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

合集下载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2、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3、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构成世界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是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传统中医辩证、诊断、治疗、用药的最主要的理论根基。

五行相对应的五脏、五季等如下表:
冬季主要对应的是最下面的一行:(按表内容度一遍),冬季五行是水,五脏是肾,五色是黑,五味是咸,五志是恐
这些跟后面的养生方法内容是息息相关的。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
气海穴:又称丹田,有种说法叫:气沉丹田。

脐下1寸半,肚脐下两指宽处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人们通过锻炼,可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真息能。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太极阴阳鱼图
“中华第一图” “阴阳学说的金字招牌”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 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含义的转化
阴阳的本义—日光的向背
抽象为哲学概念
.
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
阳盛则热--热者寒之—实热病用寒凉药
实证—实则泻之 阴盛则寒--寒者热之—实寒证用温热药
阳病治阴(阴寒症状)--温阳药物
补其不足
唐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阳热症状)--滋阴药物
虚证—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阳两虚者--阴阳并补法
阴中求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明张景岳 阳中求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生而. 泉水不竭”
.
• (二)认识深化阶段 •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 一不可。” •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 物。” •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 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
属空时季温湿重亮 性间间节度度量度
事物运动状态
阳上昼春温干轻明上动兴亢

夏热躁
亮升
奋进
阴下夜秋寒湿重黑下静抑衰

冬凉润
暗降
制退
.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消长平衡 (四)阴阳相互转化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1)概念:是指五行中 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 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为 “反克”。 (2)次序:反相克,即 侮 木→金→火→水→土→ 木。
木 水
克 侮



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4)举例:

10


10

10
侮 侮 侮

20

5

10

5

20
五行乘侮关系图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
• •
• •
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吕氏春秋》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 阳”。 朝向日光:阳-光明,温暖 背向日光:阴-黑暗,寒冷 《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类经》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二)认识深化阶段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 成百物。”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 可胜竭。”
医学领域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阳属性归类表
方 位
时 季 温 亮 湿 间 节 度 度 度
运 动
机 能
阳 上 外 天 昼 春 温 明 干 升动 兴 夏 暖 亮 燥 奋
阴 下 内 地 夜 秋 寒 晦 湿1、阴阳偏胜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 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消长平衡
.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 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 (2)阴阳互用 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阴 阳 的 起 源
.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阴阳五行学说名词解释

阴阳五行学说名词解释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朴素的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疗法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特别是阴阳五行疗法妨碍科学的进步。

中国自然哲学家在解释现象时,往往求助这种自然哲学,例如:电被解释为,“阴阳相激为电”;地震被认为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极端形式,贯穿整个古代中国科学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这一不朽的结晶不但不随岁月的流逝、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的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的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非但不是某些人无情扣上的的朴素认识论,反倒是现代思维哲学的集大成,不由得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真正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

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

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

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

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

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 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虚热) (虚寒)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 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 病理变化。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 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 间的运动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 生化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 收敛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 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自然界
五五 五 五 五 五 味色 化 气 方 季 酸青 生 风 东 春 苦赤 长 暑 南 夏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这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从宏观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观察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风水学知识,一起来看看吧!风水学入门知识大全——阴阳五行学说一、简介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这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从宏观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观察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无论是宏观宇宙,还是微观世界,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的。

有阳性的物质,就有阴性的反物质;有正电,就有负电;有质子,就有反质子;天地、男女、上下、前后、左右、高低、前进后退、寒暑、昼夜……地形上的乳突窝钳、山龙的正面背面、山水的顺逆、直曲、紧舒、急缓、刚柔、老嫩、宽窄、硬软……处处都有阴阳。

总之,凡属于沉静、下降、寒冷、重浊、柔弱、阴暗,趋向于静的物质都属于阴的范畴,而活跃、上升、轻浮、炎热、刚强、光亮,趋向于动的物质则属于阳的范畴。

阴阳一方面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又是统一的,阴阳互相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阴和绝对的阳存在。

所以说阴阳互根。

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物极必反,阳极必阴,阴极必阳。

阴阳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风水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

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阴阳交媾的产物,孤阴不长,孤阳不生。

所以,过去风水师又叫做“阴阳先生”,有的地方也叫做‘二宅先生’。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对宇宙的认识水平就达到了如此高度,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骄傲和惊讶。

