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翻译理论名家
严复严复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雅—雅言。
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才能不粗俗,才能“雅”。
严复注重译者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及翻译质量。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具备专门知识。
鲁迅鲁迅强调直译,译作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顺易懂。
就是在翻译时要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一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鲁迅的“直译”所表明的是一种文化态度,所呼吁和寻求的是西方文化的原质传递。
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即忠实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傅雷傅雷在翻译上的主张有以下四点: 1.翻译应“重神似不重形似”; 2.译笔应“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3.“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4.“化为我有”,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客观的反映原文,是翻译工作的首要的追求目标。
;钱钟书钱钟书认为,“化”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钱先生的“化”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二是化的时候不能任意地化,也就是说,虽然“躯壳换了一个”,还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林语堂(1) 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其立论的依据是语言学、心理学和美学, 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 (2) 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 即翻译文本为文学文本, 也就是他说的艺术文; (3) 林语堂明确地提出了译者的三种责任: 对原文(原作者) 的责任, 对译文读者的责任, 对艺术的责任, 并明确地把它们同翻译标准联系在一起, 这在我国先前的译论史上独树一帜, 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敬业与乐业 名家解读
敬业与乐业名家解读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的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主旨是强调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在演讲中,梁启超从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1. 职业道德:梁启超强调,无论是做什么职业,都应该做到敬业,即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
2. 职业情感:梁启超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厚的感情,喜欢自己的工作,乐在其中。
这样,人们才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3. 职业选择:梁启超主张,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来选择自己的职业,而不是盲目追求名利。
他认为,只有做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才能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的来说,《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对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选择的一种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对于我们理解职业的重要性,理解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名家点评简爱
名家点评简爱一、引言《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本文通过名家的点评,对《简爱》进行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剖析小说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名家点评1. 奥斯卡·王尔德1.1 奥斯卡·王尔德的观点奥斯卡·王尔德曾称赞《简爱》为“最好的小说之一”。
他认为《简爱》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历程,通过主人公简爱的艰辛经历,勾勒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追求自由的伟大。
1.2 从自由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认为《简爱》是一部关于自由的小说。
他指出,简爱不仅追求个体自由,更追求精神上的解放。
小说通过揭示社会等级的不公和性别歧视的现象,探讨了人们对于自身需求和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
2. 弗吉尼亚·伍尔芙2.1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观点弗吉尼亚·伍尔芙认为《简爱》是一部战胜逆境的小说,体现了女性的力量和坚韧。
她赞扬勃朗特对于女性命运的描写,表示女性应该追求自身独立和尊严。
2.2 从女性角度解读弗吉尼亚·伍尔芙将《简爱》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的简爱通过坚持自我和追求独立,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寻求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勃朗特通过简爱的故事,呼吁女性勇敢面对现实,追求自身的幸福和自由。
三、小说的意义与艺术价值1. 小说的主题《简爱》的主题主要包括自由、爱情和人性。
小说通过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个体与社会、自由与权力、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小说的艺术手法2.1 叙事结构《简爱》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通过主人公简爱的视角展示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贴近简爱的内心世界,深入体验她的情感起伏和成长历程。
2.2 精彩的人物刻画勃朗特通过精细的人物刻画,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
简爱坚韧而又敏感,罗切斯特刻画准确而复杂,斯图尔特简朴而善良,这些独特的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杨宪益、戴乃迭
翻译作品犹如“土耳其挂毯的反面”,即必须忠实于原文;也应该富有创造性(戴);但不能过分强调创造性(杨)。
10
爱德乐(Sol Adler)
要防止中式英语
周煦良
“得体”。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风格不能译。
(2)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确切翻译的原则”
巴尔胡达罗夫
在翻译过程中,确定准确的词义必须考虑上下文;如果上下文没有任何提示,必须求助于超语言环境(交际环境、主题、交际参与者)
9
奈达(Eugene A.Nida)
(1)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4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时“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5
直译与意译
(直译)茅盾、鲁迅
(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朱光潜、林汉达、周建人
(直译和意译分别分析)(周煦良:三类直译)(许渊冲:两点结论)(王佐良:该直译就直译,该意译就意译)
《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
5
鲁迅(1881-1936)
“宁信而不顺”,输入新的表现法;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通顺加忠实)
十卷本《鲁迅译文集》
瞿秋白(1899-1935)
艾青诗选的名家点评
艾青诗选的名家点评艾青,原名艾青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一些被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艾青诗选中的几首作品进行点评。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名为《我爱这土地》的诗。
