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人教版语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课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课文教案课文教案一、课文概述《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属于七言律诗,共有八十二首。
这首诗篇以咏怀的形式表现出了诗人的慷慨悲愤之情,抒发了对流年逝水、岁月不饶人的无奈和哀愁之感。
全诗以自然风景、皇宫宝物、人物形貌为咏词,通过反复咏叹“白发空悲君”、“青衫湿血,危楼高百尺”等词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悲痛和对逝去昔日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所表达的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言简意赅、意境高远,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境界和感情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并帮助其在学习语文中提高写作水平。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阅读分析学生需要从整体上理解李白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具体内容,深入探究诗人抒发情感的具体方式和表现手法。
作为一个七言律诗,诗歌结构完整,抒情深刻,足以展现李白作品的魅力,亦可进行诗歌鉴赏和写作规范的学习。
二、诗歌鉴赏通过学习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相关的语文知识,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学生可以从诗歌的韵律、押韵、雕琢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进行研读,理解其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培养优美诗歌的品味能力。
三、诗歌表达通过学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这首诗歌,学生可以学习到许多诗歌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如抒情、描写、铺陈、夸张等,这些知识和技巧对学生的写作、阅读、口语和表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质,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一、理解诗歌的主要意义和情感表达,增强学生对语言符号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二、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文学艺术和审美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和审美情趣。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鉴赏
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 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 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 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 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 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 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 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 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 《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 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 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高中语文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
人与路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 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翻白 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寂寞冷落鸣叫。此时,牛车停 了,老牛回过头来,似乎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 儿走?”他怎奈,只有怎奈地答道:“路在哪里,我怎 晓得?”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门大呼,继而 大号,最后一把卒酸泪,沿原路而回。此所说的,阮 籍狂妄放肆,岂效路的尽头之哭。 只然而没有路而已,为什么痛哭?他哭的不是眼 前的路的尽头,而是人的生活的路的尽头。
[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 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才能出众。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 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 “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 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 门”)的悲伤情怀。
(1)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直译: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赏析: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 阮籍风格。 (2)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lǐquán,甘甜的泉水。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 直对:凤凰清明的早晨饮用提甘甜的泉水,黄昏 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赏析: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 不凡,亦即诗人的高超精神。
3)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直译: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 八方荒远的地方。 赏析: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 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慨,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4)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西风。 摧藏:cuī cáng,收敛,隐藏。 直译: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 藏起来了。 赏析: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 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_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明月相伴、清风
相慰,形影相吊,
高洁而落寞幽独
• 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
步兵”
• •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 、 阮籍 、山涛 、向秀 、刘伶 、王戎 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 河南辉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 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 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 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 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
诗人为何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 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 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 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 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 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 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 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 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 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 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 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 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 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 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 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 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 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 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 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 “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一个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出现
这两句直写不寐弹琴之事, 这两句直写不寐弹琴之事,中间似有一段 忧愁。幽独不寐原来在《诗经》 忧愁。幽独不寐原来在《诗经》中就是君 子忧时忧世的表现, 柏舟》 子忧时忧世的表现,如《柏舟》:“泛彼 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但此诗全无一字明说忧愁为何, 但此诗全无一字明说忧愁为何,只是在明 月清宵之中发散着一片忧愁的气氛。 月清宵之中发散着一片忧愁的气氛。
诗歌表达的情感
