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_任淑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⑦后经 ” 希望 , 只在 读 者 还 肯 硬 着 头 皮 看 下 去 而 已 。
梁实秋 多 次 引 证 讥 讽 而 成 为 鲁 迅 翻 译 主 张 的 代 名词 。 韦努蒂对异化进行深入探讨是在他的专著 《 译
《 “ , 《 鲁迅 : 题未定 ” 草》 鲁迅全集 》 第6卷,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第3 1 9 8 1 年版 , 5 1页。 《 , 《 , 韩子满 : 文学翻译与杂合 》 中国翻译 》 第5 2 0 0 2 年第 2 期 , 6页。 《 》 , 《 , 罗新璋 : 释“ 译作 ” 许钧等 : 翻译思考录 》 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第2 1 9 9 8 年版 , 2 2页。 《 , 朱立元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第2 1 9 9 7 年版 , 9 9页。 , : : S t e i n e r G e o r e A t e r B a b e l: a s e c t s o l a n u a e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h a n h a i S h a n h a i F o r e i n L a n u a e E d u c a - g g g g g g f p f g g , t i o n P r e s s 2 0 0 1, . 1-5 0. p p , : : , . 4 3. V e n u t iL a w r e n c eT h e S c a n d a l s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L o n d o n a n d N e w Y o r k R o u t l e d e 1 9 9 8, p g f 《 〈 , 《 鲁迅 : 文艺与批评 〉 译者附记 》 鲁迅全集 》 第1 第2 0卷, 9 9页。
① 。 翻译之 “ , 、 表现法 ” 多少 “ 明白一些理论 ” 硬” 理
论本身的枯燥以及异域文本的陌生感 , 无疑会给读 、 “ 者的阅读带来困难 。 为此 , 鲁迅背负了 “ 死译 ” 曲 译” 的恶名 。 但为 了 保 存 原 作 的 真 貌 , 让读者能领 略原作的真谛 , 鲁迅坚定地支持并实施着直译 。 由
1 5 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总第 2 2 0 1 4 年第 5 期 ( 4 5 期) 也是派生的 , 文本抒发的不是自我感情 , 也不 一样 , 独特 , 作者对原文并不具有原创性 。 韦努蒂通过法 国作家皮埃尔 · 路 易 斯 假 翻 译 的 例 子 阐 释 了 这 一 观点 。 路易斯将自 己 的 散 文 诗 集 假 冒 古 希 腊 女 诗 ) 法 译 本 的 名 义。 读 者 虽 然 知 人贝莉提丝 ( B i l i t i s 道贝莉提丝其人是否存在还成问题 , 但在很长的一 段时间内 , 人们承 认 路 易 斯 是 这 些 诗 歌 的 译 者 , 结 果, 他的真作者与 伪 译 者 的 身 份 就 重 合 在 了 一 起 。 后来人们发现了真相 , 却并不认为这些诗歌是他的 自我感情的抒发 , 而 是 累 积 资 料 的 派 生 物, 即把它 韦努蒂认为 , 作者 、 译者 当作是学者的研究 。 由此 , 创 作、 翻译与研究并 与学者其实在做 类 似 的 事 情 , 没有严格的界限 。 原创并不是自生的 , 而是作者利 用久已存在的文 化 素 材 , 经 过 整 理, 按照某种价值 观, 重新写就的 ⑥ 。 翻 译 可 以 看 作 是 研 究 的 一 种 形 同创作一样 , 它们也会面临时空错位 , 也受着当 式, 前文化价值观念的束缚 。
于对作者与原文本权威的尊崇 , 身为文学大家的鲁 迅在翻译中如履薄冰 , 常常是 “ 字典不离手 , 冷汗不
①。 离身 ”
