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17届高三语文月考卷(八)(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新课标高三月考卷(八)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方式,这种直播通常是主播通过视频录制工具,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直播自己唱歌、玩游戏等活动,而受众可以通过弹幕与主播互动,也可以通过虚拟道具进行打赏。
在直播过程中,较之于微博、微信的信息随时发布,现场实时发布应运而生。
由于操作便利,各阶层的人们都能通过发布按钮把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新鲜事情搬到网络上并实时与观众互动。
实时发布在空间上让发布主体同观众之间的距离缩减到最小,促使观众关注程度增加,对直播的各个环节都有新鲜感和身临其境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模式基本上是单向的,具有延迟性、间接性等特点,网络直播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一对多”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
网络直播更加突出传播个体的个性,释放公众表达的欲望,个性十足的人们迅速成为不同话题的“意见领袖”,带着自己的跟随者不断地设置新的“议题”,强化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
之所以是强化了,是因为早先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出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公众的个性,使人们有渠道更自由地表达。
但随着新生代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升级以及互联网娱乐习惯形成,网络直播带来了更直接、更有效果的传播方式,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十足的表现需要和观看需求。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在对受众进行研究时强调,受众会受到来自“媒介的压力”,如报纸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准,电视需要相应的接收条件。
在网络直播过程中,这份“压力”被减到了最少,直播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类,其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
进行直播和收看直播所需要的工具也越来越简单,只要有意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切换身份,成为“主播”,发出自己的声音,呈现自己的意见,释放自己的个性。
传播层次越少,可信度也就越高,“多级传播”必然造成“信息损耗”,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体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无需转述,减少了“信息损耗”,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
对网络直播平台而言,当直播行为开始,云端会同步抓取同步存储、同步传递,延迟不会超过2秒,平台也无法把握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文字、图片、视频都可以
经过加工、剪辑、审核之后再公之于众,唯独直播,它可以让用户与现场进行实时连接,有着最真实最直接的用户体验。
它打破了网络隐匿性特点,相较于文字、图片等形式,直播视频的修饰难度增强,公开性大幅提高,也更加真实。
不过,也正是因为直播平台实时连接突出真实性特征,导致此领域“把关人”的缺失,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为了得到高关注度,网络直播领域乱象较多,有的主播为了获得受众眼球,得到“礼物”,举止失范,也使得网络直播这种传播方式饱受诟病。
但网络直播的乱象,将随着监管的加强以及平台自律逐步得到解决,直播形式也将受到越来越多人和企业的青睐,未来的直播平台将在搭建明星与粉丝交互新渠道、在企业营销以及新闻报道领域,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摘编自《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直播兴起的时间不长,是一种高互动性的视频娱乐方式。
观众可以通过弹幕或者借用虚拟道具打赏的方式与主播进行互动。
B. 网络直播的内容大多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带有娱乐性,直播和收看的工具也比较简单,这使得网络直播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C. 与网络直播的实时发布相比,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信息发布的时间上相对滞后,发布主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远,互动不算及时。
D. 网络直播让普通的单向传播模式发生变化,“一对多”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观众更愿意关注和参与直播环节与“现场感”密不可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网络直播中传播主体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