•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 愤懑 等复杂的感情。 等复杂的感情。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 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 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 人的眼前耳畔。 人的眼前耳畔。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意境中感受 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 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 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 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 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 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 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 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 八荒之外” 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高考诗歌精读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教学参考0912 1200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原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② 鉴:照。
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简介1、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诗歌鉴赏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210-263),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曾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有济世志,但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阮籍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
他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
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二、作品作品内容: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82首。
八十二首诗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因内容集中,风格和表现手法接近,能够看成五古咏怀组诗。
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抒写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
《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整个组诗的基调。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既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再如其十七“独坐空堂上”,写遥望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唯见失群的鸟兽惊惶奔飞,抒发了强烈的孤独感和忧生之嗟,给人以震撼。
有时诗人的内心情感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如其三十三“一日复一夕”直陈“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倾诉了在动荡不定、变幻无常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哀伤、焦虑、忧愤的心情。
这样的作品在《咏怀》中有相当数量。
二是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专制残暴,批判维护世族统治的儒家礼法的虚伪。
这个类作品也往往不是对人物、事件作具体描绘,而主要是抒发由历史事实引起的盛衰之叹。
如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由古吹台引起联想,用战国之魏喻曹氏之魏,影射魏王只知歌舞行乐,不知养兵用贤,难免重蹈前人亡国的覆辙。
其十一“湛湛长江水”对楚国君臣荒淫误国行径的揭露,显然也是针对曹魏王朝的。
更多的盛衰之叹则是针对恐怖政治而发,但这类诗多用曲笔,写得更为隐晦曲折。
咏怀(其一)阮籍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 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
闷和孤独的情绪。
阮籍诗的贡献
1.开辟黑暗压迫中状物抒怀之路 其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其风格悲愤哀怨、隐晦曲折,“文多隐蔽,百代以下 ,难以情测。”(李善《文选注》) 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常恐遭祸,故抒其怨愤, 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常常借助比兴、象征的 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薄帷”、 “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明月相伴、清风 相慰,形影相吊, 高洁而落寞幽独 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 一种哀切的声情。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听觉
艺术手法 1、 诗人用象征手法。 通过他夜里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 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既难以名状又 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2、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 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无不示意着诗 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 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 夜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 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 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 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
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 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
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2、创作(1)阮籍的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之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艺术特色 1 化无形为直观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 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 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 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 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 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 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阮籍诗的贡献
• 2.推动五言诗的发展 • 3.组诗形式的存在
《咏怀》开创了我国
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
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
人。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 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 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听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 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 “阮旨遥深” •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表达情感 对政治环境的忧思
内心的伤感与孤寂
小结
诗歌的诗眼 ? 忧思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 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 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 翔鸟”,以清冷的景色、凄清的意境,抒 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点破忧思、伤心。
古诗词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深度解读教案
古诗词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深度解读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共八十二首,分别描写了杜甫对祖国和人民的忧虑和感悟。
其中《其一》是这八十二首中的首首之作,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我们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安禄山、史思明起义,唐朝内乱局面加剧。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杜甫的生活环境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此时,他身临其境,亲身经历战争、饥饿、贫困等种种苦难,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忧虑。
于是,他创作了《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感慨。
历史背景的介绍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杜甫创作这首诗的初衷,下面我们再来看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第一句:“新垣别来几时见,惟春江花月皆相似。
”这句话描写的是此时的杜甫的内心状态,他思念遥远的友人。
但是,他用“惟春江花月皆相似”来平复内心的不安,表达了他的豁达和乐观。
这种表达方式很有杜甫的特色。
第二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一句话则转变了语气,表达了杜甫对人生的理解。
他认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世代的人,生命依旧会延续下去。
而江月则是绵延不绝地在流淌,恒久不变。
人生和江月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幻,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第三句:“往往取酒还独倚,倚取相如赋咏时。
”这一句话则是展现了杜甫对过去的怀念。
他在这里提到了相如的赋文《离骚》,寄托了自己对古人的崇敬之情。
但是,他用“取酒”和“倚独”来表现自己的情怀,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孤独和无奈。
第四句:“滴滴金波香不断,江女才应顾而思。
”这一句话则将情感转移到了江女身上。
这里的“江女”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沧浪之女,是水墨画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杜甫用“滴滴金波”来描绘这个形象,并赋予其“香不断”的属性,表达了他对江女的美好愿望。
但是,最后一句话“江女才应顾而思”却让人惋惜,杜甫似乎是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无望向往。