在鲁迅的这些个人论述中 , 可感悟到他作为一 个贴合原文的译者 , 面对翻译两难境地的困惑和艰 难选择 。 是为了符 合 本 土 语 言 习 惯 而 对 原 文 进 行 大手术 , 做望文生 义 的 改 造 , 还是细心体味原文的 义旨 , 对原语言场 地 进 行 鉴 别 , 让异国话语帮助建 构新文化 ? 鲁迅在 其 翻 译 生 涯 的 中 后 期 都 在 身 体 但其译 力行后者 。 鲁迅的创作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 作得到的评价 却 莫 衷 一 是 。 学 界 已 注 意 到 这 一 现 象, 学者们考察了 包 括 徐 志 摩 、 鲁迅等在内的一些 发现他们的译文普遍不如创 名作家的翻译与创作 , 作 那 样 流 畅, 译 文 中 缺 少 创 作 时 的 灵 气 与 洒 脱 ②。 “ 究其原因 , 是 一 种 翻 译 观, 束缚住译者神思的迸
① ② ③ ④ ⑤
“ 二、 硬译 ” 和“ 异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的区别
如前文所述 , 鲁迅与韦努蒂对作者与原文本持 这也决定了他们各自分别提倡的 截然不同的态度 , 硬译与异化并非等同 。 “ 硬译 ” 可以说是相对极端的说法 , 其核心是直 鲁迅自己当时并无意将其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提 译, 出 。 他首次 提 及 “ 硬 译” 是在1 文艺与批 9 2 9年的《 “ 评》 译者附记中 : 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 来的缺点 , 译完一看 , 晦涩 , 甚而至于难解之处 也真 倘将仂句拆下来呢 , 又失了原来精悍的语气 。 在 多, 我, 是除了 还 是 这 样 的 硬 译 之 外 , 只有束手这一条 — — 这就是所谓 ‘ — — — 了, 路— 没 有 出 路’ 所余的惟一
③ 。 作者的权威就 犹 如 悬 在 译 者 头 上 的 达 摩 克 发”
使得译 者 无 时 不 意 识 到 它 的 存 在 , 在翻 利斯之剑 , 译中战战兢兢 , 唯恐闪失 。 翻译就如同孩童与巨人 译者是戴着 镣 铐 跳 舞 , 这些比喻也形象地说 赛跑 , 明了译者对作者原创的态度及其与作者的关系 。 与鲁迅的观念相反 , 韦努蒂立论的基础则是解 文本意义是不确 构主义的文本观 。 解构主义认为 , 定的 , 犹如播种人四处漫撒开去的种子 , 最终下落的 地点并不是惟一的 。 对文本的阅读就如同对种子不 每次都可能有不同的收获 。 同 同撒播轨迹的追寻 , 时, 作者原创的权威也遭到了解构 。 任何文本都不 是凭空产生的 , 在文本真正称其为文本时 , 四周已是 每个文本都是在其他文本资源的基础 文本的海洋 , 上产生 的 。 文 本 “ 复 数” 的特点使得文本意义总是 处于不确定的游移状态 , 任何意义都只是迅速生成 又迅速消失 ④ 。 文本 的 互 文 性 和 意 义 的 不 确 定 , 使 阅读主体相联系的具体 得阅读成为与特定的时空 、 读 者 也 是 译 者 ⑤。 基 于 这 样 行为 。 阅读也是翻 译 , 的观念 , 译者从作者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 韦努蒂进一步指出 : 作家的创作和译家的翻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总第 2 2 0 1 4 年第 5 期 ( 4 5 期)
1 5 7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
任淑坤
( ) 河北大学 外语学院 , 保定 0 7 1 0 0 2
鲁迅在我国文 学 史 上 以 其 思 想 的 独 立 性 而 著 称, 其作品在文坛 上 独 树 一 帜 , 随时代的变迁经历 了各种各样的 阐 释 和 解 读 。 鲁 迅 对 翻 译 的 贡 献 同 样不可忽视 , 他具 有 丰 富 的 翻 译 实 践 经 验 , 在为数 表现出了深刻的洞 不多的专门论述翻译的文章中 , 察力和对涉及翻译的诸多因 素 的 辩 证 思 考 。2 0世 纪末 , 以对理性 、 中心 、 权威等的消解为特征的解构 鲁迅作为声名卓 主义思潮在我国学术界受到关注 , 著的文坛巨擘便遭到无情解构 。 但与此同时 , 鲁迅 又因其重估一切的 反 叛 姿 态 而 被 冠 以 解 构 主 义 者 鲁迅曾在 “ 意译 ” 的众声喧哗中 之名 。 在翻译领域 , , 勇敢地标举 “ 直译 ” 乃至 “ 硬译 ” 与解构主义翻译流 ) 派的代表人物劳伦斯 · 韦努蒂 ( L a w r e n c e V e n u t i 的翻译思想在 某 种 程 度 上 不 谋 而 合 。 鲁 迅 和 韦 努 蒂在时空位置上相距遥远 , 但对通顺翻译的态度却 让读 者 将 两 人 紧 紧 联 系 在 了 一 起 。 