这首诗以其深情和豪迈的笔调,表达了艾青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中写道:“我爱这土地,爱这土地上的一切,爱这土地上的一切人。
”这句简单而直接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了艾青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无尽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深关怀。
这首诗展现了艾青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深关怀。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名为《沁园春·长沙》的诗。
这首诗是艾青在长沙创作的,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广受赞誉。
诗中写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鲜明的画面感,展现了长沙秋天的美丽景色。
艾青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艾青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名为《北国之春》的诗。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笔调和细腻的描写而广受赞誉。
诗中写道:“春天来了,北国的春天来了。
大地苏醒,万物复苏。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直接的表达,展现了北国春天的美丽景色。
艾青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笔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艾青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总的来说,艾青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展现了对家乡和春天的深深眷恋之情。
他用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
艾青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作品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译者名家——林语堂
02
翻译理论
严复:
信 “faithfulness” 达 “experience”
雅 “elegance”
翻译理论 translation theories
美
“ beauty”
通顺
“expressiveness”
忠实
“faithfulness”
翻译理论 translation theories
研究语言学
译者简介
英译汉:
Masterpiece
1.《国民革命外记》 原著者待 查 2.《女子与知识》 罗素夫人原 著 3.《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布 兰地司原著 4.《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 著 5.《励志文集》 马尔腾博士原 著 6.《新的文评》 史宾冈、克罗 斋、王尔德等原著
译者简介
Masterpiece
4.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英译老残游记第 二集及其他选译》 5.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 《中国画论,译 自国画名家》 6. 冥寥子游 明朝屠隆原著
译者名家——林语堂
Group members:
王聪 孙娅 高换换 唐媛媛
C
ONTENTS
目录
01 译者简介 02 翻译理论 03 小组评价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 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01
译者简介
译者简介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目录一、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2)翻译之路(3)伟大成就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三、翻译书目(1)主要翻译作品(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四、大师的逸事(1)逸事之一(2)逸事之二(3)逸事之三翻译名家之梁实秋(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
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
论语名家解读
论语名家解读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想。
下面列举一些名家解读: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本书是杨伯峻先生对《论语》的全面解读,包括对文本的注释和翻译,以及对孔子思想的阐述。
杨先生的注解以平实、准确、流畅著称,适合初学者阅读。
钱穆的《论语新解》:钱穆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论语新解》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思想视角对《论语》进行了深入解读。
他的注解重在阐发孔子的思想内涵和哲学精神,对于理解孔子的思想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他的《论语别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论语》进行了讲解,并融入了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独到见解。
这本书适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阅读。
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李泽厚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论语今读》以现代的视角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和阐释,对于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名家解读,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梁启超的《儒家哲学》、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等等,这些解读都从
不同的角度对《论语》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阐述。
无论哪一种解读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论语》这部经典著作。
国外名家关于文学翻译的论述
国外名家关于文学翻译的论述
费奥多罗夫在《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中明确指出,文艺翻译确有其特点,应突出其美学方面,但是文学形象是语言手段创造的,也必须用另一种语言的手段来传达,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理论是基础。
苏联现实主义翻译理论家卡什金谈到文学翻译时也指出,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做到“三忠于”,即忠于原作,忠于读者,忠于现实。
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的。
此外,卡什金还提了第四个“忠于”,要对原作进行严格限定的、缜密的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发挥译者的创作个性。
为此,他曾说过一句话就是:“富于创造性的翻译,才算得上是崇高的艺术”。
同样,美国的文学翻译家琼·帕里斯在《翻译与创造》一文中把文学翻译比作绘画,认为画家要有自己的笔法和色彩的特点才能成为艺术家。
因此,他认为翻译决不是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它是一种真正的创作活动。
这和另一位翻译家卡恩·罗思的观点非常相似:文学翻译是一种彻底的再创作,即先分解原文的语言成分,再用新的语言重新组合。
中国翻译名家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 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
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
夫妻翻译家 杨宪益与戴乃迭
