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天文知识大全全集
天文知识大全全集天文学是研究宇宙和其中的天体的科学。
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恒星、行星、卫星、星云和星系等天体。
通过天文学,人们可以了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探索宇宙的奥秘和发展历程。
天文学不仅让人类对宇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宇宙的起源、星系结构、天体运动、宇宙加速膨胀、黑洞等方面介绍天文知识的基本内容。
一、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是天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一个只有极小体积、极高密度和温度的瞬间,即宇宙诞生的大爆炸。
大爆炸后,宇宙开始膨胀,不断扩张,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宇宙的膨胀速度在加速,说明宇宙在膨胀的同时也在加速。
这就是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结果,也是宇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星系结构星系是宇宙中的天体系统,由恒星、行星、气体、尘埃和暗物质等组成。
星系分为不同类型,如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等。
其中,螺旋星系是最为常见的一类星系,以螺旋状结构为特征。
银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螺旋星系,它由数百亿颗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
而椭圆星系则呈椭圆形结构,其星体分布较为集中。
不规则星系则因形状不规则而得名,通常由年轻的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
三、天体运动天体运动是指在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运动。
在宇宙中,天体之间的运动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银河系与邻近的星系也在相互运动。
此外,太阳系中的行星也存在相对运动。
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为内行星,它们围绕太阳公转;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为外行星,它们距离太阳较远,公转周期较长。
四、宇宙加速膨胀宇宙加速膨胀是宇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的观测结果表明,宇宙膨胀的速度在加速,即宇宙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一现象称为宇宙加速膨胀。
宇宙的加速膨胀可能与暗能量有关,暗能量是一种未知的能量形式,它对宇宙的加速膨胀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希望能够揭开宇宙膨胀的奥秘。
《科学发展简史》的第六至第七章的重点
第六章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进入机器产生的狂飙时期,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威力。
资产阶级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命运息息相关,采取了许多保护、鼓励科技发展的措施;同时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
近代后期的自然科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基础学科相继建立起理论体系,而科学理论的形成又引发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将人类历史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如果说18世纪之前是技术走走科学之前的话,那么从18世纪下半叶起直至19世纪则是科学跃居技术之前,出于领先地位,技术革命以科学发展为先导。
近后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天文学近代后期在天文观测和天体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成就。
(一)天文观测新发现天文观测新发现得益于望远镜的改进、天体照相术的发明和光谱学技术。
1729年,英国业余天文学家霍尔制成了第一块消色差物镜。
1817年德国的夫琅和费制造出第一块优质物镜。
与此同时,反射望远镜也有很大改进。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利用自制的大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
后来他又陆续研制出巨型望远镜。
1846年德国天文台台长加勒发现了海王星。
天体照相术的发明首先应该归功于巴黎天文台台长阿拉戈。
1839年他发明了银板照相法,随后照相术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研究之中。
1840年,美国的德雷伯利用大型望远镜和照相术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表面的照片;1845年德国的费索拍摄了第一张太阳照片;1877年,米兰的斯基伯雷利公布了当时最精确的火星表面图片。
(二)赫歇尔的恒星天文学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因1781年发现天王星而一举成名。
他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恒星的空间分布和运动,提出了第一个银河系结构模型。
1783年他发现了恒星的自行,并估测了太阳的运动,打破了太阳纪恒星静止不动的陈旧观念。
由于赫歇尔在恒星研究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
(三)天体起源和演化假说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天文学已从对天体的现状研究扩展到对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历史研究。
天体物理学宇宙中天体的起源与演化
天体物理学宇宙中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天体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天体的起源、演化以及宇宙本身性质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天体物理学领域中的天体起源和演化的主要内容。
一、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是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大爆炸理论是目前广为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前的一个初始奇点,奇点爆发后发生了快速膨胀,形成了宇宙。
在宇宙形成的初期,存在一种高温高密度的物质,称为宇宙背景辐射。
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演化的重要证据,它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辐射。
二、恒星的形成与演化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之一,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备受关注。
恒星形成通常发生在星际分子云中,云气逐渐因重力而坍缩,并在核心形成高温高密度的恒星。
恒星的演化过程分为主序阶段、巨星阶段和末期阶段。
主序阶段是恒星最长久的阶段,恒星通过核聚变将氢转变为氦,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光。
巨星阶段是恒星进化的重要阶段,恒星核心内的氢耗尽,星体膨胀成巨大的红巨星。
最终,恒星在末期阶段发生引力崩溃,分为超新星爆发和恒星残骸两种命运。
超新星爆发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在恒星核心形成中子星或黑洞,而恒星残骸则会形成白矮星或中子星。
三、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星系是宇宙中由星星、气体、尘埃等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星系的形成是由于原始宇宙中微弱的扰动,通过引力作用逐渐聚集形成的。
根据模拟计算和观测结果,星系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冷暗物质和热晕气体的相互作用。
冷暗物质的引力作用使气体在密度较高的区域逐渐聚集,形成暗物质晕。
随着暗物质晕的进一步演化,气体逐渐坍缩并形成星系。
星系的演化经历多个阶段,包括原始星系、活动星系和星系团。
原始星系是宇宙早期形成的星系,它们通常具有年轻恒星和大量尘埃。