二、五行的特性五行,即我们常说的金、木、水、火、土。

五行学说的“五行”概念,是易学哲学对世界万事万物高度抽象的概括。

“木曰曲直”,木具有生长、条达、能曲能伸的特点。

“火曰炎上”,火具有发热、发光、向上的特性。

包括看得见的光、热、火和看不见的辐射和能量。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精选课件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 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 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 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选课件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
精选课件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
精选课件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精选课件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精选课件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精选课件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选课件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精选课件
(五)阴阳的互相转化: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阴阳五行是古代春秋《黄帝内经》中由来的,它分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

阴阳学说是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对立而统一的。

这个学说被引用到中医领域中,用以概括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形成中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阴阳是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

中医学用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

一般说来,凡是具有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活动的、兴奋的、温热的、功能的都属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例如:男属阳,女属阴。

以人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

表为阳,里为阴。

背为阳;腹为阴。

以脏腑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以组织结构对机能而言,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

气为阳,血为阴。

以疾病而言,实症、热症属阳;虚症、寒症属阴。

总之,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使事物发展的协调一致。

阴阳变化的变化规律一般可归纳为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三点阴阳互根:就是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既对立又统一,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

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止了。

阴阳消长:阴阳并不是出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的进行“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斗争,人体中的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

如果生理活动中某一方太过,出现异常现象,就会发生病理变化。

阴阳转化:阴阳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疾病也是如此。

所以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这个道理。

二、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他本指5种物质属性的观念。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发展和变化,都是由这5种属性的物质不断运行和变化组成的,故称五行。

祖国医学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许多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基本概念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易经》中,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天地变化的需要。

《易经》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在长期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部哲学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阴阳学说。

后来,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形成并深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阴阳二元对立,它描述了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和相互转化。

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具有相互依存、转化运动、内外关系的特点。

阴阳二元对立与统一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基本运行规律。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属性和运动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五行通过生克关系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平衡,并推动世界的运行。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还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天文学、农学和占卜等领域。

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的脏腑功能、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在天文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星象的演变和天体的运行规律。

在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的节气调控。

在占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预测吉凶祸福和指导人们的决策。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艺术创作和建筑设计中,还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阴阳五行的变化来理解世界和解释万物。

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古代智者和学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人体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是健康的重要保 障。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在量变 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转化即可表现为渐变,也可表现为突变。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即相互依存,阴阳双方互为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如寒与热。互用,指互 相资助、促进,如功能与物质的关系。 正如古人所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 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 长”就是这个道理。 阴阳的互根互用对于维持人体的阴阳平 衡,保证健康有重是指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 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阴阳消长,即是阴阳的盛衰变化。阴阳双 方不是处在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 限制内,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之中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以维持事物的 正常发展与变化。于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


各种机能活动(阳)与各种营养物质(阴) 的阴阳消长,协调平衡,保证了脏腑功能 的健全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旦阴阳之间协调平衡遭到破坏,则会发 生疾病。 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 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适应和机体内在环境的 平衡协调(即“阴平阳秘),是人体生命 活动正常的基础。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 把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 为一整体。



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平衡,使自然界和人 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人类生存和健 康的必须条件。