主播选择个人特征明显得内容进行主播,观众也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需求和喜爱的内容进行观看。
B. 微博、微信一定程度上已经提供了自由个性的表达渠道,但在新生代精神文化需求升级和互联网娱乐习惯形成的背景下,网络直播则更直接有效。
C. 网络直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来自“媒介的压力”。
所以强化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公众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展现自己的个性。
D. 网络直播给每个人提供了随时切换身份的可能,只要有意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播”,个性十足的人会引领他们的跟随者设置新的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转述层次越多,信息损耗或变形越严重,可信度越差。
信息在直播过程中无需转述,
损耗少,可信度强体现了网络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
B. 网络直播让用户与现场进行实时连接,它打破了网络隐匿性特点。
直播视频的修饰难度较文字、图片大,这可以提高公开性好人真实性。
C. 网络直播方式饱受诟病,监管难度高。
这与其突出的真实性和实时性有关,也与直播为了追求高度关注和经济效益而举止失范有关。
D. 网络直播较其他传播方式有独特优势,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它将在明星粉丝互动、企业营销、新闻传播等许多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网络直播呈现井喷式增长”于原文无据。
选项无中生有。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B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
媒介压力的减小与“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得以强化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原文阐述的因果关系是“之所以是强化了,是因为早先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出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公众的个性,使人们有渠道更自由地表达。
”
3. 试题分析:应该是直播的直接性优势体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这些特点,而不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这些特点体现了直播的直接性优势。
原文的句子是“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体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无需转述,减少了‘信息损耗’,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庆之眼
范稳
我不会为中国人出庭作证,战争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我只是履行了一个日本国民应尽的义务。
世事变化真是无常,当年为国征伐的英雄现在成了被告,罪犯!你理解一个老兵的内心吗?那是一条被两面煎的鱼,一面是战火的烧烤,一面是良知的煎熬。
对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作战时,我是96式中型轰炸机上的通信兵兼射击手。
每次出征,机翼下的扬子江就是我们的航线,呦西,它是一条多么美丽而古老的大江啊!像一个婀娜多姿的丰腴女人,在苍翠的大地上横陈开来,铺展开去。
我相信这条美丽蜿蜒的大江在帝国海军航空队的机翼下,大日本帝国就要拥有了。
昭和十五年端午节,它不是一个噩梦,也不是个美梦,但却是像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在我被战争搞得已经麻木了的灵魂上狠狠地烙下了印记的日子。
那一天,我们早有既定目标,中国人在过自己的节日,在纪念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好像眼下的战争并不存在。
我们从空中看到,扬子江两岸围满了蚂蚁一般的人群,江面上有二十多条龙舟,像一支小小的舰队。
面对机头下方那样多的中国人,我们只想尽量多地杀死他们,把他们的节日变成哭声震天、尸横遍野的丧日。
那天的轰炸真让人难忘。
不是因为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而是中国人对我们的蔑视。
96式轰炸机群俯冲下去时,扬子江两岸的人群几乎没有慌乱或溃散,江面上也没有一条龙舟减速,连稍作避让的动作都没有。
参赛的龙舟队形一点都没有乱,从瞄准镜上看下去,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刀笔直地划过江面,划过一条洗练的中国丝绸。
炸弹投下了,呼啸着坠落。
但令人惊异的是其余的龙舟竟然没有乱了航迹,仍然笔直向前,仍然在江面上划着优美的直线。
我们迎面扑下去,横山队长首先开火,我也紧随其后。
横山队长的飞机很快被一架重庆的伊一16飞机咬尾了,横山队长将机头拉起来,然后做急速的S形飞行,飞机还没有飞到最高点就凌空爆炸了。
我还记得在这次出征前,横山队长刚接到家信,他们家门口端午节时挂出的鲤鱼帆旗已经有两条了(注:日本人也过端午节,其习俗除了学中国吃粽子、挂菖蒲以外,还在家门口桂出绸布或纸糊的鲤鱼幡旗,家中有几个男孩就挂几只鲤鱼幡旗)。
以后横山队长家中每年端午的“五月人形”(注:既可能是昱现尚武精神的偶人,也可能是家族中值得骄傲的武士)就该供奉他自己的偶像啦!