杨宪益(1915—2009):天津人。著名翻译家。1940年与英国姑娘戴乃 迭订婚后,同返中国。1952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从事翻译工作 几十年,与夫人共同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 《离骚》、《九歌》、《招魂》、《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 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等中国古今名著100多种,很多已被公认 为翻译作品的经典。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 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的惟一窗口。其妻戴乃迭(1919—1999),原名Gladys B.Tayler, 婚后 更名为Gladys Yang,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七岁时返回英国, 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学, 后转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自40年代起定居中国,
归化为辅。
“诗不可译”说
但丁认为诗歌是不能被翻译的。他说,要把诗歌翻译出来, 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必然失去原著的和谐和完美。 意大利一位 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诗是没有办法被翻译的。
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更是不可译的。 思考:如果没有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呢?
中国翻译名家
2020/4/27
28
翻译理论"优化论"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 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美
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 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
境界。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 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
9
严复
严复则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学等方面 的著作。其中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和 亚当·斯密的《原富》等。严复还参照汉晋 六朝佛经翻译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经验, 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对后人影响极大,为我国的翻译理论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0/4/作翻译 了160多部西方文学作品。虽然他的译作 与原作相去甚远,但他在介绍引进西方文 学方面仍功不可没。他不但是我国著名 古文家,也是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第 一人,其译作有184种之多,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40余种。
“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020/4/27
21
早期比翼赴幽冥, 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2020/4/27
22
许渊冲(1921~)
翻译家
北京大学教授
2020/4/27
23
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 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
2020/4/27
8
徐光启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 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和《测量法义》等书。他是明末 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 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 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 量、农业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艾青诗选名家书评
艾青诗选名家书评艾青(1929年-1996年),原名戴懋敏,山东烟台人,中国现代著名女诗人、翻译家。
艾青的诗歌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以艾青所选的名家书评为主题,为读者带来对这些评论的深入解读。
《诸子正义·道林泉公疑》艾青在这本书里对于《道林泉公疑》给予了高度评价。
她认为,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书写技巧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她称赞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触动,以及对于生活中矛盾和困惑的深入剖析。
在艾青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对于人类存在和命运的沉思与拷问。
《舞会上的灵魂》艾青对于《舞会上的灵魂》的评论充满了赞美之词。
她称赞了作者对于欲望和绝望的描绘,以及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直观表达。
她认为,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邃的思考角度打动了读者,使人们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真实感受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艾青赞美了作者对于细节的处理和情感的把控,认为这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深刻而有力。
《红楼梦》艾青对于《红楼梦》的书评中充满了惊叹之情。
她认为,这本书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她赞扬了作者在细节描写和情感刻画上的功力,认为他创造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让读者产生了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艾青还提到,作者通过对于女性命运的探讨,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压迫,这使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杰作,更是一部对于社会现实的呐喊。
《西游记》艾青对于《西游记》给予了高度评价。
她称赞了作者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她认为,这本书以其奇幻的情节和幽默的对白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艾青讲到,尽管故事中涉及了很多未知和神秘的元素,但作者通过对于人性的揭示和触动,使读者在欣赏之余产生了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艾青的这些书评展现了她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敏锐洞察和独到评论。
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来解读这些作品,使读者对于这些经典之作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中国翻译名家
“翻译是把一个国家 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 界的美”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Drinking Alone under 马窦合作, 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和《测量法义》等书。他是明末 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 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 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 量、农业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严复
严复则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学等方面 的著作。其中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和 亚当·斯密的《原富》等。严复还参照汉晋 六朝佛经翻译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经验, 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对后人影响极大,为我国的翻译理论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在我国,有文献可查的翻译史可追溯到近两千年的东 汉时代。当时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于是便有了翻译佛经的 需要。从东汉到唐宋,是佛经翻译的高潮时期,也是中国 翻译史上第一个高潮时期。在这期间,涌现了大量的翻译