韦 努 蒂 生 于 是美 籍 意 大 利 学 者 。 他 的 翻 译 观 点 主 要 1 9 5 3年, ( 体现在其著作 《 译者的隐身 》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I n- 和《 不 v i s i b i l i t A H i s t o r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1 9 9 5) y: y f ( 光彩 的 翻 译 》 T h e S c a n d a l s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o - f ) 中 。 通过对 w a r d s a n E t h i c s o D i e r e n c e, 1 9 9 8 f f f 翻译史的研究 , 韦努蒂发现通顺的翻译占据了翻译 史的主流 , 在通顺之下掩盖的是英美等大国的民族 中心主义和对原语文本及文化的篡改和压制 , 这是 一种翻译暴力 行 为 。 因 而 他 旗 帜 鲜 明 地 提 倡 异 化 的翻译 。 鲁迅与韦努蒂都不囿陈规 , 勇于反思传统 , 在翻 译中自觉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 , 表现出解构主义
⑥ ⑦
任淑坤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 “ 者的隐身 》 中: 异 化 翻 译 是 持 异 议 的 文 化 行 为, 通 过加盟在本土处于边缘的语言和文学价值观 , 拒绝 主流 , 从 而 包 容 被 排 斥 的 异 域 文 化。一 方 面, 异化 翻译将异域文本的民族中心主义移植到本土 , 对本 土的文化 、 政治议程提出异议 ; 另一方面 , 正是允许 具备了修正本土文学典律的潜 民族中心主义偏移 , 力, 表现出持不同 政 见 的 姿 态 , 才使得异化翻译标 示出异域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 起到文化重建的
[ ( ) 。 基金项目 ]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现代性 ” HB 1 2WX 0 0 6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 “ 《 〈 , 《 《 “ 文艺与批评 〉 译者附记 》 鲁迅全集 》 第1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2 硬 译” 与“ 文 0卷, 1 9 8 1年版, 9 9页; ① 鲁迅 : 》 , 《 学的阶级性 ” 鲁迅全集 》 第4卷,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第2 1 9 8 1 年版 , 0 9页。
收稿日期 ] 0 1 3-0 6-1 6 [ 2
鲁迅与韦努蒂 的叛逆精神 。 但比较起来不难发现 , 的翻译思想还有其相异之处 。 弄清楚两人翻译思想 的差异 , 不仅有助于研究翻译策略 , 还有助于理解两 人思想中深层次的特点 , 而这或许是更有意义的 。
一、 对原创权威的不同态度
解构主义的三大目标之一便是文本的传统意 作者是一个独特文本的原创 义 。 传统观 念 认 为 , 者, 文本是作者情 感 的 自 然 流 露 , 是抒发自我感情 作者对文本有绝对的 的场所 。 文本意义是确定的 , 权威和最终的解释权 。 基于此 , 译者只能是原作者 译文只能是原文的派生物 。 这一观念长久 的影子 , 地统治着译界 , 决定性地将译者和翻译放在从属于 作者和创作的地位上 。 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也长期 以及对翻译技巧的介绍上 。 停留在对照原文与译文 , 从对原作者和原文本的态度来看 , 鲁迅仍然是 传统主义者 。 他力主最大限度地忠实作者的意图 , 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语言与形式特征 , 为译入语 硬 译” 就 的语言和文化输 入 新 鲜 的 血 液 。 鲁 迅 的 “ 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产生的 。 为了不失原文 “ 精悍的 , , , 语气 ” 只得 “ 硬译 ” 保留原文的“ 仂 句” 容忍译文 , 晦涩 ” 与“ 难解 ” 希望“ 不 图 爽 快, 不怕艰难” 的 的“ , 、 “ 读者 “ 硬着头皮看下去 ” 以“ 输入新的内容 ” 新的
