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名词汇总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应用。
了解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学名词。
一、中医基本理论名词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五行相克相生等基本原理。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气血的失调常常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药学中对人体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五脏六腑等概念。
二、中药学名词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草本植物,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加工后形成的药物,如丸剂、汤剂等。
3.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开具的药方,包括药名、用量等。
4.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煎煮、蒸制等,以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口感。
5. 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在一定用量下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三、中医诊断名词1. 口诊:口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
2. 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进行疾病诊断。
3. 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进行疾病诊断。
4. 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疾病诊断。
5. 问诊:问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病情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治疗名词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病情。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如下:
以下是中医名词术语的大全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中药、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事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2.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分类系统,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有
其相应的生、克、泄、化关系。
3.气血:中医理论中的基本物质概念,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4.经络:中医理论中的基本通道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
5.八纲:中医诊断中的分类系统,指寒、热、表、里、虚、实、湿、燥八种分类。
中医诊断:
1.望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
2.闻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声音等进行判断。
3.问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病情等进行判断。
4.切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肌肉等进行判断。
中医治疗:
1.针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病人的穴位进行治疗。
2.中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进行治疗。
3.推拿: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进行治疗。
4.气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练习呼吸、运动等进行治疗。
中药:
1.中药材:中药中所使用的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
2.方剂:中药制剂的一种形式,是将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配合制成的。
3.药性:中药材的性质分类,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性质。
4.用药禁忌:中药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禁忌事项,如孕妇忌用、儿童忌用。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学习:155个中医术语(精简版)
中医学习:155个中医术语(精简版)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一、基本概念类1.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2.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和外部形成的各种运动的能量。
3. 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之一,主要由心脏运行的血液维持。
4. 脉搏:是血液通过动脉流动和心脏收缩的结果,在中医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5.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通过的一系列络脉,与穴位相连。
二、诊断治疗类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推测患者的病情。
3.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4. 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成的药材来治疗疾病。
5. 推拿: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
三、病症类1.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等。
2.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常伴随着体温升高。
3. 咳嗽:是机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干咳和有痰咳两种。
4.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感觉,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压升高、紧张等。
5.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四、疗法类1. 草药疗法:是指通过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2.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使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3. 推拿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4. 食疗: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材的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病症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种性质证的过程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补气药:凡具补气成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补血药:凡具补血成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补益药:凡具有补益成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
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缺乏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
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缺乏,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展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
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炽热上炎之里实热证孤腑:是指三焦。
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成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归经:药物对*经或*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局部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病症的病证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成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代表性学派,被视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
中医学秉承着阴阳五行和气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以及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
本文将解释一些中医学中常用的名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概念。
1. 阴阳 (Yin Yang):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面性。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互为补充,相互依存。
阴性代表柔弱、冷静、收敛;阳性代表强大、热烈、扩散。
在中医诊断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评估疾病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气血 (Qi Xue):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身体内运行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气 (Qi) 是生命力的能量,鼓舞着人体运行;血 (Xue) 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组织。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充足与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3. 五行 (Wu Xing):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生相克,通过这种关联来解释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认为,五行的平衡和协调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4. 经络 (Jing Luo):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气血运行的系统,是人体内经脉与络脉的网络。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在身体内运行的通道,它们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器官相连。
