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5.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5.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15.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师夷……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又赞誉说:“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者。

”他称赞的是()A.王夫之 B.魏源C.王韬D.郑观应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和科学知识,故选B。

答案:B2.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张之洞主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C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故C正确。

答案:C3.“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C.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借孔子权威宣传维新思想。

材料中的“反叛精神”就是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近代民主政治,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4.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扬民权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B.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C.宣扬民权民主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D.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中的反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对此评论正确的是()①抨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①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①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①声讨北洋军阀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A. 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D. ①①①2.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同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3.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4.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

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

”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A.宣扬“中体西用”B.维护封建伦理纲常C.减少变法阻力D.回应民主革命思潮5.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

他们政见不同,在学术上也各抒己见。

这一现象()A.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B.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C.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D.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6.下图是近代中国新潮杂志社创办并于当年再版的《新潮》月刊杂志,下列关于此图说法不正确的是()注:按照“新潮”两字的意义,应译作“New Tide”,但是印在书面上的英文译名是“The Renaissance”,是西洋史上“文艺复兴”的意思。

江西省万载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同步练习

江西省万载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1.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为此,林则徐采取的行动主要是()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B.撰写《海国图志》和《华事夷言》等著作C.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D.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C.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3.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并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

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4.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

”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中体西用君主立宪C.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民主共和5.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

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

偶得一人来观,即欣喜无量。

”这反映了()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6.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

……而非命脉之所在。

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

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

【学练考】2015 2016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学练考】2015 2016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清代学术概论》写道:“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

”作者称赞的是()A.《天演论》B.《海国图志》C.《瀛环志略》D.3.19世纪40年代,魏源等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了初步认识,他们认为是()A.军事技术落后B.社会制度落后C.政治腐败D.思想观念陈旧4.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魏源B.洪仁玕C.李鸿章D.严复5.下列言论与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有直接关系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C.“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材料二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请回答:(1)写出材料一中的“是书”的书名和作者。

这部书的地位如何?(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使作者编撰该书的主观目的和客观原因。

(3)材料一中的“师夷长技”“制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7.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思想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8.“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人民必修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测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人民必修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汕头质检)据统计,从1840年起到1861年止,描述世界大势的著作至少出现了22种之多。

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可能是( )A.鸦片战争的失败B.晚清统治的腐败C.国内政局的动荡D.西方思想的冲击2.“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3.(2012·珠海一模)观察右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4.(2012·深圳一模)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

”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A.学习科学技术B.仿行西方制度C.倡导实业救国D.创办新式教育5.(2012·佛山一模)1859年问世的达尔文“进化论”,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影响,成为( )A.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C.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D.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6.(2012·清远调研)袁伟时在《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中的论述:“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对材料中康有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最正确的理解( )A.康有为希望推翻儒学,而创立不同于儒学的新孔教B.康有为认为维新派只要内心有虔诚的信仰,就不应盲目听从儒学C.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新孔教”,以达到彻底改造旧社会的目的D.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新孔教”,成为资产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7.(2012·惠州二调)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8.(2012·江门模拟)戊戌变法后,清廷命各省学政广为刊印张之洞《劝学篇》一书,理由是该书“卫人心大有裨益”。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过关练习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过关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5单元2018年12月28日一、基础知识考前过关二、单选题1、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

这说明林则徐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 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2、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

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B.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3、“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

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

”近代中国的这场改革A.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B.一定程度上推动封建经济瓦解C.从经济领域深入到了政治领域D.基本实现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型4、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5、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包括①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②为宣传新思想而采取的策略③西政与古事本质上一致④国人对西方缺乏深入了解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1916年,陈独秀发表文章;“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3

必修3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 纲]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 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地主阶级向西方的学习1.“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

(2)概况⎩⎪⎨⎪⎧ ①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 地理志。

他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编撰出《 》一书。

该书明 确阐述了“ ”的思想,对 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史论要旨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启迪人们去探索救国之路。

但这只是起步,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尤其是军事技术,新思潮的倡导者大多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且没有付诸实践。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______________的形势。

(2)概况⎩⎪⎨⎪⎧ ①代表: 、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②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③活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

④影响:迈出了中国 历程的第一步。

小结:1、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政治派别、实践活动、结果和败因。

2、“中体西用”思想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1)目的上,都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的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

(2)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先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层面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

(3)结果上,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

人教版本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卷

人教版本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卷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

此“文化选择模式”()A.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B.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D.批判了封建儒学的落后性2.一位学者评论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B.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3.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

”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4.康有为说:“以吾遍游欧、美十余国,深观细察,校量中、西之得失,以为救国至急之方者,惟在物质一事而已。

……则吾所取为救国之急药,惟有工艺、汽、电、炮、舰与兵而已!”材料中提出的救国主张是()A.军事救国B.实业救国C.变法救国D.物质救国5.有史学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符合当时的国情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6.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社会近代化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7.下列对19世纪60年代的“体用之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体上局限于“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B.冲击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C.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D.促使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从工商科技方面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8.《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含答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BC.《变法通议》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九州”“四海”可知,这是一部介绍世界地理方面内容的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