我的飞机呼啸着俯冲下去了,像一条从山坡上冲下去的红了眼的公牛。
我调整了机枪,紧紧盯住了最前面的龙舟。
它的航迹多么优美啊,像一条悄然在水面上滑行的小龙------世界上如果真有龙这样的动物,我想今天看见的就是了,它是超越了生命和死亡的东西,是有神行的“动物”,我甚至看见了桨手们翻起的水花,看见了他们壮实的臂膀,看见了他们脸上的汗珠,还看见了他们眼睛里以死相搏的决绝和坚毅……
我现在还能羞愧地承认,我那天手指按在二十厘米旋转机枪的按钮上,的确想到了中国诗人屈原。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一个诗人,死得比武士还要凄美壮丽,难道我们不应该在他的忌日稍微放尊敬一点吗?在重庆的上空我忽然产生了可怕的幻觉,重庆半岛不再是一篇破败不堪的树叶,而是一条正在吸水的龙啊!扬子江和嘉陵江环抱着它,哺育着它,它的生命力像那两条大江的水量
一样旺盛。
我们的司令官有一次狠狠地教训我们,说重庆的公共汽车在轰炸后十分钟就恢复了运行。
唉,人们重建家园的速度,总是快于世界上任何毁灭的力量。
帝国海军航空队可以炸毁重庆的一幢幢建筑,烧光一条条街道,但永远征服不了中国人的士气。
这种士气是一个诗的国度才拥有的骄傲,这样的国家能够在无差别的“细密暴击”下照常举办纪念一个诗人的龙舟赛,这与其说是一种士气,不如说是他的国民的诗意。
谁能毁灭人们骨子里的诗意啊?就像我们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还有武士气节,还有诗意。
我至今还记得我的母亲在供奉“五月人形”时唱的武士歌谣:“此身时去时还,跨清风渡水,唯明月仍在天。
莫论胜败功绩,人情皆一时,只看山寒海水清。
”
到我晚年以后,每当端午节,我就会想起那年端午节扬子江上空的轰炸。
唉,但愿今后端午节在挂鲤鱼幡旗时,别人不会来轰炸你的家。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日本海军航空士兵的第三人称视角,在回忆中展现了重庆无差别轰炸灾难事件中日军的暴行。
B. 日军蓄意在端午节进行轰炸,而日本人也过端午节,这样的处理增加了作品对战争的批判力度。
C. 小说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将桨手们的坚毅与日军士兵的残暴相对比,来突出不同国民骨子里的诗意。
D. 小说主人公在横山队长飞机爆炸后、愤怒屠杀时想屈原的诗,因而对战争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转变。
5. 小说表现了主人公战后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 小说标题“重庆之眼”有哪些寓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①拒绝作证。
以履行国民义务为由,拒绝为中国人出庭作证。
②矛盾煎熬。
因战争与良知的冲突而备受煎熬,灵魂麻木。
③敬畏士气、诗意。
折服于不被战争毁灭的力量。
④希望和平。
对于未来和平生活的希望。
6. ①回望之眼:回首重庆的抗战历史,再现蒙难受害大事件。
②正义之眼:通过对战争的反思,体现对于正义的诉求。
③未来、和平之眼:审视历史,面向未来,表现出对未来和平的希望。
【解析】
4. 试题分析:A.“第三人称视角”错误,应该为“第一人称视角”。
C.日军的残暴并非“骨子里的诗意”概括错误。
D.因果关系判断错误。
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文意概括“拒绝作证”“矛盾煎熬”“敬畏士气、诗意”“希望和平”的心态,可以按着性格分析的方式答题。
6.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回望之眼”和“正义之眼”“未来、和平之眼”的不同层次的含义。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此题注意表层的含义“回望之眼”和深层含义“正义之眼”“未来、和平之眼”。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星之陨
周汝昌
乾隆二十四年,因平定西陲,圣上一心要大肆庆贺,命令修茸紫光阁,欲寻觅画师为五十名功臣绘像。
人物肖像之外,还有巨幅的战役情景全图、地图若千帧。
宫廷御画院人手不够用,江南总督尹继善推荐了雪芹。
这样的画是何情形?那是生命精气的巨大消耗,是画好了只有“圣上”一览,而世人永无欣赏之权利与荣幸。
学艺一生,难道就为这样一个“结果”?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存。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这是《石头记》中的一首诗,而实在是他对于显责要招他入馆画像的一个回敬词。
这种狂傲不拘的答复,不但回绝了君恩,也满可招来杀身之祸。
乾隆二十七年,是壬午年(1762)。
夏秋之际,雪芹的处境又因书稿而引出巨大的变化。
《石头记》被判为淫邪之书,一方面他要紧张地“删削”整编出一部应付“进呈(皇帝)”的本子,一方面地方官吏正在向百姓严加逼迫欺凌,以至于拆毁住房,横加驱逐。
雪芹一生坎坷,途将穷而日薄暮,而时至此间,竞真如前人所说,奔走无家----及至有家,家复被拆,仅此数椽片瓦,亦难逃毒手。
才人之困厄,虽自古史不绝书,然厄至于此极者,亦可称绝矣!