通过刺激经络,中医医生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5. 脉诊 (Mai Zhen):脉诊是中医辨识疾病和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体内气血的状况,通过触摸和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推测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脉诊是中医师诊断疾病和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
6. 针灸 (Zhen Jiu):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功能。
这些穴位位于经络上,通过刺激可以平衡阴阳能量,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4. 脏腑(Zang Fu):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器官系统,包括脏器(如心、 肝、脾、肺、肾等)和腑器(如胆、胃、小肠、大肠等)。
5. 经络(Jing Luo):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 道。
6. 病因(Bing Yin):中医理论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病因(如风、寒、湿 、热等)和内因(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10. 脉诊(Mai Zhen):中医诊断的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人体脏腑功 能和疾病情况。
这些术语是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常用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学习中 医学非常重要。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
1. 气(Qi):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对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起着 重要作用。
2. 血(Xue):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指循环于人体血管中的液体,具有营养和滋养作 用。
3. 阴阳(Yin Yang):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对立统一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 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7. 辨证(Bian Zheng):中医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望闻问切等手段,分析病 情,确定病因、病机和病位。
8. 中药(Zhong Yao):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材 制成的药物,具有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9. 针灸(Zhen Jiu):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 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大全
1. 气血: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对立物质。
阴指寒凉、潮湿、内敛、静止、向内;阳指温热、干燥、外露、运动、向外。
3. 气虚: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指人体内气血不足引起的身体虚弱、疲倦的症状。
4. 血瘀:指血液循环不畅,堆积在一处,形成血块的状态。
血瘀会导致疼痛、瘀血、肿痛等症状。
5. 湿热:是湿气和热气交融所形成的一种病症,表现为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6. 气滞:指人体内气血循环出现阻滞的现象,会出现胀痛等不适症状。
7. 脾虚:指脾脏功能失调,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摄取。
8. 肝郁:指肝脏饱受压力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导致情绪消极、疲乏无力、失眠等症状的状态。
9. 消食:一种中医术语,指食道、胃和小肠中的食物被消化为精华,供给身体需要。
10. 散寒: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各种方法使身体内部的寒气被驱散,达到治疗和预防寒病的效果。
11. 化湿:一种中医防治手段,主要是通过良好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帮助身体去除湿气,恢复健康状态。
12. 补虚: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适当的药物和饮食来帮助人体强健身体,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13. 通络: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适当的针灸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14. 调理: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综合处理人体内外环境,达到保持健康的效果。
中医术语大全
中医术语大全1. 阴阳:宇宙和人体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力量,阴为负极、寒凉、内向、静止;阳为正极、热燥、外向、活动。
2. 气血: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3.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4. 经络:类似于血管系统的经络网络,贯穿全身,起着调节气血运行和沟通机体各部位的作用。
5. 脉搏: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情况。
6. 病因病机: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疾病发展演变的过程称为病机。
7. 虚实:诊断中常用的概念,虚指机体功能失调、能量不足,实指机体有异常的实质性变化。
8. 中药: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材料制成的药物,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治疗疾病。
9. 针灸: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10. 推拿:中医传统按摩疗法,通过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11. 拔罐: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的疗法。
12. 刮痧:用刮痧板或其他工具,在皮肤上施加力量,刺激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13. 艾灸:利用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熏烤或灼烧特定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14. 正气:指人体健康状态下的正常生命活动,与抵抗疾病有关。
15. 病邪:指外界或内部因素引起的病理性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16. 痰湿: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过重,导致症状如浮肿、困倦、食欲不振等。
17. 湿热: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结合,表现为炎症、口渴、尿黄等症状。
18. 风寒:中医术语,指由风和寒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等症状。
19. 风热:中医术语,指由风和热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喉咙疼痛、口渴等症状。
20. 血瘀:中医术语,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疼痛、淤血等症状。
21. 气郁:中医术语,指气滞不畅,导致情绪不稳定、胸闷等症状。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1.1 中医的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中医的发展与演变 ### 1.2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人体经络系统•中医四诊法 ### 1.3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医的发展方向•中医药与健康产业二、中医的重要概念和术语解析2.1 中药学2.1.1 中药的分类1.中草药2.中药材3.中药制剂 #### 2.1.2 中药的功效与应用4.补虚类中药–四气调补药物–补气药物–补血药物–补肾药物5.祛风湿类中药–散风药物–祛湿药物–祛风湿药物 ### 2.2 针灸学 #### 2.2.1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6.经络系统7.针灸穴位8.针灸调理方法 #### 2.2.2 针灸疗法的应用9.针刺10.导引11.灸法 ### 2.3 中医诊断学 #### 2.3.1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12.望诊13.闻诊14.问诊15.切诊 #### 2.3.2 中医常见病与疑难病的辨证治疗16.中风17.冠心病18.乳腺癌19.肝硬化三、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3.1 中医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1.韩医学2.日本医学3.越南医学 ### 3.2 中医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与接受4.中医在美国的发展5.中医在欧洲的应用6.中医在澳大利亚的推广 ### 3.3 跨文化中医治疗实践的问题与挑战7.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8.调整与适应不同文化环境9.中医治疗效果的科学评估四、中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4.1 中医现代化的困境与尝试1.中医标准化与规范化2.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3.中医信息化的推进 ###4.2 中医教育与人才培养 #### 4.2.1 中医教育的问题与改革4.中医本专科教育5.中医继续教育 #### 4.2.2 中医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6.中医师的专业化培养7.中医药一体化人才的培育8.中外医学交流与合作以上是对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的综述和分析,从中医的起源和发展、重要概念和术语解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精深的学问,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大量的专业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术语都具有独特的含义,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就针对中医常见名词和术语进行详细解释。
1. 气:指生命活动中的能量,包括自然界中的气息和人体内部的气息,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 血:人体内循环的液体,中医认为血液是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基本物质。
3. 阴阳:中医用于描述人体内的两种对立但相互依存的力量,阴性体质适宜于寒凉而阳性体质适宜于温热。
