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18
三.韦努蒂翻译思想的理论发展
19
韦努蒂的主要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其几本 著作中,包括《反思翻译》、《译者的隐 身》等。
20
3.1《反思翻译》
1912年编辑出版的《反思翻译》一书中,韦努蒂 的异化翻译理论已初见端倪,他从文化研究角度出 发,在该书中共收录11篇极具代表性的理论文章, 涉及文化研究中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性别与翻译、 心理分析与翻译等观点。在其为该书写的序言中, 他初步概述了后来备受瞩目的异化翻译理论,很多 概念都有所提及,如顺畅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 略、著作权思想、译者隐身的原因与其所带来的后 果、抵抗式翻译(即后来的异化翻译)等。
22
“顺畅的翻译策略抹去了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 异:外语文本被目的语文化中的占主流地位的透明 话语所改写,并又不可避免的在编码的过程中编入 其它目标语和社会表述,将翻译纳入意识形态,意 识形态正反映了社会差异,并可能将这些差异按等 级关系进行排列(这些等级包括阶级、性别、性取 向、种族、国家等)。在这个改写过程中,顺畅的 翻译策略起到了文化同化的作用,归化了该外语文 本,使其易懂,甚至使目标语读者对其感到熟悉, 使他或她在文化他者中产生一种自我文化认同的自 恋体验,这种将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中占主导地 位的透明性凌驾于一种不同的文化之上的做法,是 帝国主义的行为。”
17
除上述两位学者外,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还吸收了 很多来自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思想,如德里达的解构 主义观点,女性主义学说,他的某些概念还吸收了 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和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 析理论,通过对各学科领域思想的借鉴和吸收,韦 努蒂将翻译所形成的各种文化认同感列为其研究的 一方面,关注解构主义所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如, 阶级、性别、民族、和性观念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 认同从而又改变了这些认同。可以说韦努蒂已将文 化学派的理论与哲学研究的途径联系起来,以其独 特的方式把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争论的问题引 入到翻译研究中的辩论中来,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其 主要著作的分析来梳理其理论的发展变化。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学术讨论会 上,宣读了一篇影响深远的题为《论不同的翻译方法》 的翻译专论。施莱尔马赫首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译者进 行了分类,主要有两大类: 1.商业文本译者:从事商业文本翻译的人员 2.艺术文本译者:从事学术及艺术类文本翻译的人员 并且认为第二种类型的翻译难度更高,更具创造性, 因为学术性或艺术性的文本所采用的语言往往与该文本 所植根的文化史紧密相关的,几乎难在译入语中找到完 全对等的表达,于是译者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为如何协调 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
4
一.理论背景
5
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特定的时代与 理论背景分不开的,同时,这一理论也在继承和借鉴 前人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
6
20世纪60年代,翻译研究逐渐从传统的静态的 字句对应的路子,转向更为宽阔的领域,语域、话 语分析、社会、文化以及翻译的目的都成为翻译研 究者们考虑的因素,语言与社会文化功能联系起来, 以此为基础与铺垫,70年代,以色列学者伊万·佐 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文学视为在目的语 文化中更大的社会、文学、历史系统中运作的子系 统,多元系统论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独立 的文学现象,而是整个文学系统的一部分,文学作 品从而被看作是社会、文化、文学、历史框架中的 一部分,左右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种类,多 层次的系统集合】,即多元系统。
15