活动星系是具有明亮核区和强烈辐射的星系,这些星系中往往含有超大质量黑洞。
星系团是由多个星系组成的庞大结构,其中包括了恒星、恶性星系和星际物质等。
四、宇宙的演化与未来宇宙的演化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宇宙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宇宙生命之谜的来源)
宇宙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宇宙是一个神秘而广阔的空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知的奥秘和可能性。
人类对宇宙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一直充满了好奇与探求,这个话题涉及到了自然科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引发了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思考与研究。
关于宇宙生命的起源,有一种主流的理论被广泛接受,那就是“大爆炸”理论。
据该理论,宇宙在约138亿年前由一个极其热密且高能量的点爆炸而形成,从而开始了宇宙的膨胀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逐渐冷却下来,物质开始聚集形成恒星、行星等天体,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生命的起源是一个更加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
目前,关于生命起源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原始生命”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化学反应逐渐组合形成了最早的生命形式,如原核生物。
这些生命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化,最终演化出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在宇宙中,生命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生命形式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同时,也相互竞争、合作,推动着生命的多样性和进化。
从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再到人类这个高度智慧的生物种群,生命在宇宙中不断演化、进化,展现着无限的可能性。
尽管我们对宇宙生命起源与进化的了解还存在许多未知和谜团,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信心能够揭开这些谜团,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生命的奥秘。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将能够找到其他星球上的生命迹象,甚至与外星生命进行接触,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突破与壮举。
总的来说,宇宙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它牵扯着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也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无论未来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发现和惊喜,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并尊重生命,珍惜宇宙赋予我们的这份珍贵礼物。
愿我们能够继续探索、学习,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未知。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知识点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知识点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是关于地球、宇宙和空间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知识点,包括天体运动、宇宙演化、行星探索等内容。
1. 天体运动地球是一个在太阳周围公转、自转的行星。
公转使我们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而自转则形成了昼夜交替。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了极地和赤道之间的气候差异。
同时,其他行星和卫星也存在类似的运动规律。
2. 宇宙演化宇宙起源于大爆炸,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
宇宙中的星系由恒星、行星、星云等天体组成。
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至关重要。
3. 行星探索人类对行星探索的需求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太空探测器被发送到太阳系内的各个行星和卫星上,例如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我们的月球。
这些探测器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以外的世界。
4. 星际旅行虽然目前星际旅行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但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实现这一壮举。
通过探索太空飞行、光速旅行、外星生命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我们有望在未来实现对宇宙的进一步探索。
5. 地球的生命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从微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
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和生态系统对我们认识宇宙和寻找外星生命至关重要。
6. 空间观测通过望远镜、卫星和空间站等工具,我们能够观测和研究宇宙中的各种现象和天体。
例如,哈勃太空望远镜为我们提供了宇宙的壮丽照片和关键的科学数据。
7. 黑洞和暗物质黑洞是宇宙中极为神秘的存在,它们拥有极强的引力,甚至连光都无法逃逸。
暗物质是一种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物质,但通过其引力作用我们可以推断其存在。
8. 地球的保护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物种灭绝等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同时,太空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我们监测地球上的变化和灾害,提供及时的预警和救援。
总结: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是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涉及到无数有关宇宙奥秘的知识。
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摘要: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着的地位。
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
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本文将着重简述西方天文的发展史。
本文将在引言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的含义以及天文学产生的原因。
然后在第一节讲述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在天文方面的成就。
本文的第二节会讲述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天文发展。
而后就是近代科学时期天文学的一次飞跃。
本文将通过对天文学的叙述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而只是对它的发展、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关键词:天文发展史、天文学、宇宙、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行星、近代天文、现代天文目录:引言第一章:古代天文第一节: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天文发展第二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天文发展第二章:近代天文第一节:近代前期和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的天文发展第二节:近代后期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天文发展第三章:现代天文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首先是天文学──单单为了定季节,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就绝对需要它。