梁实秋 多 次 引 证 讥 讽 而 成 为 鲁 迅 翻 译 主 张 的 代 名词 。 韦努蒂对异化进行深入探讨是在他的专著 《 译
《 “ , 《 鲁迅 : 题未定 ” 草》 鲁迅全集 》 第6卷,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第3 1 9 8 1 年版 , 5 1页。 《 , 《 , 韩子满 : 文学翻译与杂合 》 中国翻译 》 第5 2 0 0 2 年第 2 期 , 6页。 《 》 , 《 , 罗新璋 : 释“ 译作 ” 许钧等 : 翻译思考录 》 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第2 1 9 9 8 年版 , 2 2页。 《 , 朱立元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第2 1 9 9 7 年版 , 9 9页。 , : : S t e i n e r G e o r e A t e r B a b e l: a s e c t s o l a n u a e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h a n h a i S h a n h a i F o r e i n L a n u a e E d u c a - g g g g g g f p f g g , t i o n P r e s s 2 0 0 1, . 1-5 0. p p , : : , . 4 3. V e n u t iL a w r e n c eT h e S c a n d a l s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L o n d o n a n d N e w Y o r k R o u t l e d e 1 9 9 8, p g f 《 〈 , 《 鲁迅 : 文艺与批评 〉 译者附记 》 鲁迅全集 》 第1 第2 0卷, 9 9页。
① 。 翻译之 “ , 、 表现法 ” 多少 “ 明白一些理论 ” 硬” 理
论本身的枯燥以及异域文本的陌生感 , 无疑会给读 、 “ 者的阅读带来困难 。 为此 , 鲁迅背负了 “ 死译 ” 曲 译” 的恶名 。 但为 了 保 存 原 作 的 真 貌 , 让读者能领 略原作的真谛 , 鲁迅坚定地支持并实施着直译 。 由
1 5 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总第 2 2 0 1 4 年第 5 期 ( 4 5 期) 也是派生的 , 文本抒发的不是自我感情 , 也不 一样 , 独特 , 作者对原文并不具有原创性 。 韦努蒂通过法 国作家皮埃尔 · 路 易 斯 假 翻 译 的 例 子 阐 释 了 这 一 观点 。 路易斯将自 己 的 散 文 诗 集 假 冒 古 希 腊 女 诗 ) 法 译 本 的 名 义。 读 者 虽 然 知 人贝莉提丝 ( B i l i t i s 道贝莉提丝其人是否存在还成问题 , 但在很长的一 段时间内 , 人们承 认 路 易 斯 是 这 些 诗 歌 的 译 者 , 结 果, 他的真作者与 伪 译 者 的 身 份 就 重 合 在 了 一 起 。 后来人们发现了真相 , 却并不认为这些诗歌是他的 自我感情的抒发 , 而 是 累 积 资 料 的 派 生 物, 即把它 韦努蒂认为 , 作者 、 译者 当作是学者的研究 。 由此 , 创 作、 翻译与研究并 与学者其实在做 类 似 的 事 情 , 没有严格的界限 。 原创并不是自生的 , 而是作者利 用久已存在的文 化 素 材 , 经 过 整 理, 按照某种价值 观, 重新写就的 ⑥ 。 翻 译 可 以 看 作 是 研 究 的 一 种 形 同创作一样 , 它们也会面临时空错位 , 也受着当 式, 前文化价值观念的束缚 。
于对作者与原文本权威的尊崇 , 身为文学大家的鲁 迅在翻译中如履薄冰 , 常常是 “ 字典不离手 , 冷汗不
①。 离身 ”
在鲁迅的这些个人论述中 , 可感悟到他作为一 个贴合原文的译者 , 面对翻译两难境地的困惑和艰 难选择 。 是为了符 合 本 土 语 言 习 惯 而 对 原 文 进 行 大手术 , 做望文生 义 的 改 造 , 还是细心体味原文的 义旨 , 对原语言场 地 进 行 鉴 别 , 让异国话语帮助建 构新文化 ? 鲁迅在 其 翻 译 生 涯 的 中 后 期 都 在 身 体 但其译 力行后者 。 鲁迅的创作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 作得到的评价 却 莫 衷 一 是 。 学 界 已 注 意 到 这 一 现 象, 学者们考察了 包 括 徐 志 摩 、 鲁迅等在内的一些 发现他们的译文普遍不如创 名作家的翻译与创作 , 作 那 样 流 畅, 译 文 中 缺 少 创 作 时 的 灵 气 与 洒 脱 ②。 “ 究其原因 , 是 一 种 翻 译 观, 束缚住译者神思的迸
