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将班级按兴趣分成香港、澳门和台湾三组,分别查找三部分的历史沿革。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多媒体演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

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繁荣和发展。

2.通过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3.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三、教学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四、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七子之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我们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那么港澳台是从何时就在我国历史上有记载?它们又是从何时被分割出去的呢?请学生分别介绍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沿革。

“一国两制”的构想通过三个小组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了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它们的回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在既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又有利于继续保持这些地区稳定繁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国两制”这一天才的构想。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辽师大二附中何亚男本节课确定的教学重点:香港回归基本史实;海峡两岸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坚信台湾一定能够回归,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

为突出重点,并自然导入本课内容,我把本课第一、二目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让我们重温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并提问:你感触最深的一幕是什么?设计意图:意在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感受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港澳回归问题。

〈探究历史、讲授新课〉(一)港澳回归祖国这一目,我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重点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香港回归问题,从四个方面来研究:香港回归史实——香港问题由来——如何解决问题——成功解决原因。

由情境导入问题,引出师生对话解决前两个内容。

这时,香港问题如何解决?这里我安排了模拟谈判的环节。

课前布置学生分成两组展开合作学习,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搜集谈判资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再现双方谈判的曲折情形。

(考虑到初中生思辩能力有限,教师也可以为两组学生分别准备发言提纲。

)设计意图:之一,意在让学生体验到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艰难历程,认识到英国最终妥协不仅是折服于正义和公理,更是因为英国不愿冒着中英关系完全破裂之风险。

之二,为学习台湾问题作铺垫。

让学生明确在祖国统一这一原则问题上,我国政府是不会有丝毫的妥协、让步的。

感受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坚决态度,从而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代表中华民族最根本利益的党。

那为什么在80年代我国政府能成功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呢?此问题的意义建构由学生的讨论来完成。

设计意图:之一,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新中国的繁荣强盛是我们成功收回港澳的坚实基础。

初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案例分析本节课的主题: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信息: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朗诵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

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门》《台湾》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以历史情节比较为培养学生比较和提炼、归纳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如:① 通过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比较能力;② 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探究历史的心理。

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当台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 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高中历史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12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12岳麓版必修
三、教学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实践过程;
2、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3、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提升的作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激起学生为完成祖国完全统一的决心
音频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教学主题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为主线,讲述中国走向统一大业的过程和前景,以及对中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一部分历史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史实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形象的图片、视频、音频材料让学生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解读各种历史资料的能力。
2、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概念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史料教学法: 展示影像或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理解知识。
5、问题引导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以感知历史,获取新知识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案例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案例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案例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案例是一个重点提升学生对我国统一史的认识,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的分析,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以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取得的统一成果。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中华民族统一史,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史发展脉络; 2. 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感受中华民族统一成果带来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精神态度,领悟历史变迁是无法避免的; 4.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统一史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中华民族统一史的流变通过介绍中国统一史的流变,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以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取得的统一成果; 2. 中华民族统一史的精神意义通过介绍中华民族统一史的精神意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统一史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文化影响,以及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3. 中华民族统一史的历史意义通过介绍中华民族统一史的历史意义,让学生明白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变迁是无法避免的; 4. 中华民族统一史的人文意义通过介绍中华民族统一史的人文意义,让学生培养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精神态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国家凝聚力。

三、教学方法 1. 问答法: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探究统一史的发展过程,深入挖掘历史背景; 2. 知识点发散法:以知识点发散的形式,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统一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 情景法:以情景法,让学生体会统一史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对统一史的认识; 4. 归纳法:以归纳法,让学生总结统一史的发展脉络,把握主要历史变迁,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牡丹江第一高级中学历史组王守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及内涵;港澳回归的基本史实;“一国两制”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把握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图片、文字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及实践,培养学生概括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提出的,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二、重点、难点1、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香港回归2、难点: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手段利用教材及相关材料,并辅以多媒体演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设置:课前3分钟时,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播放MV《七子之歌》教师提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闻一多《七子之歌》。