通过四句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感悟。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字士文,是中国东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其中《咏怀八十二首》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咏怀八十二首》是阮籍在晋代末期创作的一组诗集,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思想感情为主题。
诗选内容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总共包含82首诗,其中第一首是《咏怀六首·其一》。
徘徊篱落间,载酒临清流。
言入黄花川,每饮无与伦。
自我洒落久,四顾茫然群。
及夜白星朗,风急如火云。
春华秋实稀,年华虚白分。
若音怨直顾,当妾不得闻。
寄言兰梦诗,忆心与梦真。
沧海可满流,百岁能恢神。
靡我诚捐矣,不知天地新。
感怀终日日,何苦千里亲。
愿言勿复成,留此埋荒尘。
诗词分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阮籍对时代局势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叹。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篱落间漫步时,手持酒杯来到清流边,表明自己的思绪正为篱落之间的景色所所沉浸。
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比喻为一股涌入黄花川的溪水,每次喝酒都让他与众不同。
这种比喻显示了诗人对自己的自豪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境遇的不满和困惑。
他感叹自己过去的行为被人误解,导致自己四处寻找目标,茫然无助。
但他在深夜仰望繁星时,感受到风云变幻的快感;并且诗人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虚幻进行了思考。
他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白驹过隙的感受。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天地之间的新秩序和自己所处时代的期望。
他渴望一切不合己的困顿和障碍可以尽快过去,向着光明的未来进发。
他希望自己的感慨和思绪能够化作兰梦,留存于这个荒凉尘世。
最后,诗人以一种超常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隐隐透露出对离世和重生的向往。
他将自己的感怀和思绪寄托于这首诗作,深深感叹人生苦短,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永存于世。
总结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中的首首皆有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时代境遇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阮籍字嗣宗,河南开封人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阮籍诗的贡献1.开辟黑暗压迫中状物抒怀之路其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其风格悲愤哀怨、隐晦曲折,“文多隐蔽,百代以下,难以情测。
”(李善《文选注》)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常恐遭祸,故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常常借助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阮籍诗的贡献2.推动五言诗的发展3.组诗形式的存在《咏怀》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诗歌鉴赏•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
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l
•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 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 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 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 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 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 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 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 妙的罪名杀死。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
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
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
籍传》)
•
——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
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 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 而对于他自己, 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 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 一个“乡村知识分子”。
——西川
我为海子诉说心语
海子走了,他的身躯被呼啸的列车轧成了两段,他的灵魂在一片血红中 缓缓地飞升。上帝的祭坛上,一只洁白的羔羊静卧,身边是一本染成血红的 圣经。上帝俯身望望那片灯红酒绿的乐土,在胸前轻轻划着十字,喃喃地说 了一声:“我的孩子!”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由阮籍所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阮籍诗小结: • ⑴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 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 的人生悲哀。他的诗重在写心,是另 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 ⑵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 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表现手法多用 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 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 • ⑶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 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 魏正始年间(240-249),阮籍、嵇康、山涛、 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 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 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 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 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 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文学家、 思想家。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 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 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 的诗人在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 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 开头两句通过 动作描写婉约表达了诗
人心中的隐忧 ,夜不能寐是其痛苦内
心的深刻表现。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那薄薄的帷幕怎么能挡得了那一轮明月的青辉! 唉,只是夜风淡淡的吹动我的衣襟。 • “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 • “薄帷”、 “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 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 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 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此外 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忧思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 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 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 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 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 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知人论世的方法)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阮 籍
写作背景
•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 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集 团一方面高举屠刀,一方面为笼 络人心,强调礼法,提倡忠孝。
• 面对白色恐怖,一批头脑清醒的
士人远离政治,笑傲林泉,高谈
阔论,企图以不跻身仕宦的方式
来保全生命,追求精神生活的自 由。
• 竹林七贤
象征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一个人)在庭院里徘徊了良久似乎 看到了什么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原来, 不过是我自己的孤独让我一个人一些 淡淡的伤感罢了。
•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直抒胸臆,点破忧思
表达情感 对政治环境的忧思
内心的伤感与孤寂
问题 诗歌的诗眼 ?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 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 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 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 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 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 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 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 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 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 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
• 视觉、感觉
• 以动写静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在那广袤的原野传来孤单的鸿雁的鸣叫,惊起的飞 鸟在北边树林里惊叫。
•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 “孤鸿”、“翔鸟” —眼前之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