① ② ③ ④ ⑤
“ 二、 硬译 ” 和“ 异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的区别
如前文所述 , 鲁迅与韦努蒂对作者与原文本持 这也决定了他们各自分别提倡的 截然不同的态度 , 硬译与异化并非等同 。 “ 硬译 ” 可以说是相对极端的说法 , 其核心是直 鲁迅自己当时并无意将其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提 译, 出 。 他首次 提 及 “ 硬 译” 是在1 文艺与批 9 2 9年的《 “ 评》 译者附记中 : 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 来的缺点 , 译完一看 , 晦涩 , 甚而至于难解之处 也真 倘将仂句拆下来呢 , 又失了原来精悍的语气 。 在 多, 我, 是除了 还 是 这 样 的 硬 译 之 外 , 只有束手这一条 — — 这就是所谓 ‘ — — — 了, 路— 没 有 出 路’ 所余的惟一
③ 。 作者的权威就 犹 如 悬 在 译 者 头 上 的 达 摩 克 发”
使得译 者 无 时 不 意 识 到 它 的 存 在 , 在翻 利斯之剑 , 译中战战兢兢 , 唯恐闪失 。 翻译就如同孩童与巨人 译者是戴着 镣 铐 跳 舞 , 这些比喻也形象地说 赛跑 , 明了译者对作者原创的态度及其与作者的关系 。 与鲁迅的观念相反 , 韦努蒂立论的基础则是解 文本意义是不确 构主义的文本观 。 解构主义认为 , 定的 , 犹如播种人四处漫撒开去的种子 , 最终下落的 地点并不是惟一的 。 对文本的阅读就如同对种子不 每次都可能有不同的收获 。 同 同撒播轨迹的追寻 , 时, 作者原创的权威也遭到了解构 。 任何文本都不 是凭空产生的 , 在文本真正称其为文本时 , 四周已是 每个文本都是在其他文本资源的基础 文本的海洋 , 上产生 的 。 文 本 “ 复 数” 的特点使得文本意义总是 处于不确定的游移状态 , 任何意义都只是迅速生成 又迅速消失 ④ 。 文本 的 互 文 性 和 意 义 的 不 确 定 , 使 阅读主体相联系的具体 得阅读成为与特定的时空 、 读 者 也 是 译 者 ⑤。 基 于 这 样 行为 。 阅读也是翻 译 , 的观念 , 译者从作者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 韦努蒂进一步指出 : 作家的创作和译家的翻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总第 2 2 0 1 4 年第 5 期 ( 4 5 期)
1 5 7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
任淑坤
( ) 河北大学 外语学院 , 保定 0 7 1 0 0 2
鲁迅在我国文 学 史 上 以 其 思 想 的 独 立 性 而 著 称, 其作品在文坛 上 独 树 一 帜 , 随时代的变迁经历 了各种各样的 阐 释 和 解 读 。 鲁 迅 对 翻 译 的 贡 献 同 样不可忽视 , 他具 有 丰 富 的 翻 译 实 践 经 验 , 在为数 表现出了深刻的洞 不多的专门论述翻译的文章中 , 察力和对涉及翻译的诸多因 素 的 辩 证 思 考 。2 0世 纪末 , 以对理性 、 中心 、 权威等的消解为特征的解构 鲁迅作为声名卓 主义思潮在我国学术界受到关注 , 著的文坛巨擘便遭到无情解构 。 但与此同时 , 鲁迅 又因其重估一切的 反 叛 姿 态 而 被 冠 以 解 构 主 义 者 鲁迅曾在 “ 意译 ” 的众声喧哗中 之名 。 在翻译领域 , , 勇敢地标举 “ 直译 ” 乃至 “ 硬译 ” 与解构主义翻译流 ) 派的代表人物劳伦斯 · 韦努蒂 ( L a w r e n c e V e n u t i 的翻译思想在 某 种 程 度 上 不 谋 而 合 。 鲁 迅 和 韦 努 蒂在时空位置上相距遥远 , 但对通顺翻译的态度却 让读 者 将 两 人 紧 紧 联 系 在 了 一 起 。 韦 努 蒂 生 于 是美 籍 意 大 利 学 者 。 