在这篇专论中,施莱尔马赫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 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去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 文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地不去打扰译文读者,让 原文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即“顺化”和“异化”, 这正对应于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虽然两 位翻译家的理论有一定的渊源相系,但韦努蒂的这 组概念却又不同于前者,尤其是他的异化的翻译策 略,不单单是语言与内容方面,更是一种道德态度, 同时又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许多文本之外 的因素考虑其中,对前者既是继承亦是发展。
7
在多元系统理论作用下:
当翻译文学处于主要位置时,译者则不会受限于 目标语的文学模式,而更愿意突破常有的束缚。 若翻译文学处于次要的地位时,译者在进行翻译 时就不得不向主流文化规范靠拢,与目的语的文学 规范保持一致。
因此,翻译策略的选择时要受到其它诸多 因素的限制和影响的。(外文文本本身价值、 政治、意识形态、赞助人、出版社等)作为 文本的翻译就走向了作为文化和政治的翻译, 斯内尔· 霍恩比称之为“文化转向”。
12
二.理论渊源
13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日益发挥影响 的大背景下,韦努蒂所提出的翻译理论深受包括 翻译领域在内各学科领域思想的启发,其中对其 理论产生和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德国著名神学 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学家施莱尔马赫和法国 翻译批判家安东尼· 贝尔曼。
14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
1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劳伦斯 · 韦努蒂
13mti 孙盛华
2
韦努蒂翻译理论:
一. 理论背景 二. 理论渊源 三. 理论发展 四. 主要理论观点 五. 结语
3
• 劳伦斯·韦努蒂 (1953年—)学者,大学英语教 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费城南部, 70年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 韦努蒂是继德里达之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 代表人物,是近年来才崭露头角的美国翻译理论家, 也是美国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 主要著作:主编论文集《对翻译的重新思考:语篇、 主体性与意识形态》(1992)、《译者的隐身一 部翻译史》(1995)和《不光彩的翻译》 (1998)。
26
事实上韦努蒂将“异化”更多的看做是一种道德 态度,而不是话语策略的选择,异化的译文体现的 是对外语文本和外语文化的尊重,他提出翻译的伦 理以抵制归化翻译所产生的我族中心主义暴力。
27
四.主要理论观点
28
韦努蒂在其理论著作《译者的隐身》开篇,引用诺 曼· 夏皮罗的观点,向我们解释了何为“译者的隐身”: 我认为翻译就是产生一个透明的文本,使其看起来根 本就不像是被翻译过来的,好的翻译就像一块透明的 玻璃,只有存在一些不完美之处如划痕、气泡时你才 会注意到它的存在。理想的情况应是没有任何不完美 之处,翻译永远都不应该使自己引起关注。 这里所说的“透明”被韦努蒂称之为“隐身”,我 们在译文中几乎看不到译者的痕迹,译文文本当作原 文来阅读,韦努蒂认为在美国和英国等国的译入文本 中普遍存在着这种“译者隐身”的现象,译者在进行 翻译时总是尽可能的抹去自己介入的痕迹,使译文读 者感觉自己是在与原文作者在直接对话,使译文最大 可能贴近译入语主流文化,力图自然化。
21
译者的隐身一直都是一个普遍,并可能继续存在的 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经济、文化、语言、机 制及政治既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是其 服务的对象,进而产生了译者及译本地位的边缘化, 同时加上传统著作权思想的限制,对顺畅翻译策略和 透明性译文的推崇等,译者不但在学术上处于边缘地 位,在经济上也处于一种受剥削的地位。 韦努蒂认为,文本具有多价性和多义性,翻译从不 是一种透明的体现,而是一种解释性的转换,在这个 过程中总是有所增补,有所删减,他反对以“顺畅” 为特征的归化式翻译,因为在归化过程中,译者不可 避免的在译文中置入目的语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外 语文本中应保留的新鲜因素被本土固有事物所取代, 他指出:
16
安东尼·贝尔曼的翻译思想
贝尔曼于1984年发表其代表作《经历异质:浪 漫主义德国的文化与翻译》,对通过“顺化”的 翻译策略来消除译文中的异质性元素提出批评, 并提出翻译的“伦理目标”,这一点对韦努蒂的 “异化”翻译策略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后来的文 章中他曾提到过翻译的伦理道德问题。贝尔曼对 异质性成分的关注及其处理方式都对韦努蒂产生 了较大影响,他认为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 是对外语文本的尊重,更是对英美种族中心主义 和文化霸权的抵制,同时也为译入语语言不断注 入新的活力。
11