”古代的天文学家测量太阳、月亮、星星在天空的位置,研究它们的位置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农,牧业生产的需要确立了时间、节气和历法。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如授时、编制历法、测定方位等。
天体的演化
原子核 (A,Z)电子俘获的能阈值
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爆发机制
内核心:同模坍缩 Vr r (亚声速区)
外核心:自由坍缩 Vr ~ Vff/2 M内核心 ~ 0.6 M⊙
内外核心交界面附近:
Vr ~ (1/8 –1/4) c (光速)
脉冲星是高速转动中子星,即它是由挤紧 的中子物质构成的天体。它的密度极高, 17 3 达到10 kg/m 。中子星很小,它的半径只 有数十公里,因此,它可以高速转动而不 散掉。
大质量恒星核心坍缩的主要原因
电子俘获过程 :引起 超新星核心坍缩的关 键过程
(Z , A) e (Z 1, A) e
( EFEC) QEC (Z , A)
c EC
QEC (A,Z):
QEC ( A, Z ) 2 1.95210 ( e / 2)[( ) 1]3 / 2 g / cm3 me c 2
就离开主星序,开始氦燃烧而成为红巨星。最终红巨星坍缩,温度上升,成为白矮星。少
数集中在右边中部组成巨星序,一些光度特别大的超巨星分布在图的上方。那些温度高、 光度弱的白矮星集中在左下方一个较密集的区域。 这种图最早由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隆(E.Hertzsprung),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 (H.N.Russell)在1905年到1913年间开始使用,为了纪念两位科学家作出的贡献,人们称 这种图为赫—罗图(HR-diagram)。 赫罗图反映了恒星特性的序列性,它不仅能给各类恒星以特定的位置,而且能显示出此 它们各自的演化过程,是研究恒星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手段。由于光度和表面温度存在着 内在的关系,因而与恒星的结构、质量和化学成分都有一定的关系。恒星的化学成分对应 着一定的光度和温度,再赫罗图上便会出现相应的序列;同样质量范围的恒星如果在图中
天文宇宙知识点总结高中
天文宇宙知识点总结高中在多少亿年前,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宇宙中的众多天体又是如何诞生并发展?这些个问题始终被人们深深的关注着。
对此,天文学家们也在努力的探寻着答案。
一、天文学的基础知识1. 太阳系及其组成太阳系是一个由太阳、包括八大行星、行星的卫星、小行星带、彗星、流星体等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是宇宙中最小的天体系统之一,同时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体积巨大,核聚变反应形成的阳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能源。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这些行星都有自己特有的特征,独特的环境。
此外,许多行星都有自身的卫星围绕着它们旋转。
2. 星座及其特征星座是一个由恒星、星团或星系等多颗恒星形成的天空区域,在天空中组成了各种鲜明的图案,又称为星宫。
星座的存在有助于人们观测星空。
星座与天体的位置关系密切,因此,对于天文学家和普通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星座可以分为南半球星座和北半球星座,其中有48个星座在天赤道两侧。
3. 星系及其分类星系是由成百万至数百亿颗恒星、气体、尘埃、暗物质等天体构成的系统。
星系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之一。
根据外观和构造特征,星系可以分为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不同种类。
椭圆星系通常在外部构造上呈现为近乎球形,而螺旋星系呈现出漂亮的螺旋形结构。
不规则星系则具有不规则的形状特征。
二、宇宙起源和演化1. 宇宙大爆炸论宇宙大爆炸是一种有关宇宙起源的学说,也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
其内容是:宇宙大约在138亿年前由一个奇点在一次极端条件的奇异性事件中迸发而诞生。
一场规模空前、速度极其迅猛的大爆炸形成了宇宙中的一切物质,所有星系、星云和星星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发展和演化形成的。
这个理论得到了大多数天文学家的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2. 宇宙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宇宙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具体的特征和现象。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完整版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着的地位。
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
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
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
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
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
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
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
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
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
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而不能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来布置自己的实验。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分层概括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分层概括在天文学领域,旷世之争是一场历经数个世纪的激烈争论。
这场争论主要集中在太阳系的结构和行为上,涉及到行星、卫星、彗星、星云等多个天体的起源、性质和演化。
旷世之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古典、现代和后现代。
在古典层次上,旷世之争主要集中在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之间。
哥白尼提出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绕着太阳旋转的说法。
托勒密则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绕着地球旋转。
这场争论持续了几个世纪,直到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卫星并公开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才结束了这场争论。
在现代层次上,旷世之争集中在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的起源和演化上。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行星撞击说、天体捕获说等。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为何太阳系中的天体会有如此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不仅需要进行综合研究,还需要进行实证观察和模拟计算。
在后现代层次上,旷世之争集中在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上。
宇宙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天文学分支,致力于研究宇宙的结构、演化和性质。
神秘的黑暗物质和黑暗能量的存在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无数争论。
宇宙学家们还在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寻求回答宇宙中最伟大的谜题之一:宇宙是如何产生的?