拆毁居屋的打击十二分沉重。
“删削进呈”的打击更是加倍严峻。
拆迁被逐,犹可忍受苦挨,但笔墨心血的摧残破坏,则实在创伤了雪芹的整个身心,他几乎不能负荷精神之压抑迫害。
壬午这一年,遂成为雪芹生命精神能否支撑延续的关键岁月。
壬午年的新正,乾隆离京南巡。
“圣驾”所到之处,真是千般锦绣,万众繁华,直使老皇上康熙的旧事黯然失色。
乾隆还特下御旨,训诫各处官员,其中透露:“各处行宫,靡丽饰观,名山胜迹,凡所经过,悉多加修整;凡地方预备的一切饰具,均须异于凡俗。
”于此,可见一斑。
而其时各省灾情连续,与南巡的“盛”典,正是相映成“趣”。
“删削进呈”的事果然发作了。
当时,人人皆知道作这部“淫书” “邪书”的人是谁。
雪芹为此,忧愤交加。
辛酸之泪,书赖以成;而此时又为书之存亡、人之生死硬洒辛酸之泪水。
艰难困顿,百般作计,勉强度过了这个壬午之严冬。
但雪芹的身体,由此而日见衰坏。
连年的天灾,已使粮米百物之价不断上涨。
百姓人家,更加日月难度。
更奇怪地是连富人家也变穷了,以致于卖男卖女。
雪芹想起了一首诗,他见传抄时年方二十,引起了誓欲为女子写传的愿望。
此诗为《鬻女行》,其中几句如下:“菽粟年年责不止,甲第因循变贫子。
朝餐未饱曰又晡,夜来不见炊烟起。
······男媒女妁争携带,背人却鬻东门外。
愿君珍重良家人,看取他年掌上儿!”
此诗所写,一心欲讽当时的富贵人家,小心日后自己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也会成为被无情役使的卑贱女奴!此诗传为当时名诗人陈石闾所作,足以作为当年“盛世”的侧鉴。
雪芹想到自己《石头记》中所写不幸女子,其中也包含着这一种类。
而今的“菽粟年年责不止”又甚于十几年前,更不知道天下又有几多女儿正如那诗中之女,同归于一个“薄命司”中。
想到这里,自己一人的穷愁,又算什么呢?
谁知,古语说得不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一桩史不见书的奇事发生了:痘灾夺取了万家儿女的性命。
从三四月起,直到十月止,北京内外,儿童死于痘灾的数以万计。
他最怕的事终于临头了:惟一的儿子染上了痘疹,不治身亡。
儿子殇后,雪芹悲痛难以自持,不久也病倒了。
乾隆二十八年的除夕,别人家正是香烟爆竹,笑语欢腾的时刻,雪芹在极其凄凉悲惨的情境下离开了人世!