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
称为中国佛经翻译三大家。
鸠摩罗什
代译坛。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英 译委员会合译,1950。
《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 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辑委员会编,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79。
杨绛(1911年--) 《吉尔•布拉斯》[法]勒萨日,1958,人民文学出版 社。 《小癞子》,[西]佚名,1978,上海译文出版社。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1979,人民文学出版 社。 《斐多》[古希腊] 柏拉图,2000,辽宁人民出版社。
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
《翻译批评与赏析》课程内容1、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讨论题1) 15位名家的说法有何异同?2) 你是如何看待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一、翻译定义宋代僧人法云:"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朱自清:"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说的译,就是拿外国文翻译成中国文。
"徐永煐:"翻译是译者用的一种语言(归宿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
"贺麟:"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与原本(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ication),其中包括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
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
"前苏联语言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用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处来。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莱曼:"'翻译'(translation)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材料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材料),而尽可能保持原来的语言模式--语音上的,语法上的和语义上的,以致风格上的。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Euqene Nide):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i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e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奈达的界定不仅说明了翻译的实质,而且较之于其它定义,更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明确了要译的是信息,即意义与风格;(二)指出了原文与译文应当是等值的(equilent);(三)暗示了原文与译文的等值只可能是相对的(closest);(四)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二、文学翻译定义茅盾: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断章》取义——名家解读《断章》
—
—
你 既 陈 德 锦 《 之 琳 抒 情 诗 是 处 境 上 的 对 调 ,因 为 “ ” 是 卞
的 距 离和 组 织 》
四 、 情 说 爱
第_ 个 境 况的 主 , 同时也 是 第二
个 境 况 上 的 宾 , 两 个 境 况 都 有
余 光 中《 与 哲 学 》 诗
三 、 离说 距
秀 实 《 来 演 绎 卞 之 琳 也
的 < 章 > 断 》
这 诗 四4- 每 行 字数 是 八 九 -, i
重 , 如 在 《 章 》 的 那 一 句“ 正 断 里 明
月 装 饰 了你 的 窗 子 ,你 装 饰 了 别
九 八 , 齐 之 至 。 字是 干 净 的 白 整 文
话 , 没 有 一 个 多 余 的 词 , 然 而很
这 无 疑 是 一 首 极 之 卓 越 的 情 “ ” 其 中 , 不 过 宾 主 易 了 位 你 在 只
《 章 》 诗 , 卞 之 琳 艺 术 诗 。 人 透 过 旁观 者 的 冷 眼 , 出 罢 了。 一 首 , 及 《 年 诗 草 》 断 一 是 诗 写 这 以 十 里 观 的 具 体 表 现 , . 把 有 距 离 的 了 “ ” “ ” 无 奈 , “ ” t L即 装 的 我 都 人 对 情 的 及 情 对 《 饰 集 》 一 首 诗 , 看 , 可 以 事 物 组 织起 来 , 寻 找 其 空 间 上 与 “ ” 捉 弄 。 客 观 的 铺 叙 中 隐 隐 通 过 “ 子 ” 个 经 常 出现 的 意 象 人 的 镜 这
卞 之 琳 《 于 < 目集 > 关 鱼 》
《 章》 的妙 处 尚不止 此 , 断 因
为 它 更 阐 明 了世 间 的 关 系 有 主 有 客 , 主客 之 势 变 易不居 , 相 对 但 是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一、中国古代译论的特点:1.经验层面的总结;2.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论的特点仅举几个中国文论中重要的学说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
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
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
”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
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
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指诗章。
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
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
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
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
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
‘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评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
滥觞于南宋: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批评者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
一些作品,常常由于评点者的评点而大大扩大了影响。
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林语堂翻译思想
Chuangts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 《英译庄子》。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 晋朝陶潜等原著。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英译老残游记第
4.翻译实践
英译汉: 《国民革命外记》 原著者待查。 《女子与知识》 罗素夫人原著。 《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布兰地司原著。 《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著。 《励志文集》 马尔腾博士原著。
《新的文评》 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等原著。
汉译英: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浮生六 记》,清朝沈复原著。
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红玉想睡,但是却无法入睡。 莫愁的话像一帖镇定剂,他开始想莫愁每一 句话的意思,好象每一句话都具有深意 Redjade tried to go to sleep, but she could not. The words of Mochow were like a dose of soothing medicine for her, and she began to think of all they meant, and it seemed they suggested a great deal.