旷世之争不仅是天文学家的研究,也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
这场争论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发现天宇之谜,推动着天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物理中的天体物理学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大学物理中的天体物理学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是我们所生活的广袤空间,包含了一切物质和能量。
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天体物理学探讨了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本文将介绍宇宙的起源理论和关于宇宙演化的一些重要概念。
一、宇宙起源理论1. 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
它认为,宇宙在大约138亿年前,由一个极其高密度和高温的原始奇点,通过一次巨大爆炸而诞生。
这次爆炸使得物质、能量和时空一同产生,并迅速扩散膨胀。
2. 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的发展遵循各向同性的原则,即宇宙在大尺度上呈现出均匀性。
然而,在小尺度上,宇宙可以呈现出各向异性,如星系团的形成。
二、宇宙演化的重要概念1. 宇宙扩张据测量,宇宙正在以加速的速度进行扩张。
这意味着物体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
通过观测星系红移,科学家发现,宇宙膨胀速度与其距离成正比。
2. 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是构成宇宙的两种神秘成分。
暗物质对于宇宙的形成和结构的演化起到重要作用。
而暗能量则是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
三、宇宙演化中的重要事件1. 星系形成宇宙中最大的结构单位是星系。
根据宇宙起源和演化理论,星系的形成是宇宙演化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通过引力作用,原始物质聚集形成了星系。
而星系团是由多个星系组成的大型结构。
2. 恒星演化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
恒星从气体云的坍缩开始,逐渐形成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
当恒星耗尽燃料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红巨星阶段、超新星爆发等。
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后残余的热辐射。
它是宇宙演化中的重要证据之一,支持了大爆炸理论。
四、未解之谜1.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尽管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它们的本质仍然是未解之谜。
科学家正进行大量研究,试图揭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真实面貌。
2. 宇宙的终极命运目前,宇宙的终极命运仍然存在争议。
有学说认为,宇宙将永远扩张,并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膨胀。
第二章第二讲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1、周期性的表现
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在自然界中是普 遍存在的。 恒星经历的“星云—恒星—星际弥漫物质— 新一代恒星”的演化,海底地壳经历的 “地壳—地幔—新的地壳”的演化,全球气 候经历的“温暖期—寒冷期—温暖期”的演 化,都体现出这种周期性。 至于像天文学中太阳黑子爆发的周期,生 物学中生物世代繁衍的周期等,则在自然 界中随处可见。
三、系统的类型
依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系统可以分为 孤立、封闭和开放系统三类。 孤立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 量交换; 封闭系统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 质交换; 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 量交换。 在这三类系统中,开放系统具有更大的普遍 性。
自然界的演化
(一)宇宙和天体的起源与演化
(二)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
自然界演化发展中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 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便使其呈现出周期性 规律。 周期性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形态的 相似、性质的相同、结构的重复、过程的重演 等向其原来出发点的回归现象。 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决定了这种回归不 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辩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对系统概念的理解:
( 二 ) 1、整体性
系
统
的
特
征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不可还 原的整体性质,即作为物质系统的整体, 出现了它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或者失 去了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 物质系统的“整体”与“堆”有着显著的 区别。 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非 加和性关系的表征。