中医阴阳五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中医阴阳五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中医阴阳五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热象—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 虚象—眩晕耳鸣、消瘦、腰膝酸软
思考:阴盛则寒与阳虚则寒;阳 胜则热与阴虚则热的鉴别。
⒊ 阴阳互损:其意有二,一是阴阳 偏胜伤及对方;二是虚损不足,
招致对方受损的病理现象。
⒋ 阴阳转化: 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四)指导疾病诊断
⒈分析四诊资料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
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
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思考:什么条件下阴阳可相互转化?
※ 阴阳转化一般发生在事物变化
的物极阶段。(如:《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 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
形式
⑴ 渐变:如一年四季季节交替。
⑵ 突变:如极热夏天突然气温 骤降;急性热病突然体温下降,
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 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 “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 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 抑制的,都属于“阴”。
属空 时 性间 间 阳 上、白 外 天
温 度 温 热
(五)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
★ 五行概念的源流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正义》从哲学高度对五行的特性作了 抽象概括: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
是为人用
※五材与五行鉴别 ◎五行最初涵义---“五材”----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元素。
(2)意义: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是生命产生的基本 条件。 (3)机理:由于阴阳互藏而导致阴阳二 气不断地进行升降运动,并且达到和谐 的状态。 (4)发生阴阳交感的前提条件:“运动” 与“和谐”
2.阴阳互藏
(1)含义: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 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 有阴。(如:阴阳八卦图)
㈠ 五行的概念
◎五行--“五”,是指木、火、土、金、水 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 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 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考点)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肝
它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 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之间,又 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 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生存 和发展。
阐明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 环境的关系,从而指导着临床诊断与治疗。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对事物属性的分类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⑴阳偏衰
含义: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代谢减退, 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 盛的虚寒证。 表现:寒象—畏寒喜暖、形寒肢冷、脉迟 虚象--神疲喜静、小便清长
⑵ 阴偏衰
含义: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 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特点: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偏 盛的虚热证。
湿 度 干 燥
季 节 春 夏
形 亮 重 · 运 度 量 态 动 光 轻 无 上 亮 形 升、 动
阴 下、黑 寒 湿 秋 晦 重 有 下 形 降、 内 夜 凉 润 冬 暗 静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认 为水与火这一对事物的矛 盾最为突出,故《素问· 阴 阳应象大论》说:“水火 者,阴阳之征兆也” 。
(三)阴阳的特征
⑵ 阴偏盛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 偏盛,机能减退,代谢活动障碍,以及病 理性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寒偏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 实寒证。 表现:寒、静、湿 转归:阴胜则阳病(实寒兼阳虚证)
2.阴阳偏衰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中得一方虚衰不足的病 理状态。
机体精气血津液等各种精微物质不足 表现 和功能衰退。 脏腑经络等功能减退和失调。
(2)意义:①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 的动力来源;②又是构筑阴阳双 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基
础和纽带;③还是阴阳消长与转
化的内在根据。
㈣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 于不断地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 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
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
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
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 阳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
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如天为阳、 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不相关的事物或
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3.阴阳的相对性:⑴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 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 可变为阳。⑵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难点)
第一章 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在哲学中,精与气都是指存在于宇宙中 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 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也是推动宇宙 万物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㈠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㈡运动是精气的根本属性
望色泽 色泽鲜明面色红者---阳
色泽晦暗面色无华---阴
闻声息 语声高亢、躁动、呼吸气粗—阳 语声低微、沉静、呼吸微弱---阴 切脉搏 浮、洪、数、滑---阳 沉、迟、涩、细---阴
⒉概括疾病证候 表、热、实三纲属阳
八纲辨证
里、寒、虚三纲属阴
(五)指导疾病治疗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热者寒 之,寒者热之—适用于阴阳偏 盛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 相对性和可分性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重点考点)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 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而后逐渐引申到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中,凡是光明、温 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 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所以《内
第二节
阴阳学说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这种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
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的推动下 滋生、发展和变化的。
《易传· 系辞》提出:“一阴一阳之 谓道”。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把 阴阳学说的说理工具运用在医学领域,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指 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 质或特点,与五行相类比归类,这 种归类方法分以下两种情况: 1. 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2. 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五行归类示例
五 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声
肝 心 脾 肺 肾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目 舌 口 鼻 耳 筋 脉 肉 皮毛 骨 怒 喜 思 悲 恐 泪 汗 涎 涕 唾 呼 笑 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见图) 从冬寒 春温 夏热(阳制约阴) 从夏热 秋凉 冬寒(阴制约阳) 夏至
春 分
秋 分
冬至
㈡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 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 对方而单独存在。 互用--相互为用,即阴阳 双方存在着相互资生、促进、 助长作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以及制化关系, 是五行之间关系的正常状态。 1.五行相生
(1)含义: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 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 的关系。
(2)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水生木。 (3)关系:“母子关系”
衡。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 ⒈阴阳互为消长 包括 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例如:一年四季气候变化 夏至
春 分


冬至
⒉阴阳皆消皆长 包 此长彼长-阳随阴长、阴随阳长 括 此消彼消-阳随阴消、阴随阳消 例如: 体内物质与功能随年龄阶段变化而 消长。
㈤ 阴阳的相互转化
气机运动 升、出 降、入
(三)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疾病是由于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邪 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 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
1.阴阳偏胜
含义:是指阴或阳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阴盛则寒(实寒) 阴胜则阳病
表现
阳胜则热(实热)
转归
阳胜则阴病
⑴ 阳偏盛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 偏盛,机能亢进,代谢活动亢进,阳热过剩 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热亢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表现:热、动、燥 转归:阳胜则阴病(实热兼阴虚证)
肺属金------为阳中之阴脏
主升发
肝属木------为阴中之阳脏
主闭藏
肝脾肾居下—阴 肾属水------为阴中之阴脏
属湿土
脾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脏
(二)概括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是阴 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 果。 人体生理功能阴阳属性归纳表
生理活动 阳 功能 兴奋、亢进、 温煦、固护 阴 物质 抑制、衰退、 滋润、营养
例如: ⒈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 男也就没有女;以上下分 阴阳而言,没有上的属阳, 也就无所谓下的属阴。
⒉人体的生理状态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 使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