教师:歌名“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近代被割占和租借的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学生:没有。

还有台湾没收回来。

教师:恩。

今天我们就学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二)教授新课[给学生5分钟时间读第一子目,参照大屏幕二个内容](大屏幕)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及成为国策2、“一国两制”理论的含义教师提问:“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理论形成的过程如何?这一理论又是怎样成为国策的?教师提示的五个关键词“雏形”、“萌芽”、“提出”、“确立”“运用”,归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

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打出答案,肯定学生的回答。

提示:雏形——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萌芽——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构想;确立——1982年《宪法》第31条;1984年六届二次人大正式通过;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岳麓版历史必修1《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1《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最新岳麓版历史必修1《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回顾港、澳、台问题造成的史实;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形成过程和台湾社会现状;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演讲、小品、朗诵、调查等方式锻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的精神,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调查、材料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港澳台问题造成的历史的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而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正是祖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体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通过对台湾现状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台独”分子的真面目,“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解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对当今“台独”分子的正确认识。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主持——知识抢答部分(算小组积分,根据题目难度设置不同的分值):两主持轻唱歌曲《东方之珠》(片段)由门口步上讲坛。

提问:1、这首歌的歌名叫做什么?反映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学生抢答、计分)2、有一首著名歌曲反映了澳门人民迫切回归祖国的心情,并且在澳门回归的时候响彻祖国大地。

这首歌名叫什么?哪个小组能唱出来?(学生抢答、小组深情地唱其中片段)3、“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哪个地区而提出来的?已经在什么时候在哪两个地区实现?(学生抢答、播放香港回归录象片段)4、至今还有哪个地区没有实现?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比香港、澳门拥有更多的权限是什么?(学生抢答)5、“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抢答)6、两岸“三通”指的是哪“三通”,至今实现了哪“几通”?(学生抢答)7、诗人余光中有一首著名的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诗名叫做什么?并请派代表上来朗诵。

(学生朗诵)8、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香港问题是怎样造成的。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27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27 岳麓版必修1
1、问卷星用作课前学情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对一国两制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
2、 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在课堂导入、课堂讲授、课堂探究与总结升华等环节的灵活运用,为学生创设了栩栩如生的历史情境,能够很好的渲染课堂气氛,对学生的 思想情感进行熏陶,使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此外,这些丰富的音画资料作为辅助教学的历史史料,使本节课的历史味儿变得更加浓 厚,历史学科色彩突出。
难点:“一国两制”内涵的理解,正确认识台湾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较薄 弱。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知识、能力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现实切入,借助网络、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构建翻转课堂,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性阐释,训练学 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
2、微视频《祥云惊现》:作为本课的导入视频应用。新奇的画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强化导入中的情绪渲染功能;并且本节课由“云”切入,以“云”贯穿,最终用“云”收尾,将整堂课紧密的联结在一起。
3、微 视频《香港回归》:要求学生观看视频记录其中出现的重大历史节点,梳理我国运用一国两制成功对香港收回主权的过程。史实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单纯记 忆文字枯燥无味且无法引发学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利用格式工厂剪辑合并视频并转换格式,播放视频,会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身为一名中国人的历史沧桑感与民族自 豪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学设计 教案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ppt展示:(1)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国殇》。

国家分裂,骨肉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切肤之痛!(2)中国地图,并以动画形式先后显示香港、澳门和台湾,这些原属伟大祖国版图上神圣不可分割的土地是如何与祖国母亲忍痛别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案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主备人:张莹雪审核人:历史组主任签字:耿居新【课程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内涵。

预习导学案一.完成《非常学案----课前新知导学》二.知道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