2、周期性的证据
这些具体物质系统演化周期的形成机制,已由相应 的各门自然科学加以阐明。 而系统科学尤其是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又为解释一 般周期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途径。 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认 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 换物质和能量,从环境中获得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 部的熵产生,就可能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成 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非平衡自组织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 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宇宙知识介绍
宇宙知识介绍宇宙,这个浩瀚无垠、神秘莫测的存在,自古以来就一直吸引着人类去探索、研究。
在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下,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
本文将简要介绍宇宙的基本知识。
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的起源被认为是大爆炸,即约137亿年前,宇宙从一个极小、极热、极密集的状态开始膨胀,逐渐冷却,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之后的宇宙经历了暴胀、轻子时代、复合时代、黑暗时代等阶段,最终在约380,000年后,宇宙中的电子和质子结合形成氢原子,宇宙从此变得透明,光子得以自由传播,形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二、宇宙的尺度宇宙的尺度是极其庞大的。
目前可观测的宇宙半径约为465亿光年,这意味着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直径约为930亿光年。
然而,宇宙的总体大小是未知的,可能无限大,也可能是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曲面。
此外,宇宙还在不断膨胀,使得可观测的宇宙范围不断扩大。
三、宇宙中的天体宇宙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天体,如恒星、行星、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
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它们通过核聚变产生光和热。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如地球就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星系是由数十亿至上千亿颗恒星及其附属物组成的巨大星系,如我们所处的银河系。
星系团是由数十至数百个星系及其间的暗物质组成的较大结构。
超星系团则是由多个星系团组成的更大结构。
四、宇宙的物质与能量宇宙中的物质主要分为正常物质和暗物质。
正常物质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等构成的原子,以及一些高能粒子。
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射、吸收或反射电磁辐射的神秘物质,只能通过引力效应间接观测到。
目前认为,暗物质约占宇宙总物质能量的26.8%,而正常物质仅占4.9%。
此外,宇宙中还充满了暗能量,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约占宇宙总物质能量的68.3%。
五、宇宙的未来根据宇宙的膨胀速度和暗能量的作用,科学家们预测宇宙的未来可能有多种结局。
如果暗能量保持不变,宇宙将不断加速膨胀,最终导致星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直至彼此再也无法相互观测;如果暗能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宇宙的膨胀速度将逐渐减慢,直至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最终可能形成一个“大挤压”;如果暗能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宇宙将经历一个更加极端的加速膨胀过程,导致宇宙结构的瓦解。
恒星和行星的成因和演化过程的观测和理论研究
恒星和行星的成因和演化过程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恒星和行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星体,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天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观测和理论研究,我们对恒星和行星的形成与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让我们从恒星的起源说起。
恒星的形成起源于分子云的坍缩。
分子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云团,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氢、氦等基本元素。
当一些外部因素,如激波波动、超新星爆发等作用于分子云时,会引起其中某些区域的局部坍缩。
当这种坍缩发生时,分子云内的物质开始向中心集聚,进而形成一个非常稠密的核心。
随着坍缩的进行,核心中的气体密度和温度逐渐增加,最终在核心中心形成了高温高密度的物质区域,这就是恒星的形成区。
在这个区域中,温度和密度足够高,以至于核反应开始发生,核融合反应将氢转变为氦,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光线。