韦努蒂借鉴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指出文本 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意义,每一次翻译都是对该 文本意义的一个暂时的固定,而这种固定是受到 特定社会、文化、历史环境所限制和影响的。任 何一个文本包括译文都是对已存在素材的重新编 排,他对占主流的“通顺翻译策略”提出批判, 认为译者应该在一文中现身,而非尽一切可能抹 去自己所作出的种种努力的痕迹,从而来提高译 者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也使译文摆脱从属原文本 的“老二”地位。
8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的参数不断丰 富发展,角度越来越丰富,意识形态、经济因素、 译者性别、国家政策等都成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 方面,出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 译理论、食人主义翻译理论等翻译研究文化学派, 形成百家争鸣。韦努蒂继承并吸收翻译研究文化 转向后翻译领域所取得的各项成果,指出(英美) 翻译中长久以来存在的“译者隐身”的现象,并 提出“抵抗式翻译策略”也叫“异化的翻译策 略”。
25
韦努蒂批判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挑 战民族文化典律和民族价值观,从而进行文化的重 构和构造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他对异化做出 这样的定义:异化翻译是一种另类的文化实践,通 过与本土边缘语言观点和文学观点建立联系形成对 主流文学规范的拒绝,这些边缘观点就包括那些由 于本身抵抗主流文学价值观而被排斥的外语文化。 一方面,异化翻译对外语文本实施一种我族中心主 义挪用,将其列入本土文化政治议程,如另类文化; 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另类的立场使得异化翻译突显 出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起到一种文化修复 的作用,认可了偏离我族中心主义的译文并有可能 对本土文学典律进行修正。
24
3.2《译者的隐身》
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韦努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分析了“译者隐身”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是在这本 著作中正式提出“异化翻译”的概念。 韦努蒂在该书中追溯了顺畅翻译如何成为英语翻译中 的金科玉律的历史过程。英语中顺畅翻译最早出现在17 世纪的英格兰,而后出于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种 种原因一直受到偏爱,因为这种翻译策略曾关系到统治 阶级的兴衰。 在韦努蒂看来,“顺畅”成为非常适合归化翻译的话 语策略,不仅仅在于它有助于进行民族中心主义的归化 暴力,同时产生一种透明性恰恰掩盖了这种暴力行为, 并制造一种“幻觉”,似乎这就是直接传达了外语文本 的思想,而实际上却是译者个人的添加。
9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同时,另一思潮也在不断 冲击着传统翻译理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解 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 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 的活力,开拓出新的视野。 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文本本身不存在确定的意 义,文本的生存依赖于译文。法国解构主义代表人物 之一的罗朗·巴特曾宣称“作者死了”,他认为文本 一旦完成,开始起作用的便是语言符号,读者通过语 言符号的解读,解释文本的意义,已不是原作者的主 观意志。
23
韦努蒂采用抵抗式翻译来抵制归化的顺畅翻译 观,目的是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产生陌 生化的译本,这里的陌生化既体现在相对于原文 的陌生,同时更体现在使译语读者感受到异域文 化的陌生,阻止目的语文化对文化他者的帝国主 义归化,通过抵抗式翻译来限制我族中心主义暴 力,推翻英语国家的文化霸权及其所带来的不平 等文化交流,抵制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自恋心理, 通过译者在译文中的“现身”,实现译者地位的 上升使其劳动和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尊重。
10
译文的价值取决于其反映语言差异的程度是解 构主义翻译观的又一观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 鼻祖,沃尔特· 本亚明认为翻译是对“纯语言”的 构建,语言的本质只有在具体语言之间的差异中 才能被把握,他将“花瓶”比作纯语言,现在这 个花瓶碎裂成了许多碎片,而各种具体的语言便 是这一片一片的“语言碎片”,翻译就如试图将 碎片重新拼出花瓶,而要想把这些碎片粘合恢复 花瓶原 貌,我们要找的不是哪两个碎片相同,而 是要寻找能够使得两个碎片粘合在一起的特征。 即译者的任务是要找到链接原文的意指方式,翻 译的重点从传递原文的信息或内容转移到语言所 具有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翻译是语言与语言的关 系,原文与译文在意义和内容上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