4. 脏腑:中医内脏器官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十二个部位。
5. 经络:中医学术语,指人体经脉的通道,其中包含了经穴和经络的概念。
6. 穴位:中医理论中,指人体的特定点位,穴位又称“点”,通常会按照经脉的走向命名。
7. 中药:指从天然资源中提取的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成分,常常被用于中医治疗。
8. 针灸:中医学术语,指运用针刺和燃灸等方式来调节身体机能。
9. 推拿:中医学术语,指通过按揉、揉捏等手法来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目的。
10. 药性:中草药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包括味道、性质、功效、归经等方面的分类。
11. 方剂:中医配方的总称,包括草药、动物和矿物等提取物质的配方。
12. 五脏六腑: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五脏和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胃等器官。
13. 气血不足:中医诊断术语,指人体内气血不足,通常会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爱感冒等症状。
14. 风寒湿热等病邪:中医认为,人体受到各种外部病因的侵袭,会导致疾病,包括风、寒、湿、热等不同的病邪。
15. 肤色舌苔:中医术语,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和舌头状况,来诊断疾病。
以上就是中医常用的一些名词和术语,这些术语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和现代医学互相借鉴和融合,将更好的服务人民的健康。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导论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与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2.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恒动观念就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状况、疾病情况时,应持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不应持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观点。
3.辨证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
2.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3.形气转化概指有形之物转化为无形之气,或无形之气转化为有形之物;以及形与形,即不同事物之间的的相互转化。
4.气是最基本的客观存在,是构成自然界万物最基础、最原始的物质,古有“元气”、“原气”之称。
又由于气是极精极微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精粹物质,故又称“精气”。
5.阴阳偏盛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
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盛,多指阳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阴盛,多指阴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6.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
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如“阳虚则外寒”,是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出现的虚寒之象;“阴虚则内热”,是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之象。
7.阴阳互损一是指阴阳偏盛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致使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常见的中医术语
常见的中医术语中医术语一、经络学1.经络:人体内部的运输系统,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的通道。
2.经脉:体内运行经络气血的主要通道,共有经脉十四条,分布全身。
3.经穴:位于经脉上的特定穴位,具有调节气血的功能。
4.经络理论:中医学中对于经络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气血学1.气:人体内的精神力量,控制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2.血:传输养分和氧气的液体,滋养全身组织和器官。
3.气血不足:气血量不足,出现疲倦、头晕等症状。
4.气血亏虚:气血严重不足,导致面色苍白、心悸等严重症状。
三、脏腑学1.脏腑: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称呼,包括心、肺、肝、脾、胃、肾等。
2.五脏:中医学中的五个主要脏器,包括心、肺、肝、脾、肾。
3.六腑:中医学中的六个主要腑器,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4.脏腑功能: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对应的症状。
四、病证学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2.病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包括气滞、血瘀、湿热等。
3.症状:疾病的主要表现和体征,包括发热、咳嗽、腹痛等。
4.证候: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综合判断的疾病类型。
五、中药学1.中药:以植物、矿物和动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2.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味、功效等进行分类。
3.方剂:由多味中药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药物组合。
4.中药炮制:中药的加工和制备过程,如煎煮、炒制等。
六、针灸学1.针灸:中医学中采用针刺穴位的治疗方法。
2.穴位:人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点位,通过针灸可以调节气血。
3.针灸手法:针灸操作中的各种手法,如刺、提、转等。
4.针灸疗效:针灸治疗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七、推拿学1.推拿:一种按摩治疗手法,通过按摩来调整气血运行。
2.推拿手法:推拿按摩中的各种手法,如揉、捏、拨等。
3.推拿技巧:推拿按摩时的技巧和方法,如用力、速度等。
4.推拿效果:推拿按摩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和效果。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的称谓,是中国古代医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
中医经典名词锦集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安装【中医宝典】得手机 >>> 中医名词术语字典总合包含十二个大类,二十多个小类,收
录了快要 3000 条中医术语,是学习中医,理解中医药文化
的基石。
第一类阴阳五行
一、阴阳
二、五行第二类脏象
一、身形脏腑组织
二、脏腑功能及其关系
三、体表部位
四、神气精第三类经络、腧穴
一、经络
二、腧穴第四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第五类诊法
一、四诊
二、辨证第六类治则、方药
一、治则
二、外治及其余
三、方药第七类针灸疗法
一、针法
二、灸法第八类内儿科病症
一、时病
二、杂病
三、小儿杂病第九类妇产科病证
一、经带
二、胎产
三、妇女杂病第十类外伤科病症
一、外科病症
二、伤科病症第十一类五官科病证
一、耳鼻喉科病症
二、眼科病症第十二类医史。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1. 针灸:中医学的一种疗法,通过针刺诸穴来治疗病症。
2. 草药:中药学中所指天然的植物药材,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
3. 听诊:中医学中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一种
方法。
4. 望诊:中医学中通过观察病人的面容、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
一种方法。
5. 拔罐:一种通过用空罐子吸住皮肤并制造负压的方法,用于治疗一
些疼痛和炎症。
6. 拔火罐:一种在拔罐的基础上,使用火来加热罐子,以增强治疗效
果的方法。
7. 推拿:中医学中的一种按摩疗法,用手指按压,揉捏等手法来刺激
穴位以治疗疾病。
8. 中药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和加工后制成的冲剂或小袋装的中药制剂。
9. 饮食疗法:利用食物对人体的调节作用来达到治病保健的一种中医
治疗方法。
10. 健康调理: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针灸、推拿、调理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保健的目的。
11. 中药沐浴:指通过将中药加入到沐浴水中,用于治疗皮肤病、风湿病等疾病的一种方法。
12. 经络:中医学中所说的人体穴位和经脉系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
容之一。
13. 刮痧:一种通过用刮板刮擦皮肤来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中医疗法。
14. 排毒养颜:一种通过排泄体内有害物质,同时通过中药、饮食等方式滋养皮肤的养生方法。
15. 气功: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借助呼吸与姿势相结合的方式,修炼身体,修身养性的一种中医养生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名词汇总第一章导论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证候,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具有物质属性和功能属性,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属性的概括。
阴阳偏盛:阴偏盛和阳偏盛。
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3. 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4.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5. 五行学说:是指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6.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
7.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8. 相生: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9. 相克: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0.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1.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又称反克、反侮。
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学说1. 藏象学说:藏,指深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指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在机体外部的表现。
藏象学说,即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人体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2.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奇恒之腑。