但并非每个分子云坍缩都能形成恒星。
有些分子云的坍缩不够剧烈,最终只能形成类似木星或土星大小的气体行星,称为褐矮星。
不同质量的分子云坍缩导致恒星的质量不同,质量较大的恒星更容易发生核反应,寿命也更长。
恒星形成之后,它会经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
首先是主序阶段,在这个阶段,恒星的核心以核融合为能源,不断将氢转变为氦。
这个过程会持续数十亿年,恒星的亮度和温度会保持相对稳定。
主序阶段结束后,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它将进入红巨星阶段。
在红巨星阶段,恒星的核心中的氢已经全部转变为氦,核反应停止。
核心的内压力减小,外层的气体逐渐膨胀。
这时,恒星的表面温度减低,亮度大幅增加。
某些红巨星还会发生爆发现象,形成球形的光壳,如天鹅座VY星等。
红巨星阶段结束后,恒星的外层将逐渐脱落,形成一个行星状星云。
这个过程中,恒星释放出大量的残存物质,其中包括重要的碳、氧等元素。
随着外层的演化结束,只有恒星的核心部分剩余,形成了白矮星或中子星等致密星体。
行星的形成过程与恒星有所不同。
行星一般形成于恒星围绕盘面状的物质中。
这种物质叫做原行星盘,由恒星形成时剩余的气体和尘埃组成。
天文学和天体力学
空间探测器概述:介绍空间探测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空间探测器的工作原理:阐述空间探测器如何通过接收天体的电磁辐射、高能粒 子和引力波等方式进行观测。
空间探测器的关键技术:介绍空间探测器的关键技术,如精确导航与控制技术、 高灵敏度探测技术、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等。
空间探测器的应用:介绍空间探测器在天文学和天体力学等领域的应用,如观测 行星、恒星、星系等天体,研究宇宙起源、演化等问题。
天体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宇宙中的物体 天体有不同的类型,如恒星、行星、卫星等 天体的结构是由其组成和演化历程决定的 天体的结构包括核心、幔层、外壳等层次
天体物理学研究 天体的辐射和能 量传递机制,包 括电磁辐射、粒 子辐射和引力波
辐射等。
天体通过辐射 过程将内部能 量传递到表面, 再通过表面向 外界辐射能量。
更多可能性
空间探测:通 过卫星、望远 镜等设备对宇 宙进行观测和
研究
天体物理:利 用物理学的原 理和方法研究 天体的性质和
演化
射电天文学: 通过射电波观 测和研究宇宙 中的天体和现
象
光学天文学: 利用光学望远 镜观测和研究 宇宙中的天体
和现象
天体物理学的基本 概念
天体运动:描述天体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天体演化:研究天体的起源、演化和最终归宿的过程 演化理论:介绍天体演化的主要理论,如恒星演化理论等 观测证据:介绍通过观测获得的天体演化证据,如行星大气成分变化等
天体表面的温 度和物质组成 会影响其辐射 特性,进而影 响天体的演化
过程。
天体物理学通过 研究天体的辐射 和能量传递机制, 可以深入了解天 体的形成、演化
和终极命运。
天体观测技术和方 法
望 远 镜 的 发 明 : 1 7 世 纪 初 , 荷 兰 眼 镜 商 汉 斯 ·利 伯 在 荷 兰 制 造 出 了 望 远 镜
科学与宇宙的奥秘
科学与宇宙的奥秘一、引言宇宙是人类一直以来感到神秘和充满未知的领域。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探讨科学如何揭示宇宙的奥秘,涉及到宇宙的起源、组成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宇宙的重要概念。
二、宇宙的起源1. 大爆炸宇宙学大爆炸宇宙学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宇宙在约138亿年前起源于一个巨大的爆炸,称为大爆炸。
这个爆炸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和物质,并将整个宇宙从一个极端高密度和高温的状态推向了不断膨胀的状态。
2. 星系演化理论在宇宙的起源之后,星系开始形成。
星系是由恒星、星际物质和黑暗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根据星系演化理论,最初的宇宙中存在着小规模的扰动,这些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并引起了物质的聚集。
这些聚集形成了第一代星系,并最终演化成今天我们所观测到的各种类型的星系。
三、宇宙的组成1. 暗物质暗物质是宇宙中的一种未知物质,它无法直接观测到也不与光相互作用。
然而,通过对星系旋转速度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得出了宇宙中大约有27%的质量是由暗物质组成的结论。
暗物质对宇宙的形成和结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关于其真实性质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2. 暗能量暗能量是宇宙中另外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
根据对宇宙膨胀的观测,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暗能量占据了宇宙总能量的大约68%。
然而,我们对暗能量的了解仅限于它对宇宙膨胀的推动作用,其具体特性和起源仍然是一个谜。
四、宇宙中的重要概念1. 黑洞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和最有趣的天体之一。
它是由质量非常庞大的恒星在其寿命结束时塌缩而成的一种特殊状态。
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连光都无法逃脱其吸引力。
科学家们还在继续研究黑洞的性质以及它们对宇宙的影响。
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早期大爆炸产生的残余辐射。
它通过自由流动到宇宙各个角落,成为了宇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宇宙早期的状态,以及从中推断出宇宙结构和演化的一些重要信息。
太阳系的构成、演化、起源及命运
太阳——威严的“家长”