二集及其他选译》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 《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冥寥子游 明朝屠隆原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一、中国古代译论的特点:1.经验层面的总结;2.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论的特点仅举几个中国文论中重要的学说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
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
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
”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
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
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指诗章。
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
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
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
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
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
‘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评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
滥觞于南宋: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批评者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
一些作品,常常由于评点者的评点而大大扩大了影响。
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意境”这一概念的思想实质可远溯到先秦哲学;这一词语却来自佛教术语;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
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更广泛用于各类文学创作。
先秦哲学的“意”、“象”和佛教术语的“意”、“境”:在先秦哲学里,阐述“意境”这一概念思想实质的术语是“意”和“象”,不谓“境”。
“意”指人的思想,“象”指物的表象。
表述“意”和“象”的物质媒介是“言”,即语言。
儒家认为,“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周易·系辞上》),即圣人创制物的表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就是为了完全表达人的思想;强调人对客观的能动作用。
与此相反,《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认为天地间最大的声音是听不到什么的声音,最大的形象是看不到的形象。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知北游》)以为天地间最美的事物是不用言语表达的。
又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认为语言虽有表达思想的功用,但当人们真正对客观有所认识,往往只是内心体会,无需诉诸语言。
老、庄强调人对客观的认识是相对的,有限的,不可能完全认识,也不需要完全表达。
所以在物象与思想的联系、效用问题上,儒家要求“尽意”,力求使“意”、“象”完全一致,不容许产生不一致的别种理解;而老、庄只求“得意”,把“象”视为产生“意”的某种客体,人们从“象”所得的“意”可以不一致,有各自的体会。
东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五失本”是:一、佛经词序多是颠倒的,汉译时改从汉语语法,容易失本;二、佛经文字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应汉语读者,译文作了修饰,容易失本;三、佛经的论述,往往不厌其烦,颂文更是翻三覆四,翻译时删繁就简,容易失本;四、佛经有“义说”类似汉人韵文后的“乱词”(总结),内容重复,翻译时被删除,容易失本;五、佛经讲完一事,要转说它事时,又将前事重提,然后往下说,翻译时,这些话被删除,于是失本。
“三不易”是:一、圣人是按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而今时代不同,要改古适今,很不容易;二、圣人的智慧和凡人的鲁愚有天渊之别,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俗之众,实不易也;三、释迦牟尼升仙不久,其大弟子阿难等人出经时反复斟酌,兢兢业业,而今由凡人来传译,又事隔千年,更谈何容易。
道安理论的核心,是要忠实于原文,力求合乎原文原意,反对蚀文灭质,削胡适秦。
鸠摩罗什的“天然语趣”与道安同一时期,他一改前人的直古风格,主张义译,他的译作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他是在中国翻译史上最早提出如何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的重要问题。
自罗什诸经出,然后我国的翻译文学完全成立。
玄奘的“既须求真,有须喻俗”和“五不翻”玄奘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他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我国佛经的三大翻译家。
他是我国第一位把中国文化典籍向国外介绍的人。
他的翻译原则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玄奘的“不翻”,就是用音译(transliteration)。
有五种情况:一、神秘语;二、多义词;三、中国没有的物名;四、久已通行的音译;五、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
如“般若”一词显得庄重,“智慧”就显得轻浮了。
马建忠的“善译”马建忠的善译理论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标准:一、译者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使读者读了译文后能够达到与读原文相同的感受。