他 的 翻 译 观 点 主 要 1 9 5 3年, ( 体现在其著作 《 译者的隐身 》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I n- 和《 不 v i s i b i l i t A H i s t o r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1 9 9 5) y: y f ( 光彩 的 翻 译 》 T h e S c a n d a l s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o - f ) 中 。 通过对 w a r d s a n E t h i c s o D i e r e n c e, 1 9 9 8 f f f 翻译史的研究 , 韦努蒂发现通顺的翻译占据了翻译 史的主流 , 在通顺之下掩盖的是英美等大国的民族 中心主义和对原语文本及文化的篡改和压制 , 这是 一种翻译暴力 行 为 。 因 而 他 旗 帜 鲜 明 地 提 倡 异 化 的翻译 。 鲁迅与韦努蒂都不囿陈规 , 勇于反思传统 , 在翻 译中自觉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 , 表现出解构主义
⑥ ⑦
任淑坤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 “ 者的隐身 》 中: 异 化 翻 译 是 持 异 议 的 文 化 行 为, 通 过加盟在本土处于边缘的语言和文学价值观 , 拒绝 主流 , 从 而 包 容 被 排 斥 的 异 域 文 化。一 方 面, 异化 翻译将异域文本的民族中心主义移植到本土 , 对本 土的文化 、 政治议程提出异议 ; 另一方面 , 正是允许 具备了修正本土文学典律的潜 民族中心主义偏移 , 力, 表现出持不同 政 见 的 姿 态 , 才使得异化翻译标 示出异域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 起到文化重建的
[ ( ) 。 基金项目 ]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现代性 ” HB 1 2WX 0 0 6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 “ 《 〈 , 《 《 “ 文艺与批评 〉 译者附记 》 鲁迅全集 》 第1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2 硬 译” 与“ 文 0卷, 1 9 8 1年版, 9 9页; ① 鲁迅 : 》 , 《 学的阶级性 ” 鲁迅全集 》 第4卷,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第2 1 9 8 1 年版 , 0 9页。
收稿日期 ] 0 1 3-0 6-1 6 [ 2
鲁迅与韦努蒂 的叛逆精神 。 但比较起来不难发现 , 的翻译思想还有其相异之处 。 弄清楚两人翻译思想 的差异 , 不仅有助于研究翻译策略 , 还有助于理解两 人思想中深层次的特点 , 而这或许是更有意义的 。
一、 对原创权威的不同态度
解构主义的三大目标之一便是文本的传统意 作者是一个独特文本的原创 义 。 传统观 念 认 为 , 者, 文本是作者情 感 的 自 然 流 露 , 是抒发自我感情 作者对文本有绝对的 的场所 。 文本意义是确定的 , 权威和最终的解释权 。 基于此 , 译者只能是原作者 译文只能是原文的派生物 。 这一观念长久 的影子 , 地统治着译界 , 决定性地将译者和翻译放在从属于 作者和创作的地位上 。 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也长期 以及对翻译技巧的介绍上 。 停留在对照原文与译文 , 从对原作者和原文本的态度来看 , 鲁迅仍然是 传统主义者 。 他力主最大限度地忠实作者的意图 , 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语言与形式特征 , 为译入语 硬 译” 就 的语言和文化输 入 新 鲜 的 血 液 。 鲁 迅 的 “ 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产生的 。 为了不失原文 “ 精悍的 , , , 语气 ” 只得 “ 硬译 ” 保留原文的“ 仂 句” 容忍译文 , 晦涩 ” 与“ 难解 ” 希望“ 不 图 爽 快, 不怕艰难” 的 的“ , 、 “ 读者 “ 硬着头皮看下去 ” 以“ 输入新的内容 ” 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