太阳是太阳系的母星,太阳也是太阳 系里唯一会发光的恒星,也是最主要和最 重要的成员。它有足够的质量让内部的压 力与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融合产生的巨 大能量,并以辐射的型式,例如可见光, 让能量稳定的进入太空。 太阳在分类上是一颗中等大小的黄矮 星,不过这样的名称很容易让人误会,其 实在我们的星系中,太阳是相当大与明亮 的。恒星是依据赫罗图的表面温度与亮度 对应关系来分类的。通常,温度高的恒星 也会比较明亮,而遵循此一规律的恒星都 会位在所谓的主序带上,太阳就在这个带 子的中央。但是,比太阳大且亮的星并不 计算太阳内部氢与氦的比例,认为太 多,而比较暗淡和低温的恒星则很多。 阳已经完成生命周期的一半,在大约 太阳在恒星演化的阶段正处于壮年期, 尚未用尽在核心进行核融合的氢。太阳的 50亿年后,太阳将离开主序带,并变 亮度仍会与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是现在 得更大与更加明亮,但表面温度却降 的75%。 低的红巨星,届时它的亮度将是目前 的数千倍。
中太阳系(2)
海王星 海王星(Neptune)(30 天文单位)虽然看起来比天王星小,但密度较高使质量仍有地球的 17倍。他虽然辐射出较多的热量,但远不及木星和土星多。海王星已知有13颗卫星,最大的崔顿 仍有活跃的地质活动,有着喷发液态氮的间歇泉,它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行的大卫星。在海王星 的轨道上有一些1:1轨道共振的小行星,组成海王星特洛伊群。 彗星 彗星归属于太阳系小天体,通常直径只有几公里,主要由具挥发性的冰组成。 它们的轨道具 有高离心率,近日点一般都在内行星轨道的内侧,而远日点在冥王星之外。当一颗彗星进入内太 阳系后,与太阳的接近会导致她冰冷表面的物质升华和电离,产生彗发和拖曳出由气体和尘粒组 成、肉眼就可以看见的彗尾。 短周期彗星是轨道周期短于200年的彗星,长周期彗星的轨周期可以长达数千年。短周期彗 星,像是哈雷彗星,被认为是来自柯伊伯带;长周期彗星,像海尔·波普彗星,则被认为起源于奥 尔特云。有许多群的彗星,像是克鲁兹族彗星,可能源自一个崩溃的母体。有些彗星有着双曲线 轨道,则可能来自太阳系外,但要精确的测量这些轨道是很困难的。 挥发性物质被太阳的热驱散 后的彗星经常会被归类为小行星。 半人马群 半人马群是散布在9至30 天文单位的范围内,也就是轨道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类似彗星以 冰为主的天体。半人马群已知的最大天体是10199 Chariklo,直径在200至250 公里。第一个被发 现的是2060 Chiron,因为在接近太阳时如同彗星般的产生彗发,目前已经被归类为彗星。有些天 文学家将半人马族归类为柯伊伯带内部的离散天体,而视为是外部离散盘的延续。
天体的类型及特点
天体的类型及特点天体是宇宙中的各种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分类,下面我将对常见的天体类型及其特点进行介绍。
一、恒星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之一,它们是由气体和尘埃云聚集而成的。
恒星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转化为氦,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光线。
根据恒星的质量和亮度,可以将恒星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主序星、巨星、超巨星等。
恒星的寿命与其质量有关,质量较大的恒星寿命较短,质量较小的恒星寿命较长。
二、行星行星是绕着恒星运行的天体,它们通常是由气体和岩石组成。
行星可以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两类。
内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如地球和火星;外行星主要由气体和冰构成,如木星和土星。
行星的运行轨道通常是椭圆形,它们围绕着恒星旋转,同时也可能有卫星绕着它们运行。
三、卫星卫星是绕着行星或其他天体运行的天体,它们通常是由岩石和金属构成。
卫星的运行轨道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它们受到行星的引力影响,围绕着行星旋转。
卫星的数量和大小各不相同,有些行星拥有多颗卫星,如木星和土星。
四、彗星彗星是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的天体,它们通常呈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彗星在远离太阳的地方冰冷而静止,当它们靠近太阳时,冰开始融化,释放出尘埃和气体形成尾巴。
彗星的尾巴是由太阳辐射压力和太阳风对彗星物质的作用形成的。
五、星云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云组成的天体,它们通常呈现出斑驳的颜色和形状。
星云是恒星形成的原始地方,当尘埃云中的物质开始聚集和坍缩时,恒星就诞生了。
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对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黑洞黑洞是一种极为密集的天体,它的引力非常强大,甚至连光也无法逃脱。
黑洞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恒星的坍缩或者是宇宙早期大质量星体的坍缩形成的。
黑洞的特点是具有极高的密度和引力,能够吸引并吞噬周围的物质。
天体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
恒星通过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和光线,行星是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卫星是绕行星或其他天体运行的天体,彗星是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的天体,星云是恒星形成的地方,黑洞是极为密集的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快收缩过程中,星云内部的温度逐渐增高,压力不断增大,当压力增到 近似与引力相等时,开始建立平衡结构,这时星云由快收缩过程转化为慢收 缩过程。