三.预习自测1、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A、两种社会制度B、两种法律制度C、两种管理制度D、两种军事制度2.“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家的主体是A、社会主义制度B、资本主义制度C、一个中国D、两种制度长期共存3. 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不同,它属于:A、中国的内政问题B、历史遗留问题C、国际争端D、党派之争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根本前提是A、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英国的国力衰落,国际地位下降C、邓小平强有力的谈判措施D、“一国两制”正确方针课堂探究案探究一:归纳整理一国两制的发展历程。

探究二: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港澳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原因:意义:探究二: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碍因素又有哪些?【课堂达标】1.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承认: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这是应该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英国“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根本原因是A.一国两制可以保证香港的持续繁荣B.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C.中国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不妥协的态度D.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3.“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台湾作家钟理在《原乡人》中的这话突出表达了()A.台湾各党各派实现祖国统一的迫切要B.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C.作者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D.台湾同胞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4.展望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其合作最重要的前提是()A.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B.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必须坚持两党对等谈判D.不需要外国任何帮助5.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望奎县第一中学孔立艳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含义;2、掌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及意义;3、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4、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2、联系台湾问题的现状掌握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一个中国”观念,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分裂祖国的意识。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难点]统一台湾存在的阻力;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七子之歌・香港》【设计思路】(通过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一国两制”政策,并指出本课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提出和实践的?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进入新课)【讲授新课】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我们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那么港澳台是从何时就在我国历史上有记载?它们又是从何时被分割出去的呢?请学生分别介绍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沿革。

老师投影归纳:(略)深入设问: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港澳是外交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教师设问过渡: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二、统一之道――“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根据教材概括回答“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经过: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国两制”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教师投影出示“一国两制”的涵义:在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科目历史教学对象初二学生提供者黄俏凤人大附中分校课时1课时45分钟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围绕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主要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含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本课教材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承中国现代的文体事业,下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良好素材。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归纳整合能力,培养从视频、图文等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史论结合的理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来看,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且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高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高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汪维秋【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掌握其含义,理解其在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图片及课后附件,培养学生运用史料阐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基本的历史思维方法。

3、通过课堂分组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

2、通过祖国统一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将被历史所抛弃。

【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方法手段】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采用情景设置、设疑诱思、讨论协作、模拟教学、视频直观等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1、教师整理课堂相关资料、视频剪辑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港、澳、台地区历史、现状和有关台海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资料。

3、课前按教室座位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8-10人,每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法制渗透】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版)第一篇: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

播放有关港澳回归的资料片,从感性上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采访、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港澳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实践上印证了“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对矛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请同学们回忆古代史上我们先后学习了哪几次统一?那么今天我们的祖国有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呢?(设计意图:创设语言情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前,按照选择的主题内容分成三组坐好。

上课以后,给三分钟的时间,各小组内部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按兴趣选择主题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历史回顾师:我们大家都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历史史实来说明这一问题呢?哪一个小组先来?好,有请香港组同学。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课程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重大历史意义【课标解读】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

【学习重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问题【学习过程】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什么是“一国两制”?(学生找书)“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教师讲述)①港澳台问题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客观现实②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③港澳台地区在全国所占的比例很小,不会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一国两制”形成的过程(学生找书)1)50年代中后期,毛、周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2)1979年邓小平访美提出3)1981年叶剑英具体阐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4)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二、港澳问题1、香港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介绍)1)《南京条约》2)《北京条约》3)1898强租新界2、澳门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介绍)1)明朝中后期葡萄牙人窃据2)19世纪末强租3.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学生讨论)1)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中国迅速富强2)政策可行:“一国两制”3)群众基础: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4)方法得当:中国政府正确的谈判方法4、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学生讨论)1)雪耻2)统一的一步3)验证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的借鉴三、台湾问题:1、列举台湾与祖国大陆几经分离与回归的史实。

(教师介绍)1)明朝时期荷兰人占据2)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3)1683康熙收复,1684设府4)1885设省5)1895割日6)1945回归2、当前台湾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介绍)1)1945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形成割据政权。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说课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说课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说课教案[课题说明]本课课题选自岳麓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中的第四课。