答案 A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B.“吾国固有之文明C.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解析A项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排除。

B项为所谓的“以中济西”论,该观点不属于维新派,可排除。

D项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舟车之有两轮),排除D项。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出自严复的言论,符合维新派既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项。

答案 C3.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BCD解析“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不正确;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不正确。

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

答案 A4.诗人徐志摩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由此判断A项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检测(五)新人教版必修3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检测(五)新人教版必修3及答案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检测(五)新人教版必修3(时间:90分钟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魏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解析材料中魏对西方人的评价,以及对西方人称呼由“夷”到“洋”的变,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态度的转变,这于对西方了解的不断增多和深入。

答案 A2.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 ) A.主张向西方习B.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具有反侵略的爱国传统D.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解析A项是指新思想萌发这一历史现象之“新”,体现了新思想要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实质;B项大大超越了新思想所包含内容的高度,作为封建士大夫也不可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项是新思想萌发的历史原因,正是这一优良民族传统,使祖国历史远流长,亘古绵延,从未间断;D项是新思想发生的目的和核心,是其实质。

正确答案D项。

答案 D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孔子改制考》D.《天演论》解析“海外文”“罗列甚远之国”说明了此书内容是介绍外国情况的著作;“制夷患”“筹夷情”“为有用之书”说明此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因此判断此书为《海国图志》。

答案 A4.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
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
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
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
4.清末《中国数学史》介绍了当时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士大夫们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还用《易经》中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2+a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这一现象反映了
A.西学东渐后近代数学传入中国
9.梁启超曾言:“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故兴则国权立,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其观点旨在表达
A.振兴是建立国权的前提
B.君轻民贵是国家兴旺的根本
C.民众自治是国家发展的归宿
D.伸X是民族振兴的目标
10.下表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B.肯定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
D.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A.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2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梁启超此言
A.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
B.X观应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0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以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

”下列历史现象,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北朝时期均田制的出现 B.隋唐科举制的建立C.徽汉合流和京剧的形成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B.受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3.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 )A.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C.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D.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4.某学者曾说:“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

”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A.魏源 B.曾国藩C.洪仁玕 D.郑观应5.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

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

”对该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肯定明治维新文明开化B.客观指出明治维新不足C.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D.反映甲午战争前国人观念6.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倡西学、兴民权7.恭亲王奕讠斤曾说:“中国(甲午战争)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0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以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

”下列历史现象,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北朝时期均田制的出现 B.隋唐科举制的建立C.徽汉合流和京剧的形成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B.受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3.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 )A.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C.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D.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4.某学者曾说:“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

”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A.魏源 B.曾国藩C.洪仁玕 D.郑观应5.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

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

”对该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肯定明治维新文明开化B.客观指出明治维新不足C.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D.反映甲午战争前国人观念6.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倡西学、兴民权7.恭亲王奕讠斤曾说:“中国(甲午战争)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这里,奕可能会( )A.主张“全盘西化”B.否定维护旧制度的一切做法C.要进一步发展近代化D.提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目标8.“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

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

”(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作者批评洋务派( ) A.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B.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C.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D.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9.严复指出:“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窳(败坏),胥于此焉阶之厉耶!是鸦片、缠足二事不早为之所,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

”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维新派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B.维新派痛斥歧视、损害妇女的陋习C.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的恶习D.维新运动提倡社会风气变化10.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 )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C.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D.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11.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对其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12.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B.维新派全民教育的理念C.维新派认为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D.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自然,不可强谓似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若夫言主中学而以西学辅所不足者,骤而聆之,亦若大中至正之说矣。

措之于事,又不然也。

往者中国有武备而无火器,尝取火器以辅所不足者矣;有城市而无警察,亦将取警察以辅所不足者矣。

顾使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是辅所不足者,果得之而遂足乎?有火器遂能战乎?有警察者遂能理乎?此其效验,当人人所能逆推,而无假深论者矣。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

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观点的时代价值。

第11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D.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2.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B.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D.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3.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

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

上述变化反映(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4.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5.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些人的代表是( )A.魏源、林则徐 B.康有为、孙中山C.陈独秀、胡适 D.毛泽东、邓小平6.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7.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A.《庶民的胜利》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敬告青年》8.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蒋梦麟曾说:“近来青年心理的态度,可以叫做‘心的革命’。

与外在的革命不同,‘心的革命’是到了人自己身上来了。

”与“心的革命”相符的是( )A.“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C.“国人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D.“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彻底扫除资产阶级思想”9.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

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

这表明当时(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D.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10.毛泽东曾说,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这主要是因为( )A.毛泽东曾经就读于陈、李任教的北京大学B.在陈、李影响下,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C.陈、李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D.陈、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11.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

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

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

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皆以为过渡。

”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12.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13.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