在慢收缩阶段,主要能源仍然是收缩时释放的引力势能,在慢收缩的末期, 当中心温度升到80万度以上时,内部开始出现热核反应,这种热核反应成为 这一阶段除了引力收缩以外的另一种能源,最先出现的是下列反应: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不同质量的恒星,收缩的时间不同,质量等于太阳的恒星,慢收缩阶段长约 7500万年,15 M⊙的恒星,约6万年,0.2 M⊙的恒星,则长达17亿年。
引力收缩阶段为主序前阶段。星际云收缩为原恒星。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决定恒星特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恒星的初始质量和化学组成。由观测可知, 恒星形成要有一定的质量,一般恒星的质量范围是0.1太阳质量~60太阳质量。 质量太低,若小于0.08太阳质量的天体,靠自身引力不能压缩它的中心区达到 热核反应并自身发可见光,如太阳系的木星有红外辐射源,就不能称恒星。大 于60太阳质量的天体,由自身引力压缩,中心很快达到高温,辐射压大大超 过物质压,很不稳定,目前还未发现。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7. 磁场强度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子星的磁场强度为1012-1013G。 白矮星为107G;太阳普遍磁场也有几高斯,有的恒星磁场更小。 8. 自转角速度一本来说早型星较大、晚型星较小。自转速度一 般为几十-几百公里每秒,唯有中子星达几千公里每秒。 9. 恒星的物理特性多种多样,但质量差异不显著,最多只有上 千倍之差。 10. 除了正常的恒星以外,氦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大量特殊类型的 恒星,如脉动变星、新星、超新星、脉冲星等。多样种类的恒 星,为恒星演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恒星演化学的观测基础 和依据。 11. 近年来研究恒星的一个重要资料是证明了恒星的年龄是多种 多样的。球状星团的年龄在109-1010年,疏散星团的年龄一般 小于109年;星协的年龄为105 年左右,一些抛射物质的不稳定星位108年。对于光度很大的O 型星、B型星,年龄一般为108年。
分析恒星光球的谱线可以获悉恒星的化学组成大部分星最初含有70%氢, 28%为氦,其它为重元素,但重元素的比例差别很大。富重元素的星称为星族 I,认为是晚期形成的;贫重元素的星叫星族II,认为是早期形成的。
同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恒星也有生老病死。恒星也经历着从发生、发展 到衰亡的过程。恒星演化问题的基本认识是20世纪后半叶天文学的最大成就 之一。概括地说,恒星的一生大体上是这样度过的:星云→分子云→球状体→ 原恒星→年轻的恒星→中年恒星→老年恒星→衰老和死亡。总的来说,恒星在 引力作用下"诞生",也在引力作用下"死亡"。
3H+1H → 3 He+ γ 温度升高到300万度左右,又出现了下列核反应: 7Li+1H → 24He+γ 当温度再增至350万度时,就出现: 9Be+1H → 6 Li+4He+γ 和其他一些涉及H、Li、Be、B等轻元素的核反应。由于这些元素含量 低,而且反应不是循环式的,因此,在反应过程中轻元素的核很快就消耗完 了,所以这类核反应只能在短时期内供应能量。
S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快收阶段是从星际云向恒星过渡的阶段。开始收缩时,星际云的温度很低, 密度也低,引力占压倒优势,收缩很快,物质几乎是向中心部分自由降落, 在几万年到上百万年时间内,密度就增加十几个数量级,直到内部温度逐 渐升高,使得大气微粒热运动所产生的气体压力,辐射压力,湍流压力, 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等与引力不可 相比。在快收缩阶段,恒星的能源是收 缩时释放的引力势能,不存在平衡结构。
慢收缩阶段,星际云已完全转化为恒星,物质不再是透明的。内部的结构越 靠近中心,温度和密度都越高。该阶段主要是红光,恒星表面温度为3000 ℃左右。这时能量转移已不是对流,而主要是靠辐射了。观测到的一种金牛 座T型变星就是出于这种慢收缩阶段的年轻恒星,在H-R图上这类变星位于 主星序下半段的上面区域内。银河系内这种变星是很多的,目前已发现的有 1500多个。如果质量在0.3M ⊙-3M ⊙范围内的恒星,慢收缩阶段多半以金 牛座T型变星的形态出现。
金牛座T星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当恒星中心温度继续增高到700万度时, 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开 始,并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压力增高到与引力完全平衡,这时恒 星停止收缩,处于严格的流体力学平衡状态。恒星演化进入以内 部氢核聚变为氦核作为主要能源的那个阶段称为主星序阶段,或 叫作主序阶段,主序星和主序后星的结构是不同的。
第八章 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一 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主要观测特征: 1. H-R图式恒星演化的重要资料。从H-R图上可以看出,90%以上的恒星集 中在主星序,其它星序的恒星是很少的。除了由”单个恒星”所绘出的H-R图 外,天文学家还绘出了星团的H-R图。疏散星团的H-R图和球状星团的H-R 图差别很大。这些差异,下面将会支出是反映了星团的年龄,也就是反映 了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恒星,。
疏散星团
球状星团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2. 恒星的化学组成也是一个重要资料。观测正米昂恒星的化学组成差别 很小。恒星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重元素的含量远小于氢和 氦的含量。 3. 恒星的光度弥散很大。绝对星等有的亮到-9m,有的微弱到19.6m,即 恒星的光度相差可达两千八百亿倍之巨。 4. 恒星的直径有比太阳大千倍的红巨星,也有仅仅是太阳万分之一的中 子星。 5. 恒星密度差异惊人。白矮星为107g/cm3左右,中子星内部为 1014g/cm3;而一些巨星,超巨星密度只有10-9g/cm3。 6. 表面温度有的不到一千度,有的却超过10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