他的译论已经涉及风格学、文法学、修辞学等,特别是最后一个标准,应视为“等值翻译”的鼻祖。
严复的“信、达、雅”“信”对于原文意义的忠实;“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使译文易解;“雅”讲求美学价值,也就是要找到适合于译文的完美的形式。
严复(字:几道)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沈苏儒先生在《论信、达、雅》书中说:“历史已经证明,‘信、达、雅’理论80年来一直在对我国的翻译工作其着指导作用,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
许多学者先后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标准),但看来还没有一种能够取代它,……我的浅见总觉得并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在理论深度上或尚不如。
”林纾的意译康有为有诗云:“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
喜剩灵光经历劫,谁伤正则日行吟。
唐人顽艳多哀感,欧俗风流所入深。
多谢郑虔三绝笔,草堂风雨日披寻。
”这首诗中,康有为充分肯定了林纾的翻译,把他和严复相提并论,“并世数严林”。
尽管林译漏译误译处处皆是,但他的译文很受欢迎。
钱锺书说,比起那些“忠实”的译文,林译更加吸引人。
林纾不懂外文,但他是一个深得“古文义法”作家,他的助手译意,他便以作家的灵感加以再创造,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至于“讹”(误译错译),他早把责任推得干净:“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达卿有讹错,均出不知。
”(《西利亚郡主别传·序》)林纾(字:琴南)四十四五岁,在逛石鼓山的船上,开始翻译。
他不断译书,直到逝世,共译170余种作品,几乎全是小说。
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为通俗、较为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
总之,林的译意,自成一家,是翻译领域的奇葩。
鲁迅的“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鲁迅先生主张“直译”但不是死译。
针对当时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他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主张。
事实上,鲁迅是主张“信”、“顺”兼顾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
不过它原来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能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且介亭杂文二集》)。
瞿秋白的“对等概念”瞿秋白相当偏激,他主张翻译“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白话文”,“翻译绝对不容许错误”。
瞿秋白提出的翻译标准是:“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讯》)这就是当今美国的奈达(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瞿秋白的提出比他早60多年。
陈西滢的形似、意似与神似陈西滢从美术创作和临摹中,悟出了翻译的三种境界——形似、意似和神似。
在《论翻译》中陈西滢对这三种境界阐述得很精辟。
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具有创见意义,他将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结合起来,直接启示了傅雷等人译学理论的形成,是“现代中国翻译界一帖对症的良剂”(曾虚白语)。
矛盾的“再现意境”早在1921年,他就提出翻译中的“神韵”命题,曾拿绘画来与翻译相比。
可以说陈西滢、傅雷的翻译观受矛盾的启示。
矛盾最精辟的译论,是他创造性地提出:再现意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任务,让译语读者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的享受。
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当代著名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先生认为: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全集》、傅雷的《巴尔扎克选集》和杨必的《名利场》为20世纪中国三大名译,是传世之作。
傅雷的译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盛誉。
而他的翻译观,在中国译论史上也独树一帜。
许渊冲把傅雷的翻译观总结为如下四点:一、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二、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三、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四、只要有人能胜过我,就表示中国还有人,不至于“廖化当先锋”,那就是我莫大的安慰。
钱锺书的“化境”说钱锺书是中国当代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家。
他学贯中西、涵盖古今。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钱锺书的“化境”为我们指出了翻译的最高理想。
任何一个翻译工作者都应该追求这个理想。
当然,作为翻译标准或原则,这个要求太高了。
他自己也说:“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
”然而,倘若把这个“化境”比作一座高山的顶峰,我们努力去攀登,即使只能到达半山腰,也该别有一番风景。
许渊冲的“化学”许渊冲曾经说过,文学翻译不仅是“化”字,简直是“化学”。
他的“化学”具体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既“三美”、“三化”、“三之”。
“三美”是:翻译要做到“音美、意美、形美”;“三化”是:翻译要做到“深化、等化、浅化”;“三之”是:翻译要做到“知之、乐之、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