[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统一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祖国统一,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课学习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发展。

而且本课还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爱国教育的极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和内涵、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录像资料、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及课上交流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切实可行之路,体会“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体现的坚定性和灵活性,认识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及实践是重点。

2.难点分析:“一国两制”在台湾与香港、澳门的实践上的区别;和平统一祖国与承诺不放弃使用武力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的运用及依据]一、教学方法与手段高一学生缺乏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但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高一的学生除了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手段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教学法等,注意选用课本中插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香港、澳门回归经过,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


娄烦中学
教学案例:香港澳门的回归
主题: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背景:
我在教必修一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时:课前我精心准备,满以为能上一节成功的课,在179班上时:这个班学生基础差,因而我没有设计问题,害怕玩不成教学任务,感觉与学生互动是浪费时间,虽然我自己感觉讲得激情洋溢、如痴如醉,精彩无限,然而讲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似乎整个课堂没有一点生机活力,实践证明我大错特错了。

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没有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没有调动。

这是一堂失败的课,更谈不上效率了。

体会到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应点燃火焰——把“过程与方法”还给学生。

第二天在173上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了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香港回归录像资料和澳门回归录像资料,并模拟邓小平同志和撒切尔夫人的谈判的场景。

扮演邓小平同志的李雪飞同学站起来说:“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

铁娘子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竟然倒了,等等!全体学生们报以爽朗的笑声。

期间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香港问题研究小组,澳门问题研究
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发现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轻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聊天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我喊“停”,学生们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头头是道回答着“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香港、澳门回归的条件是”,等等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似乎事不关己,或无所用心,或干脆开起了小差。

课后我想:学生是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可我发现,这些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设计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

在热闹的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

课后做练习时验证了这是一堂无效课.
解决问题方法:
173、179班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前者是满堂灌、一言堂,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老师为主体,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因而这是一堂无效课非常失败的课。

而后者却走向另一极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我运用了过多
的多媒体,却只注重红火和热闹,导致课堂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学目标没达成。

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件,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

多媒体网络资源是为教学锦上添花,视频运用要有目的又能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后来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因才施问,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及时给以激励。

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引导学生的讨论,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更要掌控课堂的全部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强调教学行为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因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因而特别强调有效教学,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以最优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公民意识的培养。

然而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只是跟着感觉走,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上课要么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要么喧宾夺主、红火热闹、课堂无序、无绩。

直接导致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达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后来180班又该上了,上课之前我布置作业预习新课,依然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香港问题研究小组,澳门问题研究小组,每一个小组认真研读课本并到网上或者图书馆查找关于本小组主题的相关资料,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并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

导入新课时播放了视频:张明敏《我的中国心》。

减免了七子之歌,避免了喧宾夺主,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了,一方面为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创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无心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之后我用多媒体展示出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
又提出如下问题:
(1)香港、澳门是何时被例强所霸占的?包括那几部分?
学生:1841 1553 三部分
(2)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香港问题是因为不平等条约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得出结论:香港问题实质是国家主权问题。

(3)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收回香港、澳门?现阶段我们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1: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综合国力强,国际地位提高。

学生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地提出;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学生3:《联合声明》的签定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地完成了各项
准备工作。

(4)通过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的条件,我们得出什么启示?
学生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学生2: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是民心所向。

学生3: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不受侵犯才能安居乐业。

所有这些设问我都以自己丰富性、生动性、幽默性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历史教学的效果,教学模式也由我的“一言堂”变为学生“参与式”,由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才能真
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方法都要始终使其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能够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才是有效性的教学。

结束语: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使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我们需要学生有放眼世界的眼光,需要他们在自主、创新的学习实践中成长,需要他们把积极的思维充溢历史课堂,而这些无疑迫切需要我们的历史教师去用心放飞历史课堂,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00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