-----摘编自周汝昌《曹雪芹》相关链接:
①孟子:说:“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正是必有一部曹雪芹传的缘由。
―周汝昌《曹雪芹》卷头语。
②雪芹名霑,字芹溪,一字芹圃,正白旗汉军。
……寅子颓,即雪芹父,亦为江宁织造,故雪芹生于南京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为庆祝凯旋乾隆皇帝决定在紫光阁绘画,这将消耗画师巨大的生命精气,可是画好了只有“圣上”一览,世人是没有欣赏的权利与荣幸的。
B. 壬午这一年,之所以成为曹雪芹生命精神支撑的关键岁月,不仅因为他的笔墨心血被摧残被破坏,更因为拆迁被逐的遭遇。
C. 壬午年乾隆皇帝南巡,其奢侈铺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康熙皇帝,而各地灾情不断,可见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
D. 曹雪芹一生坎坷途将穷而日薄暮,可谓困厄到极致,而痘灾夺走了他爱的妻子,成为压倒这位才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皇上下诏参与紫光阁绘画,本是极大的恩宠,更是不可违抗的君命。
但是曹雪芹直接回绝了,可见其狂傲不拘的个性。
B. 《石头记》一书,依赖曹雪芹的心酸之泪写成,而“删削进呈”一事,又关系到书的存亡,这使他从此一蹶不振,颓靡不堪。
C. 《鬻女行》与《石头记》中描述的不幸女子同属一个“薄命司”,这让曹雪芹看轻自己个人的愁苦,表现出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D. 文中多出运用夸张、对比、反讽的手法,表现了传主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愤慨之情。
E. 周汝昌的《曹雪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都亲切地称“雪芹”而不加姓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大家对曹雪芹深厚的情感。
9. 孟子认为,读书须知人论世。
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7. B 8. CE
9. “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强调读书须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而读书又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一个时代。
①文中曹雪芹狂傲的性格特点,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小说《红楼梦》中一些人的物叛逆性格和精神;②文中曹雪芹的坎坷和遭遇可以让人更深入地理解四大家族的兴衰及人物命运的变化;③了解曹雪芹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遭遇,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解析】
7. 试题分析:B.“不仅……更”引导的两个分句逻辑顺序错误。
“笔墨心血被摧残破坏”的打击更甚于拆屋被逐。
8. 试题分析:A项,“下诏参与”与原文不符,应是被江南总督尹继善推荐;“直接回绝”也不符合原文,文中是根据《石头记》中一首诗来推断评论的。
B项,“一蹶不振,颓靡不堪”与原文不符。
D项,“夸张手法”与原文不符。
9. 试题分析:答出“读书须知人论世”的含义“读书须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而读书又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一个时代”,然后列举传主的具体的做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邱濬,字仲深,琼山人。
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
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
举乡试第一,景泰五年成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
濬既官翰林,见闻益广,
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
成化元年,两广
..用兵,濬奏记大学士李贤,指陈形势,灑灑数千言。
贤善其计,闻之帝,命录示总兵官赵辅、巡抚“史韩雍。
雍等破贼,虽不尽用其
策,而濬以此名重公卿间。
秩满,进侍讲。
与修《英宗实录
..》,进侍讲学士。
《续通鉴纲目》成,擢学士,迁国子祭酒。
时经生文尚险怪,濬主南畿乡试,分考会试皆痛抑之。
及是,课国学生尤谆告诫,事返文体于正。
寻进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
濬以真德秀《大学衍义》于治国平天下条目未具,乃博采群书补之。
孝宗嗣位,上表其书,帝称善,赉金币,命所司刊行。
特进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
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
弘治四年,书成,加太子太保,寻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尚书入内阁者自濬始,时年七十一矣。
濬以《衍义补》所载皆可见之行事,请摘其要者奏闻,下内阁议行之。
帝报可。
明年,濬上言:“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
谨好尚不惑于异端,节财用不至于耗国,公任使不失于偏听。
禁私谒,明义理,慎俭德,勤政务,则承风希宠、左道乱政之徒自不敢肆其奸。
”因列时弊二十二事。
帝纳之。
六年以目疾免朝参。
濬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
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六年大计群吏,恕所奏罢二千人。
濬请未及三载者复任,非贪暴有显迹者勿斥,留九十人。
恕争之不得,求去。
逾年,加少保。
八年卒,年七十六。
赠太傅,谥文庄。
濬廉介,所居邸第极湫隘,四十年不易。
性嗜学,既老,右目失明,犹披览不辍。
议论好矫激,闻者骇愕。
至修《英宗实录》,有言于谦之死当以不轨书者。
濬曰:
“己巳之变,微于公社稷危矣。
事久论定,诬不可不白。
”其持正又如此。
正德中,以巡按御史言赐祠于乡。
日“景贤”。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
B. 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
C. 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
D. 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丨
A. “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的人,“鳏”老而无妻或丧偶的人;“寡”指妇人丧夫,
“寡妇”又称“嫠妇”。
B. “两广”,明清时把广东、广西两地合称,两朝都设有两广总督。
经常提到的两地合称还有清代时湖北、湖南合称的“湖广”。
C. “秩满”,“秩”指官员的俸禄,也可指官员的官阶、品级;“秩满”指交还官职,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