3. 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
心、肝、脾、肺、肾。
4. 腑:多为空腔性脏器,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实而不能满。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5.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 心主神志:心有主宰五脏六腑生理活动及调节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功能。
又称“心藏神”。
7.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8.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9. 肺主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运动对水液输布、排泄起疏通和调节作用。
10.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11. 肺主治节:肺有治理、调节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包括气、血、津液的代谢功能。
12.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
它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在经脾运化输送到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13. 后天之本:14. 脾主运化:指脾有把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转输到全身的功能。
15. 脾主升清:上输水谷精微到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气化血,营养全身;升举固托内脏,使内脏位臵相对恒定。
16. 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
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出血的功能。
17.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
18.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19. 肝主疏泄:疏:疏通,泄:发泄。
指肝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
肝生理特性为主升主动主散,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20. 肝主调畅气机:调畅气机: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的运动。
21. 肝主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2. 肝主调节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3.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4. 肝气:肝的脏腑之气,肝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25. 肝血:肝脏贮藏之血和养肝之血。
26. 肝阳:促进升和动,对肝的代谢功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7. 肝阴:促进降和静,对肝的代谢功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8. 先天之本:29. 肾藏精: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30.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源于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31. 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32. 脏腑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的精,能滋润濡养脏腑,化生脏腑之气,推动调控脏腑生理功能。
33. 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
肾阴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变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阴。
34. 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化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阳。
35. 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36. 肾主纳气:纳,收纳摄取。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保证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37. 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38. 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39. 温煦作用: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凉。
(阳气)40. 防御作用:气的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驱除侵入人体病邪。
41. 固摄作用: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臵的固护作用。
42. 气化作用: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43. 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
44.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平衡协调,且通畅无阻的正常状态称为气机调畅。
45. 气机失调: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
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
临床治疗根据气机失调表现分而治之,叫调理气机。
46.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赖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
具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的功能。
47.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
具有走息道司呼吸、贯注心脉以推动血行和沿三焦下行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的功能。
48.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营血”、“营阴”。
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
49.卫气: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又称“卫阳”。
来源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气),具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是功能。
50.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广义之精: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狭义之精:生殖之精(“先天之精”)。
5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性质较清稀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的称为液。
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52.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
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肝肾同源”。
53.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第四章病因病机1. 健康:是“阴平阳秘”状态。
机体内部,机体与环境。
2. 疾病:是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被病因打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这种病因超过了人体适应力。
3. 病因病机:导致破坏阴阳平衡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4.病因:泛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5.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气候。
6.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太过、不及或气候急变,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机体发病时,六气成为六淫(六邪)。
7.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在人体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的调节能力,造成气血紊乱而致病时称“内伤七情”。
8. 致病性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称为致病性病理产物。
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9.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
10.瘀血: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导致瘀血停滞于体内。
11. 结石: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
12.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13. 正邪相争: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邪正斗争在临床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变化。
14. 阴阳失调: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状态。
同时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的概括。
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据。
15. 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16.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
17.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18.气陷: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19. 气闭:气之出入障碍,气不外达,闭郁结聚于里20. 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外逸,导致严重气虚,功能衰竭第五章四诊1.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2.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3. 望诊:医生通过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4. 闻诊:医生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