚 持 相 对 主 义 与 主 观 主 义 的 立 场 , 称 新 的 社 会 变 化 的 范 式 , 社 会 政 治 经 济 领 域 引 起 宣 在 “ 用 即 真 理 ” 在 方 法 论 方 面 , 用 主 义 可 以概 了 深 刻 的 变 化 ; 时 , 治 经 济 全 球 化 又 是 一 个 有 ; 实 同 政
育 改革 问题 ” 主题 , 自在 哲 学深 层 背景 下 , 不 同角 度 描述 了对理 论 与现 实 问题 的理 解 和 认识 。 专 为 各 从 本 栏 所 发 表 文章 也 是 欧 阳康 教 授 所 主持 的华 中科 技 大 学 研 究 生教 学 改革 重 点研 究项 目“ 马克 思 主 义 与 当
与 道 、 象 与 本 体 等 等 的 分 离 。 实 证 主 义 为 近 代 现
科 学 的 发 展 提 供 了理 论 和 观 念 上 的支 持 , 它 对 但
欲 望 的 满 足 所 取 代 , 从 自 由 自觉 的 生 命 主 体 沦 人
为消费 的工具 。
于价 值 、 义 及 人 的命 运 等 终 极 性 问 题 的 无 情 拒 意 斥 却 构 成 了 自身 的 致 命 伤 。
的人 生 哲 学 和 价 值 标 准 。 的信 仰 、 想 、 崇 高 人 理 对 的 向 往 , 的 丰 富 的 精 神 世 界 和 情 趣 , 被 消 费 人 都
出 现 , 处 于 与 人 本 主 义 严 重 对 峙 当 中 , 二 便 在
者 的对 峙 背 后 , 蕴 涵 着 科 学 与 价 值 、 与 善 、 则 真 器
性 权 能 的 同 时 , 使 社 会 面 临 技 术 的 专 制 , 使 亦 并 人 自 身 的 价 值 受 到 了 冲 击 ; 与 之 相 联 系 的 功 利 而
原 则 、 体 原 则 等 等 , 使 主 体 间 关 系 的 紧 张 成 个 则 为难 以避 免 的 问 题 。 易 言 之 , 导 致 了人 的 三 重 它
括 为 “ 讲 原 则 , 讲 效 果 ” 主 张 彻 底 的 工 具 主 变 动 着 的 过 程 , 现 为 社 会 发 展 变 化 的 趋 势 , 不 只 , 表 它 义 , 为 各 种 概 念 、 想 或 理 论 都 是 人 们 应 付 环 的 分 析 方 法 是 从 政 治 经 济 的 变 化 人 手 , 调 全 球 认 思 强
2、 用 实 用 主 义 的 发 展 经 由 从 狭 隘 的 逻 实
政 治 经 济 全 球 化 对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实 践 与 检 验
辑 和 科 学 方 法 论 范 围 向 人 生 观 、 值 观 、 理 观 价 真 等 各 个 领 域 的 渗 透 过 程 , 渐 成 为 影 响 人 们 各 种 逐 生 活 决 策 的“ 学 ” 在 “ 为 真 理 ” 问 题 上 , 显 。 何 的 实
在 现 象 界 ; 代 科 学 则 使 实 证 主 义 更 为 注 重 实 验 近
科 学 及 与 之 相 关 的 逻 辑 与 方 法 论 。 实 证 主 义 甫 自

疏 离 : 与 自然 的 疏 离 、 与 人 的 疏 离 、 与 崇 高 人 人 人 的疏 离 、 欲 主 义 、 人 主 义 、 乐 主 义 成 为 普 遍 物 个 享
境 的工 斯 坦 的 世 界 主
3、 制 控 制 的 观 念 始 于 主 客 二 元 思 维 方 体 系 理 论 为 代 表 。 该 理 论 从 一 个 独 特 的 认 知 视 控 式 。 在 这 种 模 式 下 , 以 自 身 为 主 体 , “自我 中 角 , 一 种 崭 新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价 值 观 念 实 践 并 检 人 以 以 心 ” 眼 光 看 待 周 围 世 界 , 自 然 、 人 、 会 及 验 着 后 现 代 主 义 理 论 。 的 视 他 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